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店裏,有的吃牛排,有的吃鮑魚,還有的吃西湖鯉魚,真可謂各品其味。 雪地裏,有的滑雪,有的坐雪爬犁,還有的滾雪球,好熱鬧的雪景。
一詞多義的詞語有哪些?
算賬:基本義——計算賬目。
如,“你別打擾他,他正在算賬呢。
” /吃虧或失敗後與人較量,如,“好了,這回算你贏,下回我再跟你算賬!” 包袱:基本義——用布包起來的包兒。
如,“把你的包袱拿好。
”/比喻義——比喻某種負擔。
如。
“你不要有思想包袱。
”黃色:基本義——黃的顏色。
如,她穿著黃色的上衣。
/象征腐化墮落,特指色情。
如,不要看黃色錄像。
水分:基本義——物體內所含的水。
如,植物是靠它的根從土壤中吸收水分。
/比喻義——比喻某一情況中夾雜的不真實的成分。
如,他說的話裏有很大的水分。
開小差:基本義——軍人私自脫離隊伍逃跑。
如,他當兵沒多久就開小差了。
/比喻義——比喻思想不集中。
如,用心聽講,思想就不會開小差。
老古董:基本義——陳舊過時的東西。
如,他使用的書桌已成了老古董。
/比喻義——比喻思想陳腐或生活習慣陳舊的人。
如,這個人簡直是個老古董。
...
愛蓮說中的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型,成語...
能查到的內容如下。
供朋友參考。
愛蓮說詞類活用:1.蔓:名詞用作動詞,長枝蔓。
例句:不蔓不枝 2.枝:名詞用作動詞,生枝杈。
例句:不蔓不枝 3.遠:形容詞作動詞,遠播,遠遠地傳送出去。
例句:香遠益清 4.清:形容詞作動詞,顯得清幽。
例句:香遠益清 古今異義詞:(亭亭淨植)植: 古義:立 今義:種植 (宜乎眾矣)宜: 古義:當。
和乎連用,有當然的意思 今義:合適,應當。
一詞多義:之:結構助詞,的(水陸草木之花);代詞,代替人或事物(等閑視之,置之度外);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意(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或舒緩語氣 焉:語氣詞(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兼詞(故日月星辰移焉《共工怒觸不周山》) 清:清澈(濯清漣而不妖);清香(香遠益清) 遠:遠播,形容詞用作動詞(香遠益清);不可以去靠近它,也就是距離長,(可遠觀而不可近褻玩焉) 鮮:少 ( 陶後鮮(xiǎn)有聞);新鮮,(無鮮肥滋味之享);鮮豔,(芳草鮮美) 直:挺立 (中通外直);隻,僅僅 (豈直五百裏哉) 特殊句式 【判斷句】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判斷句。
以上三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斷。
【被動句】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染,沾染汙穢。
【文章主旨句】 蓮,花之君子者也。
【省略句】 濯清漣而不妖(謂語 “ 濯 ”前麵省略了主語“蓮”)
一詞多義尤其寫句子
安(1)安求其能千裏也(怎麼)(2)衣食所安(養)卑(1)非天質之卑(低下)(2)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備(1)前人之述備矣。
(周全、詳盡)(2)一時齊發,眾妙畢備(具備)比(1)其兩膝相比者(靠近,挨著)(2)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餘(等到)鄙(1)肉食者鄙(鄙陋、目光短淺)(2)先帝不以臣卑鄙(出身鄙野)兵(1)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武器)(2)上使外將兵(軍隊)
像一詞多義那些
一、生字 簞(dān) 蹴(cù) 羹(gēng) 死亦我所惡(wù)二、重點詞解釋1、本心:天性,天良” 2、患:禍患,災難 3、辟:通“避”,躲避4、簞:古代盛飯用的圓竹器。
5、蹴:用腳踢。
6、得:通“德”,恩惠,這裏是“感激”的意思7、鄉:通“向”,從前 8、何加,有什麼好處。
9、惡:厭惡。
10、辯:通“辨”,辨別。
11、義:正義或仁義。
12、勿喪:不丟掉,喪:遺失 13、萬鍾:這裏指高位厚祿 14、賢者:有道德的人。
15、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隻為求利益,不擇手段。
三、重點句子翻譯1、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爾。
不僅有道德的人有這種信念,而且人人都有,隻是有道德的人能不喪失罷了。
2、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與我何加焉。
對於優厚的俸祿如果不問他合不合禮義,就接受它,那麼優厚的俸祿對我來說有什麼益處呢?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麼我就舍棄生命而選取正義了。
