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了三次笑,蜩與學鳩笑之曰/斥雁笑之曰、而宋榮子猶然笑之
求高二《逍遙遊》5個理解性默寫題(帶答案)
1.在《逍遙遊》中描繪鯤鵬體形碩大無比,變化神奇莫測,奮飛時雙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達三千裏,奮飛直上九萬裏的高空。
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來也並非逍遙,因為它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
2. 《莊子·逍遙遊》中以“朝菌”和“蟪蛄”為例來說明“小年”一詞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作者舉現實生活中的很小的實物也需要依憑外物實例與大鵬鳥的“海運將徙”作對比,形象地說明任何事物都有所憑借的句子是:,,。
4.舉現實生活中的實例,通過舟的浮動對水的依賴性,從而得出結論來說明大鵬鳥的飛翔對風的依賴性的句子是:,。
5.莊子從奇妙莫測的描寫後接著以現實社會的四種人的具體描述,他們分別能“效”“比”“合”“征”,但卻以世俗之見自視,以出類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為人生的境界,他們也僅僅是斥晏翱翔於蓬蒿之間罷了。
並未入道,沒有達到真正的“逍遙”。
文中描寫四種人的句子分別是:,,,。
6.作者在徹底否定了“有所待”的萬物和現實中的高人之後,才提出自己的觀點——“無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遙的並列句了三類人的句子是:,,。
7.麵對高遠蔚藍的天空,作者不僅想到如果大鵬鳥飛到九萬裏的高空向下看會是什麼樣的呢?會不會也像我們看天空一樣呢?文中對天空的顏色成因進行了探尋,並發出了疑問的兩句是:??8.文中寫宋榮子看淡了世間的榮辱,不會因為外界的評價而更加奮勉或沮喪的句子是:,。
9.當看到大鵬經過一係列的準備才能“圖南”之後,蜩與學鳩通過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飛行和休息的樣子來嘲笑大鵬鳥的句子是:,。
1.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裏,去以六月息者也。
2.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3.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4.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
5.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
6.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7.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高考語文古詩文默寫曾經考過《逍遙遊》中的哪些句子
《逍遙遊》高考理解性默寫題目及其答案:1.用誇張的手法寫鵬的脊背很寬很廣(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
)用比喻和誇張的手法寫鵬鳥在飛行時翅膀的樣子(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 3.在《逍遙遊》中描繪鯤鵬體形碩大無比,變化神奇莫測,奮飛時雙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達三千裏,奮飛直上九萬裏的高空。
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來也並非逍遙,因為它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裏,去以六月息者也。
)4.《逍遙遊》中描鵬鳥要飛到南海時的飛翔狀態的句子是(水擊三千裏,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裏。
)5. 作者舉現實生活中的很小的實物也需要依憑外物實例與大鵬鳥的“海運將徙”作對比,形象地說明任何事物都有所憑借的句子是(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6.麵對高遠蔚藍的天空,作者不僅想到如果大鵬鳥飛到九萬裏的高空向下看會是什麼樣的呢?會不會也像我們看天空一樣呢?文中對天空的顏色成因進行了探尋,並發出了疑問的兩句是(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7.講舟對水的依賴性的句子(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
)就好像倒在堂坳裏的一杯水,無法浮起一個杯子一樣。
8.草芥可以在低窪的地方浮起(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
)9.水太淺杯子便被粘住了(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
)10.舉現實生活中的實例,通過舟的浮動對水的依賴性,從而得出結論來說明大鵬鳥的飛翔對風的依賴性的句子是(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
)11.用誇張的手法寫鵬鳥可以背負起青天而沒有誰能阻止它(而後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
)12.當看到大鵬經過一係列的準備才能“圖南”之後,蜩與學鳩通過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飛行和休息的樣子來嘲笑大鵬鳥的句子是(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
)13.到郊外所做的準備(適莽蒼者,三餐而反。
)14.到百裏之外,頭天夜裏準備糧食(適百裏者,宿舂糧。
)15.到千裏之外,提前三個月準備糧食(適千裏者,三月聚糧。
)16.文中用朝菌、蟪蛄、冥靈和大椿的例子為了論證的道理(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17.冥靈的長壽體現在哪(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
)18.大椿的長壽體現在哪:(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
)19. 《逍遙遊》中以“朝菌”和“蟪蛄”為例來說明“小年”一詞的兩句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20.鵬鳥的脊背如泰山,翅膀如垂在天邊的雲(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
)21.體現斥鴳見識短淺的句子(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
