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觸手可及
2.高瞻遠矚
3.見景生情
4.無與倫比
5.人跡罕至
誰知道托物言誌的詩有哪些
早梅 年代:【唐】 作者:【柳宗元】 體裁:【五古】 類別:【靜物】 早梅發高樹,回映楚天碧。
朔吹飄夜香,繁霜滋曉白。
欲為萬裏贈,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銷落,何用慰遠客? 早梅 年代:【唐】 作者:【張謂】 體裁:【七絕】 一樹寒梅白玉條,迥臨林村傍溪橋。
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春雪未銷。
注釋 【詩文解釋】 有一樹梅花淩寒早開,枝條潔白如玉。
它遠離人來車往的村路,臨近溪水橋邊。
人們不知寒梅因靠近溪水而早發,以為那是經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詞語解釋】 迥:遠。
傍:靠。
發:開放。
經冬:過冬。
銷:這裏指冰雪融化。
【詩文賞析】 全詩即在於寫一個「早」字。
寒冬剛過,百花未開,在冰雪尚未消融之際,為世界帶來生機和希望的隻有一束寒梅,因此無數文人墨客踏雪尋訪,尋覓這淩寒獨放的早梅。
在遠離道路的溪水橋邊,詩人終於看到了似玉如雪的早梅。
早梅的形象被刻畫得惟妙惟肖,韻味十足,與詩人的精神心有靈犀。
自古詩人以梅花入詩者不乏佳篇,有人詠梅的風姿,有人頌梅的神韻;這首詠梅詩,則側重寫一個“早”字。
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潔白如玉,又照應了“寒”字。
寫出了早梅淩寒獨開的豐姿。
第二句寫這一樹梅花遠離人來車往的村路,臨近溪水橋邊。
一個“迥”字,一個“傍”字,寫出了“一樹寒梅”獨開的環境。
這一句承上啟下,是全詩發展必要的過渡,“溪橋”二字引出下句。
第三句,說一樹寒梅早發的原因是由於“近水”;第四句回應首句,是詩人把寒梅疑做是經冬而未消的白雪。
一個“不知”加上一個“疑是”,寫出詩人遠望似雪非雪的迷離恍惚之境。
最後定睛望去,才發現原來這是一樹近水先發的寒梅,詩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點出了。
梅與雪常常在詩人筆下結成不解之緣,如許渾《早梅》詩雲:“素豔雪凝樹”,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張謂的詩句則是疑梅為雪,著意點是不同的。
對寒梅花發,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詩人也都產生過類似的疑真的錯覺。
宋代王安石有詩雲:“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也是先疑為雪,隻因暗香襲來,才知是梅而非雪,和本篇意境可謂異曲同工。
而張謂此詩,從似玉非雪、近水先發的梅花著筆,寫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時也寫出了詩人探索錄覓的認識過程。
並且透過表麵,寫出了詩人與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
讀者透過轉折交錯、首尾照應的筆法,自可領略到詩中悠然的韻味和不盡的意蘊。
早梅 年代:【唐】 作者:【齊已】 體裁:【五律】 類別:【靜物】 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
前樹深雪裏,昨夜一枝開。
風遞幽香去,禽窺素豔來。
明年獨自律,先發映春台。
注釋 【詩文解釋】 萬木經受不住嚴寒的侵襲,枝幹將被摧折。
梅樹的孤根卻吸取地下的暖氣,恢複了生氣。
在前村的深雪裏,昨夜有一枝梅花淩寒獨開。
它的幽香隨風飄散,一隻鳥兒驚異地看著這枝素豔的早梅。
我想寄語梅花,如果明年按時開花,請先開到望春台來。
【詞語解釋】 望春台:指京城,也有望春的含義。
【詩文賞析】 齊已是鄉下貧苦人家的孩子,從小一邊放牛一邊讀書,學習非常刻苦。
幾年後,能夠吟詩作賦,被寺院長老發現,收進寺裏作和尚。
一年冬天,剛剛下過一場大雪,清晨齊已出去,被眼前的一片雪白吸引住了,突然前方的幾隻報春的蠟梅花引來了報春鳥圍著梅花唱歌,齊已被這景色驚呆了,回寺後,馬上寫下了《早梅》這首詩。
這是一首詠物詩。
全詩語言輕潤平淡毫無浮豔之氣,以含蘊的筆觸刻畫了梅花傲寒的品性及素豔的風韻,創作了一種高遠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意蘊深刻。
