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台關於教育的句子
1.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隻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龍應台《目送》2.你需要的伴侶,最好是能夠和你並肩立在船頭,淺斟低唱兩岸風光,同時更能在驚濤駭浪中緊緊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
換句話說,最好她本身不是你必須應付的驚濤駭浪。
——龍應台《親愛的安德烈》3.我想作家也分成三種吧!壞的作家暴露自己的愚昧,好的作家使你看見愚昧,偉大的作家使你看見愚昧的同時認出自己的原型而湧出最深刻的悲憫。
這是三個不同的層次。
——龍應台 《百年思索》4.人生就是如此,你以為已經從一個漩渦逃離,其實另外一個漩渦就在你的腳下。
用力蹬一腳,就進去了。
所以,不需要對生活太用力,心會帶著我們去該去的地方。
——龍應台《目送》5.愛,不等於喜歡,愛,不等於認識。
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借口。
多少父母和兒女同處一室卻無話可談,他們深愛著彼此卻互不認識,他們向往接觸卻找不到橋梁,渴望表達卻沒有語言。
——龍應台 《親愛的安德烈》6.有些事,隻能一個人做。
有些關,隻能一個人過。
有些路啊,隻能一個人走。
——龍應台7.你將來會碰到很多你不欣賞、不讚成的人,而且必須與他們共事。
這人可能是你的上司、同事,或部署,這人可能是你的市長或國家領導。
你必須每一次都作出決定:是與他決裂、抗爭,還是妥協、接受。
抗爭,值不值得?妥協,安不安心?在信仰和現實之間,很艱難的找出一條路來。
你要自己找出來。
——龍應台8.所謂父母,就是那不斷對著背影既欣喜又悲傷,想追回擁抱又不敢聲張的人。
——龍應台《親愛的安德烈》9.不是漸行漸遠,而是有一天終要重逢。
——龍應台《目送》
龍應台經典語錄
龍應台經典語錄閱讀提示:所謂父女母子一場,隻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1、有些事,隻能一個人做。
有些關,隻能一個人過。
有些路啊,隻能一個人走。
人生其實像一條從寬闊的平原走進森林的路。
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結夥而行,歡樂地前推後擠、相濡以沫;一旦進入森林,草叢和荊棘擋路,各人專心走各人的路,尋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擠擠的群體情感,那無憂無慮無猜忌的同儕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隻有少年期有。
離開這段純潔而明亮的階段,路其實可能愈走愈孤獨。
你將被家庭羈絆,被責任捆綁,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複雜和矛盾壓抑,你往叢林深處走去,愈走愈深,不複再有陽光似的夥伴。
到了熟透的年齡,即使在群眾的懷抱中,你都可能覺得寂寞無比。
你的工作能給你多少自由? 走進人生的叢林之後,自由卻往往要看你被迫花多少時間在閃避道路上的荊棘。
2、 有些青年人追求時尚,不談政治,實際上就是隻關心自己的事情。
社會就像一個巨大的滾動著的車,總有人在裏麵自顧自地行樂。
所幸的是,總有人探出頭來看看這輛車究竟跑在哪裏。
3、 思想需要經驗的累積,靈感需要感受的沉澱,最細致的體驗需要最寧靜透徹的觀照。
累積、沉澱、寧靜觀照,哪一樣可以在忙碌中產生呢?我相信,奔忙,使作家無法寫作,音樂家無法譜曲,畫家無法作畫,學者無法著述。
奔忙,使思想家變成名嘴,使名嘴變成娛樂家,使娛樂家變成聒噪小醜。
閑暇、逗留,確實是創造力的有機土壤,不可或缺。
4、龍應台:我其實也誠實地在問自己,思考了之後我自己覺得,天呀,如果我的孩子能夠平安而且快樂,不管傑不傑出,我都已經很感謝了,所謂的“ 成功”好像真的不重要。
事實上,這種情形已經發生了,很多我台北、香港的朋友,他們的兒子女兒都在哈佛、劍橋讀書,頂尖的優秀,我的兒子還在尋找人生的意義和方向,而且並不以“傑出”作為人生誌向。
