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滄海》中描寫實景的句子有:“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一、原文
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誌。
二、注釋
1.臨:登上,有遊覽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烏桓得勝回師時經過此地。
3.滄:通“蒼”,青綠色。
4.海:渤海。
5.何:多麼。
6.澹澹(dàn dàn):水波搖動的樣子。
7.竦峙(sǒng zhì):聳立。竦 ,通聳,高。
8.叢生:指草木聚集在一處生長。豐茂:指茂盛,茂密。
9.蕭瑟:樹木被秋風吹的聲音。
10.洪波:洶湧澎湃的波浪。
11.日月:太陽和月亮。
12.若:如同.好像是。
13.星漢:銀河,天河。
14.幸:慶幸。
15.甚:極點。
16.至:非常。
17.詠誌:即表達心誌。
18.幸甚至哉:真是慶幸。
19.詠:歌吟。
20.誌:理想。
21.歌以詠誌:以歌表達心誌或理想。
三、翻譯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那蒼茫的海。
海水多麼寬闊浩蕩,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
樹木和百草叢生,十分繁茂,
秋風吹動樹木發出悲涼的聲音,海中湧著巨大的海浪。
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發出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我很高興,就用這首詩歌來表達自己內心的誌向。
四、賞析
這首四言詩借詩人登山望海所見到的自然景物,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劃了高山大海的動人形象,更表達了詩人豪邁樂觀的進取精神。表現了詩人曠達的胸襟和宏偉的政治抱負-即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雄心,和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氣度。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全是實景,主要描寫了滄海水波蕩漾的動態景色和山島挺立,草木豐茂的靜態景象。(動靜結合)顯示了在茫茫蒼蒼的大海上,波濤起伏,拍打著海岸,山島聳立,豐茂的草木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弄姿,生機勃發,這是多麼壯麗的意境,多麼美好的山河圖畫啊!
《觀滄海》中描寫作者想象的情境的句子是
觀滄海 《曹操·步出廈門行·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誌。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領大軍征伐當時東北方的大患烏桓。
這是曹操統一北方大業中的一次重要戰爭。
遠征途中,他寫下了樂府歌辭《步出夏門行》(屬於《相和歌·瑟調曲》)。
這一組詩包括五個部分,開頭為“豔”辭,即序詩,以下各篇分別取詩句命名,依次為《觀滄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龜雖壽》。
從音樂曲調上說,五個部分是一個整體,從歌詞內容上看,四篇則可以獨立成篇。
《觀滄海》是這年九月曹操北征烏桓勝利班師途中登臨碣石山時所作。
這首四言詩借詩人登山望海所見到的自然景物,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劃了高山大海的動人形象,更表達了詩人豪邁樂觀的進取精神,是建安時代描寫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國古典寫景詩中出現較早的名作之一。
首二句“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寫詩人於揮師北伐之際來到碣石山下,登高觀海。
碣石山原位於今河北省樂亭縣西南(一說在今河北省昌黎縣西北),漢時還在陸上,麵對著渤海,六朝時由於地質變動,沉於海中。
詩人登上碣石山,俯視大海,隻見的:“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澹澹,水波動蕩狀。
竦峙,島嶼高聳的樣子。
詩人登高遠眺,舉目所及隻見一望無垠的大海波搖浪湧,海中的島嶼高高矗立。
這是多麼遼闊、多麼壯觀的景象!在曆史上,秦始皇、漢武帝都曾東巡至此,刻石觀海。
如今詩人站在秦皇、漢武遊蹤所到之處,居高臨下,望著水天相連的蒼茫大海和海中高聳的島嶼,想到中原地區已經平定,北伐烏桓也已取得決定性勝利,北方統一即將實現,心情該是何等激奮!這時,詩人的目光注視著海上的島嶼,眼前是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樹木百草,生長十分繁茂,一陣蕭瑟的秋風吹過,海麵上湧起滾滾的波濤。
盡管蕭瑟的秋風給人以悲涼蕭殺之感,但是疾風勁草,方顯其英雄本色;洪波洶湧,愈見其生命不息!這是對自然環境的真實描繪,也是詩人主觀感受的具體寫照。
曹操在取得一連串的戰爭勝利之後,他覺得自己的雄圖偉業猶如這樹木百卉一樣,生機勃發,也為這洪波湧起的大海,充滿生命的活力。
以下,詩人又展開其豐富的想象,進一步描繪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星漢的宏偉氣魄和博大胸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日月的運行好象出沒於大海的懷抱之中,燦爛的銀河群星好象包孕於大海的母腹之內。
請看,這就是大海的氣魄,大海的胸懷。
真是太壯觀、太奇偉了。
《觀滄海》一詩全篇寫景,其中並無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詞,但是誦讀全詩,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詩人的情懷。
