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讀一下這些句子。經典一: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此乃六祖慧可的悟禪之言
心非心,物非物,心高於物
心是心,物是物,心物合一,心物是一
人在塵中,不是塵,塵在心中,化灰塵
世間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切莫刻意的尋求,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經典二: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源自《地藏菩薩本願經》,當年地藏王菩薩原可以成佛,但他見地獄裏有無數受苦的魂靈,
不忍離去,於是留在了地府,並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於是有一這句話的由來,屬於佛教的大乘
經典三:一切皆為虛幻。
這句出金剛經: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當作如是觀
對於愛情:美好的愛情,動人的愛情,原來都是虛幻的!可是虛幻的愛情卻也是最美的!如墜夢中,近在眼前,卻觸摸不到;遙遠的總是最美,因為遙不可及,充滿想象,卻難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於人心所營造的幻境這種美,值得我們凡人一直去追尋,即使花去畢生的時間,得到心碎的結局,卻依然在憧憬
對於生活:如果人不執著世間的一切物質名利,就不會被物質名利所控製;正由於人追求這些感官之物,才會變得不快樂一切皆流,無物永駐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覺、感受,因為才會身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所以記得佛家的句:一切皆為虛幻
人生如夢隨風散!聚散,喜憂皆是緣!
經典四:不可說。
很多的東西都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自己去悟,去修心佛陀教化眾生要拋棄妄念執著,進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狀態!“說”這一行為本身需要一個妄念才能實行,所以不可說!佛陀有這麼多經書,這麼多語錄就是為了教化眾生不得已而為之,故禪宗講求不執著於文字就是這個道理
有句話很好的說明了這句佛家經典:有的事可說不可做,有的可做卻不可說,有的既不可說又不可做
最後送上一段,讓大家最自己去體會《涅盤經》雲:「不生生不可說,生生亦不可說,生不生亦不可說,不生不生亦不可說,生亦不可說,不生亦不可說有因緣故,亦可得說
經典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句出自“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由唐代玄奘法師所譯,盡得禪宗精髓!
全句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佛家講“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這句話基本要闡述的是萬物本空的理念不要對萬物起執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使得談空卻又戀空,其實戀取世事和戀空並無分別,同樣是執取而不放一切能見到或不能見到的事物現象,是人們虛妄產生的幻覺
色即是空,使人們認識到事物的現象,認識到諸多的苦和煩惱都是虛妄產生的空即是色,則由事物的共性,因緣關係,讓人們知道因果報應,善惡循環所謂: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後世果,今生做者是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勸人向善的基礎
經典六: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
原文應是: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出自《華嚴經》:昔時佛祖拈花,惟迦葉微笑,既而步往極樂從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個世界,得升天堂!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方一淨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靜這一切都是一種心境心若無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參透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個世界,而整個世界也便空如花草處處皆是佛,一切眾生人人皆是佛
經典七: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這句話,並不出自佛經,而是出自一個故事佛說: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
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換今生一次的擦肩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憶
萬發緣生,皆係緣分!偶然的相遇,驀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隻為了眼光交會的刹那
經典八: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表達心境的句子
1、找到自己內在的愛力之後,才能真正地愛人。
2、要感謝痛苦與挫折,它是我們的功課,我們要從中訓練,然後突破,這樣才能真正解脫。
3、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
4、放下自己的小我,自然變得偉大。
表達心境的句子。
5、千裏之行,始於足下。
改變將來,從現在開始。
改變現在,就是改變未來。
求關於佛的句子
佛說:“一切有為法,盡是因緣合和,緣起時起,緣盡還無,不外如是。
佛說:萬發緣生,皆係緣分!偶然的相遇,驀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隻為了眼光交會的刹那。
佛說:緣起即滅,緣生已空 佛說: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
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換今生一次的擦肩 ╰ぷ╮人生╭ぷ╯佛說:讓我普渡芸芸眾生 佛說:世間萬物皆空。
唯其空,便能包容萬物 佛說:凡事都是有定數的,不能強求 佛說:忘記並不等於從未存在,一切自在來源於選擇,而不是刻意。
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覺得擁有的更多。
佛說:握緊拳頭,你的手裏是空的;伸開手掌,你擁有全世界。
...
