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作者直接把鏡頭對準潭中的魚,描寫其動靜狀態,間接突現潭水的清澈透明,著重表現一種遊賞的樂趣。以靜襯動,寫潭中小魚。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筆。這潭中魚很怪誕:一是魚居然可數,約有“百許頭”;二是“影布石上”,神態自若地“怡然不動”。這是繼續寫靜,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轉為寫動。其實在寫靜時已作伏筆,水中之魚不能不動。魚之靜止,正像電影中的定格隻是某個刹那的顯示。這個定格過後,便見潭中之魚“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魚觸動了作者情懷。
小石潭記的句子分析
我找的希望有幫助譯文 從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樣子,隔著竹林,就能聽到水聲,好象掛在身上的玉佩、玉環相互碰撞的聲音,心裏很是高興。
於是砍了竹子,開出一條小路,順勢往下走便可見一個小潭,潭水特別清澈。
整個潭底是一塊石頭,靠近岸邊,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麵,形成坻、嶼、嵁、岩等各種不同的形狀。
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蓋纏繞,搖動低垂,參差不齊,隨風飄動。
潭中遊魚約有一百來條,都好象在空中遊動,沒有什麼依靠似的。
陽光直射潭底,把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麵上,呆呆地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遊去了。
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象在與遊人一起娛樂。
順著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鬥七星那樣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樣彎曲,或隱或現,都看得清楚。
溪岸的形勢象犬牙般交錯參差,無法看到水的源頭。
我坐在潭邊,四周有竹子和樹林圍繞著,靜悄悄的沒有人跡,使人感到心境淒涼,寒氣徹骨,真是太寂靜幽深了。
由於這地方過於冷清,不能長時間地停留,於是就把當時的情景記下來便離去了。
同我一起遊遠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
作為隨從跟著我們來的,有兩個姓崔的年輕人,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壹。
《小石潭記》賞析 柳宗元的山水遊記,是他散文創作中具有高度藝術技巧和最富於藝術獨創性的一個部分。
而在他篇數不多的山水遊記中,《小石潭記》可以說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一篇。
這篇散文生動地描寫出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淒之情。
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全篇充滿了詩情畫意,表現了作者傑出的寫作技巧。
因之,成為被曆代所傳誦的散文名篇。
這篇遊記一共可以分為五段。
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換景”的手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去領略各種不同的景致,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麵感。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
”文章一開頭,便引導我們向小丘的西麵步行一百二十步。
來到一處竹林,隔著竹林,能聽到水流動的聲音。
“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鳴佩環”是形容流水的聲音的清脆悅耳,猶如玉佩玉環相互撞擊時發出的聲響。
文章由景及情,寫來極為自然。
“伐竹取道,下見小潭。
”在濃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條小道來,終於見到一個小小的池潭。
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麵目才呈現在我們麵前。
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聞水聲,再由水聲尋到小潭,既是講述了發現小潭的經過,同時也充滿了勾人的懸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漸地在人們眼前展開一幅美妙的圖畫。
從此往下,作者便把筆力放在了對池潭的精心描寫上。
“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為岩。
”小石潭的水格外清涼,而且整個小潭全部是由石頭構成的。
整個潭底便是一塊大石頭,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頭翻卷地露出水麵。
這些石頭千姿百態,形狀各異。
“坻”即為水中的高地;“嶼”是小島;“嵁”不平的岩石; “岩”都是岩石的各種形態。
總之,這完全是一個由各種形態的石頭圍出的池潭,所以,作者為它起名曰小石潭。
“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就是作者對於池潭上景物的描繪了。
有青青的樹和翠綠的藤蔓,它們纏繞在一起,組成一個綠色的網,點綴在小潭的四周,參差不齊的枝條,隨風擺動。
這潭上的描繪僅12個字,便將小石潭周圍的極幽極佳的景致展現在我們麵前,令我們愈加覺出小潭的美妙所在。
第二段,作者描寫的是潭水和遊魚。
這一段,作者采用了與第一段不同的手法,變“移步換形”為“定點特寫”。
這是全篇中極為精彩的一段。
特別是對水中遊魚的描寫,更是栩栩如生。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
日光下徹,影布石上,然不動;爾遠逝,往來翕忽。
似與遊者相樂。
”這是一幅極美的畫麵。
在水中遊動的魚兒,不像是在水裏,而是像在空中遊動。
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頭上。
從字麵上看,作者是在寫魚,但透過字麵,卻令我們不能不對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極深的印象。
這種遊魚和潭水相互映襯的寫法,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下麵,作者進一步對魚兒進行描述。
先是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忽然,有的魚飛快地竄向遠處,一會兒遊到這兒,一會兒又遊到那兒,好像是在與遊人一同享受著快樂。
讀到這裏,我們又不能不從遊魚聯想到作者的歡悅心情。
這種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寫法正是這篇散文的一個突出特色。
第三段是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
“潭西南而望,鬥折蛇行,明滅可見。
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向西南望過去,一條小溪逶迤而來,形狀像是北鬥七星那樣曲折,又像是一條蛇在遊動,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
小溪兩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錯。
這裏,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鬥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來形容小溪的形狀,用狗的牙齒來形容小溪的兩岸,使我們倍感形象逼真。
第四段寫出了作者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
“坐潭上,四麵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淒神寒骨,悄愴幽邃。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坐在小石潭上...