通過詩人對波濤洶湧、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動描繪,使我們仿佛看到了曹操奮發進取,立誌統一國家的偉大抱負和壯闊胸襟,觸摸到了作為一個詩人、政治家、軍事家的曹操,在一種典型環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動。
全詩語言質樸,想象豐富,氣勢磅礴,蒼涼悲壯,為曆代讀者所激賞。
沈德潛在《古詩源》中評論此詩“有吞吐宇宙氣象”。
這是很精當的。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
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市)人。
初舉孝廉,任洛陽北部尉,遷頓丘令。
後在鎮壓黃巾起義和討伐懂卓的戰爭中,逐步擴充軍事力量。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為袞州牧,分化、誘降青州黃巾軍的一部分,編為"青州兵"。
建安元年(196年),迎獻帝都許(今河南許昌)。
從此用其名義發號施令,先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
官渡之戰大破河北割據勢力袁紹後,逐漸統一了中國北部。
建安十三年,進位為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擊敗於赤壁。
封魏王。
子曹丕稱帝,追尊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的恢複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製豪強,加強集權。
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複和發展。
精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書。
善詩歌,《蒿裏行》、《觀滄海》等篇,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
散文亦清峻整潔。
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輯本。
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辭海》1989年版)。
太祖禦軍三十餘年,手不舍書。
書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
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
(《魏書》) 上雅好詩書文籍,雖在軍旅,手不釋卷。
每每定省,從容常言:人少好學,則思專,長則善忘;長大而能勤學者,唯吾與袁伯業耳。
(《典論·自敘》,袁伯業名遺,袁紹從兄。
) 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
(鍾嶸《詩品》)
《觀滄海》中實寫光海所見景色的詩句是哪幾句,分別描繪出大海怎樣...
詩句: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畫麵:描繪出大海的壯闊。
觀滄海1. 原文: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2. 原文釋義:我向東來到碣石山,來觀賞那蒼茫的海。
海水多麼寬闊浩蕩,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
樹木和百草叢生,十分繁茂,秋風吹動樹木發出悲涼的聲音,海中湧著巨大的海浪。
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發出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我很高興,就用這首詩歌來表達自己內心的誌向。
3. 原文賞析:曹操這首《觀滄海》準確生動地描繪出海洋的形象,單純而又飽滿,豐富而不瑣細,好像一幅粗線條的炭筆畫一樣。
尤其可貴的是,這首詩不僅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時也賦予它以性格。
句句寫景,又是句句抒情。
既表現了大海,也表現了詩人自己。
詩人不滿足於對海洋做形似的摹擬,而是通過形象,力求表現海洋那種孕大含深、動蕩不安的性格。
4. 作者介紹: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人。
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三國時代魏國的奠基人和締造者。
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
觀滄海 想象的句子描寫了什麼景象?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頭二句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粗線條。
在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麵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
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麵再層層深入描寫。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前二句具體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生意盎然之感。
後二句則是對“水何澹澹”一句的進一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麵竟是洪波巨瀾,洶湧起伏。
這兒,雖是秋天的典型環境,卻無半點蕭瑟淒涼的悲秋意緒。
