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四麵環海,風光旖旎,幽幻獨特,被譽為“第一人間清淨地”。山石林木、寺塔崖刻、梵音濤聲,都充滿佛國神秘色彩。島上樹木豐茂,古樟遍野,鳥語花香,素有“海島植物園”之稱。不僅有千年古樟,還有我國特有的珍稀瀕危物種普陀鵝耳櫪。島四周金沙綿亙、白浪環繞,漁帆競發,青峰翠巒、銀濤金沙環繞著大批古刹精舍,構成了一幅幅絢麗多姿的畫卷。岩壑奇秀,磐陀石、二龜聽法石、心字石、梵音洞、潮音洞、朝陽洞千姿百態,引人入勝。普陀十二景,或險峻、或幽幻、或奇特,給人以無限遐想。
磐陀夕照”指磐陀石一帶的傍晚景色。由梅福庵西行不遠處便可看到磐陀石。磐陀石由上下兩石相累而成,下麵一塊巨石底闊上尖,周廣20餘米,中間凸出處將上石托住,曰磐;上麵一塊巨石上平底尖,高達3米,寬近7米,呈菱形,曰陀。上下兩石接縫處間隙如線,睨之通明,似接未接,好似一石空懸於一石之上。
每當夕陽西下,石披金裝,燦然生輝,人們如能在此時登上石頂,環眺山海,則見汪洋連天,景色壯奇。“磐陀夕照”堪稱普陀山之一大奇觀。
蓮洋就是蓮花洋,處舟山本島與普陀山之間,北接黃大洋,南為普沈水道。洋以日本人欲迎觀音像回國,海生鐵蓮花阻渡的傳說得名。清康熙《定海縣誌》轉引《普陀誌》雲:“宋元豐中,侯夷人貢,見大土靈異,欲載至本國,海生鐵蓮花,舟不能行,倭懼而還之,得名以此。”
蓮花洋是登普陀山進香的必由之航路。旅客的航船行至洋上,如果趕上午潮,就能見到洋麵波濤微聳,狀似千萬朵蓮花隨風起伏,令人心曠神怡,浮想聯翩。如遇到大風天,這裏則是波翻盈尺,驚濤駭浪,另一番極為壯觀的景色。
曾有漁歌詠道:“蓮花洋裏風浪大,無風海上起蓮花。一朵蓮花開十裏,花瓣尖尖像狼牙。”
短姑聖跡 進了佛國山門,往東南約300米處,便是短姑道頭。灘上有“闊十餘米,長百來米,小石自相零附,兩側錯列巨細不一、形狀各異的岩石”,有些石上鐫有“短姑古跡”等字樣,出沒於潮汐浪濤之中,成為舊時的天然船埠。船到短姑道頭邊,可是靠不了岸,還得用長不過一丈、寬不過三尺的小舢板擺渡。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普陀山住持了餘、蓮禪二僧因潮落潮漲,往來船隻靠岸不便,遂募資用巨石壘成長達11米,寬8米的石條道頭。在未建普陀山客運碼頭之前,凡前來普陀山參禮進香、攬勝觀光者,都得由此登岸。
天門清梵,指普陀山最東端梵音洞的景觀。從法雨寺經飛沙嶴,過祥慧庵,即為普陀最東部的青鼓壘山。青鼓壘插入普陀洋,想必是此地常為驚濤拍崖,潮聲撼洞,晝夜轟響,宛如擂鼓,故又稱“驚鼓擂”。在青鼓壘山東南端有一天然洞窟,洞岩斧劈,高有百米,峭壁危峻,兩邊懸崖構成一門,習稱梵音洞。在普陀山眾多神奇的洞壑中,梵音洞的磅礴氣勢和陡峭危壁,為其他洞所莫及。梵音洞山色清黔,蒼崖兀起,距崖頂數丈的洞腰部,中嵌橫石如橋,宛如一顆含在蒼龍口中的寶玉。兩陡壁間架有石台,台上築有雙層佛龕,名“觀佛閣’。凡欲觀覽梵音洞者,先要從崖頂迂回沿石階而下,然後來到觀佛閣。據傳在這裏觀佛,人人看到的佛都不同,即使是同一個人,也會隨看隨變,極為奇異。此地又為梵音洞觀潮最佳處,佛閣下曲屈通大海,海潮入洞,拍崖濤聲如萬馬奔騰,如龍吟虎嘯,日夜不絕,聞之者無不驚心動魄。佛家信眾至此,多喜在洞口膜拜,祈求見到觀世音菩薩現身。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皇帝禦書“梵音洞”額賜掛於此處。
南天門在普陀山南的南山上,與短姑道頭對峙。南天門孤懸入海,處於普陀山最南端,與本島一水相隔,架有石橋,橋身似龍,名環龍橋。此地巨石森立,危岩高聳,中有兩石如門,故名南天門。闕門飛簷起角,中間書有“南天門”三字,旁有龍眼井,崖上有石鼓,闕左上方有獅子石。介 紹 南天門內群岩聳秀,門前碧波浩渺,摩崖石刻眾多,門側有清康熙年間武將藍理所題“山海大觀”四字,蒼勁有力,引人注目。門裏有梵宇琳宮,宇旁有一巨岩,可緣石級而登臨岩頂。岩頂平坦,有兩處小水潭,潭水清淳發光,俗稱獅子眼,岩石上鍥有“龍華大會”、“砥柱南天”、“海岸孤絕處”等石刻。傳說這裏是八仙過海的地方,普陀山禪宗始祖真歇禪師曾結茅於此。小知識:“入三摩地”:佛教名詞,三摩地即為“戒、定、慧”,入三摩地就是遠離心之浮沉,而得平等安詳,心專止於一境之意,也就是將心止於一境而不散亂的狀態,稱為心一境界。普陀山上的“入三摩地”是從短姑道頭上岸後,佛頂山的山門步行到慧濟寺的香雲路。此路依山循坡蜿蜒而上,路間有“入三摩地”等石刻題字,皆出自明代書法家董其昌之手筆。
