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陶淵明《歸園田居》用比喻手法寫出自己向往田園生活的詩句是: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2.《歸園田居》是東晉詩人陶淵明創作的詩作。他在詩裏從對官場生活的強烈厭倦,寫到田園風光的美好動人,農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種如釋重負的心情,表達了對自然和自由的熱愛。
3.《歸園田居》【其一】——東晉·陶淵明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
久在樊籠裏,複得返自然。
4.注釋:
少:指少年時代。
適俗:適應世俗。
韻:本性、氣質。
塵網:指塵世,官府生活汙濁而又拘束,猶如網羅。這裏指仕途。
三十年:有人認為是“十三年”之誤。
羈鳥:籠中之鳥。
池魚:池塘之魚。鳥戀舊林、魚思故淵,借喻自己懷戀舊居。
南野:一本作南畝。際:間。
守拙:意思是不隨波逐流,固守節操。
歸園田居其一裏麵描寫歸園田居'的句子賞析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住宅四周有十多畝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間。
榆樹、柳樹遮掩著後簷,桃樹、李樹羅列在堂前。
遠遠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見,樹落上的炊煙隨風輕柔地飄升。
狗在深巷裏叫,雞在桑樹頂鳴。
方宅茅舍,榆柳桃李,遠村近煙,狗吠雞鳴,極平凡景物,出現於詩人筆下,便含有濃鬱的詩情畫意,初讀似覺語甚瑣屑,反複吟詠,正見出詩人去忙就閑離開官場初回農村時的新鮮、欣快之感。
凡目之所見,耳之所聞,皆詳點細數,甚而對一草一木都滿含深情,不肯輕易放過,如此樸素優美的田園景色便足以構成獨立的審美對象,加之詩人融情於物,情景交融,更給讀者以身曆其境之感。
詩人這裏用的是淡筆白描手法。
狀榆柳桃李,沒敷以五顏六色;寫狗吠雞鳴也絕無聲態描摹;“遠人村”信手以“曖曖”稍作點染;“墟裏煙”漫筆用“依依”略加陪飾。
雖未潑以濃墨重彩,淡淡幾筆卻勾勒出一幅和平、寧靜的田園村居圖。
歸園田居中有象征意義的句子
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晉·陶淵明《歸園田居五首》其二。
道:隻說。
桑麻:泛指各種農作物。
這兩句大意是:彼此相見之後不談其它的話題,隻說桑麻等農作物生長的情況。
詩表現作者歸隱後常與農民交往,一切塵俗雜慮都已屏絕,隻關心農事,這兩句則高度概括了這種生活情況。
可供描寫鄉間質樸的民風時引用,也可用於表現人們常常在一起談論共同關心的某些事情。
久在樊籠裏,複得返自然。
—— 歸園田居名言語錄晉·陶淵明《歸園田居五首》其一。
樊籠:關鳥獸的籠子,此處喻壯宦。
這兩句大意是:脫離官場重歸田園,如同長久被關在籠中的鳥獸重返大自然一般,歡自由,揚眉吐氣。
此名句表現詩人初近田園時的強烈感受。
上句以“樊籠”作比,暗喻現實社會禁錮思想扭曲人性,沒有人身自由,比喻貼切。
“久”字既點出時間之長,又寫出置身“樊籠”的深切體驗。
毫不掩飾地表現出厭惡之情。
下句寫返樸歸真的心願了卻時的欣慰。
“複”字用得極妙,其間有渴望,有歡愉,有如釋重負的解脫感。
詩句不言歡樂而歡樂之情貫通筆端,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充分體現出陶淵明用平淡自然的語言抒寫無限純真的心情的藝術風格。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晉·陶淵明《歸園田居五首》其一。
韻:氣質,品性。
本:本來。
這兩句大意是:從小就沒有適應世俗的氣質,本性就喜愛山水林壑的自然風貌。
此句通過一反一正即對“世俗”的否定與對“本性”的肯定的方法,旗幟鮮明地表現出對官場塵俗及山水自然的態度,一憎一愛,一拋棄一追求,主觀情誌豁然自出,詩句平淡質樸,內蘊十分豐富,故而千古流傳。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晉·陶淵明《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
羈鳥:養在籠中的鳥。