小石潭記句子
(1)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岩。
坻、嶼、嵁、岩,形狀各異,寫出了潭的奇特可愛。
(2)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三句描寫潭邊景物。
“蒙、絡、搖、綴”觀察入微,刻畫精確。
(3)“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
” 特寫遊魚,遊魚空遊無依,實則旁襯水清。
(4)“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 寫魚的情態。
“佁然”“俶爾”“翕忽”寫得惟妙惟肖。
“樂”字寫魚,也是寫人的心境。
(5)“潭西南麵望,鬥折蛇行,明滅可見。
” 明、滅,描寫溪水因岸勢曲折而時隱時現的狀態,寫得真切、形象。
(6)“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 筆意飄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補述出“望”的對象。
(7)“坐潭上,四麵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淒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 淒、寒、悄愴,寫出了作者獨特的感受。
①重點與難點 1.全文的結構層次。
第一部分(1):總寫小石潭全貌。
寫了竹、水、潭、石、樹等。
第二部分2一3:以特寫鏡頭描繪遊魚和潭水,並寫到了小溪的走勢。
第三部分(4):寫幽靜的環境,抒發作者抑鬱憂傷的心情。
第四部分(5):補充交待同行的人。
2課文的語言特點。
這篇課文的語言有以下特點:簡潔而又豐富,細致而生動,用短句產生節奏感,讀起來悅耳動聽,字裏行間還蘊含著作者豐富的情感。
因此,從語言上看,這是一篇難得的好文章。
3.如何準確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這篇遊記是作者被貶為永州司馬時所寫,是《永州八記》中的一篇。
因為被貶謫,作者的心請常常是憂傷悲涼,欲求解脫卻又無法解脫。
這種情感,從文中的“寂寥無人,淒神寒骨,悄愴幽造邃中可以看出。
但是,文中表現的又不完全是鬱鬱寡歡的心情,在抑鬱憂愁的基調中,仍可見一些樂意,這從魚兒“似與遊者相樂”的描寫中隱約可知。
O問題與方法 1.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 從小山丘向西邊走一百二十步,隔著一片竹林,聽見水的聲音,非常悅耳,好像佩在身上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聲音一樣,心中高興而好奇,想看看究意是怎樣的一片水,於是砍倒竹子,辟開一條道,這樣就發現了隔著竹林的小石潭。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小石潭的全貌是:以整塊石頭為底,靠近岸邊的部分,有的翻卷過來露出水麵;四周樹長得很茂密,高高低低,隨風飄搖;潭水很清,有魚兒遊動。
3.“皆若空遊無所依”與上文哪句話相呼應? 這句話與上文中的“水尤清洌'相呼應。
4,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作者這樣描寫潭上景物:“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四麵竹樹環合,寂寥無人。
”
《小石潭記》原文、譯文、詞語解釋、賞析、問題及答案。
原文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聞水聲,如鳴佩(pèi)環,心樂(lè)之。
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liè)。
全石以為底,近岸,卷(quán )石底以出,為坻(chí),為嶼(yǔ),為嵁(kān),為岩。
青樹翠蔓(wàn),蒙絡(luò)搖綴(zhuì),參(cēn)差(cī)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chè),影布石上。
佁(yǐ)然不動,俶(chù)爾遠逝,往來翕(xī)忽。
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鬥(dǒu)折(zhé)蛇行,明滅可見。
其岸勢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麵竹樹環合,寂寥(liáo)無人,淒神寒骨,悄(qiǎo)愴(chuàng)幽邃(suì )。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遊者:吳武陵,龔(gōng)古,餘弟宗玄。
隸(lì)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yuē)恕己,曰奉壹(yī)。
編輯本段譯文 從小山東麵往西走約一百二十步,隔著竹林,就能聽到水聲,好像人身上佩戴的佩環相碰擊激發出的聲音,(我的)心裏感到很快樂。
