車票:媽媽,我該怎麼再愛你一次? (自己壓縮文字)
說起車票給我的第一感覺,應當是親切。很奇怪的字眼——我既沒有片中故事所述經曆,也和幕後主創哪一個都不認識,這種親切,隻是來自於這部片子所掠過的風光。很巧,車票涉及到的幾處風景絕美之處,我都去過。影片剛開始說的是大理、中甸,之後深入梅裏雪山腳下,不少飛來寺的戲,而女主角尋母所經過的怒江一帶,也主要是茶馬古道上的丙中洛和如今滇藏線上的鹽井。
有人肯定會驚奇,藏地應該主持佛教,張之亮怎麼會選擇了一處教堂作為故事的載體?片子裏對此並沒有特別說明,但滇西一帶,因為上世紀二十年代起法國傳教士從東南亞翻山入境,那裏的各民族(包括其實是居少數的藏族)從原始宗教一下子跨入的,確實是基督教和天主教。今天,怒江兩岸還隨處可見教堂,怒族、僳僳族等在當地占多數的少數民族,也都篤信基督教或天主教。
車票裏的教堂聖歌,自然不是編劇強加於那裏的想象。如果運氣好,碰上周末做禮拜,那麼在怒江兩岸大大小小的教堂,都會響起悠揚的聖歌,當然,是用怒族或僳僳族的語言譜成的詞。當地的無伴奏合唱是如天籟一般純潔優雅的文化遺產,隨著交通迅速發展,怒江州的道路極大改善,年輕人外出打工越來越多,它已漸漸變成旅遊開發的重要攬客之道。同樣可擔視覺奇觀的還有溜索、鹽井,後者竟引得身邊的觀眾們紛紛低語,這到底是什麼玩意兒?
說來有趣,車票給我最大的感動,竟不是它的核心主題母愛,而是雲南如詩如畫的風景。當鏡頭在十三座白塔處眺望天邊的卡瓦格博,以及腳下的飛來寺,我忍不住回憶起在雲南自由遊蕩的時光,看見大神那一刻,我真的是熱淚盈眶。不過大概這種看法,導演不會喜歡的,他借助了雲南這裏的景色,卻絕不願意它變成一部讓人隻記得空鏡頭的風光片。畢竟車票不是另一部德拉姆,港島文藝片大拿張之亮也不是人類學愛好者田壯壯。
故事片拿風光和民俗說事一定得謹慎,一不小心就陷於獵奇的窠臼。前不久看過的表坊意淫大作這兒是香格裏拉,就氣得我七竅生煙。當年陸川拍可可西裏,廣被詬病的也在於此。在我格外關心的這一點上,車票控製得比較好,起碼在風光抓人的段落,不會讓觀眾意識到有冒犯或獵奇之嫌疑,畫麵、音樂、故事,結合得相當誠懇詩意,既無自言自語的書呆子氣,也沒故作姿態的精英或城市視角。這是車票最讓我滿意之處。
自飛躍黃昏、籠民以來,張之亮一直保持著一種相對敦厚溫和的知識分子情懷,車票也延續了這種風格,恍然間又回到飛躍黃昏時代的溫暖和揮灑。鋒芒不露於外,也就大大降低了犯下文化禁忌的風險,滇西的特殊文化背景,在故事中成了賞心悅目的背景,即便有所利用,也小心克製不加大肆渲染。
張之亮想必清楚,他還沒有做好準備去正麵表現和深入這種遙遠的文化,而實際上,整個故事並不直接與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相關。同時,他最聰明的一點在於,選擇了相對不為人知的基督教來作為宗教背景切入。這種選擇不論對增強影片的表現力,還是對減少踏進文化或風光片陷阱的風險,都是有著極大好處的。
第一,他來自香港,新浪潮主將,中西文化熏陶,基督教比起常見的藏傳佛教命題來,他更容易也更善於把握。第二,佛教的要義和本片的關鍵詞母愛,偏離得相對較遠,而基督教裏不論是聖經故事本身,還是犧牲和救贖的要義,這都與故事主體——尋母記息息相關,簡直到了可以相互印證的地步。所以,車票的西方宗教取向,讓它脫俗,而又無涉獵奇。
做好了這種文化和風景上的鋪墊,可以說,車票的雲南部分至少觀感上是舒適愉悅的。而有了金雅琴、午馬等老演員時不時的插科打諢,車票又增添了不少幽默——這種趣味橫生的細節,在多年前的飛躍黃昏中曾是吳耀漢與馮寶寶征服觀眾的法寶。從故事上看,車票也並無大紕漏,最後親生母親秘密的揭開,使得整體敘事的懸念得到了提升和加強,也補上了一個戲味十足的結尾。
然而,張之亮多年以來在港產導演裏的“中上姿色”,令車票的弱點也暴露無遺——此前已提到他一以貫之的溫和敦厚,也成了他不少作品,包括這部車票在內,最終沒能成為一流佳作、總在中上徘徊的根源所在。故事尚可,表演尚可,綜合起來整部影片本身質量也隻能說“尚可”。他的綿軟無力,是溫厚文人氣的一個致命副產品。在車票裏,麵對陌生文化環境,他已顯露出需要借力的不自信。
籠民拍得真好,但那樣的銳氣,在後來的張之亮身上不複再有,到了搶錢夫妻,諷刺路線走對了,卻感覺有些過於老道不肯發力。車票的劇本其實寫得也算縝密,醫院病嬰、智障家庭是兩條指向核心命題的有力支撐腿,但手法純熟之餘不見創新和銳氣,母愛主題雖溫馨,但導演氣質和野心也溫和得到謹慎小心近乎不思進取的地步——時代在變,過去了二十年,他似原地踏步。
比如病嬰生死問題,是以主線外的支線開戲,但一開始即將嚴肅的倫理問題推給觀眾,實有生硬說教感,而冗長不加節製的手術室內外,差一點令人失去耐心。此後的尋母過程,節奏上調配得不錯,注意了懸念的延續,間隔出現的風光和詼諧小段,削弱了影片時間流逝的痕跡,但作為一個需要最後解開重大懸念的故事,劇力又有所略欠,觀眾可以跟著走,但情緒上波瀾就顯不足。
說起來,這麼些年,論社會問題劇,拍不過許鞍華,論女性題材,拍不過關錦鵬(自梳還好,慌心假期到了後半段詭異得離譜,令人有種火車脫軌的感覺),有機會嚐試古裝大製作,但要說視覺衝擊力和人物塑造,我倒是更喜歡後生李仁港的見龍卸甲這種口味較重之作。張之亮與徐克、許鞍華、關錦鵬差不多出道,成就卻拉開距離,在作品上的差距,恐怕也正是導演本身在內心世界上的缺憾。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立即注冊
用戶注冊
投稿取消
文章分類: |
|
還能輸入300字
上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