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羅漢鬆是鬆樹的一種,又名羅漢杉、是常綠喬木,在長江以南各省均有栽培。
2、羅漢鬆生長期保持土壤濕潤。
3、羅漢鬆如遇輕霜,嫩葉和秋梢就會全部枯黃,因而除華南和西南的亞熱帶地區外,不耐嚴寒,故在華北隻能盆栽。
4、羅漢鬆盆景形態特征羅漢鬆科,羅漢鬆屬常綠喬木。扡插:春、秋兩季均可進行,春季選休眠枝,秋季選半木質化嫩枝。
5、短葉羅漢鬆別小葉羅漢鬆,為羅漢鬆的變種常綠針葉小喬木,常呈灌木狀。
6、羅漢鬆又稱羅漢衫、土杉,原產南半球的丘陵地區,羅漢鬆科羅漢鬆屬。
7、狹葉羅漢鬆,葉長5一9厘米,葉寬0.3一0.6厘米,葉端漸狹成長尖頭,葉基楔形。
8、短葉羅漢鬆,常綠小喬木或灌木狀,葉短而密,長2一7厘米,寬約0.5厘米。
9、短小葉羅漢鬆,葉特短小,長不到3.5厘米。
10、柱冠羅漢鬆,葉小,先端鈍或圓。
11、斑葉羅漢鬆,葉片上有白色斑紋。
12、台灣羅漢鬆葉條狀披針形,先端鈍尖或銳尖。
13、羅漢鬆也叫羅漢杉,四季常綠,葉片一般呈螺旋狀上升。
14、羅漢鬆在中國文化中代表著長壽與吉祥,特別有“家有羅漢鬆,世世不受窮”的說法。
15、雀舌羅漢鬆,葉片僅長2厘米,樹形優美,是製作盆景的名貴樹種。
描寫“羅漢鬆”的語句有哪些?
1、羅漢鬆是鬆樹的一種,又名羅漢杉、是常綠喬木,在長江以南各省均有栽培。
2、羅漢鬆生長期保持土壤濕潤。
3、羅漢鬆如遇輕霜,嫩葉和秋梢就會全部枯黃,因而除華南和西南的亞熱帶地區外,不耐嚴寒,故在華北隻能盆栽。
4、羅漢鬆盆景形態特征羅漢鬆科,羅漢鬆屬常綠喬木。
扡插:春、秋兩季均可進行,春季選休眠枝,秋季選半木質化嫩枝。
5、短葉羅漢鬆別小葉羅漢鬆,為羅漢鬆的變種常綠針葉小喬木,常呈灌木狀。
6、羅漢鬆又稱羅漢衫、土杉,原產南半球的丘陵地區,羅漢鬆科羅漢鬆屬。
7、狹葉羅漢鬆,葉長5一9厘米,葉寬0.3一0.6厘米,葉端漸狹成長尖頭,葉基楔形。
8、短葉羅漢鬆,常綠小喬木或灌木狀,葉短而密,長2一7厘米,寬約0.5厘米。
9、短小葉羅漢鬆,葉特短小,長不到3.5厘米。
10、柱冠羅漢鬆,葉小,先端鈍或圓。
11、斑葉羅漢鬆,葉片上有白色斑紋。
12、台灣羅漢鬆葉條狀披針形,先端鈍尖或銳尖。
13、羅漢鬆也叫羅漢杉,四季常綠,葉片一般呈螺旋狀上升。
14、羅漢鬆在中國文化中代表著長壽與吉祥,特別有“家有羅漢鬆,世世不受窮”的說法。
15、雀舌羅漢鬆,葉片僅長2厘米,樹形優美,是製作盆景的名貴樹種。
描寫“羅漢鬆”的語句有哪些?
