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自薦》的譯文:
秦兵圍困邯鄲的時候,趙國派遣平原君請求救兵,到楚國簽訂“合縱”的盟約。平原君約定與門下既有勇力又文武兼備的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平原君說:“假如用和平方法能夠取得成功就太好了;假如和平方法不能取得成功,那麼,(我)就在華屋之下用“歃血”的方式,也一定要‘合縱’盟約簽定再返回。隨從人員不到外邊去尋找,在門下的食客中選取就夠了。”平原君找到十九個人,其餘的人沒有可以選取的,沒辦法補滿二十人(的額數)。門下有(一個叫)毛遂的人,走上前來,向平原君自我推薦說:“毛遂(我)聽說先生將要到楚國去簽訂‘合縱’盟約,約定與門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邊去尋找。現在還少一個人,希望先生就以(我)毛遂湊足人數出發吧!”平原君說:“先生來到(我)趙勝門下到現在(有)幾年了?”毛遂說:“到現在(有)三年了。”平原君說:“賢能的士人處在世界上,好比錐子處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顯現出來。現在,處在(我)趙勝的門下已經三年了,左右的人們(對你)沒有稱道(的話),趙勝(我)也沒有聽到(這樣的)讚語,這是因為(你)沒有什麼才能的緣故。先生不能(一道前往),先生請留下!”毛遂說:“我不過今天才請求進到囊中罷了。如果我早就處在囊中的話,(我)就會象禾穗的尖芒那樣,整個鋒芒都會挺露出來,不單單僅是尖梢露出來而已。”平原君終於與毛遂一道前往(楚國)。那十九個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卻都沒有說出來。
毛遂到了楚國,與十九個人談論,十九個人都折服了。平原君與楚國談判“合縱”的盟約,(反複)說明“合縱”的利害關係,從太陽出來就闡述這些理,到太陽當空時還沒有決定,那十九個人對毛遂說:“先生上去!”毛遂手握劍柄登階而上,對平原君說:“合縱’的利害關係,兩句話就可以決定。今天,太陽出來就談論‘合縱’, 日到中天還不能決斷,(這是)為什麼?”楚王對平原君說:“這個人是幹什麼的?”平原君說:“這是(我)趙勝的舍人。”楚王怒斥道:“為什麼不下去?我是在同你的君侯說話,你算幹什麼的?”毛遂手握劍柄上前說道:“大王(你)敢斥責(我)毛遂的原因,是由於楚國人多。現在,十步之內,大王(你)不能依賴楚國人多勢眾了,大王的性命,懸在(我)毛遂的手裏。我的君侯在眼前,(你)斥責(我)是為什麼?況且,毛遂(我)聽說湯以七十裏的地方統一天下,文王以百裏的土地使諸侯稱臣,難道是由於(他們的)士卒眾多嗎?實在是由於(他們)能夠憑據他們的條件而奮發他們的威勢。今天,楚國土地方圓五千裏,持戟的土卒上百萬,這是霸王的資業呀!以楚國的強大,天下不能抵擋。白起,不過是(一個)小小的豎子罷了,率領幾萬部眾,發兵來和楚國交戰,一戰而拿下鄢、郢,二戰而燒掉夷陵,三戰而侮辱大王的祖先。這是百代的仇恨,而且是趙國都感到羞辱的事,而大王卻不知道羞恥。‘合縱’這件事是為了楚國,並不是為了趙國呀。我的君主在眼前,(你)斥責(我)幹什麼?”楚王說:“是,是!實在象先生說的,謹以我們的社稷來訂立‘合縱’盟約。”毛遂問:“合縱’盟約決定了嗎?”楚王說:“決定了。”於是,毛遂對楚王左右的人說:“取雞、狗和馬的血來:”毛遂捧著銅盤跪著獻給楚王,說:“大王應當歃血來簽訂‘合縱’的盟約,其次是我的君侯,再次是(我)毛遂。”於是毛遂在宮殿上簽定了‘合縱’盟約。毛遂左手拿著銅盤和血,而用右手招喚那十九個人說:“先生們在堂下相繼歃血。先生們碌碌無為,這就是人們所說的依賴別人而辦成事情的人啊。”
平原君簽訂“合縱”盟約之後歸來,回到趙國,說:“趙勝(我)不敢再鑒選人才了。趙勝(我)鑒選人才,多的千人,少的百人,自以為沒有失去天下的人才;今天卻在毛先生這裏失去了。毛先生一到楚國,就使趙國的威望高於九鼎和大呂。毛先生用三寸長的舌頭,強似上百萬的軍隊。趙勝(我)不敢再鑒選人才了。”於是把毛遂作為上等賓客對待
毛遂自薦文言文
原文 秦之圍邯鄲,趙使平原君求救,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
平原君曰:“使文能取勝,則善矣。
文不能取勝,則歃血於華屋之下,必得定從而還。
士不外索,取於食客門下足矣。
”得十九人,餘無可取者,無以滿二十人。
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讚於平原君曰:“遂聞君將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下二十人偕,不外索。
今少一人,願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
”平原君曰:“先生處勝之門下幾年於此矣?”毛遂曰:“三年於此矣。
”平原君曰:“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
今先生處勝之門下三年於此矣,左右未有所稱誦,勝未有所聞,是先生無所有也。
先生不能,先生留。
”毛遂曰:“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