這兩句大意是:圈在籠中的鳥依戀出生的森林,養在池中的魚思念出生的深淵。
此名句采用比興手法,引出下兩句“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羈鳥”、“池魚”暗比受官場束縛的自己。
鳥、魚尚有向往自由的林、淵之思,自己棄官歸隱便是十分自然的了。
詩文借物作比,巧妙地表達了對本性的追求和對田園自然風光的向往,於衝淡寧靜中寄寓了強烈的主觀感情。
句法工整對仗,句式同一反複,客觀上也起到了突出情感的作用。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晉·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
興:起。
穢(huì會):荒蕪。
荷:肩負。
這兩句大意是:清晨就起來整理荒蕪的田地,直到月亮高掛才扛著鋤頭、披著月光歸去。
此句描寫典型的田園生活,樸實中含帶恬淡自得的樂趣。
寫作上以賦的手法直陳農事,寄一種“拙趣”於其中。
尤其後一句清麗可愛,每被後人改動字句去形容踏著月光歸去的生活情趣。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 歸園田居好句摘抄晉·陶淵明《歸園田居五首》其一。
曖(ài愛)曖:昏暗的樣子。
依依:輕柔的樣子。
墟(xū虛)裏:村落。
這幾句大意是:遠遠望去,幽暗的村落依稀可辨,遠村上空飄起了輕柔的炊煙,陣陣犬吠從深巷中傳出,聲聲雞鳴發自桑樹的頂端。
詩人以平淡質樸的筆觸,寫出了真實的自然景致:時遠時近,時動時靜,時形時聲,依依稀稀,朦朦朧朧,突出了田園風光恬靜閑適的特點。
詩句既表現了詩人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誌趣,又表現出自然界的勃勃生氣,成為自然天成,最為後人樂道的描繪田園風光的名句。
《紅樓夢》四十八回中林黛玉曾引用這兩句詩與王維詩進行比較,並稱道其比王詩“淡而現成”。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晉·陶淵明《歸園田居》在南山下種豆,草很茂盛豆苗卻稀稀疏疏的。
為了不使豆田荒蕪,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著月光回來。
路窄草長,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濕了有什麼可惜的呢?隻希望不要違背我隱居的心。
歸園田居其一重點句子
主旨句:久在樊籠裏,複得返自然。
歸園田居·其一 作者:陶淵明 (魏晉)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
久在樊籠裏,複得返自然。
賞析: 起首四句,先說個性與既往人生道路的衝突。
韻、性,都是指為人品格與精神氣質。
所謂“適俗韻”無非是逢迎世俗、周旋應酬、鑽營取巧的那種情態、那種本領吧,這是詩人從來就未曾學會的東西。
作為一個真誠率直的人,其本性與淳樸的鄉村、寧靜的自然,似乎有一種內在的共通之處,所以“愛丘山”。
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與世不合的性格,為全詩定下一個基調,同時又是一個伏筆,它是詩人進入官場卻終於辭官歸田的根本原因。
但是,人生常不得已。
作為一個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選擇;作為一個熟讀儒家經書、欲在社會中尋求成功的知識分子,也必須進入社會的權力組織;便是為了供養家小、維持較舒適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
所以不能不違逆自己的“韻”和“性”,奔波於官場。
回頭想起來,那是誤入歧途,誤入了束縛人性而又肮髒無聊的世俗之網。
“一去三十年”,當是“十三年”之誤。
從陶淵明開始做官到最終歸隱,正好是十三年。
這一句看來不過是平實的紀述,但仔細體味,卻有深意。
詩人對田園,就像對一位情誼深厚的老朋友似地歎息道:“嗬,這一別就是十三年了!”內中無限感慨,無限眷戀,但寫來仍是隱藏不露。
下麵四句是兩種生活之間的過渡。
雖是“誤入塵網”,卻是情性未移。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兩句集中描寫做官時的心情,從上文轉接下來,語氣順暢,毫無阻隔。