過仙人井,登八寶嶺東望,見崗上有岩斜峙似象,伸鼻舉目,眺望東海,此即為象岩。象岩上側,猶有馴服似兔的兔岩。象岩以東臨海處,複道轉折,層梯而下,有一天然洞窟,廣不逾丈,卻幽邃竅冥。洞外巨石參差,積疊人海。洞口麵朝東洋,左右挽百步沙與千步沙。每當晴日,清晨在此看日出,觀海景,景色壯麗,歎為觀止。旭日“巨若車輪,赤若丹沙,忽從海底湧起,赭光萬道,散射海水,千鮮相增,光耀心目。”所以人們給它起名為“朝陽洞”,並把“朝陽湧日”列為普陀十二景之一。在普陀山見日出,以朝陽洞為先。
朝陽洞也是聽潮音的好去處。朝陽洞上原有朝陽庵,根據書載,身處此庵,浪濤轟鳴其下,如千百種樂交響迭奏,別有情趣。
攤霞亭又稱朝陽亭,建在朝陽洞左平台上,近崖瀕海,每當旭日東升,霞光輝映,景色奇麗。
千步金沙,沙色如金,純淨鬆軟,寬坦軟美,猶如錦茵設席,人行其上,不濡不陷。此處海浪日夜泊岸,濤聲不絕。浪潮嬉沙,來如飛瀑,止如曳練。每遇大風激浪,則又轟雷成雪,豁人心魄。悠忽之際,詭異尤常,奇特景觀,不可名狀。千步沙沙坡平緩,海麵可闊,且水中無亂石暗礁,常為遊泳健兒所青睞。如在夏日裏來的遊客,千萬不要錯過這一景觀,或在遊山之後,赤著足行正其上,讓海浪親撫你的腳麵,其趣其咪,未經親試者不可想象。或者靜靜地在沙灘上坐上一會兒,聽聽潮聲。或者幹脆換上泳裝躍入佛海波濤,它會給你帶米無限涼爽。當你浮遊在碧海的懷抱之中,身心也許會慢慢地與大海交融起來,這時也許你會覺得你就是海,海就是你……。
千步金沙並不隻是白天很美,每臨月夜,嬋娟緩移,清風習習,濤聲時發,其清穆景色更為詩意盎然。故有人曾將其與壯麗的朝陽湧日,合稱昔陀山觀絕。
關於讚美普陀山的詩句
晨鍾暮鼓驚醒世間名利客,經聲佛號喚回宦海夢迷人(清,福堅法師) 普陀群峰競秀,洞天古木潭印月,石堂鬆雪高士臥,玉瓶溪水縈繞,山路鬆聲風推日,紅雨山房逸民居。
(翰林院檢討邑人王春) 天地此昂頭,瞰千裏錦秀山河都歸襟抱,閭峰疊疊,拓得開豪客吟懷,憑誰采三輔歌謠,譜漢沛醇風周豐雅化;古今同是夢,數百代英雄人物幾付滄桑,渤海茫茫,流不盡前朝遺恨,好攜取一樽清酒,吊將軍壁壘丞相祠堂。
(同治乙醜科進士直隸知州劉逢源)蓮花座上飛來一葉慈航度眾生早離苦海;楊柳瓶中灑遍幾滴甘露願大士廣布福田。
(順天南路廳同知大興縣知縣邑人李賡雲)在天在淵,蓮座四時雲似海;為霖為雨,楊枝一灑物皆春。
(清聖祖康熙題《鬆山》詩)鳴笳伐鼓速兵機,百勝謀成夜合圍。
月黑風高神鬼泣,金戈白寫識天威。
七 律林麓蒙茸徑轉深,青山偏自解招尋。
石堂無地留鬆影,洞水涵雲浣客心。
秋色漸高蒼靄散,翠微平對暮煙沉。
流漣徒倚頻移席,何日還期一再臨。
(錦州府知府孫成書)七 律兩度遭劫兩度春,碧血山泉血染身。
玉瓶聖水翻作浪,恩仇一片化煙雲。
慈悲崖下慈母心,魂歸南海紫竹林。
白駒過隙千秋事,空有明月照山門。
錦州知府張景蒼已未懷古偶題遊觀音洞同治甲子夏偕同人遊眺率題俚句歲十五年矣塵滿壁記進懷往跡刻於石以記誌之。
洞天古木老煙霞,修到神仙住幾家。
山岫行雲忙作雨,懸崖枯樹倒生花。
酒香共飲杯中月,詩草誰籠壁上紗。
獨立最高峰頂望,茫茫大海浩無涯。
深洲直隸州知府邑人李蓬源夜宿觀音洞扶筇重訪舊詩盟,忙到山僧一笑迎。
醉眼放觀天地小,豪情狂壓海山平。
空中峭壁倚雲立,石上寒泉咽月明。
何必更尋三島勝,人間自有小蓬瀛。
其 二振衣高上翠微巔,縹緲人疑羽化仙。
崖雪瘦支鬆骨健,洞雲涼抱馨聲圓。
空潭寒印一輪月,峭石獨撐半壁天。
莫向碧空搔首問,恐驚星鬥落岩前。
遊觀音洞高閣淩霄起,憑欄寄興長。
天光垂澗碧,鬆影入窗涼。
古木叢青靄,危樓倚夕陽。
半山亭下路,雲氣鬱蒼蒼。
望 海 潮秋日登北普陀山望海樓秋風古道,亂煙衰草,尋山遠過荒村。
崢枕斷流,樓依絕壁,洞霞深鎖禪門,徑曲辟荊榛。
正暮蟬噪雨,塞雁翻雲,半壑鬆聲,滿天霜信氣蕭森,層巒遮斷斜曛。