使遂蚤得處囊中,乃穎脫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
”平原君竟與毛遂偕。
十九人相與目笑之而未廢也。
毛遂比至楚,與十九人論議,十九人皆服。
平原君與楚合從,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決。
十九人謂毛遂曰:“先生上。
”毛遂按劍曆階而上,謂平原君曰:“從之利害,兩言而決耳。
今日出而言從,日中不決,何也?”楚王謂平原君曰:“客何為者也?”平原君曰:“是勝之舍人也。
”楚王叱曰:“胡不下!吾乃與而君言,汝何為者也!”毛遂按劍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國之眾也。
今十步之內,王不得恃楚國之眾也,王之命縣於遂手。
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聞湯以七十裏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裏之壤而臣諸侯,豈其士卒眾多哉,誠能據其勢而奮其威。
今楚地方五千裏,持戟百萬,此霸王之資也。
以楚之強,天下弗能當。
白起,小豎子耳,率數萬之眾,興師以與楚戰,一戰而舉鄢郢,再戰而燒夷陵,三戰而辱王之先人。
此百世之怨而趙之所羞,而王弗知惡焉。
合從者為楚,非為趙也。
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楚王曰:“唯唯,誠若先生之言,謹奉社稷而以從。
”毛遂曰:“從定乎?”楚王曰:“定矣。
”毛遂謂楚王之左右曰:“取雞狗馬之血來。
”毛遂奉銅盤而跪進之楚王曰:“王當歃血而定從,次者吾君,次者遂。
”遂定從於殿上。
毛遂左手持盤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與歃此血於堂下。
公等錄錄,所謂因人成事者也。
” 平原君已定從而歸,歸至於趙,曰:“勝不敢複相士。
勝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數,自以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於毛先生而失之也。
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
勝不敢複相士。
”遂以為上客。
譯文 秦兵圍困邯鄲的時候,趙國派遣平原君請求救兵,到楚國簽訂“合縱”的盟約。
平原君約定與門下既有勇力又文武兼備的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
平原君說:“假如用和平方法能夠取得成功就太好了;假如和平方法不能取得成功,那麼,(我)就在華屋之下用“歃血”的方式,也一定要‘合縱’盟約簽定再返回。
隨從人員不到外邊去尋找,在門下的食客中選取就夠了。
”平原君找到十九個人,其餘的人沒有可以選取的,沒辦法補滿二十人(的額數)。
門下有(一個叫)毛遂的人,走上前來,向平原君自我推薦說:“毛遂(我)聽說先生將要到楚國去簽訂‘合縱’盟約,約定與門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邊去尋找。
現在還少一個人,希望先生就以(我)毛遂湊足人數出發吧!”平原君說:“先生來到(我)趙勝門下到現在(有)幾年了?”毛遂說:“到現在(有)三年了。
”平原君說:“賢能的士人處在世界上,好比錐子處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顯現出來。
現在,處在(我)趙勝的門下已經三年了,左右的人們(對你)沒有稱道(的話),趙勝(我)也沒有聽到(這樣的)讚語,這是因為(你)沒有什麼才能的緣故。
先生不能(一道前往),先生請留下!”毛遂說:“我不過今天才請求進到囊中罷了。
如果我早就處在囊中的話,(我)就會像禾穗的尖芒那樣,整個鋒芒都會挺露出來,不單單僅是尖梢露出來而已。
”平原君終於與毛遂一道前往(楚國)。
那十九個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卻都沒有說出來。
毛遂到了楚國,與十九個人談論,十九個人都折服了。
平原君與楚國談判“合縱”的盟約,(反複)說明“合縱”的利害關係,從太陽出來就闡述這些理,到太陽當空時還沒有決定,那十九個人對毛遂說:“先生上去!”毛遂手握劍柄登階而上,對平原君說:“合縱'的利害關係,兩句話就可以決定。
今天,太陽出來就談論‘合縱’, 日到中天還不能決斷,(這是)為什麼?”楚王對平原君說:“這個人是幹什麼的?”平原君說:“這是(我)趙勝的舍人。
”楚王怒斥道:“為什麼不下去?我是在同你的君侯說話,你算幹什麼的?”毛遂手握劍柄上前說道:“大王(你)敢斥責(我)毛遂的原因,是由於楚國人多。
現在,十步之內,大王(你)不能依賴楚國人多勢眾了,大王的性命,懸在(我)毛遂的手裏。
我的君侯在眼前,(你)斥責(我)是為什麼?況且,毛遂(我)聽說湯以七十裏的地方統一天下,文王以百裏的土地使諸侯稱臣,難道是由於(他們的)士卒眾多嗎?實在是由於(他們)能夠憑據他們的條件而奮發他們的威勢。
今天,楚國土地方圓五千裏,持戟的土卒上百萬,這是霸王的資業呀...