以“不能輸在起跑點上”的邏輯來說,他已經差一大截了。
但是那一次的“陽台夜話”,我整理了自己的思緒,是的,我可以接受我的孩子“平庸”,重要的是他們在人生裏找到意義……1975年我離開台灣到美國去留學的時候,走在美國的大學校園裏頭,天上深藍深藍的一片雲都沒有,陽光照在綠油油的草地上,一片無邊無際的草地。
8月,還沒有開學,美國18歲、20歲的人光著臂膀、穿著短褲、球鞋、騎著腳踏車在你麵前悠來悠去,我最無法忘懷的就是:咦,怎麼他們每個人看著都那麼輕鬆,那麼沒負擔?從他們肢體的語言我就已經發現了,我們差別很大,他們身上沒有那個幾千年的國家重任。
5、人本是散落的珍珠,隨地亂滾,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強韌的細線,將珠子穿起來成為社會。
當公民社會不再依賴皇權或神權來鞏固它的底座,文化、曆史是公民社會最重要的黏合劑。
6、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別人——他不霸道,因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奪,因為不掠奪所以有永續的智能。
7、所謂父女母子一場,隻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8、一個社會特立獨行的人越多,天分、才氣、道德、勇氣就越多。
9、每個時代都有思考和不思考的人。
龍應台經典語錄
龍應台經典語錄 閱讀提示:所謂父女母子一場,隻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1、有些事,隻能一個人做。
有些關,隻能一個人過。
有些路啊,隻能一個人走。
人生其實像一條從寬闊的平原走進森林的路。
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結夥而行,歡樂地前推後擠、相濡以沫;一旦進入森林,草叢和荊棘擋路,各人專心走各人的路,尋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擠擠的群體情感,那無憂無慮無猜忌的同儕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隻有少年期有。
離開這段純潔而明亮的階段,路其實可能愈走愈孤獨。
你將被家庭羈絆,被責任捆綁,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複雜和矛盾壓抑,你往叢林深處走去,愈走愈深,不複再有陽光似的夥伴。
到了熟透的年齡,即使在群眾的懷抱中,你都可能覺得寂寞無比。
你的工作能給你多少自由? 走進人生的叢林之後,自由卻往往要看你被迫花多少時間在閃避道路上的荊棘。
2、 有些青年人追求時尚,不談政治,實際上就是隻關心自己的事情。
社會就像一個巨大的滾動著的車,總有人在裏麵自顧自地行樂。
所幸的是,總有人探出頭來看看這輛車究竟跑在哪裏。
3、 思想需要經驗的累積,靈感需要感受的沉澱,最細致的體驗需要最寧靜透徹的觀照。
累積、沉澱、寧靜觀照,哪一樣可以在忙碌中產生呢?我相信,奔忙,使作家無法寫作,音樂家無法譜曲,畫家無法作畫,學者無法著述。
奔忙,使思想家變成名嘴,使名嘴變成娛樂家,使娛樂家變成聒噪小醜。
閑暇、逗留,確實是創造力的有機土壤,不可或缺。
4、龍應台:我其實也誠實地在問自己,思考了之後我自己覺得,天呀,如果我的孩子能夠平安而且快樂,不管傑不傑出,我都已經很感謝了,所謂的“ 成功”好像真的不重要。
事實上,這種情形已經發生了,很多我台北、香港的朋友,他們的兒子女兒都在哈佛、劍橋讀書,頂尖的優秀,我的兒子還在尋找人生的意義和方向,而且並不以“傑出”作為人生誌向。
以“不能輸在起跑點上”的邏輯來說,他已經差一大截了。
但是那一次的“陽台夜話”,我整理了自己的思緒,是的,我可以接受我的孩子“平庸”,重要的是他們在人生裏找到意義…… 1975年我離開台灣到美國去留學的時候,走在美國的大學校園裏頭,天上深藍深藍的一片雲都沒有,陽光照在綠油油的草地上,一片無邊無際的草地。
8月,還沒有開學,美國18歲、20歲的人光著臂膀、穿著短褲、球鞋、騎著腳踏車在你麵前悠來悠去,我最無法忘懷的就是:咦,怎麼他們每個人看著都那麼輕鬆,那麼沒負擔?從他們肢體的語言我就已經發現了,我們差別很大,他們身上沒有那個幾千年的國家重任。