)22.那些才智能勝任一官的職守,行為能夠庇護一鄉百姓的(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
)23.德行能投合一個君王的心意的,能力能夠取得全國信任的(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
)24.莊子從奇妙莫測的描寫後接著以現實社會的四種人的具體描述,他們分別能“效”“比”“合”“征”,但卻以世俗之見自視,以出類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為人生的境界,他們也僅僅是斥晏翱翔於蓬蒿之間罷了。
並未入道,沒有達到真正的“逍遙”。
文中描寫四種人的句子分別是(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
25.文中寫宋榮子看淡了世間的榮辱,不會因為外界的評價而更加奮勉或沮喪的句子是(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
)26.宋榮子能夠分清自我與外界的區別,辨清榮譽與恥辱的界限的句子(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
)27.宋榮子對於世俗並沒有急切追求的樣子(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
)28.列子對榮華富貴的態度(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
)29.要達到逍遙遊的最高境界,必須做到(若夫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
)30.作者在徹底否定了“有所待”的萬物和現實中的高人之後,才提出自己的觀點——“無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遙的並列了三類人的句子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31.要達到逍遙遊的真正境界,必須追求忘我和不求有功(至人無己,神人無功。
)32.要達到逍遙的真正境界,必須不求有功和淡泊名利(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高考逍遙遊怎麼出題,常考的句子會怎麼問
《逍遙遊》理解性默寫(一);1.在《逍遙遊》中描繪鯤鵬體形碩大無比,變幻莫測;2.莊周用一個比喻句來描述鯤鵬奮飛時的情形的句子;3.文中描繪鯤鵬奮飛時激起的水花達三千裏,奮飛直;4.作者舉現實生活中的很小的實物也需要依憑外物的;5.麵對高遠蔚藍的天空,作者不禁想到如果大鵬鳥飛;6.文中以杯子、草芥為舟,來說明舟的浮動對水的依;7、舉現實生活中的實例,通過舟的《逍遙遊》理解性默寫(一)1. 在《逍遙遊》中描繪鯤鵬體形碩大無比,變幻莫測的句子是 , ; , 。
, 。
2.莊周用一個比喻句來描述鯤鵬奮飛時的情形的句子是 , 。
3.文中描繪鯤鵬奮飛時激起的水花達三千裏,奮飛直上九萬裏的高空。
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來也並非逍遙,因為它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 , , 。
4. 作者舉現實生活中的很小的實物也需要依憑外物的實例,與大鵬鳥的“海運將徙”作類比的句子是: , , 。
5. 麵對高遠蔚藍的天空,作者不禁想到如果大鵬鳥飛到九萬裏的高空向下看會是什麼樣的呢?會不會也像我們看天空一樣呢?文中對天空的顏色成因進行了探尋,並發出了疑問的兩句是: ? ?6. 文中以杯子、草芥為舟,來說明舟的浮動對水的依賴性的句子是: , , , 。
7、舉現實生活中的實例,通過舟的浮動對水的依賴性,從而得出結論來說明大鵬鳥的飛翔對風的依賴性的句子是: , 。
《逍遙遊》理解性默寫(二)8. 當看到大鵬經過一係列的準備才能“圖南”之後,蜩與學鳩通過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飛行和休息的樣子來嘲笑大鵬鳥的句子是: , , , , ?9. 《莊子·逍遙遊》中以“朝菌”和“蟪蛄”為例來說明“小年”一詞的兩句是 ______________ __, 。
10.莊子在奇妙莫測的描寫後具體描述了現實社會的四種人,他們分別能“效”“比”“合”“征”,但卻以世俗之見自視,以出類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為人生的境界,他們也僅僅是斥鴳翱翔於蓬蒿之間罷了。
並未入道,沒有達到真正的“逍遙”。
文中描寫四種人句子分別是: , , , 。
11.文中寫宋榮子看淡了世間的榮辱,不會因為外界的評價而更加奮勉或沮喪的句子是: , 。
12. 作者在徹底否定了“有所待”的萬物和現實中的高人之後,才提出自己的觀點——“無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遙的三類人的句子是: , , 。
《逍遙遊》理解性默寫答案1、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
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2、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3、水擊三千裏,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裏,去以六月息者也。
4、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5、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6、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
7、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
8、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裏而南為?9、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10、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
11、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
12、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送東陽馬生序中的理解性默寫總結宋濂求學生涯的句子?寫作
(1)《勸學》1、開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論點,即“學不可以已”。
在後麵又闡明了學習要持之以恒,並在後來形成一句常用成語的句子是:“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2、韓愈在《師說》篇中指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這與《荀子·勸學》篇中指出“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的觀點是相同的。
