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說》重點詞語解釋和翻譯句子
原文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
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故雖有名馬,祗(zhǐ)辱於奴隸人之手,駢(pián)死於槽(cáo)櫪(lì)之間,不以千裏稱也。
馬之千裏者,一食(shi)或盡粟(sù)一石(dan)。
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裏而食(sì)也。
是馬也,雖有千裏之能,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裏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yé)?其真不知馬也。
譯文世上先有伯樂,這樣以後就有千裏馬。
千裏馬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貴的馬,隻能在馬夫的手裏受屈辱,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櫪之間,不以千裏馬著稱。
日行千裏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盡一石糧食。
飼養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裏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馬來喂養它。
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裏的才能,但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質就不能從外麵表現。
想要和平常的馬一樣尚且都辦不到,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裏呢? 鞭打馬不按照(驅使千裏馬的)正確方法;喂養它,不能夠充分發揮它的才能;千裏馬嘶鳴,卻不能懂得它的意思,隻是握著馬鞭站到它的跟前,說:"天下沒有千裏馬!"唉,難道是真的沒有千裏馬嗎?恐怕是真的不認識千裏馬啊!注釋1伯樂:孫陽。
春秋時人,擅長相(xiàng)馬(現指能夠發現人才的人)。
2 而:但是,可是。
3 故雖有名馬:所以即使有名馬 故:因此 。
雖:即使。
名:名貴的。
4 祇辱於奴隸人之手: 也隻能在馬夫的手裏受到屈辱(或埋沒)。
祇(zhǐ):隻是。
奴隸人:古代也指仆役,這裏指喂馬的人。
辱:這裏指受屈辱而埋沒才能。
5 駢(pián)死於槽(cáo)櫪(lì)之間:(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櫪間。
駢,兩馬並駕,引申為一起。
駢死:並列而死。
於:在。
槽櫪:喂牲口用的槽6 不以千裏稱也:不以千裏馬著稱,即人們並不認識這是千裏馬。
以:用。
稱:稱呼。
7 馬之千裏者:之,定語後置的標誌。
8 一食:吃一頓。
食,吃。
9 或:有時,或許,甚至10 盡:全,這裏作動詞用,是“吃盡”的意思。
11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糧食。
12 石(dàn),容量單位,十鬥為一石,一石約等於一百二十斤。
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
13 食馬者:食,通“飼”,喂。
14 其:指千裏馬,代詞。
15 是:這樣,指示代詞。
16 雖:雖然(與前麵的雖不一樣,這裏指雖然)17 能:本領。
18 足:足夠。
19 才 :才能。
20 美:美好的素質。
21 外見:表現在外麵 見:通“現”,表現;顯現。
22 且:猶,尚且。
23 欲:想要。
24 等:等同,一樣。
25 不可得:不能夠得到。
得:能,表示客觀條件允許。
26 安:怎麼,哪裏,疑問代詞。
27 求:要求。
28 策之:鞭打馬。
策:用鞭子打,引申為鞭打,這裏指鞭策,駕馭。
之:代詞,指千裏馬。
29 以其道:按照(驅使千裏馬的)正確的方法。
(以:按照)道:正確的方法。
30 食之:食,通“飼”,喂。
31 盡其材:竭盡它的才能。
這裏指喂飽馬,使它日行千裏的能力充分發揮出來。
材:通“ 才 ”才能。
32 鳴:馬叫,33 通其意:通曉它的意思。
34 執:拿。
35 策:馬鞭,這裏指驅使36 臨:麵對37 嗚呼:表示驚歎,相當於“唉”。
38 其(1):難道,表反問語氣,難道。
39 其(2):恐怕,表推測語氣,確實。
40 邪:通“ 耶 ”,表示疑問的語氣詞。
相當於“嗎”41 知:懂得,了解,認識。
42 千裏馬:原指善跑的駿馬,可以日行千裏。
現在常用來比喻人才;特指有才華的人。
43 食馬者:指不懂得重用人才的官吏。
44 伯樂:賢明的君主,懂得如何重用人才。
通假字(1)才美不外見: “ 見 ” 通“ 現 ”,顯現、表現。
(2)食之不能盡其材:“ 食”通“飼”飼養;“ 材 ” 通 “ 才 ”,才能。
(3)其真無馬邪: “ 邪 ” 通 “ 耶 ” ,表示疑問,相當於“ 嗎 ”。
(4)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裏而食也:“食”通“飼”,喂養。
(5)祇辱於奴隸人之手:“祇”通“隻”,隻是。
希望可以幫到你!
