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也。
語出《淮南子•說林力,I》。意為:聖人不以盈尺的璧玉為貴,而珍惜一寸的光陰,這是因為時間難以得到卻容易失去;;
鄉村四月表達了詩人什麼的思想感情
整首詩突出了鄉村四月的勞動緊張、繁忙。
整首詩就像一幅色彩鮮明的圖畫,不僅表現了詩人對鄉村風光的熱愛與讚美,也表現出他對勞動人民、勞動生活的讚美之情,因此,翁卷有鄉村詩人之名。
寫出了人們豐富繁忙的生活場景。
這首詩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村春的景象,前兩句著重寫景:綠原、白川、子規、煙雨,寥寥幾筆就把水鄉初夏時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來。
後兩句寫人,畫麵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農民形象,從而襯托出“鄉村四月”勞動的緊張、繁忙。
前呼後應,交織成一幅色彩鮮明的圖畫。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綠的,原野是綠的,綠的樹,綠的草,綠的禾苗,展現在詩人眼前的,是一個綠色主宰的世界。
在綠色的原野上河渠縱橫交錯,一道道洋溢著,流淌著,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滿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川流。
舉目望去,綠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籠罩在淡淡的煙霧之中。
那是霧嗎?煙嗎?不,那是如煙似霧的蒙蒙細雨,不時有幾聲布穀鳥的呼喚從遠遠近近的樹上、空中傳來。
詩的前兩句描寫初夏時節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是廣闊的,筆觸是細膩的;色調是鮮明的,意境是朦朧的;靜動結合,有色有聲。
“子規聲裏雨如煙”,如煙似霧的細雨好像是被子規的鳴叫喚來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後兩句歌詠江南初夏的繁忙農事。
采桑養蠶和插稻秧,是關係著衣和食的兩大農事,現在正是忙季,家家戶戶都在忙碌不停。
對詩的末句不可看得過實,以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蠶,有人運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蠶桑後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後蠶桑,有人則隻忙於其中的一項,少不得有人還要做其他活計。
“才了蠶桑又插田”,不過是化繁為簡,勾畫鄉村四月農家的忙碌氣氛。
至於不正麵直說人們太忙,卻說閑人很少,幾乎是沒有的。
那是故意說得委婉一些,舒緩一些,為的是在人們一片繁忙緊張之中保持一種從容恬靜的氣度,而這從容恬靜與前兩名景物描寫的水彩畫式的朦朧色調是和諧統一的鄉村四月份畫麵。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是一首送別詩,王勃在臨別時勸杜少府不要為離別而傷心。
他認為隻要彼此的友誼真摯,即使相隔萬水千山,也像近鄰一樣。
王勃的這首詩,一反過去送別寫那無盡的悲傷的做法,語氣健朗,胸懷曠達,詩的意境開闊,獨標高格。
】 《淮上與友人別》是詩人在揚州與友人分手時所作。
“淮上”即指揚州。
這首詩不是送別,而是握別,即友人“向瀟湘”,詩人自己則上長安。
這首寫在揚州與友人握別的詩句,表達了作者和友人依依惜別之情。
全詩借景抒情,寓情於景,即景生情,烘托了離人的別離情緒。
詩的前兩句寫送別的地點和友人要去的地方。
作者出於對友人的依戀和關心,借描繪兩個地方的形勢與風貌,點出秦蜀兩地相隔千裏,在展現的雄渾開闊的境界之中隱含依依惜別之情。
詩的三、四兩句是勸慰勉勵友人,不作哀傷之別,也是自慰,既含蘊著作者送行的深情厚意,又表現出他曠達、爽朗的胸懷。
第五、六兩句寫在四海之內有了知心朋友,就是遠在天邊,也還是像近鄰一樣親近,息息相通。
人遠,但心近,表現了朋友間不拘形跡的真摯感情。
詩人以廣闊的胸懷為杜少府寬解,勉勵他勇敢地踏上征途。
這種與朋友的送別情懷遠遠超出了世俗之常情。
詩的最後兩句寫不要在分別的時候,像青年男女般啼哭,讓眼淚沾濕了佩巾。
這是進一步勸慰友人別後不要悲傷,這也是詩人自已情懷的吐露,更顯得情深意長。
展開
贈花卿表達了詩人 的思想感情
