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仲淹字希文,唐朝宰相範履冰的後代。他的祖先,原來是州人。後來全家遷徙到江南定居,於是成為了蘇州吳縣人。範仲淹兩歲時就失去了父親,母親改嫁到長山縣一位姓朱的家裏,他也就改姓朱,名說。他少時就有誌氣,奉行操守。長大後,知道了自己的家世,感到很傷感,於是就流著眼淚辭別母親,前往應天府,依從戚同文學習。他晝夜不停地刻苦學習,冬天讀書十分疲乏時,就用冷水澆臉;有時無東西吃,甚至不得不靠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範仲淹卻從不叫苦。他考中進士後,被任命為廣德軍司理參軍,他把母親接來奉養。調任集慶軍節度推官後,就恢複了原來的範姓,改名仲淹。
監泰州西溪鹽稅,升為大理寺丞,移監楚州糧料院,因母親去世離職。晏殊知應天府時,聽說範仲淹很有名,就召請他到府學任職。在這期間,範仲淹上書皇帝請求選擇郡守,舉薦縣令,斥逐遊散懶惰之人,裁汰冗員和不安本位的人,慎重選舉官員,安撫將帥,這封上書長達萬餘字。服喪期滿後,由於得到晏殊的舉薦。擔任秘閣校理。範仲淹通曉《六經》,精通《易》學,學習經學的人大多向他請教,解決疑難,他手捧經典為有疑者答疑解難,不知疲倦。他曾經用自己的俸祿供養四方遊學之士,而自己的兒子卻要輪換穿一件好衣服才能出門,範仲淹卻始終泰然處之。每當他激動地談論天下大事時,往往奮不顧身,當時士大夫矯正世風,嚴以律己,崇尚品德節操,就是從範仲淹倡導開始的。
天聖七年(1029),章獻太後將在冬至日接受朝拜,仁宗皇帝也準備率領文武百官為太後上壽。範仲淹上疏詳細地論述了這件事,並且說:“在內宮事奉親長,自當有家人禮儀,但在朝廷上皇帝與百官一起站立,來朝拜太後,不能夠成為後世的軌範。”又上疏請求章獻太後將朝政大權交還仁宗,但沒有得到任何答複。不久,範仲淹就調任河中府通判,後又調任陳州通判。當時朝廷正在建築太一宮和洪福院,並在陝西征購木材。範仲淹見此情景說“:昭應宮、壽寧宮已毀,上天的懲戒剛剛過去不久。現在又大興土木,浪費百姓財產,這不是順乎人心、合乎天意的做法。應該停止修建寺觀,減少平常年份征購木材的數量,來蠲免百姓長期以來所承擔的負擔。”又說“:受到恩寵的人大多是皇宮裏直接降敕授官,這不是太平治世的政策。”這些建議雖未受納,但仁宗皇帝認為範仲淹是一位忠誠之士。
太後去世後,範仲淹被召回朝廷提任右司諫。這時議政的官僚們大多揭露章獻太後聽政時所幹的事情,範仲淹卻說“:太後接受先帝的遺命,調養保護陛下十多年,應該飾掩她的小過,來成全太後的美德。”仁宗皇帝為此詔諭朝廷內外,不準擅自議論太後聽政時的事情。當初,章獻太後立下遺旨以太妃楊氏為皇太後,參與軍國大事的決策。範仲淹說“:太後,是皇帝母親的稱號,自古以來沒有因為保護撫育皇帝有功而代替皇帝立太後的。現今一位太後去世了,又選立一位太後,天下人恐怕要懷疑陛下一天也離不開母後的扶助了。”
這年發生了嚴重的蟲災和旱災,江、淮、京東這些區域災情尤其嚴重。範仲淹請求朝廷派遣官員前往災區察看災情,沒有得到答複。於是就問仁宗說:“宮廷裏的人如果半天不吃飯,情形會怎麼樣呢?”仁宗皇帝顯得十分難過,於是派遣範仲淹去安撫江、淮地區的災民。範仲淹所到之處開倉濟民,並且禁止災區老百姓過多的祭祀活動,奏請朝廷免除廬州、舒州上供的折役茶,江東的丁口鹽錢,並且向仁宗皇帝逐條陳述了救治朝政弊端的十件大事。
恰巧郭皇後被廢,範仲淹率領諫宦、禦史跪伏在閣門前爭諫此事,但沒有得到皇上恩許。第二天,範仲淹準備留下百官會集宰相在朝廷上再次諫爭,當他剛走到待漏院時,朝廷下達詔書,命他出任睦州知州。一年以後,調任蘇州知州。蘇州發生水災,百姓的田地無法耕種,範仲淹命令民眾疏通五條河渠,導引太湖水流入大海,他招募民眾興修的水利工程,還沒有完成,就被調任明州知州,轉運使向朝廷上奏,暫時留下範仲淹完成水利工程,被得以批準。朝廷提升範仲淹為尚書禮部員外郎、天章閣待製,召回京城,判國子監,又轉升為吏部員外郎、權知開封府。
當時呂夷簡執掌朝政,被任用和得到提拔的人大都出自他的門下。範仲淹向仁宗呈上一份《百官圖》,指著圖上百官升遷的次序說:“像這樣的是循序升遷,像這樣的是不合次序的升遷,循序升遷是公正的,越序升遷是不合理的,完全是私意。況且天子近臣的提拔和黜降,凡是超過一定限度的,也不應該全部委托宰相處理。”呂夷簡很不高興。有一天,在討論建都之事時,範仲淹又說“:洛陽地勢險要,城池堅固,而汴京卻是四麵攻戰之地,天下太平時皇上可以居住汴京,但一遇戰事皇上必須居住洛陽。因此應當逐步地擴大洛陽的儲備,修繕洛陽的宮室。”仁宗皇帝問呂夷簡,呂夷簡說“:這是範仲淹迂腐空疏的言論。”範仲淹於是寫了四論上呈仁宗,大都是指斥當時朝政的言論。並且說“:漢成帝相信張禹,不懷疑母舅家,因而導致了王莽篡國之禍。我擔心今天也有張禹這樣的人,破壞陛下的家法。”呂夷簡憤怒的向仁宗訴說“:範仲淹離間陛下和我們的關係,他所任用的人,都是他的同黨。”範仲淹對此極力反駁,言辭急切,因此被罷官而降任饒州知州。
