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第一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裏仁第四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雍也第六
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述而第七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
泰伯第八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子罕第九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匱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子曰:“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鄉黨第十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薑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語,寢不言。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
席不正,不坐。
顏淵第十二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子路第十三
子謂衛公子荊,“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子適衛,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憲問第十四
或問子產。子曰:“惠人也。”問子西。曰:“彼哉!彼哉!”問管仲。曰:“人也。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
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衛靈公第十五
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嚐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 :“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子曰:“由!知德者鮮矣。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季氏第十六
孔子
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
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
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幹戈
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誠不以富,亦隻以異。’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其斯之謂與?
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
論語中表明孔子認為富貴應取之有道的句子是哪句
1、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論語·學而第一》譯文: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裏.但不論大事小事隻顧按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行不通.(這是因為)為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節製和諧,也是不可行的.” 2、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論語·述而第七》譯文:孔子與別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請他再唱一遍,然後和他一起唱. 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第十三》譯文:君子講求和諧而不同流合汙,小人隻求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協調。
4、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論語·季氏第十六》譯文:財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沒有貧窮;上下和睦,就不必擔心人少;社會安定,國家就沒有傾覆的危險。
5、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論語·子張第十九》譯文:君子可以由一句話表現他的智能,也可以由一句話表現出他的不明智,所以說話不可以不謹慎。
論語中有關道義的句子
【原文】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 【譯文】 孔子說:“早晨得知了道,就是當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 【評析】 這一段話常常被人們所引用。
孔子所說的道究竟指什麼,這在學術界是有爭論的。
我們的認識是,孔子這裏所講的“道”,係指社會、政治的最高原則和做人的最高準則,這主要是從倫理學意義上說的 【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1),不可以長處樂。
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 【注釋】 (1)約:窮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於仁道;利仁,認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譯文】 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能長久地處在貧困中,也不能長久地處在安樂中。
仁人是安於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則是知道仁對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 【評析】 在這章中,孔子認為,沒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長久地處在貧困或安樂之中,否則,他們就會為非作亂或者驕奢淫逸。
隻有仁者安於仁,智者也會行仁。
這種思想是希望人們注意個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環境下都做到矢誌不移,保持氣節。
【原文】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 【譯文】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就不會去享受的;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擺脫它,就不會擺脫的。
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麼能叫君子呢?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背離仁德的,就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照仁德辦事,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會按仁德去辦事的。
” 【評析】 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觀。
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這一段內容,似乎孔子主張人們隻要仁、義,不要利、欲。
事實上並非如此。
任何人都不會甘願過貧窮困頓、流離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貴安逸。
但這必須通過正當的手段和途徑去獲取。
否則寧守清貧而不去享受富貴。
這種觀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價值。
這一章值得研究者們仔細推敲。
【原文】 子曰:“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 【譯文】 孔子說:“士有誌於(學習和實行聖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為恥辱,對這種人,是不值得與他談論道的。
” 【評析】 本章所講“道”的含義與前章大致相同。
這裏,孔子認為,一個人斤斤計較個人的吃穿等生活瑣事,他是不會有遠大誌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與這樣的人去討論什麼道的問題。
【原文】 子曰:“君子懷(1)德,小人懷土(2);君子懷刑(3),小人懷惠。
” 【注釋】 (1)懷:思念。
(2)土:鄉土。
(3)刑:法製懲罰。
【譯文】 孔子說:“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鄉土;君子想的是法製,小人想的是恩惠。
” 【評析】 本章再次提到君子與小人這兩個不同類型的人格形態,認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們胸懷遠大,視野開闊,考慮的是國家和社會的事情,而小人則隻知道思戀鄉土、小恩小惠,考慮的隻有個人和家庭的生計。
這是君子與小人之間的區別點之一。
【原文】 子曰:“道(1)之以政,齊(2)之以刑,民免(3)而無恥(4),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5)。
” 【注釋】 (1)道:有兩種解釋:一為“引導”;二為“治理”。
前者較為妥貼。
(2)齊:整齊、約束。
(3)免:避免、躲避。
(4)恥:羞恥之心。
(5)格:有兩種解釋:一為“至”;二為“正”。
【譯文】 孔子說:“用法製禁令去引導百姓,使用刑法來約束他們,老百姓隻是求得免於犯罪受懲,卻失去了廉恥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百姓,使用禮製去統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也就守規矩了。
” 【評析】 在本章中,孔子舉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治國方針。
孔子認為,刑罰隻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恥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罰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規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恥之心。
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國家時有不同於法製的特點。
但也應指出:孔子的“為政以德”思想,重視道德是應該的,但卻忽視了刑政、法製在治理國家中的作用。
論語中關於友善的句子
《論語》中記載了不少人的友善表現。
1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論語·學而第一》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3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4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5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論語》
論語中關於和的句子並附帶解釋
1、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論語·學而第一》)(譯文: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裏.但不論大事小事隻顧按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行不通.(這是因為)為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節製和諧,也是不可行的.” )2、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論語·述而第七》)(譯文:孔子與別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請他再唱一遍,然後和他一起唱. )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第十三》)4、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論語·季氏第十六》)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與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勤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論語·子張第十九》)...