(唐)杜甫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
此曲隻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解釋: 1、花卿:成都尹崔光遠的部將花敬定。
2、錦城:即錦官城,此指成都。
3、絲管:弦樂器和管樂器,這裏泛指音樂。
這句說戰亂勘定後的成都,主將大張筵席,盡情作樂。
4、紛紛:形容樂曲的輕柔悠揚。
5、天上:雙關語,表麵上指天宮,實指皇宮。
此詩約作於上元二年(761)。
花卿,指花敬定。
卿,是對地位和年輩較低的人的一種客氣稱呼。
花敬定是當時成都尹崔光遠的部將,曾在平定梓州刺史段子璋叛亂中立功。
這首詩可能是在花敬定舉行的一次宴會上即興之作。
關於此詩的意旨,前人說法不一。
一說為諷刺。
楊慎《升庵詩話》雲:(花卿)"蜀之勇將也,恃功驕恣。
杜公此詩譏其僭用天子禮樂也。
而含蓄不露,有風人言之無罪,聞之者足以戒之旨。
公之絕句百餘首,此為之冠"。
《杜詩鏡銓》:"似諛似諷,所謂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也。
" 一說無諷刺,乃贈歌妓之作。
《唐風懷》雲:"南村曰:少陵篇詠,感事固多,然亦未必皆有所指也。
楊用修以花卿為敬定,頗似傅會。
元端雲是'歌妓',於理或然"。
《網師園唐詩箋》:"不必果有諷刺,而含蘊無盡。
" 也有不究意旨者。
《杜詩詳注》:"此詩風華流麗,頓挫抑揚,雖太白、少伯,無以過之"。
賞析 這首絕句,字麵上明白如話,但對它的主旨,曆來注家頗多異議。
有人認為它隻是讚美樂曲,並無弦外之音;而楊慎《升庵詩話》卻說:“花卿在蜀頗僭用天子禮樂,子美作此譏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詩人之旨。
”沈德潛《說詩晬語》也說:“詩貴牽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竊,則想新曲於天上。
”楊、沈之說是較為可取的。
在中國封建社會裏,禮儀製度極為嚴格,即使音樂,亦有異常分明的等級界限。
據《舊唐書》載,唐朝建立後,高祖李淵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孫考訂大唐雅樂,“皇帝臨軒,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軒懸出入,奏承和;……”這些條分縷析的樂製都是當朝的成規定法,稍有違背,即是紊亂綱常,大逆不道。
花卿,名敬定,是成都尹崔光遠的部將,曾因平叛立過功。
但他居功自傲,驕恣不法,放縱士卒大掠東蜀;又目無朝廷,僭用天子音樂。
杜甫贈詩予以委婉的諷刺。
耐人尋味的是,作者並沒有對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語雙關的巧妙手法。
字麵上看,這儼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樂曲讚美詩。
“錦城絲管日紛紛”,錦城,即成都;絲管,指弦樂器和管樂器;紛紛,本意是既多而亂的樣子,通常是用來形容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事物的,這裏卻用來比狀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的樂曲,這就從人的聽覺和視覺的通感上,化無形為有形,極其準確、形象地描繪出弦管那種輕悠、柔靡,雜錯而又和諧的音樂效果。
“半入江風半入雲”也是采用同樣的寫法:那悠揚動聽的樂曲,從花卿家的宴席上飛出,隨風蕩漾在錦江上,冉冉飄入藍天白雲間。
這兩句詩,使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樂曲的那種“行雲流水”般的美妙。
兩個“半”字空靈活脫,給全詩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樂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歎說:“此曲隻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天上的仙樂,人間當然難得一聞,難得聞而竟聞,愈見其妙得出奇了。
全詩四句,前兩句對樂曲作具體形象的描繪,是實寫;後兩句以天上的仙樂相誇,是遐想。
因實而虛,虛實相生,將樂曲的美妙讚譽到了極度。
然而這僅僅是字麵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長的。
這可以從“天上”和“人間”兩詞看出端倪。
“天上”者,天子所居皇宮也:“人間”者,皇宮之外也。
這是封建社會極常用的雙關語。
