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一:一切皆為虛幻。 經典二:不可說。 經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經典四: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經典五: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經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經典七: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經典八: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經典九: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經典十: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佛語有雲:寧靜而致遠。 佛語有雲:心動則物動,心靜則物靜。佛語有雲:隨心、隨緣、隨性。佛語有雲:萬法唯心。佛語有雲:風亦不動,樹亦不動,乃汝心動也。佛語有雲: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佛語有雲: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佛語有雲:善惡一念之間。佛語有雲: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佛語有雲: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佛語有雲:厚德載物,有容乃大。佛語有雲:君子能忍,必成大器。佛語有雲:九九歸一、終成正果。佛語有雲:禍往者福來。佛語有雲:無色無相,無嗔無狂。佛語有雲:以物物物,則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則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實,名物不實,是以物無佛語有雲: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佛語有雲:眾生皆平等。佛語有雲:有其因,必有其果。佛語有雲:即種因,則得果,一切命中注定。佛語有雲:凡事太盡,緣分勢必早盡。佛語有雲: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五陰盛。佛語有雲:一刹便是永恒。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諸法因緣生, 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一切行無常,生者必有盡,不生則不死,此滅最為樂。 一切皆為虛幻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若以音求我 ,若以色見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不可說。(有些話是不能說出來的。一旦失口,往往一絲脆弱的牽伴都會斷掉,縱然痛惜也)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 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必惹塵埃梵誌雙手持花獻佛,佛曰:放下。梵誌放下左手之花。佛曰:放下。梵誌放下右手之花。佛還是說:放下。梵誌:我手中之花皆已放下,還有什麼可放的呢?佛說:放下你所有的想念,一直舍去,舍至無可舍之處 舍至無可舍之處……
禪語或者佛語中關於因果報應的句子
佛教的“十來偈”: 端正者從忍辱中來,貧窮者從慳貪中來, 高位者從禮拜中來,下賤者從憍慢中來, 喑啞者從誹謗中來,盲聾者從不信中來, 長壽者從慈悲中來,短命者從殺生中來, 諸根不具者從破戒中來,六根具足者從持戒中來。
善導大師雲: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
六祖惠能: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斌宗法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時度此身? 普賢菩薩警眾偈: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七佛通戒偈: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華嚴經》“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 《華嚴經》“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 《十善業道經》“菩薩有一法。
能斷一切諸惡道苦。
何等為一。
謂於晝夜常念思惟。
觀察善法。
令諸善法。
念念增長。
不容毫分。
不善間雜。
是即能令諸惡永斷。
善法圓滿。
” 《無量壽經》“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犯律儀;善護意業, 清淨無染”。
《梵網經序》“一失人身,萬劫不複。
” 《涅盤經》“人身難得,如優曇花。
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 《五苦章句經》“人身難得,六情難具,口辯難中,才聰難致,壽命難獲,明人難遭,直言難有,大心難發,經法難聞,如來難值。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湣,特留此經止住百歲。
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
如來興世,難值難見。
諸佛經道,難得難聞。
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
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 66句佛家經典禪語 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
2. 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別人也永遠不可能給你煩惱。
因為你自己的內心,你放不下。
3. 你永遠要感謝給你逆境的眾生。
4. 你永遠要寬恕眾生,不論他有多壞,甚至他傷害過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5. 當你快樂時,你要想這快樂不是永恒的。
當你痛苦時,你要想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6. 今日的執著,會造成明日的後悔。
7. 你可以擁有愛,但不要執著,因為分離是必然的。