5、人本是散落的珍珠,隨地亂滾,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強韌的細線,將珠子穿起來成為社會。
當公民社會不再依賴皇權或神權來鞏固它的底座,文化、曆史是公民社會最重要的黏合劑。
6、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別人——他不霸道,因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奪,因為不掠奪所以有永續的智能。
7、所謂父女母子一場,隻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8、一個社會特立獨行的人越多,天分、才氣、道德、勇氣就越多。
9、每個時代都有思考和不思考的人。
求龍應台《目送》裏幾篇散文的句子賞析
1.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隻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龍應台送自己的兒子華安,作為一個母親,對於親情,她有的隻不過是不舍和眷戀。
兒子從未遠離自己,這一去,不知何時回來,飽含了一個母親對兒子強烈的不舍。
2.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
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
表現了作者作為母親,親盼兒子能夠回頭看自己一眼的急切心理,“一次都沒有”包含著失望,是從心底發出的感情。
3. 我看著他的小貨車小心地倒車,然後噗噗駛出巷口,留下一團黑煙。
直到車子轉彎看不見了,我還站在那裏,一口皮箱旁。
這是作者看著自己的父親,從而想到,天下的父母,即使再卑微,也是深深的愛著子女。
4. 火葬場的爐門前,棺木是一隻巨大而沉重的抽屜,緩緩往前滑行。
沒有想到可以站得那麼近,距離爐門也不過五公尺。
雨絲被風吹斜,飄進長廊內。
我掠開雨濕了前額的頭發,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後一次的目送。
“深深、深深地凝望”表現了作者對自己父親離世的不舍,“希望最後一次的目送”是女兒希望父親走好的情感。
...
欣賞幾個句子在龍應台目送的寂寞篇欣賞
1、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隻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龍應台 《目送》2、 時間是一隻藏在黑暗中的溫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間,物走星移。
——龍應台 《目送》3、 有些事,隻能一個人做。
有些關,隻能一個人過。
有些路啊,隻能一個人走。
——龍應台 《目送》4、 我們拚命地學習如何成功衝刺一百米,但是沒有人教過我們:你跌倒時,怎麼跌得有尊嚴;你的膝蓋破得血肉模糊時,怎麼清洗傷口、怎麼包紮;你一頭栽下時,怎麼治療內心淌血的創痛,怎麼獲得心靈深層的平靜;心像玻璃一樣碎了一地時,怎麼 收拾? ——龍應台 《目送》5、 有些路,隻能一個人走。
——龍應台 《目送》6、 有一種寂寞,身邊添一個可談的人,一條知心的狗,或許就可以消減。
有一種寂寞,茫茫天地之間餘舟一芥的無邊無際無著落,人隻能各自孤獨麵對,素顏修行。
——龍應台 《目送》7、 太疼的傷口,你不敢去觸碰;太深的憂傷,你不敢去安慰;太殘酷的殘酷,有時候,你不敢去注視。
——龍應台 《目送》8、 修行的路總是孤獨的,因為智慧必然來自孤獨。
——龍應台 《目送》9、 人生由淡淡的悲傷和淡淡的幸福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爾的興奮和沉默的失望中度過每一天,然後帶著一種想說卻又說不出來的‘懂’,作最後的轉身離開。
——龍應台 《目送》10、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母女母子一場,隻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龍應台 《目送》11、 一個人走路,才是你和風景之間的單獨私會。