3、隻要堅持就會成功。
正如《荀子·勸學》中說:“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2)《逍遙遊》1、莊子在《逍遙遊》一文中,借助“大鵬直上”表達了自己的誌向,其中“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裏”一句後來演變成了一個成語“扶搖直上”2、承上啟下的句子: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3、哪幾句表明才算是真正的逍遙遊?就是: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 (3)《師說》1、《荀子·勸學篇》指出:“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這與韓愈《師說》中“師不必賢於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的觀點是相同的。
2、韓愈認為老師的職能是: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擇師的標準是: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3、韓愈眼中的師生關係是怎樣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4、《師說》中士大夫之族恥學於師的原因: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4)《阿房宮賦》1、古人寫文章常常借古諷今。
杜牧《阿房宮賦》:“嗚呼! 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借秦滅亡的教訓批評唐敬宗廣建宮室。
2、通過阿房宮的興毀提示秦王曆史教訓,文中說:“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複哀後人也。
”3、不吸取經驗教訓讓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宮賦》中說:“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複哀後人也。
(5)《赤壁賦》1、形容洞簫聲“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
” 這都是通過音樂引起想像,運用一係列比喻描寫聽者的感受。
2、蘇軾《赤壁賦》中的“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淩萬頃之茫然。
“哀吾生之須臾,”的詩句,發出了人生短暫的浩歎。
(6)《氓》1、女子總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經驗的句子:“於嗟女兮,無與士耽!”2、女子表明自己不幸生活的感受和決心的句子:“反是不思,亦已焉哉!”3、表明文中女子熱情、溫柔的句子:既見複關,載笑載言 (7)《離騷》1、屈原在《離騷》中以飽蘸激情的筆墨,發出了長聲歎息而掩麵流淚,哀傷人民生活多災多難的感歎,這兩句詩是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2、屈原在《離騷》中,表明自己出身高貴的句子是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表明自己降生祥瑞的句子是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包含父親對自己美好期望並給自己取美好名字的句子是皇覽揆餘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
3、屈原在《離騷》中,表明自己具有美好內在品質和才能的句子是“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這也強調自己才能修養不同於一般人。
4、我們可以從《離騷》中“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這兩個句子看出,屈原特別注重提高自己的修養,可以說隻要是美好的品格,他都學習。
5、屈原在《離騷》中,表明時不我待,要珍惜時間的句子是“汩餘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寫時間更替很快的句子是“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這些句子都表明了詩人自己非常焦慮,擔心時光如流水逝去,卻沒有機會把美好的品格和超凡的才能獻給楚國。
6、兼具“內美”與“修能”的詩人報國盡忠心切,唯恐時不我待:“汩餘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
”7、在《離騷》中,寫屈原看到時光易逝,擔心國君易老、昏聵誤國、保守落後的句子是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8、《離騷》一文中與“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此度?9、屈原在《離騷》中表明自己崇仰真理,當仁不讓,有強烈的道德覺醒意識(自我意識)的句子是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10、在《離騷》中,表現屈原心憂百姓的句子是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此度?表現屈原誓死追求真理的句子是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11、表現作者美好的名字是先人所賜的:皇覽揆餘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
12、作者美好的品格則是自己注重修養的結果: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13、屈原在《離騷》中,運用互文、比喻、象征等手法來寫自己精勤修德,踐行忠善長久之道的句子是“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
14、詩人借堅貞芳香的植物表現自己“精勤修德,踐行忠善長久之道”:“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
”(注:木蘭去皮不死;宿莽經冬不枯。
)15、詩人感歎歲月無情,來日無多的比喻句是“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16、“內美”“修能”兼備,報國之心可鑒,詩人當仁不讓,自薦充當楚國政治(楚王)的引路人: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17、在《離騷》中表明時不我待,要珍惜時間的句子是汩餘若將不及兮...