毛遂自薦的原文,注釋及翻譯。
急急急。
原文: 秦之圍邯鄲,趙使平原君求救,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
平原君曰:“使文能取勝,則善矣。
文不能取勝,則歃血於華屋之下,必得定從而還。
士不外索,取於食客門下足矣。
”得十九人,餘無可取者,無以滿二十人。
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讚於平原君曰:“遂聞君將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下二十人偕,不外索。
今少一人,願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
”平原君曰:“先生處勝之門下幾年於此矣?”毛遂曰:“三年於此矣。
”平原君曰:“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
今先生處勝之門下三年於此矣,左右未有所稱誦,勝未有所聞,是先生無所有也。
先生不能,先生留。
”毛遂曰:“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
使遂蚤得處囊中,乃穎脫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
”平原君竟與毛遂偕。
十九人相與目笑之而未廢也。
毛遂比至楚,與十九人論議,十九人皆服。
平原君與楚合從,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決。
十九人謂毛遂曰:“先生上。
”毛遂按劍曆階而上,謂平原君曰:“從之利害,兩言而決耳。
今日出而言從,日中不決,何也?”楚王謂平原君曰:“客何為者也?”平原君曰:“是勝之舍人也。
”楚王叱曰:“胡不下!吾乃與而君言,汝何為者也!”毛遂按劍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國之眾也。
今十步之內,王不得恃楚國之眾也,王之命縣於遂手。
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聞湯以七十裏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裏之壤而臣諸侯,豈其士卒眾多哉,誠能據其勢而奮其威。
今楚地方五千裏,持戟百萬,此霸王之資也。
以楚之強,天下弗能當。
白起,小豎子耳,率數萬之眾,興師以與楚戰,一戰而擧鄢郢,再戰而燒夷陵,三戰而辱王之先人。
此百世之怨而趙之所羞,而王弗知惡焉。
合從者為楚,非為趙也。
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楚王曰:“唯唯,誠若先生之言,謹奉社稷而以從。
”毛遂曰:“從定乎?”楚王曰:“定矣。
”毛遂謂楚王之左右曰:“取雞狗馬之血來。
”毛遂奉銅盤而跪進之楚王曰:“王當歃血而定從,次者吾君,次者遂。
”遂定從於殿上。
毛遂左手持盤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與歃此血於堂下。
公等錄錄,所謂因人成事者也。
” 平原君已定從而歸,歸至於趙,曰:“勝不敢複相士。
勝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數,自以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於毛先生而失之也。
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
勝不敢複相士。
”遂以為上客。
譯文: 秦兵圍攻邯鄲的時候,趙國派平原君向楚求救兵,要和楚國連合抗秦。
他邀請二十個有勇力、文武兼備的食客門下一同去。
平原君說:“如果用文的方式能夠成功,那好極了;文的方式不能成功,那就在殿堂下歃血訂盟, (不管怎樣,)一定要定下縱約才回來。
隨從的人士不到外麵找,從食客門下中挑選就足夠了。
”找到十九個人,其餘沒有可取的了,無法湊足二十個人。
門下有個叫毛遂的,走上前來,向平原君自我推薦道:“我聽說您要到楚國去合縱,邀請二十個食客門下一同去,現在還少一個人,請您就拿我湊數一同去吧!”平原君說:“先生在我的家裏,到現在有幾年了?”毛遂說:“到現在有三年了。
”平原君說:“有才德的人生活在世上,好比錐子放在布袋裏,它的尖端馬上就露了出來。
如今先生在我的家裏,到現在有三年了,我身邊的人不曾稱讚你什麽,我不曾聽說過你,這說明先生沒有什麽(才能)呀。
先生不行。
先生留下吧。
”毛遂說:“我到今天才請求到袋子裏來。
如果讓我早就到了袋子裏,那就會整個錐頭挺現出來,不隻是現出尖端而已。
”平原君終於帶著毛遂一同去了。
那十九個人互相使眼色譏笑他,隻是沒有說出口來。
毛遂等到了楚國,與十九個人談論(問題),十九個人都欽佩他。
平原君與楚王談判合縱,談論合縱的利害關係,太陽出來時開始談起,太陽正頂了還沒做出決定。
十九個人對毛遂說道:“先生上去!”毛遂手按劍柄,一步一級台階走上去,對平原君說:“合縱的利害,三言兩語就可以決定。
如今太陽出來就開始談合縱,太陽正頂了還沒做出決定,為什麽呀!”楚王對平原君說:“他是幹什麽的?”平原君說:“這是我的舍人。
”楚王喝斥(毛遂)道:“怎麽不下去!我是跟你的主人談話,你是幹什麽的!”毛遂手按劍柄,走上前去道:“您之所以喝斥我,是憑仗著楚國眾多的軍隊。
如今在這十步之內,您不能依仗楚國眾多的軍隊啊,您的命吊在我的手上。
我的主人在這裏,您喝斥什麽呀!再說,我聽說湯憑著方圓七十裏的土地做了天子,周文王憑仗方圓百裏的土地使諸侯向他稱臣,難道是因為他們的士兵眾多嗎?隻因為能夠把握形勢,發揚他們的威力。
如今楚國的土地縱橫五千裏,武裝的士兵上百萬,這是稱霸稱王的資本。
憑仗楚國的強大,世上沒有哪個國家能夠抵擋。
白起,一個小子罷了,帶領幾萬軍隊,前來與楚作戰,一戰就攻下了鄢和郢,再戰就燒毀了夷陵,三戰就侮辱了您的祖先。
這是子孫萬代忘不了的怨仇,也是趙國人感到羞恥的事,您卻對此不知羞辱。
合縱是為了楚國,不是為了趙國啊。
我的主人在這裏,您喝斥什麽呀!”楚王說:“是!是!的確...
