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經典禪語對聯
將謂眼裏耳裏鼻裏
元來風非幡非心非
皆得妙法究竟清淨
廣度一切猶如橋梁
晉宋開山天台門戶
齊梁造像越國敦煌
蘇局仙題新昌大佛寺牌樓
究竟成就無上勝行
悉以回向一切眾生
究竟得到頭陀彼岸
具足成就智慧藏身
開遍千花自然見佛
不得一法名為傳心
開蟠桃花祝無量壽
證菩提果觀自在心
佛教慶賀聯-壽僧
看破幻影必然自在
放下勞塵果真逍遙
安徽九華山雙溪講寺
有關佛家禪語對聯
禮義廉恥為舊道德
慈悲喜舍是佛心腸
理哲家言同源西聖
華嚴法界現象南明
蔡元培題新昌大佛寺大雄寶殿。理哲家:指周敦頤、張載、程顥
兩頭撥開中間放下
多年不會頃刻相逢
了解塵緣是壽者相
宏開法會發菩提心
佛教慶賀聯-壽僧
六如是觀身外俱物
和眾生想佛即是心
莊一拂題桐鄉福嚴禪寺六和堂
免生死輪回之幻苦
證涅盤常寂之真樂
山西五台山(僧舍)
妙道長存一塵不染
圓通自在萬境皆空
橫披:般若常照
佛家禪語對聯精選
名士高僧合編一傳
律宗淨業自有千秋
邱信忻題杭州李叔同紀念館
冥顯鹹加恩逾父母
聖凡普利德邁穹蒼
印光大師:佛殿聯
泥馬渡江內幹外濕
矮子看戲腳短頸長
片石孤雲微窺色相
楊枝梵海普濟蒼生
江山開明禪寺觀音殿
可是這個可是那個
不得有言不得無言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靈山初地捷足先登
山西五台山(戒壇)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樂邦有路起信即生
印光大師:彌陀聯
禮敬慈尊三身圓現
虔誦佛號萬德齊彰
橫披:南無阿彌陀佛
有沒有佛家的禪理故事給幾個佛家的禪理故事,要玄之又玄的那種,感...
茅山風景不錯,所以每年春天都會成群結隊的人來春遊,有大人,也有孩子。
記得有次陪智緣師父一起鎮上買東西後回寺裏,行到半路上,智緣師父忽然停了下來,他對我說,戒嗔,你有沒有聽見哭泣聲。
戒嗔一愣,停下來細聽,隻聽到細微的鳥雀鳴叫和瀑布中的流水,未聽到什麼異常。
正想回複智緣師父,忽然聽到風中夾雜了幾聲低泣。
智緣師父說,一起快看看吧。
隨著師父循著聲音發出的方向而去,哭泣聲越來越清晰,轉過幾個大樹,終於在樹木中看到一個小小身影,是個孩子坐在大樹下,看衣服很眼熟,應該是鎮上小學的校服。
智緣師父說,戒嗔,你去看看那孩子,是不是迷路了,如果是迷路就把他送下山吧。
疾走幾步,湊到前麵去,心裏卻覺得不像迷路,因為茅山也不大,鎮上的孩子都會比較熟悉道路,隻是有些擔心這孩子是否受傷了,而不能下山。
繞到孩子身後,那孩子舉止非常奇怪,手中持著一個小木棍,一下下的敲擊在他麵前的一塊山石上, 口中還念念有詞,不斷重複著,“打死你,打死你。
” 湊到孩子身旁,小孩側過頭來看我,他的小臉上淚痕未幹,鼻子還掛著兩行清鼻涕。
看到我湊了過來,忽然撲哧笑了出來,說了一句,光頭。
轉過頭,看到山石,又抽泣起來,接著用木棍去敲打石頭。
這孩子心情變化的那麼快,弄的我一頭霧水。
智緣師父也從後麵趕了過去,和我一起蹲在孩子旁邊。
想向孩子問問原委,清清的嗓子問孩子:“小施主……” 孩子猛抬頭生氣的說:“你才小死豬呢!” 隻得換個稱呼稱他小同學,邊哄邊問,還把給戒癡和戒塵買的零食拿給他,終於探聽了一點眉目。
原來這孩子和幾個同學一起上山玩,中途鬧了別扭,結果幾個孩子在山路上分手了,隻留下他獨自在山裏生氣。
智緣師父忽然笑了,指著孩子麵前的山石對孩子說,小同學,這個石頭是你那些同學嗎? 小孩說,是呀,邊說邊繼續用木棍敲山石。
智緣師父又問,這樣解氣了嗎? 小孩不答話,隻是忙著敲擊。
智緣師父對孩子說,我教你更解氣的辦法吧。
小孩有些疑惑的看著智緣師父。
智緣師父對著小孩說,你可以站遠點,然後用泥塊來砸這個石頭,如果砸中了就會很解氣了,砸中的越多越好。
吃驚的說不出話來,因為今天智緣師父所說的話,和平時教導我們的太不相同。
小孩雖然疑惑,但是還是照做了,從遠處檢起泥塊往石頭上扔,每次砸中便興奮的大叫。
智緣師父隻是坐在旁邊不動,等了好一會,看那孩子也砸的累了。
智緣師父忽然問孩子,怎麼樣,覺得還生氣嗎? 孩子笑著說,不太生氣了。
智緣師父對孩子說,把手伸過來。
小孩把手伸了出來,智緣師父從身上拿出來手帕輕輕擦拭著那個小髒手,然後說,雖然你剛才砸石頭確實很高興,可是,你的手也髒了。
記得那天那個孩子開開心心的下山去了,戒嗔不知道那個孩子高興是否因為砸中了很多塊石頭,但是戒嗔想,也許有一天,這個孩子會想起來,曾經有個老和尚對他說的話。
我們用泥土扔別人的時候,自己的手也會髒。
佛家有禪機的都有那些???
佛家經典的醒世禪語佛曰: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
伽葉:如何能為離於愛者? 佛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即為離於愛者。
伽葉:釋尊,人生八苦,生、老、病、死、行、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