劉方平 月夜中易考理解性填空的句子
小題1:今夜偏知春氣暖 蟲聲新透綠窗紗 小題2:零落成泥碾作塵 隻有香如故小題3:例:a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b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c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d 莫笑農家臘酒渾 豐年留客足雞豚 e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f 金樽清酒鬥十千 玉盤珍羞直萬錢 g 濁酒一杯家萬裏 燕然未勒歸無計 g 開軒麵場圃 把酒話桑麻…… 試題分析:填寫古詩易寫錯別字,原因是在背誦古詩是隻注意讀音,不仔細看字,結果在填寫時就按音寫成其它的同音字,學習時要注意這個問題。
比如本題要注意的易錯字有:偏、紗、零、碾、故,要根據句子的語境判斷漢字,是形聲字,從形旁聲旁來判斷正確的寫法。
第三題要注意,要求是寫出“連續的兩句”。
高考語文理解性默寫
(1)《勸學》1、開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論點,即“學不可以已”。
在後麵又闡明了學習要持之以恒,並在後來形成一句常用成語的句子是:“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2、韓愈在《師說》篇中指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這與《荀子·勸學》篇中指出“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的觀點是相同的。
3、隻要堅持就會成功。
正如《荀子·勸學》中說:“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2)《逍遙遊》1、莊子在《逍遙遊》一文中,借助“大鵬直上”表達了自己的誌向,其中“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裏”一句後來演變成了一個成語“扶搖直上”2、承上啟下的句子: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3、哪幾句表明才算是真正的逍遙遊?就是: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3)《師說》1、《荀子·勸學篇》指出:“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這與韓愈《師說》中“師不必賢於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的觀點是相同的。
2、韓愈認為老師的職能是: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擇師的標準是: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3、韓愈眼中的師生關係是怎樣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4、《師說》中士大夫之族恥學於師的原因: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4)《阿房宮賦》1、古人寫文章常常借古諷今。
杜牧《阿房宮賦》:“嗚呼! 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借秦滅亡的教訓批評唐敬宗廣建宮室。
2、通過阿房宮的興毀提示秦王曆史教訓,文中說:“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複哀後人也。
”3、不吸取經驗教訓讓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宮賦》中說:“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複哀後人也。
(5)《赤壁賦》1、形容洞簫聲“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
”這都是通過音樂引起想像,運用一係列比喻描寫聽者的感受。
2、蘇軾《赤壁賦》中的“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淩萬頃之茫然。
“哀吾生之須臾,”的詩句,發出了人生短暫的浩歎。
(6)《氓》1、女子總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經驗的句子:“於嗟女兮,無與士耽!”2、女子表明自己不幸生活的感受和決心的句子:“反是不思,亦已焉哉!”3、表明文中女子熱情、溫柔的句子:既見複關,載笑載言(7)《離騷》1、屈原在《離騷》中以飽蘸激情的筆墨,發出了長聲歎息而掩麵流淚,哀傷人民生活多災多難的感歎,這兩句詩是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2、屈原在《離騷》中,表明自己出身高貴的句子是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表明自己降生祥瑞的句子是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包含父親對自己美好期望並給自己取美好名字的句子是皇覽揆餘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
3、屈原在《離騷》中,表明自己具有美好內在品質和才能的句子是“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這也強調自己才能修養不同於一般人。
4、我們可以從《離騷》中“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這兩個句子看出,屈原特別注重提高自己的修養,可以說隻要是美好的品格,他都學習。
5、屈原在《離騷》中,表明時不我待,要珍惜時間的句子是“汩餘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寫時間更替很快的句子是“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這些句子都表明了詩人自己非常焦慮,擔心時光如流水逝去,卻沒有機會把美好的品格和超凡的才能獻給楚國。
6、兼具“內美”與“修能”的詩人報國盡忠心切,唯恐時不我待:“汩餘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
”7、在《離騷》中,寫屈原看到時光易逝,擔心國君易老、昏聵誤國、保守落後的句子是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8、《離騷》一文中與“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此度?9、屈原在《離騷》中表明自己崇仰真理,當仁不讓,有強烈的道德覺醒意識(自我意識)的句子是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10、在《離騷》中,表現屈原心憂百姓的句子是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此度?表現屈原誓死追求真理的句子是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11、表現作者美好的名字是先人所賜的:皇覽揆餘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
12、作者美好的品格則是自己注重修養的結果: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13、屈原在《離騷》中,運用互文、比喻、象征等手法來寫自己精勤修德,踐行忠善長久之道的句子是“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
14、詩人借堅貞芳香的植物表現自己“精勤修德,踐行忠善長久之道”:“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
”(注:木蘭去皮不死;宿莽經冬不枯。
)15、詩人感歎歲月無情,來日無多的比喻句是“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16、“內美”“修能”兼備,報國之心可鑒,詩人當仁不讓,自薦充當楚國政治(楚王)的引路人: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17、在《離騷》中表明時不我待,要珍惜時間...