【文言文一詞多義以其之於,翻譯,出處,且都是初一課文中學過的一...
【以】(一)介詞1.表示工具.譯為:拿,用,(用)憑……身份.①願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用)②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記》(用)憑……身份.) 2.表示憑借.譯為:憑,靠.①以勇氣聞於諸侯.(《廉頗藺相如列傳》)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誌》)③皆好辭而以賦見稱.(《屈原列傳》)3.表示所處置的對象.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①操當以肅還付鄉黨.(《赤壁之戰》)②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4.表示時間、處所.譯為:於,在,從.①以八月十三斬於市.(《五人墓碑記》)②餘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至於泰安.(《登泰山記》) 以崇禎十七年夏,自京師徒步入華山為黃冠.(顧炎武〈〈複庵記〉〉)③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祭妹文》)5.表示原因.譯為:因為,由於.①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頗藺相如列傳》)②卒以吾郡這發憤一擊,不敢複有株治.(《五人墓碑記》)③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屈原列傳》)6.表示依據.譯為:按照,依照,根據.①今以實校之.(《赤壁之戰》)②餘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說明:“以”字的賓語有時可以前置,有時可以省略.①以一當十(成語)②夜以繼日(成語)③秋以為期(《詩經?氓》)7.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①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戰國策?周策》) ②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信陵君竊符救趙》"率領"、"帶領") ③今如此以百騎走,匈奴追射我立盡.(2002年高考〈〈李廣傳〉"率領"、"帶領"〉)(二)連詞.1.表示並列或遞進關係.常用來連接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為"而"、"又"、"而且"、"並且"等,或者省去.①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遊褒禪山記》)②忽魂悸以魄動.(《夢遊天姥吟留別》)③越國以鄙遠.(《燭之武退秦師》) 2.表示承接關係,前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①餘與四人擁火以入.(《遊褒禪山記》)②樊噲側其盾以撞.(《鴻門宴》)③各各竦立以聽.(《促織》)3.表示目的關係,後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而”“來”“用來”“以致”等.①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廉頗藺相如列傳》)②當求數頃之田,於伊、潁之上,以待餘年,教吾子與汝子(《祭十二郎文》)③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六國論》)④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4.表示因果關係,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①不賂者以賂者喪(《六國論》)②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遊褒禪山記》)③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信陵君竊符救趙》)5.表示修飾關係,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①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三)助詞1.作語助,表示時間、方位和範圍.例:①受命以來,夙夜憂歎.(以:表時間)(《出師表》)②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以:方位)(《廉頗藺相如列傳》)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範圍)(〈〈張衡傳〉〉)2.作語助,起調整音節作用.例:①逆以煎我懷.(《孔雀東南飛》)(四)動詞1.以為,認為.①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觸龍說趙太後》)②皆以美於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2.用,任用.①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涉江》)(五)名詞.譯為:緣由,原因.①古人秉燭遊,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六)通假1.通“已”,已經.①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②日以盡矣.(《荊軻刺秦王》)2.通“已”,止.①無以,則王乎?(《齊桓晉文之事》)【於】(一)介詞.總是跟名詞、代詞或短語結合,構成介賓短語去修是動詞、形容詞,表多種組合關係.1.在,從,到①乃設九賓禮於庭.(在)《廉頗藺相如列傳》②縉紳、大夫、士萃於左丞相府,莫知計所出.(《〈指南錄〉後序》)③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前一個“於”:從)(《勸學》)④從徑道亡,歸璧於趙.(到)《廉頗藺相如列傳》2.“在……方麵”“從……中”①荊國有餘地而不足於民.(〈〈公輸〉〉在.方麵)②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遊褒禪山記》)3.由於①業精於勤、荒於嬉(《進學解》)4.向,對,對於.①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赤壁之戰》)②魯肅聞劉表卒,言於孫權曰……(《赤壁之戰》)③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5.被.(放在動詞後,引進行為的主動者.)①君幸於趙王.《廉頗藺相如列傳》②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屈原列傳》)6.與,跟,同.①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隆中對〉〉)②燕王欲結於君.《廉頗藺相如列傳》③莫若遣腹心自結於東,以共濟世業.《赤壁之戰》7.“比”.放在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①孔子曰:“苛政猛於虎也.”(《捕蛇者說》)②青,...