因為連用兩個相似的比喻,又是對仗句式,便強化了厭倦舊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緒;再從這裏轉接下文:“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就顯得自然妥貼,絲毫不著痕跡了。
“守拙”回應“少無適俗韻”——因為不懂得鑽營取巧,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無須勉強混跡於俗世;“歸園田”回應“性本愛丘山”——既有此天性,便循此天性,使這人生自然舒展,得其所好。
開始所寫的衝突,在這裏得到了解決。
從衝突中擺脫出來,心中歡喜,情緒開張,以下八句,便以欣欣之筆,詠唱居所一帶的風光。
這裏描寫的一切,是極為平常的。
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莊,炊煙;狗吠,雞鳴。
但正是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詩人筆下,構成了一幅十分恬靜幽美、清新喜人的圖畫。
在這畫麵上,田園風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無矯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現在讀者麵前,使人悠然神往。
這是有點兒像世外桃源的光景的。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桃花源記》)其實,幻想的桃源也好,現實的鄉村也好,都是表現著陶淵明的一種理想:合理的社會,應當是沒有競爭、沒有虛偽、沒有外加的禮儀束縛,人人自耕自食的社會。
這種社會當然不可能實現;陶淵明筆下的鄉村,也有意忽略了生活艱難和殘酷的一麵。
但作為詩的構造,卻給人以美的安慰。
——文學常常起著這樣的作用。
這一段初讀起來,隻覺得自然平淡,其實構思安排,頗有精妙。
“方(同“旁”)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是簡筆的勾勒,以此顯出主人生活的簡樸。
但雖無雕梁畫棟之堂皇宏麗,卻有榆樹柳樹的綠蔭籠罩於屋後,桃花李花競豔於堂前,素淡與絢麗交掩成趣。
前四句構成一個近景。
但陶淵明要描寫出和平安寧的意境,單這近景還不足顯示。
所以接著把筆移向遠處的景象:“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
”曖曖,是模糊不清的樣子,村落相隔很遠,所以顯得模糊,就像國畫家畫遠景時,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幾筆水墨一樣。
依依,形容炊煙輕柔而緩慢地向上飄升。
這兩句所描寫的景致,給人以平靜安詳的感覺,好像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幹擾。
從四句近景轉到兩句遠景,猶如電影鏡頭慢慢拉開,將一座充滿農家風味的茅舍融化到深遠的背景之中。
畫麵是很淡很淡,味道卻是很濃很濃,令人胸襟開闊、心曠神怡。
讀到這裏,人們或許會覺得還缺少點什麼。
是的,這景象太過清靜,似乎少一點生氣。
但詩人並沒有忘記這一點,請聽,“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一下子,這幅美好的田園畫就活起來了。
這二句套用漢樂府《雞鳴》“雞鳴高樹顛,狗吠深宮中”而稍加變化。
但詩人絕無用典炫博的意思,不過是信手拈來。
他不寫蟲吟鳥唱,卻寫了極為平常的雞鳴狗吠,因為這雞犬之聲相聞,才最富有農村環境的特征,和整個畫麵也最為和諧統一。
隱隱之中,是否也滲透了《老子》所謂“小國寡民”、“雞犬之聲相聞,民老死不相往來”的理想社會觀念,那也難說。
單從詩境本身來看,這二筆是不可缺少的。
它恰當地表現出農村的生活氣息,又絲毫不破壞那一片和平的意境,不會讓你感到喧囂和煩躁。
以此比較王籍的名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那種為人傳誦的所謂“以動寫靜”的筆法,未免太強調、太吃力...
歸園田居其一 描寫田園風光的詩句一共幾句?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麵?...