8. 不要浪費你的生命在你一定會後悔的地方上。
9. 你什麼時候放下,什麼時候就沒有煩惱。
10. 每一種創傷,都是一種成熟。
11. 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沒有救,認識自己,降伏自己,改變自己,才能改變別人。
12. 你不要一直不滿人家,你應該一直檢討自己才對。
不滿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13. 一個人如果不能從內心去原諒別人,那他就永遠不會心安理得。
14. 心中裝滿著自己的看法與想法的人,永遠聽不見別人的心聲。
15. 毀滅人隻要一句話,培植一個人卻要千句話,請你多口下留情。
16. 根本不必回頭去看咒罵你的人是誰?如果有一條瘋狗咬你一口,難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嗎? 17. 永遠不要浪費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歡的人。
18. 請你用慈悲心和溫和的態度,把你的不滿與委屈說出來,別人就容易接受。
19. 同樣的瓶子,你為什麼要裝毒藥呢?同樣的心裏,你為什麼要充滿著煩惱呢? 20. 得不到的東西,我們會一直以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為你對他了解太少,沒有時間與他相處在一起。
當有一天,你深 入了解後,你會發現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麼美好。
21. 活著一天,就是有福氣,就該珍惜。
當我哭泣我沒有鞋子穿的時候,我發現有人卻沒有腳。
22. 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別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嗎? 23. 憎恨別人對自己是一種很大的損失。
24. 每一個人都擁有生命,但並非每個人都懂得生命,乃至於珍惜生命。
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對他來說,是一種懲罰。
25. 情執是苦惱的原因,放下情執,你才能得到自在 26. 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這樣子比較少後悔。
27. 當你對自己誠實的時候,世界上沒有人能夠欺騙得了你。
28. 用傷害別人的手段來掩飾自己缺點的人,是可恥的。
29. 默默的關懷與祝福別人,那是一種無形的布施。
30. 不要刻意去猜測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沒有智慧與經驗的正確判斷,通常都會有錯誤的。
31. 要了解一個人,隻需要看他的出發點與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32. 人生的真理,隻是藏在平淡無味之中。
33. 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會香的。
名聲與尊貴,是來自於真才實學的。
有德自然香。
34. 時間總會過去的,讓時間流走你的煩惱吧! 35. 你硬要把單純的事情看得很嚴重,那樣子你會很痛苦。
36. 永遠扭曲別人善意的人,無藥可救。
37. 說一句謊話,要編造十句謊話來彌補,何苦呢? 38. 白白的過一天,無所事事,就像犯了竊盜罪一樣 39. 廣結眾緣,就是不要去傷害任何一個人。
40. 沉默是毀謗最好的答覆。
41. 對人恭敬,就是在莊嚴你自己。
42. 擁有一顆無私的愛心,便擁有了一切。
43. 來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
所以你必須,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44. 慈悲是...
跪求!!!佛語中關於人生的句子!
佛語有雲:心動則物動,心靜則物靜。
佛語有雲:心清自然涼,心誠自然靈。
佛語有雲:寧靜而致遠。
佛語有雲:人既生亦死。
佛語有雲:隨心、隨緣、隨性。
佛語有雲:萬法唯心。
佛語有雲:風亦不動,樹亦不動,乃汝心動也。
佛語有雲:一切皆為虛幻。
佛語有雲: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佛語有雲: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佛語有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語有雲: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佛語有雲: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佛語有雲:善惡一念之間。
佛語有雲: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
佛語有雲:人非草木,孰能無情。
佛語有雲:厚德載物,有容乃大。
佛語有雲:君子能忍,必成大器。
佛語有雲:九九歸一、終成正果。
佛語有雲:禍往者福來。
佛語有雲:無色無相,無嗔無狂。
佛語有雲:以物物物,則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則物非物。
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實,名物不實,是以物無物也。
佛語有雲:知足常樂。
佛語有雲: 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佛語有雲: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佛語有雲:眾生皆平等。
佛語有雲:有其因,必有其果。
佛語有雲:即種因,則得果,一切命中注定。
佛語有雲:凡事太盡,緣分勢必早盡。
佛語有雲:今生的相識是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換來的。
佛語有雲:有緣千裏來相會,無緣對麵不相逢。
千年修的共枕眠,五百年修的同船渡。
佛語有雲: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佛語有雲: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佛語有雲:一刹便是永恒。
佛語有雲:不可說,不可說。
(慧律法師著一)自覺篇 ◆一個人,不能了解生命,生命對他來說是一種懲罰。
◆改變別人,不如先改變自己。
◆擁有財富的人,不如擁有智慧的人。
◆常常原諒自己的人,往往得不到上蒼的原諒。
◆常常責備自己的人,往往能得到他人的諒解。
◆人很奇怪,不了解自己,卻又每天想去幹涉別人,弄得痛苦不堪。
◆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
◆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是非,把它看作很正常,你就不會難過,因為是——人嘛! ◆犯錯是平凡的,原諒才能超凡。