——龍應台 《目送》12、 一個人固然寂寞,兩個人孤燈下無言相對卻可以更寂寞。
——龍應台 《目送》13、 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時時恐懼。
幸福就是,尋常的人兒依舊。
幸福就是,早上揮手說“再見”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來了,書包丟在同一個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張椅下。
——龍應台 《目送》14、 我們都知道了,母親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個有郵遞區號、郵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間,而是一段時光。
——龍應台 《目送》15、 時光,是停留還是不停留?記憶,是長的還是短的?一條河裏的水,是新的還是舊的?每一片繁花似錦,輪回過幾次? ——龍應台 《目送》16、 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時時恐懼。
——龍應台 《目送》17、 母親,是個最高檔的全職、全方位CEO,隻是沒人給薪水而已。
——龍應台 《目送》18、 貧窮的記憶,在事過境遷之後,像黑白片一樣,可能產生一種煙塵朦朧的美感,轉化為辛酸而甜美的回憶。
——龍應台 《目送》19、 回憶真的是一道泄洪的閘門,一旦打開,奔騰的水勢慢不下來。
——龍應台 《目送》20、 凡是出於愛的急切都是可以原諒的。
——龍應台 《目送》21、 拜祭,終究也隻是生者的一份安寧。
——龍應台 《目送》22、 冬夜的街,很黑,犬吠聲自遠處幽幽傳來,聽起來像低聲嗚咽,在解釋一個說不清的痛處。
——龍應台 《目送》23、 我們這一代人,錯錯落落走在曆史的山路上,前後拉得很長。
同齡人推推擠擠走在一塊,或相濡以沫,或怒目相視。
年長一點的默默走在前頭,或遲疑徘徊,或漠然而果決。
前後雖隔數裏,聲氣婉轉相通,我們是用一條路上的同代人。
——龍應台 《目送 》24、 你能想象比‘被物質撐得過飽後的漠然’更貧乏的存在狀態嗎? ——龍應台 《目送》25、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物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 ? ? ? 尋找有時、放手有時,保持有時、舍棄有時 ? ? ? 撕裂有時、縫補有時,靜穆有時、言語有時 ? ? ? 喜愛有時、恨惡有時,爭戰有時、和好有時” ? ? ? 難的是,你如何辨識尋找和 放手的 時刻,你如何懂得,什麼是什麼呢? ——龍應台 《目送》26、 南美洲有一種樹,雨樹,樹冠巨大圓滿如罩鍾,從樹冠一端到另一端可以有三十米之遙。
陰天或夜間,細葉合攏,雨,直直自葉隙落下,所以葉冠雖巨大且密,樹底的小草,卻茵茵然蔥綠。
兄弟,不是永不交叉的鐵軌,倒像同一株雨樹上的枝葉,雖 然隔開 三十米,但是同樹同根,日開夜合,看同一場雨直直落地,與樹雨共老,挺好的。
——龍應台 《目送》27、 對於行路的我而言,曾經相信,曾經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舊在尋找相信。
但是麵對時間,你會發現,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麼了。
——龍應台 《目送》28、 如果科學家能把一滴眼淚裏所有的成分都複製了,包括水和鹽和氣味、溫度——他所複製的,請問,能不能被稱作一滴“眼淚”呢? ——龍應台 《目送》29、 不是漸行漸遠,而是有一天終要重逢;你的名字,清楚地留在世紀的史記裏。
——龍應台 《目送》30、 斜坡上的雜化野草,誰說不是一草一千秋,一花一世界呢? ——龍應台 《目送》31、 隻能想象,他的內在世界和我的一樣波濤深邃,但是,我進不去。
——龍應台 《目送》32、 在暫時裏,隻有假設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
——龍應台 《目送》33、 “所有其他的人,會經曆結婚、生育、...
