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年春,齊師伐我。
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的軍隊攻打我們魯國。
2、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吃肉的大官們謀劃這件事,你又何必去參與呢?
3、何以戰?
您憑什麼條件(跟齊國)作戰?
4、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衣食這類養生的東西,不敢獨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給別人。
5、小惠未徧
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
6、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莊公說:“祭祀用的牲畜、玉帛之類,從來不敢以少報多(虛報數量),一定如實稟告神(對神誠信)。
7、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這隻是小信用,不能受到神的充分信任,神是不會賜福(或保佑)您的。
8、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莊公說:“大大小小的案件,我雖然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要根據實情處理。”
9、 “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戰則請從。
“這是(對人民)盡了本職的一類事情,可以憑這個條件打一仗。”如果作戰,就請允許我跟隨您去。
10、公與之乘,戰於長勺。
魯莊和曹劌同坐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 之:指曹劌。
11、遂逐齊師。 於是就追擊齊軍。
遂:於是,就。逐:追擊。
12、夫戰,勇氣也。 打仗是靠勇氣的。 夫:發語詞。
13、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齊軍第一次擊鼓進攻時,他們的士兵鼓足了勇氣,第二次(擊鼓進攻,士兵的勇氣)就減弱了,第三次(擊鼓進攻,士兵的勇氣)士兵的勇氣就消耗盡了。
曹劌論戰士緊緊圍繞什麼來寫 曹劌認為取信於民的句子是
圍繞"可以一戰。
戰則請從" 曹劌認為取信於民的句子: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詳: 十年(1)春,齊師伐我(2)。
公(3)將戰。
曹劌(讀音guì)請見(4)。
其鄉人曰:“肉食者(5)謀之,又何間(讀音jiàn)(6)焉?”劌曰:“肉食者鄙(7),未能遠謀。
”乃(8)入見。
問:“何以戰(9)?”公曰:“衣食所安(10),弗敢專也(11),必以分人(27)。
”對曰:“小惠未徧(12),民弗(25)從也。
”公曰:“犧牲玉帛(13)(讀音bó),弗敢加(28)也,必以信。
”對曰:“小信未孚(讀音fú)(14),神弗福也(15)。
”公曰:“小大之獄(16),雖不能察(29),必以情。
”對曰:“忠(26)之屬也(31)。
可以一戰。
戰則請從(34)。
” 公與之乘。
戰於長勺(17)。
公將鼓之(18)。
劌曰:“未可。
”齊人三鼓。
劌曰:“可矣。
”齊師敗績(33)。
公將馳之(19)。
劌曰:“未可。
”下視其轍(20),登軾(21)(讀音shì,車前扶手的橫木,全車最高處名詞作動詞用,指手扶車前橫木)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齊師。
既克(22),公問其故。
對曰:“夫戰,勇氣也。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23),故克之。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吾視其轍(讀音zhé)亂,望其旗靡(讀音mǐ)(24),故逐之。
” ——選自《左傳 莊公十年》 [編輯本段]【注釋】 (1)十年:魯莊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齊師:齊國的軍隊。
齊,在今山東省中部。