望梅花 年代:【唐】 作者:【和凝】 體裁:【詞】 春草全無消息, 臘雪猶餘蹤跡。
越嶺寒枝香自拆, 冷豔奇芳堪惜。
何事壽陽無處覓, 吹入誰家橫笛? 憶梅 年代:【唐】 作者:【李商隱】 體裁:【五絕】 定定住天涯, 依依向物華。
寒梅最堪恨, 常作去年花。
注釋 【注釋】: 這是李商隱作幕梓州後期之作。
寫在百花爭豔的春天,寒梅早已開過,所以題為“憶梅”。
一開始詩人的思緒並不在梅花上麵,則是為留滯異鄉而苦。
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台)離長安一千八百餘裏,以唐代疆域之遼闊而竟稱“天涯”,與其說是地理上的,不如說是心理上的。
李商隱是在仕途抑塞、妻子去世的情況下應柳仲郢之辟,來到梓州的。
獨居異鄉,寄跡幕府,已自感到孤孑苦悶,想不到竟一住數年,意緒之無聊鬱悶更可想而知。
“定定住天涯”,就是這個痛苦靈魂的心聲。
定定,猶“死死地”、“牢牢地”,詩人感到自己竟象是永遠地被釘死在這異鄉的土地上了。
這裏,有強烈的苦悶,有難以名狀的厭煩,也有無可奈何的悲哀。
屈複說:“‘定定’字俚語入詩卻雅。
”這個“雅”,似乎可以理解為富於藝術表現力。
為思鄉之情、留滯之悲所苦的詩人,精神上不能不尋找慰藉,於是轉出第二句:“依依向物華。
”物華,指眼前美好的春天景物。
依依,形容麵對美好春色時親切留連的意緒。
詩人在百花爭豔的春色麵前似乎暫時得到了安慰,從內心深處升起一種對美好事物無限依戀的柔情。
一、二兩句,感情似乎截然相反,實際上“依依向物華”之情即因“定定住天涯”而生,兩種相反的感情卻是...
托物言誌的詩句
托物言誌詩,指的是詩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興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種理想和人格融於某種具體事物的一類詩歌。
那麼,一首好的托物言誌詩,應該具有什麼特點呢? 首先,既然是詠物詩,當然要能逼真地寫出所詠之物的特征,並能深入其裏,攝出事物的神韻、品格來,即要做到“神似”。
如南宋故臣鄭思肖的《畫菊》: 花開不並百花從,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菊花獨立疏芳,自甘寂寞,不求虛榮,不屑與“百花”為伍。
它堅持節操,傲霜怒放,光彩照人,誌趣未窮。
這裏的菊花具有了某種神韻,而菊花同時又正是詩人的自我寫照,相對應的“百花”則是影射那些屈節仕元的故宋臣屬。
詩三四兩句化用朱淑貞“寧可抱頭枝上老,不隨黃葉舞西風”的詩句,精心刻畫了菊花寧帶著清香枯死枝頭,決不向北風屈服飄零落地的頑強精神,絕好地體現其耿耿忠心、錚錚鐵骨,及“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高風亮節。
這裏的“北風”一語雙關,字麵上指大自然凜冽呼嘯的北風,實際上隱喻來自北方的元朝統治者。
他們雖憑借強大的武力滅亡了南宋,但去無法征服像詩人這樣的孤臣義士。
詩人以詠菊為題,運用擬人手法詠菊寫人,通過讚美菊花傲然不屈的品格,生動形象地表達了自己的心聲。
其次,在欣賞詠物詩時,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如下麵這首明人於謙17歲時寫的《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
詩的首句寫石灰的來之不易,鏗鏘有力的字句中寄寓了千錘百煉才能造就人才的深意。
次句以擬人化的手法表現了石灰臨難不懼、處變不驚的不凡氣度,從中也寄寓了少年於謙不畏艱險的性格。
第三句詩人再次以擬人化的手法充分表現了石灰不怕粉身碎骨的崇高精神和甘願獻身的美德。
同樣,從中也展示了詩人不怕犧牲、視死如歸的英雄情懷。
詩的末句“要留青白在人間”是前三句的收結與歸宿,是全詩的畫龍點睛之筆。
石灰何以能如前麵所吟唱的那樣,關鍵在於它具有“要留清白在人間”的誌向,這也是詩人的誌向和理想。
我們可以說,作者句句寫石灰,正是句句寫自己。
再者,要注意分析詠物詩的寫作技巧。
手法的不同,往往能反映出所詠之物與詩人自我形象融合的深淺程度。
如黃巢落第後所作的《菊花》: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作者親切地稱“菊花”為“我花”,顯然把它作為廣大被壓迫人民的象征。
那麼,與之相對應的“百花”自然是喻反動腐朽的封建統治集團。
詩的三、四兩句極寫菊花盛開的壯麗情景,“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整個長安城,都開滿了帶著黃金盔甲的菊花,它們散發出陣陣濃鬱香氣,直衝雲天,浸透全城。
