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以小惡掩大善,不以眾短棄一長。
2、須知三絕韋編者,不是尋行數墨人。
3、人之進學在於思,思則能知是與非。
4、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
5、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6、讀書不可以兼看未讀者,卻當兼看已讀者。
7、大抵學問隻有兩途,致知力行而已。
8、一息尚存,此誌不容少懈,可謂遠矣。
9、虛心順理,學者當守此四字。
10、為學乃能變化氣質耳。
11、不以一毫私利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
12、舉一而反三,聞一而知十。
13、漸漸向裏尋那精英處。
14、節食以去病,節欲以延年。
15、讀書之法,在循序漸進,熟讀而精思。
16、等閑識得東風麵,萬紫千紅總是春。
17、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
18、為學,正如撐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緩。
19、讀而未曉則思,思而未曉則讀。
20、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21、世路無如人欲險,幾人到此誤平生。
22、精於勤而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毀於隨。
23、心大則百物皆通,心小則百物皆病。
24、讀書之法,莫貴於循序而致精。
25、生平所為,未嚐有不可對人言者。
26、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27、聖人之所以為聖也,隻是好學下問。
28、讀書之樂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心。
29、聖人所說底話,光明正大。
30、少年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31、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
32、一心可以興邦,一心可以喪邦,隻在公私之間爾。
33、讀書之法無它,惟是篤誌虛心,反複詳玩,為有功耳。
34、勤與儉,治生之道也,不勤則寡人,不儉則妄費。
35、唯能不為,是以可以有為,無所不為者,安能有所為耶。
36、學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實。
37、為政,不在於用一己之長,而貴於有以來天下之善。
38、讀書之法無他,惟是篤誌虛心,反複詳玩,為有功耳。
39、才既難得,而又難知;則當博采,多而蓄之。
40、未得於前,則不敢求其後;未通乎此,則不敢誌乎彼。
41、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裏方是長進。
42、為學之道,莫先於窮理;窮理之要,必先於讀書。
43、聞道有蚤莫,行道有難易,然能自強不息,則其至一也。
44、讀書譬如飲食,從容咀嚼,其味必長;大嚼大咽,終不知味也。
45、自古無不曉事底聖賢,亦無不通變底聖賢,亦無關門獨望底聖賢。
46、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裏方是長進。
47、讀書之法,既先識得他外麵一個皮殼了,又須識得他裏麵骨髓方好。
48、所謂共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若說到透徹處,何止十年之功也。
49、書不記,熟讀可記;義不精,細思可精。惟有誌不立,直是無著力處。
50、舉一而反三,聞一而知十,及學者用功之深,窮理之熟,然後能融會貫通,以至於此。
51、大抵為學,雖有聰明之資,必須做遲鈍工夫始得。既是遲鈍之資,卻做聰明底樣功夫,如何得?
52、學者須先立誌。今日所以悠悠者,隻是把學問不曾做一件事看,遇事則且胡亂恁地打過了,此隻是誌不立。
53、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節是疑。過了這一番,疑漸漸釋,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
54、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隻是要多讀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
55、小有疑處,即便思索,思索不通,即置小冊子,逐日抄記,以時省閱,俟歸日逐一會理,切不可含糊護短,恥於谘問,而終身受此黯暗以自欺也。
56、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隻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57、看文字須大段精彩看,聳起精神,豎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劍在後一般。就一段中須要透;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應,方始是。不可按冊子便在,掩了冊子便忘。
58、為學讀書,須是耐心,細意去理會,切不可粗心。為數重物,包裹在裏麵,無緣得見。必是今日去一重,又見得一重。明日又去一重,又見得一重。去盡皮,方見肉。去盡肉,方見骨。去盡骨,方見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