我,指魯國。
魯,在今山東西南部。
《左傳》傳為魯國史官而作,故稱魯國為“我”。
(3)公:魯莊公。
(4)曹劌(guì):魯國人。
(5)肉食者:吃肉的人。
這裏指大夫以上的高官。
(6)間(jiàn):參與。
(7)鄙 :鄙陋.這裏指目光短淺. (8)乃:於是,就。
(9)何以戰:即“以何戰”,憑什麼作戰。
以:用,憑,靠. (10)衣食所安:衣服食物這類養生的東西。
(11)專:獨享,專有。
(12)徧:通"遍",遍及,普遍。
(13)犧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犧牲,犧牲用的豬、牛、羊等。
玉,玉器;帛,絲織品。
(14)孚(fú):信任,為人所信服。
(15)福:名詞作動詞,賜福,保佑。
(16)獄:訴訟案件。
(17)長勺:魯國地名,在今山東曲阜縣北。
(18)鼓:名詞作動詞,擊鼓進軍。
(19)馳:驅車追趕。
(20)轍(zhé):車輪滾過地麵留下的痕跡。
(21)軾:古代車廂前邊的橫木,供乘車人扶手用。
此指車前橫木 (22)既克:已經戰勝。
(23)盈:滿,充沛。
這裏指旺盛。
(24)靡(mǐ):倒下. (25)弗:不。
(26)忠:盡力做好分內的事。
(27)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給別人。
(28)加:超過。
這裏有虛誇,以少報多的意思 (29)察:明察,弄清楚。
(30)情:誠心,實情.這裏指對各種訴訟案件處理得合情合理 (31)忠之屬也:這是為民盡心的一類事情。
忠,盡力做好本分的事。
(32)可以一戰:就是“可以之一戰”,可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可:可以;以:憑借。
(33) 敗績:大敗。
(34)戰則請從:(如果)作戰,就請允許我跟隨去。
(35)遂:就 (36)逐:追趕,這裏是追擊的意思 [編輯本段]【譯文】 魯莊公十年春天,齊國軍隊攻打我魯國,魯莊公準備迎戰。
曹劌請求進見,曹劌的同鄉人說:“當權者會謀劃這件事,你又何必參與其間呢?”曹劌說:“當權者淺陋、無知,不能深謀遠慮。
”於是就入宮進見魯莊公。
曹劌問魯莊公:“您憑什麼條件同齊國打仗?”魯莊公說:“衣食這類用來養生的東西,我不敢獨自享用。
一定把它分給別人。
”曹劌回答說:“受恩惠的不過是身邊的近臣,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會跟從您的。
”魯莊公說:“豬、牛、羊等祭祀用品,玉器和絲織品,我不敢虛報誇大,一定對神說實話。
”曹劌回答說:“小小的信用得不到神靈的信任,神是不會保佑你的。
”魯莊公說:“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能根據實情(合理裁決)。
”曹劌回答說:“(這裏)盡了本職的一類(事情),可以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
如果作戰,就請允許(我)跟隨著去。
” 魯莊公和曹劌同乘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
魯莊公準備擊鼓進軍。
曹劌說:“不可以。
”在齊軍擊了三次鼓之後,曹劌說:“可以(進攻)了。
”齊國的軍隊大敗,魯莊公準備駕車追逐。
曹劌說:“不可以。
”(說完)曹劌走下戰車察看齊國軍隊車輪輾過的痕跡,登上戰車扶住車前的橫木遠望敗退的齊軍,說:“可以(追擊)了。
”於是追擊齊軍。
已經戰勝了齊軍,魯莊公問戰勝的原因。
曹劌回答說:“作戰,靠的是勇氣。
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勇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勇氣就衰減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勇氣耗竭了。
對方的士氣耗盡了,而我方的勢氣正旺盛,所以戰勝了齊國。
像齊國這樣的大國,是難以推測的,我害怕他們有埋伏在哪裏。
我觀察他們車輪輾過的痕跡很亂,遠望他們的軍旗已經倒下了,所以可以追逐他們。
” [編輯本段]【賞析】 戰爭題材在《左傳》中寫得最好,詳略得當,而且都有聲有色,這篇文章就是一例。
曹劌論戰以“肉食者鄙”即當官的見識淺薄,不能考慮周全為理論基礎,而他的深謀遠慮開始的出發點是魯莊...
《曹劌論戰》中體現曹劌軍事思想的句子是哪句?