龍應台語錄
1、有些事,隻能一個人做。
有些關,隻能一個人過。
有些路啊,隻能一個人走。
2、民主是什麼?民主就是發表了任何意見不怕有人秋後算賬;民主就是權利被侵犯的時候可以理直氣壯地討回,不管你是什麼階級什麼身份;民主就是不必效忠任何黨,不必討好任何人,也可以堂堂正正地過日子;民主就是打開電視不必忍受主播道德凜然地說謊;民主就是不必為了保護孩子而訓練他從小習慣謊言;民主就是享受各種自由而且知道那自由不會突然被拿走,因為它不是賜予的;民主並非隻是選舉投票,它是生活方式,是思維方式,是你每天呼吸的空氣、舉手投足的修養,個人回轉的空間。
3、人生其實像一條從寬闊的平原走進森林的路。
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結夥而行,歡樂地前推後擠、相濡以沫;一旦進入森林,草叢和荊棘擋路,各人專心走各人的路,尋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擠擠的群體情感,那無憂無慮無猜忌的同儕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隻有少年期有。
離開這段純潔而明亮的階段,路其實可能愈走愈孤獨。
你將被家庭羈絆,被責任捆綁,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複雜和矛盾壓抑,你往叢林深處走去,愈走愈深,不複再有陽光似的夥伴。
到了熟透的年齡,即使在群眾的懷抱中,你都可能覺得寂寞無比。
你的工作能給你多少自由? 走進人生的叢林之後,自由卻往往要看你被迫花多少時間在閃避道路上的荊棘。
4、有些青年人追求時尚,不談政治,實際上就是隻關心自己的事情。
社會就像一個巨大的滾動著的車,總有人在裏麵自顧自地行樂。
所幸的是,總有人探出頭來看看這輛車究竟跑在哪裏。
5、思想需要經驗的累積,靈感需要感受的沉澱,最細致的體驗需要最寧靜透徹的觀照。
累積、沉澱、寧靜觀照,哪一樣可以在忙碌中產生呢?我相信,奔忙,使作家無法寫作,音樂家無法譜曲,畫家無法作畫,學者無法著述。
奔忙,使思想家變成名嘴,使名嘴變成娛樂家,使娛樂家變成聒噪小醜。
閑暇、逗留,確實是創造力的有機土壤,不可或缺。
6、龍應台:我其實也誠實地在問自己,思考了之後我自己覺得,天呀,如果我的孩子能夠平安而且快樂,不管傑不傑出,我都已經很感謝了,所謂的“ 成功”好像真的不重要。
事實上,這種情形已經發生了,很多我台北、香港的朋友,他們的兒子女兒都在哈佛、劍橋讀書,頂尖的優秀,我的兒子還在尋找人生的意義和方向,而且並不以“傑出”作為人生誌向。
以“不能輸在起跑點上”的邏輯來說,他已經差一大截了。
但是那一次的“陽台夜話”,我整理了自己的思緒,是的,我可以接受我的孩子“平庸”,重要的是他們在人生裏找到意義。
… … 1975年我離開台灣到美國去留學的時候,走在美國的大學校園裏頭,天上深藍深藍的一片雲都沒有,陽光照在綠油油的草地上,一片無邊無際的草地。
8月,還沒有開學,美國18歲、20歲的人光著臂膀、穿著短褲、球鞋、騎著腳踏車在你麵前悠來悠去,我最無法忘懷的就是:咦,怎麼他們每個人看著都那麼輕鬆,那麼沒負擔?從他們肢體的語言我就已經發現了,我們差別很大,他們身上沒有那個幾千年的國家重任。
7、人本是散落的珍珠,隨地亂滾,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強韌的細線,將珠子穿起來成為社會。
當公民社會不再依賴皇權或神權來鞏固它的底座,文化、曆史是公民社會最重要的黏合劑。
8、為了一個自認“崇高”的目標,整肅意見相左的人,不惜濫殺無辜,以製造震嚇效果,是民間做的,叫做恐怖主義。
政府為之,叫做國家恐怖主義。
9、現在石庫門根本是把上海原本的居民遷走了之後,先掏空它,然後把它弄得非常漂亮,進來消費的人都是有錢的某個階級的人,台灣人、西方人、有錢的上海人,那是少數人。
你把原來的我們所珍惜的市民文化拿掉,然後把一種新形態的、資本主義的殖民文化放進去,你要告訴我說這個就是傳統和現代的銜接的最好典範,那差太遠了。
