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紀念像
魯迅十大經典名言
1、(中國曆史上隻有)一,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而創造這中國曆史上未曾有過的第三樣時代,則是現在的青年的使命!——《燈下漫筆》
普及指數:★★★★ 深刻指數:★★★★★★
千百年來,無數的的哲學家、思想家、史學家窮盡一生苦苦探索人類曆史的規律,答案可以說五花八門。然而魯迅獨辟蹊徑,指出了人類曆史其實隻存在三個時代,就是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和沒有奴隸的時代。而過去的中國實際上隻有前麵兩個時代,第三樣時代則需要現代的青年去努力奮鬥。魯迅對曆史的這一概括,可以稱得上是簡單明了的天才創造。那麼今天,我們生活在哪個時代呢?我們青年人都在做些什麼呢?
憑借超出五星級的深刻指數,位列榜首。
2、救救孩子!——《狂人日記》
普及指數:★★★★★ 沉痛指數:★★★★★
《狂人日記》揭示了中國數千年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凡是讀過這篇小說的人,幾乎沒有不記得這樣一個情節:狂人在翻開曆史的時候,見到每頁都寫滿“仁義道德”幾個字,可是研究了半夜,才從字縫裏看到滿本都寫著“吃人”二字。中國人從一出生時起就要接受所謂的“仁義道德”的教育的,其實,不過是在教授著如何吃人罷了。然而,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許還有。魯迅通過狂人的嘴巴喊出了:
“救救孩子!”
3、真的猛士,敢於直麵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紀念劉和珍君》
普及指數:★★★★★ 悲壯指數:★★★★★
三一八慘案發生後,魯迅為他遇害的學生寫了一篇悼念文章《紀念劉和珍君》。在這句句是血,字字帶淚的千古名文中,魯迅歌頌牲者為“真的猛士”,而蔑稱自己是“苟活者”。魯迅稱他們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哀痛者,即為自己的民族的貧弱而哀痛;幸福者,即為自己能夠獻身民族的獨立富強而幸福。魯迅的這篇文章,保存了那個時代一幅全新的婦女的影像。
“苟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
4、沉默嗬,沉默嗬!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紀念劉和珍君》
普及指數:★★★★★ 激憤指數:★★★★★
一場死亡47人,傷200多人的大屠殺已經令人慘不忍睹了,一些流言家們還要撰文對手無寸鐵的請願者進行無端誣蔑。魯迅為此激憤的說道:“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然而魯迅在此提出了他的預言:沉默過後,不是爆發就是滅亡。魯迅的預言其實也是忠告。可是,專製製度是一種容易讓人上癮的製度,多少人明白了魯迅的忠告,又多少人在意了魯迅的忠告。
所以,民眾在政府門前喋血的事總在不斷發生。
5、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自嘲》
普及指數:★★★★★ 鮮明指數:★★★★★
這是高度概括魯迅一生的詩句。柏楊說魯迅隻有戰鬥性,而缺乏包容性,該罰他背誦這句詩一萬遍。其實戰鬥性和包容性並不矛盾,隻是實施對象不同罷了。一個人隻知愛,不知恨,那是沒有是非的濫愛;一個人隻有恨,沒有愛,那就已經走上了反人類的邪路了。鮮明的愛憎,正是魯迅豐富性的體現。
據說現在青少年學生最恨的就是魯迅,冤哉,魯迅最愛的就是你們啊!
6、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鄉》
普及指數:★★★★★ 哲理指數:★★★★
《故鄉》中,“我”希望將來宏兒和水生不要再像“我”和閏土那樣相互隔膜起來。然而這希望又是那樣的茫遠。但是,如果人人都有這樣的希望,是不是也會變成現實呢?魯迅在文末用路來作比喻告訴我們答案。
其實地上本沒有民主,追求的人多了,也便……
7、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恕!——《死》
普及指數:★★★ 決絕指數:★★★★★
魯迅死前,希望愛人“忘記我,管自己生活”,希望兒子長大後“莫做空頭文學家”,希望朋友“不要做任何關於紀念的事情”。但是對於怨敵,魯迅則強硬的指出:“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恕!”嗬嗬,魯迅最為“正人君子”所詬病的正是這句話。其實,我發現所有人都沒有明白這句話中的“也”字的含義。魯迅的潛在意思是說,如果我死了,他們就沒有怨恨了,那麼我也可以寬恕他們。
但魯迅對人性的了解是很深的,他知道自己死後怨敵必然鞭屍不斷。如果現在表示了寬恕他們,死後他們就心安理得的鞭屍了。不如,給他們留點骨鯁,讓他們鞭屍時不那麼舒服自在。果然,魯迅死後,怨敵們提到他時往往吞吞吐吐,既想鞭屍,又想立一座客觀公正的牌坊,搞得渾身不自在,正是這句話的威力。
死諸葛嚇跑活司馬,魯迅輩也!