1、羅漢鬆是鬆樹的一種,又名羅漢杉、是常綠喬木,在長江以南各省均有栽培。
2、羅漢鬆生長期保持土壤濕潤。
3、羅漢鬆如遇輕霜,嫩葉和秋梢就會全部枯黃,因而除華南和西南的亞熱帶地區外,不耐嚴寒,故在華北隻能盆栽。
4、羅漢鬆盆景形態特征羅漢鬆科,羅漢鬆屬常綠喬木。
扡插:春、秋兩季均可進行,春季選休眠枝,秋季選半木質化嫩枝。
5、短葉羅漢鬆別小葉羅漢鬆,為羅漢鬆的變種常綠針葉小喬木,常呈灌木狀。
6、羅漢鬆又稱羅漢衫、土杉,原產南半球的丘陵地區,羅漢鬆科羅漢鬆屬。
7、狹葉羅漢鬆,葉長5一9厘米,葉寬0.3一0.6厘米,葉端漸狹成長尖頭,葉基楔形。
8、短葉羅漢鬆,常綠小喬木或灌木狀,葉短而密,長2一7厘米,寬約0.5厘米。
9、短小葉羅漢鬆,葉特短小,長不到3.5厘米。
10、柱冠羅漢鬆,葉小,先端鈍或圓。
11、斑葉羅漢鬆,葉片上有白色斑紋。
12、台灣羅漢鬆葉條狀披針形,先端鈍尖或銳尖。
13、羅漢鬆也叫羅漢杉,四季常綠,葉片一般呈螺旋狀上升。
14、羅漢鬆在中國文化中代表著長壽與吉祥,特別有“家有羅漢鬆,世世不受窮”的說法。
15、雀舌羅漢鬆,葉片僅長2厘米,樹形優美,是製作盆景的名貴樹種。
...
讚美羅漢鬆的詩句
句子 :千年羅漢鬆、萬代幸福根文章:永遠的羅漢鬆 金秋十月,荷葉田田,丹桂飄香。
正值龍虎山嗣漢天師府建府900年之際,我來到天師府的“萬法宗壇”院內,駐足在兩棵千年羅漢鬆下,久久不願離去。
這是多麼不尋常的羅漢鬆,一雄一雌,並肩而立,樹高約30米,樹幹的直徑約1.5米,三個人都合抱不住。
羅漢鬆樹身如虯龍纏繞,枝葉若華蓋蔽日,鬱鬱蔥蔥。
它們極目天外,雄視千古。
羅漢鬆終日陪伴著天師府裏那些參天的大樟樹--據說是祖天師當年親手所栽--相親相依。
羅漢鬆終日與虔誠的道徒信眾為伍,看香客如雲,香煙繚繞;聽鍾磬陣陣,仙樂悠悠。
春天,清晨細雨蒙蒙,青山滴翠,大地回春,“草色遙看近卻無”。
雨霧中的羅漢鬆眺望著複蘇的大地,欣欣然麵露喜色。
夏天,深邃的夜空,明月朗照,群星閃爍,身邊流螢飛舞,瓜棚中傳來紡織娘悅耳的歌唱。
仰望夜空,羅漢鬆穆穆然進入深思。
秋天,中午陽光下,田野稻香四溢,滿山金果累累,龍虎山下豐收的歌聲高亢嘹亮,蘆溪河的漁歌悠揚綿長,望著這豐收沸騰的大地,羅漢鬆充滿著期盼。
...
求關於羅漢鬆,欒樹,火棘的詩句
《羅漢鬆》年代: 清 作者: 曾燠蓮社虛無人,留此一尊宿。
巋然同五老,相望須眉綠。
想當侍遠師,長未三尺足。
身是菩提樹,已非凡草木。
仲堪臨北澗,僧徹嘯南麓。
師也摩其頂,千年繕性熟。
無心弄神通,變化駭流俗。
老態益婆娑,支離複拳曲。
氣作香爐雲,聲如石梁瀑。
六朝棟梁材,摧朽何太速!《中岩長老子文送羅漢鬆》年代: 宋 作者: 晁公溯駐車淩雲山,雖在官府中。
平生著幽禪,意與方袍同。
已杖菩薩竹,更來羅漢鬆。
天姿特高潔,厚葉非蒙茸。
銅柯既夭矯,玉薤仍青蔥。
上有五百士,下笑十八公。
皆披闍黎衣,如坐浮屠宮。
勿謂默不語,說法聲摩空。
《東園新種桃李,結子成陰,喜而賦之二首》年代: 宋 作者: 楊萬裏桃李今春勝去春,添新換舊卻重新。
冥搜奇特根窠底,妙簡團欒樹子勻。
《送丁明府赴紫溪(一作唐山)任》年代: 唐 作者: 羅隱金徽玉軫肯躇躕,偶滯良途半月餘。
樓上酒闌梅拆後,馬前山好雪晴初。
欒公社在憐鄉樹,潘令花繁賀版輿。
縣譜莫辭留舊本,異時量度更何如。
《村居苦寒》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紛紛。
竹柏皆凍死,況彼無衣民!回觀村閭間,十室八九貧。
北風利如劍,布絮不蔽身。
唯燒蒿棘火,愁坐夜待晨。
乃知大寒歲,農者尤苦辛。
顧我當此日,草堂深掩門。
褐裘覆絁被,坐臥有餘溫。
幸免饑凍苦,又無壟畝勤。
念彼深可愧,自問是何人。
《之廣都憩鐵像院》年代: 宋 作者: 陸遊歲暮天苦寒,風雨複乘之。
道邊得古寺,欣然具晨炊。
瘦樹立中庭,斷蔓絡短籬。
小僧為返爐,童子燒槁枝。
坐令手足柔,髭間失冰凘。
敬禮龕中像,盡讀廡下碑。
少年誌四方,故裏了不思;晚知行路難,更覺遊子悲。
一官始巴(上棘下火),剡曲歸何時。
置之勿複道,爛醉忘天涯。
關於“羅漢鬆,欒樹,火棘”的詩句有哪些?
