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關於教學的句子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蓋有不知而作者,我無是也。
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論語中闡述學習和思考關係的句子是什麼
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而時習之。
學而優則仕。
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吾嚐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2、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有教無類。
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
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
論語中論述做人的名句
論語做人格言 不學禮,無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於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乎?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裏, 行乎哉? 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
請問之。
曰:恭、寬、信、敏、 惠。
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過,則匆憚改。
不遷怒,不二過。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無欲速,無見小利。
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己,不亦遠乎? 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 友便佞,損矣。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巧言亂德。
巧言令色,鮮矣仁。
剛、毅、木、訥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聽其言而觀其行。
君於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 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禮之用,和為貴。
放於利而行,多怨。
...
論語中關於教育方麵的句子
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識之。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
《論語》中闡述學習與思考關係的句子是?
①不恥下問 三人行必有我師 學而不厭 敏而好學(用於學習態度) ②學而時習之 溫故而知新 默而識之(用於學習方法) ③人不知而不慍,三人行必有我師(用於思想修養)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譯:孔子說:”學了並時常溫習它,不也很高興嗎? 2.〔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譯:有同門師兄弟從遠方來(與我探討學問),不也很快樂嗎? 3.〔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別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沒什麼不滿,不也算得上君子嗎?”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 譯: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獲得新的理解和體會,就可以做教師了.”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 譯:孔子說:”隻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惑不解,隻思考而不學習就會在學業上陷入困境.” 6.〔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 譯:子貢問孔子說:“ 孔文字(死後)憑什麼被稱作'文'呢?” 7.〔子曰:“敏而 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 譯:孔子說:“聰明而且 學習,不認為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差的人請教可恥,因此被稱作‘文’。
” 8.〔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譯:孔子說:“暗暗地記住它,學習而不知滿足,教導別人而不知疲倦,對於我有哪一樣呢?”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譯: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其中也一定有我的老師; 10.〔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譯:選取他們的 的東西加以學習、采納,他們(身上)不 的東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論語中闡述學與思辨證關係的句子是
1、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
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出自論語)子路這裏也來問,怎樣才算一個士,孔子這裏和回答子貢的,有所不同了。
孔子拿四個字來形容,他說一個人“切切偲偲,怡怡如也。
”總是對人笑咪咪,不是假笑,是內心愉快,這就是士。
對朋友切切偲偲,很親切,有感情,當然這個感情並不是每天請吃牛肉麵,而是在朋友有困難時,伸出援手。
在兄弟之間,非常愉快,不是冤家,真如骨肉,這樣就是士。
這幾句話看起來好像教條,反省起來,我們每天對朋友、對同事、對兄弟都能愉快相處,和藹相親,就不易辦到,尤其對子路的個性正好下一針砭。
2、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出自論語)這一篇最後以曾子的話來作結論,也是講朋友之道;朋友的積極意義在什麼地方。
“君子以文會友”,這個“文”包括了文化思想。
結交誌同道合的朋友,目的在哪裏?在於彼此輔助,達到行仁的境界。
這篇書一開始,顏淵問的是仁。
到這裏最後的結論,提到曾子講的朋友之道,同時再度表明作人也就是仁的用。
所謂仁就是愛人;也是人與人之間相處和自處的高度修養;也可以說是作人的藝術。
3、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出自禮記)如果隻是獨自一個人學習而沒有朋友一起討論,就會孤陋寡聞。
事實證明, 學習夥伴有益於學習的進步。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出自論語)曾子說,我這個人做學問很簡單,每天隻用三件事情考察自己。
要注意的,他做的是什麼學問?“為人謀而不忠乎”替人家做事,是不是忠實?什麼是“忠”,古代與後世解釋的“忠”稍有不同,古代所謂的“忠”是指對事對人無不盡心的態度——對任何一件事要盡心地做,這叫做“忠”。
這個忠字在文字上看,是心在中間,有定見不轉移。
“為人謀而不忠乎”是我答應的事如果忘了,就是不忠,對人也不好,誤了人家的事。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與朋友交是不是言而有信?講了話都兌現?都做得到?第三點是老師教我如何去作人做事,我真正去實踐了沒有?曾子說,我隻有這三點。
我們表麵上看這三句話,官樣文章很簡單,如果每一個人拿了這三點來做,我認為一輩子都沒有做到,不過有時候振作一點而已。
5、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出自論語)這是我們中國人所熟悉的話,友直、友諒、友多聞,是有助益的朋友。
第一種“友直”,是講直話的朋友;第二種“友諒”。
是比較能原諒人,個性寬厚的朋友;第三種“友多聞”,知識淵博的朋友。
孔子將這三種人列為對個人有助益的朋友。
另外在朋友中,對自己有害外的三種,第一“友便辟”。
就是有怪癖脾氣的人,有特別的嗜好,或者也可說軟硬都不吃,使人對他覺得有動輒得昝之難的朋友。
第二“友善柔”。
就是個性非常軟弱,依賴性太重。
甚至,一味依循迎合於你,你要打牌,他也好,你要下棋,也不錯,你要犯法,他雖然感覺不對,也不反對,跟著照做不誤。
用現代語來說,等於是嬌妻型的朋友,可以說是成事不足,敗事也不足。
第三“友便佞”。
這種人更壞,可以說是專門逢迎湊合的拍馬屁能手,絕對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家夥,特別要當心。
6、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出自論語)可是有一點,思想目的不同,沒有辦法共同相謀。
但並沒有說一定要排斥。
沒有辦法互相討論計劃一件事,隻好各走各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