說樂曲屬於“天上”,且加“隻應”一詞限定,既然是“隻應天上有”,那麼,“人間”當然就不應“得聞”。
不應“得聞”而竟然“得聞”,不僅“幾回聞”,而且“日紛紛”,於是乎,作者的諷刺之旨就從這種矛盾的對立中,既含蓄婉轉又確切有力地顯現出來了。
宋人張天覺曾論詩文的諷刺雲:“諷刺則不可怒張,怒張則筋骨露矣。
”(《詩人玉屑》卷九引)杜甫這首詩柔中有剛,綿裏藏針,寓諷於諛,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可謂作得恰到好處。
正如楊倫所評:“似諛似諷,所謂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也。
此等絕句,何減龍標(王昌齡)、供奉(李白)。
”(《好銓》) [編輯本段]作者介紹 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詩人。
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
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
唐肅宗時,官左拾遺。
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
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
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
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 一,讀書和漫遊時期(三十五歲以前) 這一時期曾先後遊曆吳、越(今江浙一帶)和齊、趙(今山東北部、河北南部),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
以後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下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遊梁、宋(今開封、商丘)。
後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
山行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景色?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具體是哪首《涼州詞》? 涼州詞(王之渙) 詩詞概述 該詩又名《出塞》,描寫了邊塞涼州雄偉壯闊又荒涼寂寞的景象。
詩詞原文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譯文 遠遠奔流而來的黃河,好像與白雲連在一起,玉門關孤零零地聳峙在高山之中,顯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思想感情: 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
體現了戍守邊防的征人回不了故鄉的哀怨,這種哀怨不消沉,而是壯烈廣闊。
折柳贈別的風習在唐時最盛,玉門關外,春風不度,楊柳不青,離人想要折一枝楊柳寄情也不能,這就比折柳送別更為難堪。
涼州詞(王翰) 詩詞原文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譯文 葡萄美酒倒滿了華貴的酒杯,正要暢飲的時候,馬上琵琶就聲聲響起,仿佛在催促我上前作戰。
在沙場上醉倒了請你不要笑,古往今來,奔赴沙場的人中有幾個人能平安歸來? 思想感情: 作者的悲涼之意,也流露出了對將士的命運的同情之心,表達了作者悲涼感傷,厭惡征戰。
涼州詞(張籍) 詩詞原文 邊城暮雨雁飛低,蘆筍初生漸欲齊。
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
鳳林關裏水東流,白草黃榆六十秋。
邊將皆承主恩澤,無人解道取涼州。
思想感情: 詩中以生活的美好與戰爭的殘酷做對比,抒發了人生感歎,盡管這首詩的格調是悲壯蒼涼的,但不悲觀絕望;詩人對生活充滿熱愛,對死亡並不畏縮,“醉臥沙場”一語尤其顯示出豪邁的氣概。
還有一首: 涼州詞(薛逢) 薛逢 【雜曲歌辭·涼州詞】 昨夜蕃兵報國仇,沙州都護破涼州。
黃河九曲今歸漢,塞外縱橫戰血流。
...
台灣詩人餘光中的詩《鄉愁》,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讀《鄉愁》這首詩,我們能感到詩人餘光中心靈深處一個執著的主導情感——對中華民族曆史文化的認同感。
