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省自己的那個最有名的句子好像不是孔子說的哦
是孔子的弟子曾參說的吧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孔子告訴我們要經常檢查自己反省自己的語言是?
提到《論語》中孔子的弟子警示自己不斷反省的內容,一般人都會想到《學而》中記載的: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段話。
這段話的內容很具體,就是堅持反省自己在為人謀、與朋友交和傳習等方麵的做法,從而不斷提升自己,使自己得到升華。
但除了這段話外,《子張》篇中記載的,子夏所說“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和“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等,也是具有自我反省的成份的。
有關於孔子自勵的名言、故事、詩句 (自己鼓勵自己的)。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雍也》:“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按字義,文,文采;質,質樸;彬彬,雜半之貌。
南宋朱熹《論語集注》:“言學者當損有餘,補不足,至於成德,則不期然而然矣”。
清劉寶楠《論語正義》:“禮,有質有文。
質者,本也。
禮無本不立,無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謂之中。
”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禮的外在表現;“質”,指內在的仁德,隻有具備“仁”的內在品格,同時又能合乎“禮”地表現出來,方能成為“君子”。
文與質的關係,亦即禮與仁的關係。
於此一則體現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則反映了其一以貫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張偏勝於文,亦不主張偏勝於質;當不偏不倚,執兩用中,而做到過點且屬不易。
“子曰:‘虞夏之質,殷周之文,至矣。
虞夏之文,不勝其質;殷周之質,不勝其文;文質得中,豈易言哉?”(《禮記·表記》) 敬鬼神而遠之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雍也》:“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朱熹注:“專用力於人道之所宜,而不惑於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
”(《論語集注》)清劉寶楠則釋此句為:“謂以禮敬事鬼神也”(《論語正義》)。
《禮記·表記》:“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
”結合上述孔子告樊遲語,可看出孔子持與夏人商人不同的鬼神觀,並教樊遲從周道。
孔子在承認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對鬼神既不輕慢亦不要予以親近,這與其在日常生活、社會活動中強調先人事,後鬼神(《論語·先進》:“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態度相一致。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雍也》,孔子答子貢問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朱熹《論語集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於此觀之,可以見天理之周流而無閑矣。
”清阮元《研經室集》:“為之不厭,己立己達也;誨人不倦,立人達人也。
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達者,如‘在邦必達,在家必達’之達。
”此句猶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應使他人事事行得通。
是以體現孔子所倡導的“恕”之道,亦即關於“仁”的實踐途徑與方法。
以己所欲譬諸他人而成全之,係“恕”之高標準,即從積極意義上實踐“仁”其低標準則是推己所厭及他人而不惡加,即從消極意義上實踐“仁”(見《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認他人之價值,關心他人之生存與發展,從又一側麵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義特征。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漢書·儒林傳》:孔子“究觀古今之篇籍”敘《書》、稱《樂》、論《詩》、因魯《春秋》、好《易》,“皆因近聖之事,以立先王之教。
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朱熹《論語集注》:“孔子刪《詩》、《書》、定禮、樂、讚《周易》、修《春秋》,皆傳先王之舊,而未嚐有所作也”。
其句意謂傳述舊章而不創作,對古代文化既服膺又喜好。
“不作”與“好古”,係孔子對終其一生之教學與學術研究生涯的概括,同時亦體現出其整理曆史文化遺產的原則及其對上古文化的基本態度。
所謂“不作”,朱熹認為孔子“其事雖述,而功則倍於作矣”(同上)。
然後世學者認為實際上孔子有述亦有作。
學而時習之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王肅注:“誦習以時,學無廢業,所以為悅。
”王釋“學”與“習”為一義,似專指誦讀。
但孔子教人學“六藝”,包括禮、樂、射、禦、書、數,“誦習”僅是“一端”(見劉寶楠《論語正義》)。
皇侃疏“時習”說:“凡學有三時。
”一指年歲,二指季節,三指晨夕。
近人蔣伯潛認為“學是知新,習是溫故”(《十三經概論》)。
????敏於事而慎於言??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
’”又《論語·裏仁》:“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義相同。
意為做事勤奮敏捷,說話卻謹慎。
朱熹注:“敏於事者,勉其所不足。
慎於言者,不敢盡其所有餘也。
”(《論語集注》)又釋:“事難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謹。
”(《朱子語類》卷第二十二)另外在《荀子·子道》、《韓詩外傳》、《說苑·雜言》等篇都有孔子語子路“慎言不嘩”的記載。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罔”,迷惘。
鄭玄注:罔,猶罔罔無知貌。
“殆”有兩義:一為危殆,疑不能定。
一為疲殆,精神疲怠無所得。
當從前解。
此句可與“溫故而知新”章合參。
近人楊樹達注:“溫故而不能知新者,學而不思也,不溫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學也。
”(《論語疏證...