聽疏鍾婁杵,喚醒詩魂,把酒臨風,仰天長嘯,倚欄憑吊何人!一水隔紅塵,見茫茫大海,駭浪橫吞。
待取東林月上,歸路恰黃昏。
常楷八月十五填闋兩度遭劫兩度春,滴滴碧血染乾坤。
乘舟漂海紫竹去,今生不再回紅塵。
遼代 耶律倍冷冷山石水,晶晶鬆下雪。
中有弄凡人,坐挺鬆石節。
明朝啟兵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孫承宗石塘鬆雪當年鬆雪共陰森,今日無鬆雪自深。
剪水猶然如絮舞,彌空何處聽濤音。
坐看石榴涵煙冷,遙見孤城與霧沉。
剩有霜槐搖素影,陸離誰解歲寒心。
清,康熙錦州郡守,孫成詩嶺上已無鬆,年年空複雪。
紫竹滿落伽,經寒不變節。
清康熙錦州知府府函 喬嵩裔桃園一再訪煙霞,不是秦家是漢家。
雨落名山風偃草,泉流古壁水成花。
鬆中晉皇青遮雪,竹照窗欞綠透紗。
結得養生真妙諦,有雁應去等無涯。
民初詩人 翟鏡清《再和李太史》雲要堯堯然,懷鬆心自負。
寒泉清且澈,積雪質固潔。
山上己無鬆,欲寄已歲寒。
洞前恒有雪,林巒冗飄瞥。
清康熙 錦州知府 孫成到無一蜚塵,蓄有千冬雪。
僧參水月禪,我固鬆石節。
清康熙 錦州郡守 劉源溥
描寫普陀山蓮花池的詩句
康有為用“觀音過次不肯去,海上神山湧普陀 。
樓閣高低二百寺,魚龍轟卷萬千波。
”的詩句讚頌普陀山之勝景普陀山是中國佛教名山,與四川峨眉山、山西五台山、安徽九華山並稱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
普陀山(Mountain Putuo)是舟山群島1390個島嶼中的一個小島,麵積12.93平方公裏,與舟山群島的沈家門隔海相望。
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素有“海天佛國”、“南海聖境”之稱。
全島麵積12.5平方公裏,形似蒼龍臥海。
2007年5月8日,舟山市普陀山風景名勝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準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
普陀山以其神奇、神聖、神秘,成為馳譽中外的旅遊勝地。
普陀山是全國著名的觀音道場。
其宗教活動可溯於秦,從山上原始道教、到仙人煉丹遺跡隨處可覓。
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有梵僧來謁潮音洞,感應觀音化身,為說妙法,靈跡始著。
唐鹹通四年(公元863年),日僧慧鍔大師從五台山請觀音像乘船歸國,舟至蓮花洋,觸礁,以為觀音不肯東渡,乃留聖像於潮音洞側供奉,遂有“不肯去觀音”。
後經曆代興建,寺院林立。
鼎盛時期,全山共有3大寺、88庵、128茅蓬,4000餘僧侶,史稱“震旦第一佛國”。
每年農曆二月十九觀音誕辰日、六月十九觀音得道日、九月十九觀音出家日,四方信眾聚緣佛國,普陀山燭火輝煌、香煙燎繞;誦經禮佛,通宵達旦,其盛況令人歎為觀止。
每逢佛事,時有天象顯祥,信眾求拜,靈驗屢現 。
綿延千餘年的佛事活動,使普陀山這方鍾靈毓秀之淨土,積澱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蘊。
觀音大士結緣四海,有句俗語叫:“人人阿彌陀,戶戶觀世音”,觀音信仰已被學者稱為“半個亞洲的信仰。
” 普陀山四麵環海,風光旖旎,幽幻獨特,被譽為“第一人間清淨地”。
山石林木、寺塔崖刻、梵音濤聲,皆充滿佛國神秘色彩。
島上樹木豐茂,古樟遍野,鳥語花香,素有“海島植物園”之稱。
全山共有百年以上樹木66種、1221株。
不僅有千年古樟,還有我國特有的珍稀瀕危物種、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的普陀鵝耳櫪。
島四周金沙綿亙、白浪環繞,漁帆競發,青峰翠巒、銀濤金沙環繞著大批古刹精舍,構成了一幅幅絢麗多姿的畫卷。
岩壑奇秀,磐陀石、二龜聽法石、心字石、梵音洞、潮音洞、朝陽洞各呈奇姿,引人入勝。
普陀十二景,或險峻、或幽幻、或奇特,給人以無限遐想。
不少名勝古跡,都與觀音結下了不解之緣,流傳著美妙動人的傳說。