我喜歡佛和禪的心境!喜歡那種心的寧靜和唯美!喜歡看一些有禪意的...
知道什麼是禪嗎?外不著相是為禪!心境、寧靜、唯美、禪意……這些都是相法,不是禪,禪是清淨心,如果心中還有那麼多的相法,這心還清淨嗎?!你知道嗎?你與那些 聚在一起開心的人,不一樣之處隻是你可能更喜歡安靜,而不是出世間的禪,盡管你很喜歡禪修所帶來的靜之美,但這隻是禪的附帶品,不是禪。
究竟什麼是禪,《金剛經》寫的清清楚楚,所以此經也是禪宗的必修課。
不喜歡佛經,說明禪修對你來說還很遙遠,你喜歡的不是禪,而是一種有一些品味的安靜,這種安靜可以有效的舒緩你的壓力。
...
和佛有關的句子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隻是缺少像我倆這樣清閑的人罷了.自比“閑人”,則所有意味盡含其中.對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動 形象的描繪,透露出作者在貶低中雖感慨幽微,而又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達了作者對月光的愛慕 抒發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之情.
描寫“佛像”的句子有哪些?
1、樂山大佛雕鑿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彙流處岩壁上,雄居淩雲山棲鸞峰西壁。
這尊舉世無雙的唐代石刻彌勒佛坐像,依山鑿成,通高71米,頭與山齊,足踏大江,雙手撫膝,廣額豐頤,臨江端坐,溫文爾雅,雍容大度,慈祥端莊,神勢肅穆,令人肅然起敬,仰慕神往。
2、大佛,我知道進四川的路很難走。
我爺爺小的時候,就常常迷失在李白的《蜀道難》裏。
汶川地震的餘波,至今還在我的心弦上激蕩。
還有那氣勢磅礴的泥石流,又在不斷折磨我的憧憬。
我脆弱,弱不禁風嗬。
踏破千山萬水,隻有您的偉岸;您的慈祥,才是我心中可以做夢的一方淨土。
3、頻大渡河,倚青衣江,屛臨岷江,彙流三江,頭與山齊,雙手撫膝,體態勻稱,神態肅立,超凡脫俗,壯實雙膀,飽滿胸膛,尚肥時尚。
4、樂山大佛被世人稱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這句話形象地概括出了樂山大佛氣勢磅礴的特點。
尤為奇特的是遠眺大佛的時候,它又象一個臥佛,遊客從岷江對岸眺望,隻見巨佛身姿分明。
仰天長臥,其壯美堪稱天下一絕!5、首先去參觀了菩薩頂。
它位於五台山靈鷲峰上,是五台山五大禪處之一。
創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清康熙年間改成黃廟,位居黃廟之首。
雄偉莊嚴的大雄寶殿,矗立在我的眼前,散發著古色古香的韻味。
它那紅牆金瓦、飛簷鬥拱、嫋嫋香煙、彩色的幡旗、慈祥的菩薩以及紅衣裸臂的喇嘛,都讓我倍感熟悉、親切。
佛法無邊,廣渡有緣人。
6、法門寺靈光萬丈,忽得黯淡了多少名山古刹,扶搖而升中天,顯赫得可以。
慶幸的是,此塔之倒塌,適逢國運昌盛,不僅袒裸之佛指舍利能得到恰當的嗬護,禮佛自在,信徒無慮,高山仰止。
而且供奉的大唐曠世稀珍得以展示,物華天寶,照顧有加,光宗耀祖,億眾同輝。
凡此種種,為錦鏽中華濃墨重彩、力透紙背地塗抹了如椽的一筆。
