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裏有一棵高大的白樺樹,樹上有三隻灰雀:兩隻胸脯是粉紅的,一隻胸脯是深紅的.它們在枝頭歡蹦亂跳地唱歌,非常惹人喜愛.
描寫灰雀的句子用了什麼修飾手法
灰雀一、教材說明 這篇課文講述的是列寧、灰雀和一個孩子之間的故事.列寧在公園裏尋找三隻惹人喜愛的灰雀當中的一隻時,遇到了將灰雀捉走的男孩,經過交談,受到感動的男孩將灰雀放了回來.這個故事體現了列寧善解人意,對男孩的尊重、愛護以及男孩的誠實和天真.通過語言和行動來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展現事件的發展進程,是本篇課文在表達上的主要特點.男孩的語言和行為已經告訴列寧,灰雀的消失與他有關;如何使孩子認識到將灰雀捉走是錯誤的從而自願將小鳥放回來,需要循循善誘.列寧沒有問孩子是否將灰雀捉走,也未進行任何說教,而是借助一句“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飛不回來了”的感歎,使孩子內心受到震動,從而認識和改正自己的錯誤.在整個事件中,處處可以發現列寧善於觀察對方的言語、行動,既不傷害對方的自尊心,又能使對方認識到錯誤的巧妙的教育方法,同時,也可以體會到列寧對兒童人格的尊重和愛護.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要學生認識到列寧對兒童的愛護;二是要通過對人物語言和神態的描寫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同時,學生還可以受到愛護鳥類等動物的教育.本文的重點內容是列寧發現灰雀消失之後,通過耐心、得體的交談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經過.如何使學生透過他們的言語和神態來領會人物的心理活動是學習本文的難點.
小學灰雀寫灰雀活動的句子用的什麼修辭方法
5 灰雀 一、教材說明 這篇課文講述的是列寧、灰雀和一個孩子之間的故事。
列寧在公園裏尋找三隻惹人喜愛的灰雀當中的一隻時,遇到了將灰雀捉走的男孩,經過交談,受到感動的男孩將灰雀放了回來。
這個故事體現了列寧善解人意,對男孩的尊重、愛護以及男孩的誠實和天真。
通過語言和行動來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展現事件的發展進程,是本篇課文在表達上的主要特點。
男孩的語言和行為已經告訴列寧,灰雀的消失與他有關;如何使孩子認識到將灰雀捉走是錯誤的從而自願將小鳥放回來,需要循循善誘。
列寧沒有問孩子是否將灰雀捉走,也未進行任何說教,而是借助一句“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飛不回來了”的感歎,使孩子內心受到震動,從而認識和改正自己的錯誤。
在整個事件中,處處可以發現列寧善於觀察對方的言語、行動,既不傷害對方的自尊心,又能使對方認識到錯誤的巧妙的教育方法,同時,也可以體會到列寧對兒童人格的尊重和愛護。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要學生認識到列寧對兒童的愛護;二是要通過對人物語言和神態的描寫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
同時,學生還可以受到愛護鳥類等動物的教育。
本文的重點內容是列寧發現灰雀消失之後,通過耐心、得體的交談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經過。
如何使學生透過他們的言語和神態來領會人物的心理活動是學習本文的難點。
二、學習目標1.會認5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
正確讀寫“郊外、散步、胸脯、仰望、歡快、麵包渣、或者、嚴寒、自言自語、可惜、肯定、果然、歡蹦亂跳、誠實”等詞語,摘抄描寫灰雀的句子。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3.通過人物的對話描寫,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
4.體會列寧善解人意、循循善誘和對兒童的保護,懂得做錯事情應該改正的道理,同時受到保護鳥類等動物的教育。