1、《憶家園一絕》 年代: 明 作者: 賽濤 日望南雲淚濕衣,家園夢想見依稀。
短牆曲巷池邊屋,羅漢鬆青對紫薇。
2、《羅漢鬆》 年代: 清 作者: 曾燠 蓮社虛無人,留此一尊宿。
巋然同五老,相望須眉綠。
想當侍遠師,長未三尺足。
身是菩提樹,已非凡草木。
仲堪臨北澗,僧徹嘯南麓。
師也摩其頂,千年繕性熟。
無心弄神通,變化駭流俗。
老態益婆娑,支離複拳曲。
氣作香爐雲,聲如石梁瀑。
六朝棟梁材,摧朽何太速! 3、《中岩長老子文送羅漢鬆》 年代: 宋 作者: 晁公溯 駐車淩雲山,雖在官府中。
平生著幽禪,意與方袍同。
已杖菩薩竹,更來羅漢鬆。
天姿特高潔,厚葉非蒙茸。
銅柯既夭矯,玉薤仍青蔥。
上有五百士,下笑十八公。
皆披闍黎衣,如坐浮屠宮。
勿謂默不語,說法聲摩空。
4、《村居苦寒》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紛紛。
竹柏皆凍死,況彼無衣民! 回觀村閭間,十室八九貧。
北風利如劍,布絮不蔽身。
唯燒蒿棘火,愁坐夜待晨。
乃知大寒歲,農者尤苦辛。
顧我當此日,草堂深掩門。
褐裘覆絁被,坐臥有餘溫。
幸免饑凍苦,又無壟畝勤。
念彼深可愧,自問是何人。
5、《東園新種桃李,結子成陰,喜而賦之二首》 年代: 宋 作者: 楊萬裏 桃李今春勝去春,添新換舊卻重新。
冥搜奇特根窠底,妙簡團欒樹子勻。
...
描寫“菩提樹”的詩句有哪些?
1、身是菩提樹。
唐 神秀 《偈一》 2、飯猿台上菩提樹。
唐 皮日休 《寄題天台國清寺齊梁體》 3、身是菩提樹。
清 曾燠 《羅漢鬆》 4、菩提樹杪碧闌幹。
宋 戴應魁 《淩源閣》 5、菩提樹下清涼。
宋 李石 《扇子詩》 6、僧臘菩提樹。
宋 盛鬆坡 《烏石山僧舍》 7、狸奴倒上菩提樹。
宋 釋如珙 《偈頌二十首》 8、驢年斫倒菩提樹。
宋 釋紹曇 《偈頌十九首》 9、善護菩提樹有年。
宋 釋紹曇 《偈頌一百一十七首》 10、誓坐菩提樹。
宋 釋智圓 《湖居感傷》 11、佛國菩提樹。
宋 舒邦佐 《隱幾》 12、我驚喚作菩提樹。
宋 唐仲友 《蠟梅十五絕和陳天予韻》 13、一塵不惹菩提樹。
宋 楊公遠 《次文長老》 14、庭前雙樹尚依然,何處猶參無樹禪。
一自老盧歸去後,年年長結萬燈緣。
作者:方信孺 (宋)《菩提樹》 一、"菩提"簡介: "菩提"一詞是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開悟,突入徹悟途徑,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等。
菩提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證得了最後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達到了涅盤的程度。
涅盤對凡夫來講是人死了,實際上就是達到了無上菩提。
梵語bodhi,巴利語同。
意譯覺、智、知、道。
廣義而言,乃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涅盤之智慧。
即佛、緣覺、聲聞各於其果所得之覺智。
此三種菩提中,以佛之菩提為無上究竟,故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作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遍智、無上正真道、無上菩提。
二、菩提山 菩提山位於重慶市長壽區渡舟鎮境內,處於長壽城市發展區的中心區域,陸路距重慶主城區63公裏。
菩提山由西山之望軍山蜿蜒至八顆鎮分水嶺,過麻柳衝岩向東南行4公裏,有一山突起,海拔598米在渡舟鎮境內,距縣城5公裏。
此山巍峨壯麗。
山頂中凹,似一盂仰置。
山上築寨,寨中有廟。
寨上井水永不枯竭,其味甘美。
