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子是中國曆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所著《孟子》一書記述了孟子遊說各國及有關學術爭鳴的情況,記錄了孟子的教育活動和教育主張,是研究孟子思想的最主要的文獻資料。全書共7篇,261章,約35,000字。篇名取開篇首句中二、三字,為《梁惠王》、《公孫醜》、《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每篇又分上下,如《梁惠王上》《梁惠王下》等。孟子以“人性善”為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闡述了教育內容、目標、作用以及任務。同時,對教育者、教授方法、受教育者和學習方法提出了深刻見解。
一、教育內容和目標
孟子是以‘仁義’、‘五倫’為基礎的倫理道德,以‘君子’為楷模的人格理想作為教育的標準內容,他的教育,基本上是人倫教育、道德教育。他施教的目標是培養“明人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君子。他心中的君子,應當是有崇高的道德修養,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重義輕利,舍生取義。
二、教育作用和任務。
1、“求放心”。即把放縱出去的良知善心收求回到心中,孟子認為教育對人性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
2、教育使人區別於禽獸、使賢區別於不肖。“孟子認為有無先天善良本性是人和禽獸相區別的重要標誌”。
3、教育是社會倫常秩序得以建立的基礎和基石。隻有建立了穩定的“社會倫常秩序”,才能“治國”,才能“平天下”。而“社會倫常秩序”的建立依賴於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等。
4、教育是使民心得以歸服的重要途徑。孟子認為統一天下、籠絡民心有兩種方法,一種是以力服人,一種是以德服人。以力服人是霸道,孟子認為不可取;以德服人是王道,孟子非常讚同。所謂以德服人,關鍵在於得民心,使民心歸服。
5、教育是實現“富國強兵”的重要手段。
三、教育者及其教授方法。
1、由博反約、誨人不倦。
教育者必須具備很高的道德修養和淵博知識,孟子說:“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守約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帶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盡心下》)教育者必須有“君子之守”“教者必以正”。“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離婁下》)“教育者博學多覽,融會貫通知識後能用簡單的語言講述和傳授大義,由博反約,精思旁通”。“子貢曰:‘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聖矣。’”(《公孫醜上》)教育者應該具有誨人不倦的基本職業道德。
2、因材施教、教亦多術。
孟子認為,教學方法是多樣的,總的精神是因材施教,啟發誘導。他說:“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意思是,君子的教育方式有五種,有的像及時雨一般潤澤萬物,有成全品德的,有培養才能的,有解答疑問的,還有以流風餘韻為後人所自行學習的。他還說:“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意思是,在各種教育方式中,還有一種是不屑於去教誨的,這也是一種教誨,是一種激勵奮發的方式。
3、樹立目標、堅持標準。
孟子主張對學生應該嚴格要求,孟子說:“羿之教人射,必誌於彀;學者亦必誌於彀。大匠誨人必以規矩,學者亦必以規矩。”(《告子上》)教育者一定要確立其明確的教育目標,就像射箭、工匠“規矩”一樣;“孟子曰:“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盡心上》)對學生的要求要有標準,不能降低。
4、循序漸進、啟發思維。
教學過程中要循序漸進。孟子說:"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 又說:"其進銳者,其退速。" 進程過於迅速,勢必影響實際效果,致使退步也快。正確的進程應當象流水一樣,注滿了一個窪坎之後再往下流,這就是 "盈科而後進"的道理。孟子還以"揠苗助長"的寓言來說明循序漸進的重要性,學習知識如同作物生長一樣,是一個自然有序的過程,有自己的規律,人們應當關注並促進教學過程的實現,但決不能用拔苗的方法去助長,結果是適得其反。
孟子善於啟發思維,通過使用問答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他善用比喻法,使學生容易明白他所講的道理,要求學生主動積極,開動腦筋,不急於替學生下結論。他認為君子教導別人正如射手張滿了弓卻不發箭,擺出躍躍欲試的姿勢,以啟發和誘導學生,激發學生有進無退的學習積極性。
四、受教育者及其學習方法。
教與學是個雙向的過程,正如儒者所言“教學相長”,除了老師的教授外,受教育者自身也必須做到如下幾點。
1、深造自得
