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是這樣:“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翻成白話是這樣:“我每天必定用三件事反省自己:替人謀事有沒有不盡心盡力的地方?與朋友交往是不是有不誠信之處?師長的傳授有沒有複習?”這才是曾子所說的“三省”。這“三省”說了兩個方麵。一是修己,一是對人。對人要誠信,誠信是人格光明的表現,不欺人也不欺己。替人謀事要盡心,盡心才能不苟且,不敷衍,這是為人的基本德性。修己不能一時一事,修己要貫穿整個人生,要時時溫習舊經驗,求取新知識,不能停下來,一停下來,就會僵化。
吾日當三省吾身下一句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出自《論語·學而》原文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的言行,替人家謀慮是否不夠盡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夠誠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複習了呢?"...
“吾日三醒吾身”的下一句是什麼?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釋義: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做事有沒有盡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沒有誠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有沒有按時溫習?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句話出自《論語·學而》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達室不習乎?”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音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主忠信。
無友不如己者。
過則無憚改。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論語》是名列世界十大曆史名人之首的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門人記錄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書於戰國初期。
因秦始皇-焚書坑儒(雖說是焚書坑儒,但是活埋的其實是一些方士及一些書本),到西漢時期僅有口頭傳授及從孔子住宅夾壁中所得的本子,計有:魯人口頭傳授的《魯論語》20篇,齊人口頭傳授的《齊論語》22篇,從孔子住宅夾壁中發現的《古論語》21篇。
西漢末年,帝師張禹精治《論語》,並根據《魯論語》,參照《齊論語》,另成一論,稱為《張侯論》。
此本成為當時的權威讀本,據《漢書·張禹傳》記載:“諸儒為之語曰:‘欲為《論》,念張文。
’由是學者多從張氏,餘家寢微。
”《齊論語》《古論語》不久亡佚。
現存《論語》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
時常反省自己的行為,就能早點發現自己的缺陷和犯下的錯誤,及時補救和改過,你以後的行為不就越來越善、越來越好,將來的到的結果也會相應好了。
這不就改變了你的命運了。
一輩子都不反省,就一輩子沒有改正的機會,一年反省一次,你一年才有一次改過的機會,一周反省一次,你一周才有一次反省的機會,一天反省一次,就每天有一次改過的機會,每天反省多次,就每天有多次的改過機會,結果會一樣嗎?三省吾身,從而能多反省自己做過的事情,從中看出自身的長短,不斷總結,然後進步。
所以說吾日三省吾身在現在仍然有重要意義。
小學一年級語文作業補充句子:我為大家後麵怎麼補充
“吾日三醒吾身”有錯別字。
正確的寫法是:“吾日三省吾身”。
“吾日三省吾身”的下一句是:“為人謀而不忠乎?”“吾日三省吾身”出自於《論語?學而》。
原文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譯文是: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忠誠呢?與朋友交往是否誠實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複習了呢?”
日行一善 後麵一句是什麼?
日行一善,後麵一句是功滿三千。
拓展資料: 【詞目】日行一善 【拚音】rì xíng yí shàn 【用法】褒義 【釋義】每天做一件好事。
表示多做善事好事,積善成德。
日行一善,常用於鼓勵人們的向善之心,常用的俗語搭配有日行一善,勝似日進鬥金;日行一善,日省一過(惡);日行一善,積善成德;日行一善功滿三千等。
出處 據清朝編輯《德育古鑒》一書中記載,"日行一善"這個成語出自於哲宗元佑三年任兵器監主簿的葛繁,葛繁堅持每天做好事,後來官至太守。
有人請教他如何"日行一善",他說:"比如這裏有條板凳,倒了礙人走路,就彎腰把它扶正放好,即是一善。
" 原文 大觀中,有士人於京師鋪中,見靴一雙,類其父殯殮時物。
問之,主之曰:'昨一官人過此,令修理者,頃當來取。
'士人佇立以待。
俄一馬上郎至,乃其父也。
取靴逕去,子追呼曰:'吾父何忍無一言教我?'父回首曰:'爾做人當如葛繁。
'問葛為何人?曰:'鎮江太守。
冥司皆設像焚香禮拜之。
'遂不見。
士因往鎮江謁繁,具道前事。
問平生何修,繁曰:'某力行善事,日或四五條,或至一二十條。
今四十年,並無虛日。
'士問如何為善事?乃指坐間踏子曰:'如此物置之不正,則蹙人足,某為正之;若人渴,與之杯水,皆利人事也。
幾微言語動作,皆有可以利益於人者。
自卿相至乞丐,皆可為之。
一句句後麵可以填什麼詞語要恰當
雖千萬人吾往矣下一句是:孟施舍之守氣,又不如曾子之守約也。
出處:出自《孟子·公孫醜上》 意思為:縱然麵對千萬人,我也勇往直前。
孟施舍的保持勇氣,又不如曾子能把握住要領。
作者: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又名 亞聖 字子輿 孟軻,戰國時期的儒學大師。
孟子繼承並發揮了孔子的學說和思想,在中國古代成為僅次於孔子的最有影響的儒家宗師,從而獲得了“亞聖”的稱號。
《孟子》作為“四書”之一有著深遠的影響,是文人必不可少的讀物。
原文: 公孫醜問曰:"夫子加齊之卿相,得行道焉,雖由此霸王,不異矣。
如此則動心否乎?"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動心。
"曰:"若是,則夫子過孟賁遠矣。
"曰:"是不難,告子先我不動心。
"曰:"不動心有道乎?"曰:"有。
北宮黝之養勇也,不膚橈,不目逃,思以一豪挫於人,若撻之於市朝,不受於褐寬博,亦不受於萬乘之君;視刺萬乘之君,若刺褐夫,無嚴諸侯,惡聲至,必反之。
孟施舍之所養勇也,曰:'視不勝猶勝也;量敵而後進,慮勝而後會,是畏三軍者也。
舍豈能為必勝哉?能無懼而已矣。
'孟施舍似曾子,北宮黝似子夏。
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賢,然而孟施舍守約也。
昔者曾子謂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嚐聞大勇於夫子矣。
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孟施舍之守氣,又不如曾子之守約也。
"...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吾日三省吾身的下幾句是什麼和整句話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