曹劌論戰》 十年春,齊師伐我。
公將戰,曹劌(guì)請見。
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jiàn)焉?”劌曰:“肉食者鄙(bǐ),未能遠謀。
”乃入見。
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fú)敢專也,必以分人。
”對曰:“小惠未徧(biàn),民弗從也。
”公曰:“犧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
”對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sháo)。
公將鼓之。
劌曰:“未可。
”齊人三鼓。
劌曰:“可矣。
”齊師敗績。
公將馳之。
劌曰:“未可。
”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
對曰:“夫(fú)戰,勇氣也。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譯文 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魯國,魯莊公將要迎戰。
曹劌請求拜見魯莊公。
他的同鄉人說:“居高位享厚祿的人謀劃這件事,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居高位享厚祿的人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
”於是進宮拜見魯莊公。
曹劌問魯莊公:“您憑什麼作戰?”魯莊公說:“衣食這類養生的東西,不敢獨自享受,一定把它拿來分給別人。
”曹劌說:“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會聽從您的。
”魯莊公說:“祭祀用的豬、牛、羊、玉器、絲織品,不敢虛報,一定按照實情說。
”曹劌說:“這隻是小信用,未能讓神靈信服,神靈是不會保佑您的。
”魯莊公說:“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也一定按照實情判斷。
”曹劌說:“(這是)盡了職分的事情,可以憑借這個條件打仗。
如果要作戰就請允許(我)跟隨著去。
” 魯莊公和曹劌同坐一輛戰車,在長勺作戰。
魯莊公將要擊鼓進軍,曹劌說:“不可以。
”齊軍三次擊鼓命令軍隊出擊,曹劌說:“可以了。
”齊軍大敗。
魯莊公將要驅車追擊齊軍,曹劌說:“不可以。
”下車看齊軍的車轍,登上車前的橫木遠望齊軍,說:“可以了。
”於是追趕齊軍。
戰勝齊軍後,魯莊公問取勝的原因。
曹劌回答說:“作戰,要靠勇氣。
第一次擊鼓能振作士氣,第二次擊鼓時士氣就衰弱了,第三次擊鼓士氣就衰竭了。
他們的士氣衰竭我們的士氣正旺盛,所以戰勝他們。
(齊國是)大國,是很難推測的,害怕在那裏有埋伏,我看到他們的車轍亂了,望見他們的軍旗倒下,所以追趕他們。
”編輯本段譯文注釋注釋 春秋左傳《左傳》相傳是春秋末期的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
唐朝的劉知幾《史通·六家》:“左傳家者,其先出於左丘明。
”此後,有許多學者也持懷疑態度。
很多人都認為寫《左傳》的左氏並非左丘明。
現在一般認為《左傳》非一時一人所作,成書時間大約在戰國中期(前4世紀中葉),是由戰國時的一些學者編撰而成,其中主要部分可能是左丘明所寫。
但也有可能不是左丘明而是其他戰國時人編寫。
【 1】《左傳》以《春秋》為本,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
注:選自《左傳·莊公十年》。
標題是編者加的。
近人認為是戰國時人所編,是一部史學名著和文學名著。
本文所寫的戰爭是齊魯之間的一次戰爭,因戰場在長勺(sháo),故又稱“長勺之戰”。
【 2】十年:魯莊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 3】齊師:齊國的軍隊。
齊,在今山東省中部。
師:軍隊。
【 4】伐(fá):討伐,攻打。
【 5】我:《左傳》根據魯史寫的,所以稱魯國為“我”。
【 6】公:指魯莊公,魯莊君主。
公元前693年至662年在位。
【 7】曹劌(guì):春秋時魯國大夫。
著名的軍事理論家。
【 8】肉食者:這裏指居高位、享厚祿的人。
【 9】間(jiàn):參與。
【10】鄙:鄙陋,這裏指目光短淺。
【11】乃:副詞,於是,就。
見:拜見。
【12】何以戰:就是“以何戰”,憑借什麼作戰?以,憑、靠。
【13】衣食所安,弗(fú)敢專也:衣食這類養生的東西,不敢獨自享受。
安,有“養”的意思。
弗,不。
專,個人專有。
【14】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給別人。
人:這裏指皇公貴族和大臣們。
【15】對:回答。
一般用於下對上的回答。
【16】徧(biàn):同“遍”,遍及,普遍。
【17】犧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犧牲,指祭祀用的豬、牛、羊等。
玉帛,玉和絲織品。
【18】加:虛報,虛誇。
這裏是說以少報多。
【19】必以信:一定憑借實情(向神稟報)。
信,言語真實。
【20】小信未孚(fú):(這隻是)小信用,未能讓神靈信服。
孚,為人所信服。
【21】福:賜福,保佑。
【22】獄:案件。
【23】察:弄清楚。
【24】雖:①即使。
②雖然。
【25】察:弄清楚。
【26】情:(以)實情判斷。
【27】忠之屬也:(這是)盡了職分的事情。
忠:盡力做分內的事。
屬,類。
【28】可以一戰:即“可以之一戰”,可憑借(這個條件)打仗。
【29】戰則請從:(如果)作戰,就請允許(我)跟隨著去。
則,連詞,就。
【30】公與之乘:魯莊公和他同乘一輛戰車。
之,他,代詞,代指曹劌。
【31】於:在。
長勺:魯國...