10、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別人——他不霸道,因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奪,因為不掠奪所以有永續的智能。
11、所謂父女母子一場,隻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12、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 你怎麼能夠不生氣呢?你怎麼還有良心躲在角落裏做"沉默的大多數"?你以為你是好人,但是就因為你不生氣、你忍耐、你退讓,所以攤販把你的家搞得像個破落大雜院,所以台北的交通一切烏煙瘴氣,所以淡水河是條爛腸子;就是因為你不講話、不罵人、不表示意見,所以你疼愛的娃娃每天吃著、喝著、呼吸著化學毒素,你還在夢想他大學畢業的那一天:你忘了,幾年前在南部有許多孕婦,懷胎九月中,她們也閉著眼夢想孩子長大的那一天。
卻沒想到吃了滴滴純淨的沙拉油,孩子生下來是瞎的、黑的! 13、一個社會特立獨行的人越多,天分、才氣、道德、勇氣就越多。
14、每個時代都有思考和不思考的人。
15、太疼的傷口,你不敢去碰觸;太深的憂傷,你不敢去安...
有關龍應台《目送》的好句!!!緊急
龍應台:目送 華安上小學第一天,我和他手牽著手,穿過好幾條街,到維多利亞小學。
九月初,家家戶戶院子裏的蘋果和梨樹都綴滿了拳頭大小的果子,枝丫因為負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樹籬,勾到過路行人的頭發。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場上等候上課的第一聲鈴響。
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媽媽的手心裏,怯怯的眼神,打量著周遭。
他們是幼稚園的畢業生,但是他們還不知道一個定律:一件事情的畢業,永遠是另一件事情的開啟。
鈴聲一響,頓時人影錯雜,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麼多穿梭紛亂的人群裏,我無比清楚地看著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象在一百個嬰兒同時哭聲大作時,你仍舊能夠準確聽出自己那一個的位置。
華安背著一個五顏六色的書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斷地回頭;好象穿越一條無邊無際的時空長河,他的視線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會。
我看著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門裏。
十六歲,他到美國作交換生一年。
我送他到機場。
告別時,照例擁抱,我的頭隻能貼到他的胸口,好象抱住了長頸鹿的腳。
他很明顯地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
他在長長的行列裏,等候護照檢驗;我就站在外麵,用眼睛跟著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
終於輪到他,在海關窗口停留片刻,然後拿回護照,閃入一扇門,倏乎不見。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
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
現在他二十一歲,上的大學,正好是我教課的大學。
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願搭我的車。
即使同車,他戴上耳機——隻有一個人能聽的音樂,是一扇緊閉的門。
有時他在對街等候公車,我從高樓的窗口往下看:一個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隻能想象,他的內在世界和我的一樣波濤深邃,但是,我進不去。
一會兒公車來了,擋住了他的身影。