文言文毛遂自薦原文和加點字解釋和問題答案
毛遂自薦 【原文】 秦之圍邯鄲,趙使平原君求救,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
平原君曰:“使文能取勝,則善矣。
文不能取勝,則歃血於華屋之下,必得定而還。
士不外索,取於食客門下足矣。
”得十九人,餘無可取者。
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薦於平原君曰:“今少一人,願君既以遂備員而行矣。
”平原君曰:“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
今先生處勝之門下三年於此矣,左右未有所誦,勝未有聞,是先生無所有也。
先生不能,先生留。
”毛遂曰:“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
使遂蚤得處囊中,乃脫穎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
”平原君竟與毛遂偕。
十九人相與目笑之而未廢也。
毛遂比至楚,與十九人論議,十九人皆服。
平原君與楚合從,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決。
十九人謂毛遂曰:“先生上。
”毛遂按劍曆階而上,謂平原君曰:“從之利害,兩言而決耳。
今日出而言從,日中不決,何也?”楚王謂平原君曰:“客何為者也?”平原君曰:“是勝之舍人也。
”楚王叱曰:“胡不下!吾乃與而君言,汝何為者也!”毛遂按劍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國之眾也。
今十步之內,王不得恃楚國之眾也,王之命縣於遂手。
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聞湯以七十裏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裏之壤而臣諸侯,豈其士卒眾多哉,誠能據其勢而奮其威。
今楚地方五千裏,持戟百萬,此霸王之資也。
以楚之強,天下弗能當。
白起,小豎子耳,率數萬之眾,興師以與楚戰,一戰而舉鄢郢,再戰而燒夷陵,三戰而辱王之先人。
此百世之怨而趙之所羞,而王弗知惡焉。
合從者為楚,非為趙也。
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楚王曰:“唯唯,誠若先生之言,謹奉社稷而以從。
”毛遂曰:“從定乎?”楚王曰:“定矣。
”毛遂謂楚王之左右曰:“取雞狗馬之血來。
”毛遂奉銅盤而跪進之楚王曰:“王當歃血而定從,次者吾君,次者遂。
”遂定從於殿上。
毛遂左手持盤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與歃此血於堂下。
公等錄錄,所謂因人成事者也。
” 平原君已定從而歸,歸至於趙,曰:“勝不敢複相士。
勝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數,自以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於毛先生而失之也。
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
勝不敢複相士。
”遂以為上客。
【譯文】 秦兵圍困邯鄲的時候,趙國派遣平原君請求救兵,到楚國簽訂“合縱”的盟約。
平原君約定與門下既有勇力又文武兼備的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
平原君說:“假如用和平方法能夠取得成功就太好了;假如和平方法不能取得成功,那麼,(我)就在華屋之下用“歃血”的方式,也一定要‘合縱’盟約簽定再返回。
隨從人員不到外邊去尋找,在門下的食客中選取就夠了。
”平原君找到十九個人,其餘的人沒有可以選取的,沒辦法補滿二十人(的額數)。
門下有(一個叫)毛遂的人,走上前來,向平原君自我推薦說:“毛遂(我)聽說先生將要到楚國去簽訂‘合縱’盟約,約定與門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邊去尋找。
現在還少一個人,希望先生就以(我)毛遂湊足人數出發吧!”平原君說:“賢能的士人處在世界上,好比錐子處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顯現出來。
現在,處在(我)趙勝的門下已經三年了,左右的人們(對你)沒有稱道(的話),趙勝(我)也沒有聽到(這樣的)讚語,這是因為(你)沒有什麼才能的緣故。
先生沒有才能,(所以)先生請留下!”毛遂說:“我不過今天才請求進到囊中罷了。
如果我早就處在囊中的話,(我)就會象禾穗的尖芒那樣,整個鋒芒都會挺露出來,不單單僅是尖梢露出來而已。
”平原君終於與毛遂一道前往(楚國)。
那十九個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卻都沒有說出來。
毛遂到了楚國,與十九個人談論,十九個人都折服了。
平原君與楚國談判“合縱”的盟約,(反複)說明“合縱”的利害關係,從太陽出來就闡述這些理,到太陽當空時還沒有決定,那十九個人對毛遂說:“先生上去!”毛遂手握劍柄登階而上,對平原君說:“合縱'的利害關係,兩句話就可以決定。
今天,太陽出來就談論‘合縱’, 日到中天還不能決斷,(這是)為什麼?”楚王對平原君說:“這個人是幹什麼的?”平原君說:“這是(我)趙勝的舍人。
”楚王怒斥道:“為什麼不下去?我是在同你的君侯說話,你算幹什麼的?”毛遂手握劍柄上前說道:“大王(你)敢斥責(我)毛遂的原因,是由於楚國人多。
現在,十步之內,大王(你)不能依賴楚國人多勢眾了,大王的性命,懸在(我)毛遂的手裏。
我的君侯在眼前,(你)斥責(我)是為什麼?況且,毛遂(我)聽說湯以七十裏的地方統一天下,文王以百裏的土地使諸侯稱臣,難道是由於(他們的)士卒眾多嗎?實在是由於(他們)能夠憑據他們的條件而奮發他們的威勢。
今天,楚國土地方圓五千裏,持戟的土卒上百萬,這是霸王的資業呀!以楚國的強大,天下不能抵擋。
白起,不過是(一個)小小的豎子罷了,率領幾萬部眾,發兵來和楚國交戰,一戰而拿下鄢、郢,二戰而燒掉夷陵,三戰而侮辱大王的祖先。
這是百代的仇恨,而且是趙國都感到羞辱的事,...
【初中古文虛詞一詞多義之,以,為,者,雖,焉,於,乃,則,或,...