殿中侍禦史韓瀆迎合宰相旨意,奏請仁宗把範仲淹同黨的姓名寫出來,在朝廷上張貼公布。於是秘書丞餘靖上書說“:範仲淹因為一句話得罪了宰相,就立即加以貶斥流竄,何況他前次所議論的是關於陛下母子夫婦間的事,陛下都已經寬容了他呢。我請求陛下追回並修改前道詔命。”太子中允尹洙上疏自訟和範仲淹是師友關係,而且範仲淹還曾經向朝廷推薦過自己,願意和範仲淹一起降官貶黜。館閣校勘歐陽修因為高若訥身為諫官,但對範仲淹被貶之事一言不發,就寫信責備他。因此,這三個人都因為範仲淹一案而遭貶。第二年,呂夷簡也被免除了宰相之職,從此關於朋黨的爭論就開始了。範仲淹被貶離開朝廷,士大夫們接連不斷地替他辯白舉薦。仁宗對宰相張士遜說:“過去貶謫範仲淹,是因為他密奏請求立皇太弟的緣故。現在他的同黨這樣稱讚舉薦他,怎麼辦?”再次下詔警告不準互結朋黨。
範仲淹擔任饒州知州一年多後,被調任潤州知州,不久又調任越州知州。元昊反叛,範仲淹被召回京,擔任天章閣待製、出知永興軍,後又改任陝西都轉運使。恰逢夏竦擔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使,朝廷提升範仲淹為龍圖閣直學士來擔任夏竦的副手。呂夷簡再次擔任宰相,仁宗勸告範仲淹解除與呂夷簡以前的怨恨。範仲淹叩頭回答說“:我以前所議論的都是國家的公事,對呂夷簡本人並沒有怨恨。”
延州周圍各要塞大多失守,範仲淹主動請求前往延州,被升為戶部郎中兼任延州知州。以前,朝廷詔令規定將領分別統轄邊境駐軍:總管統轄萬人,鈐轄統轄五千人,都監統轄三千人。遇到敵人侵略而要抵禦時,官品低的將領需首先出擊。範仲淹說“:對戰將不加以適當選擇,而隻以官品的高低來作為出陣的先後,這是自取失敗的辦法。”於是他普遍檢閱本州軍隊,得到一萬八千人,並分為六部,每位將領各自統領三千人,分部訓練士兵,根據敵軍的多少,派遣他們輪流出戰抵禦敵軍。當時塞門、承平各要塞已被廢棄,範仲淹采納種世衡的計策,修築青潤城來扼殺敵軍進犯的要衝,大興農田水利,並且開放民間貿易,以便邊民互通有無。又因為老百姓遠路輸納賦稅過於勞苦,他上奏請求將城建成軍事基地,讓河中府同州、華州的中下戶就近送繳稅租。每年春夏兩季調集軍隊就地取得給養,可以節省買糧開支十分之三,這還不包括其他開支節省的費用。仁宗詔命這支軍隊為康定軍。
第二年正月,仁宗皇帝詔命陝西各路討伐西夏,範仲淹說:“正月塞外天氣十分寒冷,我軍露宿挨凍,不如等到春天深入敵境,敵軍馬瘦人饑,憑我軍的勢力容易製服敵軍。況且我軍邊防守備逐漸加強,出師紀律嚴明,敵軍雖然猖獗,必然會被我軍的氣勢所震服。州、延州與靈州、夏州十分接近,而這是西羌的必經之地。我軍隻要按兵不動,觀察他們的破綻,請皇上允許我用恩惠和誠信來招納他們歸附。否則的話,情義斷絕,我擔心要罷兵休戰就會遙遙無期。如果我的這個計策不能達到目的,也應當發兵先奪取綏州、宥州,占據險要之地,屯兵營田,作長久作戰的打算,那麼茶山、橫山的老百姓,必然會帶領全族前來歸順。要開拓疆界抵禦侵略,這是上等的策略。”仁宗皇帝全部采納了他的建議。範仲淹又上奏請求朝廷修築承平、永平等要塞,逐漸招回流亡在外的百姓,加固堡寨的屏障,使敵情偵察暢通,把十二座舊要塞改建為城,於是羌族和漢族流亡在外的百姓,都一個接一個地回來,重操舊業。
過了較長的一段時間,元昊遣還被俘的宋將高延德,用他來與範仲淹約和,範仲淹寫信告誡西夏罷兵。當時恰好任福在好水川被西夏打敗,於是元昊給範仲淹的回信語氣很不恭敬,範仲淹當著來使的麵燒掉了它。朝中大臣認為不應擅自與西夏通信,又不應當擅自燒掉西夏來信,宋庠奏請處決範仲淹,仁宗皇帝沒有同意。而隻是將範仲淹降為戶部員外郎、耀州知州,調任慶州知州,後又升為左司郎中,任環慶路經略安撫,緣邊招討使。當初,元昊叛亂時,暗中誘使歸附宋朝的羌人幫助自己,而環慶路酋長六百多人,相約做元昊的向導,不久,事情就敗露了。範仲淹因為羌人反複無常,一到達轄區就奏請到邊境巡視,他以皇帝詔命的名義犒賞羌族各部,檢閱他們的人馬,與他們訂立條約:“假如仇恨已經和解或了斷,又擅自進行報複並傷人的,罰羊一百隻,馬兩匹,已殺死人的要斬首。因負債而引起糾紛的,應當到官府理斷,擅自扣押捆綁無辜者,罰羊五十隻、馬一匹。西夏軍馬侵入邊界時,集合時不隨本族前往的,每戶罰羊二隻,扣押他們的首領。敵軍大舉入侵時,老少自外而入保衛本寨的,官府給他們供給食糧;到時不入寨的人家,每家罰羊兩隻;全族不進寨的,扣押他們的首領。”羌族各部都接受了這些條約,自此以後他們開始為宋朝效力。
範仲淹改任州觀察使,在上表書中說“:觀察使位在待製之下,我守邊多年,羌人很親愛我,稱我為‘龍圖老子’,現在降官與王興、朱觀為伍,隻恐怕被敵軍輕蔑。”他辭謝而沒有接受這一任命。慶州西北的馬鋪砦,正處在後橋川口,位於西夏腹地。範仲淹想在此築城,料想西夏軍隊一定會前來爭奪,就暗中派遣他的兒子範純佑和蕃將趙明首先占據這一地區,自己率領軍隊緊隨其後。眾將領不知道到底要到達什麼地方,走到柔遠,範仲淹才開始發布築城的號令,各種築城工具都已準備好,十天就將城築完畢,這就是大順城。敵軍發現之後,派三萬騎兵來攻打,並假裝被宋軍打敗,範仲淹告誡將士們不要追擊,後來知道敵軍果然有埋伏。大順城建成後,白豹城、全湯城一帶的敵軍都不敢再度進犯,環慶路從此更少被敵人所侵犯了。