主要景點有三大寺:普濟禪寺、法雨禪寺、慧濟禪寺。
普陀山的標誌南海觀音大銅像、紫竹林,還有以自然景觀和寺廟相結合的西天景區。
每到夏日來臨,來普避暑的遊客紛紛聚集到浙江省第一個海濱浴場一百步沙,使普陀山又增加了一道亮麗的景觀。
編輯本段四海尊崇 普陀山憑借其特有的山海風光與神秘幽邃的佛教文化,很早就吸引眾多文人雅士來山隱居、修煉、遊覽。
據史書記載,早在2000多年前,普陀山即為道人修煉之寶地。
秦安其生、漢梅子真、晉葛雅川,都曾來山修煉。
普陀山作為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唐代就成為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國家交往的必經通道和泊地。
至今山上仍留有高麗道頭、新羅礁等曆史遺跡,流傳著韓國民族英雄張保皋等事跡。
自觀音道場開創以來,觀光攬勝者絡繹不絕。
宋陸遊、明董其昌等曆代名士,都先後登山遊曆。
曆朝名人雅士、文人墨客,或吟唱,或賦詩,留下了大量珍貴的詩文碑刻,使普陀山文物古跡極為豐厚;唐宋元明清五朝近20位帝王為了祈求國泰民安,特遣內侍攜重禮專程來普陀山朝拜觀音。
明太祖朱元璋、清聖祖康熙還多次召見普陀山高僧,賜金、賜紫衣、賜字、賜佛經,禮遇有加;新中國曆任中央領導人也都親自蒞臨普陀山視察、指導工作。
五朝恩寵,千年興革,佛國香火,由是鼎盛,赫赫聲名,廣播遠揚。
曆經數十年艱辛的建設、開發和保護,普陀山風景名勝區管理日趨規範化、製度化,旅遊秩序井然,景區社會穩定,相繼榮獲了“國家級安全山、文明山、衛生山”、國家AAAA級旅遊區、全國旅遊消費者權益示範單位、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等榮譽,還通過了ISO14001環境質量管理體係的認證和獲得全國第四家ISO14001國家示範區榮譽等。
優越的人文環境、一流的旅遊服務使普陀山常年遊人如織,佛事四季不斷。
2004年接待遊客 230多萬人次。
每年三大香會節以及中國普陀山南海觀音文化節、“普陀山之春”旅遊節期間,遊客更多,香火更旺。
路上行人摩肩接踵,虔誠朝拜,一派“海天佛國、琉璃世界”莊嚴而又繁榮的景象. 普陀山已經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成為集禮佛觀光、避暑度假、文物考古、海島考察、書畫寫生、影視攝製,民俗采風於一體的國家重點風景旅遊區。
編輯本段十二景觀 普陀以山兼海之勝,風光獨特,四時景變,晨昏物異。
其風景點數又以百計,可謂風光無限。
如其他著名的風景名勝區一樣,普陀山也有它的“景中之景”。
遊覽普陀山的曆代名人曾憑各自的觀感,分別有“普陀八景”、“普陀十二景”、‘普陀十景”。
“普陀十六景”之頌讚。
明代文學家屠隆的詠“普陀十二景”詩: 梅灣...
“形容樂山大佛'的句子有哪些?
(1)頻大渡河,倚青衣江,屛臨岷江,彙流三江,頭與山齊,雙手撫膝,體態勻稱,神態肅立,超凡脫俗,壯實雙膀,飽滿胸膛,尚肥時尚。
(2)首先去參觀了菩薩頂。
它位於五台山靈鷲峰上,是五台山五大禪處之一。
創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清康熙年間改成黃廟,位居黃廟之首。
雄偉莊嚴的大雄寶殿,矗立在我的眼前,散發著古色古香的韻味。
它那紅牆金瓦、飛簷鬥拱、嫋嫋香煙、彩色的幡旗、慈祥的菩薩以及紅衣裸臂的喇嘛,都讓我倍感熟悉、親切。
佛法無邊,廣渡有緣人。
(3)大佛,不知何時,那海鷗戀上了高爾基的海燕。
在一個無月的夜晚,私奔到茫茫的大海裏去了。
於是,我失去了心中的那一抹苦戀著的霞光,隻剩下一個孤獨的清影。
我在追尋。
追尋那枚剛剛消失的、收藏著我一片旖旎的紅月亮。
(4)遊走在佛殿裏,那些精湛的雕像,禪寂的色彩,蘊藏了內斂而靈逸的佛文化。
立佛、臥佛、坐佛,穹頂圓身的印度佛殿,宮殿樣式的中國佛殿,尖頂方身的泰國佛殿,沉浸在氤氳的煙雨中與縹緲的香火裏,和著山水風月、詩詞書畫、戲曲評彈,禪機仙氣……寺院仿佛永遠都是這樣,就連屋頂的青瓦都澄澈明朗。
微翹的簷角,孤傲地眺望遠方,不是將誰等待,亦不是為誰送別。