孟子從“盡心、知性、知天”思想出發,認為知識的學習,並非從外而來,必須經過自己主動自覺的努力鑽研,才能徹底領悟;既然萬事萬物的道理都在我心中,那麼隻有自求自得,才能深入心靈而有所得,才能達到運用自如的地步。所以他說:“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左右逢原”他認為君子要得到高深的造詣,需要運用正確的方法,這就是要求他自覺的追求而得到。自覺追求而得到的,掌握得會比較牢固,牢固的掌握了,就會積蓄得很深,積蓄的深了,就能取之不盡,左右逢源。據此,孟子主張,學習的深化,必須要有自己的收獲和見解。尤其是學習中要有獨立思考精神,讀書是必要的,但應求理解,而不能書雲亦雲,對前代的文獻典籍,不要輕信,不能盲從。
2、反求諸己、改過遷善。
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離婁上》)在行動和學習上,要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主體要自覺反省。對於比自己優秀的人,不能埋怨他,“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也。”(《公孫醜上》)
3、立誌持誌、磨練意誌。
孟子說:“仁義而已矣。……居仁由義,大王之事備矣。”(《盡心上》)一個人能以“仁義”為誌,才能分辨善惡,認清當為與不當為之事,“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離婁下》)孟子強調立誌的同時,也非常重視“持誌”,“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盡心上》)即要求人們不管處在得意或窮困的時候,都要能堅持自己的理想。除了立誌、持誌外,“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佛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一個“大丈夫”經過磨煉,應當具有百折不撓的堅強意誌,“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滕文公下》),並且為了道義,在必要時要能“舍身取義”。
4、專心致誌、持之以恒。
孟子認為,學習必須專心致誌,不能三心二意,孟子舉例說:"今夫奕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誌,則不得也。奕秋,通國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誨二人奕:其一人專心致誌,惟奕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兩個人同時跟一個圍棋國手學習下棋,但結果大不相同,這決非由於其智力差異,而是由於專心與不專心的緣故。因此,孟子認為,學習必須專心致誌,集中注意力,這是孟子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條科學原則。
孟子主張專心致誌的同時,還提出了持之以恒的思想。他告誡學生說:"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 山間小道經常去走就變成了一條路,如果有一段時間不走,便會被茅草所堵塞。學習亦然。如果停下一個時期不用心學習,學到的知識也會遺忘。因此,學習要有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他說"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有所作為的人做一件事如同掘井,掘到六七丈深還不見水,就停止挖掘,結果等於沒挖,這說明有為者必須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廢。學習也是如此,必須堅持到底,不能功虧一簣。孟子反對"一曝十寒"的學習態度,他說:"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即使是最容易生長的植物,如果曬它一天,冷卻十天,也不可能得到生長。都是反複強調學習要持之以恒。
孟子的教育思想對後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其思想表現出對人的價值的關注和肯定,他對教育作用的闡發,對教學、德育原則與方法的論述,無不體現了對人的主觀作用的提倡。作為儒家的"亞聖",孟子教育思想對後世中華民族精神的激發、崇高精神境界的形成,有極重要的啟蒙作用。
論語或孟子及其他古籍中提倡教育的語句
為學的態度: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要善於讀書和思考: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要善於向別人學習: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要精心教好所有學生:有教無類學習的態度問題: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孟子教育的層次: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與這一句有關的是儒家認為教育的遞進功夫,也就在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謂的“修齊治平”對教育的看法: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君子三樂也....
《孟子》中關於“勤奮好學”的句子有哪些?
