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內容多一點的關於端午節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約公元前339年~約公元前278年),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
相傳,屈原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
那時,恰逢雨天,湖麵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
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
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
百姓們又怕江河裏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從文獻記載來看,最早將屈原和端午節聯係起來的,是南北朝時南梁吳均的《續齊諧記》,此時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從唐人歐陽詢轉抄《風俗通》(東漢末年應劭著)的佚文可見,也許東漢靈帝時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這也是他身後400多年的事了。
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
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係在一起。
關於紀念屈原與端午的詩或詞
1. 端午 (唐)文 秀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 祠南夕望 (唐 )杜甫 百丈牽江色,孤舟泛日斜。
興來猶杖履,月斷更雲沙。
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
湖南清絕地,萬古一長嗟。
3. 《五月五日》 【宋】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嚐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4.《和端午》【宋】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隻留離騷在世間。
5. 郭沫若:過汨羅江感懷屈子行吟處,今餘跨馬過。
晨曦耀江渚,朝氣滌胸科。
攬轡憂天下,投鞭問汨羅。
楚猶有三戶,懷石理在那?
端午節屈原的詩句
你好:祠南夕望 唐·杜甫:百丈牽江色,孤舟泛日斜。
興來猶杖履,月斷更雲沙。
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
湖南清絕地,萬古一長嗟。
《端午》 唐 文秀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屈原塔》宋 .蘇軾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
精魂飄何在,父老空哽咽。
至今倉江上,投飯救饑渴。
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裂。
祝你生活愉快,望采納。
粽子,紀念,人們,吃,為了,屈原,端午節,在,是,把下麵的詞...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
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詩人屈原抱石自投汨羅江身死,又成為華人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
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
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
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
人們見後紛紛仿效。
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
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
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嗎?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
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這裏僅介紹以下四種: 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
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
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
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
人們見後紛紛仿效。
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
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源於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
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
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
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裏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源於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
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
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
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遊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征的文化遺存。
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
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曆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發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
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
作為生活用品的壇壇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誌之一。
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
在數千年的曆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
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係起來。
俗說屈原投江以後,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後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後來的粽子樣。
端午節的詩句 古詩 屈原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____邊貢《午日觀競渡》年年端午風兼雨,似為屈原陳昔冤。
____趙蕃《端午三首》國亡身殞今何有,隻留離騷在世間。
____張耒《和端午》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____貝瓊《已酉端午》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____盧肇《競渡詩 / 及第後江寧觀競渡寄袁州剌史成應元》正是浴蘭時節動。
菖蒲酒美清尊共。
____歐陽修《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豔烘》綠楊帶雨垂垂重。
五色新絲纏角粽。
____歐陽修《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豔烘》...
端午節為什麼要紀念屈原
據說,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
那時,恰逢雨天,湖麵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
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
百姓們又怕江河裏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而屈原投江那天正是五月初五 也就是後來人們所俗稱的端午節 也是因屈原而得名 所以要紀念屈原
屈原的詩端午節的詩句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__盧肇《競渡詩 / 及第後江寧觀競渡寄袁州剌史成應元》小雨濕黃昏。
重午佳辰獨掩門。
__李之儀《南鄉子·端午》國亡身殞今何有,隻留離騷在世間。
__張耒《和端午》獨寫菖蒲竹葉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__湯顯祖《午日處州禁競渡》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
佳人相見一千年。
__蘇軾《浣溪沙·端午》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
__權德輿《端午日禮部宿齋有衣服彩結之貺以詩還答》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__蘇軾《浣溪沙·端午》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__陸遊《乙卯重五詩》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__邊貢《午日觀競渡》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
__蘇軾《浣溪沙·端午》
端午節屈原的詩句
你好:祠南夕望 唐·杜甫:百丈牽江色,孤舟泛日斜。
興來猶杖履,月斷更雲沙。
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
湖南清絕地,萬古一長嗟。
《端午》 唐 文秀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屈原塔》宋 .蘇軾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
精魂飄何在,父老空哽咽。
至今倉江上,投飯救饑渴。
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裂。
祝你生活愉快,望采納。
...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端午節的起源 紀念屈原說7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