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表》中描寫諸葛亮生活誌趣的句子?
句子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複之效 翻譯先帝開創的事業沒有完成一半,卻中途去世了。
現在天下分裂成三個國家。
蜀漢民力困乏,這實在是危急存亡的時候啊。
然而朝中官員在首都毫不懈怠,忠誠有誌的將士在外麵舍生忘死,是因為追念先帝對他們的特殊厚待,想要在陛下身上報恩啊。
實在應該廣泛地聽取意見,發揚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振奮有抱負的人們的誌氣,不應該隨便看輕自己,說一些不恰當的話,以致堵塞人們忠言勸諫的道路啊! 皇宮中和丞相府中的人,都是國家的官員;升降官吏,評論人物,不應該因在宮中或在府中而異。
如果有作奸邪事情、犯科條法令,或做了好事對國家有貢獻的,都應該交給主管的官員判定他們受罰或者受賞,來顯示陛下公正嚴明的治理,而不應當有偏袒和私心,使朝廷內外刑賞的法令不同。
侍中侍郎敦攸之、費禕、董允等人,這些都是善良誠實的人,他們的誌向和思慮都忠誠純正,所以先帝把他們選拔出來留給陛下。
我以為宮廷中的事情,無論大小,都拿來跟他們商量,然後實行,就一定能夠補救缺點,防止疏漏,得到更多的成效。
將軍向寵,性格品行善良平正,通曉軍事,過去任用他的時候,先帝稱讚他能幹,所以大家商議推舉他做中部督。
我認為軍營中的事情,都拿來和他商量,就一定能夠使軍中團結和睦,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得到合理安排。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先漢興旺發達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後漢傾覆衰敗的原因。
先帝在世時,每次和我談論這些事情,沒有不對桓、靈二帝的昏庸感到痛心遺憾的。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忠貞優秀、以死報國的大臣,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這樣漢朝的興隆便為時不遠了。
我本來是個平民,在南陽親自種地,隻希望在亂世裏苟且保全性命,並不想在諸侯中做官揚名。
先帝不嫌我身份低微,見識淺陋,不惜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廬來探望我,向我詢問當代的大事,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緒激動,就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
後來遇到挫折,在軍事上失敗的時候接受重任,在危難緊迫的關頭奉命出使,從那時到現在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辦事謹慎,所以臨終的時候,把國家大事托付給我。
我接受命令以來,早晚憂慮歎息,唯恐托付給我的大事做得沒有成效,而有損於先帝的明察,所以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不長莊稼的荒涼地方。
現在南方的叛亂已經平定,武器裝備已經充足,應該勉勵三軍,率領他們北上平定中原。
我希望能夠奉獻平庸的才能,去鏟除那些奸邪凶惡的敵人,振興漢朝,遷回舊都洛陽。
這是我報答先帝、忠於陛下的職責。
至於考慮朝中政事是否可行,毫無保留地向陛下提出忠誠的勸諫,那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責任了。
希望陛下把討伐曹魏興複漢室的任務交付給我,如果不能實現,就治我的罪,來告慰先帝在天之靈。
如果沒有發揚聖德的忠言,就應當責罰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怠慢失職,指明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該自行謀劃,征詢治國的良策,認識、采納正確的言論,深切追念先帝的遺命。
我接受您的恩澤,心中非常激動。
現在我就要遠離陛下了,麵對這份奏表,禁不住流下淚水,也不知說了些什麼。
出師表中表現諸葛亮誌趣過人的句子?
表明作者誌趣(無意功名、淡泊名利):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節選: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谘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譯文:我本來是平民,在南陽務農親耕,在亂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諸侯之中出名。
先帝不因為我身份卑微,見識短淺,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廬拜訪我,征詢我對時局大事的意見,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緒激動,就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
後來遇到兵敗,在兵敗的時候接受任務,在危機患難之間奉行使命,那時以來已經有二十一年了。
內容理解:1.《出師表》是諸葛亮出師伐魏臨行前寫給後主劉禪的奏章。
文中以懇切的言辭,勸說後主要繼承先帝遺誌,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臣,遠小人,完成興複漢室的大業。
也表達了諸葛亮報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的決心。
2.全文共9段,可以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作者以敏銳的政治洞察力,分析了當前形勢,提出了三條建議。
這一部分又可以分為三層。
第一層(第1段):分析了不利和有利形勢,提出了廣開言路的建議。
第二層(第2段):提出嚴明賞罰的建議。
第三層(第3-5段):推薦文臣、武將中的賢良,提出親賢臣遠小人的建議(親賢遠佞),這是三條建議的核心。
“廣開言路”意在“親賢臣”,“嚴明賞罰”意在“遠小人”。
第二部分(第6-7段):追敘往事,表達了“興漢室”的決心和“報先帝”、“忠陛下”的真摯感情。
第三部分(第8-9段):總結全文,提出要求,對“已”,承“討賊興複之效”;對“賢臣”,揚“興德之言”;對“後主”,行“自謀”之宜。
各方麵的職責分明,要求明確,此情懇切,表達了誠摯的希望,顯示了作者對自己和對朝廷諸臣的嚴格要求。
最後十二個字,再一次流露出出師前複雜的心情和對劉氏父子的深情。