明珠、滅臧兩部族擁有雄兵數萬人,範仲淹聽說涇原路宋軍將要襲擊討伐他們,便給朝廷上奏說:“明珠、滅臧兩部族居住的地方道路險要,不能夠進攻他們,前不久高繼嵩的進攻已經失敗。這兩個部族平時尚懷有二心,現在討伐他們,一定會和西夏軍隊聯合起來,向南入侵原州,向西騷擾鎮戎,向東入侵環州,這樣邊患將永遠不會停止。如果能夠北取細腰、胡蘆泉等地築起堡壘屏障,來切斷敵軍的通路,那麼這兩族就會安心歸附,而環州、鎮戎之間的小路近道也會暢通無阻,這樣邊患就不用擔心了。”此後,便修築起細腰、胡蘆等軍塞。
葛懷敏在定川被敵軍打敗,敵軍大肆搶掠至潘原,關中地區震動驚恐,老百姓大多躲藏到山穀中。範仲淹率領六千軍隊,從州、涇州出發來進行援救,聽說西夏軍隊已經撤出邊塞,就率領軍隊返回。開始,定川戰敗的消息傳到朝廷,仁宗皇帝手按地圖對左右大臣說“:如果範仲淹出兵救援,我就沒有什麼可以憂慮的了。”範仲淹的援兵的奏報一到,仁宗皇帝大喜說“:我一直認為範仲淹是可以信用的。”於是就任命範仲淹為樞密直學士、右諫議大夫。範仲淹因為這次軍隊出征沒有立功,辭謝了皇帝的任命,仁宗皇帝沒有接受他的辭呈。
當時朝廷已經任命文彥博治理涇原路,仁宗皇帝認為涇原路所受戰爭創傷嚴重,準備讓文彥博與範仲淹對調轄區,派遣王懷德去傳達此事。範仲淹辭謝說“:涇原路地位重要,恐怕我不能勝任。請讓我與韓琦共同治理涇原路,並且一起駐紮在涇州,韓琦兼管秦鳳路,我兼管環慶路。涇原路遇有敵情,我與韓琦聯合秦鳳、環慶兩路的兵力,互成掎角之勢進攻敵軍;如果秦鳳、環慶路遇到敵人侵襲,我也可以率領涇原路的軍隊作為援軍。我應當和韓琦一起訓練士兵,選拔將才,逐漸收複橫山,來截斷敵人的臂膀,不要幾年時間,就可以期望平定邊患了。我希望陛下頒布詔令讓龐籍兼領環慶路統帥,以便形成首尾之勢互相呼應的局麵。秦州委派文彥博負責,慶州讓滕宗諒全麵負責。孫沔也可以參與會同作戰。渭州,有一位武將就足夠了。”仁宗皇帝采納了他的建議,恢複設置陝西路安撫、經略、招討使,讓範仲淹、韓琦、龐籍分領職事。範仲淹與韓琦在涇州設置官第,將文彥博調到秦州做統帥,滕宗諒調到慶州做統帥,張亢擔任渭州的統帥。
範仲淹作將領,號令清楚,愛護士兵,對於前來歸附的各部羌人,誠懇接納,信任不疑,因此西夏軍隊也不敢輕易侵犯他所統轄的地區。元昊請求議和,範仲淹被朝廷召回,授予樞密副使之官。王舉正性情膽怯不敢直言,不能勝任其事,諫官歐陽修等人說範仲淹有當宰相的能力,請求朝廷罷免王舉正而任用範仲淹,於是範仲淹又改任參知政事。範仲淹說“:執政官可以由諫官的幾句話就得到嗎?”他堅決辭謝不接受任命,並希望和韓琦一同出京巡視邊防。朝廷任命他為陝西宣撫使,還沒有出發,朝廷又任命他為參知政事。恰遇王倫進犯淮南,州縣官吏中有不能堅守城池的人,朝廷準備調查核實後依法處決。範仲淹說:“平時忌諱講完武備,遇到敵人進犯時卻專門責令州縣官員以死殉職,應該嗎?”因而這些不能堅守城池的人都沒有被處決。
仁宗皇帝當時正一意要實現天下太平,多次詢問當前急需辦理的大事,範仲淹對人說:“皇上對我信用至極,不過做事情總是有先有後的,長期安定局麵帶來的弊病,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全消除的。”仁宗皇帝再次賜給他親筆寫的詔書,又為這件事打開天章閣,召集二府的大臣按條奏對,範仲淹惶恐不安,退朝後給皇帝上奏十件事:
一是嚴明官吏升降製度。政府官員沒有大的功勞和美好的品德不能升遷,朝廷內外官員必須在職任期滿三年,在京城各部門任職的官員如果不是通過選任和保舉而得官的人,必須累計任滿五年,才能磨勘升遷,這大概算是考核官吏政績的方法吧。二是抑製僥幸。取消乾元節給少卿、監以上官員任子的恩澤;正郎以下如監司、邊遠地區的官員,必須任職滿二年,才可以享受恩蔭任子;大臣不得薦舉自己的子弟擔任館閣職務,這樣任子製度就不會出現冗濫了。三是嚴格貢舉製度。進士諸科考試時請取消試卷將姓名封起的糊名法,結合考察其操行,將姓名上報朝廷。進士先考策論,後考詩賦,各科錄取兼通經義的人。賜第以上的人,都由皇帝裁決宣布。其餘優等人免除吏部銓選,次一等的人發給憑證,等候選用。這樣進士考試的辦法,就可以就其名而求其實了。四是選拔地方長官。委托中書省、樞密院首先選舉轉運使、提點刑獄、大藩知州;其次委任兩製三司、禦史台、開封知府、各路監司長官舉薦知州、通判;知州、通判舉薦知縣、縣令。限製官員舉薦人數,被推薦者如果舉薦者多的,由中書挑選授官。這樣刺史、縣令就可以得到稱職的人選了。五是均公田。外官的廩食供給不均,又怎能希望他們施行善政呢?請朝廷均衡他們的職田收入,按等級劃給他們職田,以便讓他們有足夠的衣食養活自己,隻有這樣朝廷才能要求官員廉潔奉公,對貪贓枉法者才可以進行懲辦和撤職。六是重視農業生產。每年預先給各路轉運司下達詔書,要求他們激勵官吏百姓陳說農田建設的好處和壞處,然後由州縣選派官員來治理堤堰河渠、陂塘等,製定獎勵和考核製度來大興農田水利,減少漕運費用。江南路的圩田,浙西的河塘,已經廢棄或毀壞的就都可以得到恢複或興修。七是整頓軍備。