如何無我無相,無欲無求? 佛曰:愛別離,怨憎會,撒手西歸,全無是類。
不過是滿眼空花,一片虛幻。
伽葉:釋尊,世人業力無為,何易? 佛曰:種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伽葉:世人心裏如何能及? 佛曰:坐亦禪,行亦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春來花自青,秋至葉飄零,無窮般若心自在,語默動靜體自然。
伽葉:有業必有相,相亂人心,如何?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
佛語有雲:寧靜而致遠。
佛語有雲:心動則物動,心靜則物靜。
佛語有雲:隨心、隨緣、隨性。
佛語有雲:萬法唯心。
佛語有雲:風亦不動,樹亦不動,乃汝心動也。
佛語有雲: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佛語有雲: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佛語有雲:善惡一念之間。
佛語有雲: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
佛語有雲:人非草木,孰能無情。
佛語有雲:厚德載物,有容乃大。
佛語有雲:君子能忍,必成大器。
佛語有雲:九九歸一、終成正果。
佛語有雲:禍往者福來。
佛語有雲:無色無相,無嗔無狂。
佛語有雲:以物物物,則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則物非物。
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實,名物不實,是以物無佛語有雲: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佛語有雲:眾生皆平等。
佛語有雲:有其因,必有其果。
佛語有雲:即種因,則得果,一切命中注定。
佛語有雲:凡事太盡,緣分勢必早盡。
佛語有雲: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五陰盛。
佛語有雲:一刹便是永恒。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諸法因緣生, 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一切行無常,生者必有盡,不生則不死,此滅最為樂。
一切皆為虛幻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若以音求我 ,若以色見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不可說。
(有些話是不能說出來的。
一旦失口,往往一絲脆弱的牽伴都會斷掉,縱然痛惜也)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
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必惹塵埃 佛前有花,名優曇華,一千年出芽,一千年生苞,一千年開花,彈指即謝,刹那芳華寒山問拾得: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曰:隻要忍他、讓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十大經典佛語經典一:一切皆為虛幻。
經典二:不可說。
(有些話是不能說出來的。
一旦失口,往往一絲脆弱的牽伴都會斷掉,縱然痛惜也)經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經典四: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經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
經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經典七: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經典八: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經典九: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經典十: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霧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佛教中的禪理到底是什麼呀?????