1.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誌,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
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2. 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3.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譯文:弈秋是全國有名的下棋高手。
他教導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專心致誌,隻聽弈秋的教導;而另一個人雖然也聽講,可是心裏卻想著天上有大雁要飛過來,便想拿拉弓搭箭去射它。
於是乎這個人雖然同前一個人一起學習,成績卻不如那個人。
是說他的聰明才智不如前一個人嗎?回答說:並非這樣。
孟子論語與學記中教育相關的句子
孟子關於讀書的名言1.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2.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故天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6.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7.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8.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9.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10.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11.盡信書,則不如無書12.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13.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孟子》中經典名言名句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
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養,養之至也。
——孟子 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情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棄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孟子 孟子》名言名句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 《孟子·公孫醜上》 孟子曰:“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
” 《孟子·公孫醜上》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孟子·公孫醜下》 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 《孟子·公孫醜下》 孟子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謂大丈夫。
” 《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曰:“不以規距,不能成方員(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 《孟子·離婁上》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 《孟子·離婁下》 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
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 《孟子·離婁下》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
義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孟子·告子下》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 《孟子·盡心下》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
眸子不能掩其惡。
胸中正則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
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瘦哉?” 《孟子·離婁上》 作者: 守時間的鬧鍾 2005-10-12 04:39 回複此發言 -------------------------------------------------------------------------------- 2 回複:[原創]《孟子》名言名句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不用圓規和曲尺,就不能正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
) 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稱一稱,才曉得輕重;量一量,才曉得長短。
) 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人要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
) 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即使有一種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又凍它十天,沒有能夠再生長的。
) 其進銳者,其退速。
(前進太猛的人,後退也會快。
) 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心這個器官職在思考,思考才能獲得,不思考便不能獲得。
) 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憂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樂足以使人死亡。
) 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
(隻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應該處於統治地位。
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處於統治地位,就會把他的罪惡傳播給群眾。
)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國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廟;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體。
) 仁者無敵。
(仁德的人是無敵於天下的。
) 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
(君主仁,沒有人不仁;君主義,沒有人不義;君主正,沒有人不正。
)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以百姓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者,百姓也會以國君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以百姓的憂愁為自己的憂愁者,百姓也會以國君的憂愁為自己的憂愁。
)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殺一個無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卻去取了過來,是不義。
) 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使有德行的人居於相當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擔任一定職務。
) 尊賢使能,俊傑在位。
(尊重有道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傑出的人物都有官位。