(5)世人癡心向佛,真正為了佛而求佛的人能有幾個?讓沉思引領著步履去追尋另一處情境,登上了清涼台。
清涼台是中國佛經的起始的端點。
細碎的陽光從禪房兩兩相望的瓦簷遺漏下來,像是陡落一束束經年的舊事。
尋覓清涼台,亦是尋覓普照在廟宇間的佛法,還有沉沒於流光中的古韻。
(6)這就是聞名於世的樂山大佛。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尊雄偉、壯觀的佛,通高有七十一米,肩膀的寬度是二十四米,頭的直徑是約十米,耳朵有七米長,嘴巴和眼睛的長度大約是三點三米,眉毛和鼻子的長度是五點六米,頸高有三米,指長八點三米,從膝蓋到腳背有二十八米,腳的寬度是八點五米,頭上的發髻有一千二百一十個。
樂山大佛雄偉壯觀,人們形容它:“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7)淩雲石刻佛彌勒,鑿壁臨江鬼斧工,風雨千年侵蝕久,巍然屹立笑江風,腳踏江沿勢穩平,自然靠壁顯神靈,助民慎過三江口,飛躍灘頭化險情,赤縣古佛呈異彩,為民福祿送光明,平息水患三江靜,護佑千年享太平。
(8)大佛的正前麵是岷江,微風吹來,讓人神清氣爽。
岷江的水真綠啊,綠得象一塊碧玉 ;岷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象一麵鏡子,把一片片鬱鬱蔥蔥的樹林都倒映出來了,太陽光照到水麵上,水麵依舊是風平浪靜的、紋絲不動的,陽光又反射到大佛的身上,大佛就象披著一件閃閃發光的袈裟。
近看大佛,隻見大佛頷首低眉、若有所思。
它的眼睛慈祥地凝視著遠方,好象在乞求上天保佑好人一生平安。
(9)前方就是傳說中的天王殿。
天王殿還真是名副其實,裏麵有四大天王守護著。
你看這持國天王,手持琵琶,一副慈善麵,腦袋上還有一朵栩栩如生的蓮花,看起來真是慈眉善目。
可是,在那慈善眉中,卻有著無比的銳氣,芸芸眾生的一舉一動都盡收眼底。
在他麵前,眾人都恭恭敬敬的,敬畏這位神靈,祈求神靈保佑。
隻見它嘴角微動,仿佛還在說些什麼。
我盯著它看,心說:“傳說中的持國天王就在我們洛陽,我還真是自豪啊。
” (10)南海觀音菩薩在人們的心目中,象征的是一種精神,一種理念,代表的是一種品質。
而關於南海觀音銅像開光之時的神奇傳說,更增添了普陀山的神秘感。
據說,“這尊銅像開光那天,烏雲密布,好像要下雨,早晨8點,當妙善方丈宣布開光的時候,銅像上方天空頓時金光閃閃,佛光普照,好像有白衣觀音的聖像出現在天空,在場的4000餘信眾親眼目睹,承受佛光,無不驚歎。
”這些令我們這些凡人無法考證的神秘,增加了觀海天佛國的魅力。
(11)樂山大佛雕鑿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彙流處岩壁上,雄居淩雲山棲鸞峰西壁。
這尊舉世無雙的唐代石刻彌勒佛坐像,依山鑿成,通高71米,頭與山齊,足踏大江,雙手撫膝,廣額豐頤,臨江端坐,溫文爾雅,雍容大度,慈祥端莊,神勢肅穆,令人肅然起敬,仰慕神往。
(12)大佛,我知道進四川的路很難走。
我爺爺小的時候,就常常迷失在李白的《蜀道難》裏。
汶川地震的餘波,至今還在我的心弦上激蕩。
還有那氣勢磅礴的泥石流,又在不斷折磨我的憧憬。
我脆弱,弱不禁風嗬。
踏破千山萬水,隻有您的偉岸;您的慈祥,才是我心中可以做夢的一方淨土。
(13)樂山大佛被世人稱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這句話形象地概括出了樂山大佛氣勢磅礴的特點。
尤為奇特的是遠眺大佛的時候,它又象一個臥佛,遊客從岷江對岸眺望,隻見巨佛身姿分明。
仰天長臥,其壯美堪稱天下一絕!(14)長方形院落的白馬寺,紅牆黛瓦,古色古香,尤有齊雲塔的映襯,更顯得莊嚴古樸。
寺內,主要有天王殿、大佛殿、接引殿、毗盧閣等四大殿堂。
在諸殿眾多佛像中,大佛殿上的釋迦牟尼尤為凸顯,連觀音菩薩也在其後;天王殿上的笑佛彌勒,無拘無束,袒胸露腹,滿麵堆笑,那笑,是一種智者的笑,是看穿一切的笑,笑世人的滿腹心思,笑這世上剪不斷理還亂的一切紛爭。
麵對笑佛彌勒,使人想到了大漠揚沙,不覺溢出幾份禪意,一聲歎息之後,...
描寫拜佛的句子有哪些?
