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的曆史是最鮮活的曆史,口語映照出曆史的原生態細節。zg新銳雜誌《新周刊》彙集10年的精彩語錄,通過不同年代的經典句子,串連十年來的社會進程。該書分為國事、民生、天下、當事人、新知、文化圈、男女、八卦、風尚、生活十大類別,從不同的視角記錄下變遷中的zg社會豐富多彩的一麵。
1999
四大天王,成龍電影,瓊瑤電視劇和金庸小說,可說是四大俗。
——王朔在《zg青年報》發表文章《我看金庸》,把金庸列為“四大俗”之一,並說:“我盡最大善意理解這件事也隻能想到:金庸能賣,全在於大夥活得太累,很多人活得還有些窩囊,所以願意暫時停停腦子,做一把文字頭部按摩。”引起嘩然一片。金庸對此的回應是:“不稱之為‘四大寇’和‘四大毒’,王朔先生已是筆下留情。”
毋庸諱言,借zg的改革開放在zg取得巨大成功的是美國文化:好萊塢電影、可口可樂、麥當勞等美國飲食,微軟電腦、別克汽車等美國工業產品;到過沒到過美國的人都敢說美國的好話……一種外族文化對zg有如此巨大影響,在曆史上還不多見。
——作家蔣子龍在文章《認識克林頓》中說。
把哲學弄成圖畫書,把思想弄成人生格言,把詩弄成粗淺的哲理和警句,把大師經典弄成長篇電視連續劇,把文化泛化到衣食住行甚至庖廚與茅廁。
——有人這樣總結快餐時代的特征。
所謂選擇,都是虛幻。
——《黑客帝國》中的台詞。這句話在1999年帶來的震撼遠不及網絡日益普及的幾年之後。
2000
在我小時候,魯迅這個名字是神聖的,受到政治保護的,“攻擊魯迅”是嚴重的犯罪,要遭當場拿下。直到今天,我寫這篇東西,仍有捅婁子和冒天下之大不韙的感覺。人們加在他頭上無數美譽:文豪!思想先驅!新文化運動主將!骨頭最硬!我有一個朋友一直暗暗叫他“齊天大聖”。
——繼炮轟金庸之後,王朔的《我看魯迅》再次激起非議,但其中不乏他的某些論調被片麵誇大的成分。
zg人20年後才能接受我這個未來派的設計。
——國家大劇院方案的設計者保羅·安德魯如此評價自己的設計。因反對意見不斷,原定於2000年4月開工的國家大劇院工程取消了開工儀式,7月更停工待命,以征求多方意見。
餘秋雨已經創造性地開拓了一個個人主義的經濟學流派——“餘秋雨經濟學”,就是餘秋雨罵人以及遭遇人罵,出書以及被盜版,作秀以及反作秀,出遊以及反出遊等等所創造的經濟效益。
——自1992年攜《文化苦旅》橫空出世以來,餘秋雨之後的每一部作品都成為熱賣暢銷書,以至於有人這樣評價道。
70年代生的人都是古惑仔,都是拿著大片刀砍人到處炫耀的角色,分別隻是有知識和沒知識,共同點都是沒有文化,沒法溝通。……跟70年代生的人交朋友,你不是虐待狂就是受虐狂。
——《zg青年報》署名“李天時”的文章稱“不和70年代生的人交朋友”,引發了網上的大討論。
2001
既要藝術化,又要商業化;既要言情,又要武打;既要滿足華語影迷,又要適應國際口味。李安便是在這種猶猶豫豫以及對武打動作片缺乏控製力的情況下,執導了他最差的影片。
——寫手戴方在《北京晚報》發表文章說《臥虎藏龍》是李安最失敗的影片。但隨著《臥虎藏龍》斬獲奧斯卡獎項後,古裝動作片成了zg頂尖導演認定的最為西方所認可的電影類型。看過《英雄》不由得覺得還是《臥虎藏龍》好看,而看過《無極》的人又都原諒了張藝謀。
這好比老太太死了,找來鞏俐扮演老太太,漂亮是漂亮了,可不是你奶奶了。
——有人建議把天津最古老的商業街——估衣街拆遷,再原樣複製一條,作家馮驥才感歎道。
清華的特點就是清新俊逸,北大的特點就是深厚凝重。要比的話,清華就像“李白”,北大就好比“杜甫”。
——與清華、北大兩校淵源頗深的季羨林評價兩個學校時候說。
2002
如果不尊重上海的文化遺產,為了做天下第一、世界最大的都市,你絕對會變成通俗城市的,這是我對上海的建議。
——和上海淵源頗深的李歐梵教授在華東師大的講演中說道。他還說:絕對不要跟世界其他國家比,這種競賽是最糟糕的心態、是最壞的現代性的表現。
隻有你感到自己渺小無力時,你才會相信它的高大和萬能。這或許是現代資本主義世界的樓房和高塔越建越高的緣故吧。
——龍永圖在《冷眼看世界》中談到埃菲爾鐵塔和東京塔時說。事實上,在通過“標誌性建築”營造城市形象、樹立政績的心理驅動下,“9·11”的倒塌也沒有影響zg人建摩天大樓的熱情。
書中有5個擁有最強內力的人,驕傲地將他們自己封為5個方向的虛擬君主。
——美國評論家阿爾·蒂爾向英文版《射雕英雄傳》的讀者解釋什麼是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
他們15歲左右,荷爾蒙過剩。
——哈利·波特係列小說的作者羅琳描述她的讀者群。英國、德國、瑞士、奧地利有特設的“反哈利·波特熱線”,供反感此書者發泄不滿。
2003
商務印書館2003年出版的《新華新詞語詞典》中收錄了克隆、黑哨、藍牙、泡妞、包二奶、三陪等等新詞語。
——該館漢語編輯室主任周洪波說,問題不在於收還是不收,而在於如何解釋這些詞語。
我寫,我寫小說!我上比巴金,下比柳青,超過托爾斯泰,不讓巴爾紮克,外國有馬雅可夫斯基,zg有馬三立!高爾基寫《母親》,我寫《二姨》!短篇,中篇,長篇;稿費,源源不斷,郵局彙款:“馬三立,拿戳兒!”有了錢,怎麼辦?我先買一棉帽子戴。
——2003年年初相聲大師馬三立逝世,這是他的一個被梁左稱為“意識流相聲”的段子。
印好的書一半沒售出;售出的書一半沒人看;看了一半的書一半沒理解;理解的書一半理解錯了。
——一位書商對書市的感歎。
“小資”這個名詞的傳奇經曆,打一開始就是傳媒人一次集體自戀,一次與時尚合謀的自我炒作。
——關心克拉茵藍、卡布奇諾咖啡、阿爾莫多瓦的人來來去去都是傳媒人自己而已。
如果您喜歡《1999—2012十年文化語錄》記得分享給更多好友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