大體上按照府兵法,招募京畿及其附近州郡的強壯男子充當衛士,用來輔助正規軍。一年中三季務農,一季訓練作戰,這樣就可以節省國家供養軍隊的費用。京畿及其附近州郡有了完備的製度,其他各路可以照此實行了。八是推行朝廷的恩澤和信義。赦令內宣布的恩澤有所實行,但主管部門拖延或違反赦令施行的,要依法從重處理;另外還要派遣使臣到各州檢查那些應當施行的恩澤是否得到了施行,如果這樣的話,各地就沒有棄置皇上恩澤的官員了。九是謹慎地發布命令。法令製度是用來示信於民的,不要一項政令頒布不久,很快就更改變動了。希望讓掌管政事的大臣討論出能夠長久實行的法令,刪去煩雜多餘的部分,最後裁定作為皇帝的製書敕令,頒行天下,這樣朝廷的命令就不會經常變動了。十是減輕徭役。現在州縣戶口減少而對官府的供給卻更加繁重,將戶口少的縣改為鎮,把各州軍的使院和州院合並為一院,職官白直,全部給予州兵塚,其他不應當服役的人全部放回農村,這樣老百姓就沒有重役困擾而產生的憂愁了。
仁宗皇帝正專意信任範仲淹,因而全部采納了他的意見,凡適宜立為法令的,都用詔書統一頒布下去,隻有府兵法,大家認為不能施行而最後作罷。
範仲淹又建議說:“周代的製度,三公分別兼任六官的職務,漢代以三公分別管轄六卿之事,唐代以宰相分別兼判六曹事務。現在的中書,就是古代的天官宰,樞密院,就是古代的夏官司馬;四官分散於眾多的官衙,已經失去了三分兼掌大權的重任了。而現在二府的官員們隻是在草擬授官文書時,依照資曆級別,討論賞罰時,檢用現在條例罷了。上沒有三公講論天下治道的重任,下沒有六卿輔佐君王的職責,這不是治理國家的方法。我請求仿效前代的官吏製度,將三司、司農、審官、流內銓、三班院、國子監、太常、刑部、審刑、大理、群牧、殿前馬步軍司,分別委派輔助大臣兼管這些部門的職事。凡是官吏的升降、刑法的輕重、事情的利弊這些事情,都由輔助大臣來處理;其中重大的事情,由二府大臣共同討論,然後奏請皇帝裁定。我請求兼管軍事和財賦方麵的事情,如果對事情沒有任何改進,請求先將我罷官免職。”宰相章得象等人都說範仲淹的建議不能實行。很久以後,才任命參知政事賈昌朝兼管農田方麵的事務,範仲淹兼管刑法方麵的事務,但最後都沒有實行。
當初,範仲淹因為觸犯了呂夷簡,被放逐在外多年,士大夫們各自堅持他們二人的是非曲直,互相指責對方是朋黨。等陝西一帶發生了軍情,仁宗皇帝因為範仲淹眾望所歸,便開始提拔重用他。等到呂夷簡罷官免職,朝廷召回範仲淹,依靠他來治理朝政,朝廷內外都希望他能建功立業。範仲淹自己也以治理天下為己任,裁抑僥幸,削減冗濫,考核審查官吏,日夜謀劃斷慮實現天下太平。但是他的改革措施沒有能夠逐漸推行,改革涉及麵太大,評論的人認為無法實行。到按察使出巡時,許多問題被檢舉出來,引起人心不悅。自從任子恩蔭的減少,磨勘製度的嚴密,希圖僥幸的人深感不便。這樣,誹謗範仲淹的言論就逐漸多起來,而指責範仲淹等是朋黨的議論也傳到了仁宗皇帝的耳裏。
剛好遇到邊境有軍情,範仲淹就和樞察副使富弼巡視邊防。這樣,範仲淹被任命為河東、陝西宣撫使,賜給黃金百兩,但範仲淹全部分贈給守邊的將領。麟州新近遭到了敵寇的大肆侵擾,進言的人多數主張放棄麟州,範仲淹卻整修舊要塞,招回流亡百姓三千多戶,免除他們的賦稅,廢除當地官府對酒類的專控權,允許百姓賣酒。又上奏朝廷免除府州的商稅,黃河以外的地區於是得以安定下來。範仲淹離開朝廷後,反對他的人更加激烈地攻擊他,在這種情況下,範仲淹自己也請求免除參知政事之職,於是朝廷任命他為資政殿學士、陝西四路安撫使、州知州。他任中書時所推行的政策,也就逐漸被廢止了。
範仲淹因患病請求擔任鄧州知州,被升為給事中。當調任荊南時,鄧州百姓攔住使者請求留任範仲淹,範仲淹本人也願意留在鄧州,朝廷答應了這一要求。不久調往杭州,又一次升為戶部侍郎,調往青州。這時恰巧範仲淹病情更加嚴重,他請求調任潁州,還沒有到任就死在路上,終年六十四歲。朝廷贈他為兵部尚書,諡號“文正”。開始,範仲淹生病時,仁宗皇帝經常派人送藥、慰問,病逝後,仁宗皇帝嗟歎哀悼很長時間。又派人去慰問其家人,埋葬後,仁宗皇帝親自題寫了墓碑,叫“褒賢之碑”。
範仲淹性情剛烈,但外表溫和,本性十分孝敬,因為他母親在時,家境正是貧困的時候,後來,範仲淹雖然做了大官,但不是家中來客也決不大吃大喝。妻兒的衣服和飯食,僅僅隻能自己充饑、禦寒。範仲淹對人好施予,在鄉族中設置義莊,用以贍養族人。博愛善施,士大夫大多出自其門下,即使是小巷之人,都能說出他的名字。死的那天,四麵八方凡是聽到這一消息的,都替他歎惜。範仲淹治理國家崇尚忠厚,所至之處都恩愛百姓,州、慶州的老百姓和眾多的羌部族,都畫上他的像在其生前就來祭祀他。等到他死時,羌部族的首領數百人,像失去父親一樣痛哭,並齋戒三日以後才離開。範仲淹有四個兒子:範純佑、範純仁、範純禮、範純粹。
《宋史範仲淹傳》翻譯以下句子,謝謝(很簡單)
天聖七年(宋仁宗年號),章獻太後將在冬至那一天接受朝拜,仁宗率領文武百官為太後賀壽。
範仲淹非常激進的進言:“為母親拜壽應該行家人禮,在自己家裏舉行。
現在天子於百官一起,太後作為至尊接受拜賀,不能開創這個先例。
”又上書太後請歸還政權於仁宗皇帝,沒有得到答複。
然後被罷黜,到陳州作判河中府。