◆任憑你有多大的快樂,無常總是來到。
◆製心一處,無事不辦。
◆傷人之語,如水覆地,難以挽回。
◆大家都知道,生氣是一種無知,又無濟於事,可是又奈何不了它。
正因為少‘悟’,放不下得失之故。
◆金錢化妝你的外表,佛法啟悟你的內在。
◆五官刺激,不是真正的享受,‘內在安詳’,才是下手之處。
◆自尊太強,優越感太重的人,將不堪一擊,少許逆境,足以使他徹夜難眠。
◆嫉妒別人,仇視異己,就等於把生命交給別人。
◆誹謗他人就像含血噴人,先汙染了自己的嘴巴。
◆輕信道聽塗說,就像一隻傻狗,別人隨便扔了一塊石頭就急忙跑去撿。
◆不能把握現在,就無法獲得永恒。
◆人心不好,環保、治安,自然不好。
◆遇到困難時不害怕,心中無事,是名真修。
◆時間總會過去的。
◆算命不如認命。
◆恨別人,痛苦的卻是自己。
◆律己要嚴,待人要寬。
◆不要浪費你的生命,在你知道一定會後悔的地方。
◆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忘記別人的缺點吧! ◆征服世界,並不偉大,一個人能征服自己,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
◆平凡之人追求不平凡,智者則甘於平凡,卻享受平凡。
◆能忍之人,事事稱心;善嗔之人,時時地獄。
◆與其說你賺錢,不如說你被錢所賺,因為錢賺走了你的青春、時間、體力,和生命。
◆有誌氣的人發一次願,終身堅持。
沒誌氣的人天天發願,浮而不實。
◆稻穗成熟,頭自然低下。
◆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
◆有才而性緩定屬大才,有智而氣和斯為大智。
◆有德不在年高,無智空長百歲。
◆徹底的認識你自己,你就會認識佛。
◆因小果大,莫以惡小而為之,莫以善小而不為。
◆真正的布施,是把煩惱、憂慮、分別、執著,通通放下。
◆若無‘是非’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掃地掃地掃心地,心地不掃空掃地。
◆透視一切變化的結果都是‘空’,就不會掛礙任何事物。
◆佛性是每個人的心,所以自己就是主宰。
◆各有因緣莫羨人。
◆肯低頭的人,永遠不會撞到矮門。
◆不讓古人是謂有誌,不讓今人是謂無量。
◆生命是妄想的產物。
◆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
◆不要相信權威,權威有時也會錯誤。
◆為而不有,善而不居。
◆煩惱比歲月更易催人顏老。
◆常常使別人過快樂日子的人,自己也必定很快樂。
◆誹謗他人就像含血噴人,先汙染了自己的嘴巴。
◆想編織未來的美夢,現在正是時候。
◆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
◆向人低頭,不曾矮小過。
◆作福莫如惜福,悔過莫如寡過。
◆量大福大。
◆遇順境處之淡然,遇逆境處之泰然。
◆風平浪靜,訓練不出良好的水手。
◆填得飽你的肚子,卻填不滿人心貪念。
◆麵對現實,逆境也會變為順境,總有機會轉機。
逃避現實,雖暫時偷安,但沒有翻身餘地。
◆甩掉你的假麵具,你就能享受到自然的喜悅。
◆凡夫轉境不轉心,聖人轉心不轉境。
◆過去,已成過去,它隻是記憶的殘影。
◆智者知幻即離,愚者以幻為真。
◆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黃...
有關於佛語的話
經典一:一切皆為虛幻。
經典二:不可說。
經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經典四: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經典五: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經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經典七: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經典八: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經典九: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經典十: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佛語有雲:寧靜而致遠。
佛語有雲:心動則物動,心靜則物靜。
佛語有雲:隨心、隨緣、隨性。
佛語有雲:萬法唯心。
佛語有雲:風亦不動,樹亦不動,乃汝心動也。
佛語有雲: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佛語有雲: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佛語有雲:善惡一念之間。
佛語有雲: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
佛語有雲:人非草木,孰能無情。
佛語有雲:厚德載物,有容乃大。
佛語有雲:君子能忍,必成大器。
佛語有雲:九九歸一、終成正果。
佛語有雲:禍往者福來。
佛語有雲:無色無相,無嗔無狂。
佛語有雲:以物物物,則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則物非物。
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實,名物不實,是以物無佛語有雲: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佛語有雲:眾生皆平等。
佛語有雲:有其因,必有其果。
佛語有雲:即種因,則得果,一切命中注定。
佛語有雲:凡事太盡,緣分勢必早盡。
佛語有雲: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五陰盛。
佛語有雲:一刹便是永恒。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諸法因緣生, 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一切行無常,生者必有盡,不生則不死,此滅最為樂。
一切皆為虛幻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若以音求我 ,若以色見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不可說。
(有些話是不能說出來的。
一旦失口,往往一絲脆弱的牽伴都會斷掉,縱然痛惜也)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
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必惹塵埃梵誌雙手持花獻佛,佛曰:放下。
梵誌放下左手之花。
佛曰:放下。
梵誌放下右手之花。
佛還是說:放下。
梵誌:我手中之花皆已放下,還有什麼可放的呢?佛說:放下你所有的想念,一直舍去,舍至無可舍之處 舍至無可舍之處……
關於佛語的詩句有哪些?