三、菩提山特色: 菩提山名字的由來據《長壽縣誌》記載:因菩提達摩至此,故名。
明代正德丁卯(1507年)春二月,縣進士戴錦認為"東則日出而光臨曰晶(縣東有晶山)西則日入而光射之曰晶。
晶、晶二字實天造使然,若山名菩提,無其意義,應更名為晶山。
"從此,菩提山又名晶山。
戴錦遊罷賦詩一首,詩雲: 天畔浮光結一山,山巔佳氣動江關。
雲牙漱雨寒仍碧,石發梳青老未斑。
策馬拂煙尋勝跡,覓龍分水滌塵顏。
高名自應垂千古,豈在空門兩字間。
菩提山是長壽老八景之一,曆史上由 明僧大智鑄鐵柱1根,長16米有餘,高插峰頂,燃燈於上,夜間燈光四射,遠近可見。
"菩提山上燈一盞"的詩句,迄今縣人老少皆知。
其燈柱雖已早廢,但燈杆堡的地名猶存。
聚集人氣的佛門寺院,曾經佛光普照,別有洞天。
此外,還有建於宋代時期的定慧寺,遠古以來以"古寺爐煙歇,明河下五更。
初回塵世夢,忽報曉鍾鳴。
夜送寒山月,朝驚遠水清。
欲知深省意,試聽此間聲"的美景傳遞著佛門弟子的心聲,隻可惜現在已看不到它的神韻。
現存的東林寺是明代仿宋建築,其結構遵循佛教傳統,寺內佛像雕塑莊重,各類裝飾細致入微,濟公和尚的傳說在此有烙印的記載,具有較高的宗教文化及文物價值,天台寺和龍泉寺也都有類似的地位。
描寫山的好句
1 露出雲層的群山似島嶼般一簇簇一抹抹地懸浮著。
周圍的大山像一幅五顏六色的花布。
2 山浪峰濤,層層疊疊。
3 大山黑蒼蒼沒邊沒沿,刀削斧砍般的崖頭頂天立地。
4 起伏的黃土山頭,真像一片大洪水的波濤。
5 龍山頭,像一座大墓似的聳立在夜色中。
6 峽江兩岸的山直起直落,高得讓人頭暈。
7 幽幽的深穀顯出駭人的清靜和陰冷。
8 山溝被雪填平了,和山背一樣高,成了一片片平平的雪鋪的大廣場。
9 晨曦初照,而山像含羞的少女,若隱若現;日落西山,餘光橫照,山又顯得嫵媚嫻靜。
10 尖刀似的小山,挑著幾縷乳白色的霧,霧靄裏,隱約可見一根細長的線
描寫普陀山蓮花池的詩句
康有為用“觀音過次不肯去,海上神山湧普陀 。
樓閣高低二百寺,魚龍轟卷萬千波。
”的詩句讚頌普陀山之勝景普陀山是中國佛教名山,與四川峨眉山、山西五台山、安徽九華山並稱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
普陀山(Mountain Putuo)是舟山群島1390個島嶼中的一個小島,麵積12.93平方公裏,與舟山群島的沈家門隔海相望。
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素有“海天佛國”、“南海聖境”之稱。
全島麵積12.5平方公裏,形似蒼龍臥海。
2007年5月8日,舟山市普陀山風景名勝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準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
普陀山以其神奇、神聖、神秘,成為馳譽中外的旅遊勝地。
普陀山是全國著名的觀音道場。
其宗教活動可溯於秦,從山上原始道教、到仙人煉丹遺跡隨處可覓。
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有梵僧來謁潮音洞,感應觀音化身,為說妙法,靈跡始著。
唐鹹通四年(公元863年),日僧慧鍔大師從五台山請觀音像乘船歸國,舟至蓮花洋,觸礁,以為觀音不肯東渡,乃留聖像於潮音洞側供奉,遂有“不肯去觀音”。
後經曆代興建,寺院林立。
鼎盛時期,全山共有3大寺、88庵、128茅蓬,4000餘僧侶,史稱“震旦第一佛國”。
每年農曆二月十九觀音誕辰日、六月十九觀音得道日、九月十九觀音出家日,四方信眾聚緣佛國,普陀山燭火輝煌、香煙燎繞;誦經禮佛,通宵達旦,其盛況令人歎為觀止。
每逢佛事,時有天象顯祥,信眾求拜,靈驗屢現 。
