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常用義項之一,與現代漢語的判斷動詞相同,文言文這種用法很普遍。如:
《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汝是大家子,仕宦於台閣。”
清· 林覺民《與妻書》:“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
《詩·曹風·鳲鳩》:“正是四國。”
“是” 在文言文中表示判斷意思的句子有哪些
在古代,一般情況下,“是”是代詞“這”,不表示判斷。
但是,文言文中的“是”有時候也相當於現在的“是”,成了判斷句的標記。
如:(1)汝是大家子,仕宦於台閣,慎勿為婦死,貴賤情何薄!(《孔雀》)(2)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明月幾時有》)(3)而欲投吳巨,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並,豈足托乎!(《赤壁》)
文言文中是翻譯為動詞表判斷的文言文語句
表代詞:這,此:安有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驚者.——漢·賈誼《論積貯疏》表判斷:"是"在句中充當主語,用於判斷句。
夫星之墜,木之鳴,是天地之變,陰陽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天論》)其他:對,合理,與“非”相對: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認為對:古非今.各行其是
在文言文中,什麼時候表(是)表判斷
文言文特殊句式總結 第一部分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於現代漢語表達習慣的某些特殊的句式。
主要有: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和倒裝句等。
下邊我們根據所學文言文,舉例加以說明: 一、判斷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斷詞“是”(或“非”)來構造判斷句的現象,比如: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桃花源記》) 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於國也》) 句中“是”“非”,和現代漢語判斷詞“是”“非”同義。
但是,這種用法不大常見。
文言文往往用別的詞或結構方式來表示判斷。
(一)用其他判斷詞表示判斷 例如: 此則寡人之罪也。
(《勾踐滅吳》) 翻譯:這是我的罪過啊。
句中“則”譯為“是”,即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判斷詞。
此外還有:“即”“乃”“皆”“本”“誠”“亦”“素”“非”等等,例句: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將即楚將項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賤人。
⑥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構造判斷句 例如: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為:廉頗,是趙國的優秀的將領。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譯為:妻子認為我美的原因,是私愛我。
句中判斷詞“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結構表示出來的。
當然,這個結構不是固定不變的,具體言語中,其結構變化十分靈活。
比如: 1.用“……,……者也”表判斷 蓮,花之君子者也。
(《愛蓮說》) 2.用“……者,……”表判斷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餘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
(《遊褒禪山記》) 3.用“……,……也”表判斷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譯為:城北徐公是齊國的美麗的人。
(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結構助詞。
)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
(《項脊軒誌》) 4.用“……,……”表判斷 劉備,天下梟雄。
(《赤壁之戰》) 二、被動句 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係是被動關係,也就是說,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
這樣的句子,稱為被動句。
現代漢語中常用“被”表示被動關係,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
比如: 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譯為:忠心卻被別人誹謗,能不怨恨嗎? 在文言文中,被動句往往用“……為……所”和“……見……於”及其相應的變式結構來表示。
例如: (一)“……為……所” 1.“……為……所” (巨)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並。
(《赤壁之戰》) 2.“……為……”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
(《過秦論》) 3.“……為所……”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鴻門宴》) (二)“……見……於” 1.“……見……於”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秋水》) 2.“……見……”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廉頗藺相如列傳》) 3.“……於……”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製於人。
(《赤壁之戰》) (三)省略被動標誌的被動句 例如: 王之蔽,甚矣。
(鄒忌諷齊王納諫》) 譯為:大王您被蒙蔽,很嚴重啊。
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
(《赤壁之戰》) 譯為:荊州的百姓歸附於曹操,是被兵勢所逼迫。
三、省略句 (1)主語的省略 旦日,客從外來,(鄒忌)與坐談,(鄒忌)問之客曰……(《鄒忌諷齊王納諫》) 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 (2)謂語的省略 夫戰,勇氣也。
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 (3)動詞賓語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藺相如)為上卿。
(《廉頗藺相如列傳》) (4)介詞賓語的省略 此人一一為(之)具言所聞。
(《桃花源記》) (5)介詞的省略 將軍戰(於)河北,臣戰(於)河南。
(《鴻門宴》) 四、倒裝句 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語序與現代漢語不同,我們稱之為倒裝句。
其倒裝現象主要有: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等。
(一)主謂倒裝 為了強調謂語,有時將謂語置於主語之前。
這僅僅是因為語言表達的需要。
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貧也!(《晏子春秋》) (二)賓語前置 在現代漢語中,賓語往往位於謂語後邊,作為謂語的施動對象。
而在文言文中,於某些條件下,賓語往往提到謂語之前,呈現賓語前置現象。
這樣的特殊情況一般有兩種: 1.否定句中的賓語前置現象 否定句中,當謂語部分被否定副詞修飾時,該謂語所帶賓語一般會前置。
例如: 三歲貫汝,莫我肯顧。
(《碩鼠》) “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
這樣的否定副詞一般有:“不”、“未”“毋”、“無”、“莫”等。
再如: 古之人不餘欺也。
(不欺餘)(蘇軾《石鍾山記》)。
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現象 文言文疑問句中,當使用疑問代詞做謂語動詞(或介詞)的賓語時,該賓語往往要放在謂語動詞(或介詞)的前麵。
例如: 良問曰:“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何操”應理解為“操何”,意為“帶了什麼東西”。
在現代漢語中,介詞後麵跟著賓語,組成介賓結構,用來修飾動詞謂語。
在...
如何才能夠辨別文言文裏的句子是否表並列關係
1、看句子前後描述的語言結構一致,看是否都是偏正結構、動賓結構還是其他。
一般並列結構句式結構一致。
2、看句子前後意思是何邏輯關係,如果是有動作的前後延續、順承,就不是並列3、就是將句子前後顛倒理解是否影響句子意思,不影響就是並列式
文言文中如何判斷一句話是不是判斷句
判斷句式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斷詞/“是/”來表示,而往往讓名詞或名詞性性短語直接充當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其句式有如下幾種表示法:“……者,……也。
”這是文言判斷句最常見的形式。
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謂語後用“也”結句,對主語加以肯定的判斷或解說。
如:“陳涉者,陽城人也。
”(《史記.了涉世家》)“……,……也。
”判斷句中,有時“者”和“也”不一定同時出現,一般省略/“者/”,隻用“也”表判斷。
如:“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
”(《資治通鑒》)“……者,……。
”有的判斷句,隻在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這種情況不常見。
如:“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餘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
”(王安石《遊褒禪山記》)“……者也。
”
在古文中其字表推測的句子
在古文中,其字表推測的,一般為大概、可能、也許。
如:《師說》:“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這個“其”就是一種推測:大概,或許都出於此吧?再如:《祭十二郎文》:“其信然邪?其夢邪?”——是確實如此呢?還是做夢呢?《左傳·隱公六年》:“ 善不可失,惡不可長,其陳桓公之謂乎!”——這大概說的就是陳恒公吧!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文言文中是翻譯為動詞表判斷的文言文語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