曹劌論戰的主旨句
通假字詞1: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雞豚狗彘(zhì)之畜 【無】失其時 【無】通“勿”或“毋” 不要。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 【檢】一說通“斂” 收斂 積蓄(一些學者提出:“檢”字本應為“斂”後經訛傳為“檢”,若為“斂”字,與下句的“發”字對仗更為工整。
)3:【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頒】通“斑”花白4:【塗】有餓莩而不知發 【塗】通“途” 道路 【莩】通“殍” 餓死的人5:【直】不百步耳 【直】通“隻”:隻是[2-4]古今異義【寡人】之於國也。
【寡人】:(古義:古代國君對自己的謙詞。
今義:指形單影隻之人)【河】內【凶】。
【河】:(古義:專指黃河。
今義:泛指河流。
)【河內】:黃河北岸的魏地,今河南濟源一帶 【凶】:(古義:穀物收成不好,荒年。
今義:1.指人或動物暴躁,心腸狠 2.不行的,不吉祥的。
)鄰國之民不【加】少。
【加】:(古義:副詞,更。
今義: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東西或數目合在一起:增加棄甲曳兵而【走】。
【走】:(古義:逃跑。
今義:行走)【或】百步而後止。
【或】:(古義:有的人。
今義:表選擇的連詞,或許、也許)是亦【走】也。
【走】:(古義:跑,逃跑。
今義:行走) 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
【穀】:(古義:糧食的統稱。
今義:穀子)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
【勝shēng】:(古義:盡。
今義:勝利)斧【斤】以時入山林。
【斤】:(古義:斧頭。
今義:重量單位。
)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養生】:(古義:供養活著的人。
今義:保養身體。
)非我也,【兵】也。
【兵】:(古義:兵器。
今義:軍隊中最基層人員)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歲】:(古義:年成。
今義:年)【斯】天下之民至焉。
【斯】:(古義:那麼。
今義:這;於是)【填】然鼓之。
【填】:(古意:擬聲詞。
今譯:填充,...)[2-4]一詞多義·1.數①數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於國也》cù 密、細密②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寡人之於國也》幾、若幹③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六國論》命運④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 《陳涉世家》shuò 屢次⑤願令得補黑衣之數 《觸龍說趙太後》數目、數量⑥蒙衝鬥艦乃以千數 《赤壁之戰》shǔ計算·2.直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於國也》僅、隻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愛蓮說》與“曲”相對,不彎曲③係向牛頭充炭直 《賣炭翁》價值④予自度不得脫,則直前詬虜帥失信 《〈指南錄〉後序》徑直、直接⑤理直氣壯 成語正確·3.發①塗有餓莩而不知發 《寡人之於國也》指打開糧倉 救濟百姓②百發百中 成語發射③發閭左謫戌漁陽九百人 《陳涉世家》征發、派遣④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醉翁亭記》開放⑤主人忘歸客不發 《琵琶行》出發⑥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以猝發 《五人墓碑記》發出⑦安能屈豪傑之流,扼腕墓道,發其誌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記》發出、抒發⑧見其發矢十中八九 《賣油翁》發射9白發三千丈《秋浦歌》頭發·4.兵①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於國也》兵器②窮兵黷武 成語戰爭③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觸龍說趙太後》軍隊④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淝水之戰》士兵·5.勝①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 《寡人之於國也》盡②驢不勝怒,蹄之 《黔之驢》承受③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鄒忌諷齊王納諫》勝利④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憶江南》超過⑤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嶽陽樓記》宏偉的·6.