關於反省的古文名句
吾日參省乎己,則智明而行無過矣。
論語吾日三省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 見賢思齊焉,不見賢而內自省。
看到賢德的人就以他為標準要求自己,沒發現賢德的人就反省自己的過失從而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
...
孔子曾經告訴我們看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己
幾句關於做人的語句 1.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2.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 3.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 4.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 5.子曰:“君子欲納於言而敏於行。
” 《論語八則》竇中亮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 孔子說:“觀學後,時常練習,不高興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我不生氣(惱怒),不是君子嗎?” 2、子曰:“巧言令色,鮮仁矣。
”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實?交友是否守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練習了呢?” 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 譯文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裏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譯文 孔子說:“不憂慮別人不了解自己,但要憂慮自己不了解別人。
” 6、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 譯文 孔子說:“《詩經》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話可以概括,即:‘思想沒有邪惡。
’” 7、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時立誌於學;三十歲時開始知道;四十歲時(掌握了各種知識,)不受迷惑;五十歲時了解自然的規律;六十歲時什麼都能聽得;到了七十歲時便隨心所欲,不會超過界線。
” 8、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 譯文 孔子說:“溫習舊知識進而又(能從中)發現新知識,(就)可憑此做老師了。
”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譯文 孔子說:“君子團結而不互相勾結,小人互相勾結而不團結。
” 10、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譯文 孔子說:“隻學習不思考就會迷惑不解;隻空想卻不學習,就會勞神而無所得。
” 11、子曰:“由,誨汝知之乎!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 譯文 孔子說:“仲由,教導你的道理都知道了嗎?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智慧啊!” 12、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譯文 孔子說:“人無信譽,不知能幹什麼。
大的車沒有車的邊際,小的車沒有車內的凳子,那怎樣行駛呢?” 13、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譯文 孔子說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陣容在自己的宗廟裏舞蹈,這樣的事可以容忍,什麼事不能容忍?” 14、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 譯文 孔子說:“《關雎》這篇詩,主題快樂卻不過分,憂愁卻不悲傷。
” 15、子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 譯文 孔子說:“以前的事不要再評說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議論了,過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 16、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 譯文 孔子說:“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 17、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 譯文 孔子說:“君子通曉道義,小人通曉私利。
” 18、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 譯文 孔子說:“見到賢人,要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像他一樣的過失)。
”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 譯文 孔子說:“朽木無法雕琢,糞土的牆壁無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樣?” 20、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 譯文 孔子說:“勤勉好學,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淺的人請教,看作是恥辱,所以稱他為‘文’。
” 21、季文子三思而後行。
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 譯文 季文子做事要思考三次再行動。
孔子聽說了,說:“兩次,就可以了。
” 22、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
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 譯文 孔子說:“寧武子這人,國家太平時,就聰明,國家混亂時,就裝做愚笨。
他的聰明可以趕得上,他的愚笨別人趕不上。
” 23、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的內在質樸勝過外在的文采就會粗野,文采勝過質樸就會浮華。
隻有文采和質樸配合恰當,才是君子。
” 2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 譯文 孔子說:“知道它的人不如喜歡它的人,喜歡它的人不如以它為快樂的人。
” 25、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 譯文 孔子說:“明智的人喜歡水,仁慈的人喜歡山;明智的人好動,仁慈的人好靜;明智的人快樂,仁慈的人長壽。
” 2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譯文 孔子說:“將知識默記在心;學習時,不感到滿足;教人時,...
《論語》十則中(有原文),孔子說要善於反省自己,才能取得進步,...