4、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以前為了禮義寧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卻為了我所認識的窮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假使人們追求的東西沒有比生命更寶貴的,那麼一切能夠用來逃避禍患的手段,有哪一種不能采用呢?四、思考題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戰國時期魯國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還學過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附“四書”:《孟子》《論語》《大學》《中庸》)2、歸納段意:第一段:論述舍生取義是人的本性。
第二段:論述見利忘義是喪失本性的行為。
(第一層(1-2句)從正麵舉例,說明義的存在。
第二層從反麵舉例,接受萬鍾這是喪失人的本性。
)3、理解及背誦:(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用原文回答: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無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開頭以"魚"和"熊掌"為喻,巧妙地回答了這個問題,請寫出原句: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3)《魚我所欲也》中出現的成語有:舍生取義、嗟來之食;由此我們可聯想到與本文觀點相關的孟子曾說過的三句話: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魚我所欲也》中體現“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5)孟子認為能做到舍生取義的人是: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6)孟子認為失其本心的行為是: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為宮室之美而受之;為妻妾之奉受之;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7)在孟子看來,什麼情況下,即使遇到禍患也會挺身而出的?(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8)不辯禮儀的接受萬鍾是為了:(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9)文中與“嗟來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Section targeting4思考。
(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貴的東西是指道義,比死亡更可怕的東西是指喪失道義。
(2)人的本心是什麼?舍生取義(3)本文使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試舉例。
比喻論證、對比論證、舉例論證、道理論證。
(4)文章開端沒有直接進入議題,而是先從生活中人們可能遇到的事情寫起,這樣寫的好處是什麼?給所要論述的問題增加了通俗性,為下文論議正題作好了鋪墊。
(5)文中多次使用對比這種手法,請舉例說明。
魚和熊掌對比//生與死對比// 向與今天比較等(6)寫“魚”和“熊掌”“不可得兼”時?取“熊掌‘的用意是什麼?意在說明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需要選擇的事,在兩者不可兼得的情況下,人們會選取價值更高的東西,用此事情來比喻”舍生取義“的道理。
5、聯係。
本文觀點廣為後人所讚同,請找出本文觀點並寫出與之一致的兩句詩。
觀點:舍生取義 詩句:(1)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2)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6、應用。
(1)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義 ”來表現他的人生追求(選擇)文天祥《過零丁洋》中體現這種追求的詩句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請寫出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確選擇的人。
例如:嶽飛精忠報國,文天祥選擇忠義守節,布魯諾選擇堅定信念。
(2)本文所強調的“義”與市場經濟下的“利”有無矛盾,由此會引發一點什麼樣的啟示,請簡要談談。
不矛盾,在市場經濟下也要講誠信、講道德,不做違法亂紀的事。
(3)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熱血和寶貴的生命譜寫了一曲曲“舍生取義”的正氣歌,請概述一個這樣的例子:如抗洪英雄李向群為保一方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誓鬥洪魔,以身殉國。
劉胡蘭,朱自清病危之際拒絕吃美國救濟糧等。
(4)列舉奉行“舍生取義”這一行為準則的事例,並簡要概述。
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組織力量堅決抵抗外侵,失敗被捕後,麵對元朝威逼利誘,竟毫不動搖,視死如歸,最終被殺,這種高尚的民族氣節和為正義而獻身的精神永遠值得...
種樹郭橐駝傳中的 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語句...