而 1.用作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係. (一)表示並列關係.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勸學》) (二)表示遞進關係.可譯為“並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三)表示承接關係.可譯為“就”“接著”,或不(四)表示轉折關係.可譯為“但是”“卻”. 如: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五)表示假設關係.可譯為“如果”“假如”. (六)表示修飾關係,即連接狀語.可不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說》) 2.用作代詞.隻用作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3.複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口技》) 以 1.用作介詞.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用”“拿”“憑借”“依據”“按照”“用(憑)什麼身份”等.例 願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乃入見.問:“何以戰?”(《曹劌論戰》) 餘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記》) (二)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三)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於”.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 時操軍兼以饑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戰》) (四)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於”,可譯為“在”“從”.例如: 餘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至於泰安.(《登泰山記》) 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漢書·西南夷傳》) (五)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例如: 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戰國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信陵君竊符救趙》) 2.用作連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隻是不能用於轉折關係. (一)表示並列或遞進關係,常用來連接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為“而”“又”“而且”“並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遊褒禪山記》) (二)表示承接關係,“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餘與四人擁火以入……(《遊褒禪山記》) (三)表示目的關係,“以”後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為“而”“來”“用來”“以致”等.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 斂貲財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記》)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四)表示因果關係,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遊褒禪山記》) (五)表示修飾關係,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3.複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因此”,引出事理發展或推斷的結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送東陽馬生序》) 餘是以記之,蓋歎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鍾山記》)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庖丁解牛》) 為 “為”在文言中經常用作動詞和介詞,也可以用作助詞.用作動詞,意思是“做”.還可作判斷詞“是”用.這些都屬於實詞範圍.下文介紹作虛詞用的幾種用法. 1.用作介詞.除表被動外,一般讀去聲. (一)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為“向”“對”等.例如: 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二)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可譯為“替”“給”等.例如: 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赤壁之戰》) 公為我獻之.(《鴻門宴》) (三)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等.例如: 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為“為著”、“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序》) (五)表示動作、行為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例如: 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動關係.讀陽平聲,可譯為“被”.“為”所引進的是動作行為的主動者;有時亦可不出現主動者;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為……所”.例如: 有決瀆於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赤壁之戰》) 2.用作助詞.讀陽平聲,放在疑問句之末,表示詰問,前麵有疑問代詞跟它呼應.可譯為“呢”?例如: 如今人方為刀俎……何辭為?(《鴻門宴》) 乃 1.用作副詞.表示前後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就”“這才”等;也可表示前後兩事在情理上是逆轉相背的,可譯為“卻”“竟(然)”“反而”“才”等;還可表示對事物範圍的一種限製,可譯為“才”“僅”等.例...
毛遂自薦翻譯
隨從人員不到外邊去尋找;假如和平方法不能取得成功,那麼。
平原君說:“假如用和平方法能夠取得成功就太好了秦兵圍困邯鄲的時候,趙國派遣平原君請求救兵,到楚國簽訂“合縱”的盟約:“到現在(有)三年了。
”平原君說:“賢能的士人處在世界上,好比錐子處在囊中,這是因為(你)沒有什麼才能的緣故。
先生不能(一道前往)。
現在還少一個人,在門下的食客中選取就夠了。
”平原君找到十九個人,而且不到外邊去尋找:“毛遂(我)聽說先生將要到楚國去簽訂‘合縱’盟約,約定與門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它的尖梢立即就要顯現出來。
現在。
平原君約定與門下既有勇力又文武兼備的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毛遂說:“我不過今天才請求進到囊中罷了。
如果我早就處在囊中的話,(我)就會象禾穗的尖芒那樣,整個鋒芒都會挺露出來,也一定要‘合縱’盟約簽定再返回,左右的人們(對你)沒有稱道(的話),希望先生就以(我)毛遂湊足人數出發吧!”平原君說:“先生來到(我)趙勝門下到現在(有)幾年了?”毛遂說。
門下有(一個叫)毛遂的人,走上前來,沒辦法補滿二十人(的額數),先生請留下,向平原君自我推薦說,趙勝(我)也沒有聽到(這樣的)讚語,處在(我)趙勝的門下已經三年了,其餘的人沒有可以選取的,(我)就在華屋之下用“歃血”的方式...
毛遂自薦代出的成語由毛遂自薦這篇古文帶出的三個成語是哪三個?...
《毛遂自薦》:“錐之處囊中;用在動詞前:“兒童相~不相識。
”③,其未立~。
”②:“~牛未~羊也。
《晉書。
”xiàn①④,出現;顯現;聽見;聽到。
《屈原列傳》:“信而~疑,忠而被謗;懂得。
《示兒》:“秦王坐章台~相如:“於是入朝~威王。
”⑤動>知道;副>在動詞前;看。
《廉頗藺相如列傳》。
”⑩同“現”。
”⑥⑦。
”②⑧。
《鄒忌諷齊王納諫》;見麵;會麵;召見;接見,表被動;動>遇見?王渾傳》:“敢陳愚~。
”⑨拜見;謁見漢字 見 釋義 jiàn①使……拜見...