車子開走,一條空蕩蕩的街,隻立著一隻郵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隻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識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個背影有關。
博士學位讀完之後,我回台灣教書。
到大學報到第一天,父親用他那輛運送飼料的廉價小貨車長途送我。
到了我才發覺,他沒開到大學正門口,而是停在側門的窄巷邊。
卸下行李之後,他爬回車內,準備回去,明明啟動了引擎,卻又搖下車窗,頭伸出來說:“女兒,爸爸覺得很對不起你,這種車子實在不是送大學教授的車子。
”我看著他的小貨車小心地倒車,然後噗噗駛出巷口,留下一團黑煙。
直到車子轉彎看不見了,我還站在那裏,一口皮箱旁。
每個禮拜到醫院去看他,是十幾年後的時光了。
推著他的輪椅散步,他的頭低垂到胸口。
有一次,發現排泄物淋滿了他的褲腿,我蹲下來用自己的手帕幫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糞便,但是我必須就這樣趕回台北上班。
護士接過他的輪椅,我拎起皮包,看著輪椅的背影,在自動玻璃門前稍停,然後沒入門後。
我總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機場。
火葬場的爐門前,棺木是一隻巨大而沉重的抽屜,緩緩往前滑行。
沒有想到可以站得那麼近,距離爐門也不過五公尺。
雨絲被風吹斜,飄進長廊內。
我掠開雨濕了前額的頭發,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後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隻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龍應台散文
您好,我給您找了兩篇。
1. 龍應台----百年思索 文學------白楊樹的湖中倒影 為什麽需要文學?了解文學、接近文學,對我們形成價值判斷有什麽關係?如 果說,文學有一百種所謂「功能」而我必須選擇一種最重要的,我的答案是:德文 有一個很精確的說法,macht sichtbar,意思是「使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
在我 自己的體認中,這就是文學跟藝術的最重要、最實質、最核心的一個作用。
我不知 道你們這一代人熟不熟悉魯迅的小說?他的作品對我們這一代人是禁書。
沒有讀過 魯迅的請舉一下手?(約有一半人舉手)魯迅的短篇《藥》,講的是一戶人家的孩 子生了癆病。
民間的迷信是,饅頭沾了鮮血給孩子吃,他的病就會好。
或者說《祝 福》裏的祥林嫂;祥林嫂是一個嘮嘮叨叨的近乎瘋狂的女人,她的孩子給狼叼走了。
讓我們假想,如果你我是生活在魯迅所描寫的那個村子裏頭的人,那麽我們看 見的,理解的,會是什麽呢?祥林嫂,不過就是一個讓我們視而不見或者繞道而行 的瘋子。
而在《藥》裏,我們本身可能就是那一大早去買饅頭,等看人砍頭的父親 或母親,就等著要把那個饅頭泡在血裏,來養自己的孩子。
再不然,我們就是那小 村子裏頭最大的知識份仔,一個口齒不清的秀才,大不了對農民的迷信表達一點不 滿。
但是透過作家的眼光,我們和村子裏的人生就有了藝術的距離。
在《藥》裏頭, 你不僅隻看見愚昧,你同時也看見愚昧後麵人的生存狀態,看見人的生存狀態中不 可動搖的無可奈何與悲傷。
在《祝福》裏頭,你不僅隻看見貧窮粗鄙,你同時看見 貧窮下麵「人」作為一種原型最值得尊敬的痛苦。
文學,使你「看見」。
我想作家也分成叁種吧!壞的作家暴露自己的愚昧,好的作家使你看見愚昧, 偉大的作家使你看見愚昧的同時認出自己的原型而湧出最深刻的悲憫。
這是叁個不 同層次。
文學與藝術使我們看見現實背麵更貼近生存本質的一種現實,在這種現實裏, 除了理性的深刻以外,還有直覺的對「美」的頓悟。
美,也是更貼近生存本質的一 種現實。
誰……能夠完整的背出一闋詞?講我最喜歡的詞人蘇東坡好了。