三、教學建議1.閱讀、了解有關列寧的故事。
2.本課要求會認的字有5個,讀音難點主要有“渣”(翹舌音)、“胸”(後鼻音)。
可以引導學生複習鞏固前幾冊教材學過的識字方法,自主識記生字。
如,可以聯係已經學過的生字,通過加減或者替換偏旁的辦法學習生字“樺、婉、渣”,或者聯係生活經驗,結合身體部位學習“胸、脯”。
可以把要求會寫的生字集中在一起,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其結構上的特點,如:“胸、脯、渣、惜、低、誠”都屬於“左窄右寬”的左右結構,然後把重點放在部件比例的大小上,指導臨寫。
有個別字的筆畫需要特別說明:指導“渣、者、惜”時,要注意三者之間的聯係,它們都有“日”,但其具體形狀不盡一致;學習“散”時,還應聯係“胸、脯”,指導學生發現同樣的“月”字,在不同的位置,寫法也不一樣。
在學習結構特征不是非常典型的“或”“者”時,要注意具體筆畫、筆形的特點,落實到位。
3.本文通過列寧、孩子與一隻灰雀的故事,表達了列寧對灰雀的喜愛和對孩子的尊重、愛護之情,教師可以圍繞列寧的這兩種情感展開教學。
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找出相關的語句,體會列寧對灰雀的喜愛之情。
首先是灰雀“惹人喜愛”,“兩隻胸脯是粉紅的,一隻胸脯是深紅的……婉轉地歌唱”,這是灰雀讓人喜愛之處。
其次是列寧的言語和行動表現了對灰雀的喜愛。
他欣賞灰雀的歌唱,給它們帶來食物。
特別要提醒學生注意“每次”“都要”“經常”這幾個關鍵詞語,它們體現了列寧對灰雀喜愛的程度。
當灰雀消失之後,列寧“在周圍的樹林中找遍了”,這表明他對灰雀的著急和擔心。
在列寧和小男孩的對話中,如“一定是飛走了或者是凍死了。
天氣嚴寒,它怕冷”“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飛不回來了”,“它怕冷”和“可惜”這兩個詞語,可以體會到列寧對灰雀的喜愛和關心。
學生在朗讀相關的詞句時,一定要將這種感情讀出來。
列寧和孩子的對話,耐心而又得體,表現了列寧對孩子的尊重和愛護。
當列寧詢問孩子是否見到灰雀時,孩子回答“沒……我沒看見”,從這種吞吞吐吐中,可以猜測到灰雀的消失與孩子有關。
但是列寧沒有去批評、斥責孩子,而是通過表達對惹人喜愛的灰雀的擔心,使孩子內心受到震動、感染,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列寧與孩子的對話和神態體現出了人物的心理活動,這正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在教學過程當中,可以結合具體的句子、段落,以及文中的提示,引導學生透過語言、神態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
(1)列寧問孩子有沒有見到灰雀時,男孩說:“沒……我沒看見。
”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男孩說話時為什麼要停頓一下呢?他心裏會想到什麼?孩子可能擔心列寧知道是他捉走灰雀、想說又不敢說,還可以進一步提示學生“沒……我沒看見”應該如何讀才能恰當地反映男孩的心理。
(2)列寧的兩句話:“一定是飛走了或者是凍死了。
天氣嚴寒,它怕冷”“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飛不回來了”,進一步體現了列寧的擔心和惋惜。
這種擔心和惋惜使男孩受到了震動,於是說出了“一定會飛回來的。
它還活著”的話。
男孩說這句話時,他“看看”列寧,這個“看看”表明他下定決心鼓起勇氣的心理變化過程。
列寧已經知道灰雀的消失與男孩有關,但是他沒有一句批評的話,而是...
三隻灰雀在樹枝間來回跳動,婉轉地歌唱,非常惹人喜愛。
根據例句的...
如果你隻想讓學生學到知識,那就讓他們原封不動的抄寫或者死記硬背.但是如果你想讓他們學到知識的時候,同時又能感受到語文的魅力和樂趣:(1)不妨把課後練習題換一種巧妙的形式,布置下去.如人教版三上P18頁第5課有一個課後練習是讓“抄寫文中描寫灰雀的句子”,抄寫也是必要的,但還可讓學生自己去寫他見到的小鳥兒,或爺爺養過的鸚鵡等,都是可以的. (2)布置那種能展開大家聯想和想象的題目,因為想象是上天給兒童最好的禮物.
小學語文教學方法都有哪些?