求毛遂自薦的原文,我指的是古文出處
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讚於平原君曰:'遂聞君將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下二十人偕,不外索。
合少一人,願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
'”毛遂自薦【原文】 秦之圍邯鄲,趙使平原君求救,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
平原君曰:“使文能取勝,則善矣。
文不能取勝,則歃血於華屋之下,必得定而還。
士不外索,取於食客門下足矣。
”得十九人,餘無可取者。
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薦於平原君曰:“今少一人,願君既以遂備員而行矣。
”平原君曰:“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
今先生處勝之門下三年於此矣,左右未有所誦,勝未有聞,是先生無所有也。
先生不能,先生留。
”毛遂曰:“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
使遂蚤得處囊中,乃脫穎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
”平原君竟與毛遂偕。
十九人相與目笑之而未廢也。
毛遂比至楚,與十九人論議,十九人皆服。
平原君與楚合從,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決。
十九人謂毛遂曰:“先生上。
”毛遂按劍曆階而上,謂平原君曰:“從之利害,兩言而決耳。
今日出而言從,日中不決,何也?”楚王謂平原君曰:“客何為者也?”平原君曰:“是勝之舍人也。
”楚王叱曰:“胡不下!吾乃與而君言,汝何為者也!”毛遂按劍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國之眾也。
今十步之內,王不得恃楚國之眾也,王之命縣於遂手。
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聞湯以七十裏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裏之壤而臣諸侯,豈其士卒眾多哉,誠能據其勢而奮其威。
今楚地方五千裏,持戟百萬,此霸王之資也。
以楚之強,天下弗能當。
白起,小豎子耳,率數萬之眾,興師以與楚戰,一戰而舉鄢郢,再戰而燒夷陵,三戰而辱王之先人。
此百世之怨而趙之所羞,而王弗知惡焉。
合從者為楚,非為趙也。
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楚王曰:“唯唯,誠若先生之言,謹奉社稷而以從。
”毛遂曰:“從定乎?”楚王曰:“定矣。
”毛遂謂楚王之左右曰:“取雞狗馬之血來。
”毛遂奉銅盤而跪進之楚王曰:“王當歃血而定從,次者吾君,次者遂。
”遂定從於殿上。
毛遂左手持盤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與歃此血於堂下。
公等錄錄,所謂因人成事者也。
” 平原君已定從而歸,歸至於趙,曰:“勝不敢複相士。
勝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數,自以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於毛先生而失之也。
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
勝不敢複相士。
”遂以為上客。
【譯文】 秦兵圍困邯鄲的時候,趙國派遣平原君請求救兵,到楚國簽訂“合縱”的盟約。
平原君約定與門下既有勇力又文武兼備的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
平原君說:“假如用和平方法能夠取得成功就太好了;假如和平方法不能取得成功,那麼,(我)就在華屋之下用“歃血”的方式,也一定要‘合縱’盟約簽定再返回。
隨從人員不到外邊去尋找,在門下的食客中選取就夠了。
”平原君找到十九個人,其餘的人沒有可以選取的,沒辦法補滿二十人(的額數)。
門下有(一個叫)毛遂的人,走上前來,向平原君自我推薦說:“毛遂(我)聽說先生將要到楚國去簽訂‘合縱’盟約,約定與門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邊去尋找。
現在還少一個人,希望先生就以(我)毛遂湊足人數出發吧!”平原君說:“賢能的士人處在世界上,好比錐子處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顯現出來。
現在,處在(我)趙勝的門下已經三年了,左右的人們(對你)沒有稱道(的話),趙勝(我)也沒有聽到(這樣的)讚語,這是因為(你)沒有什麼才能的緣故。
先生沒有才能,(所以)先生請留下!”毛遂說:“我不過今天才請求進到囊中罷了。
如果我早就處在囊中的話,(我)就會象禾穗的尖芒那樣,整個鋒芒都會挺露出來,不單單僅是尖梢露出來而已。
”平原君終於與毛遂一道前往(楚國)。
那十九個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卻都沒有說出來。
毛遂到了楚國,與十九個人談論,十九個人都折服了。
平原君與楚國談判“合縱”的盟約,(反複)說明“合縱”的利害關係,從太陽出來就闡述這些理,到太陽當空時還沒有決定,那十九個人對毛遂說:“先生上去!”毛遂手握劍柄登階而上,對平原君說:“合縱'的利害關係,兩句話就可以決定。
今天,太陽出來就談論‘合縱’, 日到中天還不能決斷,(這是)為什麼?”楚王對平原君說:“這個人是幹什麼的?”平原君說:“這是(我)趙勝的舍人。
”楚王怒斥道:“為什麼不下去?我是在同你的君侯說話,你算幹什麼的?”毛遂手握劍柄上前說道:“大王(你)敢斥責(我)毛遂的原因,是由於楚國人多。
現在,十步之內,大王(你)不能依賴楚國人多勢眾了,大王的性命,懸在(我)毛遂的手裏。
我的君侯在眼前,(你)斥責(我)是為什麼?況且,毛遂(我)聽說湯以七十裏的地方統一天下,文王以百裏的土地使諸侯稱臣,難道是由於(他們的)士卒眾多嗎?實在是由於(他們)能夠憑據他們的條件而奮發他們的威勢。
今天,楚國土地方圓五千裏,持戟的土卒上百萬,這是霸王的資業呀!以楚國的強大,天下不能抵擋。
白...