長,讀cháng,與“短”相對,如《隆中對》:“身長八尺。
”引申為“長久地”,如《秋水》:“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又引申為“經常地”,如杜甫《蜀相》:“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長,還有“擅長”的意思,如《馮婉貞》:“西人長火器而短技擊。
” 長,讀zhǎng,生長,如本文“故吾不害其長而已,非有能碩茂之也。
”引申為“長大”,如《東方朔》:“臣朔少失父母,長養兄嫂。
”再引申為“年紀大”,與“幼”相對,如《木蘭詩》:“木蘭無長兄。
”再引申為“首領”,如《馮婉貞》:“以三保勇而多藝,推為長。
”長,又是官名,古代大縣長官叫“令”,小縣長官叫“長”。
本文的“長人者”的“長”。
是名詞用為動詞。
長人者,是“當官治民的人”的意思。
長,還有“多餘的”意思,成語“身無長物”“別無長物”,形容窮困或儉樸。
這個“長”,舊讀zhàng,今讀cháng。
若 若,作動詞用,有“像、似”的意思,如本文:“若是,則與吾業者其亦有類乎?”又如《師說》:“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引申為“及,趕得上”,常用於否定句,如本文:“故不我若也。
”不我若,就是不及我,趕不上我。
若,作代詞用,是“你、你的”的意思。
如《陳涉世家》:“若為傭耕,何富貴也?”又如《捕蛇者說》:“更若役,複若賦,則何如?” 若,作連詞用,是“如果”的意思,如本文:“若不過焉則不及。
” 傳 傳,作名詞用,本義是驛站或驛車,讀zhuàn。
如《後漢書·陳忠傳》:“發人修道,繕理亭傳。
”又如《左傳·成公五年》:“梁山崩,晉侯以傳召伯宗。
”引申為“賓館”,如《廉頗藺相如列傳》:“舍相如廣成傳舍。
”傳,也指“古書”,如《孟子·梁惠王下》:“於傳有之。
”引申為“解釋經文的著作”,如《師說》:“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再引申為一種文體,即“列傳、傳記”,如本文的題目《種樹郭橐駝傳》。
傳,作動詞用,讀chuán,作“傳遞”講,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
”引申為“傳授”,如《師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再引申為“流傳、傳布”,如《師說》:“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本文:“傳其事以為官戒。
” 1.通假字 早繅而緒("而”通“爾”) 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孳也(“孳”同“滋”) 2.句式 1.判斷句 以“……也”表示判斷。
例:官理,非吾業也 2.倒裝句 橐駝,不知始何名 苟有能反(於)是者 3省略句 傳其事以(之)為官戒也 而卒以(之)禍 苟有能反(於)是者 然吾居(於)鄉 (主語)鳴鼓而聚之 4賓語前置 故不我若也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吾又何能為哉 3.詞類活用 1、名我固當 名,名詞用作動詞,命名 2、駝業種樹 業,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職業 3、且碩茂早實以蕃 實,名詞用作動詞,結果實 4、非有能碩茂之也 碩、茂,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高大茂盛 5、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早、蕃,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結實早而且多 6、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 爪,名詞用作動詞,用手指抓 7、鳴鼓而聚之 聚,動詞的使動詞法,使……聚集 4.一詞多義: 雖 雖窺伺效慕。
(即使) 雖曰愛之。
(雖然) 故 其土欲故。
(舊) 故不我若也。
(所以) 實 早實以蕃。
(結果實,名作動) 不抑耗其實而已。
(結果實,名作動) 其實害之。
(實際) 若 其置也若棄。
(像) 若不過焉則不及。
(如果) 故不我若也。
(如,及,比得上) 而 鳴鼓而聚之。
(表承接,一說表目的,可不譯。
) 字而幼孩。
(通“爾”,你們) 旦視而暮撫。
(表並列,又) 而木之性日以離矣。
(表順接,可譯“於是”) 為 凡長安豪家富人為觀遊及賣果者(從事) 吾又何能為哉(做) 5.古今異義的詞 1、故鄉人號之“駝” (古義:兩個詞,所以鄉裏的人;今義:指出生或長期居住在一起的人,家鄉人。
) 2、既然已 (古義:已經這樣;今義:連詞,表示先提示前提,而後加以推論。
) 3、不抑耗其實而已 (古義:它的果實;今義:副詞,承接上文轉折,表示所說的是實際情況。
) 4、若不過焉則不及(古義:不是過多;今義:連詞,表轉折,隻是) 5、吾小人輟飧饔以勞吏者 (古義:我們小民;今義:指人格卑下的人。
參考此處http://baike.baidu.com/view/142855.htm,很詳細啊
''於"一詞多義
〈動〉1. (象形。
甲骨文字形,表示氣出受阻而仍越過。
本義:超過)2. 往;去 [go]之子於歸,宜其室家。
——《詩·周南·桃夭》。
毛傳:“於,往也。
”予惟以爾庶邦於伐殷,逋播臣。
——《書·大誥》3. 取 [take]晝爾於茅,宵爾索陶。
——《詩·豳風·七月》4. 如;好像 [look]《易》曰:“介於石,不終日,貞吉。
”介如石焉,寧用終日,斷可識矣。
——《易·係辭下》5. 又如:於何(如何)〈介〉1. 引進動作、行為的時間、處所,意義相當於“在”、“到”或“在…方麵(上、中)” [in, at, etc.]捐金於野。