作者麵對蕭瑟秋風,極寫大海的遼闊壯美:在秋風蕭瑟中,大海洶湧澎湃,浩淼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沒有絲毫凋衰感傷的情調。
這種新的境界,新的格調,正反映了他“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前麵的描寫,是從海的平麵去觀察的,這四句則聯係廓落無垠的宇宙,縱意宕開大筆,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托現在讀者麵前:茫茫大海與天相接,空蒙渾融;在這雄奇壯麗的大海麵前,日、月、星、漢(銀河)都顯得渺小了,它們的運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納。
詩人在這裏描寫的大海,既是眼前實景,又融進了自己的想象和誇張,展現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偉氣象,大有“五嶽起方寸”的勢態。
這種“籠蓋吞吐氣象”是詩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
言為心聲,如果詩人沒有宏偉的政治抱負,沒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誌,沒有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氣度,那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這樣壯麗的詩境來的。
過去有人說曹操詩歌“時露霸氣”(沈德潛語),指的就是《觀滄海》這類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詠誌。
”這是合樂時的套語,與詩的內容無關,就不必細說了。
[特色] 《觀滄海》這首詩,從字麵看,海水、山島、草木、秋風,乃至日月星漢,全是眼前景物,這樣純寫自然景物的詩歌,在我國文學史上,曹操以前似還不曾有過。
它不但通篇寫景,而且獨具一格,堪稱中國山水詩的最早佳作,特別受到文學史家的厚愛。
這首詩寫秋天的大海,能夠一洗悲秋的感傷情調,寫得沉雄健爽,氣象壯闊,這與曹操的氣度、品格乃至美學情趣都是緊密相關的。
在這首詩中,景和情是緊密結合著的。
作者通過寫滄海,抒發了他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但這種感情在詩中沒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蘊藏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寓情於景中,句句寫景,又是句句抒情。
“水何”六句雖然是在描繪生氣勃勃的大海風光,實際上在歌頌祖國壯麗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熱愛祖國的感情。
目睹祖國山河壯麗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詩人要統一祖國的強烈願望。
於是借助豐富的想象,來充分表達這種願望。
作者以滄海自比,通過寫大海吞吐宇宙的氣勢,來表現詩人自己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感情奔放,卻很含蓄。
“日月”四句是寫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發展的高潮。
宋人敖陶孫說曹詩“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
《觀滄海》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這與一個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的風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讀其詩如見其人。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領大軍征伐當時東北方的大患烏桓。
這是曹操統一北方大業中的一次重要戰爭。
遠征途中,他寫下了樂府歌辭《步出夏門行》(屬於《相和歌·瑟調曲》)。
這一組詩包括五個部分,開頭為“豔”辭,即序詩,以下各篇分別取詩句命名,依次為《觀滄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龜雖壽》。
從音樂曲調上說,五個部分是一個整體,從歌詞內容上看,四篇則可以獨立成篇。
《觀滄海》是這年九月曹操北征烏桓勝利班師途中登臨碣石山時所作。
這首四言詩借詩人登山望海所見到的自然景物,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劃了高山大海的動人形象,更表達了詩人豪邁樂觀的進取精神,是建安時代描寫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國古典寫景詩中出現較早的名作之一。
首二句“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寫詩人於揮師北伐之際來到碣石山下,登高觀海。
碣石山原位於今河北省樂亭縣西南(一說在今河北省昌黎縣西北),漢時還在陸上,麵對著渤海,六朝時由於地質變動,沉於海中。
詩人登上碣石山,俯視大海,隻見的:“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澹澹,水波動蕩狀。
竦峙,島嶼高聳的樣子。
詩人登高遠眺,舉目所及隻見一望無垠的大海波搖浪湧,海中的島嶼高高矗立。
這是多麼遼闊、多麼壯觀的景象!在曆史上,秦始皇、漢武帝都曾東巡至此,刻石觀海。
如今詩人站在秦皇、漢武遊蹤所到之處,居高臨下,望著水天相連的蒼茫大海和海中高聳的島嶼,想到中原地區已經平定,北伐烏桓也已取得決定性勝利,北方統一即將實現,心情該是何等激奮!這時,詩人的目光注視著海上的島嶼,眼前是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樹木百草,生長十分繁茂,一陣蕭瑟的秋風吹過,海麵...
觀滄海中襯托大海的勃發生機的語句是?