當時正好朝廷興建太一宮和洪福院,官方買辦陝西的木材。
範仲淹又上書:“昭應、壽寧年間的事情曆曆在目,前事不遠後事之戒。
現在不宜大興土木,勞民傷財,應該順應天意,讓人民休息。
目前應當停止修建寺廟景觀,較少木材購買量,以解決財政赤字。
”又上書:“現在降除官員多取決於太後的親近與否,這樣的行政不是太平盛世的方法”。
雖然朝廷沒能聽從範仲淹的意見,但是宋仁宗深切以為範仲淹是忠臣。
望采納謝謝
宋史範仲淹傳全文翻譯
範仲淹字希文,唐朝宰相範履冰的後代。
他的祖先,原來是州人。
後來全家遷徙到江南定居,於是成為了蘇州吳縣人。
範仲淹兩歲時就失去了父親,母親改嫁到長山縣一位姓朱的家裏,他也就改姓朱,名說。
他少時就有誌氣,奉行操守。
長大後,知道了自己的家世,感到很傷感,於是就流著眼淚辭別母親,前往應天府,依從戚同文學習。
他晝夜不停地刻苦學習,冬天讀書十分疲乏時,就用冷水澆臉;有時無東西吃,甚至不得不靠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範仲淹卻從不叫苦。
他考中進士後,被任命為廣德軍司理參軍,他把母親接來奉養。
調任集慶軍節度推官後,就恢複了原來的範姓,改名仲淹。
監泰州西溪鹽稅,升為大理寺丞,移監楚州糧料院,因母親去世離職。
晏殊知應天府時,聽說範仲淹很有名,就召請他到府學任職。
在這期間,範仲淹上書皇帝請求選擇郡守,舉薦縣令,斥逐遊散懶惰之人,裁汰冗員和不安本位的人,慎重選舉官員,安撫將帥,這封上書長達萬餘字。
服喪期滿後,由於得到晏殊的舉薦。
擔任秘閣校理。
範仲淹通曉《六經》,精通《易》學,學習經學的人大多向他請教,解決疑難,他手捧經典為有疑者答疑解難,不知疲倦。
他曾經用自己的俸祿供養四方遊學之士,而自己的兒子卻要輪換穿一件好衣服才能出門,範仲淹卻始終泰然處之。
每當他激動地談論天下大事時,往往奮不顧身,當時士大夫矯正世風,嚴以律己,崇尚品德節操,就是從範仲淹倡導開始的。
天聖七年(1029),章獻太後將在冬至日接受朝拜,仁宗皇帝也準備率領文武百官為太後上壽。
範仲淹上疏詳細地論述了這件事,並且說:“在內宮事奉親長,自當有家人禮儀,但在朝廷上皇帝與百官一起站立,來朝拜太後,不能夠成為後世的軌範。
”又上疏請求章獻太後將朝政大權交還仁宗,但沒有得到任何答複。
不久,範仲淹就調任河中府通判,後又調任陳州通判。
當時朝廷正在建築太一宮和洪福院,並在陝西征購木材。
範仲淹見此情景說“:昭應宮、壽寧宮已毀,上天的懲戒剛剛過去不久。
現在又大興土木,浪費百姓財產,這不是順乎人心、合乎天意的做法。
應該停止修建寺觀,減少平常年份征購木材的數量,來蠲免百姓長期以來所承擔的負擔。
”又說“:受到恩寵的人大多是皇宮裏直接降敕授官,這不是太平治世的政策。
”這些建議雖未受納,但仁宗皇帝認為範仲淹是一位忠誠之士。
太後去世後,範仲淹被召回朝廷提任右司諫。
這時議政的官僚們大多揭露章獻太後聽政時所幹的事情,範仲淹卻說“:太後接受先帝的遺命,調養保護陛下十多年,應該飾掩她的小過,來成全太後的美德。
”仁宗皇帝為此詔諭朝廷內外,不準擅自議論太後聽政時的事情。
當初,章獻太後立下遺旨以太妃楊氏為皇太後,參與軍國大事的決策。
範仲淹說“:太後,是皇帝母親的稱號,自古以來沒有因為保護撫育皇帝有功而代替皇帝立太後的。
現今一位太後去世了,又選立一位太後,天下人恐怕要懷疑陛下一天也離不開母後的扶助了。
” 這年發生了嚴重的蟲災和旱災,江、淮、京東這些區域災情尤其嚴重。
範仲淹請求朝廷派遣官員前往災區察看災情,沒有得到答複。
於是就問仁宗說:“宮廷裏的人如果半天不吃飯,情形會怎麼樣呢?”仁宗皇帝顯得十分難過,於是派遣範仲淹去安撫江、淮地區的災民。
範仲淹所到之處開倉濟民,並且禁止災區老百姓過多的祭祀活動,奏請朝廷免除廬州、舒州上供的折役茶,江東的丁口鹽錢,並且向仁宗皇帝逐條陳述了救治朝政弊端的十件大事。
恰巧郭皇後被廢,範仲淹率領諫宦、禦史跪伏在閣門前爭諫此事,但沒有得到皇上恩許。
第二天,範仲淹準備留下百官會集宰相在朝廷上再次諫爭,當他剛走到待漏院時,朝廷下達詔書,命他出任睦州知州。
一年以後,調任蘇州知州。
蘇州發生水災,百姓的田地無法耕種,範仲淹命令民眾疏通五條河渠,導引太湖水流入大海,他招募民眾興修的水利工程,還沒有完成,就被調任明州知州,轉運使向朝廷上奏,暫時留下範仲淹完成水利工程,被得以批準。
朝廷提升範仲淹為尚書禮部員外郎、天章閣待製,召回京城,判國子監,又轉升為吏部員外郎、權知開封府。
當時呂夷簡執掌朝政,被任用和得到提拔的人大都出自他的門下。
範仲淹向仁宗呈上一份《百官圖》,指著圖上百官升遷的次序說:“像這樣的是循序升遷,像這樣的是不合次序的升遷,循序升遷是公正的,越序升遷是不合理的,完全是私意。
況且天子近臣的提拔和黜降,凡是超過一定限度的,也不應該全部委托宰相處理。
”呂夷簡很不高興。
有一天,在討論建都之事時,範仲淹又說“:洛陽地勢險要,城池堅固,而汴京卻是四麵攻戰之地,天下太平時皇上可以居住汴京,但一遇戰事皇上必須居住洛陽。
因此應當逐步地擴大洛陽的儲備,修繕洛陽的宮室。
”仁宗皇帝問呂夷簡,呂夷簡說“:這是範仲淹迂腐空疏的言論。