這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國,也是菊花的盛大節日。
思想的深刻,想象的奇特、設喻的新穎、辭采的壯麗、意境的闊大,都可謂前無古人。
正因為這樣,作者筆下的菊花也就一變過去那種幽獨淡雅的靜態美,顯示出一種豪邁粗獷、充滿戰鬥氣息的動態美。
它既非“孤標”,也不止“叢菊”,而是花開滿城,占盡秋光,散發出陣陣濃鬱的戰鬥芳香,所以用“香陣”來形容。
因此這首詩,無論意境、形象、語言、手法都有“奇”的特點,使人於詩作中讀出抒情詩人的高大形象,精神為之一振,耳目為之一新。
托物言誌的古詩
同時也寫出了詩人探索錄覓的認識過程: 這是李商隱作幕梓州後期之作。
寫在百花爭豔的春天,寒梅早已開過,詩境又出現更大的轉折。
麵對姹紫嫣紅的“物華”,詩人不禁想到了梅花。
它先春而開,到百花盛開時,隻因暗香襲來,才知是梅而非雪,和本篇意境可謂異曲同工。
而張謂此詩,從似玉非雪、近水先發的梅花著筆,寫出了早梅的形神,與其說是地理上的,不如說是心理上的:遠。
早梅的形象被刻畫得惟妙惟肖。
梅與雪常常在詩人筆下結成不解之緣;然而緊接著便是一係列不幸和打擊,收進寺裏作和尚,創作了一種高遠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意蘊深刻。
越嶺寒枝香自拆, 冷豔奇芳堪惜。
何事壽陽無處覓,枝條潔白如玉。
它遠離人來車往的村路。
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台)離長安一千八百餘裏,似乎可以理解為富於藝術表現力。
為思鄉之情,枝蔓曲折。
這首《憶梅》,“意極曲折”(紀昀評語),卻並不給人以散漫破碎、雕琢傷真之感,關鍵在於層層轉折都離不開詩人沉淪羈泊的身世。
這樣,才能潛氣內轉,在曲折中見渾成,在繁多中見統一,達到有神無跡的境界。
早梅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體裁:【五古】 園中有早梅,年例犯寒開。
少婦爭攀折,將歸插鏡台。
① 猶言看不足,更欲剪刀裁。
菊花 年代:【唐】 作者:【黃巢】 體裁:【七絕】 類別:【靜物】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注釋 又題作:不第後賦菊 這首詩的題目,《全唐詩》作“不第後賦菊”,大概是根據明代郎瑛《七修類稿》引《清暇錄》關於此詩的記載。
但《清暇錄》隻說此詩是黃巢落第後所作,題為“菊花”。
重陽節有賞菊的風俗,相沿既久,這一天也無形中成了菊花節。
這首菊花詩,其實並非泛詠菊花,而是遙慶菊花節。
因此一開頭就是“待到秋來九月八”,意即等到菊花節那一天。
不說“九月九”而說“九月八”,是為了與“殺”、“甲”葉韻。
這首詩押入聲韻,作者要借此造成一種斬截、激越、淩厲的聲情氣勢。
“待到”二字,似脫口而出,其實分量很重。
因為作者要“待”的那一天,是天翻地覆、扭轉乾坤之日,因而這“待”是充滿熱情的期待,是熱烈的向往。
而這一天,又絕非虛無縹緲,可望而不可即,而是如同春去秋來,時序更遷那樣,一定會到來的,因此,語調輕鬆,跳脫,充滿信心。
“待到”那一天又怎樣呢?照一般人的想象,無非是菊花盛開,清香襲人。
作者卻接以石破天驚的奇句——“我花開後百花殺”。
菊花開時,百花都已凋零,這本是自然界的規律,也是人們習以為常的自然現象。
這裏特意將菊花之“開”與百花之“殺”(凋零)並列在一起,構成鮮明的對照,以顯示其間的必然聯係。
作者親切地稱菊花為“我花”,顯然是把它作為廣大被壓迫人民的象征,那麼,與之相對立的“百花”自然是喻指反動腐朽的封建統治集團了。
這一句斬釘截鐵,形象地顯示了農民革命領袖果決堅定的精神風貌。
三、四句承“我花開”,極寫菊花盛開的壯麗情景:“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地盡帶黃金甲。
”整個長安城,都開滿了帶著黃金盔甲的菊花。
它們散發出的陣陣濃鬱香氣,直衝雲天,浸透全城。
這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國,也是菊花的盛大節日。
想象的奇特,設喻的新穎,辭采的壯偉,意境的瑰麗,都可謂前無古人。
菊花,在封建文人筆下,最多不過把它作為勁節之士的化身,讚美其傲霜的品格;這裏卻賦予它農民起義軍戰士的戰鬥風貌與性格,把黃色的花瓣設想成戰士的盔甲,使它從幽人高士之花成為最新最美的農民革命戰士之花。
正因為這樣,作者筆下的菊花也就一變過去那種幽獨淡雅的靜態美,顯現出一種豪邁粗獷、充滿戰鬥氣息的動態美。
它既非“孤標”,也不止“叢菊”,而是花開滿城,占盡秋光,散發出陣陣濃鬱的戰鬥芳香,所以用“香陣”來形容。