荀子勸學,詩句的理解性背誦默寫,越多越好,要題目和答案,最多...
《勸學》理解性默寫 1.孔子曰:“學而時習之”,又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
”荀子在《勸學》中提出 “ 學不可以已 ” 的觀點,繼承並發展了孔子對學習的認識。
2. 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頭經過烘烤後發生變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複原了,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還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態的語句是: 雖有槁暴,不複挺者,輮使之然也 。
3. 有時作者又采用對比的方法,將兩種相反的情況組織在一起,形成鮮明對照,以增強文字的說服力。
例如,在強調學習必須持之以恒,用劣馬與好馬進行對比以說理的句子是: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
4.儒道兩家都曾用行路來形象地論述了積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說“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
”荀子在《勸學》中說“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 。
”5. “ 君子生非異也, ”是說君子的天賦本性跟其他人並沒有什麼不同,然而最終卻超過一般人,是因為“ 善假於物也。
” 。
說明了利用學習可以彌補自己不足的道理。
6.在文中強調學習應當專一,如果不專一,便會像螃蟹一樣,一無所成的句子是:蟹六跪而二鼇,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
7.《論語》中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述了學習和思考的關係,在荀子的《勸學》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學與思的關係的句子是:吾嚐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
8.以雕刻為喻,強調學習應當堅持,說明隻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才會有所成就的句子是: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
9.在文中強調學習應當用心專一,並且從正麵設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樣弱小,如果用心專一也會有所成的句子: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10.荀子《勸學》說:“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
”劉禹錫詩雲:“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
”都表達出學生可以超過老師或者後人可以超過前人的思想 求采納!!!...
逍遙遊的文言知識點
[知識要點] 常見文言虛詞 18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於、與、則、者、之。
[知識點解說] 一、代詞:代詞是代替詞、詞組和句子的詞。
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詞語重複,使文章簡潔。
常用詞——之、其。
二介詞是把名詞、代詞或名詞性詞組介紹給動詞、形容詞,以表示與之有關的處所、時間、方式、原因、對象等的詞。
不能單獨使用,它一定與所帶的賓語組成介賓詞組來修飾或補充說明動詞、形容詞,作句子的狀語或補語。
介詞可根據功用分表處所的、表時間的、表原因的、表對象的、表憑借的、表被動的等六種。
使用頻率高,用法比較複雜的介詞——於、以、為、與。
三、連詞:連詞是連接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詞組或句子表示它們之間的某種關係的詞,其本身無實在意義,但它可幫助我們認識句子的語法結構和邏輯關係,更準確地理解句意,連詞可按其所表示的結構,邏輯關係進行歸類。
(表並列關係、表層進關係、選擇關係、表承接關係、表轉折關係、因果目的關係、假設關係、修飾關係) 四、表示肯定、否定、推測、反詰等各種語氣的副詞。
五、助詞 :助詞是古代漢語中不能單獨使用,也不能充當句子成份,隻在句中起某種輔助作用的詞。
一、而 1、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然而”、“可是”、“卻”。
2、表示偏正關係,連接狀語和中心詞,相當 於 “著”、“地”等,或不譯。
3、表示假設關係,連接主語和謂語,相當於“如果”、“假使”。
4、表示並列,相當於“而且”、“又”、“和”或不譯。
5.表示承遞關係,相當於“而且”、“並且”、“就”或不譯。
6.通“如”:好像,如同。
7.通“爾”,你,你的。
8.複合結構的用法: (1)“而已”:罷了。
例: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2)“而後”:才,方才。
例:賴膚覺之助,而後見為體。
(3)“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例:今以鍾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
而況石乎! 二、何 1.什麼。