描寫拜佛的句子如下:1. 三叩九拜去上香最誠心。
2. 很多人都會不行去布達拉宮祈禱。
3. 聽說浙江的普陀山上香特別靈驗,很多人都會去。
4. 每年過年父母都會去廟裏燒香拜佛。
5. 一旦人遇到點不順心的事情就會去寺廟裏祈福。
6. 西遊記裏有好幾個情節都寫出了出家和尚對寺廟的敬意。
7. 去寺廟祈福之前人們都應該吃素。
8. 古代的人大多都比較信奉神靈。
9. 雖然說現在的人都相信科學,但是每年的祈福是樣樣沒少。
10. 中國和印度都對佛信奉的人多數。
11. 廟裏的和尚尼姑一般早上都會做早課來拜佛。
12. 在去大理寺的路上,為了標明人內心的虔誠,都會以步行為主。
13. 每年去靈山大佛,我們都不會穿的特別豔麗,那是對佛的尊重。
14. 在佛寺裏,心態一定要平靜,心靈一定要純淨。
15. 每次踏進青山寺廟,總會讓人忘了世間的沉沉浮浮。
【秋天的普陀山是令人向往的地方怎樣縮句】作業幫
已經十二月了,樹上的葉子早已枯黃,但竟還有大半都掛在枝頭。
夜幕下,昏昏的街燈中,看到的竟是一樹金黃的燦爛,那一瞬間,我呆住了。
看著那童話一樣的金樹,嘩嘩的拍動著他的枝葉,我竟有了一種要落淚的感動。
我一向以為秋天,枯葉,隻是代表著蕭索與孤寂。
秋風秋雨愁殺人,古人對於秋天的描寫也大都如此: 概夫秋之狀也,其色慘淡,煙霏雲斂; …… 其氣凜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
顧其為聲也,淒淒切切,呼號奮發。
聽著秋聲,看著葉子一片片落下,是一場場的別離,也是生命的枯竭與消逝。
淒涼,不舍與無奈總是揮之不去的縈繞在我的心頭。
我欣賞秋天的風高雲淡。
我沉醉於她的清雅脫俗,但同時也總是不可避免的陷入淒然的情緒中去。
而今天,這種燦爛,忽然給了我一種堅強的感覺。
那棵樹,一個人,執著的近乎固執的站在那裏,帶著滿枝的金色,堅強的在風中挺立。
原來,秋天也是剛強。
是堅持,也是忍耐。
秋風中的花兒 今年的秋天來得早,卻如二八女子姍姍的蓮步輕搖,那絢爛的黃葉依依的不忍墜落,我不知道爬滿籬牆的紅豔豔的藤蔓植物叫什麼,每回行走在這條小路上,都禁不住觀望駐足,我想我的神情一定是喜悅的,在這個被古詩詞渲染的蕭瑟悲涼的秋天,有這樣熱情火辣的顏色怎不叫人心潮澎湃呢。
仿佛秋風也愛戀著這個季節,柔軟而溫情。
陽光恰到好處的暖著我裸露的肌膚,整個人不免沉醉起來。
於是嗅到了”芳熏百草,色豔群芳,在幽愈馨”的菊的清香。
自陶淵明歌詠過菊花”芳菊開林耀,青鬆冠岩列。
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傑”的貞秀之姿並於東籬種菊之後,菊花便被中國古代文人雅士引為知己。
試想忽然一夜霜滿碧瓦,芭蕉不展,荷敗蓮萎,紅凋綠落,惟有”菊蕊獨盈枝”,會是如何的驚喜呢。
難怪明代詩人高啟在”秋色蒼茫人欲醉,寒香冷落蝶先知”的秋天要坐對幽軒賦詩了。
這時如果有酒,有一知己,吟風弄月,把盞賞菊,對麵是心愛的人,杏眼桃鰓,柳眉櫻唇,素指纖纖,笑靨如春,或者他是長眉俊目,星眸微醉,衣袂飄飄,這場景該是怎樣的風情萬千呢。
當然最好是繁花落盡之後於一山清水秀天高雲淡之處尋菊之意韻,盡享生命樂趣,其中況味非塵俗庸人可體會啊。
蘇軾讚譽菊花”輕肌弱骨散幽葩,更將金蕊泛流霞”寫出了菊花清冶穠豔的姿態,詩人屈原“朝飲秋菊之墜露,夕餐秋菊之落英”徹徹底底的將菊做為生命的汁液啜飲而流芳後世,寫出了菊的極致氣韻。
李商隱的“暗暗淡淡紫,融融洽洽黃”點染出菊的婀娜婉轉綽約柔姿。
古時女子聰慧多情,也以菊喻心,如朱淑真的"土花能白又能紅,晚節猶能愛此工。
寧可抱香枝頭老,不隨黃葉舞秋風"道出了與菊同一的孤標傲世,而李清照"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的曖昧已是對菊由衷的青睞了。
不管怎樣,古文人們寫盡了菊花的幽香,風姿,異質,奇態,瀟瀟灑灑的裝點出一個風骨無限的菊的世界。
唯有唐黃巢《題菊花詩》"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和《不第後賦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盡白花煞;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中賦予菊花以重重殺氣,令人心有餘悸而惶惶然。
我終是一弱質女流,難將菊花看作金盔鐵甲。
而"多少天涯未歸客,盡借籬落看秋風"真正想看的是那淩霜而立獨立枝頭的菊花,好讓自己獨自走完人生的旅途吧。
菊花既然有如此多的意味,它的名字也一定是超拔飄逸的, 以花色命名的有:“空穀清泉”,“黃鶯出穀”,“玉蟹冰盤”,“綠衣紅裳”等等。
或以花瓣來辨其形而命名的如:“驚風芙蓉”,“鬆林掛雪”。
也有以花的造型來命名的如”金線垂珠”,“十丈珠簾”等,還有以曆史人物和故事命名的,如 “嫦娥奔月”,“湘妃鼓瑟”等等。
總之一朵花背後隱藏著人們無數的願望與誌趣,令人遐思不已。
菊花除了可供觀賞與浸淫之外,還有許多實用價值。
可作藥,可釀酒,可製茶,可養生。
當今最流行的韓國新新浪漫主義掌門人金河仁更是將菊花演繹成愛情的滋味,浪漫純粹。
秋風秋雨愁煞人 雁過秋空夜正央 回塘風起是清狂 歲華如箭幾多事 秋月秋宵秋日長。
夜已深,人不寐. 窗外有寥落的幾顆星,皎潔的月圓滿著,卻是淒清,幽冷.明月哪會解人心中的離恨,兀自透過雲層將那萬點清輝漫散於高處仍蓊鬱蔥蘢的樹梢上,遠處連綿的山在夜色下更顯得冷峻蒼茫,依依的西風不經意的拂過籬笆牆邊白日裏翠生生的藤蘿。
已是深夜了,看得見雜草叢中棲息的幾點螢火蟲,瑟縮著,許是做著一個關於夏季的夢吧。
疏星明滅的夜空,居然飛過一隻雁,怕是離群失伴了,徘徊著,盤旋著,偶爾聽得一兩聲尖厲的鳴叫,劃破了夜的衣裳,突然急急掠過樹梢,倏然間消失了蹤影。
這時耳邊隱隱約約傳來絲竹聲,側耳細聽,卻是那般的惆悵清冷,如大理石柱上斑駁的斜紋。
是誰家的女子將那錦瑟彈響,低低的告訴我:秋天來了。
秋天來了,洞庭湖水滿溢著秋潮,漲落間淘盡了多少 英雄豪傑。
雖說秋風是這樣的柔弱無骨,依然吹落了洞庭湖邊曾經枝繁葉茂的樹木,你聽:那墜落黃土的片片樹葉回旋激蕩的聲音是否如刀槍齊鳴萬馬蕭蕭?你看:那佇立水...