時①不違農時 《寡人之於國也》名詞,季節②無失其時 《寡人之於國也》名詞,時機,機會·7.王①王無罪歲 《寡人之於國也》大王,名詞,讀wáng②然而不王者 《寡人之於國也》稱王,統一天下,讀wàng·8.食①穀不可勝食 《寡人之於國也》動詞,吃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 《寡人之於國也》動詞,吃;名詞,食物·9.於①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寡人之於國也》介詞,比②寡人之於國也 《寡人之於國也》介詞,對③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寡人之於國也》介詞,在④則移其民於河東 《寡人之於國也》介詞,到·10.之①寡人之於國也 《寡人之於國也》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②填然鼓之《寡人之於國也》音節助詞,無意義③王道之始也 《寡人之於國也》助詞,的④五畝之宅 《寡人之於國也》助詞,的⑤申之以孝悌之義 《寡人之於國也》代詞,代百姓;助詞,的⑥孤之有孔明,如魚之有水也《隆中對》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11.以①請以戰喻 《寡人之於國也》用②以時入山林 《寡人之於國也》按照③申之以孝悌之義 《寡人之於國也》把④以五十步笑百步 《寡人之於國也》憑借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嶽陽樓記》因·12.凶①河內凶《寡人之於國也》饑荒②漢初匈奴凶黠 《》凶惡③甫聞凶訊 《》不幸④緝拿元凶《》殺人的人⑤凶多吉少 成語不吉利的事·13.加①鄰國之民不加少 《寡人之於國也》更②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增加③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施加④樊噲負其盾於地,加彘肩上 《鴻門宴》放⑤犧牲玉帛,弗敢加也 《曹劌論戰》誇大[2-4]詞類活用名詞作動詞:【填然鼓之】 :一般“鼓”是名詞,在此活用為動詞:打鼓,擊鼓進軍【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一般“衣”...
曹劌論戰練習題及答案
十年春,齊師伐我。
公將戰。
曹劌請見。
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乃入見。
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對曰:“小惠未偏,民弗從也。
”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 1.解釋下列劃線詞語。
(1)又何間焉 (2)肉食者鄙 (3)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4)小惠未偏,民弗從也 (5)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7)忠之屬也 (8)可以一戰 2.翻譯下麵的句子。
(1)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2)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3.概括這段文字的主要內容。
4.“十年春,齊師伐我”這句話除了交代戰爭發生的時間外,還指出了 和 。
5.分析“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6.曹劌說的“忠之屬也”在文中具體指的是什麼? 7.文字表現曹劌積極參與精神的語句是什麼? 8.曹劌認為此次作戰的先決條件是什麼? 9.選文中表現出曹劌哪兩個思想觀點? 10.讀了這段文字,曹劌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 (二) 公與之乘。
戰於長勺。
公將鼓之,劌曰:“未可。
”齊人三鼓。
劌曰:“可矣。
”齊師敗績。
公將馳之。
劌曰:“未可。
”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
對曰:“夫戰,勇氣也。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 1.解釋句中的劃線詞語。
(1)公將鼓之 (2)公將馳之 2.翻譯下麵的語句。
(1)既克,公問其故。
對曰;“夫戰,勇氣也。
” (2)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3.概括這兩段文字的內容。
4.用原文語句回答。
(1)有利於反攻的時機是在 的時候。
(2)有利於追擊的時機是在 的時候。
5.魯莊公先要追擊齊軍,劌曰:“未可。