8、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普及指數:★★★ 激勵指數:★★★★★
很多人說,魯迅老是把中國人罵得一文不值,好像中國人是低等民族一樣。其實實在是冤枉。魯迅是民族的精神醫生,當然主要的任務是指出我們民族的精神出什麼了毛病。如果我患了癌症去看醫生,醫生卻告訴我我的手還能活動,腳還能走路,嘴巴還可以吃飯,沒事,回家睡覺去吧。砰!這樣的醫生我死前首先把要他給槍斃掉。魯迅是不是認為我們中國人一文不值呢,《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是很好的答案。
“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9、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秋夜》
普及指數:★★★★★ 爭議指數:★★★★
其實這是一句很平常的句子,在過去很長時間都沒有人提起。直到八十年代後期至九十年代初期,把魯迅拉下神壇成為一種潮流時,好像首先是一位語文老師發難,拿出這句作為例子,說明魯迅的文章也有病句。從此,關於這句是否病句就一直爭論不斷,而這麼一句很平常的句子,也搖身一變成為婦孺皆知的經典名句。
魯迅在地下竊笑:在我的身後,可以看見兩個爭論不休的傻子,一個不知道我寫了什麼,還有一個也不知道我寫了什麼。
10、時間就是生命。無端地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的。——《門外文談》
普及指數:★★★★ 哲理指數:★★★
魯迅不是哲學家,魯迅帶有一定哲理的句子其實都不算很深奧,這句也是。但是因為比喻得很恰當,很貼切,所以流傳很廣,引用很多。魯迅說這句話,原是批評漢字難寫難學,浪費時間,浪費生命。但聯想到魯迅一生,他確實也深受浪費時間之害。很多青年作家熱愛魯迅,經常把稿子寄給他。但是有些人總是寫得很潦草,讓他看著吃力;有些把初稿給他,讓他改得吃力;有些要求把稿子發表出去,魯迅不僅要幫他改稿,還要把稿子謄抄好。魯迅為了扶持青年作家,常常不顧有病在身,默默的忍受了。
記得我在大學時,為了係裏的刊物給係主任寫了一份報告,主任很快回複了,可是見到那份回複時我羞愧難當:主任的回複比我的報告還長,但是全是一筆一劃寫的正楷字,工工整整;而附在後麵的我的報告卻潦草不堪,有些字連我看了都還要再遲疑一下,有些語病主任還幫我改了。哎,我想,我不知道浪費了主任多少時間來看我的“書法”,他卻不願意讓我多花一分鍾時間看他的回複。
其實,浪費別人時間的人,雖然謀了別人的財害了別人的命,自己卻往往一無所獲。
結語:老魚剛要恢複寫博,這十景病立刻又犯了。魯迅是譏諷過國人的十景病的,老魚作為魯迅的粉絲,居然把他老人家的話當做耳邊風,也算是造他老人家的反。以前搞什麼《十大天才文人》、《十大狂狷文人》還好,這次竟然還拿他的作品來開涮。嗬嗬,他老人家要沒病死,今天也非給老魚氣死不可……哎喲,快閃,魯老爺子的磚頭已經拍到……
魯迅佳句並賞析十句
魯迅紀念像 魯迅十大經典名言1、(中國曆史上隻有)一,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
……而創造這中國曆史上未曾有過的第三樣時代,則是現在的青年的使命!——《燈下漫筆》普及指數:★★★★ 深刻指數:★★★★★★ 千百年來,無數的的哲學家、思想家、史學家窮盡一生苦苦探索人類曆史的規律,答案可以說五花八門。
然而魯迅獨辟蹊徑,指出了人類曆史其實隻存在三個時代,就是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和沒有奴隸的時代。
而過去的中國實際上隻有前麵兩個時代,第三樣時代則需要現代的青年去努力奮鬥。
魯迅對曆史的這一概括,可以稱得上是簡單明了的天才創造。
那麼今天,我們生活在哪個時代呢?我們青年人都在做些什麼呢?憑借超出五星級的深刻指數,位列榜首。
2、救救孩子!——《狂人日記》普及指數:★★★★★ 沉痛指數:★★★★★ 《狂人日記》揭示了中國數千年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凡是讀過這篇小說的人,幾乎沒有不記得這樣一個情節:狂人在翻開曆史的時候,見到每頁都寫滿“仁義道德”幾個字,可是研究了半夜,才從字縫裏看到滿本都寫著“吃人”二字。
中國人從一出生時起就要接受所謂的“仁義道德”的教育的,其實,不過是在教授著如何吃人罷了。