最近讀到一些關於語文教學的文章,學到很多新理念、新方法。
但是同時也發現一些問題。
這些問題大都與語文教學的方法論有關,而語文教學方法論是和辯證法分不開的。
在這裏我願意談談幾個關係到辯證法問題的看法。
一 整體與部分問題 有人提出“語文教育的整體觀”。
所謂語文教育的整體觀,除了教材內容之外,在教學上:(1)強調閱讀教學的“整體輸入、整體輸出”。
如何理解閱讀教學的“整體輸入,整體輸出”?從閱讀一篇文章來說,如果是強調一篇文章的完整意思,不要過多的分析,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作為一篇文章的學習過程,必須處理好整體和部分的關係,整體是由部分構成的。
一般都是先全篇閱讀(整體)──分段閱讀(部分)──全篇整理深化(整體)。
因為一篇文章是有結構的,是分段構成的,篇和段是整體和部分的關係;一段之中,是由詞句表達的,段和詞句也是整體和部分的關係。
讀文章要一句一句地讀、一段一段地讀。
當然,在讀某一段時,必須明確該段在全篇中的地位;在讀某一句話時,必須明確該句在這一段中所表達的意思;最後達到對全篇的理解。
從學生的作文來說,一般也要從造句開始練習,再寫片斷、寫全文。
如果是整體輸出,從一年級就要寫成文章,豈不是要求過高了?(2)閱讀課要“讀整本的書”。
讀書和學習閱讀是否有區別?學生的課外閱讀當然要讀整篇、整本書。
但是小學的語文課不能強調讀整本的書,整本書也隻能節選作為課文。
閱讀教學要教學生學習閱讀,就不能一遍一遍地整讀,不能因為強調整體而忽視了部分,也不能突出部分而忽視了整體,必須是從整體──部分──整體地去讀。
二 分析與綜合問題 有人提出“人的思想具有整體性的特征,思想的發生是整體的……有機的思想的整體不能真正完全地被分析。
”這個問題和前麵的問題是相關聯的,認為思想不能分析,因此讀書就要“整體輸入,整體輸出”。
這裏將思想與思維方法混為一談。
分析與綜合是人的思維方法。
分析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整體分解為各個部分,或把整體的個別特性、個別方麵區分出來。
綜合就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各個部分或不同特點、不同方麵結合起來。
分析與綜合是彼此相反又緊密聯係的過程。
學生學習語文離不開分析與綜合的思維過程和方法。
語文教學的分析方法,就是初讀全篇課文之後,分段學習;讀段時要理解段中的詞句。
其優點,可以對字、詞、句、段所表達的思想內涵理解得具體深入。
但是分析法也存在不足之處,過多運用分析法往往忽視對全篇課文的理解和運用,容易削弱語文教學的整體性、思想性、情感性。
前一時期由於語文教學過於提倡分析,造成語文教學出現支離破碎的語言堆砌傾向。
這是我們不讚同的。
因為一篇文章是一個整體,凡入選的課文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具有一定的語言美、思想美、情感美。
如一隻瓷花瓶,整體觀賞十分美麗,一旦把花瓶打碎了,一堆瓷片就會失去花瓶的美了。
同樣一篇文章,隻有從整體上把握,才能體現出文章的思想感情和美感。
讀一篇文章的目的,從理解講,就是要理解全篇的思想內涵,理解字詞句的目的也是為了能讀懂全篇。
從運用講,學了語言就是要會表達,學會說話、作文,學習遣詞造句,也是為了能作文成章。
所以小學語文教學必須著眼於整篇,不能隻見樹木,不見森林。
語文教學的綜合方法,就是著眼在篇章的讀寫和積累上。
閱讀中,重視對篇章內容、思想、情感的理解和感悟;訓練中,重視全篇的朗讀、默讀、背誦;作文中,重視思想內容的正確性、謀篇的完整性。
這是其優點。
目前在扭轉過多的分析時,強調整體和綜合是正確的,但是又不能不要分析,更不能把思想看成不能分析的。
因為語文教學的綜合法,其不足之處,對字詞句的理解和感悟不夠,往往也影響對篇章的理解,如果連一句話都表達不清,也難寫出通順的文章。
就如編織器物,如果原材料質地不好,必然會影響編織器物的完美。
所以著眼全篇,還要打好字詞句的基礎。
不能隻見森林,不見樹木。
最完善的辦法是在語文教學中將分析與綜合結合起來運用;既著眼於篇,又要把字詞句基礎打得牢固。
語言訓練,並不是隻作語言分解性的訓練,對小學生來說,更重要的是要進行綜合性語言訓練;進行讀書、背誦、作文訓練,積累語言。
但是讀書也不能囫圇吞棗,作文有了構思也要一句一句地寫。
我還是主張:講讀課要從文章的整體入手,經過必要的詞句段的理解和感悟,最後必須落實在篇章上去理解、去感悟、去欣賞、去運用。
三 內容和形式問題 有人提出語文教學要“淡化形式”。
為什麼要“淡化形式”呢?語文的內容和形式是統一的。
一篇文章,語言是一定思想的表達形式,思想是其內容,語言是其形式。
思想和語言不可分,內容和形式緊密結合。
正如作家老舍先生所講:“思想內容與語言形式是血之於肉,分別不開的,沒有高度的語言藝術,表達不出高深的思想。
”從語文的選材來說,除了內容要符合人文性之外,必須要從文章形式著眼。
葉聖陶先生早就指出: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的區別之處,“除了文法、修辭等部分以外,是拿不出獨立固定的材料來的”。
他舉例如《...