歸園田居其一的環境描寫的方法:采用比喻、 擬人、誇張 、動靜結合的白描。
白描法原是中國繪畫的傳統技法之一,它要求畫家隻用白線勾描,不著顏色,不加渲染地勾畫出物體的特征。
描寫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簡潔、質樸的語言,粗線條地勾畫景物輪廓的方法。
采用這種方法繪景,往往能取得以少勝多的藝術效果。
1、《歸天園居》主要寫詩人擺脫汙濁的官場,來到清新的農村後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這種情緒,可用一個成語來概括,這個成語是“返樸歸真”。
“返樸歸真”,第一是“樸”,處世要樸實,不做作,不追求豪華富貴,而是自由自在瀟灑之至;第二是“真”,做人要真實、正直、不虛偽、具有人的本性,這是我國曆代文人學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生活境界。
2、藝術上,一是用白描的手法,如“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毫無粉飾之詞,平易如話,但恰到好處地與詩意合拍。
二是情景交融。
“方宅十餘畝……雞鳴桑樹顛”八句,描寫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煙、狗吠雞鳴,富有生活氣息,構成了遠離塵世、寧靜安謐、淳樸自然的藝術境界。
這是實境--也許的確是陶淵明歸隱後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淵銘內心追求那種恬靜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實境與心境渾然一體、水乳交融。
三是比喻生動形象,詩人把統治階級的上層社會比喻為“塵網”、“樊籠”,把誤入官場的人比作“羈鳥”、“池魚”,不僅形象貼切,而且蘊含了強烈的感情色彩。
四是語言樸素自然。
如:“狗吠深巷中……,隨手寫來,明白如話,正如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中所言:“俯拾即是,不取諸鄰,俱道適往,著手成春”,“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歸園田居》其一賞析(急用)
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
久在樊籠裏,複得返自然。
賞析:自然才是心中的至愛,每個人都會為自己的自然留下一縷情絲。
經過長期痛苦而疲憊的求索,詩人終於找到了與生以來便存在心中的那個情結。
道路雖然,曲折多艱,但畢竟還是尋找到了。
桃李桑樹,茅簷雞犬,詩人在恬靜閑適的生活中讓自己的心靈安寧祥和下來。
衝破樊籬,找回自我,優哉、悠哉!
歸園田居其一中運用的三個比喻歸園田居其一中前半部分所運用的三個...
歸園田居 在塵網中打滾,、掙紮已經三十年了,早已對俗世感到厭倦。
為了不迷失本性,我決定歸園田居。
也許,有人會說我傻,好好一個官不做卻去耕地,受日曬雨淋的罪;也許,有人會為我感到惋惜,壯誌未酬,卻躬耕於田野之際;也許…… 然而,又有多少人了解我呢?本來不屬於官場的人,又有什麼好強求的呢?!不如守住自己的愚拙,回鄉過田園生活。
籠裏的鳥時刻懷想著昨日的樹林,池中的魚不斷思念著從前的深潭。
那悠長而濃鬱的鄉愁啊,引領著我輕快的腳步,開荒 ,種田,拿起鋤頭,帶著泥土香味的樸素,還有那純樸的思想寫滿了山林的葉兒。
村裏的,草屋,背朝藍天,麵對大地,浸潤在濕漉漉的霧裏,流動的空氣訴說著它的衷腸。
柳樹與榆樹依偎在房後,守護著這村裏的寧靜。
桃、李也不寂寞,帶著秋的喜悅,收獲。
不覺夕陽徐徐西下,眺望鄉村已顯得模糊,一縷縷的炊煙彌漫在鄉村的上空,被夕陽餘暉映成了金黃色;在地裏工作了一整天的農民,正扛著鋤頭,哼著歌兒回家去。
夜幕降臨,鄉間亮起了星星燈火。
不知誰家的狗在巷中吠,夜更靜了;不知誰家的雞在樹梢頭叫,天已亮了。
新的一天又開始了……...