很顯然,這首詩以形式上的四個小節,將“鄉愁”分為四個階段。
這四個階段在時間上是前後順承的,即:小時候—長大後—後來—現在。
這幾個標示時間的短語,都明確出現在這首詩每一小節的第一行。
我們可以看出,詩的每一小節,實際上都對應著人生的某個階段。
作者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這四個階段的共同特征,即:小時候的母子分離—長大後的夫妻分離—後來的母子死別—現在的遊子與大陸的分離。
詩人為每個階段的鄉愁找了一個具體的對應物: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時空的隔離與變化,推進了詩情的層層深化。
少小離家,與母親書信往來,鄉愁寄托在小小的郵票上。
成年後,為生活而奔波,與愛人聚聚離離,船票成了寄托鄉愁的媒介。
到後來,一方矮矮的墳墓,將我與母親永遠分開了!詩至此處,讀者不禁會想,世間還有什麼樣的離情比死別更令人斷腸?有,那就是鄉愁!一灣淺淺的海峽將“我”與祖國大陸隔開,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了家國之思。
全詩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長長的餘味。
《鄉愁》這首詩,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映射著中國古典詩詞的神韻和魅力。
從內容上說,“鄉愁”是中國傳統文學經久不衰的主題,餘光中雖曾接受過現代主義的浸染,但骨子裏深受中國古典文學的熏陶,詩歌內容觸及思想深處的“中國意識”時,自然而然地攝取了“鄉愁”這一主題。
曆代愛國知識分子有借詩詞歌賦流露家國之思的傳統,本詩在這一點上可謂傳承了民族的曆史文化。
從形式上說,這首詩恰到好處地運用現代漢語,使之帶上了古典詩詞的格律美和音韻美的特點。
詩的節與節、句與句均衡對稱,但整齊中又有參差,長句短句變化錯落;同一位置上詞語的重複和疊詞的運用造成一種類似音樂的回環往複、一唱三歎的旋律,給全詩營造了一種低回悵惘的基調。
二、問題研究 “鄉愁”本是一種抽象的情感,但是在餘光中的《鄉愁》裏,它轉化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作者是如何實現這一轉化的? 作者巧妙地將“鄉愁”這種情感進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對應物。
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裏,“鄉愁”分別寄托在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等對應物上,這樣,詩人的鄉愁就不至於無所依附。
類似的托物寄情的技巧在餘光中其他的詩作裏也時有所見。
如: 鍾整個大陸的愛在一隻苦瓜 皮靴踩過,馬蹄踩過 重噸戰車的履帶踩過 一絲傷痕也不留下 ——《白玉苦瓜》 台風季,巴士峽的水很擁擠 我的血係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 黃河太冷,需要摻大量的酒精 浮動在杯底的是我的家譜 喂!再來杯高粱! ——《五陵少年》 在林肯解放了的雲下| 惠特曼慶祝過的草上 坐下,麵對鮮美的野餐| 中國中國你哽在我喉間,難以下咽 東方式的悲觀 ——《敲打樂》 “鍾整個大陸的愛在一隻苦瓜”,是詩人參觀故宮博物院藏品後吟出的名句,他巧妙地將大陸之愛與一隻晶瑩剔透、幾經劫難仍完好無損的白玉苦瓜聯係到了一起。
而詩人留學異邦因孤獨冷寂而酗酒的情緒,被別出心裁地喻為“黃河太冷,需要摻大量的酒精”。
類似的例子還有,“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張大陸……這是最縱容最寬闊的床/讓一顆心滿足地睡去,滿足地想”(《當我死時》),“在此地,在國際的雞尾酒裏,/我仍是一塊拒絕融化的冰”(《我之固體化》),等等,這些詩句均將詩人心中難以言說的情緒物化成具體可感的東西,激蕩著讀者心中共有的情感。
三、詩人評說:溶哀愁於物象(流沙河) 這是台灣詩人餘光中的《鄉愁》(寫於1972年)。
這首小詩我用四川土話朗誦過好幾次,聽眾反應強烈。
詩寫得好,一目了然,誰要我來詹詹費詞。
真要叫我說說,卻又感到為難。
這是一粒水晶珠子,內無瑕斑,外無紋痕,而且十分透明,一眼便可看穿,叫我說些什麼。
我看見了的,別人也都看見了,還要我來說嗎。
看來看去,這粒水晶珠子仿佛不是工匠琢磨成的,而是天然形成的…… 不。
這是詩,人寫的。
既然是人寫的,總不會是一揮而就的,其間必有一個創作過程。
這個過程,如果作者自己出來說說,我們聽了,或有助於今後寫詩,也未可知。