2.怎麼樣。
3.哪裏。
4.多麼。
5.為什麼。
6.怎麼。
7.作語助詞相當於“啊”。
8.何:通“嗬”,喝問。
(誰何:嗬問他是誰何意思是檢查盤問。
) 9.複合結構的用法: (1)“何如”:怎麼樣,怎樣。
例: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2)“何消”:哪用得著。
例:這自然,何消吩附。
(3)“何若”:如何,怎樣。
例:此為何若人。
(4)“何嚐”:並非。
例:你說的何嚐不是。
(5)“何為”: a什麼是。
例:何為“護官符”? b怎麼會?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 c作什麼。
例:①客何為者?②敬傑多而財有餘,何為而不成? (6)“何意”: a什麼意思。
例:卻不害我,倒與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 b豈料,哪裏料到。
例: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 (7)“何由”: a如何。
例:長夜沾濕何由徹。
b什麼原因。
例:致之何由?由於疾病。
c從什麼地方。
例:何由知吾可也? (8)“何乃”:怎麼能。
例:何乃太區區! (9)“何得”:怎麼能。
例: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財產何得不蹶? (10)“何加”:有什麼益處。
例:萬鍾於我何加焉! (11)“何曾”:有什麼益處。
例:可又是胡說,你又何曾見過他? (12)“何其”:多麼。
例:何其衰也! 三、乎 1.表示疑問語氣,相當於“嗎”、“呢”。
2.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嗎”、“呢”。
3.形容詞詞尾,有時相當於“地”。
4.表示測度語氣,相當於“吧”。
5.同“於”。
6.表示感歎語氣,相當於“啊”、“呀”。
7.表示商量語氣,相當於“嗎”,“吧”。
8.用在句中,表示停頓語氣。
四、乃 1.於是,就。
2.才,這才。
3.卻。
4.是,就是,原來是。
5.竟然。
6.而,又。
7.你,你的。
五、其 1.用作第三人稱,表示領屬關係,相當於“他、她、它(們)的。
” 2.其中,其中的。
3.活用作第一人稱。
相當於“我(的)”、“自己(的)。
” 4.用作第三人稱,相當於“他、她、它(們)。
” 5.在句中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難道”、“怎麼”。
6.指示人、事、物,多表示遠指,相當於“那”之類的詞。
7.指示人、事、物,有時表示近指,相當於“這”之類的詞。
8.在句中表示祈使語氣,相當於“可”、“還是”。
9.在句中表示揣測語氣,相當於“恐怕”、“或許”、“不概”、“可能”。
10.表示假設關係,相當於“如果”。
六、且 1.暫且,姑且。
2.將,將要。
3.而且,並且。
4.況且,再說。
5.尚且,還。
6.連接兩個形容詞,表示關係:又,又......又......。
7.同“夫”,句首助詞。
8.連接兩個動詞表示並列關係:一麵......,一麵......;一邊......,一邊......。
七、若 1.如果,假如。
2.像,好像。
3.你(的),你們(的)。
4.此,如此,這樣。
5.至於。
八、所 1.處所,地方。
2.用在動詞或者“介詞+動詞”之前,組成名詞性詞組,相當於“......的事、物”? “......的地方”、“......的人”等。
3.複合結構的用法: (1)“所以”: a表示行為所憑借的方式。
方法或依據,相當於“用來......的方法”“是用來......的”等。
b表示原因。
相當於“......的原因(緣故)”。
(2)“所謂”:所說的。
(3)“所在”: a到處。
b所在之處,處所。
九、為 1、成為,變成。
2...
依據《出師表》,理解性默寫。
1、寫出文中與“先帝不以臣卑鄙”中...
1、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2、南方已定,兵甲已足3、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谘臣以當世之事。
“臨崩寄臣怪大事”4、陟罰臧否,不宜異同5、不宜妄自菲薄6、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7、“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8、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9、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10、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複漢室,還於舊都11、①開張聖聽;②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③親賢臣,遠小人12、親賢臣,遠小人13、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14、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15、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16、遂許先帝以驅馳17、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18、北定中原攘除奸凶興複漢室還於舊都 ...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莊子逍遙遊 文中共寫了幾次笑 各笑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