鳥的天堂的資料
,“鳥的天堂”是廣東省的一個聞名中外的旅遊風景區。
在距廣州市100公裏外的新會縣天門河的河心沙洲上,有一株500多年曆史的奇特的大榕樹。
這棵樹的樹枝垂到地上,紮入土中,成為新的樹幹。
這樣,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棵大榕樹竟獨木成林。
林中棲息著成千上萬隻白鶴、麻鶴、灰鶴和其它鳥雀。
白鶴、麻鶴朝出晚歸,灰鶴則夜作晝息,它們相互更替,井然有序,構成了一個蔚為壯觀的“鳥的世界”。
1924年,著名作家巴金來到這裏遊覽後,有感而發,寫出了膾炙人口的散文——《鳥的天堂》。
如今,“鳥的天堂”已成為一個著名的風景點,吸引了千千萬萬的遊客 小鳥天堂是廣東新會聞名中外的生態旅遊景點,天然賞鳥勝地,它位於新會城區以南10公裏的天馬村。
380多年前,河中一個泥墩、一棵榕樹長期繁衍,形成枝葉覆蓋1萬多平方米,樹上棲鳥千萬隻,鳥類樹相依,人鳥相處,和諧奇特,世間罕有的一道天然美麗風景線。
1933年,文學大師巴金先生乘船遊覽後歎為觀止,寫下優美散文《鳥的天堂》,“小鳥天堂”從此得名。
大師這篇經典作品被鐫刻在景區入口廣場上供遊人品味,美文讚美景,美景更多嬌,使人更加熱愛美,向往美。
曆來深受遊客讚譽的小鳥天堂,2002年重新規劃擴建,並對動、值物自然生態群落加以悉心保護和優化,形成占地麵積40萬平方米,以獨特的鳥類生態風景為主題,集生態旅遊、文化遊泳、健康旅遊、休閑遊泳於一體,充分展現旅遊新時尚的園林化,多功能大型景區。
小鳥天堂的鳥類以野生鷺鳥居多,還有毛雞、麻鶴……白鷺晨出暮歸,灰鷺墓出朝回,他們依時有序,互不幹擾,極有風度。
每於清晨薄霧中,萬千靈鳥嘎嘎呼喚,翩翩起舞,淩空翱翔,野趣盎然,蔚為半觀;那一片和鳴諧調的天籟之聲,“人間那得幾回聞”。
除了觀鳥聽鳥,還可欣賞綠樹碧水與藍天白鳥相映成趣的優美景致和享受具有嶺南水鄉特色的河上休閑東趣,給你一種全新感受……“人間畢竟有天堂”! 遠離法囂,走進天堂,擁抱自然,親近小鳥,淨化心靈,充實生命,請到小鳥天堂來。
它是鳥的天堂,也是你的樂園!
如何指導三年級的學生寫作文
提起寫作文,一些小學生往往唉聲歎氣,視作文為畏途,不會寫,不愛寫。
三年級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過渡階 ,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半獨立性寫作實踐,引導其摸索作文的一般規律,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麵入手。
一、養成積累的習慣,培養作文自信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能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激發學生的寫作之情。
因此,在作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作文興趣是寫好作文首先應該解決的問題。
學生作文就像蓋一座房子一樣,房子沒有材料蓋不好,同樣,隻有語言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湧,筆下生花。
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積累語言,提高語言的儲備量,培養學生的積累興趣及積累習慣。
1、力求讓學生明確作文訓練的目的和意義,讓學生感受到寫作是學習、生活、交流思想的需要,從而產生穩定而強烈的寫作動機。
如一年級的學生在學習說話時,我就開展了“一句話”比賽活動,讓學生將每天看見的、聽到的、說的話、做的事用筆記下來,告訴老師和爸爸、媽媽,還有認識的小朋友。
我將比賽中看到的精彩的句子讀給全班小朋友聽,讓所有的小朋友都了解小作者的生活、感受,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寫的心情和氛圍,使他們產生摩拳擦掌之勢,寫起作文來水到渠成。
2、係統的布置積累任務。
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教師可以係統、細致地布置每天的積累任務。