【禪】 梵語dhya^na,巴利語jha^na。
又作禪那、馱衍那、持阿那。
意譯作靜慮(止他想,係念專注一境,正審思慮)、思惟修習、棄惡(舍欲界五蓋等一切諸惡)、功德叢林(以禪為因,能生智慧、神通、四無量等功德)。
寂靜審慮之意。
指將心專注於某一對象,極寂靜以詳密思惟之定慧均等之狀態。
禪為大乘、小乘、外道、凡夫所共修,然其目的及思惟對象則各異。
禪及其他諸定,泛稱為禪定;又或以禪為一種定,故將修禪沉思稱為禪思。
蓋佛道修行之綱要為戒定慧三學,持戒清淨始可得禪定寂靜,禪定寂靜始能得真智開發。
因禪定為佛教之主要修行,故大小乘經論皆廣為說示之,而其種類亦繁多。
在阿含及部派佛教,將禪以尋、伺、喜、樂之有無,而分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等四種。
色界四禪天乃修四禪者所生之處;為生於四禪天而修之四禪,稱定靜慮;生而即有,先天所得之四禪,則稱生靜慮。
又有漏靜慮與無漏靜慮混合共修,謂雜修靜慮,俱舍論卷二十四主張此乃限於阿羅漢或不還果位者所修。
於大乘中,禪為六波羅蜜、十波羅蜜之一,即禪波羅蜜(禪定波羅蜜、靜慮波羅蜜)。
乃菩薩為獲般若之實智,或為得神通所修者。
關於菩薩之禪波羅蜜之修相及靜慮之種別,可見之於諸經論,如菩薩地持經卷六及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三等載,禪波羅蜜有九種相:(一)自性禪,又作自性靜慮。
指靜慮之自性,即將心集中於一對象之心一境性;或指由觀心之自性所得之禪。
(二)一切禪,又作一切靜慮。
為攝盡自行化他一切法之禪。
(三)難禪,又作難行靜慮。
難修之禪之意,為利益無量之有情,舍去禪定之樂,還生欲界,乃至依止靜慮,證悟無上菩提。
(四)一切門禪,又作一切門靜慮。
門乃出入之意。
一切禪定以此四禪為門,而自此出與入。
(五)善人禪,又作善士靜慮。
不愛著禪定之樂,而與四無量心俱行之禪。
此乃具有殊勝善根之眾生所修,故稱善人禪。
(六)一切行禪,又作一切種靜慮。
攝盡大乘一切行,故稱一切行禪。
此有善禪、無記化化禪、止分禪、觀分禪、自他利禪、正念禪、出生神通力功德禪、名緣禪、義緣禪、止相緣禪、舉相緣禪、舍相緣禪、現法樂住第一義禪等十三種。
(七)除煩惱禪,又作遂求靜慮。
除去眾生種種苦惱之禪。
(八)此世他世樂禪,又作此世他世樂靜慮。
使眾生得現在、未來一切快樂之禪。
(九)清淨淨禪,又作清淨靜慮。
已斷盡一切惑、業,得大菩提果,故謂清淨,此又分為世間清淨淨不味不染汙禪乃至煩惱智障斷清淨淨禪等十種。
以上唯菩薩所修之殊勝禪,稱九種大禪。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四最淨地陀羅尼品載,成就靜慮波羅蜜有五種相:(一)攝諸善法,令之不散。
(二)常願解脫,不執著於二邊。
(三)願得神通,成就眾生諸善根。
(四)為淨法界,蠲除心垢。
(五)為斷眾生煩惱根本。
此乃說明菩薩修靜慮波羅蜜時所期之意願。
法華玄義卷四上載有世間禪、出世間禪、出世間上上禪等三種禪之說。
其中,出世間上上禪複分為九種,即九種大禪。
對此,出世間禪有如下四種禪:(一)觀禪,如九想、八背舍、八勝處、十一切處等,皆為觀禪。
即觀照不淨等境相之禪。
(二)練禪,如九次第定。
即鍛煉有漏之禪,使其成為清淨之無漏禪。
(三)薰禪,如師子奮迅三昧。
即薰熟諸禪,使其通達無礙、轉變自在。
(四)修禪,又作頂禪。
即順逆自在,超入超出之超越三昧。
以上之四種禪簡稱為觀練薰修。
其中以修禪為最殊勝。
又同書將根本舊禪、練禪、薰禪、修禪、九大禪等比喻為乳乃至醍醐等五味,而稱四禪、四無量、四無色等三種禪定為十二門禪(天台宗僅言‘味等至’為十二門禪)。
此十二門禪為世間禪中之根本味禪;對此,天台宗以六妙門、十六特勝、通明禪(又作通明觀、通明觀禪。
通觀息、色、心三者,使之明淨,又得六通與三明之四禪、四無色、滅盡定等九者)為世間之根本淨禪。
大乘入楞伽經卷三集一切法品謂,禪分四種:(一)聲聞悟‘人無我’之理,所修之‘愚夫所行禪’。
(二)菩薩悟‘法無我’之理,而觀察其義之‘觀察義禪’。
(三)超越思慮及分別,心不起作用,立即如實悟真如之‘攀緣真如禪’。
(四)入如來之菩提,為眾生而顯示其不可思議作用之‘諸如來禪’等。
此外,華嚴宗五祖圭峰宗密(780~841)之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載,禪可分為外道禪、凡夫禪、小乘禪、大乘禪、最上上禪等五種。
注維摩詰經卷九舉鳩摩羅什之說,謂禪有大乘禪、小乘禪、外道禪三種。
中國各宗派均各依其教理而修禪定,另亦有行菩提達磨所傳之禪。