”後來他又說:“可矣。
”他認為“可矣。
”的原因是什麼?(用原文回答) 6.第一段通過描寫曹劌的言行表現了他怎樣的品質和才能? 7.文中的“公將鼓之”和“公將馳之”表現了魯莊公什麼性格? 參考答案 (一) 1-2題答案略 3.寫曹劌進見魯莊公的原因和他的遠見卓識。
4.(1)交代了交戰的兩個國家(2)交代了戰爭的性質:是齊國對魯國的一場侵略戰爭 5.(1)交代了曹劌請見的原因(2)反襯曹劌的遠見卓識 6.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7.曹劌請見 8.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9.(1)居高官得厚祿的人目光短淺(2)取信於民是作戰取勝的先決條件 10.有愛國心和責任感 (二) 1-2答案略 3.第一段:敘述長勺之戰的概況 第二段:寫曹劌論述魯國取勝的原因 4.(1)彼竭我盈(2)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 5.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 6.胸有成竹,指揮從容,善於把握戰機 7.急躁冒進 比較閱讀 甲:十年春,齊師伐我。
公將戰。
曹劌請見。
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乃入見。
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對曰:“小惠未偏,民弗從也。
”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對曰:“忠之屬也。
可以一戰。
戰則請從。
” 乙:嗟夫!予嚐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為之,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是進亦憂,退亦憂。
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1.甲文在寫法上主要運用了 描寫。
乙文運用的主要表達方式是 。
2.這兩段文字所表現的思想相同的一項是( ) A.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B.吃苦在前,享受在後 C.人民群眾是真正的英雄 D.實行仁政,取信於民 3.下麵句子在語序上跟現代漢語習慣一致的一項是( ) A.何以戰? B.雖不能察,必以情。
C.可以一戰。
D.微斯人,吾誰與歸? 4.甲文中最能表現曹劌“取信於民”戰略思想的一句是 。
乙文中最能體現作者誌向和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
5.乙文中文末劃曲線句子所表達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 A.找不到誌同道合的夥伴而無限惆悵的情緒。
B.對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的感慨。
C.學習“古仁人”崇高思想的決心和抱負。
D.勉勵人們以“古仁人”為榜樣。
6.乙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承前省略的主語是 ;甲文中“可以一戰”的“以”後省略的內容是“ ”。
7.甲文中魯莊公第一次回答“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這裏的“人”指的是 ;乙文中“或異二者之為”的“二者”指的是 。
1.語言 議論 2.A 3.B 4.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5.B 6.古仁人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7.官吏和貴族 上文中一悲一喜的人
《曹劌論戰》中表現戰爭背景的句子是什麼?
十年春,齊師伐我。
公將戰。
曹劌請見。
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我們魯國,魯莊公將要迎戰。
曹劌請求拜見魯莊公. 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他的同鄉說:“大官們會謀劃這件事的,你又何必參與呢?” 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乃入見。
曹劌說:“大官們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
”於是入朝去覲見魯莊公。
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 魯莊公說:“衣服和食物這些養生的東西,我不能獨自享用,一定把它拿來分給別人(近臣和親臣)。
” 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