然而,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許還有。
魯迅通過狂人的嘴巴喊出了:“救救孩子!”3、真的猛士,敢於直麵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紀念劉和珍君》普及指數:★★★★★ 悲壯指數:★★★★★ 三一八慘案發生後,魯迅為他遇害的學生寫了一篇悼念文章《紀念劉和珍君》。
在這句句是血,字字帶淚的千古名文中,魯迅歌頌牲者為“真的猛士”,而蔑稱自己是“苟活者”。
魯迅稱他們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哀痛者,即為自己的民族的貧弱而哀痛;幸福者,即為自己能夠獻身民族的獨立富強而幸福。
魯迅的這篇文章,保存了那個時代一幅全新的婦女的影像。
“苟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
”4、沉默嗬,沉默嗬!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紀念劉和珍君》普及指數:★★★★★ 激憤指數:★★★★★ 一場死亡47人,傷200多人的大屠殺已經令人慘不忍睹了,一些流言家們還要撰文對手無寸鐵的請願者進行無端誣蔑。
魯迅為此激憤的說道:“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
”然而魯迅在此提出了他的預言:沉默過後,不是爆發就是滅亡。
魯迅的預言其實也是忠告。
可是,專製製度是一種容易讓人上癮的製度,多少人明白了魯迅的忠告,又多少人在意了魯迅的忠告。
所以,民眾在政府門前喋血的事總在不斷發生。
5、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自嘲》普及指數:★★★★★ 鮮明指數:★★★★★ 這是高度概括魯迅一生的詩句。
柏楊說魯迅隻有戰鬥性,而缺乏包容性,該罰他背誦這句詩一萬遍。
其實戰鬥性和包容性並不矛盾,隻是實施對象不同罷了。
一個人隻知愛,不知恨,那是沒有是非的濫愛;一個人隻有恨,沒有愛,那就已經走上了反人類的邪路了。
鮮明的愛憎,正是魯迅豐富性的體現。
據說現在青少年學生最恨的就是魯迅,冤哉,魯迅最愛的就是你們啊!6、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故鄉》普及指數:★★★★★ 哲理指數:★★★★ 《故鄉》中,“我”希望將來宏兒和水生不要再像“我”和閏土那樣相互隔膜起來。
然而這希望又是那樣的茫遠。
但是,如果人人都有這樣的希望,是不是也會變成現實呢?魯迅在文末用路來作比喻告訴我們答案。
其實地上本沒有民主,追求的人多了,也便……7、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恕!——《死》普及指數:★★★ 決絕指數:★★★★★ 魯迅死前,希望愛人“忘記我,管自己生活”,希望兒子長大後“莫做空頭文學家”,希望朋友“不要做任何關於紀念的事情”。
但是對於怨敵,魯迅則強硬的指出:“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恕!”嗬嗬,魯迅最為“正人君子”所詬病的正是這句話。
其實,我發現所有人都沒有明白這句話中的“也”字的含義。
魯迅的潛在意思是說,如果我死了,他們就沒有怨恨了,那麼我也可以寬恕他們。
但魯迅對人性的了解是很深的,他知道自己死後怨敵必然鞭屍不斷。
如果現在表示了寬恕他們,死後他們就心安理得的鞭屍了。
不如,給他們留點骨鯁,讓他們鞭屍時不那麼舒服自在。
果然,魯迅死後,怨敵們提到他時往往吞吞吐吐,既想鞭屍,又想立一座客觀公正的牌坊,搞得渾身不自在,正是這句話的威力。
死諸葛嚇跑活司馬,魯迅輩也!8、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普及指數:★★★ 激勵指數:★★★★★ 很多人說,魯迅老是把中國人罵得一文不值,好像中國人是低等民族一樣。
其實實在是冤枉。
魯迅是民族的精神醫生,當然主要的任務是指出我們民族的精神出什麼了毛病。
如果我患了癌症去看醫生,醫生卻告訴我我的手還能活動,腳還能走路,嘴巴還可以吃飯,沒事,回家睡覺去吧。
砰!這樣的醫生我死前首先把要他給槍斃掉。
魯迅是不是認為我們中國人一文不值呢,《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是很好的答案。
“這就是中國的脊梁!”9、在我的後園,可...