一切皆為虛幻。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
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塵;己靈猶不重,佛視為何人。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修行是點滴的工夫。
厚德載物,有容乃大。
君子能忍,必成大器。
九九歸一、終成正果。
無色無相,無嗔無狂。
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心動則物動,心靜則物靜。
在順境中修行,永遠不能成佛。
廣結眾緣,就是不要去傷害任何一個人。
...
小乘佛教有什麼特點
大乘佛法是自度 度他 既有能力救度自己 又有智慧和力量救度他 佛教本身就不是中國的 他是印度的淨飯王的兒子釋迦牟尼創建的 後來傳到中國說到釋迦學術思想的內容,也就是通常所謂佛學的概要,依照一般習慣,都以大乘、小乘來區分,中國的佛學與佛教,乃大小乘並列,而且比較偏向大乘,現在流行於西方的佛學,大多數隻注重小乘,認為那是原始的佛教,尤其東南亞各國的南傳佛教,大體都是以小乘為主的,以下先用比較簡要的途徑,從思想、實踐、與求證方法三個項目來說明小乘佛學。
1.小乘的思想 有關分析身心而得的歸納名辭計有:五陰、三毒、六根、六塵、十八界等名相。
五陰:一譯作五蘊。
陰與蘊,都是代表陰暗與蘊藏的意義。
五陰包括色、受、想、行、識五項。
色陰:包括有所表示的如顏色與長短、虛空,乃至無所表示的,如抽象幻覺等等,中文的色字,有時代表男女之色,但佛學中極少采用色字來代表男女色欲。
總之,色陰,是包括物理與生理身體的四大種性,所謂四大,就是地大(堅固性的實質)、水大(流動性的液體)、火大(熱能)、風大(氣化)。
受陰,指生理的感覺與心理的反應。
想陰,指思維意識的思想作用。
行陰,指身心本能運行活動的動能。
識陰,指心靈作用的精神本質。
由人我身心與物理人事世間所起的心理基本罪惡,便有所謂貪、嗔、癡的三毒,隋唐以前舊譯佛學,也有稱為淫、怒、癡的。
由三毒所生的差別罪惡,便有三種心理的罪過,即貪、嗔、癡;四種口舌的罪過,即妄語、惡口、兩舌、綺語;以及三種身體的罪過,即殺、盜。
淫。
佛學既概括人們身心的作用,叫做五陰,同時又分別身心與物理世界的關係,構成六根、六塵與十八界: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 | | | | | }十八界 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此中唯有意的思維法則,屬於心理的,餘如身體所生的感觸等等,都是屬於生理與物理的作用。
) 有關於人生觀與世界觀的,計有四諦,十二因緣: 四諦:即為苦集滅道四者。
是說人生世界,一切皆苦,純苦無樂,而眾生無知,反取苦為樂;歸納其類,分為八苦,即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等,這就叫做苦諦。
因為眾生自尋煩惱,以采集苦因而成苦果,誤以為樂,這就叫做集諦。
如欲滅去苦因苦果,達到離苦得樂,這就叫做滅諦。
因此必須要以求證道果,升華人生而得達究竟的法門;這就叫做道諦。
並且以人世事物,一切都是變遷不定,根本沒有永恒,所以名之為"無常"。
人生一切,純苦無樂,因此名之為"苦"。
一切皆空,所以名之為"空"。
而且分析身心,乃至世界,其中畢竟沒有我的存在,所謂世界身心,但為我的所依,並非我的真實,又名之為"無我"。
因此綜觀人生世界,名為"無常"、"苦"、"空","無我"。
十二因緣:首先從無明開始,無明就有不明根本,不知其所來的意義,普通人們對於生命或心靈意識活動的泉源,都是一本糊塗,不明究竟,反之,就是明自覺悟而得其究竟了,可是一切眾生,都從無明而來,所以姑且裁定以無明為開始的因。