斬去竹子開出小道,往下看見一個小水潭,潭水格外清涼。
潭以整塊石頭為底,在靠近岸邊的地方,石底向上彎曲,露出水麵,形成為坻、嶼、嵁、岩。
青色的樹,翠綠的藤蔓,遮掩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拂。
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遊動,什麼依靠也沒有。
陽光照到水底,魚兒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魚)呆呆地不動,又忽然向遠處遊去,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跟遊人互相玩樂。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鬥七星那樣的曲折,像蛇爬行一樣的蜿蜒,時隱時現。
溪水兩岸的形狀像犬牙那樣參差不齊,不知道它的源頭在哪裏。
我坐在潭邊,四周有竹子樹木環繞包圍著,寂靜空曠沒有人煙,感到心情淒涼,寒氣透骨,幽靜深遠,彌漫著憂傷的氣息。
因為這裏的環境過於淒清,不能長時間地停留,於是記下當時情景就離去了。
同遊的人有吳武陵、龔古和我的弟弟宗玄。
跟著同去的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壹。
清澈見底的潭水編輯本段注釋 1從:自,由 。
2.小丘:小山,在小石潭東麵。
3.西:(名詞作狀語)向西 4.行:走。
5.篁(huáng)竹:成林的竹子。
篁,竹林,泛指竹子。
6.如鳴佩環:好像人身上佩戴的佩環相碰發出的聲音。
佩、環:都是玉質裝飾物。
鳴:發出聲響。
7.樂:以……為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8.伐竹取道,伐:砍伐。
取:這裏指開辟。
9下:(名詞作狀語)向下,往下。
10.見:看見。
11.水尤清冽(liè):潭水格外清涼,清澈。
尤:格外,特別。
清冽 :清涼。
清,清澈。
冽:寒冷。
12.全石以為底:(潭)以整塊石頭為底。
以為:把……當作(此句為倒裝句“以全石為底”)。
以:用來。
為:作為 13.近岸:靠近潭岸的地方。
近,靠近。
岸,岸邊. 14.卷石底以出:石底有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麵。
卷(quán):彎曲。
以:相當於連詞“而”,表承接。
15.為坻(chí)為嶼(yǔ),為嵁(kān),為岩:形成了小石礁,小島嶼,小石壘,小石岩等各種不同的形狀。
坻:水中高地。
嶼:小島。
嵁:不平的岩石。
岩:高出水麵較大而高聳的石頭。
16.青樹翠蔓,蒙絡(luò)搖綴,參差(cēn cī)披拂:意思是(樹枝藤蔓)遮掩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拂。
翠蔓,翠綠的藤蔓。
17.可百許頭:大約有一百來條。
可:大約 許:用在數詞後表示約數,相當於同樣用法“來”。
18.皆若空遊無所依:都好像在空中遊動,什麼依靠也沒有。
空:在空中。
皆:全,都。
19.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下,形容詞作狀語,向下照射。
布:照映,分布。
澈:透過。
20.佁然不動:(魚影)靜止呆呆地一動不動。
佁(yǐ)然,呆呆的樣子。
21.俶爾遠逝:忽然向遠處遊去了。
俶(chù)爾,忽然。
遠,形容詞作狀語,向遠處。
22.往來翕(xī)忽:遊來遊去動作輕快敏捷。
翕忽:輕快敏捷的樣子。
翕:迅疾。
23.樂:逗樂。
24.潭西南而望:向潭水的西南方向望去 而,連詞,連接狀語和名詞,不譯,表修飾。
西南,向西南(名詞作狀語)。
25.鬥折蛇行,明滅可見:(看到溪水)像北鬥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隱時現。
明滅,都是形容詞作名詞,或隱或現之處。
鬥折:像北鬥星一樣曲折。
蛇行:像蛇一樣蜿蜒前行。
26.其岸勢犬牙差互:勢:形狀。
(犬牙,名詞作狀語)像狗牙一樣參差不齊。
犬牙:像狗牙一樣。
差:交錯。
其:那。
27.不可知:不能夠知道。
28.四麵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淒神寒骨,悄愴(qiǎo chuàng)幽邃:四周被竹子樹木環繞合抱,寂靜寥落,空無一人,感到心神淒涼,寒氣透骨,幽靜深遠,彌漫著憂傷的氣息。
寂寥:寂靜寥落。
悄愴,憂傷的樣子。
邃,深遠。
淒:(使動用法)使……感到淒涼。
寒:(使動用法)使……感到寒冷。
29.以其境過清:認為這裏的環境過於淒清。
以,因為。
清,淒清。
30.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不可以長時間停留,於是記下小石潭的情況便離開了。
居:停留。
之:代遊小石潭這件事。
而:表順承。
去:離開。
31.吳武陵:信州(今重慶奉節一帶)人,唐憲宗元...
小石潭記第二段選兩句賞析,請標明哪兩句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
似與遊者相樂。