魯迅名言+賞析
讀書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腦到--魯迅名言 要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
--魯迅名言 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
--魯迅名言 有地方特色,倒容易成為世界的。
即為被別國所注意。
--魯迅名言 寫小說,說到底,就是寫人物。
小說藝術的精髓就是創造人物的藝術。
--魯迅名言 勇者舉刀向強者--魯迅名言 寫不出的時候不硬寫--魯迅名言 希望本無所謂有,也無所謂無,這就像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魯迅名言 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國自己是不肯動彈的。
--魯迅名言 以無賴的手段對付無賴,以流氓的手段對付流氓。
--魯迅名言 希望是附麗於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有光明。
--魯迅名言 青年們先可以將中國變成一個有聲的中國。
大膽地說話,勇敢地進行,忘掉一切利害,推開了古人,將自己的真心的話發表出來--魯迅 魯迅名言警句精粹 社會上崇敬名人,於是以為名人的話就是名言,卻忘記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種學問或事業--魯迅名言魯迅名言警句精粹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魯迅名言 一滴水,用顯微鏡看,也是一個大世界。
--魯迅名言 改造自己,總比禁止別人來得難。
—— 魯 迅 在行進時,也時時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頹唐,有人叛變,然而隻要無礙於進行,則越到後來,這隊伍也就越成為純粹、精銳的隊伍了。
—— 魯迅 單是說不行,要緊的是做。
—— 魯迅 巨大的建築,總是由一木一石疊起來的,我們何妨做做這一木一石呢?我時常做些零碎事,就是為此。
—— 魯迅 空談之類,是談不久,也談不出什麽來的,它始終被事實的鏡子照出原形,拖出尾巴而去。
—— 魯迅 殺了“現在”,也便殺了“將來”。
----將來是子孫的時代。
—— 魯迅 孩子是要別人教的,毛病是要別人醫的,即使自己是教員或醫生。
但做人處事的法子,卻恐怕要自己斟酌,許多人開來的良方,往往不過是廢紙。
—— 魯迅 不滿足是向上的車輪。
—— 魯迅 沒有衝破一切傳統思想和手法的闖將,中國不會有真的新文藝的。
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前途的燈光。
(魯迅) 所寫的事跡,大抵有一點見過或者聽過的緣由,但決不會用這事實,隻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者生發開去,到足以幾乎完全發表我的意見為止。
人物的模特兒也一樣,沒有專用一個人,往往嘴在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個拚湊起來的角色。
(魯迅) 要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
(魯迅) 從噴泉裏出來的都是水,從血管裏出來的都是血。
(魯迅) 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
(魯迅) 有地方特色,倒容易成為世界的。
即為被別國所注意。
(魯迅) 寫小說,說到底,就是寫人物。
小說藝術的精髓就是創造人物的藝術。
(魯迅) 散文的體裁,其實是大可以隨便的。
有破綻也不妨。
做作的寫信和日記,恐怕也還不免有破綻,而一有破綻,便破滅到不可收拾了。
與其防破綻,不如忘破綻。
(魯迅) 節省時間,也就是使一個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即等於延長了人的生命。
(魯迅) 賞析:我們一定要抓緊一切時間,幹出一番事業,才能有所收獲,有所成就!!! (希望能夠幫上你啊!)