首因無明而發生第二相互關係的行,行就是動能的意思。
第三因行而有識的作用,識是基本能思的潛力。
第四因識而構成名(抽象的觀念)色(實質的生理與物理)。
第五團名色而生起眼等六根與色等六塵進入的現象。
第六國六人而發生接觸的感覺。
第七因觸而引起領受在心的作用。
第八因受而發生愛欲的追求。
第九因愛而有求取的需要。
第十因取而現有的存在。
第十一因有而成生命的曆程。
第十二因生而有老死的後果。
複因老死而轉入無明,又形成另一因緣的生命。
無明循前列循環因緣的次序,而互為因果,因此生生滅滅,如環的無端無盡,虛妄相續,建立一個幻化的人生世界曆程的現象,同時,又用這一法則,說明物理的,與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段時間中,生命延續的法則,擴而充之,又可用在對於時間、空間的解釋。
總之,小乘佛學對於人生世界的觀點,正如一般宗教相似,純粹從出世思想的立場,看世界,是一個痛苦煩惱的世界;看人生,是一個悲觀罪惡的人生,因此要求出離世間,要求解脫人生,而求得清淨寂滅的涅盤道果;其行為思想,如中國道家的隱士,'其偏向有點類似楊朱,所以也為中國文化中另一類的精神相近,自然而然被承受下來而成為中國佛學的一部分。
2.小乘的實踐 以持戒、修定、修慧為次第三學的基礎,終於達到解脫,與解脫知見的究竟。
所謂戒律,有出家的男眾與女眾,不出家在俗的男眾與女眾種種項目的差別,基本戒條,也就是人類公認的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等等的美德。
是以戒律的作用,與中國文化的《禮記》精神: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極其相似;其他細節條文,有關於儀禮,以及防微杜漸的操守,又與墨子的素絲染色之歎,與節儉其行、高尚其誌,互相類似,除了其中一部分,因時因地的異同,尚有可議之外,實在是澡雪精神、砒項操行的道德準繩。
3.小乘的求證方法 以禪那為主。
梵語"禪那",有譯為中文的"靜慮",但靜慮是從大學的知、止、定、靜、安、慮、得的取義而來,且又稍有出入,禪那包括瑜伽與觀...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區別是什麼?
小乘佛法隻度自己 不管他人一個是他沒有足夠的智慧去救度他人一個是他本人也不想救度他人大乘佛法是自度 度他既有能力救度自己 又有智慧和力量救度他佛教本身就不是中國的 他是印度的淨飯王的兒子釋迦牟尼創建的 後來傳到中國說到釋迦學術思想的內容,也就是通常所謂佛學的概要,依照一般習慣,都以大乘、小乘來區分,中國的佛學與佛教,乃大小乘並列,而且比較偏向大乘,現在流行於西方的佛學,大多數隻注重小乘,認為那是原始的佛教,尤其東南亞各國的南傳佛教,大體都是以小乘為主的,以下先用比較簡要的途徑,從思想、實踐、與求證方法三個項目來說明小乘佛學。
1.小乘的思想 有關分析身心而得的歸納名辭計有:五陰、三毒、六根、六塵、十八界等名相。
五陰:一譯作五蘊。
陰與蘊,都是代表陰暗與蘊藏的意義。
五陰包括色、受、想、行、識五項。
色陰:包括有所表示的如顏色與長短、虛空,乃至無所表示的,如抽象幻覺等等,中文的色字,有時代表男女之色,但佛學中極少采用色字來代表男女色欲。
總之,色陰,是包括物理與生理身體的四大種性,所謂四大,就是地大(堅固性的實質)、水大(流動性的液體)、火大(熱能)、風大(氣化)。
受陰,指生理的感覺與心理的反應。
想陰,指思維意識的思想作用。
行陰,指身心本能運行活動的動能。
識陰,指心靈作用的精神本質。
由人我身心與物理人事世間所起的心理基本罪惡,便有所謂貪、嗔、癡的三毒,隋唐以前舊譯佛學,也有稱為淫、怒、癡的。
