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孔子《論語·為政》
釋義: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才是真正的智慧。
2、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孔子《論語·公冶長》
釋義:天資聰明而又好學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為恥。
3、不能則學,不知則問。——荀況《非十二子》
釋義:有不知道的就要虛心向他人請教,有不明白的地方就要深入學習。
4、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戴聖《禮記》
釋義:善於探討鑽研的人,是先易後難,循序漸進,像木工砍硬木先從易進斧的地方下手一樣。
5、好問則裕,自用則小。——先秦諸子《尚書·仲虺之誥》
釋義:遇到疑難就向別人請教,學識就會淵博精深。主觀武斷,就辦不成大事。
擴展資料:
孔子好問的故事:
春秋時代,孔子被人們尊為“聖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請教學問。他的《論語》是千百
年來的傳世之作。
孔子學問淵博,可是仍虛心向別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廟去祭祖。他一進太廟,就覺得新奇,向
別人問這問那。有人笑道:“孔子學問出眾,為什麼還要問?”孔子聽了說:“每事必問,有什麼
不好?”他的弟子問他:“孔圉死後,為什麼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聰明好學,不恥下問,才
配叫‘文’。”弟子們想:“老師常向別人求教,也並不以為恥辱呀!”虛心好學,肯向一切人,
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學習,叫“不恥下問
有問有答的句子是什麼句?
有問有答的句子是:設問句。
設問句:無疑而問,自問自答,以引導讀者注意和思考問題,這種辭格叫設問。
設問也就是明知故問。
根據內容的需要,設問可以采取連用的形式。
有的文章直接用設問做標題,能吸引讀者,啟發讀者思考,更好地領會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的用在一段或一節文章的開頭或結尾,能起到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至於在說理文章中,為了使論證深入,在關鍵性的內容上,設問說理,更是行之有效的辦法。
不管設問出現在文章的哪個部分上,也不管它以什麼形式出現,總的來說,它的作用是:提醒注意,引導思考;突出某些內容,使文章起波瀾,有變化。
設問要用得恰倒好處,也就是要用在必要的地方,用在必要的時候,要有針對性和啟發性。
設問句的意義和作用:1、設問除了能引起注意外,還能啟發讀者思考,也可以加強作者想表達的思想。
2、設問句強烈的表達了句子的主要內容。
3、設問句的作用:引起讀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啟下。
吸引讀者。
設問句應與反問句分別開:①設問句式是以自問自答的形式,故意先提出問題,自己提問自己回答。
例:數學難嗎?其實不難。
②反問句是疑問句,實際上說話者是在強調某種肯定或否定的答案,也就是明知故問。
這類句式常和“難道”、“怎麼”等反問詞聯接。
通常答案就在句子當中。
例:"難道數學有這麼難麼?"----說話者在強調數學不難。
③陳述句:數學不難。
參考:http://baike.baidu.com/view/1166194.htm
好問的句子
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
——《禮記·學記》 好問則裕,自用則小。
——《尚書·仲虺之誥》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論語·公冶長》 讀書好問,一問不得,不妨再問。
——鄭燮 有教養的頭腦的第一個標誌就是善於提問。
——普列漢諾夫 不學不成,不問不知。
——漢·王充《論衡·實知篇》 好問的人,隻做了五分種的愚人;恥於發問的人,終身為愚人。
——佚 名 君子之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
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
——劉開 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
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
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
人力勝天工,隻在每事問。
—— 陶行知
先問後答的句子叫什麼句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
何為也?」子曰:「繪事後素。
」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矣。
」子曰:「裏仁為美。
擇不處仁,焉得知?」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
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
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
」又問。
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知者動,仁者靜。
知者樂,仁者壽。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子曰:「興於詩。
立於禮。
成於樂。
」席不正不坐。
君賜食,必正席先嚐之。
君賜腥,必熟而薦之。
君賜生,必畜之。
侍食於君;君祭,先飯。
『13』疾,君視之,東首加朝服拖紳。
『14』君命召,不俟駕行矣。
『15』入大廟,每事問。
『16』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
」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
『17』寢不屍,居不容。
顏淵死,門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
」門人厚葬之。
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
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顏淵問「仁」。
子曰:「克己複禮,為仁。
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
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2』仲弓問「仁」。
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3』司馬牛問「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
」曰:「斯言也□,其謂之仁矣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乎?」樊遲問「仁」。
子曰:「愛人。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
」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子貢問「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子張問「仁」於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
」「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齊人歸女樂,李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問一句有趣的句子
這句話出自琵琶行·並序(白居易). 作者當時正被貶謫,久居偏遠缺少知音,心情鬱悶;碰到被商人拋棄的琵琶女,得知對方有同樣淒慘的遭遇,於是心生共鳴 意思是同樣都是淪落世間的人,既然相逢,無論先前是否認識,都會同病相憐,同聲相應.那又何必在意是否曾相識呢?