綿延千餘年的佛事活動,使普陀山這方鍾靈毓秀之淨土,積澱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蘊。
觀音大士結緣四海,有句俗語叫:“人人阿彌陀,戶戶觀世音”,觀音信仰已被學者稱為“半個亞洲的信仰。
” 普陀山四麵環海,風光旖旎,幽幻獨特,被譽為“第一人間清淨地”。
山石林木、寺塔崖刻、梵音濤聲,皆充滿佛國神秘色彩。
島上樹木豐茂,古樟遍野,鳥語花香,素有“海島植物園”之稱。
全山共有百年以上樹木66種、1221株。
不僅有千年古樟,還有我國特有的珍稀瀕危物種、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的普陀鵝耳櫪。
島四周金沙綿亙、白浪環繞,漁帆競發,青峰翠巒、銀濤金沙環繞著大批古刹精舍,構成了一幅幅絢麗多姿的畫卷。
岩壑奇秀,磐陀石、二龜聽法石、心字石、梵音洞、潮音洞、朝陽洞各呈奇姿,引人入勝。
普陀十二景,或險峻、或幽幻、或奇特,給人以無限遐想。
不少名勝古跡,都與觀音結下了不解之緣,流傳著美妙動人的傳說。
主要景點有三大寺:普濟禪寺、法雨禪寺、慧濟禪寺。
普陀山的標誌南海觀音大銅像、紫竹林,還有以自然景觀和寺廟相結合的西天景區。
每到夏日來臨,來普避暑的遊客紛紛聚集到浙江省第一個海濱浴場一百步沙,使普陀山又增加了一道亮麗的景觀。
編輯本段四海尊崇 普陀山憑借其特有的山海風光與神秘幽邃的佛教文化,很早就吸引眾多文人雅士來山隱居、修煉、遊覽。
據史書記載,早在2000多年前,普陀山即為道人修煉之寶地。
秦安其生、漢梅子真、晉葛雅川,都曾來山修煉。
普陀山作為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唐代就成為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國家交往的必經通道和泊地。
至今山上仍留有高麗道頭、新羅礁等曆史遺跡,流傳著韓國民族英雄張保皋等事跡。
自觀音道場開創以來,觀光攬勝者絡繹不絕。
宋陸遊、明董其昌等曆代名士,都先後登山遊曆。
曆朝名人雅士、文人墨客,或吟唱,或賦詩,留下了大量珍貴的詩文碑刻,使普陀山文物古跡極為豐厚;唐宋元明清五朝近20位帝王為了祈求國泰民安,特遣內侍攜重禮專程來普陀山朝拜觀音。
明太祖朱元璋、清聖祖康熙還多次召見普陀山高僧,賜金、賜紫衣、賜字、賜佛經,禮遇有加;新中國曆任中央領導人也都親自蒞臨普陀山視察、指導工作。
五朝恩寵,千年興革,佛國香火,由是鼎盛,赫赫聲名,廣播遠揚。
曆經數十年艱辛的建設、開發和保護,普陀山風景名勝區管理日趨規範化、製度化,旅遊秩序井然,景區社會穩定,相繼榮獲了“國家級安全山、文明山、衛生山”、國家AAAA級旅遊區、全國旅遊消費者權益示範單位、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等榮譽,還通過了ISO14001環境質量管理體係的認證和獲得全國第四家ISO14001國家示範區榮譽等。
優越的人文環境、一流的旅遊服務使普陀山常年遊人如織,佛事四季不斷。
2004年接待遊客 230多萬人次。
每年三大香會節以及中國普陀山南海觀音文化節、“普陀山之春”旅遊節期間,遊客更多,香火更旺。
路上行人摩肩接踵,虔誠朝拜,一派“海天佛國、琉璃世界”莊嚴而又繁榮的景象. 普陀山已經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成為集禮佛觀光、避暑度假、文物考古、海島考察、書畫寫生、影視攝製,民俗采風於一體的國家重點風景旅遊區。
編輯本段十二景觀 普陀以山兼海之勝,風光獨特,四時景變,晨昏物異。
其風景點數又以百計,可謂風光無限。
如其他著名的風景名勝區一樣,普陀山也有它的“景中之景”。
遊覽普陀山的曆代名人曾憑各自的觀感,分別有“普陀八景”、“普陀十二景”、‘普陀十景”。
“普陀十六景”之頌讚。
明代文學家屠隆的詠“普陀十二景”詩: 梅灣...