後者係源於楞伽經等之思想,主張‘教外別傳,不立文字’;其宗旨在於闡揚經典以外,釋尊以來以心傳心之法。
意即不依經典文字,專以坐禪及棒喝等方法,令眾生悟其本來麵目。
此即禪傳入中國後所成立之禪宗。
唐代有牛頭禪、北宗禪、南宗禪等流派;其後,南宗禪曾盛極一時。
至臨濟、曹洞等宗,則各有其獨特之宗風。
依此,宗密分唐代之禪宗為三派(禪三宗):(一)麼息妄修心宗,謂不顧外境,藉觀內心,以滅除妄念之宗。
(二)泯絕無寄宗,主張凡聖等一切法如夢如幻,而達於‘無’之智亦不可得,故心無所寄,而本來為無;...
求一些常用的佛教經典語句(禪語)
關於佛家的句子有很多,以下為摘自《金剛經》、《六祖壇經》以及《心經》的部分經文。
如下:1、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金剛經》大意:佛教化救度了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心裏並沒有說某一個眾生是我度的,絕沒有這個觀念。
2、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金剛經》大意:一個學大乘菩薩道的人,心胸裏頭還有你、我、他,甚至給了人家好處時,這個家夥應該賣賣我的交情才對!這是世間法的作風,佛法沒有,給了就給了,要像“事如春夢了無痕”一樣的忘掉它。
3、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金剛經》大意:是叫我們不要住在色相上布施,不要有對象的觀念。
譬如說要做一點功德,出一點錢,或者救濟一個人,然後說救濟了某一個人,那是住相布施。
4、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金剛經》大意:佛是不可以形相來見的,拿形相來見佛,就錯了。
5、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金剛經》大意:凡是你有什麼境界,都是假的;凡是你修得出來的,不修就沒有了。
若見諸相非相,你就見到佛了,見到佛的法身了。
6、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金剛經》大意:你講空也不對,不是佛法,執著有也不是佛法,非空非有也不對,即空即有也不是佛法。
7、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金剛經》大意:一切真正的佛法到了最後,像過了河的船,都要丟掉。
何況一切不是法呢!8、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金剛經》大意:佛法在哪裏?不一定在佛經上啊!世間法皆是佛法所以大家不要把學佛的精神和生活與現實人生分開。
9、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金剛經》大意:如來所說法,你也不可抓住!你聽了他老人家的話,認為這樣就對,那你就上了你自己的當了說得出來的,表達得出來的,已經不是它了。
10、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金剛經》大意:這是佛法的精神,它不像其他的宗教,否定自己以外的宗教,佛法是承認一切的宗教,一切的大師,乃至到了華嚴境界,連一切的魔王邪王都對了一點。
11、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金剛經》大意:真正的佛不認為自己是佛,真正的聖人,不認為自己是聖人,所以真正的佛法即非佛法。
如果你有一個佛法的觀念存在,你已經著相了,說得好聽是著相了,不好聽是著魔了。
12、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金剛經》大意:真正的清淨心,不是有個光,有個境界,而是不住色,不住聲香味觸法,他說真正的修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應該隨時隨地無所住,坦坦然,物來則應,過去不留。
13、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金剛經》大意:佛告訴你,這個世界一個一個灰塵,一粒一粒灰塵,一個分子一個分子,組合攏來,構成了一個物理世界。
你把地球物理世界打爛了,分析了,本來就是空的,沒有世界的存在。