由三毒所生的差別罪惡,便有三種心理的罪過,即貪、嗔、癡;四種口舌的罪過,即妄語、惡口、兩舌、綺語;以及三種身體的罪過,即殺、盜。
淫。
佛學既概括人們身心的作用,叫做五陰,同時又分別身心與物理世界的關係,構成六根、六塵與十八界: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 | | | | | }十八界 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此中唯有意的思維法則,屬於心理的,餘如身體所生的感觸等等,都是屬於生理與物理的作用。
) 有關於人生觀與世界觀的,計有四諦,十二因緣: 四諦:即為苦集滅道四者。
是說人生世界,一切皆苦,純苦無樂,而眾生無知,反取苦為樂;歸納其類,分為八苦,即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等,這就叫做苦諦。
因為眾生自尋煩惱,以采集苦因而成苦果,誤以為樂,這就叫做集諦。
如欲滅去苦因苦果,達到離苦得樂,這就叫做滅諦。
因此必須要以求證道果,升華人生而得達究竟的法門;這就叫做道諦。
並且以人世事物,一切都是變遷不定,根本沒有永恒,所以名之為"無常"。
人生一切,純苦無樂,因此名之為"苦"。
一切皆空,所以名之為"空"。
而且分析身心,乃至世界,其中畢竟沒有我的存在,所謂世界身心,但為我的所依,並非我的真實,又名之為"無我"。
因此綜觀人生世界,名為"無常"、"苦"、"空","無我"。
十二因緣:首先從無明開始,無明就有不明根本,不知其所來的意義,普通人們對於生命或心靈意識活動的泉源,都是一本糊塗,不明究竟,反之,就是明自覺悟而得其究竟了,可是一切眾生,都從無明而來,所以姑且裁定以無明為開始的因。
首因無明而發生第二相互關係的行,行就是動能的意思。
第三因行而有識的作用,識是基本能思的潛力。
第四因識而構成名(抽象的觀念)色(實質的生理與物理)。
第五團名色而生起眼等六根與色等六塵進入的現象。
第六國六人而發生接觸的感覺。
第七因觸而引起領受在心的作用。
第八因受而發生愛欲的追求。
第九因愛而有求取的需要。
第十因取而現有的存在。
第十一因有而成生命的曆程。
第十二因生而有老死的後果。
複因老死而轉入無明,又形成另一因緣的生命。
無明循前列循環因緣的次序,而互為因果,因此生生滅滅,如環的無端無盡,虛妄相續,建立一個幻化的人生世界曆程的現象,同時,又用這一法則,說明物理的,與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段時間中,生命延續的法則,擴而充之,又可用在對於時間、空間的解釋。
總之,小乘佛學對於人生世界的觀點,正如一般宗教相似,純粹從出世思想的立場,看世界,是一個痛苦煩惱的世界;看人生,是一個悲觀罪惡的人生,因此要求出離世間,要求解脫人生,而求得清淨寂滅的涅盤道果;其行為思想,如中國道家的隱士,'其偏向有點類似楊朱,所以也為中國文化中另一類的精神相近,自然而然被承受下來而成為中國佛學的一部分。
2.小乘的實踐 以持戒、修定、修慧為次第三學的基礎,終於達到解脫,與解脫知見的究竟。
所謂戒律,有出家的男眾與女眾,不出家在俗的男眾與女眾種種項目的差別,基本戒條,也就是人類公認的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等等的美德。
是以戒律的作用,與中國文化的《禮記》精神: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極其相似;其他細節條文,有關於儀禮,以及防微杜漸的操守,又與墨子的素絲染色之歎,與節儉其行、高尚其誌,互相類似,除了其中一部分,因時因地的異同,尚有可議之外,實在是澡雪精神、砒項操行的道德準繩。
3.小乘的求證方法 以禪那為主。
梵語"禪那",有譯為中文的"靜慮",但靜...