” 曹劌說:“這種小恩小惠不能遍及每個人,老百姓是不會聽從您的。
” 公曰:“犧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
” 魯莊公說:“祭祀用的祭品,我從來不敢虛報數目,一定要做到誠實守信。
” 對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
” 曹劌說:“這隻是小信用,未能讓神靈信服,神是不會賜福來保佑您的。
” 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 魯莊公說:“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秋毫,也一定按照實情判斷。
” 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戰則請從。
” 曹劌說:“(這是)盡了職分的事情,可以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
如果要作戰就請允許(我)跟隨著去。
”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sháo)。
公將鼓之。
魯莊公和曹劌同坐一輛戰車。
在長勺和齊軍作戰。
莊公(一上陣)就要擊鼓進軍. 劌曰:“未可。
”齊人三鼓。
劌曰:“可矣。
" 曹劌說:“(現在)不行。
”齊軍擂過三通戰鼓後,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啦。
” 齊師敗績。
公將馳之。
劌曰:“未可。
” 齊軍大敗。
莊公正要下令追擊,曹劌說:“還不行。
” 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說完就)下車去察看齊軍的車印,又登上車前橫木望齊軍(的隊形),(這才)說:“可以追擊了。
” 既克,公問其故。
戰勝了(齊軍)後,魯莊公詢問取勝的原因。
對曰:“夫(fú)戰,勇氣也。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 曹劌答道:“打仗,要靠勇氣。
第一次擊鼓能振作士兵們的勇氣,第二次擊鼓時勇氣減弱,到第三次擊鼓時勇氣已經枯竭了。
敵方的士氣已經枯竭而我方的士氣正旺盛,所以戰勝了他們。
(齊是)大國,難以推測(它的意圖),怕的是有埋伏,我看到他們的車印混亂,軍旗也倒下了,所以才同意追擊他們。
” 擴展資料 分析 全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從開頭至“戰則請從”):寫戰前的政治準備——取信於民。
這一段可分兩層。
第一層寫曹劌求見魯莊公的原因。
開頭先點明事態發生的時間,接著指出的是“齊師伐我”,說明戰爭是由齊國進攻魯國而引起的,魯莊公準備抵抗。
以上對形勢扼要的介紹,為曹劌的請見、論戰交代了必要的背景。
大軍壓境,曹劌準備參戰,作者通過曹劌與其“鄉人”的對話,一方麵揭示了魯國當權者鄙陋寡見、屍位素餐的情況,為後文魯莊公在戰鬥中瞎指揮作了鋪墊;另方麵顯示了曹劌關心國事,同時也暗示了他是一個有遠謀的人。
第二層記述曹劌要莊公作好戰前的政治準備,這是本段的重點。
曹劌謁見魯莊公,劈頭就問“何以戰”,抓住了作好戰前政治準備這一決定勝敗的關鍵問題。
魯莊公在曹劌的一再啟發下,依次提出了貴族支持、鬼神保佑和察獄以情三個條件,曹劌否定了前兩條,肯定了後一條。
在曹劌看來,戰爭的勝負既不取決於貴族的支持,也不取決於神明的保佑,而是決定於“取信於民”。
他認為察獄以情是“忠之屬也”,“忠”是盡職於民,於是肯定“可以一戰”。
曹劌重視民心得失與戰爭勝負關係的思想,確實比“肉食者”高明。
但和我們今天依靠人民的力量進行人民戰爭的思想是有本質區別的。
第二段(從“公與之乘”至“遂逐齊師”):寫曹劌指揮魯軍戰勝齊軍的經過。
曹劌“取信於民”的見解,得到了莊公的讚同,“公與之乘”,說明了莊公對曹劌的信任與器重。
文中先交代了利於魯國反攻的陣地,長勺在魯國境內,對魯國來說,地形地物熟悉,便於得到人力支援和物資供給,在士氣上也利於魯國向有利方麵轉化。
接著是對這次戰役經過的具體記敘,重點寫了“擊鼓”和“逐師”兩件事。
寫曹劌指揮魯軍在“齊人三鼓”之後才開始反攻,寫曹劌在觀察了齊軍敗逃的情況之後才決定追擊,都記敘得非常簡略。
這樣寫,一則符合實情(酣戰中魯莊公無暇問及,曹劌了不可能多發議論),一則此中道理正是曹劌論戰的中心,留待後文集中闡述,更見突出。
“公將鼓之”、“公將馳之”,說明了魯莊公急躁冒進;曹劌的兩個“未可”、兩個“可矣”,表現了曹劌胸有成竹,沉著思斷,善於捕捉於反攻和追擊的時機。
第三段(從“既克”至結尾):寫曹劌論述贏得戰役勝利的原因。
是本文的中心。
“既克”二字,意味著戰役的高潮已經過去,氣氛頓時緩和下來,該是莫名其妙的魯莊公問一個究竟的時候了。
曹劌的回答可分為兩方麵。
一是論述了利於開始反攻的時機——彼竭我盈之時:魯軍按兵不動,養精蓄銳。
齊軍第一次擊鼓進軍,士氣正旺;第二次擊鼓,士...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曹劌論戰中常考句和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