”範仲淹於是寫了四論上呈仁宗,大都是指斥當時朝政的言論。
並且說“:漢成帝相信張禹,不懷疑母舅家,因而導致了王莽篡國之禍。
我擔心今天也有張禹這樣的人,破壞陛下的家法。
”呂夷簡憤怒的向仁宗訴說“:範仲淹...
範仲淹傳 節選 求翻譯
天聖七年,章獻太後將在冬至日接受朝政,天子率百官祝賀。
仲淹極力勸諫這件事,並且說:“在家侍奉母親,自有家人的禮節,隻是與百官同在朝廷,麵向南朝拜太後,不能作為後世的磚則。
並且上疏請太後還政,沒有得到答複。
不久做河中府通判,貶謫到陳州。
(範仲淹)被授予尚書禮部員外郎、天章閣待製的職務,被召回京,城主管固而監,調任吏部外郎、代理開封知府。
當時呂夷簡執政,提拔使用的大多出自他的門下。
範仲淹呈上《百官圖》指著它的次序說:像這樣是按順序升遷,像這樣是不按順序(升遷),像這樣是公正,像這樣是偏私,何況提拔或降格任用大臣。
凡是越級的,不應該全部把這些事交給宰相。
“呂夷簡不高興。
後來,討論建都的事情,範仲淹說:“洛陽險要堅固,而汴梁是四麵受敵的地方,太平時期適合在汴京,如果有戰事一定要在洛陽。
應當逐漸擴大物資儲備,修繕宮室。
“皇帝問呂夷簡,呂夷簡說:“這是範仲淹不切實情的看法。
“範仲淹於是寫四篇論呈獻(給皇上),大抵譴責當時的政務。
並且說:“漢成帝相信張禹,不懷疑舅家,所以有王莽的禍害。
我恐怕今天也有張禹,損壞陛下的家法。
”呂夷簡憤怒地駁斥道:“範仲淹離間陛下君臣,他推薦任用的官員,都是朋黨(排斥異己的政治集團)。
”仲淹奏對更加急切,因此免職任饒州知府。
殿中侍禦史韓瀆迎合宰相的旨意,請求寫下範仲淹的朋黨,把他們的名字在朝堂上揭露。
在這種情況下,秘書丞餘靖進獻意見說:“範仲淹因為一句話觸犯宰相,立刻加以貶謫、放逐,何況之前所議論的不是在陛下母子夫婦之間的事嗎?陛下已經寬容他了我請求改變先前的命令。
”第二年,呂夷簡也被罷免宰相,從此關於朋黨的議論流行開來。
呂夷簡第二次入朝擔任宰相,皇帝告誡範仲淹讓他消除先前的怨恨。
範仲淹磕頭道歉說:“臣先前爭論的是國家的事情,我對於呂夷簡沒有怨恨。
”範仲淹內心剛毅外表謙和,性情極其孝順,因為母親在世時正貧困,後來雖然顯貴,不是,招待賓客(賓客到來)不吃兩種以上的肉食。
妻子兒女的衣食,僅僅能自給。
然而(範仲淹)喜好施舍給予,廣施愛心,樂於行善。
死的時候,天下各地聽說的人,都替他歎息。
範仲淹【漁家傲】翻譯
背景簡介:北宋仁宗即位之後,國家逐漸形成積貧積弱之勢,表麵一片升平,實際上危機四伏。
寶元元年,西夏元昊稱帝,宋廷調兵遣將,揚聲聲討,但事出倉促,每戰輒敗。
1038年西夏大舉進攻宋朝,攻取今陝北數縣,延州成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範仲淹出任陝西經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擊西夏,範仲淹擔任起組織西北戰線,力完狂瀾的重任。
他到任後,改革軍製,團結上下,生產戍邊,漸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稱他為“胸中自有數萬甲兵”。
這首詩就作於此時。
塞下秋來風景異:[詩人的家鄉在江南水鄉,其感受定有不同] 首句“塞下”點明環境,“秋來”點明時令,秋天到了,北方邊塞的風光與江南風光迥然不同,別具特色:[突出“異”:總寫] 並從三處來體現:[分寫] 衡陽雁去無留意:[特寫] ①大雁南飛:邊塞已自荒涼,秋來更加蕭瑟,大雁向衡陽飛去,沒有絲毫的留戀之意。
[極言邊地荒涼,連鳥也不願久留,反襯出邊地的荒涼,將士們條件艱苦。
] [視覺上悲涼] “塞上燕脂凝夜紫” “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淡萬裏凝” “風掣紅旗凍不翻” 四麵邊聲連角起:[單調孤苦的生活] ②邊聲四起:塞上四周響起了特有的邊聲:西風呼嘯,駝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蕭蕭,襯上悲涼的軍中號角聲,使得邊塞的秋天更顯蕭殺。
[聽覺上的震撼] “角聲滿天秋色裏” 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想象陝北黃土高原的地勢,體會戰士的感受] ③孤城落日:在斜陽西沉,煙霧繚繞中的千山萬壑,猶如屏障,重重疊疊,前句描繪出一幅雄渾壯闊的畫麵。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但是“孤城閉”三字頓然情勢突變,顯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門緊閉的景象。
“閉”字寫出戒備森嚴,透出緊張氣氛,可見戰事緊張,戰士們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衛孤城,防止來犯。