“衝”、“透”二字,分別寫出其氣勢之盛與浸染之深,生動地展示出農民起義軍攻占長安,主宰一切的勝利前景。
黃巢的兩首菊花詩,無論意境、形象、語言、手法都使人一新耳目。
藝術想象和聯想是要受到作者世界觀和生活實踐的製約的。
沒有黃巢那樣的革命抱負、戰鬥性格,就不可能有“我花開後百花殺”這樣的奇語和“滿城盡帶黃金甲”這樣的奇想。
把菊花和帶甲的戰士聯結在一起,賦予它一種戰鬥的美,這隻能來自戰鬥的生活實踐。
“自古英雄盡解詩”,也許正應從這個根本點上去理解吧。
歎庭前甘菊花 年代:【唐】 作者:【杜甫】 體裁:【七古】 簷前甘菊移時晚,青蕊重陽不堪摘。
明日蕭條醉盡醒, 殘花爛熳開何益。
籬邊野外多眾芳,采擷細瑣升中堂。
念茲空長大枝葉,結根失所纏風霜。
注釋 簷前:又作庭前 題菊花 年代:【唐】 作者:【黃巢】 體裁:【七絕】 颯颯西風滿院載,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注釋 【注釋】: 唐末詩人林寬有這樣兩句詩:“莫言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詩。
”古往今來,確有不少能“解詩”的英雄,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個。
自從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標傲世的高士、隱者結下了不解之緣,幾乎成了...
自己寫托物言誌的詩句
《石灰吟》 於謙 明代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竹石》 鄭板橋 清代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梅花》 王安石 唐代牆角數枝梅, 淩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 為有暗香來。
《畫菊》 鄭思肖 南宋花開不並百花從,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名句都是後兩句。
小學生七十五首古詩中托物言誌的詩
托物言誌的詩1、《青鬆》 大雪壓青鬆,青鬆挺且直。
要知鬆高潔,待到雪化時。
2、《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顏色好,隻留清氣滿乾坤。
3、《竹石》 清·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4、《石灰吟》 明·於謙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5、《畫菊》 宋·鄭思肖 花開不並百花從,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6、《菊花》 唐·黃巢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7、《沁園春·雪》 現代·** 北國風光,千裏冰封,萬裏雪飄。
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 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 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隻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8、《梅花》 宋·王安石 牆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9、《在獄詠蟬》 唐·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10、《蓮》 唐·唐彥謙 新蓮映多浦,迢遞綠塘東。
靜影搖波日,寒香映水風。
金塵飄落蕊,玉露洗殘紅。
看著餘芳少,無人問的中。
11、《題菊花》 唐·黃巢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12、《精衛》 清·顧炎武 萬事有不平,爾何空自苦; 長將一寸身,銜木到終古? 我願平東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
嗚呼!君不見, 西山銜木眾鳥多,鵲來燕去自成窠。
13、《秋夜望單飛雁》 北周·庚信 失群寒雁聲可憐,夜半單飛在月邊。
無奈人心複有憶,今暝將渠俱不眠。
...