——《後漢書·列女傳》2. 又成於機杼。
射於家圃。
——宋· 歐陽修《歸田錄》3. 又葫蘆置於地。
力足以至焉,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
——宋· 王安石《遊褒禪山記》於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明· 袁宏道《滿井遊記》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
(於:介詞,到。
)—— 清· 姚鼐《登泰山記》4. 又如: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於1914年;於以(在何處);於茲(在此);於時(在此)5. 引進動作、行為的對象,相當於“向”、“對”、“對於” [for, etc.]告之於帝。
——《列子·湯問》何有於我。
——《論語》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唐· 韓愈《師說》言於李愬。
——《資治通鑒·唐紀》語於富者。
——清· 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6. 又如:他做的事於人民有益7. 表示動作、行為的所從,意義相當於“從”或“自”、“由” [from]。
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取之於民,用之於民8. 在被動句中,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相當於“被” [by]不拘於時。
——唐· 韓愈《師說》苦於多疾。
——宋· 蘇軾《教戰守》傷於縛者。
——清· 方苞《獄中雜記》擇於自然。
——清· 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9. 又如:我限於水平,未能對這篇文章提出具體的修改意見10. 引進比較對象,意思相當於“比” [than]甚於婦人。
——《戰國策·趙策》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同於真。
——清· 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11. 又同於幻。
近於自然。
——蔡元培《圖畫》12. 又如: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13. 表示把動作、行為加給對方,相當於“給” [to, etc.]。
如:榮譽歸於教練14. 表示相對的位置 [in]。
如:垂直於肋板的脊柱15. 姓1. 詞綴。
嵌在動詞或形容詞後麵,不必譯出以至於寸。
——《後漢書·列女傳》越於諸侯。
——《國語·晉語》2. 又以免於難。
可以免於難。
3. “於”
世說新語的一詞多義 詞類活用 特殊句式
一、文言句式的概述 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句法大致相同,由於語言的發展和演變,也存在一些差異。
掌握有別於現代漢語的常見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閱讀所必需的能力。
這裏主要掌握判斷句、被動句、倒裝(變式)句、省略句。
一、判斷句 用“者……也”表判斷 “陳勝者,陽城人也。
”(陳勝是陽城人) “方柯者,語文小棧之站長也。
”(方柯是語文小棧網站的站長)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廉頗是趙國的良將) 句末用“也”表判斷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城北徐公是齊國的美麗的人) “方柯,天才也。
”(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斷 “方柯者,中國之人。
”(方柯,是中國人) 用“為”表判斷 “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
”(……不能說是設法生財) 用“乃”表判斷 “是乃狼也。
”(這是狼) “電腦乃高科技用具。
”(電腦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斷詞"是"來表示,而往往讓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其句式有如下幾種表示法: “......者,......也。
”這是文言判斷句最常見的形式。
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謂語後用“也”結句,對主語加以肯定的判斷或解說。
如:“陳涉者,陽城人也。
”(《史記.了涉世家》) “......,......也。
”判斷句中,有時“者”和“也”不一定同時出現,一般省略"者",隻用“也”表判斷。
如:“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
”(《資治通鑒》) “......者,......。
”有的判斷句,隻在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這種情況不常見。
如:“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餘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
”(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者也。