[又一次寫出戰士身處荒涼邊塞,但責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壯闊的景象恐怕無心欣賞] 從視覺上把整個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動形象地描畫出來,使人如臨其境,同時感受邊塞將士的慷慨悲壯的情懷。
賞析:下闋抒寫征人思鄉之情:[抒情] 濁酒一杯家萬裏:[“一杯”與“家萬裏”形成對比] 此句為詩人自抒情懷的句子,他身負重任,戍守危城,天長日久,難免萌發鄉關之思,然而濁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濃重的萬裏之愁?。
遠隔千山萬水的親人們如今怎樣啊?難以知道。
也許家中的妻兒老小也正思念著他,可是,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由生活細節進入人的內心刻畫] 燕然未勒歸無計: 邊疆未清,燕然未勒[功業未就]還家之計無從談起。
[運用典故:東漢大將竇憲在燕然刻石記功而還。
詩人運用典故,表明自己戍邊報國的一腔熱情。
但是在北宋當時積貧積弱的時代,要想保家衛國,抗擊侵略,談何容易?主觀願望與客觀現實的矛盾,使他充滿苦悶與悲憤。
羌管悠悠霜滿地: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在濃霜滿地的夜晚,[由白天---黃昏----夜晚],一片蕭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淒涼。
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在這樣的夜晚,鉤起戍邊將士的思鄉之愁,白發蒼蒼的將軍,遠離家鄉的士卒淚水盈眶,久久難以入眠,都流下了憂國思家的淚水。
蒼涼悲壯中透出一種激越奮發的基調,拳拳愛國之心,濃濃思鄉之愁,表現了守邊將士的悲壯情懷,慷慨而又惆悵的情緒。
整首詞為一篇抵禦外辱,報國立功的愛國詩篇。
《宋史·範仲淹傳》說明範仲淹具有怎樣的品質
答:樂善好施,養濟族人,心懷百姓的品質。
“範文正公,蘇人也。
平生好施與,擇其親而貧、疏而賢者,鹹施之。
”性情剛毅、為人謙和,對親至孝、心懷家國。
“仲淹內剛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時方貧,其後雖貴,非賓客不重肉。
妻子衣食,僅能自充。
而好施予,泛愛樂善。
死之日,四方聞者,皆為歎息。
”...
傷仲永句子翻譯
金溪百姓方仲永,世代以耕田為業。
仲永長到五歲的時候,不曾見過書寫工具,有一天忽然哭著要它們。
他的父親對此感到詫異,借鄰居的書寫工具給他,仲永立刻寫了四句詩,並且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
他的這首詩把贍養父母、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關係作為內容,傳送給全鄉的秀才觀賞。
從此指定物品讓他寫詩他能立刻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觀賞的地方。
同縣的人對此感到非常驚奇,漸漸對他父親以賓客之禮相待,還有的人用錢求仲永題詩。
他的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每天帶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仲永學習。
我聽說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間,我跟從先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裏見到他,他已經十二三歲了。
讓他作詩,寫出來的詩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了。
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問起仲永的情況,回答說:“仲永的才能已經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 王安石說:仲永的通達聰慧、領悟能力是先天得到的。
他的天資,遠遠地超過有才能的人。
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則是因為他後天的教育沒有達到要求。
像他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尚且要成為平凡的人;現在那些不是天生聰明,本來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後天的教育,想成為普通人也難了吧!" 可能會幫的上你的忙,嗬嗬~~ 如果好的話,就選我吧...