故鄉 魯迅 句子賞析
1.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rú)子牛: 形容對敵人決不屈服,對人民大眾甘心象牛一樣俯首聽命。
2.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意思是說,有了理想,還要靠行動去實現。
事在人為,隻要你努力去奮鬥拚搏了,理想就會有實現的一天。
這句話主要要表達的是:具體的行動很重要,敢闖實幹才會有出路。
故鄉 魯迅 句子賞析
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這句話寫出了故鄉的蕭瑟與淒涼,反映出了當時統治下社會的黑暗與人民困苦的生活,也為下文寫閏土臉上那淒涼的神情而做鋪墊....
魯迅故鄉語句賞析
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村莊 我的心不禁悲涼起來了賞析:離鄉——回鄉 村莊更加蕭索 風雨如磐暗故園 心境黯淡 故鄉沒有成為“新”鄉讓魯迅倍感悲戚.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
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賞析:魯迅在《野草》集裏的散文詩《希望》中說 “希望之為虛妄 正如絕望相同”,在絕望之境,他想到了路是在絕境中依靠自我的力量上下求索實現的 於是 發出了“反抗絕望”的強音 走出虛妄之路的迷失 從而作為“旨歸在行動”的行動者走上了“為人生”的征途...
魯迅佳句並賞析十句
魯迅紀念像魯迅十大經典名言1、(中國曆史上隻有)一,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
……而創造這中國曆史上未曾有過的第三樣時代,則是現在的青年的使命!——《燈下漫筆》普及指數:★★★★ 深刻指數:★★★★★★千百年來,無數的的哲學家、思想家、史學家窮盡一生苦苦探索人類曆史的規律,答案可以說五花八門。
然而魯迅獨辟蹊徑,指出了人類曆史其實隻存在三個時代,就是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和沒有奴隸的時代。
而過去的中國實際上隻有前麵兩個時代,第三樣時代則需要現代的青年去努力奮鬥。
魯迅對曆史的這一概括,可以稱得上是簡單明了的天才創造。
那麼今天,我們生活在哪個時代呢?我們青年人都在做些什麼呢?憑借超出五星級的深刻指數,位列榜首。
2、救救孩子!——《狂人日記》普及指數:★★★★★ 沉痛指數:★★★★★《狂人日記》揭示了中國數千年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凡是讀過這篇小說的人,幾乎沒有不記得這樣一個情節:狂人在翻開曆史的時候,見到每頁都寫滿“仁義道德”幾個字,可是研究了半夜,才從字縫裏看到滿本都寫著“吃人”二字。
中國人從一出生時起就要接受所謂的“仁義道德”的教育的,其實,不過是在教授著如何吃人罷了。
然而,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許還有。
魯迅通過狂人的嘴巴喊出了:“救救孩子!”3、真的猛士,敢於直麵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紀念劉和珍君》普及指數:★★★★★ 悲壯指數:★★★★★三一八慘案發生後,魯迅為他遇害的學生寫了一篇悼念文章《紀念劉和珍君》。
在這句句是血,字字帶淚的千古名文中,魯迅歌頌牲者為“真的猛士”,而蔑稱自己是“苟活者”。
魯迅稱他們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哀痛者,即為自己的民族的貧弱而哀痛;幸福者,即為自己能夠獻身民族的獨立富強而幸福。