”在句末連用語氣詞“者也”,表示加強肯定語氣,這時的“者”不表示提頓,隻起稱代作用。
這種判斷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較常見。
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戰國策.齊策》) 無標誌判斷句。
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誌,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
如:“劉備天下梟雄。
”(《赤壁之戰》)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時為了加強判斷的語氣,往往在動詞謂語前加副詞“乃、必、亦、即、誠、皆、則”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而有些判斷句中的“是”也並非都不表示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後作判斷詞則多起來。
還有,肯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副詞和否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否定副詞“非”,都不是判斷詞。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情況、事物之間的關係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
文言中常用以下幾種形式表示判斷。
1.用“者”或“也”表判斷。
這是典型的文言判斷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頓,“也”表判斷;有單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連用的。
例如:陳勝者,陽城人也。
(司馬遷《陳涉世家》)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韓愈《師說》)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
(歸有光《項脊軒誌》) 夫戰,勇氣也。
(《左傳·曹判論戰》) 蓮,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頤《愛蓮說》) 2.用副詞“乃”“則”“即”“皆”“耳”等表判斷。
這種形式也較為多見。
例如: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司馬遷《陳涉世家》) 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
(範仲淹《嶽陽樓記》) 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
(張溥《五人墓碑記》)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
(蘇洵《六國論》) 3.用動詞“為”“是”表判斷。
其中“是”表判斷,要注意和用作代詞的“是”的區別。
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
(張溥《五人墓碑記》)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司馬遷《鴻門宴》)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並。
(司馬光《赤壁之戰》)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代詞,這樣) (蘇軾《石鍾山記》)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木蘭詩》) 4.用否定副詞“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斷。
例如: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蘇洵《六國論》)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斷。
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
例如: 劉備天下條雄。
(司馬光《赤壁之戰》) 劉豫州王室之胃。
(同上)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被動句 教學目標:讓學生能夠判定什麼是被動句,並能準確翻譯出來。
教學實施過程: 二、 被動句 什麼是被動句?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位於之間的關係是被動關係,也就是說,主語是位於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
用“為”表被動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
”(……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動 “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忠心卻被別人誹謗,能不怨恨嗎?) 用“見”表被動 “……徒見欺”(……白白地被欺騙) 用“於”表被動 “受製於人”(被人控製) “不能容於遠近。
”(不能被鄰裏...