7、大佛,不知何時,那海鷗戀上了高爾基的海燕。
在一個無月的夜晚,私奔到茫茫的大海裏去了。
於是,我失去了心中的那一抹苦戀著的霞光,隻剩下一個孤獨的清影。
我在追尋。
追尋那枚剛剛消失的、收藏著我一片旖旎的紅月亮。
8、古刹悠悠,寶塔巍巍,法門寺在嫋嫋香煙和梵音中依舊散發著佛門特有的莊嚴和肅穆的氣息,聽著鍾鼓樓響亮的鍾罄之聲,心境或許會得到一種解脫,對紅塵的紛爭或許看的更深更透,似乎對生命有了更深的詮釋了。
9、遊走在佛殿裏,那些精湛的雕像,禪寂的色彩,蘊藏了內斂而靈逸的佛文化。
立佛、臥佛、坐佛,穹頂圓身的印度佛殿,宮殿樣式的中國佛殿,尖頂方身的泰國佛殿,沉浸在氤氳的煙雨中與縹緲的香火裏,和著山水風月、詩詞書畫、戲曲評彈,禪機仙氣……寺院仿佛永遠都是這樣,就連屋頂的青瓦都澄澈明朗。
微翹的簷角,孤傲地眺望遠方,不是將誰等待,亦不是為誰送別。
10、這就是聞名於世的樂山大佛。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尊雄偉、壯觀的佛,通高有七十一米,肩膀的寬度是二十四米,頭的直徑是約十米,耳朵有七米長,嘴巴和眼睛的長度大約是三點三米,眉毛和鼻子的長度是五點六米,頸高有三米,指長八點三米,從膝蓋到腳背有二十八米,腳的寬度是八點五米,頭上的發髻有一千二百一十個。
樂山大佛雄偉壯觀,人們形容它:“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11、世人癡心向佛,真正為了佛而求佛的人能有幾個?讓沉思引領著步履去追尋另一處情境,登上了清涼台。
清涼台是中國佛經的起始的端點。
細碎的陽光從禪房兩兩相望的瓦簷遺漏下來,像是陡落一束束經年的舊事。
尋覓清涼台,亦是尋覓普照在廟宇間的佛法,還有沉沒於流光中的古韻。
12、淩雲石刻佛彌勒,鑿壁臨江鬼斧工,風雨千年侵蝕久,巍然屹立笑江風,腳踏江沿勢穩平,自然靠壁顯神靈,助民慎過三江口,飛躍灘頭化險情,赤縣古佛呈異彩,為民福祿送光明,平息水患三江靜,護佑千年享太平。
13、長方形院落的白馬寺,紅牆黛瓦,古色古香,尤有齊雲塔的映襯,更顯得莊嚴古樸。
寺內,主要有天王殿、大佛殿、接引殿、毗盧閣等四大殿堂。
在諸殿眾多佛像中,大佛殿上的釋迦牟尼尤為凸顯,連觀音菩薩也在其後;天王殿上的笑佛彌勒,無拘無束,袒胸露腹,滿麵堆笑,那笑,是一種智者的笑,是看穿一切的笑,笑世人的滿腹心思,笑這世上剪不斷理還亂的一切紛爭。
麵對笑佛彌勒,使人想到了大漠揚沙,不覺溢出幾份禪意,一聲歎息之後,頓時便感到輕鬆了許多。
14、大佛的正前麵是岷江,微風吹來,讓人神清氣爽。
岷江的水真綠啊,綠得象一塊碧玉 ;岷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象一麵鏡子,把一片片鬱鬱蔥蔥的樹林都倒映出來了,太陽光照到水麵上,水麵依舊是風平浪靜的、紋絲不動的,陽光又反射到大佛的身上,大佛就象披著一件閃閃發光的袈裟。
近看大佛,隻見大佛頷首低眉、若有所思。
它的眼睛慈祥地凝視著遠方,好象在乞求上天保佑好人一生平安。
15、觀世音尊菩薩即正法明如來佛主,在人世間的尊望與影響大眾是有目共睹的。
他作為古佛,對地球人類有著特別的因緣,不僅時時刻刻在為眾生的幸福快樂而努力,還不畏艱難困苦為了眾生一再轉世到人間,作為一名普通人與大眾一起感受修行的艱難曆程,自度度人,引導世人脫離苦海。
...
靜心的句子有哪些?