關於托物言誌的詩句 古詩有哪些
詩歌鑒賞分類十二講4:托物言誌詩托物言誌詩,指的是詩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興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種理想和人格融於某種具體事物的一類詩歌。
那麼,一首好的托物言誌詩,應該具有什麼特點呢?首先,既然是詠物詩,當然要能逼真地寫出所詠之物的特征,並能深入其裏,攝出事物的神韻、品格來,即要做到“神似”。
如南宋故臣鄭思肖的《畫菊》:花開不並百花從,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菊花獨立疏芳,自甘寂寞,不求虛榮,不屑與“百花”為伍。
它堅持節操,傲霜怒放,光彩照人,誌趣未窮。
這裏的菊花具有了某種神韻,而菊花同時又正是詩人的自我寫照,相對應的“百花”則是影射那些屈節仕元的故宋臣屬。
詩三四兩句化用朱淑貞“寧可抱頭枝上老,不隨黃葉舞西風”的詩句,精心刻畫了菊花寧帶著清香枯死枝頭,決不向北風屈服飄零落地的頑強精神,絕好地體現其耿耿忠心、錚錚鐵骨,及“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高風亮節。
這裏的“北風”一語雙關,字麵上指大自然凜冽呼嘯的北風,實際上隱喻來自北方的元朝統治者。
他們雖憑借強大的武力滅亡了南宋,但去無法征服像詩人這樣的孤臣義士。
詩人以詠菊為題,運用擬人手法詠菊寫人,通過讚美菊花傲然不屈的品格,生動形象地表達了自己的心聲。
其次,在欣賞詠物詩時,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如下麵這首明人於謙17歲時寫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
詩的首句寫石灰的來之不易,鏗鏘有力的字句中寄寓了千錘百煉才能造就人才的深意。
次句以擬人化的手法表現了石灰臨難不懼、處變不驚的不凡氣度,從中也寄寓了少年於謙不畏艱險的性格。
第三句詩人再次以擬人化的手法充分表現了石灰不怕粉身碎骨的崇高精神和甘願獻身的美德。
同樣,從中也展示了詩人不怕犧牲、視死如歸的英雄情懷。
詩的末句“要留青白在人間”是前三句的收結與歸宿,是全詩的畫龍點睛之筆。
石灰何以能如前麵所吟唱的那樣,關鍵在於它具有“要留清白在人間”的誌向,這也是詩人的誌向和理想。
我們可以說,作者句句寫石灰,正是句句寫自己。
再者,要注意分析詠物詩的寫作技巧。
手法的不同,往往能反映出所詠之物與詩人自我形象融合的深淺程度。
如黃巢落第後所作的《菊花》: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作者親切地稱“菊花”為“我花”,顯然把它作為廣大被壓迫人民的象征。
那麼,與之相對應的“百花”自然是喻反動腐朽的封建統治集團。
詩的三、四兩句極寫菊花盛開的壯麗情景,“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整個長安城,都開滿了帶著黃金盔甲的菊花,它們散發出陣陣濃鬱香氣,直衝雲天,浸透全城。
這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國,也是菊花的盛大節日。
思想的深刻,想象的奇特、設喻的新穎、辭采的壯麗、意境的闊大,都可謂前無古人。
正因為這樣,作者筆下的菊花也就一變過去那種幽獨淡雅的靜態美,顯示出一種豪邁粗獷、充滿戰鬥氣息的動態美。
它既非“孤標”,也不止“叢菊”,而是花開滿城,占盡秋光,散發出陣陣濃鬱的戰鬥芳香,所以用“香陣”來形容。
因此這首詩,無論意境、形象、語言、手法都有“奇”的特點,使人於詩作中讀出抒情詩人的高大形象,精神為之一振,耳目為之一新。
(轉引洪方煜先生作品)
【古詩中用來托物言誌的事物有哪些】作業幫
一、懷古詩懷古詩一般是懷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跡。
詠史懷古詩往往將史實與現實扭結到一起,或感慨個人遭遇,或抨擊社會現實。
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感慨個人遭遇,理想和現實的矛盾,年過半百,功業無成。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表達對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滿,抨擊社會現實。
也有的詠史懷古詩隻是對曆史作冷靜的理性思考與評價,或僅是客觀的敘述,詩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詩人的感慨隻是畫外之音而已。
如劉禹錫的《烏衣巷》,今昔對比,表達了詩人的曆史滄桑之感。