魯迅的這篇文章,保存了那個時代一幅全新的婦女的影像。
“苟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
”4、沉默嗬,沉默嗬!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紀念劉和珍君》普及指數:★★★★★ 激憤指數:★★★★★一場死亡47人,傷200多人的大屠殺已經令人慘不忍睹了,一些流言家們還要撰文對手無寸鐵的請願者進行無端誣蔑。
魯迅為此激憤的說道:“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
”然而魯迅在此提出了他的預言:沉默過後,不是爆發就是滅亡。
魯迅的預言其實也是忠告。
可是,專製製度是一種容易讓人上癮的製度,多少人明白了魯迅的忠告,又多少人在意了魯迅的忠告。
所以,民眾在政府門前喋血的事總在不斷發生。
5、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自嘲》普及指數:★★★★★ 鮮明指數:★★★★★這是高度概括魯迅一生的詩句。
柏楊說魯迅隻有戰鬥性,而缺乏包容性,該罰他背誦這句詩一萬遍。
其實戰鬥性和包容性並不矛盾,隻是實施對象不同罷了。
一個人隻知愛,不知恨,那是沒有是非的濫愛;一個人隻有恨,沒有愛,那就已經走上了反人類的邪路了。
鮮明的愛憎,正是魯迅豐富性的體現。
據說現在青少年學生最恨的就是魯迅,冤哉,魯迅最愛的就是你們啊!6、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故鄉》普及指數:★★★★★ 哲理指數:★★★★《故鄉》中,“我”希望將來宏兒和水生不要再像“我”和閏土那樣相互隔膜起來。
然而這希望又是那樣的茫遠。
但是,如果人人都有這樣的希望,是不是也會變成現實呢?魯迅在文末用路來作比喻告訴我們答案。
其實地上本沒有民主,追求的人多了,也便……7、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恕!——《死》普及指數:★★★ 決絕指數:★★★★★魯迅死前,希望愛人“忘記我,管自己生活”,希望兒子長大後“莫做空頭文學家”,希望朋友“不要做任何關於紀念的事情”。
但是對於怨敵,魯迅則強硬的指出:“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恕!”嗬嗬,魯迅最為“正人君子”所詬病的正是這句話。
其實,我發現所有人都沒有明白這句話中的“也”字的含義。
魯迅的潛在意思是說,如果我死了,他們就沒有怨恨了,那麼我也可以寬恕他們。
但魯迅對人性的了解是很深的,他知道自己死後怨敵必然鞭屍不斷。
如果現在表示了寬恕他們,死後他們就心安理得的鞭屍了。
不如,給他們留點骨鯁,讓他們鞭屍時不那麼舒服自在。
果然,魯迅死後,怨敵們提到他時往往吞吞吐吐,既想鞭屍,又想立一座客觀公正的牌坊,搞得渾身不自在,正是這句話的威力。
死諸葛嚇跑活司馬,魯迅輩也!8、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普及指數:★★★ 激勵指數:★★★★★很多人說,魯迅老是把中國人罵得一文不值,好像中國人是低等民族一樣。
其實實在是冤枉。
魯迅是民族的精神醫生,當然主要的任務是指出我們民族的精神出什麼了毛病。
如果我患了癌症去看醫生,醫生卻告訴我我的手還能活動,腳還能走路,嘴巴還可以吃飯,沒事,回家睡覺去吧。
砰!這樣的醫生我死前首先把要他給槍斃掉。
魯迅是不是認為我們中國人一文不值呢,《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是很好的答案。
“這就是中國的脊梁!”9、在我的後園...
