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真實的生命因淡泊而持久,因寂寥而高貴。而真正貴氣的生命,是願意和寂寥獨處的。
真正貴氣的生命,是願意和寂寥獨處的。
二十年前,楊絳先生的愛女錢瑗去世。一年後,丈夫錢鍾書臨終,一眼未合好,她附他耳邊說:“你放心,有我!”
楊先生不無淒涼:“鍾書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裏去呢?我壓根兒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間,打掃現場,盡我應盡的責任。”
“大都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此傷此痛,先生作何等懷想,不敢妄測;此情此境,先生該何等寂寥,不忍置評。
我們隻看到,彼時近九十高齡的楊絳先生,開始翻譯柏拉圖的《斐多篇》,出版《我們仨》,寫作《走到人生邊上》。
“九十六歲的文字,竟具有初生嬰兒的純真和美麗”。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有一種東西渾然天成,比天地萬物生發得都早。不熱鬧、不喧囂,不改變自己獨立的操守,周而複始地運行,永不消歇,可以作為天下萬物的母體。這就是“道”。
這是一個寂寥稀缺的時代。
比如過馬路。黃燈亮起來,意味著警示和停下。但很多人看來,黃燈亮,紅燈沒亮,現在搶一步還不犯法。
慢了就錯過了,慢了就落後了。讓一步還是搶一步,隱喻了我們的文化心態,是富有還是貧瘠。
我們常說,文化圈“文而不化”。而在富貴階層,也有更多的“富而不貴”。
“文”是卷帙浩繁的經典,它具備讓人幸福的能力嗎?沒有化育,它隻是泛黃的經卷。“富”在存款上的數字,它能讓你的生命尊貴嗎?
生命的尊貴在於節操、信念,在於容忍的慈悲,在於為世界擔當的使命感,跟存款上的數字不成比例。
人類的信息傳播,從最初的紙媒、廣播,發展到電視、公共的電子媒體,直至今天的個人電腦、手機終端。
當我們對虛擬空間的社交功能越來越依賴,會不會在現實空間的自我創造逐步削弱?會不會越來越害怕和寂寥獨處?
“寂兮寥兮。”越寂寥的東西越強大,越喧囂的生命越弱小。鷹隼、鴻鵠從來孤身翱翔,麻雀、大雁總是成群結隊。
老虎、獅子往往特立獨行,羊兒、馬兒卻是抱團生存。人若不能專注於平淡的生活,而永遠置身躁動的喧囂裏,那隻是內心過分貧瘠而產生的恐懼。
早些年,翻譯英國詩人蘭德的名詩,楊絳先生借以寫下心語:“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
真實的生命因淡泊而持久,因寂寥而高貴。
國學小站: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慢則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理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複何及!
——諸葛亮《誡子篇》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從古至今,這是無數人的座右銘,講的就是寂寞的力量。
沒有偉大是向來喧囂的,也沒有成功是一蹴而就的,隻有甘於寂寞,學會與平淡相處,與平凡決裂,與信念抱守,與永恒的藝術、自然、真實握手,獨立而不改,才能“心中有天地,不為外物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