關於南通特產的作文
海鮮珍品-文蛤南通東瀕黃海,在13萬公頃的灘塗上盛產數百種淺水貝類,尤以送文蛤最為豐富,占中國出口量的三分之一。
文蛤雅稱“天下第一鮮”,屬於腮綱兼蛤綱的海產貝類。
明代李時珍雲:“還中諸蛤之利有餘人者,統稱蛤蜊,白殼紫唇,或殼上有花紋故稱文蛤或花蛤。
”宋朝詩人梅堯臣也曾有過“車蝥與月蛤,寄自海陵郡”的詩句。
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在姑蘇吃到文蛤,便禦封它為“天下第一鮮”。
文蛤,生活在淺海鹽度較低的沙灘上,雌雄異體,性腺成熟期在6月至7月,產出的精、卵子在海水中受精、孵化,幼蛤經三周後進入沙底棲息。
從幼蛤到長成采捕需二三年。
幼蛤由海潮帶到十幾米深的灘塗地帶活動,最適宜的水溫為15-25度,以藻類、浮遊生物為食,長大後逐漸向潮下帶遷移,平時常露出沙麵,冬季潛入沙底的約二三十厘米處越冬,但留有氣孔可以通氣。
文蛤其殼如彩色扇狀,其肉鮮嫩無比,且營養豐富,含有蛋白質10%,脂肪11.2%、碳水化合物2.5%以及人體所必需的鈣、磷、氨基酸、其味鮮而不俗,食而不厭。
食用文蛤,能開胃、催乳、健身,且有清熱、化痰、利濕、散蛤等功能。
色彩斑斕的貝克可以作蛤蜊油的精美包裝盒,也可製作成大雅之堂上的工藝品。
文蛤的食法頗多,可將其作為主菜,以旺火速炒;或作為配菜,調色提味;或佐料醃製,生熗生吃;或斬成肉泥,煎成餅。
特別是近年來,如東製藥廠將其開發成粉劑精品,冠名為“天下第一鮮”,蜚聲海內外。
生於海邊長於海邊的人們,習慣了現熗現吃,他們將文蛤肉洗淨後,用鹽醃製少時,在洗淨,佐以燒酒、麻油、醬油、醋、生薑、白糖、便成了最好的下酒菜。
可異鄉人看後無不瞠目結舌、唯恐避之不及,但來久了,也經不住誘惑,大有“唯有犧牲多戇直”的“英雄氣概”。
在閉上眼睛吞上幾隻後,頓覺眼界大開,相見恨晚。
海邊人還有製文蛤醬的好手藝。
把鮮文蛤裝進罐或瓶,放上鹽、薑、蔥、酒等佐料,在將口封上,置於陰涼通風處,過上一段時間,揭開蓋子,泌出的香味,使你垂涎三尺,食欲徒增。
此醬可饋贈親友,或作為沿海人在內地工作期間早晚下飯的主菜。
難怪沿海人的鄉情如此濃烈,從中可窺一斑。
在廣闊無垠的南黃海灘上,隨著潮水的落去,趕海人有的肩扛著鐵刨子,有的手拎著網兜,湧向這一天出一頭“金牛”的大海。
他們有的用鐵刨子倚在肩上,麻利地拖著後退,憑著沙中傳出的聲感,將一隻隻文蛤又迅疾勾入網兜裏。
有的人隻用雙腳踩文蛤,將海灘上的沙泥踩活後,文蛤就自然露出沙麵,然後用手一隻隻地拾進網兜。
人們邊踩文蛤邊說著、。
笑著、唱著、充滿著詩情畫意。
改革開放為南黃海人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注入了新的“活力”。
南通人把文蛤打進了國際市場,使其真正成為了名副其實地“天下第一鮮”。
僅以全國著名地文蛤產區如東為例,全縣除天然文蛤繁殖海麵外,人工養殖麵積達50多萬畝,年出口6000多萬噸,成為我國最大地文蛤生產基地。
近年來,南通市旅遊部門將灘塗踩文蛤作為專項旅遊活動推出,美其名“海上迪斯科”,為國內外獨有,融觀賞、運動、風味平常於一體,已吸引了大批國內外遊客,成為南黃海上一道亮麗地風景線白蒲“三香齋”茶幹簡稱白蒲茶幹)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曆史了,是南通地方久負盛名的傳統風味土特產。
“白蒲茶幹”選用優質大豆,多種香料精製而成。
內含易於人體消化的優質蛋白質及人體所必須的維生素 B1、B2 和鈣、磷、鐵等,還含有動物性食品所缺乏的不飽和脂肪酸,能彌補動物菜肴的缺陷,對增補人體和營養極為有利。