六祖有言:「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又雲:「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心迷則心生,心悟則心寂.心生則念生,心息則念滅.我息一切心,即無一切念.我無種種心,即無種種念.修行人如能七日七夜不動念頭,即可得正道.古德雲:「諸人心心不息,念念無住.若能於不息處息,於念處無念,自合無生之理.」此是寂心息念一法.永嘉雲:「凡俗多於事礙理,境礙心;常欲逃境以安心,遣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礙境,理礙事;但令心空境自空,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此亦即寂心息念一法.【念念】 連續不斷的意念.心可成佛,心可成道;心亦礙佛,心亦礙道.就其可成言:即心即佛,即心即道.就其不可成言:即心非佛,即心非道.前者就真心言,後者就凡心言.前者心心無念,後者心心有念.故夾山密公雲:「心本是佛,因念起而漂沉;岩實不移,因舟行而鶩驟.」眾相現而本體不動,聲色俱而不隨不壞;如雁過長空空無跡,影沉寒水水無心;但自得真心自體矣.」玉虛子詩謂:「物物元無物,心非形亦非;三般觀曉悟,悟者不知誰?」又雲:「無無藏妙有,有有觀真空;湛然俱不立,常寂性融融.」這是徹了語.此意通三教,萬法無二門,入者有得!圭峰禪師謂:「心無自相,托境方生.境性本空,由心故現.」若能心境俱泯,體用兩寂,則自心境兩不相礙,本源湛寂清明,自在虛靈,則此心便不祈靜而自靜,不祈息而自息矣!摘自靜心訣要道家養生學概要_百度百科參考資料;卷三煉心訣要(心學指微)靜心訣要養心訣要附錄收心法下手功夫止念訣要息妄心訣要附錄真也是妄訣要
關於寫佛的經典句子
何謂佛】學佛人首先要明確的認識「佛」。
「佛」是梵文音譯,意思是圓滿的智慧、究竟的覺悟。
智慧、覺悟達到究竟圓滿的人,就稱之為「佛」,所以佛不是神仙。
中國古代教育的目標是「希聖希賢」,希望作聖人、作賢人,而聖賢與富貴、功名、權勢是毫無關係的。
孔老夫子是個平民,晚年從事於教學的工作,在中國曆史上尊稱他為「至聖先師」。
就如同釋迦牟尼佛在印度被尊稱為「佛」,佛有究竟圓滿的智慧,也就是說他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通達因果變化的道理,這在中國稱之為「聖人」,所以聖人與佛的意思是相通的。
【智慧的教育】佛的教學樞紐,就是「破迷開悟」。
覺悟之後,在大宇宙中,自己就能做得了主宰。
所以,佛家是以智慧作主,因為智慧才能解決一切問題。
聖賢的教育,可說都是智慧的教育。
因為智慧開了,自然就離苦得樂。
此樂不是富貴之樂,不是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享受之樂。
釋迦牟尼佛一生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他是真樂!孔老夫子的學生顏回,在物質生活上貧困不堪,「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用竹簍盛飯,以葫蘆瓢當茶杯,這樣的生活,一般人認為是苦不堪言,顏回卻能過得很快樂。
所以,離苦得樂不是改變我們生活的方式,而是完全在心境上做一個大轉變。
明白這些道理,所謂是「心安理得」;安是得定,清淨心現前就快樂了。
其實,養這個身很容易,身的需要不多,所以有智慧、聰明之人,決不為這個身去造罪業,反而是愈簡單的生活愈健康。
何以會健康?快樂,所謂「人逢喜事精神爽」,人隻要遇到自己歡喜的事情,就特別有精神。
什麽事情是最歡喜的?明白宇宙人生的大道理,這是最歡喜的。
這種歡喜、快樂稱為「法喜充滿」,是從內心裏發出來的,而不是外來的,還能永遠保持。
