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邊苦作舟。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意義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顏真卿
性癡,則其誌凝:故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無成者,皆自謂不癡者也。——蒲鬆齡《阿寶》
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春所欲求者爾。故願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蘇軾《東坡文集事略》
看文字須大段精彩看,聳起精神,豎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劍在後一般。就一段中須要透,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應,方始是。不可按冊子便在,掩了冊子便忘。
——朱熹《朱子語類大全》
勸學 學習的意義句子(5個)
勸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邊苦作舟。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意義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顏真卿 性癡,則其誌凝:故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
——世之落拓而無成者,皆自謂不癡者也。
——蒲鬆齡《阿寶》 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
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春所欲求者爾。
故願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蘇軾《東坡文集事略》 看文字須大段精彩看,聳起精神,豎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劍在後一般。
就一段中須要透,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應,方始是。
不可按冊子便在,掩了冊子便忘。
——朱熹《朱子語類大全》
勸學中表明學習要堅持的句子是 八個空
《勸學》的中心論點是文章的第一句話“學不可以已”.它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學習意義重大,所以不能停止;二是要想學有所得,學有所成,就必須不停地學習.荀子如此重視學習,與他的思想觀點密切相關.他認為“人性惡”,但後天環境可以改善這種本性,而學習就是改善的重要途徑....
《勸學》中用“風雨”形象論述積累的重要性的句子
1,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
2,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3、 取之於藍 而青於藍4、 故木受繩則直 金就礪則利5、 知明而行無過 博學而日三省乎己 6、 吾嚐終日而思矣 不如須臾之所學也7、 君子生非異也 善假於物也8、 積土成山 風雨興焉9、鍥而不舍 金石可鏤10、蚓無爪牙之利 筋骨之強 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勸學》是《荀子》一書的首篇。
又名《勸學篇》。
勸學,就是鼓勵學習。
本篇較係統地論述了學習的理論和方法。
前一部分(第一段),論述學習的重要性;後一部分(第二、三段),論述學習的步驟、內容、途徑等有關問題。
《勸學》全文的中心思想是:一、 學不可以已;二、 用 心 一也,三、學也者,固學一之也。
荀子認為,學習首先需要修養品德氣質,保持專一的品質,專門學習一門技術才能速成(學一速成),然後保持持之以恒、堅持不懈是正確的學習方向; 要善始善終,切忌半途而廢,以期達到完全而純粹的精神境界。
荀子是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之一,他的學生中最優秀的是法學家韓非子、秦朝丞相李斯、漢朝丞相張蒼。
可見荀子之學為實學也。
《勸學》強調學習的意義是什麼;學習的作用在於什麼;學習的方法在...
《勸學》的中心論點是文章的第一句話“學不可以已”。
它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學習意義重大,所以不能停止;二是要想學有所得,學有所成,就必須不停地學習。
荀子如此重視學習,與他的思想觀點密切相關。
他認為“人性惡”,但後天環境可以改善這種本性,而學習就是改善的重要途徑。
...
像荀子的勸學中的比喻句一樣的比喻學習的句子
1.《勸學》荀子【原文】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複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 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於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
詩曰: “嗟爾君子,無恒安息。
靖恭爾位,好是正直。
神之聽之,介爾景福。
”神莫大於 化道,福莫長於無禍。
吾嚐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吾嚐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 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假輿 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裏。
假舟輯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君子生非異也,善 假於物也。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係之葦苕。
風至苕折, 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係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幹”,莖長四寸,生 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
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 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
榮辱之來,必象其德。
肉腐出蟲,魚枯生蠹。
怠慢忘身 ,禍災乃作。
強自取柱,柔自取束。
邪穢在身,怨之所構。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
平地若一,水就濕也。
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
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 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蚋聚焉。
故言有召禍也,行有 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 焉。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 馬十駕,功在不舍。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蚓無爪牙之利, 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無冥冥之誌者,無昭昭之明。
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
目不能兩視而明,耳 不能兩聽而聰。
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枝而窮。
詩曰 :“屍鳩在桑,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其儀一兮。
其儀一兮,心如結兮。
”故君子 結於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沉】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
故聲無小而不聞,行 無隱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 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
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 為聖人。
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
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 。
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
故書者,政事之紀也。
詩者,中聲之所止也。
禮者 ,法之大分,群類之綱紀也。
故學至乎禮而止矣。
夫是之謂道德之極。
禮之敬文也 ,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
端而言,蠕而動,一可 以為法則。
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 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
小人之學也,以為禽 犢。
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口讚〕。
傲,非也;〔口讚〕,非也; 君子如向矣。
學莫便乎近其人。
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簡而不速。
方其人之習 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於世矣。
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
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
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禮,安特將學雜識 誌順詩書而已耳!則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而已。
將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 緯蹊徑也。
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
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 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飧壺也,不可以得之矣。
故隆禮,雖未明, 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
問苦者,勿告也。
告苦者,勿問也。
說苦者,勿聽也。
有爭氣者,勿與辯也。
故必由其道至,然後接之,非其道則避之。
故禮恭,而後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 後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後可與言道之致。
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 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之瞽。
故君子不傲不隱不瞽,謹順其身。
詩曰:“匪交 匪舒,天子所予。
”此之謂也。
百發失一,不足謂善射。
千裏跬步不至,不足謂善禦。
倫類不通,仁義不一, 不足謂善學。
學也者,固學一之也。
一出焉,一入焉,塗巷之人也。
其善者少,不 善者多,桀紂盜蹠也。
全之盡之,然後學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 之,除其害者以持養之。
使目非是無欲見也,使耳非是無欲聞也,使口非是無欲言 也,使心非是無欲慮也。
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 ,心利之有天下。
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
生乎由是, 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
德操然後能定。
能定然後能應。
能定能應,夫是謂之成 人。
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
覺得第一句最好
勸學第三段,學習的作用是什麼?作者用了哪些比喻,作用是什麼?...
第3段作者用了十個比喻.作者先用兩個比喻,從“積土”、“積水”推論到人的“積德”,正麵論述積累的作用,說明學習上的成就是不斷積累起來的.接著又用“不積跬步”、“不積小流”兩個比喻從反麵說明如果不積累就不能達到遠大目標.這是本段第一個層次,說明學習要積累.下麵就分兩層說明如何做到積累.作者用四個比喻正反對照:先用“騏驥”、“駑馬”對比,說明主觀條件的好壞,不是學習的決定因素,堅持不懈才是學好的關鍵;又用“鍥而不舍”,“鍥而舍之”對照,說明隻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才會有所成就.這是本段第二個層次,說明做到積累就要堅持不懈.最後一個層次,作者用蚓和蟹兩個比喻正反對照,說明做到積累還要專一.後麵兩個層次說明:做到積累的兩點保證,兩者缺一不可.綜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個層次,是從學習的方法和態度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第三段:論述學習的作用,強調君子之所以能夠超過一般人,並非先天素質優於別人,而是後天善於學習的結果。
第三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論證了學習能夠彌補不足。
先用“吾嚐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嚐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來說明學習的作用。
接著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些情況組成四組比喻: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
這些都能獲得良好的效果:見者遠,聞者彰,致千裏,絕江河。
這種效果的獲得,並非人的本身固有條件有什麼不同: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而是因為登高、順風、假輿馬、假舟楫的緣故,也就是“善假於物”,憑借外界條件的幫助才取得的。
根據這個道理可以推論,君子的天賦本性跟其他人並沒有什麼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為君子,是因為君子善於利用學習來彌補自己的不足。
這種“學而後知”的觀點,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是難能可貴的。
...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勸學 學習的意義句子(5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