可惜滄海橫隔,同胞難聚,遺憾遺憾。
那麼,參照著寫詩的一般經驗,我就來冒昧地猜一猜餘光中是怎樣寫成這首詩的吧。
故國故鄉故園,人之所戀,古今一樣,中外相同。
翻翻唐詩宋詞,遊子抒寫鄉愁之作,多得叫人吃驚。
現代中國人,粗具文化的,差不多都念過或聽別人念過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30年代的和40年代的學生,恐怕都唱過或聽別人唱過這支歌吧:“念故鄉,念故鄉,故鄉真可愛。
天甚清,風甚涼,鄉愁陣陣來。
故鄉人,今何如,念念常不忘。
在他鄉,一孤客,寂寞又淒涼……”隻是這支歌的曲調是從捷克音樂家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響樂》裏挪借來的,這點唱的人未必都知道。
至於40年代的那些不願做亡國奴的流亡學生,幾乎沒有一個不會唱《流亡三部曲》的。
“我的家在東北鬆花江上……”台上一唱,台下都哭,感人至深。
這支歌餘光中肯定會唱。
他還會唱《長城謠》:“萬裏長城萬裏長,長城外麵是故鄉……”因...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那是盛開的杜鵑花。
黃鶴樓邊的柳樹在春風中舒展著枝條,綠草茵茵,鮮花盛開,怎麼能夠少了孟浩然這樣的詩友呢,煙花三月的揚州正在向我招手呢?太白兄遊曆天下,我們終究是會有相見的一天的。
來,幹了這一杯。
”孟浩然猛地舉杯,是最適合吟詩作對的時候,輕輕拍打著岸邊,李白現在已經完全沒有心思欣賞這春天景色了。
小荷作文網 書童在黃鶴樓擺上了簡單的菜肴,李白舉杯示意,怎麼能少了一位知心朋友呢? 可是這一切美好的夢想將隨著孟浩然遠下揚州而宣告沒有結果。
江裏的波浪時起時伏,天涯若比鄰',雖然兄長這一去揚州迢迢千裏,可也並不是沒有聚首的機會啊。
隻要我們心懷思念,太陽揮灑著猛烈的熱情,這樣的天氣怎麼能少了朋友之間的交談呢,這天涯和咫尺並沒有什麼分別啊!”李白的話說得很豁達,李白提筆在黃鶴樓的牆壁上提下了一首詩: 故人西辭黃鶴樓。
按捺不住心中澎湃的詩情? 冬季的雪花最美麗,保重!”李白執手送孟浩然登上小船,目送他飄然遠去。
黃鶴樓旁的景色依舊美麗,而微微顫抖的語氣卻顯露出他內心的不安。
“是啊。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鬆雲……”李白心中默默地念著詩句,整整衣裳走出門去,把酒灌了下去。
“浩然兄,亭亭玉立,然而。
遠處的山綠了,鬱鬱蔥蔥之間卻閃爍著點點紅光,紛紛揚揚地降臨大地的時候,每個人都會詩興大發的:“浩然兄,王勃說得好,‘海內存知己,風流天下聞? 李白回過神來的時候,孟浩然的船隻已經駛遠了,在浩蕩的江麵上隻剩下一個白點,一仰頭, 唯見長江天際流。
還有什麼能比悠悠的長江水更能表達李白心中的惆悵和思念嗎送孟浩然之廣陵 詩人李白起得特別早,因為今天是送別好友孟浩然到廣陵去的日子。
想想幾天前,兩人還經常在一起飲酒吟詩,互道仰慕之情,今天就馬上要分別了。
“吾愛孟夫子,似乎也在吟詠一首離別的詩歌? 當天氣開始肅殺,古箏悠揚的聲音在天空回蕩。
已經是陽春三月,長江邊煙霧迷蒙,繁花似錦,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看著這熟悉的一草一木,李白想起曾經和孟浩然在次聚會的種種情景。
知了還在鳴唱,夏日炎炎,這樣的季節怎麼能夠少了一個朋友呢? 春雨綿綿,蛙聲遍地的時候,老農們尚且在預祝一年的豐收,對於一位詩人,怎麼能不讓人惆悵呢...
《芙蓉樓送辛》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是一首送別詩.詩的構思新穎,淡寫朋友的離情別緒,重寫自己的高風亮節.首兩句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別時的孤寂之情;後兩句自比冰壺,表達自己開朗胸懷和堅強性格.全詩即景生情,寓情於景,含蓄蘊藉,韻味無窮.本詩那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僅烘托出詩人送別時的淒寒孤寂之情,更展現了詩人開朗的胸懷和堅強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與冰心置於玉壺的比象之間又形成一種有意無意的照應,令人自然聯想到詩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潔的形象,使精巧的構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渾成,不著痕跡,含蓄蘊藉,餘韻無窮.
泊船瓜洲是()代詩人()寫的,這首詩的名句是(),表達了詩人(...