何以故?自性覺是無有窮盡的,天天覺悟,年年覺悟,時時覺悟,處處覺悟,當然快樂!外麵五欲六塵的享受,那是刺激,那種樂是無常的,不能常久保持,所以稱為「壞苦」。
「佛」不但對現前清楚、明了,對過去無始、未來無終也都清楚、明了。
他生於富貴是富貴佛,生於貧賤是貧賤佛,富貴、貧賤與他毫不相幹。
所以,不論是貧賤還是富貴,作佛的快樂是相同的、是平等的,決不是說富貴人快樂多一點,貧窮人快樂少一點。
功名、富貴、權勢有也好,沒有也好,他都能自在隨緣的度日。
由此可知,唯有佛法能帶給一切眾生,真實究竟圓滿的幸福。
諸佛菩薩證得了,證得就是他真的得到了。
諸佛菩薩在哪裏?各行各業都有。
《華嚴經》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有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他們都覺悟、明白了,所以他們都是佛菩薩。
學佛一定要對「佛」的概念清楚、明白,這非常重要。
若不清楚、不明白,就是迷信,迷信決定與智慧相違背,為世人所厭棄。
雖然世間人厭棄迷信,可是實際上迷信的人很多。
世間人喜歡覺悟、智慧,可是真正覺悟、有智慧的人並不多。
這個趨向不隻現前如是,過去如此,未來還如是。
正因為事實如是,我們才肯定聖賢教育必定能夠恢弘廣大,普利一切眾生,佛法講是普度一切眾生,因為這是眾生所希求的。
佛法何以不能推廣?《大智度論》雲「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因為說的人太少了,沒有人推行。
什麽樣的人才能說、才能推行?智慧開了才行。
所以,要想開智慧,希望自己像佛菩薩一樣講經說法,把佛法介紹給別人,就必須將障礙智慧的東西舍棄;用最淺顯的話來講,障礙智慧的是自私自利的念頭,自私自利的行為。
智慧不開,永遠迷在事實真相之中,這是迷惑。
人迷惑,必定隨順錯誤的知見、思想,於是就造業,造業就是錯誤的行為。
由於錯誤的思想與行為,產生錯誤的果報,這個果報稱為「六道輪回」。
我們今天的處境就在其中,生生世世都淪落在六道裏麵。
關於心境的詩句
1、未曾青梅,青梅枯萎,芬芳滿地不見竹馬,竹馬老去,相思萬裏從此,我愛上的人都很像你2、十年一劍,江湖小生初成俠一騎紅塵,天南地北走風沙收僵勒馬,殘陽退沒醉看枯樹昏鴉3、山城的男孩們是否像我這樣傷感而文藝未曾到過那裏,我於京城牽扯舊夢遊離青鳥絕跡,我如山的信箋托誰代為投遞4、江湖小生,慣於追逐滄桑霓虹你亦素琴清優,撥弄繁華於掌中生命之輕,邂逅半生情緣如此厚重 5、原來愛要苦痛掙紮才參悟到你有多偉大而那時我早已流落至雲外天涯回想當初的一句氣話悔到無法自拔6、端陽節的夜城,霓虹華麗無邊 花燈遊船,鑼鼓與花臉,幸福美滿登高望遠,遺失你的風景,繁華蕭瑟平淡7、喜歡絕非一時興起,你怪我敷衍你說愛要花光所有的力量,馬首是瞻輸於信賴,你將我的海誓山盟統統謫貶8、欲差心思下黃泉,巧借孤魂入九天戀戀風塵,支影樓台與誰共嬋娟煙波漿聲,一聽就是好幾年9、小心情舊模樣,思春念春過度了你若安好,千姿嬌笑誰人逃往事千百,巧如牆上青藤層層繞10、親下廚,你說秋刀魚的味道特別鮮情話美無邊,是誰最愛摩卡西洋餐包容另一半,心事磨成繭痛到自己喘12、我將浴巾反複整理,七年白駒過隙寒蟬淒切,聽聞盛夏離去時嚶嚶戚戚情意難了,為愛總讓人長跪不起13、橘子、葡萄和稻穀被收割,鐮刀不肯例外種子會重新開出一個春,延續當下的精彩擺滿一個人的饕餮盛宴,看蠟炬成灰後走開14、不該與天鬥,隻是拔劍之後方知道傲氣難藏拙,夢回大唐馬革裹屍笑夜黑風又高,少年心事少年老...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最近心情不好求佛語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