描寫大海的優美句子
異鄉的海韻,落日的餘輝. 海退潮了,戀戀地與溫柔的沙灘吻別. 沙灘敞開了她永恒的心扉期待,期待...... 我看到他的前額,光光的滑滑的.倔強地突兀著,在回望著什麼,在歎息著什麼.......他靜靜地,靜靜地想著...歲月曾經的潮水. 昏黃的街燈,煙波的海麵. 浪滾動著,輕輕發出聲聲呼喚. 呼喚中幾分哀愁,幾分蒼涼. 我看到了他的雙眸,抑抑的鬱鬱的閃爍著,在訴說著什麼,低語著什麼......他深深的沉默著......生活曾經的無奈....... 墨汁撒了一海,馬上導向了天空. 夜,嬌嗔著.羞澀的撩起蒙蒙霧水. 我看到了他一襲黑衣,蒼勁的灑脫著什麼撿拾著什麼,他悠悠的長籲......命運曾經的欽定...... 晚秋的空氣,清清的海寂. 海累了,疲憊的整好自己的睡衣..... 我看到了他的背景,深深約約的,孤單地挪動著,在記起什麼,在忘卻什麼......他眷眷的微笑著.......微笑著...... 走向海天一色處......
寫一個舉例子的句子急!
描寫“南普陀寺”的詩句有:東海古刹,鷺島禪宮。
坐五老之蔭麓,對紅塵之寂空。
曆千載之更迭,閱百代之崢嶸。
續斷香而積祀,起殘灰以增宏。
托山勢而列闕,因丘形以建墉。
重簷翔脊,琉瓦瓷瓊。
青鼎玄爐,西鼓東鍾。
層階曆升,回廊旁通。
雕欄望海,白塔指穹。
迎普照於清迥,揚梵音乎蔥蘢。
燈傳而岸渡,化流而影從。
南普陀寺 南普陀寺位於福建省廈門市東南五老峰下,麵臨碧澄海港,該寺占地麵積25.8萬平方米,建築麵積2.1270萬平方米。
始建於唐朝末年,稱為泗洲寺,宋治平年間改名為普照寺,明朝初年,寺院荒蕪,直到清朝康熙年間才得到重建。
因其供奉觀世音菩薩,與浙江普陀山觀音道場類似,又在普陀山以南而得名"南普陀寺",為閩南佛教勝地之一。
寺內明萬曆年間血書《妙法蓮華經》和何朝宗名作白瓷觀音等最為名貴。
南普隨寺中軸線上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閣等。
兩旁有鍾鼓樓、禪堂、客堂、庫房,另有閩南佛學院,佛教養正院,寺前有放生池,寺後近年新建"太虛大師紀念塔"。
整座寺院氣勢宏偉,錯落有序。
南普陀寺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福建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廈門八大風景區之一 。
有沒有關於描寫景的好句好段啊
春天的發現春天,是一個充滿生機的季節,也是一個美麗的季節,今年的春天,像一個雍容而調皮的小姑娘故意姍姍而來。
一年之計在於春,春風吹過,萬物複蘇,勤勞的人們為了秋收豐碩的果實,正忙碌地耕耘播種,撒下希望的種子。
雖然,春天他的第一個腳步,總是踏市在寒氣猶存的人間和大地。
但是,它使冰河碎裂,使萬物舒展變柔,生機勃發,使每一顆美好的新都充滿幻想和希望。
在睡夢中,我朦朦朧朧地聽到了小燕子在“唧唧,唧唧”地叫著。
哦!原來是春天來了。
我走出家門。
春雨過後,空氣顯得特別地甜潤、清新、我深深地呼吸著,感受著。
輕風微微地吹拂,如毛一般的細雨從天而降,千萬條柔柳,舒展著她們的筋骨。
瞧!那脆弱而嬌嫩的小草正破土而出,貪婪地吮吸著春天的乳汁。
經過冬天洗禮的大樹爭相發新枝。
家門前的三棵的榕樹,開始長出一些嫩綠的葉子,好像戴了一頂新帽子似的,真美麗,小鳥在樹上活蹦亂跳。
嬌豔的杜鵑花開得真燦爛,在春風中擺動著她那柔軟的身軀。
小青蛙蹲在池塘的荷業上,“呱呱,呱呱”地叫著,仿佛在跟人類說:“春天來了,春天來了!”小蝌蚪再水利自由自在地暢玩著。
好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啊!春天真美啊,春天真可愛。
春天,她給予了人們生機,給予了我希望。
鬱金香王國——太子灣啊!我愛春天!鬱金香王國——太子灣在這個陽光明媚,春色撩人的日子裏,我和媽媽一齊去被譽有“鬱金香王國”美譽的太子灣去遊玩。
來到公園大門,隻見兩旁都是蒼翠挺拔,鬱鬱蔥蔥的樹木,似乎它們能把天空給遮起來。