《觀滄海》中襯托大海的勃發生機的語句是: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原文:觀滄海作者:曹操 (東漢)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誌。
譯文: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那蒼茫的海。
海水多麼寬闊浩蕩,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
樹木和百草叢生,十分繁茂,秋風吹動樹木發出悲涼的聲音,海中湧著巨大的海浪。
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發出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我很高興,就用這首歌來表達自己內心的誌向。
鑒賞:曹操這首《觀滄海》準確生動地描繪出海洋的形象,單純而又飽滿,豐富而不瑣細,好像一幅粗線條的炭筆畫一樣。
尤其可貴的是,這首不僅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時也賦予它以性格。
句句寫景,又是句句抒情。
既表現了大海,也表現了詩人自己。
詩人不滿足於對海洋做形似的摹擬,而是通過形象,力求表現海洋那種孕大含深、動蕩不安的性格。
海,本來是沒有生命的,然而在詩人筆下卻具有了性格。
這樣才更真實、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麵貌。
《觀滄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壯誌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觀滄海》的高潮放在詩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卻很含蓄。
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結合、寓情於景。
因為它含蓄,所以更有啟發性,更能激發我們的想像,更耐人尋味。
過去人們稱讚曹操的詩深沉飽滿、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從這裏可以得到印證。
全詩的基調為蒼涼慷慨的,這也是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從詩的體裁看,這是一首古體詩;從表達方式看,這是一首四言寫景詩。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這兩句話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
“觀”字起到統領全篇的作用,體現了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的特點。
前四行詩句描寫滄海景象,有動有靜,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與“水何澹澹”寫的是動景,“樹木叢生,百草豐茂”與“山島竦峙”寫的是靜景。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輪廓。
在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麵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
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麵再層層深入描寫。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前二句具體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詩意盎然之感。
後二句則是對“水何澹澹”一句的進一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麵竟是洪波巨瀾,洶湧起伏。
作者麵對蕭瑟秋風,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的“壯誌”胸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運用作者的想象,寫出了作者曹操的壯誌情懷。
前麵的描寫,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凸顯在讀者麵前;在豐富的聯想中表現出作者博大的胸懷、開闊的胸襟、宏大的抱負。
暗含一種要像大海容納萬物一樣把天下納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幸甚至哉,歌以詠誌。
”這是合樂時的套語,與詩的內容無關,也指出這是樂府唱過的。
觀滄海.次北固山下.錢塘湖春行.天淨沙秋思.的名句賞析.盡量簡短.適用...
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這兩句話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
前四行詩句描寫滄海景象,有動有靜,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與“水何澹澹”寫的是動景,“樹木叢生,百草豐茂”與“山島竦峙”寫的是靜景。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粗線條。
在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麵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
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麵再層層深入描寫。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前二句具體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詩意盎然之感。