)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百姓最為重要,代表國家的土穀之神為次,君主為輕。
) 人皆可以為堯舜。
(人人都可以當堯舜這樣的好人。
) 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
(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為,別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毀壞的因素,別人才毀壞它,國必先有自取討伐的原因,別人才討伐它。
) 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
(禍害或者幸福沒有不是自己找來的。
)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君子不抱怨天,不責怪人。
)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自己損害自己...
關於學習的名人名言(短的)
世上無難事,隻要肯攀登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事務巨細,事必躬親 學習學習]名言警句精選(音序排列) B 百川東到海,何時複西歸?僮巢慌??老大徒傷悲。
(漢樂府《長歌行》) 百學須先立誌。
(朱熹)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杜甫) 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
(杜甫)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蘇軾)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禮記》)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 不飛則已,一飛衝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司馬遷)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後漢書)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韓愈) 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王安石) 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園。
(孟子) 采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羅隱)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管子》) 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
(劉勰) 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
(《呂氏春秋》) 差以毫厘,謬以千裏。
(《漢書》)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李白)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劉禹錫) 吃一塹,長一智。
(古諺語)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屈原)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沾襟。
(杜甫)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李商隱)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孟郊)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葉紹翁) 春宵一刻值千金。
(蘇軾)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國語》) 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
(北齊書)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老子》) 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
(杜甫) 但願人長久,千裏共蟬娟。
(蘇軾)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漢書)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新唐書)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
(劉勰)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劉禹錫) 讀書百遍,其義自現。
(三國誌)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杜甫) 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
(朱熹) 讀萬卷書,行萬裏路。
(劉彝) 多行不義必自斃。
(左傳)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杜甫) 凡事豫(預)則立,不豫(預)則廢。
(《禮記》)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國語) 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
(諸葛亮)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
(《戰國策》) 富貴不能*,貧*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G 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
(陳子昂)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詩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子)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堅忍不拔之誌。
(蘇軾) 觀眾器者為良匠,觀眾病者為良醫。
(宋·葉適)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
(明《增廣賢文》)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三國演義》) H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古詩詩話)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張九齡)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岑參) 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甫)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鍋之所伏。
(《老子》) J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資治通鑒》) 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戰國策》) 見義不為,非勇也。
(論語)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趙翼)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劉基) 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
(蘇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傅玄) 鏡破不改光,蘭死不改香。
(孟郊)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 不拘一格降人才。
(龔自珍)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亮《後出師表》)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曹植)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論語)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孔子) 君子憂道不憂貧。