誰今天晚上願 意為我們朗誦《江城子》?(騷動、猶豫,一男學生靦腆地站起來,開始背誦)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裏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麵,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斷腸處…… (學生忘詞,支吾片刻,一位白發老先生朗聲接下: 「明月夜,短鬆崗。
」熱烈掌聲) 你說這短短七十個字,它帶給我們什麽?它對我們的價值判斷有什麽作用?你 說沒有,也不過就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那欲言又止的文字,文字裏幽渺的意象, 意象所激起的朦朧的感覺,使你停下來歎一口氣,使你突然看向窗外倏然滅掉的路 燈,使你久久地坐在黑暗裏,讓孤獨籠罩,與隱藏最深的自己素麵相對。
但是它的作用是什麽呢?如果魯迅的小說使你看見了現實背後的縱深,那麽, 一首動人,深刻的詩,我想,它提供了一種「空」的可能,「空」相對於「實」。
空,是另一種現實。
我們平常看不見的、更貼近存在本質的現實。
假想有一個湖,湖裏當然有水,湖岸上有一排白楊樹,這一排白楊樹當然是實 體的世界,你可以用手去摸,感覺到它樹幹的凹凸的質地。
這就是我們平常理性的 現實的世界,但事實上有另外一個世界,我們不稱它為「實」,甚至不注意到它的 存在。
水邊的白楊樹,不可能沒有倒影,隻要白楊樹長在水邊就有倒影。
而這個倒 影,你摸不到它的樹幹,而且它那麽虛幻無常:風吹起的時候,或者今天有雲,下 小雨,或者滿月的月光浮動,或者水波如鏡麵,而使得白楊樹的倒影永遠以不同的 形狀,不同的深淺,不同的質感出現,它是破碎的,它是回旋的,它是若有若無的。
但是你說,到底岸上的白楊樹才是唯一的現實,還是水裏的白楊樹,才是唯一的現 實。
然而在生活裏,我們通常隻活在一個現實裏頭,就是岸上的白楊樹那個層麵, 手可以摸到、眼睛可以看到的層麵,而往往忽略了水裏頭那個「空」的,那個隨時 千變萬化的,那個與我們的心靈直接觀照的倒影的層麵。
文學,隻不過就是提醒我們:除了岸上的白楊樹外,有另外一個世界可能更真 實存在,就是湖水裏頭那白楊樹的倒影。
2. 時間 龍應台 二00七年最末一個晚上,十八歲的華飛去和朋友午夜狂歡。
我坐在旅店的窗邊,泰北冬季的天空潔淨,尤其當城市的燈火因貧窮而黯淡,星星就大膽放肆了,一顆一顆堂堂出現。
但是星星雖亮,卻極度沉默,下麵的街頭人聲鼎沸,樂鼓翻騰。
剛從街上的人流裏撤回,我知道,像河水般湧動的是情緒激越的觀光客,但是巷裏騎樓下.疲憊的女人正開始收攤,她們赤腳的幼兒蜷在一旁,用破毯子裹著,早睡著了。
然後煙火.衝向天空轟然炸開,瞬間的璀璨,極致的炫美,人們雀躍歡呼,這是跨年之夜。
可是,這不是神明的生日,不是英雄的誕辰,不是神話中某一個偉大的時刻,不是民族史裏某一個壯烈的發生,那麼,人們慶祝的究竟是什麼呢? 想想看,你用什麼東西量時間? 一隻沙漏裏細沙流完是一段時間。
一炷馨香嫋...
【龍應台《目送》句子摘抄並賞析五句】作業幫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隻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賞析:父女母子一場的緣分,是將你和他的手上係了一根線,他的漸行漸遠,不能拉動你,卻有了那麼一絲痛楚.是牽掛、是回憶、是“生”的意義.
致開學的孩子和所有的小朋友:開學了,讓我們再讀一遍龍應台寫給兒...
先問您一個問題,您把孩子送到學校的目的是什麼?假設您的回答是為了受到更好的教育,接下來,受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又假設您的回答是為了找一份好工作,再接下來,找到工作又要做什麼呢?中國人的思維定式是養家糊口.可是龍應台的言語中,已經否定了我剛才說的第二個假設,受教育不是為了找一份好工作,然後 就這樣糊裏糊塗的過一輩子.她想要表達的意思是孩子,你要把自己的快樂、成就感和尊嚴這些東西看成是你獲得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