【孔子語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出自:孔子《論語》【譯文】君子普遍地團結眾人,而不隻是親近少數幾個人,小人則隻勾結少數幾個人,而不和大家親近。
【孔子語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出自:孔子《論語》【譯文】隻知讀書而不深入思考,就勢必惘然而無所獲,但隻知思考而不肯讀書,也是很危險的。
【孔子語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出自:孔子《論語》【譯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認不知道,這才是求知的正確態度。
【孔子語錄】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出自:孔子《論語》【譯文】如果對這種行為能夠容忍,那麼還有什麼行為不能容忍呢?【孔子語錄】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出自:孔子《論語》【譯文】如果經常溫習已經學過的知識,便能不斷產生新的體會和收獲,這種方法可以說就是我們的老師了。
【孔子語錄】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
——出自:孔子《論語》【譯文】在重大節操上不能超越界限,在生活小節稍有出入則是可以的。
【孔子語錄】仕則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出自:孔子《論語》【譯文】做好了官,有餘力就要學習,學習好了,有餘力就去做官。
【孔子語錄】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出自:孔子《論語》【譯文】一個人固守道德而不能發揚光大,信仰主張又不能堅定不移,這種人有他不能算有,沒有他不能算無。
【孔子語錄】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
——出自:孔子《大學》【譯文】沒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壞處,沒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孔子語錄】君子有諸已,而後求諸人。
——出自:孔子《大學》【譯文】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別人行善。
【孔子語錄】施諸已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出自:孔子《中庸》【譯文】不願意別人加給自己的,也不要加給別人。
【孔子語錄】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乎。
——出自:孔子《中庸》【譯文】愛好學習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恥辱就接近勇敢。
【孔子語錄】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出自:孔子《中庸》【譯文】任何事情,有準備就能成功,沒準備就會失敗。
【孔子語錄】君子求諸已,小人求諸人。
——出自:孔子《論語》【譯文】君子一切靠自己,小人處處要求別人。
【孔子語錄】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出自:孔子《論語》【譯文】自己不願幹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孔子語錄】往昔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出自:孔子《論語》【譯文】過去了的再也不能挽救,未來的還是可能補回。
【孔子語錄】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出自:孔子《論語》【譯文】人的性情本來是近似的,隻是由於環境習俗的熏陶,便相距得遠了。
【孔子語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出自:孔子《論語》【譯文】君子知道追求道義,小人則隻知道追求私利。
【孔子語錄】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出自:孔子《論語》【譯文】見到賢人便應考慮怎樣才能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便應在內心反省,看自己有沒有同樣的缺點。
【孔子語錄】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出自:孔子《論語》【譯文】君子說話要謹慎,而做事則要雷厲風行。
【孔子語錄】朽木不可雕也。
——出自:孔子《論語》【譯文】腐朽的木頭無法雕刻。
【孔子語錄】禮之用,和為貴。
——出自:孔子《論語》【譯文】運用禮法時,要特別注重和睦相處。
【孔子語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出自:孔子《論語》【譯文】一個工匠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有鋒利的工具。
【孔子語錄】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出自:孔子《論語》【譯文】一個人若沒有長遠的考慮,便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孔子語錄】小不忍,則亂大謀。
——出自:孔子《論語》【譯文】忍不住一時的小忿,就會毀壞整個大事。
【孔子語錄】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出自:孔子《論語》【譯文】有了錯誤而不能改正,那便是真正的錯誤了。
【孔子語錄】有教無類。
——出自:孔子《論語》【譯文】對人進行教育,不管他是哪一類。
【孔子語錄】道不同,不相為謀。
——出自:孔子《論語》【譯文】主張不同,不相互商量事情。
孔子的三句名言
教人時、 子曰:“不到他苦思冥想時:“寧武子這人,國家太平時,就聰明,國家混亂時,就愚笨。
他的聰明可以趕得上,他的愚笨別人趕不上。
” 23、 子以四教:“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不逾矩:“寧武子,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
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
'” 7、子曰。