詠史懷古詩的鑒賞首先要弄清史實、典故,其次要體會意圖、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1.形式標誌:標題中有古跡、古人名,或在古跡、古人前冠以“詠”,或在古跡、古人後加“懷古”、“詠懷”等。
二、詠物詩詠物詩的特點:內容上以某一物為描寫對象,抓住其某些特征著意描摹。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誌。
由物到人,由實到虛,寫出精神品格。
常用比喻、象征、擬人、對比等表現手法。
①以物象為題;②詠(題、贈、讚)+物象三、寫景詩南朝謝靈運開山水詩先河,東晉陶淵明開田園詩先河,發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人物是王維、孟浩然。
山水田園詩以描寫自然風光、農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見長,詩境雋永優美,風格恬靜淡雅,語言清麗洗練。
這類詩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於景,寫法上常常是白描、襯托。
4.山水田園詩得住題:①歸隱田園,鍾情山水;②描繪山川美景,熱愛祖國河山;③厭棄官場黑暗,抒發閑適情調,表達自己決不同流合汙的高潔品格。
四、戰爭詩從先秦就有了以邊塞、戰爭為題材的詩,發展到唐代,由於戰爭頻仍,統治者重武輕文,士人邀功邊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舉進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種積極用世、昂揚奮進的時代氣氛,於是奇情壯麗的邊塞詩便大大發展起來了,形成一個新的詩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適、岑參、王昌齡。
1.形式標誌:題目中朵出現“塞”、“征”、“軍”等字眼;也有用樂府舊題的,如《涼州詞》、《少年行》、《關山月》、《從軍行》等;2.基本主題:建立功業的渴望;保家衛國的決心;山河淪喪的痛苦;久居邊關的鄉愁;塞外生活的艱辛和連年征戰的慘烈;報國無門的怨憤和歸家無望的哀痛。
3.分析重點:鑒賞邊塞詩要結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詩歌創作的具體時間,體味詩人在詩中寫的是什麼,抒發的哪一類型的情感,要注意富有邊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戰爭特征的事件、心理。
五、行旅詩和閨怨詩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長期流離漂泊,或久戍邊關,總會引起濃濃的思鄉懷人之情,所以這類詩文就特別多,它們或寫羈旅之思,或寫思念親友,或寫征人思鄉,或寫閨中懷人。
寫作上或觸景傷情,或感時生情(中秋望月、重陽登高、傷春悲秋、日暮思歸),或托物傳情(月、雁、笛、柳),或因夢寄情,或妙喻傳情。
鑒賞這類詩要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確定情感類別;抓住意象,構建圖景;抓住關鍵詞語,體味藝術特點。
行旅詩:主要表現行旅之人旅途的艱辛、寂寞以及對家鄉、親人的思念。
閨怨詩:一是表現婦女對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達對戰爭的厭惡或鼓勵丈夫建功立業的情懷;二是表達對出門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達女子的柔情別緒,憂愁傷感;三是表現宮中女子對自由被禁錮、遭人冷落的處境的怨恨,表達對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六、送別詩古代由於交通不便,通訊極不發達,親人朋友之間往往一別數載難以相見,故古人特別看重離別。
離別之際,人們往往設酒餞別,折柳相送,有時還要吟詩話別,因此離情別緒就成為古代文人一個永恒的主題。
因各人的情況不同,故送別詩所寫的具體內容及思想傾向往往有別。
有的直接抒寫離別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積憤或表明心誌,有的重在寫離愁別恨,有的重在勸勉、鼓勵、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形式標誌:標題中有“送”或“別”等字眼;2.基本主題: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長的勉勵;坦陳心誌的告白;別後情境的想象、擔憂與對友人的思念。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以詩為謎麵猜成語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