14、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金剛經》大意:離開了一切的相就是佛,這是真正的佛。
15、若心有住,則為非住。
——《金剛經》大意:若心有住,可以訓練意識專一,比較能夠寧靜,但是認為這個有相的所以若心有住,即為非住,這是最好的觀心法門。
16、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
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金剛經》大意:不要著相,哪一相都是停留不住的,都是非相再進一步說,不但無我,也無人,也無眾生。
17、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金剛經》大意:佛說法是真實的,不說假話,說的是老實話,實實在在,是什麼樣子就說什麼樣子。
18、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金剛經》大意:無實,沒有個東西;無虛,但是不假的。
所以形而上的道理,真正的佛法,不真不假,也就是金剛經的中心重點,這裏已經全部點出來了。
19、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金剛經》大意:世間一切法,都是佛法,沒有哪一點法不是佛法隨時隨地的任何一顆灰塵,清淨的地方,髒的地方,處處佛在現前,這就是如來。
20、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金剛經》大意:真正的佛法,並沒有個固定的東西,你如果得到一個固定的東西就是錯了。
實實在在沒有一個東西,身體都沒有了,連感覺都沒有了,所以五蘊皆空,連光也沒有,色相也沒有,一切都不可得,這個時候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徹大悟。
21、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金剛經》大意:什麼叫一切法?一切法皆空嘛!這是一個觀念問題,觀念說有一個法就有了,觀念說空就空了。
22、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金剛經》大意:空靈的,廣大的,一切都不著的,一切都不住的。
23、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金剛經》大意:學佛的第一步,學到身見忘掉了要真正內在身心皆亡,達到無我才對但是有了一個人無我,還有一個法在喔!最後要法無我到了法無我,叫做人法二無我,到達了就成佛。
最後連空也空,空也不存在。
24、如來說...
《題破山寺後禪院》中悟出禪道的句子是?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 首聯描寫的是古寺周圍的環境,給人以清新明麗,蔥蘢苕秀的審美感受,同時又有一種幽靜之感。
頸聯“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描寫詩人在後禪院的所見所感。
“潭影空人心”,則是詩人正麵抒寫在後禪院幽雅寧靜的特定環境中觀潭影的感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 在"幽處”的禪房在茂密的花木叢中,一個“深”字十分準確而生動地描繪出僧人們居處的幽雅寧靜。
此聯不僅寫出環境的極靜極美,安詳、幽雅,而且體現出詩人內心的旨趣,富有言外之意。
它又是一個轉折,由刻畫後禪院的幽靜轉向表現詩人內心之靜,靜境得到深化。
尾聯“萬籟此都寂,但餘鍾磬聲.” 緊承“潭影空人心”,進一步通過靜中有聲,愈顯其靜的描繪,突出地表現詩人意中的靜境。
詩人在這裏十分成功地創造了一種富於靜趣的靜境,同時那種難以表現的詩人的意中之靜,也由此而充分表露。
這種以聲顯靜的藝術手法,在創造幽靜的詩歌意境方麵,效果是異常突出的(相似的有“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 王籍《入若耶溪》)。
這些景物都幽雅、寧靜、安閑,即使有鳥兒的歡騰、鍾籌的聲響,也隻是以動村靜,更增添了一份肅穆與淡然之氣。
詩中著力描寫後禪院景物的幽靜,表現了作者淡泊的襟懷。
由本詩演化出成語“曲徑通幽”“萬籟俱寂”,亦沿用至今。
這首被宋代洪駒父譽為“全篇皆工”的五言律詩,是盛唐詩人常建的代表作,更是盛唐山水田園詩中的名篇之一。
比較經典的佛經佛偈有哪些?