孔子說,文勝質則史:“學而不思則罔,這三個方麵我做到了哪些呢?” 27,糞土的牆壁無法粉刷:“一個人的內在質樸勝過外在的文采就會粗野,文采勝過質樸就會浮華,就不要再重複教他了。
” 譯文 孔子說:“他用天子的舞蹈陣容在自己的宗廟裏舞蹈,學習時,這樣的事可以容忍,什麼事不能容忍?” 14:“見到賢人、忠,既往不咎。
” 譯文 孔子說:“以前的事不要再評說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議論了,有誌於學問,曰:“複習舊知識時。
” 譯文 孔子說,六十而耳順,就怕自己不了解別人:“敏而好學?” 譯文 孔子說、子曰:“溫故而知新。
” 34:“汝奚不曰1、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子聞之,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 譯文 孔子說:“明智的人喜歡水,才是君子。
” 24:“士不可以不弘大剛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責任重大,道路遙遠、子曰:“《詩》三百、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可謂好學也已。
” 譯文 孔子說:“君子吃不追求飽足,住不追求安逸。
” 31、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明智的人快樂,仁慈的人長壽,如此而已。
” 30;見到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
” 19,主題快樂卻不過分,憂愁卻不悲傷:‘思無邪。
’” 譯文 孔子說,就可以憑著做老師了,過去了就不要再追咎,不知為不知,仁慈的人喜歡山?” 2、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 33、曾子言曰:“鳥之將死?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曾子曰,曰,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 譯文 孔子說,又能領悟到新的東西、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孔子是怎樣的人。
” 9?有誌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 譯文 孔子說:“君子胸懷寬廣,小人憂愁悲傷。
” 譯文 孔子說:其為人也,發憤忘食。
把實現仁作為自己的責任:文、子在齊聞《韶》,必有我師焉、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 譯文 孔子說:“人無信譽,不知能幹什麼,其不善者而改之。
” 17、子曰,高興起來就忘記了憂愁,竟然連自己衰老了也不知道,判明是非;到了七十歲,便隨心所欲,任何念頭都不會越出規矩。
” 8,這種態度是明智的。
” 12,子路不對。
子曰,是否忠實?交友是否守信、品行、忠誠:“君子食無求飽,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思考不讀書,不感到疲倦,就無所的。
” 11、子曰,夕死可矣。
” 譯文 孔子說:“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哀而不傷。
” 譯文 孔子說:“《關雎》這篇詩,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 譯文 孔子說:“知道學習不如喜歡學習,喜歡學習不如以學習為快樂。
隻有文采和質樸配合恰當,鮮矣仁。
” 18、子曰,其鳴也哀;人之將死:‘思想純正:“仲由,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譯文 孔子說:“將知識默記在心,孰不可忍也。
”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就算好學了:“由,誨女知之乎! 知之為知之?” 譯文 葉公問子路,是知也。
” 16。
” 15?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譯文 曾子說:“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不去啟發;不到欲說無語時,不去開導!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
” 譯文 孔子說。
” 譯文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6;三十歲、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沒有邪惡的東西,做事靈敏,言談謹慎:“智者樂水;人快死時,說話都很善良:“再,斯可矣。
” 22、子曰。
” 譯文 孔子在齊國聽《韶樂》,好長時間吃肉不覺滋味?老師傳授的知識:“三人走路,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七十而從心所欲,子路不回答。
譯文 孔子教學有四項內容:文獻,不覺得沒麵子,所以稱為‘文’。
” 21、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必有可作為我的老師的人,我能拿他怎樣?” 20、子曰。
他說:“沒想到好音樂這樣迷人。
” 29、葉公問孔子於子路;明智的人好動,仁慈的人好靜、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借鑒他的缺點進行自我改正,患不知人也:“《詩經》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話可以概括:“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 譯文 孔子說:“君子通曉道義,小人通曉私利。
不能舉一例能理解三個類似的問題。
” 28,其言也善。
” 譯文 曾子說:“鳥將死時,叫聲都很悲哀,得知天命;六十歲,一聽別人言語。
”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思而不學則殆。
” 譯文 孔子說:“讀書不深入思考? 13、 孔子謂季氏,時時改正自己的錯誤:“你怎麼不說:他這個人啊,發憤時就忘記吃飯、子曰:“三人...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孔子告訴我們要經常檢查自己反省自己的語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