後二句則是對“水何澹澹”一句的進一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麵竟是洪波巨瀾,洶湧起伏。
這兒,雖是秋天的典型環境,卻無半點蕭瑟淒涼的悲秋意緒。
作者麵對蕭瑟秋風,極寫大海的遼闊壯美:在秋風蕭瑟中,大海洶湧澎湃,浩淼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沒有絲毫凋衰感傷的情調。
這種新的境界,新的格調,正反映了他“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前麵的描寫,是從海的平麵去觀察的,這四句則聯係廓落無垠的宇宙,縱意宕開大筆,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托現在讀者麵前:茫茫大海與天相接,空蒙渾融;在這雄奇壯麗的大海麵前,日、月、星、漢(銀河)都顯得渺小了,它們的運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納。
詩人在這裏描寫的大海,既是眼前實景,又融進了自己的想象和誇張,展現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偉氣象,大有“五嶽起方寸”的勢態。
這種“籠蓋吞吐氣象”是詩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
言為心聲,如果詩人沒有宏偉的政治抱負,沒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誌,沒有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氣度,那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這樣壯麗的詩境來的。
過去有人說曹操詩歌“時露霸氣”(沈德潛語),指的就是《觀滄海》這類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詠誌。
”這是合樂時的套語,與詩的內容無關。
也指出這是樂府唱過的。
次北固山下:詩以對偶句發端,既工麗,又跳脫。
“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
“青山”點題中“北固山”。
作者乘舟,正朝著展現在眼前的“綠水”前進,駛向“青山”,駛向“青山”之外遙遠的“客路”。
這一聯先寫“客路”而後寫“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馳故裏的飄泊羈旅之情,已流露於字裏行間,與末聯的“鄉書”、“歸雁”,遙相照應。
頷聯的“潮平兩岸闊”(也有寫作 潮平兩岸失),“闊”,是表現“潮平”的結果。
春潮湧漲,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麵似乎與岸平了,船上人的視野也因之開闊。
這一句,寫得恢弘闊大,下一句“風正一帆懸”,便愈見精采。
“懸”是端端直直地高掛著的樣子。
詩人不用“風順”而用“風正”,是因為光“風順”還不足以保證“一帆懸”。
風雖順,卻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隻有既是順風,又是和風,帆才能夠“懸”。
那個“正”字,兼包“順”與“和”的內容。
這一句寫小景已相當傳神。
但還不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這句詩的妙處,還在於它“以小景傳大景之神”(《薑齋詩話》卷上)。
可以設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裏行船,老要轉彎子,這樣的小景是難得出現的。
如果在三峽行船,即使風順而風和,卻依然波翻浪湧,這樣的小景也是難得出現的。
詩句妙在通過“風正一帆懸”這一小景,把平野開闊、大江直流、波平浪靜等等的大景也表現出來了。
讀到第三聯,就知道作者是於歲暮臘殘,連夜行舟的。
潮平而無浪,風順而不猛,近看可見江水碧綠,遠望可見兩岸空闊。
這顯然是一個晴明的、處處透露著春天氣息的夜晚,孤舟揚帆,緩行江上,不覺已到殘夜。
這第三聯,就是表現江上行舟,即將天亮時的情景。
這一聯曆來膾炙人口,說:“‘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詩人已來少有此句。
張燕公(張說)手題政事堂,每示能文,令為楷式。
”(《河嶽英靈集》)明代胡應麟在《詩藪·內編》裏說,“海日”一聯“形容景物,妙絕千古”。
當殘夜還未消退之時,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當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日生殘夜”、“春入舊年”,都表示時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樣匆匆不可待,這怎不叫身在“客[2]路”的詩人頓生思鄉之情呢?這兩句煉字煉句也極見功夫。
作者從煉意著眼,把“日”與“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語的位置而加以強調,並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擬人化,賦予它們以人的意誌和情思。
妙在作者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蘊含著一種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於殘夜,將驅盡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
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
此句與“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有異曲同工之妙。
海日東升,春意萌動,詩人放舟於綠水之上,繼續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駛去。