論語中有關於“義”的句子有哪些?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 孔子說:“君子通曉道義,小人通曉私利。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 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就在其中了!用不義的手段得到富貴,對我來說,(那些富貴)就象(天上的)浮雲。
”子曰: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子路問怎樣才是一個完美的人,孔子說:“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綽的清心寡欲,卞莊子的勇敢,冉求的多才多藝;再用禮樂增加文采,就可以算完人了。
”又說:“現在的完人又何必這樣呢,見到財利時,能想到道義;見到國家有危難時,願付出生命;長期處於貧困的境遇也不忘平日的諾言,也就可以算做完人了。
”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問仁。
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樊遲問怎樣才是“智”,孔子說:“專心致力於(倡導)人民應該遵從的仁義道德,尊敬鬼神,但要遠離它(不可沉迷於靠鬼神求福),就可以算明智了。
”又問仁,答:“吃苦在前、享受在後,就算仁了。
”子曰:“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 孔子說:“真正的通達是:品質正直,懂禮義;善於觀察別人講話的臉色;常考慮如何謙恭待人。
”子曰:“信近於義,言可複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 孔子說:“講信用要符合於義,(符合於義的)話才能實行;恭敬要符合於禮,這樣才能遠離恥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
論語中表現了孔子視富貴如浮雲,安貧樂道的句子
【原文】 子曰:“飯疏食①,飲水②,曲肱③而枕④之,樂亦在其中矣。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 【注釋】 ①飯疏食:飯,這裏作動詞用,指吃飯。
疏食,粗糧。
②水:古代以“湯”和“水”對舉.“湯”指熱水,“水”就是冷水。
③肱(gong):上臂,這用泛指胳膊。
④枕;用作動詞。
【譯文】 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過手臂當枕頭,也自有快樂在其中。
不仁義的富有和尊貴,對於我來說,就像天邊飄浮的雲一樣。
” 【讀解】 這一段夫子自道,我們在《雍也》篇裏孔子讚美顏回時已經說到過。
無論孔子還是顏回,都是安貧樂道的典範,這一段文字與《雍也》裏孔子讚美顏回的那一段文字一樣,也都成了安貧爾邁精神的著名表述。
...
請提供一些《論語》中有關君子的句子
學而第一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主忠信。
無友不如己者。
過,則勿憚改。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為政第二子曰:“君子不器。
”子貢問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八佾第三子曰:“君子無所爭。
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
其爭也君子。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嚐不得見也。
”從者見之。
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裏仁第四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惡者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於比。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公冶長第五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雍也第六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栗。
子曰:“與之釜。
”請益。
曰:“與之庾。
”冉子與之栗五秉。
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
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
’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述而第七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靜之矣;得見有恒者,斯可矣。
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恒矣。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
”孔子退,揖巫馬期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
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
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子曰:“文,莫吾猶人也。
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泰伯第八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
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笑;出辭氣,斯遠鄙倍矣。
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裏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 子罕第九子聞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鄉黨第十君子不以紺□飾,紅紫不以為褻服;當暑,□□□,必表而出之。
先進第十一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
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子張問善人之道。
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子曰∶“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子路、曾、冉有、公西華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
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杏漫},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
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赤各言其誌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後。
曾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誌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子路第十三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
名不正,則言不訓;言不訓,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於其言,無所而已矣!”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
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憲問第十四南...
論語中有關交友的句子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呼?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第一) 譯:曾子說:“我每天都會幾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做事是不是盡心盡力?與朋友交往時是不是很誠實?有沒有溫習老師傳授的知識?” 2、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公冶長》第五) 譯:孔子說:“甜言蜜語、滿臉堆笑、點頭哈腰,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心懷怨恨跟人交朋友,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
” 3、顏淵、季路待。
子曰:“盍各言爾誌?”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
”子路曰:“願聞子之誌!”字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公冶長》第五) 譯:顏淵、季路侍奉時。
孔子說:“為什麼不說說各人的願望呢?”子路說:“願將車馬和裘衣和朋友共用,壞了也不遺憾。
”顏淵說:“但願能做到不誇耀優點、不宣揚功勞。
”子路說:“您的願望呢?”孔子說:“但願老人能享受安樂,少兒能得到關懷,朋友能夠信任我。
” 4、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子罕》第九) 譯:孔子說:“一切要以忠信為本,不要結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錯誤不要怕改正。
” 5、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季氏》第十六) 譯: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
結交正直的朋友,誠信的朋友,知識廣博的朋友,是有益的。
結交諂媚逢迎的人,結交表麵奉承而背後誹謗人的人,結交善於花言巧語的人,是有害的。
”...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論語中的有關富貴的語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