3.諸葛亮為蜀漢基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蜀漢建興五年(227),他率師北上伐魏,在出師前寫下了這篇傳誦千古的表文。
陸遊曾稱讚它道:“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學習時,要反複閱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急!!求諸葛亮出師表中最重要的幾個句子
陳壽: ①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製,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
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
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②及備殂沒,嗣子幼弱,事無巨細,亮皆專之。
於是外連東吳,內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
③黎庶追思,以為口實。
至今梁、益之民,谘述亮者,言猶在耳,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譬也。
孟軻有雲:“以逸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人,雖死不忿。
”信矣!論者或怪亮文彩不豔,而過於丁寧周至。
臣愚以為咎繇大賢也,周公聖人也,考之尚書,咎繇之謨略而雅,周公之誥煩而悉。
何則?咎繇與舜、禹共談,周公與群下矢誓故也。
亮所與言,盡眾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遠也。
然其聲教遺言,皆經事綜物,公誠之心,形於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補於當世。
④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
而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眾寡不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
昔蕭何薦韓信,管仲舉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長,未能兼有故也。
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蕭之亞匹也,而時之名將無城父、韓信,故使功業陵遲,大義不及邪?蓋天命有歸,不可以智力爭也。
⑤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
⑥諸葛丞相弘毅忠壯,忘身憂國。
楊戲: 忠武英高,獻策江濱,攀吳連蜀,權我世真。
受遺阿衡,整武齊文,敷陳德教,理物移風,賢愚競心,僉忘其身。
誕靜邦內,四裔以綏,屢臨敵庭,實耀其威,研精大國,恨於未夷。
張裔: 公賞不遺遠,罰不阿近,爵不可以無功取,刑不可以貴勢免,此賢愚之所以僉忘其身者也。
賈詡:諸葛亮善治國。
劉曄: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
傅幹:諸葛亮達治知變,正而有謀,而為之相。
劉備:①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
②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曹睿:亮誌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 司馬懿:天下奇才也! 這樣的回答: 一、不貪權勢。
他位極人臣,卻不追求個人權勢,不弄權也不為權所努役。
二、不謀私利。
他隻靠俸祿為生,不以權勢謀私利。
《誡子書》中,他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他以淡泊寧靜的生活態度處世。
他對後主說:“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也。
”他死時確實如其所言。
三、嚴於律己。
街亭之役,馬謖違節,造成敗局,但他主動承擔責任:自貶三等。
他幾次發布鼓勵將士直言極諫的文告,要求大家批評自己過失和缺漏。
在他執政期間,如果出現失誤,他都決不委過他人,而自省自律。
李嚴等人罪責雖然深重,但他都引咎自責,檢討自己的失損。
四、知人善任。
他以寬廣的胸懷,純正的心靈,選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
他取士用人的標準是德才兼備。
他不講門第、資曆,破格用人,大膽地授以要職,委以重任。
何祗原為蜀郡太守楊洪手下的一個書佐小吏,楊洪亦是犍為郡太守李嚴之功曹小吏,何、楊都先後被諸葛亮擢為太守與李嚴同列。
因此事他被譽為“是以西士鹹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也。
” 諸葛亮任蜀相時,為了廣攬俊才,曾在成都南郊築招賢台。
劉備死後,他重用了一批德才俱佳的卓越人才。
如蔣琬、李邵、馬勳、宗預、杜微、馬忠、秦宓、董允等,這次用人之舉被時人讚為“德舉”。
在《前出師表》中,他從“親賢臣,遠小人”的原則出發,向後主鄭重推薦了董允、向寵等,其心之公明純正實所罕見。
諸葛亮所重用的文武大員中,既有荊楚之士,又有蜀地人材,既有劉璋舊部,也有魏降將,無結黨之弊,大有“五湖四海”包容一切之襟懷,團結了絕大多數人。
五、謙恭待人。
若把諸葛亮同當時的名士孔融、禰衡等人相比,顯然後者的聲望不可同日而語,即使和才智過人的周瑜、魯肅、司馬懿相比也略高一籌。
諸葛亮無私無畏,謙虛謹慎,深思熟慮,卓識遠見,善於博采眾長,融化於膽識之中。
六、治蜀有方。
孔明治蜀刑法頗嚴,他與法正等人製定法典《蜀科》,還擬出,《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等科條。
孔明促進了蜀地農業的發展。
他很重視都江堰水利工程,創設“堰官”專職管理,采用以農養戰、耕戰結合的政策,解決軍糧問題。
諸葛亮對手工業也非常關注,恢複鹽鐵專營,並親到現場視察利用天然氣煮鹽的情況。
並於城內設置“錦官”,專門管理。
後世稱成都為“錦官城”,即源此。
諸葛亮說:“今民困國虛,決敵之資,惟仰錦耳。
” 由於諸葛亮不僅是從征戰的角度推動生產發展,而且更重要的是從穩定人民生活著眼製定政策發展生產的,其結果蜀地是“田疇辟,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一片繁榮安定景象。
七、勤政為民。
諸葛亮是位...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出師表中諸葛亮誌趣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