馬說的重點句子理解性默寫題
1用原文語句回答下列問題。
⑴千裏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千裏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千裏馬有怎樣可悲的遭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點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人們常用文中兩句話概括自己懷於不遇,這兩句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揭示千裏馬被埋沒的原因,表達了才能之士的悲憤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文中韓愈說明庸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⑻有一個名人曾說過:“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由此,我們聯想到本文中的一句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⑼文中哪句話包含了一個反題,指明了千裏馬對伯樂的依賴關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一個人驟然得誌,官職升得很快,用一個與馬有關的成語來比喻:_____________。
(11)在封建社會裏,有才能的人被壓製、埋沒,而一個人一旦得勢,則親朋好友即使平庸也跟著發達,所謂“一人得道,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作者借千裏馬和伯樂的傳說,巧妙地運用比喻的手法,表達作者憤慨的情感。
說說伯樂,千裏馬和“食馬者”、“策馬者”分別比喻什麼? 3.首句“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在文中有什麼作用?指明了千裏馬和伯樂的什麼關係? 4.“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揭示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象? 5.“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6.“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
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聯係生活實際,談談你對這幾句話的理解? 7.“安求其能千裏也?”一句用了什麼修辭方法?其作用是什麼? 8.找出文中描寫“食馬者”平庸、 愚妄淺薄的語句,並說明其所用的修辭方法有作用? 9.讀到“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時”你有什麼感受? 10.本文結尾兩句,對全文有什麼作用? 11.“ 策之不以其道”中的“道”在文中具體指什麼? 12.你怎樣理解文中表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13.作者的人才觀中什麼?你對這種人才觀是怎樣看的? 14.聯係實際,談談你是如何看待人才和伯樂之間的關係的? 15.龔自珍“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和本文闡述的觀點是否相矛盾?談談你的看法。
16.“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觀點?請做簡要闡述。
答案1略2.伯樂:識別人才,利用人才的封建統治者。
千裏馬:有才能的人。
食馬者和策馬者:埋沒人才,愚妄淺薄的統治者。
3.提出中心論點,開篇點出論證的前提,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指明千裏馬對伯樂的依賴關係。
4 .統治者昏庸淺薄,世上缺少識別人才的伯樂。
5.憤世嫉俗,對統治者不能識別和選拔重用人才的不滿,對被壓製折人才的同情,以及自己懷才不遇的抑鬱心情。
6.有了伯樂,才會有千裏馬,如果沒有伯樂,即使有千裏馬,也不能被人發現,也就等於沒有千裏馬,說明伯樂對千裏馬的命運起決定作用。
7.反問。
表達作者憤怒譴責“食馬者”的思想感情,增強了語言的氣勢。
8.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排比,使文章具有辛辣的嘲諷,把“食馬者”的平庸無能寫得淋漓盡致,增強了語言的氣勢。
9.對千裏馬的遭遇的深切同情,對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摧殘人才表示強烈憤慨。
10.點明文章主旨。
“不知馬”三個字是文章主旨所在。
11.千裏馬的特性。
12.對封建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人才、埋沒人才的現象表達了強烈的憤慨。
13.作者主張通過伯樂發現人才。
這種人才觀具有片麵性,選拔人才可多途徑多層次、多方麵選拔。
14.可以圍繞千裏馬應充實自己並主動抓住機遇展露才華,而伯樂應該是不拘一格來發現人才。
15.《馬說》強調的是要善於發現人才,重用人才;而龔自珍則要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呼喚能拯救天下的人才。
16.言之成理即可。
如:我認為千裏馬自身素質更重要。
千裏馬應具備自人推銷的能力,不應一味等待伯樂的賞識,應主動地尋找機會展示自己。
【《馬說》原文和重點詞語,句子整理.原文沒有錯別字重點詞語8個就...
原文再現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隻(zhǐ)辱於奴隸人之手,駢(pián)死於槽(cáo)櫪(lì)之間,不以千裏稱也.馬之千裏者,一食(shí)或盡粟(sù)一石(dàn,古音為shí).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裏而食(sì)也.是馬也,雖有千裏之能,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裏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yé)?其真不知馬也.重點詞千裏(1)千裏馬(2)日行千裏食(1)通“飼” 喂養(2)吃策(1)鞭子(2)動詞,用鞭子打能(1)能夠(2)才能重點句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裏稱也.馬之千裏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裏而食也.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裏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五柳先生傳馬說送東陽馬生序重點句子
馬說-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五柳先生傳-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送東陽馬生序-1.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2.當餘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穀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3.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八下語文文言文重點句子《馬說》《送東陽馬生序》《小石潭記》要重...
中心句:1、 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思路分析]在古文的學習中,馬說的中心句和主旨句可以說是一個很亂的地方,有寫教育家也對此提出了一些異議.這樣的話不僅讓同學們不能理解課文的意思,還往往使同學們對於課文的理解很模糊.這種情況在古文中是比較少的,以後遇到這樣的問題,你可以把主旨句和中心句當成一個概念.[解題過程]全文的主旨句是: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因為:三段文字都寫了千裏馬的可悲遭遇,有力地證明了這一觀點.有的同學可能用全文的第一句話來概括,這是作者從另一角度陳述他的觀點,這一觀點與全文論述的角度是不一致的,文章內容都是伯樂不在時的情況,而不是有了伯樂以後千裏馬如何受到重視.因此用第一句話“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概括全文的主旨是不恰當的.而最後一句:其真不知馬也.隻是第三段的中心句,因為:這句話與第三段中的每一句話都相照應,是最恰當的概括.有的同學可能回答結尾的整個設問句,這是不恰當的,概括段意的句子,應是一個明確的陳述句.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也可以把主旨句和中心句理解成一個意思.可以說全文的中心句是: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第二種說法:其真不知馬也先從正麵提出問題:“世有伯樂,而後有千裏馬.”然後筆鋒一轉,“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從反麵展開議論.千裏馬和伯樂的依賴關係是如此密切,而伯樂卻不常有,千裏馬被終身埋沒的命運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寫到千裏馬被埋沒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現的原因,對無知的“食馬者”發出強烈的譴責,進行了辛辣的嘲諷.本文雖短,中心卻十分突出.以“伯樂不常有”開始,中間以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裏”、千裏馬“才美不外現”寫食馬者的無知及其造成的惡果,然後對食馬者的無知進行痛斥,最後歸結出“其真不知馬也!”這一貫穿全文的中心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