這時...
曹操在《觀滄海》一詩中描寫大海時插以山道草木來點染,把大海...
李白山水詩的總體特色是雄奇、豪放,表現在: (1)描寫對象高大、流動、充滿陽剛美:李白喜歡選取高大、壯美、流動的自然山水作為描寫的對象,山水本身就給人一種陽剛之美; (2)藝術手法:大膽的誇張、豐富奇特的想象、神話傳說的運用。
從藝術手法上看,李白總是以奔放的激情和積極浪漫主義的手法去描繪山水景物,如大膽的誇張、豐富奇特的想象以及神話傳說的運用等,造成一種奇幻瑰麗又豪放雄壯的風格。
《蜀道難》就集中體現了李白山水詩的藝術特色幽澗泉」李白 拂彼白石,彈吾素琴。
幽澗愀兮流泉深, 善手明徽高張清。
心寂曆似千古,鬆颼飀兮萬尋。
中見愁猿吊影而危處兮,叫秋木而長吟。
客有哀時失職而聽者,淚淋浪以沾襟。
乃緝商綴羽, 潺湲成音。
吾但寫聲發情於妙指,殊不知此曲之古今。
幽澗泉,鳴深林。
「白雲歌,送劉十六歸山」李白 楚山秦山皆白雲,白雲處處長隨君。
長隨君, 君入楚山裏,雲亦隨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蘿衣, 白雲堪臥君早歸。
「廬山謠,寄盧侍禦虛舟」李白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
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
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
廬山秀出南鬥傍, 屏風九疊雲錦張,影落明湖青黛光。
金闕前開二峰長, 銀河倒掛三石梁。
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崖遝嶂淩蒼蒼。
翠影紅霞映朝日,鳥飛不到吳天長。
登高壯觀天地間, 大江茫茫去不還。
黃雲萬裏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為廬山謠,興因廬山發。
閑窺石鏡清我心, 謝公行處蒼苔沒。
早服還丹無世情,琴心三疊道初成。
遙見仙人彩雲裏,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 願接盧敖遊太清。
李 白 的 山 水 詩李白山水詩的總體特色:雄奇豪放。
表現在:描寫對象:高大、流動、充滿陽剛美的自然山水。
藝術手法:大膽的誇張、豐富奇特的想象、神話傳說的運用。
代表作品:《蜀道難》、《望天門山》 。
李白山水詩的總體特色是雄奇、豪放,從描寫對象上看,李白喜歡選取高大、壯美、流動的自然山水作為描寫的對象,山水本身就給人一種陽剛之美;從藝術手法上看,李白總是以奔放的激情和積極浪漫主義的手法去描繪山水景物,如大膽的誇張、豐富奇特的想象以及神話傳說的運用等,造成一種奇幻瑰麗又豪放雄壯的風格。
《蜀道難》就集中體現了李白山水詩的藝術特色。
李白是我國古代一位重要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山水詩在唐代別樹一幟,表現出其獨特的藝術特點,成為我國山水詩歌的又一座高峰.本文從他的詩歌意象,思想情感,創作方法以及藝術特色等方麵采對其進行分析,以求對李白的山水詩在中國古代文學史土的重要作用有進一步的了解和擘習.李白是我國唐代傑出詩人的代表,他一生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詩歌,被譽為“詩仙”。
而其大量的詩作中,描寫祖國山河的山水詩占有一定的比重。
這些詩歌涉及山川範圍極廣。
所表達的感情真摯充沛.表現出李白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懷友思鄉等內心情懷。
當然,山水詩隻是他所有詩作中的一部分,這些山水詩也不能代表他的全部作品,但是他一生的激情與理想,卻又與這些詩作緊密地聯係在了一起。
那麼究竟何為山水詩昵?山水詩,是以自然山水為主要 審美對象與表現對象的詩歌。
它不僅限於描畫山水,還描繪與山水密切相關的其它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中國古代有許多描繪祖國山水的詩作,深摯地流露出詩人對自然山水之美的喜愛、沉醉以及讚賞之情。
另外,還往往同憂國傷時、懷古 詠史、羈旅行役、送行遊宴、田園隱逸、求仙訪道等題材內容結 合,抒發十分複雜的思想感情。
而從對山水詩意象的描寫來看,我國山水詩的代表人物為謝靈運和謝眺,被稱為“二 謝”。
而在“二謝”之前,山水詩還處於萌芽狀態,對山水的描 寫也隻停留在照鏡子一樣的直觀上的反映,但卻沒有詩人感情上的主觀投射。
在魏晉玄言詩中,山水描寫又成為玄言的 附庸,成為宣揚玄學的工具,所以毫無生氣可言。
從“二謝”謝靈運和謝眺開始,山水詩開始走上了“詩言誌”的道路,詩中主 觀與客觀、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使山水詩走向成熟。
而李白對山水詩的創作,將其又推向了新時代的另一個高峰。
從意象角度來看,中國知識分子對山水的關注源遠流長, 在中國古代典籍中對山水的描寫與讚美更是絡繹不絕。
在傳統的山水詩歌中,水的意象特點是優美、秀麗、陰柔,充滿了靜態之美。
麗李白則認為這樣的山水的描寫方式缺乏詩歌形象的飛躍感和流動感,所以他的山水詩大多選材名山大川、雄山奇水,由此形成他特有的意象群,氣勢磅礴、形象壯觀,顯示出 特有的壯美和崇高。
如‘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並序》:’濤卷海門石,雪橫天際山。
白馬走素車,雷奔駭心顏?咆哮七十灘,水石相噴薄?雲卷天地開,波連浙西大?煙綿橫九疑,漭蕩見五湖。
”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水意象的原型意象是“陰”。
‘淮南 子?天文訓》雲:“陰氣為水”,《白虎通?五行》載:“水者也”。
在南朝的山水詩歌中,水意象象征著悲哀、怨恨、阻隔、 傷逝之情。
在李白的山水詩中也有大量關於水的描寫,但他 筆下的水意象徹底摒棄了前人的基調,更多的是表達樂觀的 情緒和對理想主義的追求,探索人...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觀滄海》中描寫實景的句子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