大乘《百法明門論》跟小乘《俱舍論》,有什麼不同小乘七十五法
大乘佛法是自度度他既有能力救度自己又有智慧和力量救度他佛教本身就不是中國的他是印度的淨飯王的兒子釋迦牟尼創建的後來傳到中國說到釋迦學術思想的內容,也就是通常所謂佛學的概要,依照一般習慣,都以大乘、小乘來區分,中國的佛學與佛教,乃大小乘並列,而且比較偏向大乘,現在流行於西方的佛學,大多數隻注重小乘,認為那是原始的佛教,尤其東南亞各國的南傳佛教,大體都是以小乘為主的,以下先用比較簡要的途徑,從思想、實踐、與求證方法三個項目來說明小乘佛學。
1.小乘的思想有關分析身心而得的歸納名辭計有:五陰、三毒、六根、六塵、十八界等名相。
五陰:一譯作五蘊。
陰與蘊,都是代表陰暗與蘊藏的意義。
五陰包括色、受、想、行、識五項。
色陰:包括有所表示的如顏色與長短、虛空,乃至無所表示的,如抽象幻覺等等,中文的色字,有時代表男女之色,但佛學中極少采用色字來代表男女色欲。
總之,色陰,是包括物理與生理身體的四大種性,所謂四大,就是地大(堅固性的實質)、水大(流動性的液體)、火大(熱能)、風大(氣化)。
受陰,指生理的感覺與心理的反應。
想陰,指思維意識的思想作用。
行陰,指身心本能運行活動的動能。
識陰,指心靈作用的精神本質。
由人我身心與物理人事世間所起的心理基本罪惡,便有所謂貪、嗔、癡的三毒,隋唐以前舊譯佛學,也有稱為淫、怒、癡的。
由三毒所生的差別罪惡,便有三種心理的罪過,即貪、嗔、癡;四種口舌的罪過,即妄語、惡口、兩舌、綺語;以及三種身體的罪過,即殺、盜。
淫。
佛學既概括人們身心的作用,叫做五陰,同時又分別身心與物理世界的關係,構成六根、六塵與十八界: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十八界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此中唯有意的思維法則,屬於心理的,餘如身體所生的感觸等等,都是屬於生理與物理的作用。
)有關於人生觀與世界觀的,計有四諦,十二因緣:四諦:即為苦集滅道四者。
是說人生世界,一切皆苦,純苦無樂,而眾生無知,反取苦為樂;歸納其類,分為八苦,即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等,這就叫做苦諦。
因為眾生自尋煩惱,以采集苦因而成苦果,誤以為樂,這就叫做集諦。
如欲滅去苦因苦果,達到離苦得樂,這就叫做滅諦。
因此必須要以求證道果,升華人生而得達究竟的法門;這就叫做道諦。
並且以人世事物,一切都是變遷不定,根本沒有永恒,所以名之為"無常"。
人生一切,純苦無樂,因此名之為"苦"。
一切皆空,所以名之為"空"。
而且分析身心,乃至世界,其中畢竟沒有我的存在,所謂世界身心,但為我的所依,並非我的真實,又名之為"無我"。
因此綜觀人生世界,名為"無常"、"苦"、"空","無我"。
十二因緣:首先從無明開始,無明就有不明根本,不知其所來的意義,普通人們對於生命或心靈意識活動的泉源,都是一本糊塗,不明究竟,反之,就是明自覺悟而得其究竟了,可是一切眾生,都從無明而來,所以姑且裁定以無明為開始的因。
首因無明而發生第二相互關係的行,行就是動能的意思。
第三因行而有識的作用,識是基本能思的潛力。
第四因識而構成名(抽象的觀念)色(實質的生理與物理)。
第五團名色而生起眼等六根與色等六塵進入的現象。
第六國六人而發生接觸的感覺。
第七因觸而引起領受在心的作用。
第八因受而發生愛欲的追求。
第九因愛而有求取的需要。
第十因取而現有的存在。
第十一因有而成生命的曆程。
第十二因生而有老死的後果。
複因老死而轉入無明,又形成另一因緣的生命。
無明循前列循環因緣的次序,而互為因果,因此生生滅滅,如環的無端無盡,虛妄相續,建立一個幻化的人生世界曆程的現象,同時,又用這一法則,說明物理的,與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段時間中,生命延續的法則,擴而充之,又可用在對於時間、空間的解釋。
總之,小乘佛學對於人生世界的觀點,正如一般宗教相似,純粹從出世思想的立場,看世界,是一個痛苦煩惱的世界;看人生,是一個悲觀罪惡的人生,因此要求出離世間,要求解脫人生,而求得清淨寂滅的涅盤道果;其行為思想,如中國道家的隱士,'其偏向有點類似楊朱,所以也為中國文化中另一類的精神相近,自然而然被承受下來而成為中國佛學的一部分。
2.小乘的實踐以持戒、修定、修慧為次第三學的基礎,終於達到解脫,與解脫知見的究竟。
所謂戒律,有出家的男眾與女眾,不出家在俗的男眾與女眾種種項目的差別,基本戒條,也就是人類公認的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等等的美德。
是以戒律的作用,與中國文化的《禮記》精神: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極其相似;其他細節條文,有關於儀禮,以及防微杜漸的操守,又與墨子的素絲染色之歎,與節儉其行、高尚其誌,互相類似,除了其中一部分,因時因地的異同,尚有可議之外,實在是澡雪精神、砒項操行的道德準繩。
3.小乘的求證方法以禪那為主。
梵語"禪那",有譯為中文的"靜慮",但靜慮是從大學的知、止、定、靜、安、慮、得的取義而來,且又稍有出入,禪那包括瑜伽與觀慧,是一種變化氣質,鍛煉身...