學生剛進入三年級,教師就可以要求每人多看、多聽作好讀書筆記,摘抄好詞好句,然後用專門的時間,安排專門的負責人來檢查記錄情況,不好的要返工補充。
3、鼓勵學生多積累。
教師平時應多給學生表揚,多給他們展示的機會,給他們露臉的機會,將他們的觀察筆記,讀書筆記當範文,讀給同學聽或修改張貼在學習園地裏,學生受到了鼓勵,嚐到了甜頭,有了成就感,就更有積累的興趣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教師的引導,鼓勵中,學生會漸漸養成積累的習慣,他們構建習作的材料會越來越豐富,哪一天遇到機會,文思自然就會不斷湧向筆尖。
二、隨機引導,進行段的訓練 新課標指出,習作起始重在培養學生的興趣和自信。
讓學生嚐試著通過寫段,讓他們嚐試到成功體驗,是小學作文教學的第一步。
我在二年級階段,就有意識地利用時機對學生進行引導,讓他們進行多種多樣的段的訓練。
如我班在二年級下學期時,當時天氣剛好處於夏季雷雨季節,同學們時常在上課期間遇到電閃雷鳴,隨即瓢潑大雨跟著下來的情況。
在那種昏天暗地的情況下,孩子們已經無法集中精力聽課了。
借此機會,我幹脆停下來,讓孩子們留心傾聽外麵的各種聲音,讓他們起身到窗邊細心觀察下大雨時天空,小樹,草地,路上的行人,地上的水……分別有什麼特點;接著,我又引導他們思考:夏季的雨和其季節的雨有什麼不同嗎?通過聽,看,想,議,記,孩子們對夏季的雷雨的特點有了比較深刻的印象。
我讓同學們把手中現有的材料整理一下,讓他們以“雷雨”為題進行寫話練習,同學們用自己稚嫩的手筆寫出了自己真實的感受,有的這樣寫道:“大雨是個魔術師,他先拿出一大塊黑布把天空蒙住了,讓世界變得一片黑暗,接著他就從口袋裏變出好多好多水,把水整桶整桶使勁往下倒。
”有的這樣描述:“下大雨了,天好暗,雷公不知道為什麼非常生氣,他把自己手中的大鼓敲得咚咚響,電母一見,也生氣了,她也拿出大金鑼拚命地敲,兩種聲音太大了,把我的耳朵震得嗡嗡直響,太可怕了。
”也有的同學這樣寫道:“雨好大呀,那麼大的雨點砸到地麵上,地上的水越來越多,操場上積滿了水,雨點落到水麵上吹起了一個個大大小小的水泡,多像小魚藏在水底吹泡泡呀,下雨真有趣!”在抓住了這麼生動的教具進行現場教學,同學寫得很生動,很具體,他們得到老師的肯定。
由於有了老師的現場點評和鼓勵,許多平時怕寫作文的同學品嚐到了寫作成功的愉快,他們從此對觀察周圍的事物,對於寫片段有了濃厚的興趣。
三、細致觀察,豐富寫作素材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寫什麼,怎樣寫,是我們許多小學生寫作時深感頭疼的問題。
三年級學生在寫作時,通常是隻有三言兩語,無法對所要描寫的事件進行細致的描述。
對於三年級的小學生來說,隻有親身去接觸事物,仔細地觀察事物,才能獲得真實、深刻、細致的第一手資料,寫作時才有話可寫,寫出的文章也比較真實具體。
如在三年級上冊中有“筆下生花”一欄中讓學生自我介紹,許多學生在作自我介紹時,大部分學生筆下的自己都是一個模子“大大的眼睛,塌塌的鼻子,個子不高也不矮,身子不胖也不瘦,愛學習,愛勞動。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我想都是因為三年級的學生不善於觀察。
為此,我特地讓同學們展開一次觀察比賽,讓他們根據老師的提示去細致觀察,展開調查,如:自己的長相與別人最大的不同是什麼,平時自己言談舉止有什麼特點,別人眼中的自己又有哪些性格特點,優缺點,自己的喜好,理想又是什麼等等。
在老師的提示下,每個學生利用時間充分觀察,準備相應的材料,並一一整理出來,他們寫出來的語段效果明顯提高了,平時很粗心的李昭同學這樣寫道:“……我有一個小習慣——愛舔嘴唇,平時一緊張或一高興就老是...
三年語文第表示列寧喜歡灰雀的句子
你好1、列寧每次走到白樺樹下,都要停下來仰望這三隻歡快的灰雀,還經常給它們帶來麵包渣和穀粒。
2、這時,列寧看見一個小男孩,就問:“孩子,你看見過一隻深紅色胸脯的灰雀嗎?3、列寧說:“一定是飛走了或者是凍死了。
天氣嚴寒,它怕冷。
”...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描寫灰雀的句子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