問答句子有哪些
1、 陳述句。
用來講述或說明某一事實或情況,具有平而略降的語調,書麵句末使用句號(。
)表示。
陳述句是用來敘述或說明事物的運動、形狀、類屬、關係等的,它是思維的最一般的表現形式,也是使用得最廣泛的句子。
1) 肯定陳述句。
用來肯定某一事實的句子。
例如:秦耕真是一個聰明的孩子。
2) 否定陳述句。
用來否定某一事實的句子。
例如:(1)“……不……”式。
衣服洗得不幹淨。
(2)“……沒有(沒)……”式。
他沒有做完作業。
*他沒說。
3) 雙重否定句。
用雙重否定來表示肯定的意思。
例如:(1)“不……不……”式。
他不敢不來。
(2)“沒有……不……”式。
沒有一個人不怕他。
(3)“非~~不~~”式。
我非把這本書讀完不可。
(4)“……無不……”式。
同學們無不歡欣鼓舞。
(5)“……無非……”式。
他媽媽不讓他去,無非是怕他吃虧。
(6)“……不無……”式。
想起一個人的旅途,不無寂寥之感。
(7)“……未必不……”式。
你未必不知道。
2、 疑問句。
用來提出問題—包括明知顧問。
有表達疑問語氣的語調。
書麵句末使用問號(?)表示。
1) 是非問句。
隻要求對方作肯定或否定回答的疑問句。
例如:你可以那到100分,是嗎? *她是你同學嗎? 2) 特指問句。
就是用疑問代詞代替未知部分的疑問句,說話者希望對方就不知的部分答複。
例如:(1)“誰……(……誰)?”式問人。
*誰來了? *剛才接你的人是誰? (2)“什麼……(……什麼、啥)?式。
*什麼叫函數?*你說什麼? (3)“為什麼(幹什麼)……?式 (4)“……哪裏(哪兒)……?式。
(5)“……怎麼(怎麼樣、怎樣)”式。
*你爸爸怎麼樣了?*兒
【問】帶“還”的詩句```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家在夢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幾人還夠了嗎,樓主?
問一句句子有沒有毛病
我們劃分一下句子的主謂結構,挑出主幹,即:我學會了知識先看看句子的主語,“活動中我”,到底是“活動中”作主語呢,還是“我”作主語?如果是“我”作主語,那麼“活動中”就應該是定語修飾“我”,明顯在句中“活動中”不能修飾“我”,所以“活動中”不是定語,於是我們想到“活動中”修飾謂語“學會”,那麼此時“活動中”要作為修飾謂語的狀語,而“活動中”不是副詞,不能做狀語,所以“活動中”應該改為“在活動中”。
再看句子的賓語,賓語是知識,而“很多在校中在課堂上所學不到的”是修飾賓語的定語,但是在這個定語中,兩個“在學校”、“在課堂”重複,所以要改為“很多在學校課堂上所學不到的”整個句子應該為“在活動中我學會了很多在學校課堂上所學不到的知識”。
第二句話沒有主語,應該改為,“我希望在下一學年中能懂得更多東西”這樣一改,“在下一學年中”就作為狀語修飾“謂語”懂得了,句子就完整了。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誰有關於不懂就問的名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