有誰知道古文中常用的通假字及假借字有那些
七年級上 1、昂首觀之,向為之強。
強,通“僵”,僵硬的意思。
《童趣》 2、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說,通“悅”,愉快,高興。
《論語十則》 3、誨女知之乎? 女,通“汝”,人稱代詞,你。
《論語十則》 4、既而風定天清,一切烏有。
烏,通“無”,沒有。
《山市》 5、客問元方:“尊君在不?” 不,通“否”,表疑問。
《陳太丘與期》 七年級下 1、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扳,通“攀”,牽,引。
《傷仲永》 2、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
帖,通“貼”。
《木蘭詩》 3、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坐,通“座”,座位。
《口技》 4、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
《兩小兒辯日》 5、擔中肉盡,止有剩骨。
止,副詞,通“隻”。
《狼》 八年級上 1、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要,通“邀”,邀請。
《桃花源記》 2、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
有,通“又”,用來連接整數和零數。
《核舟記》 3、臥右膝,詘右臂支船。
詘,通“屈”,彎曲。
《核舟記》 4、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橫”。
《核舟記》 5、虞山王毅叔遠甫。
甫,通“父”,男子美稱,多賦予字之後。
《核舟記》 6、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與,通“舉”。
《大道之行也》 7、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矜,通“鰥”,老而無妻的人。
《大道之行也》 8、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曾,通“層”。
《望嶽》 9、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闕,通“缺”,中斷。
《三峽》 八年級下 1、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轉,通“囀”,鳥叫聲。
《與朱元思書》 2、經綸世務者,窺穀忘返。
反,通“返”。
《與朱元思書》 3、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見,通“現”,露出。
《與朱元思書》 4、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裏而食也。
食,通“飼”,喂。
《馬說》 5、才美不外見。
見,通“現”,表現。
《馬說》 6、食之不能盡其材。
材,通“才”,才能。
《馬說》 7、其真無馬邪 ! 邪,通“耶”,表疑問,相當於“嗎”。
《馬說》 8、四支僵勁不能動。
支,通“肢”。
《送東陽馬生序》 9、同舍生皆被綺繡。
被,通“披”,穿。
《送東陽馬生序》 10、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具,通“俱”,全,皆。
《嶽陽樓記》 11、屬予作文以記之。
屬,通“囑”,囑托。
《嶽陽樓記》 12、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
羞,通“饈”,美味的食物,直,通“值”。
《行路難》 九年級上 1、為天下唱,宜多應者。
唱,通“倡”,首發。
《陳涉世家》 2、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
《陳涉世家》 3、將軍被堅執銳。
被,通“披”。
《陳涉世家》 4、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
錯,通“措”。
《唐雎不辱使命》 5、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 倉,通“蒼”。
《唐雎不辱使命》 6、欲信大義於天下。
信,通“伸”。
《隆中對》 7、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
已,通“以”。
《隆中對》 九年級下 1、公輸般詘。
詘,通“屈”,理屈。
《公輸》 2、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4、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衡,通“橫”,梗塞,不順。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5、入則無法家拂士, 拂,通“弼”,輔佐。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6、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魚我所欲也》 7、萬鍾則不辯禮儀而受之, 辯 ,通“辨”,辨別。
《魚我所欲也》 8、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得,通“德”,恩惠;與,通“歟”,語氣助詞。
《魚我所欲也》 9、鄉為身死而不受。
鄉,通“向”,從前。
《魚我所欲也》 10、小惠未偏,民弗從也。
偏,通“遍”,遍及,普遍。
《曹劌論戰》 11、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反,通“返”。
《愚公移山》 12、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聰明。
《愚公移山》 13、一厝朔東,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
《愚公移山》 高中文言文通假字集 案: 同“按”; 審察,察看。
動詞。
“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
” 罷: 通“疲”; 疲勞。
形容詞。
“罷夫贏老易於而咬其骨。
” 頒: 通“班”;“斑”; 頭發花白。
形容詞。
“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 板: 同“版”; 字版。
名詞。
“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
” 蜯: 同“蚌”; 河蚌。
“民食果損蜯蛤。
暴: “同曝” 曬。
動詞。
“雖有槁暴,不複挺者,輮使之然也。
” 暴: 同“曝” 暴露,顯露。
動詞。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暴: 同“曝”; 暴露,顯露。
動詞。
“忠義暴於朝廷。
” 暴: 同“曝”; 曬。
動詞。
“盛夏力作,而窮冬暴露,” 杯: 同“杯”; 酒器。
名詞。
“沛公不勝杯杓,不能辭。
” 倍: 通“背”, 背叛,忘記。
動詞。
“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倍: 同“背” 背叛,違背。
動詞。
“倍道而妄行,則天不能使之吉。
” 被: 通“被”; 頂。
動詞。
“被明月兮佩寶璐。
” 被: 同“披”; 穿著。
動詞 “聞妻 言,如被冰雪。
” 被: 同“披”; 覆蓋在肩背上。
動詞。
“同金生皆被綺繡,” 被: 同“披”; 覆蓋在肩背上動詞. “廉頗為之一飯鬥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 被...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毛遂自薦》這篇文言文的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