茶幹又味美香芳,富有韌性,色澤美觀,形狀方且薄,別具一格,經濟實惠,馳名四方,極受群眾歡迎。
南通嵌桃麻糕選用芝麻粉、白糖、炒米粉及核桃仁等原料,精工細作而成。
每斤兩條,每條五十片上下,片片色澤金黃,嵌桃均勻,香、甜、鬆、酥。
幹吃,酥而甜,有一股濃鬱的芝麻清香,泡食,香味四溢,爽口而不膩,且芝麻,桃仁等原料中,含有17.7%蛋白質15.8%脂肪,百分之37.1%蔗糖,可謂之色、香、味俱全,營養豐富。
嵌桃麻糕,相傳有百餘年曆史,當時,通州城內,有一姓許,名鬆甫者,於東門設一“鼎泰”號雜貨店,以產茶食糕點為主,在外埠亦有店鋪經營。
後來,許氏於清朝府內捐得一官,常有上等茶點進貢。
唯獨通幫老師傅所作之嵌桃麻糕,選料精細,加工講究,味美可口,頗有特色,最為著稱。
從此,南通“鼎泰”麻糕被譽為“官禮茶點”,揚名於天下,脆餅問世後,麻糕、脆餅媲美,為南通兩大聞名特色產品,越來越引起中外人士、海外僑胞濃厚的興趣。
西亭脆餅原名複隆茂白脆,始產於清光緒年間,已有100多年曆史, 產地為通州市西亭鎮。
曾獲95國際食品博覽會金獎。
這種脆餅選料講究、加工精細、形態別致、層次分明、香甜鬆脆、富有營養,是家庭食用、旅遊攜帶、饋贈親友的優質食品。
石港乳腐產品色澤黃亮,滋味鮮美,醇香爽口,外層皮麵嚴實,肉質酥鬆細嫩,一向是傳統家常風味佐餐食品。
盆景南通盆景分為如派盆景和通派盆景.南通盆景的顯著特色,是選用尖短小葉羅漢鬆(俗稱雀舌羅漢鬆)為材料,攀紮成“二彎半”的...
關於江西鷹潭的名勝古跡的作文
鷹潭市旅遊名勝推薦: ★龍虎山風景旅遊區 位於鷹潭市區南郊16公裏處的龍虎山,是我國道教發源地和發祥地,是中國古典名著《水滸傳》開篇描繪的名山,被譽為“中國道都”。
它集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4A級旅遊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農業旅遊示範點等眾多品牌於一身,被世人稱為“洞天福地”“人間仙境”。
龍虎山200多平方公裏的風水寶地,包括正一觀、仙水岩、上清宮、洪五湖、馬祖岩六大景區,共有99峰、24岩、108處自然和人文景觀。
源遠流長的道教文化、秀美多姿的丹山碧水和千古未解的崖墓之謎構成了龍虎山景觀的“三絕”。
曆代天師除第一代後期和第二、第三代在四川傳道、羽化外,在龍虎山承襲了63 代,曆經1900多年,是我國一姓嗣教時間最長的道派,素有“南張北孔”之說。
龍虎山鬼穀洞被道家列為三十六小洞天的第十五洞天,名貴玄司真洞天;龍虎山在七十二福地中被列為三十二福地。
龍虎山仙水岩崖墓群是我國現存崖墓最集中的地區之一,已調查發現205座崖墓。
現已科學清理崖墓14座,發掘棺木41具,棺木形製多樣,出土陶器、原始瓷器、竹木器、紡織工具、樂器等220餘件,保存文物之豐富,為其它地區無法比擬。
★冷水峽穀漂流 龍虎山冷水大峽穀生態旅遊區總麵積100平方公裏。
位於江西鷹潭市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龍虎山瀘溪河的上遊,源於武夷山脈。
大峽穀全長20公裏,相對落差120米,漂流全程8公裏,用時約90分鍾,漂流區內水凝碧翠,空氣清新,順水而下,妙不可言。
驚險處激流疊水,浪竭飛舟;舒緩處平湖攬月,溫馨浪漫。
主要景點有:卓瑪灘、寨上灘、喜來灘、玉枕灘、鷹嘴岩及壯觀的鷹廈鐵路等。
是擊滔搏浪、挑戰自我、享受自然的好去處。
大峽穀生態遊覽區內生態原始自然,一望無際的竹海,飛蟲鳥語,山花爛漫,珍禽野獸,隱現山中,是一座天然的生態寶庫。