尋找十篇課外文言文,原文,翻譯,中心思想((*^
(一)文征明習字《書林紀事》 【原文】 文征明臨寫《千字文》,日以十本為率,書遂大進。
平生於書,未嚐苟且,或答人簡劄,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譯文】 文征明監貼寫《文字文》,每天以寫十本作為標準,書法就迅速進步起來。
他平生對於寫字,從來也不馬虎草率。
有時給人回信,稍微有一點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寫過它,不怕麻煩。
因此他的書法越到老年,越發精致美好。
(二)薛譚學謳 【原文】 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
秦青弗止,餞行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
薛譚乃射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譯文】 薛譚向秦青學習唱歌,還沒有學完秦青的技藝,就以為學盡了,於是就告辭回家。
秦青沒有勸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給他餞行,秦青打著拍節,高唱悲歌。
歌聲振動了林木,那音響止住了行雲。
薛譚於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來繼續學習。
從此以後,他一輩子也不敢再說要回家。
三)範仲淹有誌於天下 【原文】 範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
少有大誌,每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麵;食不給,啖粥而讀。
‖既仕,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
乃至被讒受貶,由參知政事謫守鄧州。
‖仲淹刻苦自勵,食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
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
” 【譯文】 範仲淹兩歲的時候就失去父親,家中貧困無依。
他年輕時就有遠大的誌向,常常用冷水衝頭洗臉。
經常連飯也吃不上,就吃粥堅持讀書。
做官以後,常常談論天下大事,奮不顧身。
以至於有人說壞話被貶官,由參知政事降職作鄧州太守。
範仲淹刻苦磨煉自己,吃東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僅自保養罷了。
他經常朗誦自己作品中的兩句話:“讀書人應當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後才樂。
” 【原文】 司馬溫公幼時,患記問不若人,群居講習,眾兄弟既成誦,遊息矣;獨下帷絕編,迨能倍誦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遠,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也。
溫公嚐言:“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 【譯文】 司馬光幼年時,擔心自己記誦詩書以備應答的能力不如別人。
大家在一起學習討論,別的兄弟已經會背誦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馬光卻)獨自苦讀,像董仲舒和孔子讀書時那樣專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夠熟練地背誦為止,(由於)讀書時下的力氣多,收獲就長遠,他所精讀和背誦過的書,就能終身不忘。
司馬光曾經說:“讀書不能不背誦,在騎馬走路的時候,在半夜睡不著覺的時候,吟詠讀過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獲就多了!” (五)歐陽修苦讀《歐陽公事跡》 【原文】 歐陽公四歲而孤,家貧無資。
太夫人以荻畫地,教以書字。
多誦古人篇章。
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裏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
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
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
【譯文】 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
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
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裏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
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隻是致力讀書。
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
(六)王冕僧寺夜讀《宋學士文集》 【原文】 王冕者,諸暨人。
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
暮歸,忘其牛,父怒撻之。
已而複如初。
母曰:“兒癡如此,曷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琅琅達旦。
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知。
【譯文】 王冕是諸暨縣人。
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念書。
聽完以後,總是默默地記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
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一頓。
過後,他仍是這樣。
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著他呢?”王冕由是離開家,寄住在寺廟裏。
一到夜裏,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裏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琅琅一直讀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個個麵目猙獰凶惡,令人害怕。
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好像沒有看見似的。
七)張無垢勤學《鶴林玉露》 【原文】 張無垢謫橫浦,寓城西寶界寺。
其寢室有短窗,每日昧爽執書立窗下,就明而讀。
如是者十四年。
洎北歸,窗下石上,雙趺之跡隱然,至今猶存。
【譯文】 張九成被貶官到橫浦,住在城西的界寺。
他住的房間一扇短窗,每天天將亮時,他總是拿著書本站在窗下,就著微弱的晨光讀書。
這樣一直堅持了十四年這久。
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頭上,雙腳踏出的痕跡還隱約可見。
8)師曠論學 【原文】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
”師曠曰:“何不炳燭乎?” 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 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譯文】 晉平公問師曠,說:“我已經七十...
一些關於互文的句子及翻譯
秦時明月漢時關(王昌齡《出塞》)譯:秦漢時的明月照耀秦漢時的關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範仲淹《嶽陽樓記》)譯:不因為外界因素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煙籠寒水月籠沙(杜牧《泊秦淮》) 譯:煙霧籠罩著寒水也籠罩著沙;月光籠罩著沙也籠罩著寒水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辛棄疾《西江月》) 譯:半夜裏)明月升起,驚飛了樹上的鳥鵲,驚醒了樹上的眠蟬;輕拂的夜風中傳來了鳥叫聲和蟬鳴聲...
誰幫忙翻譯一下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幫一句一句的翻譯,謝謝了
原文如下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乃重修嶽陽樓,增其舊製,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
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
前人之述備矣。
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
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遊泳;岸芷汀蘭,鬱鬱青青。
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裏,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嚐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是進亦憂,退亦憂。
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譯文如下 宋仁宗慶曆四年春天,滕子京被貶謫到嶽州當了知州。
到了第二年,政事順利,百姓和樂,許多已廢弛不辦的事情都興辦起來。
於是重新修建嶽陽樓,擴大它原來的規模,在樓上刻了唐代名人和當代人的詩賦。
囑托我寫一篇文章來記述這件事。
我觀賞那嶽州的美好景色,都在洞庭湖之中。
它含著遠處的山,吞長江的水,水勢浩大,無邊無際,早晨陽光照耀、傍晚陰氣凝結,景象千變萬化。
這就是嶽陽樓的雄偉的景象。
前人的記述已經很詳盡了。
既然這樣,那麼北麵通到巫峽,南麵直到瀟水和湘江,降職的官史和來往的詩人,大多在這裏聚會,觀賞自然景物所產生的感情能沒有不同嗎? 象那連綿的陰雨下個不斷連續許多日子不放晴,陰慘的風狂吼,渾濁的浪頭衝白天空;太陽和星星失去了光輝,高山隱藏了形跡;商人和旅客不能成行,桅杆倒了、船槳斷了;傍晚時分天色昏暗,老虎怒吼猿猴悲啼。
在這時登上這座樓,就會產生離開國都懷念家鄉,擔心奸人的誹謗、害怕壞人的譏笑,滿眼蕭條冷落,極度感概而悲憤不端的種種情緒了。
就象春日晴和、陽光明媚,波浪不起,藍天和水色相映,一片碧綠廣闊無邊;成群的沙歐,時而飛翔時而停落,美麗的魚兒,時而浮遊,時而潛遊;岸邊的香草,小洲上的蘭花,香氣濃鬱,顏色青蔥。
有時大片的煙霧完全消散了,明月照耀著千裏大地,浮動的月光象閃耀著的金光,靜靜的月影象現下的白璧,漁夫的歌聲互相唱和,這種快樂哪有窮盡!在這時登上嶽陽樓,就有心胸開朗,精神愉快;榮辱全忘,舉酒臨風,高興極了的種種感概和神態了。
唉!我曾經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許跟上麵說的兩種思想感情的表現不同,為什麼呢?他們不因為環境好而高興,也不因為自己遭遇壞而悲傷;在朝庭裏做高官就擔憂他的百姓;處在僻遠的江湖間就擔憂他的君王。
這就是進入朝延做官也擔憂,辭官隱居也擔憂。
那麼,什麼時候才快樂呢?他們大概一定會說:“在天下人的憂愁之先就憂愁,在天下人的快樂之後才快樂”吧。
唉!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 寫於慶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宋史範仲淹傳全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