佛家的關於淡泊名利的句子
佛語禪心(1) 佛陀說:“人的生命,隻在一個呼吸間。
” 生命短促,我們應該善待自己的菩提身,思索活著的意義。
生命不是用來尋找答案,也不是用來解決問題的,它是用來愉快地過生活的。
人生多一分煩惱,就需要有一分禪心來解救。
紅塵凡夫,人人都需要一顆禪心。
佛語禪心(2) 夢窗國師詩雲:“青山幾度變黃山,世事紛飛總不幹;眼內有塵三界窄,心頭無事一床寬。
” 境由心造,心即主人。
心無物欲,方寸之間皆海闊天空永無涯畔;胸懷坦蕩,宛若長空旭日煩惱則無處藏身。
我們何不也做一個這樣的快樂佛呢!佛語禪心(3) 初祖達摩說:“不謀其前,不慮其後,不戀當今。
” 行也安然,坐也安然;窮也安然,富也安然;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得失無意,隨天際雲卷雲舒。
這才是真正的解脫!佛語禪心(4) 燃燈法師說;“如果我們破除一切執著塵勞,丟掉身外亂性的貪婪和物欲,找回自己這樣就能獲得身心的自然安寧、愜意、舒適、安逸:幸福的生活也隨之而來。
” 一生隻知道追逐名利,而不知道享受的人心最苦累。
可惜世上仍有大多數人,為了各種欲望拚命占去所有清醒時刻,隻餘下少許時間來追尋生命的意義!佛語禪心(5) 證嚴法師說:“寧靜是美,安定最樂。
這是習禪、修心、養性、怡悅且最崇高最美好的境界。
” 佛經的本質就是安詳,我們可以在佛經中找到“安詳”的真正意義和尋求安詳的途徑。
無論是誰要追求要達到愉快、美滿、充實、瀟灑的人生境界,都絕不能缺少一顆安詳的心!佛語禪心(6) 耕雲先生說:“人一旦失去了安詳,同時便會褪失了生命的華彩。
是女孩子,不會再容光照人;是男孩子,就麵目可憎。
” 是啊!倘使生活中缺少了安詳,而懷著挫折、無奈、懷疑、憂慮的心態去過活人生,那生活對生命來說,毫無疑問就是一種懲罰了。
一個人要學會安頓自己的心靈,做到內心寧靜安適我們的人生才一定會美好。
佛語禪心(7) 靜慧大師說:“學佛幾十年,我對佛教最重要的體會隻有六個字的體會:看破,放下,自在。
” 所謂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別心、是非心、得失心、執著心。
萬物皆為我所用,但非我所屬。
我們要拋棄的是一切的執著,淡泊明心放下貪、嗔、癡,不絕望於人生的苦也不執著於人生之樂。
佛語禪心(8) 弘一大師說:“恬淡是養心第一法,安詳是處世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歉退是保身第一法。
” 貪得者身富而心貧,知足者身貧而心富;居高者形逸而勞神,處下者形勞而神逸。
人生的苦惱是不分貴賤的,要麼你去駕馭生活要麼生活駕馭你,你的態度決定了誰是坐騎誰是騎者。
佛語禪心(9) 靜慧大師說:“苦在一切人麵前都是平等的,隻不過苦的方式不同而已。
人活著為什麼會感到很累很累呢?就是因為總被種種外在的事相所迷惑,總期求得到的越多越好以致肩上的擔子越來越沉重連步子都邁不開了。
” 人生是苦的,充滿煩惱,但如果放下執著,苦當下就是空,煩惱就是菩提,人生就是解脫。
當下就放下,無分別,凡夫就是佛,婆娑世界就是淨土,在繁忙的人生中就能實現最大的自在佛語禪心(10) 靈泉宗一禪師有詩雲:“美玉藏頑石,蓮花出淤泥。
須生煩惱處,悟得即菩提。
” 凡有奢求必得煩惱,所以不要去追求什麼,隻問自己該做什麼這就是安分。
求心安,求解脫,首先應該做明白人,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怎樣獲得。
明白人既能努力改變環境,更能努力改變心境;改變環境靠聰明,改變心境靠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