書生拿著書在打瞌睡。
欣賞他的人說,你瞧,他多用功,睡著了還拿著書。
不欣賞他的人說,你瞧,他多懶惰,一拿著書就睡著了。
看的人不同了,書生就不是那個書生了。
你愛他的時候,他的缺點都是優點,你不愛他了,他的優點也成了缺點。
看的眼光不同了,他就不是他了。
和一個人牽手的時候,就以為會是一生一世的相守。
等到隔著太長的一段心路望回來,才驚訝的發現,雖然彼此都那麼熟稔的活在彼此的身邊,卻連相互述說的欲望都已經沒有。
是的,冷眼旁觀著,彼此都在不知不覺中成了河川。
而河川,永遠都隻會覺得是對方這座橋在走。
有一則佛教故事。
從前有個書生, 和未婚妻約好在某年某月某日結婚。
到那一天,未婚妻卻嫁給了別人。
書生受此打擊, 一病不起。
這時, 路過一遊方僧人,從懷裏摸出一麵鏡子叫書生看。
書生看到茫茫大海,一名遇害的女子一絲不掛地躺在海灘上。
路過一人, 看一眼,搖搖頭, 走了。
又路過一人, 將衣服脫下,給女屍蓋上, 走了。
再路過一人,過去, 挖個坑, 小心翼翼把屍體掩埋了。
僧人解釋道, 那具海灘上的女屍,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
你是第二個路過的人,曾給過他一件衣服. 她今生和你相戀, 隻為還你一個情。
但是她最終要報答一生一世的人, 是最後那個把她掩埋的人, 那人就是他現在的丈夫.。
書生大悟。
前世,究竟是誰埋的你? 金嶽霖找到了林徽音。
他用一生的孤獨來回報林這位前世埋了他的人。
徐誌摩找到了誰?“我將於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的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如此而已。
”這是他在追求陸小曼時說的話。
他輕輕的從林徽音的身邊走了,正如他輕輕的來,他輕輕的揮手,沒有帶走林身邊的一朵雲彩。
為了滿足陸奢靡的生活,他頻繁的往來於南北授課,在碧藍的天空中,他把他34歲的生命回報給了前世埋他的陸小曼。
人們從奈何橋上匆匆走過。
孟婆說:“行路的人,喝碗孟婆湯解解渴。
”口渴的人心急的喝了。
於是,那個前世埋他們的人,在他們頭腦中漸漸模糊了。
他們開始驚惶的四處張望,妄圖在茫茫人海中尋找今生的愛人。
“眾裏尋它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其實,你攜起他的手時,就是前世殘存的記憶在提醒你了,前世埋你的人,就是你身邊與你相濡以沫的愛人啊。
欣賞那個打瞌睡的書生吧。
他真的很用功,你瞧,他睡著了還拿著書呢。
月光下的大海,泛著粼粼的波。
朋友說,去看看月光下的大海吧,在大海的最深處,也許就藏著你前生的記憶呢。
我在屏幕前輕輕的笑了。
三生石上的舊精魂,真的不是一個美麗的傳說麼?與前世埋過我的愛人,攜手在銀色的沙灘,那該是今生最完美的一種幸福了吧。
我從奈何橋上走過。
孟婆說:“行路的人,喝碗孟婆湯解解渴。
”不,不不,我不喝,我寧願在忘川河邊忍受水淹火炙的磨折,我也一定要記得,
有什麼帶有山的詩句??
王維在隱居輞川時,曾創作了一批精美的山水詩。
他自編為《輞川集》,收入他和友人裴迪互相唱和的五言絕句各二十首,內容主要是描寫輞川別業附近的風景,抒發隱居生活的情趣。
先看其中的《辛夷塢》: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寂靜的山澗裏,辛夷花自開自落,自生自滅,不假外物,不關世事,也無人知曉。
這是一個遠離塵囂的世界,也是詩人王維主客觀契合一體的獨特意境,簡直就是佛家空無寂滅觀念的象征境界。
所以明代文論家胡應麟說,此詩是“入禪”之作,“讀之身世兩忘,萬念皆寂。
”(《詩藪》內編卷六)王維在這裏所創造的意境,生於象外,是一種詩境與禪境的合一體,它具有極大的暗示性和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能取得這種藝術成就,不能不說是得利於他對佛學的鑽研及佛教思想方式的熏陶。
王維被後人稱作“詩佛”。
他早年即相信佛教。
母親崔氏持戒安禪三十餘年。
王維和弟弟王縉“俱奉佛,居常蔬食,不如葷血”(《舊唐書·王維傳》)。
王維於31歲時,妻亡不再娶,孤居一室,屏絕塵累,“迥無子孫”(《責躬薦弟表》)。
他還撰有多篇有關佛教的詩文,對佛學有較高的造詣。
在唐代的佛教流派中,王維信仰的是禪宗,而且主要是信仰南宗禪。
南宗禪是佛教思想與中國本土的儒道思想相結合的產物,它的那套隨緣任運的人生哲學,為中國士大夫知識分子提供了最新的最完備的處世良方。