泊船瓜洲是(北宋)代詩人(王安石)寫的,這首詩的名句是(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 ),表達了詩人(流露著對故鄉的懷念之情,大有急欲飛舟渡江回家和親人團聚的願望)的思想感情作者背景: 王安石(1021-1086),北宋詩人。
字介甫,號半山,臨川(今屬江西省)人。
作為著名的改革派政治家,他的前期詩作,以反映政治、曆史以及社會現實為主。
詩中多含哲理,喜用典故。
晚年退居金陵之後,轉向描寫閑適生活,詩風追求清新淡雅。
詩以“泊船瓜洲”為題,點明詩人的立足點。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間”寫了望中之景,詩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邊岸上的“京口”與“瓜洲”這麼近,中間隔一條江水。
由此詩人聯想到家園所在的鍾山也隻隔幾層山了,也不遠了。
次句“鍾山隻隔數層山”暗示詩人歸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句又寫景,點出了時令已經春天,描繪了長江南岸的景色。
“綠”字是吹綠的意思,是使動用法,用得絕妙。
傳說王安石為用好這個字改動了十多次,從“到”“過”“入”“滿”等十多個動詞中最後選定了“綠”字。
因為其他文字隻表達春風的到來,卻沒表現春天到來後千裏江岸一片新綠的景物變化。
結句“明月何時照我還”,詩人眺望已久,不覺皓月初上,詩人用疑問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還”的畫麵,進一步表現詩人思念家園的心情。
《贈汪倫》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贈汪倫》是唐代著名詩人李白於涇縣(今安徽皖南地區)遊曆時寫給當地好友汪倫的一首送別詩,該作品膾炙人口,是李白詩中流傳最廣的佳作之一。
李白坐上小船剛剛要啟程,忽然聽到岸上傳來告別的歌聲。
桃花潭水縱然有一千尺那麼深,也比不過汪倫送別我的一片真情。
《贈汪倫》通過寫汪倫送別好友李白,表達了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這首詩寫的是汪倫(唱歌)來為李白送行的情景。
詩人很感動,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兩行詩來極力讚美汪倫對詩人的敬佩和喜愛,也表達了李白對汪倫的深厚情誼。
前兩句敘事。
“李白乘舟將欲行”,是說詩人就要乘船離開桃花潭了。
那種語言不假思索,順口流出,表現出乘興而來、興盡而返的瀟灑神態。
“忽聞岸上踏歌聲”,“忽聞”二字表明,汪倫的到來,確實是不期而至的。
人未到而聲先聞,從那熱情爽朗的歌聲,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倫趕來送行了。
這樣的送別,側麵表現出李白和汪倫這兩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禮、快樂自由的人。
在山村僻野,本來就沒有上層社會送往迎來那套繁瑣禮節,從詩中分析,李白走時,汪倫不在家中。
當汪倫回來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攜著酒趕到渡頭餞別。
不辭而別的李白灑脫不羈,不講客套;踏歌歡送的汪倫,也是豪放熱情,不作兒女沾巾之態。
短短十四字就寫出兩人樂天派的性格和他們之間不拘形跡的友誼。
由於桃花潭就在附近,於是詩人信手拈來,用桃花潭的水深與汪倫對他的情深作對比。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兩句,清代沈德潛評價說:“若說汪倫之情比於潭水千尺,便是凡語。
妙境隻在一轉換間。
”(《唐詩別裁》)這兩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將兩件不相幹的事物聯係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參照物,就把無形的情誼化為有形,既形象生動,又耐人尋味。
潭水已“深千尺”了,那麼汪倫的情誼之深,讀者也可想而知了。
詩人結合此時此地,此情此景,這兩句詩也如脫口而出,感情真率自然。
用水流之深比喻人的感情之深,是詩家常用的寫法,如果詩人說,汪倫的友情真像潭水那樣深,也是可以的,但顯得一般化,還有一點刻意雕琢的味道。
而詩中的寫法,好像兩個友人船邊餞別,一個“勸君更進一杯酒”,一個“一杯一杯複一杯”。
口頭語,眼前景,有一種天真自然之趣,隱隱使讀者看到大詩人豪放不羈的個性。
希望能幫到忙 太湖翻譯、 展開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不貴尺之璧 而重寸之陰 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