《歸園田居》(其一)的賞析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之一,這是一首著名的田園詩,是作者辭官回鄉後的次年寫下的。
詩的開篇說,年輕時就沒有適應世俗的性格,生來就喜愛大自然的風物。
“誤落塵網中”,很有些自責追悔的意味。
以“塵網”比官場,見出詩人對汙濁官場的鄙夷和厭惡。
“羈鳥”、“池魚”都是失去自由的動物,陶淵明用來自喻,表明他正像鳥戀歸林、魚思故淵一樣地思戀美好的大自然,回到自然,也即重獲自由。
那麼生計如何維持呢?“開荒南野際”就可以彌補以前的過失,得以“守拙歸園田”了。
接下來描述恬淡自然、清靜安謐的田園風光。
雖然陶淵明從小生活在廬山腳下,這裏的丘山、村落原本十分熟悉,但這次是掙脫官場羈絆,從樊籠塵網中永遠回到自由天地,所以有一種特殊的喜悅之情和清新之感。
他後顧前瞻,遠眺近觀,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煙,以至深巷狗吠、桑顛雞鳴、無不是田園實景,又無一不構成詩人胸中的真趣。
“暖暖”,遠景模糊;“依依”,輕煙嫋嫋。
在這衝淡靜謐之中,加幾聲雞鳴狗吠,越發點染出鄉居生活的寧靜幽閑。
結尾四句由寫景而寫心,“虛室”與“戶庭”對應,既指空閑寂靜的居室,又指詩人悠然常閑的心境。
結尾兩句“久在樊籠裏,複得返自然”回應了詩的開頭。
這裏顯示的人格,即非別墅隱士,又非田野農夫。
罷官歸隱的士大夫有優越的物質生活,鋤禾田間的農夫缺乏陶淵明的精神生活,所以陶淵明是真正能領略自然之趣、真正能從躬耕勞作中獲得心靈安適的詩人和哲人。
“返自然”是這首詩的中心題旨。
它是詩人人生理想,也是這組田園詩的主旋律。
歸園田居(其一)景物句擴寫200字左右
薄霧繚山野,朝露待日晞。
清晨的南山分外美麗、清幽。
透過薄暮依稀可見一個破舊但不雜亂的小茅屋中走出一個青袍隱士。
沒有人作陪,隻有與還在雲霧中的朝露相依。
他荷著鋤,一手還攥著一本書,一隻指頭上還勾著一壺酒。
長發和青袍一同在隨著風在鋤上亂舞,腳上的步伐零碎而輕盈,在狹窄並泥濘的小道上留下一串腳印。
此時小道旁叢生的草木上的露水被青袍打到。
他不緊不慢地向前走。
在一塊田地邊停下了腳步。
田中雜草眾多,蓋過了豆苗。
如果不仔細分辨還真找不到一株豆苗。
望著這不知能否稱得上豆苗的田地,那張俊美的臉上露出了了一絲讓人難以捉摸的笑意。
特別是那雙眼睛,流露出一股暖意,是滿足。
到樹下放下書與美酒後,他便挽起雙袖,開始清理田中雜草。
他抿著嘴唇,似乎帶著一絲倔強,一種決心。
那麼專注,那麼認真。
也許是累了吧,後來他時而清理雜草,時而向遠處眺望。
望著山中翠竹,看著朝日一點點跳出雲端,他又笑了,是閑適,也有滿足。
後來,他幹脆不幹了,躺在了田中。
他似乎一點也不在意他的青袍被泥土弄髒,反倒是喜歡上了泥土那淡淡的香氣。
看著太陽在雲邊嬉戲,聽著小鳥清脆的叫聲,遠處的鬆濤聲,又是滿足的一笑。
就靜靜地躺到晌午,陽光無一遺漏地灑在他身上。
也許是陽光太過刺眼,或許是想到了什麼。
他起身,直徑走到樹下。
隻見他端起酒,拿起書,邊看邊喝。
酒的味道似乎不錯,書大概也很精彩,因為他的臉上一直掛著淡淡的笑容。
他十分專注。
待酒喝盡,他才發現已為時不早。
扔下書與酒壺,走到田間,開始耕種。
也許是經驗不足,雜草未除,豆苗卻折斷了。
可他並不懊惱,反而覺得有趣。
不覺中,月已快上柳梢頭,暮色照大地。
“該回去了。
”他告訴自己。
扛起鋤,攥起書,拎起書,回家了。
月色皎潔,他的臉被月色籠罩。
青袍又不小心被沾濕,可他依舊高興,並不為此惋惜。
他覺得這樣遠離官場,可以不被名利所拖累,這是莫大的幸福。
隻要這樣他就滿足了。
清風徐來,吹亂了他的發絲,吹起了他的青泡。
夜色中,一個青袍男子邊賞月,邊哼著小調,徐徐走向了他的茅舍。
...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陶淵明《歸園田居》用比喻手法寫出自己向往田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