送東陽馬生序的一詞多義和詞類活用
詞類活用 腰白玉之環。
(腰:名詞作動詞,掛在腰間,佩戴。
) 手自筆錄。
(筆:名詞作狀語,用筆) 戴朱纓寶飾之帽。
(寶:名詞作狀語,用珠寶;朱纓,名詞作狀語,用紅纓) 主人日再食。
(日:名詞作狀語,每天) 不必若餘之手錄。
(手:名詞作狀語,用手) 寓逆旅。
(寓:名詞作動詞,寄住) 無鮮肥滋味之享。
(鮮肥:形容詞作名詞,鮮魚和肥肉)一詞多義 1、以: (1)連詞:相當於“而”,譯為而,來(計日以還;俯身傾耳以請;無從致書以觀) (2)介詞:把,用 (以衾擁覆;生以鄉人子謁餘;以書假餘;撰長書以為贄) (3)因為(以中有足樂者) 2.之: (1)結構助詞:的 (每假借於藏書之家) (2)代詞 (走送之) (3)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當餘之從師也) (4)無實義 (無鮮肥滋味之享) 3.患: (1)擔憂,憂慮,動詞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 (2)憂患,名詞(無凍餒之患矣) 4.故: (1)因此,連詞(故餘雖愚) (2)特意,故意,副詞(餘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 5.道: (1)學說,名詞(益慕聖賢之道) (2)說,動詞(餘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 6.至: (1)周到,形容詞(色愈恭,禮愈至) (2)到,動詞(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 7.質: (1)詢問,動詞(援疑質理) (2)本質,資質,名詞(非天質之卑) 8.色: (1)臉色(未嚐稍降辭色) (2)表情(或遇其叱咄,色愈恭) (3)顏色(課外) 9.而: (1)表轉折:但,卻(足膚皸裂而不知) (2)表修飾:(久而乃和) 10.卒 (1)同“猝”。
倉促,急速 (行西逾隴卒) (2)突然 (則亡以應卒) (3)死 (4)完畢 (5)終於 11.或 (1)有時(或遇其叱咄) (2)有的人(或以錢幣乞之) 12.慕 (1)仰慕(益慕聖賢之道) (2)羨慕(略無慕豔意) 13.雖 (1)雖然(故餘雖愚) (2)即使(雖人有百手)...
醉翁亭記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
一詞多義 樂: ① 不知太守之樂其樂:( 第一個樂)以……為樂 ,(第二個樂)樂趣 歸: ① 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回去 ② 雲歸而岩穴暝: 聚攏 ③微斯人,吾誰與歸:歸依 謂:①太守自謂也:命名 ②太守謂誰:是,通“為” 也:①環滁皆山也:表陳述 ②山之僧智仙也:表判斷 ③在乎山水之間也:語氣助詞,無實義 秀:①蔚然而深秀者:秀麗 ②佳木秀而繁陰:開花,植物開花結實,此指繁榮滋長 臨:①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靠近 ②臨溪而漁:來到 諸:①其西南諸峰:各個,眾 ②投諸渤海之尾:兼詞,之於 而1、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連詞,表並列 2、 漸聞水聲潺潺而泄出於兩峰之間者…連詞,表並列 3、 而年又最高……………………………連詞,表遞進 4、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連詞,表遞進 5、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連詞,表順接 6、 雲歸而岩穴暝…………………………連詞,表順接 7、 野芳發而幽香…………………………連詞,表順接 8、 佳木秀而繁陰…………………………連詞,表順接 9、 水落而石出者…………………………連詞,表順接 10、 朝而往………………………………連詞,表修飾 11、 暮而歸………………………………連詞,表修飾 12、 而樂亦無窮也………………………連詞,表因果 13、 往來而不絕者………………………連詞,表修飾 14、 溪深而魚肥…………………………連詞,表並列 15、 泉香而酒洌………………連詞,表並列 16、 雜然而前陳者……………………連詞,表修飾 17、起坐而喧嘩者…………………連詞,表並列 18、 已而夕陽在山……………………“不久”,副詞,表時間 19、 太守歸而賓客從也……………連詞,表承接 20、 遊人去而禽鳥樂也……………連詞,表承接 21、 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連詞,表轉折 22、 而不知人之樂……………連詞,表轉折 23、 人知從太守遊而樂………連詞,表修飾 24、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連詞,表轉折 詞類活用 (1)名之者誰(名:名詞作動詞,取名、命名) (2)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樂:意動用法“以……為快樂”) (3)山行六七裏(山:名詞作狀語,沿著山路) (4)雜然而前陳者(前:方位名詞作狀語,在前麵) (5)翼然臨於泉上(翼:名詞作狀語,像鳥張開翅膀一樣) (6)自號曰醉翁也(號:名詞作動詞,稱呼) 古今異義 醉翁之意不在酒 古義:情趣。
今義:意思或願望。
遊人去而禽鳥樂也 古義:離開 今義:到、往 頹然乎其間者 古義:醉醺醺的樣子 今義:頹廢的樣子 野芳發而幽香 古義:香花 今義:芳香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句子裏有、的、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