主要景點有觀竹海、看千年白果樹、遊橫坑古村、亞洲最大的銀礦、鬼穀洞等。
★白鶴湖生態遊 白鶴湖景區距鷹潭市區20km,東距貴溪市33km,為龍虎山大旅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水泥硬化路麵直達景區。
白鶴湖景區水麵寬闊煙波浩渺,白鶴翔集,魚躍湖麵。
空山翠穀,猴聲遠絕。
此奇山異景猶入仙境。
★上清宮 上清宮距天師府二裏,在上清鎮東首,左擁象山,門對瀘溪,麵雲林,枕台石,是曆代天師供祀神仙之所,故有“仙靈都會”、“百神受職之所”之稱。
上清宮始建於東漢,原為張道陵修道之所,時名“天師草堂”。
漢末,第四代天師張盛自漢中遷還龍虎山,改“天師草堂”為“傳錄壇”;唐會昌年間,真宗賜傳錄壇額曰:“真仙觀”。
北宋大中祥符年間,真宗敕改上清觀。
正和三年(公元1118年),名上清正一宮,簡稱上清宮、大上清宮。
“時宮中學道者常數千百人”,成了“晝夜常明羽人國”。
由於曆代封建王朝在這裏大興土木,屢毀屢建,上清宮所建殿宇就有:三清殿、玉皇殿、紫微殿、天皇殿、後士殿、鬥姆宮、雷祖殿、廖湯殿、南鬥殿、北鬥殿、伏魔殿、三宮殿、三省殿、文昌殿、四聖殿、五嶽聖帝殿、四瀆殿、真風殿、留侯殿、十二真君殿、奎閣、虛靖祠、藏室、鼓樓、福地門、龍虎門、欞星門、下馬亭等等,附近還建有道院三十六座以及各種附屬建築。
它原是我國規模最大、曆史最為悠久的古老道宮之一。
它和皇帝宮殿相比,僅矮一尺,以示區別於皇宮。
我國古典名著《水滸傳》對上清宮的仙都風貌作過極為精彩的描寫,從而使這座石老道宮顯得更加神奇,更加令人神往。
上清宮整個建築以三清殿和玉皇殿為中心,分八門四方。
現殿宇絕大部分被毀(最後一次被毀是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因幾個乞丐住在宮中烤火引起火災)。
到解放時,隻存大上清宮門樓、鍾樓、午朝門、下馬亭未毀,但這座古老道宮的聲名仍然顯赫,家喻戶曉,現存的東隱院,善惡井、夢床、神樹和傳說中的鎮妖井等文物古跡,仍然強烈吸引著中外遊人。
東隱院在上清宮院內東側,是龍虎山上清宮一座著名道院,也是上清宮目前殘存的唯一道院。
它創建於南宋年間,後因元世祖忽必烈對該院道士張留孫分外器重,東隱院倍加修繕,名聲大振。
現東隱院為明末清初建築,有門屋一間,正廳三間,左右丹房各四間,後廳三間,左右耳房各一間。
建築風格古樸,院牆外有“善惡分界井”和“神樹”等古跡。
雖然今昔對比,麵目全非,然群山環抱,雲霧繚繞,仙跡縹緲,仙氣猶存,站在這裏,仍可領略一番仙都風貌。
在這裏需要特書一筆的,就是施耐庵在《水滸傳》開篇第一回用濃墨重彩繪聲繪色描寫的伏魔殿的鎮妖井。
伏魔殿早已不存,但確有一口井仍在殿口,石欄依舊,口如穀羅,井底幽深,井圈四周長有青苔綠草,確是黑洞洞地啥也不見。
遊人站在“遇洪而開”的洞口朝底探望,不禁膽戰心寒,生怕像《水滸傳》寫的那樣:“隻見一道黑氣,從穴裏衝將出來,掀蹋了半個殿角。
那道黑氣直衝上半天裏,空中散作百十道金光”,弄得“夜眠不穩,晝食忘餐”。
當然,遊人也知道《水滸傳》是小說,是施耐庵的妙筆生花,但他對上清宮整體環境,氣勢的描寫,將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化成牧童...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描寫“羅漢鬆”的語句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