道路兩旁,四周,全被鮮花簇擁著。
走進太子灣的中心,周圍滿是鬱金香,紅的,粉的,黃的,橙的……顏色各異,千姿百態。
從遠處望去,仿佛這些鬱金香是一個龐大的營隊,它們站在一塊肥沃的土地上,整整齊齊地排著隊伍。
一株株鬱金香在風媽媽的懷抱中搖曳,仿佛在給大自然跳著優美的舞蹈。
鬱金香上,蝴蝶,蜜蜂,全都聚攏了,似乎在享受著春天帶給它們的希望。
走進太子灣裏的小徑上,在感受春天芬芳的氣息的同時,還可以觀賞兩旁的櫻花樹。
櫻花,小而潔白,它們張著一張張粉撲撲的小臉,微笑著。
一陣微風吹過,櫻花的花瓣就隨風飄落下來,飄在你的頭發上,飄進你的袖管裏……這種感覺還真別有一番詩意呢!穿過小徑,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綠茵茵的草坪。
草坪上,還有三處“生態角”。
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名為‘文化之旅’——的生態角了。
這是一個由植物、水平台、水景的多樣組合的休閑式庭院,給人一種自然,舒適的歐陸風情的體驗:在芭蕉樹樹葉的襯托下,潔白的護欄顯得格外的引人注目。
在護欄的前麵,是一塊地麵,上麵鋪著淺棕色的地板。
在地麵上,放著一張玻璃茶幾,上麵還放著一隻晶瑩剔透的玻璃魚缸,在陽光的照射下,玻璃魚缸顯得格外漂亮。
茶幾兩旁放著兩張天藍色的躺椅,前方的花壇中植滿了奇花異草。
這種庭院,在我看來簡直就是人間天堂了!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我們的行程即將結束,但在我的記憶中,永不消失的是我對這次愉快的鬱金香文化之旅的感受。
月光夜,剛剛暗下來,濃霧層層彌漫、漾開,熏染出一個平靜祥和的夜,白霧在輕柔月光和路燈的照耀下,便染成了金色。
月光下,樹葉兒“簌簌”作響,仿佛在彈奏著一首《月光曲》,婉約而淒美,悠深而美妙,那跳動的音符仿佛是從朦朧的月色中躍出來的,令人陶醉。
夜的深處,田園朦朧,山影憧憧,水光溶溶,螢火點點,燭燈盞盞,好一幅月下畫卷!生命又多像《月光曲》和畫卷啊!跳動的旋律演繹著生命的悲歡和離合。
人生苦短,又怎麼不像是《月光曲》呢?月上中天,皎潔溫柔,柔和的月光把夜晚烘托出一片平靜與祥和,月亮的光落在樹丫上,落下斑駁的黑影,零星的像是碎條兒掛在樹丫上一般。
世上的萬物都是上帝的造化,都很和詣,而月卻不同,月有自己的性格,有陰晴圓缺,月的神韻風采就在這裏體現出來了。
月何必要爭奪輝煌呢?她的目的就是讓黑夜不再可怕,給人們送去一片暖意,一片光明罷了!人不也如此嗎?有些人不正像月亮一樣默默無聞地為他人奉獻嗎?雖然隻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彼此都會感到一絲溫暖,這就是月的內涵。
夜,已靜寂了。
月亮靜靜灑下餘光,竭力驅走黑暗,為人們送來光明、溫暖與關愛!潘天壽公園我上幼兒園時,最愛去的地方就是潘天壽公園。
那裏春天時,鮮花綻放,土地上冒出了幾棵綠芽,還不時有幾隻膽大淘氣的麻雀來湊熱鬧。
孩子們在挺拔的樹苗旁玩耍,愉快極了。
夏天時,人們穿著背心,手裏拿著一根冰棍在廣場上散步。
孩子們有的拿著棒冰,喊著“好熱啊!”。
有的在樓梯的扶手上滑滑梯。
有的在運動器材上活動,快樂極了。
還有的在打羽毛球,踢足球,打籃球。
真是熱鬧非凡呀!樹,比平時顯得更綠了。
路旁的幾棵大樹舒展著枝葉,“沙沙”的聲音響著,好像在說:“來吧,來吧,來我這兒乘涼吧!”深秋即將來臨時,早晨時常常可以見到老人們的身影。
他們有的在練太極拳,她們則扭著扭著地跳扇子舞。
清晨時,幾朵花的花瓣上還帶有幾滴晶瑩的露珠。
樹和花有的生命力不強,已經落葉了。
有的樹葉子已經枯黃,慢慢地...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描寫普陀山風景,具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