而南宗禪的某些修持方法,又和中國特色的詩歌創作有相通相似之處。
宋代文論家嚴羽說:“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滄浪詩話》)。
妙悟即是對禪的識見力,也可表現為對藝術的感受力。
詩和禪都需要敏銳的內心體驗,都重啟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
南宗禪講“頓悟”,常使用形象的表達方式傳法,特別強調直覺、暗示、感應、聯想在體悟中的作用。
王維參禪有得,自然對這種把握世界的方法深有體會。
他把自己對佛法的理解融彙到人生觀中,把宗教情感化為詩思,創造出一種“空”、“寂”、“閑”的詩的意境。
禪宗崇尚山林勝景的風格,也對王維自覺地親近山水,發掘山水的美學價值,具有引導和啟示作用。
王維在《竹裏館》一詩中這樣描寫他的內心體驗:獨坐幽篁裏,彈琴複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詩人獨坐在幽深的竹林裏彈琴長嘯,無人知曉他的存在,隻有明月來相伴。
大自然最了解他內心的孤獨,明月的清輝帶給他一種寂靜的快樂。
物我合一而物我兩忘,禪意與詩情水乳交融。
《鹿柴》也是這樣的: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複照青苔上。
空山裏寂靜無人,隻聽見深林裏飄蕩著斷續的人聲,一縷夕陽透射在密林深處的青苔上,是那樣的恍惚而淒清。
這正是王維所追求的那種遠離塵囂的空寂的境界,雖然孤獨,卻也蘊藉。
清代王漁洋說,王維的這類小詩“字字入禪”,“妙諦微言,與世尊拈花,迦葉微笑,等無差別”(《蠶尾續文》)。
也就是說,王維的這類山水詩具有禪趣、禪悅、禪味,言有盡而意無窮,傳達出了禪的意蘊。
自然,也就充分表現了詩人對山水美景的獨特品味。
王維並不一定隻到渺無人跡的所在去尋求禪意,他也把眼光射向茫茫大千世界,射向熱鬧的農家生活: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
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
農月無閑人,傾家事南畝。
——《新晴野望》一場春雨,洗滌塵垢,景象一新。
農事正忙,人和景物都沐浴在清新的空氣中。
“白水”二句把近景和遠景組成有層次的畫麵,水色明亮,峰巒碧翠,光和色的對比十分和諧。
表麵上,我們看不出這首詩的禪意。
實際上,那場春雨多象是佛家淨瓶傾下的聖水,把萬物洗滌得明淨空靈。
隻不過萬物把禪境和詩境融會得太妙了,他並沒有讓禪理壓倒詩趣。
當然,我們關注的是那種對農家生活的讚美之意,欣賞的是山水美的靈光,而不必孜孜求其禪理。
王維是一位詩歌、音樂、繪畫、書法兼長的多才多藝的文化巨人。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說:“味摩詰(王維)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書摩詰藍田煙雨圖》)其言精辟,切中肯綮。
王維是唐代一位有成就的山水畫家。
他用蕭疏清淡的水墨筆法作畫,創水墨山水,自成一家,被後人稱作山水畫南宗的開山祖。
他的繪畫強調寫意,追求神似,表達主觀情致,故“畫物多不問四時,如畫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蓮花同畫一景”,“難可以形器求也。
”(沈括《夢溪筆淡》引張彥遠語)所以,王維又被稱為中國文人寫意畫之祖。
繪畫能得神似,也就有了詩的情韻和意趣,即畫中有詩。
用這種繪畫思想去凝視自然山水,發為詠歎,造境入詩,必然詩中有畫的神韻。
王維在繪畫、音樂、書法方麵所具有的深厚藝術素養,使他在詩歌創作時,比一般詩人更能精確地、細致地感受到和捕捉到自然界美妙的景色和神奇的音響以及大自然的千變萬化,並將之訴諸筆端。
也更會用辭設色,注意詩歌音調的和諧。
詩中有畫的意境,詩中有音樂的流暢,詩中有書法的變化。
這樣就無形中形成了他獨有的“詩中有畫”和“百囀流鶯,宮商迭奏”的詩歌藝術風格。
我們在欣賞他的山水詩時,應緊緊把握這個特色。
王維善於概括地抒...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佛家經典禪語對聯有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