(論語)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莊子》) L 老當益壯,寧知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
(王勃) 老驥伏櫪,誌在千裏。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曹操)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
(晏殊)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呂氏春秋) 路漫漫其修遠今,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元曲·爭報恩)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龔自珍)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王勃) M 滿招損,謙受益。
(尚書)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羅梅坡)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詩經)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孔子)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高適)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滿天。
(劉禹錫)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嶽飛)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舊唐書) N 濃綠萬枝紅一點,動人春色不須多。
(王安石) P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左傳) 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韓愈) Q 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宋玉)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論語)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陶淵明) ...
有關於孟子的名言
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園。
·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 文王之囿方七十裏,芻蕘者往焉,雉免者往焉。
與民同之,民以為小,不亦宜乎·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心,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 —— 孟子名句·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 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 臣聞郊關之內,有囿方四十裏,殺其麋鹿者如殺人之罪
關於孔孟論學的句子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於孔子言行的記錄,共二十篇。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
南宋時,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成為儒家的重要經典。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晚年致力於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並把魯國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曆史著作。
孔子曾大力宣傳“仁”的學說。
首創私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相傳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
現存《論語》一書,是研究孔子學說的主要資料。
孟子(公元前372——約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今山東鄒城)人。
他是儒家學派中思(子思)孟(孟軻)學派的主要代表,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
《孟子》,是孟子的弟子們整理的孟子言論,其間雜有弟子的話語。
《孟子》現僅存“內書”七篇。
《孟子》一書,除了闡述儒家的“仁”的主張外,還提出了“義”的觀念,提出了“性本善”、“養浩然之氣”等一係列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有重大影響的命題。
二、語文基礎知識目標 (一)生字: 論語 lún 不亦說乎yuè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wǎnɡ dài 不悱不發fěi 舉一隅yú 奕之為數yì 辟若掘井(pì) 流杵也chǔ (二)翻譯課文。
《孔孟論學習》參考譯文: 第一則:學過了,然後按一定時間去實習它,不也高興嗎? 第二則:溫習舊的知識,不斷吸取新的知識,就可以做老師了。
或“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做老師了。
” 第三則:學習卻不思考就不能解決疑難問題。
隻思考卻不學習也不能解決疑難問題。
第四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聰明。
第五則:聰敏而又熱愛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辱。
第六則:對於一件事,了解它不如熱愛它,熱愛它不如發自內心地喜歡研究它。
第七則:不到他苦苦思索而仍然領會不了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又說不出的時候,不去啟發他。
教他一個方麵,他不能推知其它三個方麵,就不再教他。
第八則:接受教育,注重請教,怎麼會不順利成功? 第九則:誦讀《詩經》《尚書》,就好像與古人生活在一起;誦讀《詩經》《尚書》,就好像與古人一起商討,交談。
第十則:君子遵循正確的方法以獲得很深的學問,並想自己找到正確的方法。
自己找到了正確方法,所學的東西就能掌握牢固;知識掌握得牢固了,那麼學問積累就多;學問積累得多,就用之不盡,取之不竭。
所以,君子都想自己找到正確的方法。
第十一則: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長的植物,如果一會兒曬它,一會兒冰凍它,沒有能夠生存下去的。
……現在,圍棋作為一種技能,是小的技能;如果不專心致誌地學習,也學不會。
一位名叫秋的圍棋手,是全國最擅長下圍棋的。
讓他教導兩個人學習圍棋,其中一個人專心致誌,隻聽從秋的教導。
另一個人雖然也聽從秋的教導,但心裏卻總是想著天鵝將要飛來,想著拿弓箭來射它,雖然和另一個人一起學習,但不如另一個人學得好。
是因為這個人的智力不如另一個人嗎?答案是:不是這樣的。
第十二則:有所作為的人就像挖井一樣,井挖到九軔,還沒有泉水,便是一口廢井了。
第十三則:完全相信《尚書》上所說的道理,還不如沒有讀過《尚書》這本書。
我讀《武成》,隻是選擇讀其中的二三頁罷了。
仁道之君揮無敵於天下,以周武王這樣極為仁道的人去討伐商紂這樣極為不仁的人,怎麼會使血流得把舂米的木槌都漂起來了呢? 三、文章主旨 孔孟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於愛學、樂學,這是關鍵。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即真正愛好它的人,為它而快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
同時,孔子提倡和讚揚“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體現了孔子嚴謹的治學態度。
關於學習的方法。
孔孟在和弟子的交談中多處提及學習方法問題,最著名的莫過於“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與此同時,孔子還特別強調學思結合,勇於實踐。