求對魯迅《故鄉》中句子的賞析
我想:希望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
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也就是說,誰也不能斷定一種理想能不能最終得到實現,關鍵在於有沒有人去追求,有人去追求,有更多的人去追求,就有希望;沒有人去追求。
或者隻有極少的人去追求,就沒有希望或沒有更大的希望。
朝花夕拾句子賞析60條,都要賞析
1“它的性情就和別的猛獸不同,凡捕食雀、鼠,總不肯一口咬死,定要盡情玩弄,放走,又捉住,捉住,又放走,直待自己玩厭了,這才吃下去,頗與人們的幸災樂禍,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壞脾氣相同。
”(出自《狗·貓·鼠》)表現了作者不喜歡貓的原因。
作品在夾敘夾議中,對反動、守舊勢力進行了抨擊和嘲諷。
《狗·貓·鼠》是針對“正人君子”的攻擊引發的,嘲諷了他們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對貓“盡情折磨”弱者、“到處噑叫”、時而“一副媚態”等特性的憎惡;追憶童年時救養的一隻可愛的隱鼠遭到摧殘的經曆和感受。
表現了對弱小者的同情和對暴虐者的憎恨。
2我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趕緊去接過來,打開紙包,是四本小小的書,略略一翻,人麵的獸,九頭的蛇,……果然都在內。
(出自《阿長與山海經》)說明“我”聽到以後很震驚,很感動,別人做不到的事,這樣一個不識字的普通人居然做到了,“我”也由此對她“發生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
她確有偉大的神力。
謀害隱鼠的怨恨,從此完全消失了。
3.·當我失掉了所愛的,心中有著空虛時,我要充填以報仇的惡念!賞析;這是“我”在失去了心愛隱鼠之後,對被說是吃了隱鼠的貓的仇恨感情的抒發。
在某種意義上也表達了作家關懷弱小,嫉惡如仇,反抗壓迫的精神特征。
4·東京也無非是這樣。
上野的櫻花爛熳的時節,望去確也像緋紅的輕雲,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結隊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製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
實在標致極了。
賞析東京也無非是這樣”中“無非”理解為(“不過”),表達出作者(對清國留學生的厭惡,和不屑與之為伍)的情感。
“這樣”指代(留學生的醜態),為下文作鋪墊,體現了作者的失望、矛盾、痛苦、厭惡。
“確”表示另一種更大的可能性;“但”表示補充說明,“但”字後麵的話是作者真正想說的內容。
5·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裏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裏去了。
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的趣味。
油蛉在這裏低唱, 蟋蟀們在這裏彈琴。
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會啪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
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臃腫的根。
有人說,何首烏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於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牆,卻從來沒有見過有一塊根像人樣。
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遠。
賞析作者用“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就有……”這樣一組詞語,引出13種景物(菜畦、石井欄、皂莢樹、桑葚、鳴蟬、黃蜂、叫天子、泥牆根、油蛉、蜈蚣、何首烏藤、木蓮藤、覆盆子)、4件趣事(找蜈蚣、按斑蟊、拔何首烏根、摘覆盆子),前兩個“不必說”略寫百草園概貌,“單是……就有……”則比較詳細地寫百草園一角“短短的泥牆根一帶”。
先用兩個“不必說”宕開一筆,突出“單是”的內容。
既然“單是”已趣味無窮,可見園子裏佳趣俯拾皆是,渲染了百草園是“我的樂園”的感情色彩。
寫景層次井然,條理分明。
前一個“不必說”寫靜物由低到高,後一個寫動物由高到低。
整體部分從植物寫到動物,局部部分則由動物寫到植物。
6·我忐忑著,拿了書來了。
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讀下去。
我擔著心,一句一句地讀下去。
兩句一行,大約讀了二三十行罷,他說:—— “給我讀熟。
背不出,就不準去看會。
” 他說完,便站起來,走進房裏去了。
我似乎從頭上澆了一盆冷水。
但是,有什麼法子呢?自然是讀著,讀著,強記著,——而且要背出來。
賞析:描寫了“我”對五猖會的熱切盼望和父親的阻難,表現了父親對兒童心理的無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習俗的不合理。
魯迅說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顧及孩子心理時的無奈和厭煩。
片段:7·一個人做到隻剩了回憶的時候,生涯大概總要算是無聊了罷,但有時竟會連回憶也沒有。
賞析魯迅先生說“這十篇就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與實際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現在隻記得是這樣。
”這說明當時他做引的時候,對文章當時書寫的情形已經記憶不太清楚了,但是文章又確實存在,所以他就感覺很矛盾,“既然記憶是美好的,但是很多我缺又忘記了。
”這是他的一種表達方式,魯迅先生的文章很多都是這種雜文的語氣,帶點思考,也帶點批判。
8·隻要望見一頂白紙的高帽子和他手裏的破芭蕉扇的影子,大家就都有些緊張,而且高興起來了。
人民之於鬼物,惟獨與他最為稔熟,也最為親密,平時也常常可以遇見他。
死無常黑臉、黑衣,誰也不愛看。
在“陰死間”裏也有的,胸口靠著牆壁,陰森森地站著;那才真真是“碰壁”。
賞析:洋溢著作者對活無常的敬佩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