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隻讀書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隻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殆。
要求人們把學習積累和鑽研思考相結合,不能偏廢。
關於學習的內容。
孔孟主張學習要博,要廣,不能偏頗單一。
他提出要用四種東西作為自己的學習綱要,這就是“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識,品德修養,忠誠篤厚,堅守信約。
這四項內容對於自己和別人都具有重要意義。
關於學習的目的。
孔孟認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但重點在於“學以致用”。
四、重點語句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解析 孔子講的學習,包括禮(包括各種儀節)、樂(音樂)、射(射箭)、禦(駕車)、詩、書。
孔子講學習,不是學過了就算,要求按一定時間去實習。
在學習中還要有體會,有心得,所以說不也喜悅嗎?正因為學了有體會,所以感到喜悅。
學習時有朋友來共同切磋,比一個人學習好,所以說有朋友來,不也快樂嗎?這樣,孔子講的學習,不光講學習書本知識,還要實習各種技能,還要跟德育結合,提高品德教育。
學...
關於學習的詩句或名言?
1. 業精於勤,荒於嬉。
—— 韓愈2. 書籍是巨大的力量。
—— 列寧3.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 《論語》4. 好奇心造就科學家和詩人。
—— 法朗士5.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 《論語》6. 聖人無常師。
—— 韓愈7. 重複是學習之母。
—— 狄慈根8. 恢弘誌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
—— 諸葛亮9. 人皆可以為堯舜。
—— 《孟子》10. 知而好問,然後能才。
—— 《荀子》11.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 《論語》12. 人類發出的最美妙的聲音。
—— 萊文13.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 嶽飛14.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 唐代文學家 韓愈15. 多讀多抄,這二者是必須保證的。
—— 吳晗16. 聰明在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
—— 華羅庚17. 我的成就,當歸功於精力的思索。
—— 牛頓18. 誌當存高遠。
—— 諸葛亮19. 足行萬裏路,勝讀萬卷書。
—— 書摘20. 略翻書數則,便不愧三餐。
—— 陳字自21. 落日無邊江不盡,此身此日更須忙。
—— 陳師道22. 學習是勞動,是充滿思想的勞動。
—— 烏申斯基23. 知識就是力量。
—— 培根24.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 莊子25. 光陰給我們經驗,讀書給我們知識。
—— 奧斯特洛夫斯基26.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 孔子28. 光景不待人,須叟發成絲。
—— 李白29. 人生是沒有畢業的學校。
—— 黎凱30. 血沃中原肥勁草,寒凝大地發春華 —— 魯迅31. 有教養的頭腦的第一個標誌就是善於提問。
—— 普列漢諾夫32. 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
—— 王之渙33. 讀書越多,越感到腹中空虛。
—— 雪萊34. 生命不能從謊言之中開出燦爛的鮮花。
—— 海涅35. 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
—— 孔子36. 讀萬卷書,行萬裏路。
—— 劉彝37. 誌不強者智不達。
—— 墨翟38. 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
—— 歌德39. 沒有艱苦的學習,就沒有最簡單的科學發明。
—— 諺語40. 人的影響短暫而微弱,書的影響則廣泛而深遠。
—— 普希金41.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 新五代史伶官傳序42. 閱讀使人充實,會談使人敏捷,寫作使人精確。
—— 培根43. 讀書是學習,摘抄是整理,寫作是創造。
—— 吳晗44. 和書籍生活在一起,永遠不會歎氣。
—— 羅曼羅蘭45. 讀書百遍,其義自現。
—— 三國誌46. 學不可以已。
—— 《荀子》47.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 愛迪生48. 倘能生存,我當然仍要學習。
—— 魯迅49. 學到很多東西的訣竅,就是一下子不要學很多。
—— 洛克50. 你想成為幸福的人嗎?但願你首先學會吃得起苦。
—— 屠格涅夫51. 學者貴知其當然與所以然,若偶能然,不得謂為學 —— 孫中山52.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 唐杜甫53.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
—— 蕭繹54. 靈感不過是頑強的勞動而獲得的獎賞。
—— 列賓55. 學之廣在於不倦,不倦在於固誌。
—— 晉葛洪56.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 荀況57. 榮譽和財富,若沒有聰明才智,是很不牢靠的財產。
—— 德謨克裏特58.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奮。
—— 愛迪生59. 活著就要學習,學習不是為了活著。
—— 弗培根60. 把語言化為行動,比把行動化為語言困難得多。
—— 高爾基61. 日日行,不怕千萬裏;常常做,不怕千萬事。
—— 金櫻62. 愚昧從來沒有給人帶來幸福;幸福的根源在於知識。
—— 左拉63. 聰明的人有長的耳朵和短的舌頭。
—— 弗萊格64. 積土而為山,積水而為海。
—— 荀子65. 必須和實際社會接觸,使所讀的書活起來。
—— 魯迅66. 書籍是偉大的天才留給人類的遺產。
—— 艾迪生67. 好動與不滿足是進步的第一必需品。
—— 愛迪生68. 丈夫誌四海,萬裏猶比鄰。
—— 曹植69. 不學自知,不問自曉,古今行事,未之有也。
—— 王充70. 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 羅大經鶴林玉露71.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 佚名72. 求學的三個條件是:多觀察、多吃苦、多研究。
—— 加菲勞73. 我身上一切優秀的品質都要歸功於書籍。
—— 高爾基74.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靈感。
—— 愛迪生75. 人生如同故事。
重要的並不在有多長,而是在有多好。
—— 塞涅卡76. 在觀察的領域中,機遇隻偏愛那種有準備的頭腦。
—— 巴斯德77. 由智慧養成的習慣,能成為第二天性。
—— 培根78. 形成天才的決定因素應該是勤奮。
—— 郭沫若79. 我成功是因為我有決心,從不躊躇。
—— 拿破侖80. 聰明出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
—— 華羅庚81.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發方悔讀書遲。
—— 顏真卿82. 老驥伏櫪,誌在千裏。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 曹操83. 笨鳥先飛早入林,笨人勤學早成材。
—— 《省世格言》84. 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隻要願擠,總是有的。
—— 魯迅85.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 《漢書董仲舒傳》86.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 李白87. 勤勞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勞一生,可得幸福長眠。
—— 達芬奇88. 學會學習的人,是非常幸福的人 —— 米南德89. 構成我們學習最大障礙的是已知的東西,而不是未知的東西。
—— 貝爾納90. 學習必須與實幹相結合 —— 泰戈爾91. 當你還...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孟子關於教育的作用有哪些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