作者直接把鏡頭對準潭中的魚,描寫其動靜狀態,間接突現潭水的清澈透明,著重表現一種遊賞的樂趣。
以靜襯動,寫潭中小魚。
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筆。
這潭中魚很怪誕:一是魚居然可數,約有“百許頭”;二是“影布石上”,神態自若地“怡然不動”。
這是繼續寫靜,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
由此轉為寫動。
其實在寫靜時已作伏筆,水中之魚不能不動。
魚之靜止,正像電影中的定格隻是某個刹那的顯示。
這個定格過後,便見潭中之魚“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魚觸動了作者情懷。
《小石潭記》中的句子
1、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
3、淒神寒骨,悄愴幽邃。
4、寂寥無人,淒神寒骨,悄愴幽邃。
9、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6、佁然不動7、四麵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淒神寒骨,悄愴幽邃。
【小石潭記中哪幾句是寫石頭所有的句子,並賞析,】作業幫
一、整體感知 柳宗元的山水遊記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
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貶謫到永州以後寫的《始得西山宴遊記》《鈷潭記》《鈷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這就是為人稱道的《永州八記》。
這些作品,畫廊式地展現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勝景,繼承了酈道元《水經注》的傳統而有所發展。
《水經注》是地理書,對景物多客觀描寫,少主觀感情的流露。
而柳宗元的山水遊記則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於自然風景的描繪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遺棄於荒遠地區的美好風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傾注怨憤抑鬱的心情。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記》一貫的行文風格,觀察入微,描摹細致。
肖其貌,傳其神。
文章先寫所見景物,然後以特寫鏡頭描繪遊魚和潭水,再寫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寫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
此外,作者還在寫景中傳達出他貶居生活中孤淒悲涼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全文寂寞清幽,鬱鬱落落,形似寫景,實則寫心。
文章對潭中遊魚的刻畫雖隻寥寥幾句,卻極其準確地寫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遊魚的形神姿態。
此外,文中寫潭中遊魚的筆法極妙,無一筆涉及水,隻說魚則“空遊無所依”,則水的澄澈透明,魚的生動傳神,都各盡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絕。
二、問題研究 1.第四段寫作者在潭上所見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寫了小石潭中怎樣的氣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描寫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
作者極力描寫小石潭的幽靜,甚至浸透到人的心靈裏去,把景物跟心情結合起來,寫出一種境界。
在這種境界裏,透露出作者貶居生活孤淒悲涼的心境。
這是作者被排擠、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封建社會中不得誌文人的痛苦心情。
2.文章前麵寫“心樂之”,後麵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該如何理解? 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淒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鬱的心情;但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淒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潭中氣氛:幽深冷寂(孤淒悲涼心境的反映)——寓情於景。
練習說明 一、背誦全文。
說說課文是按照什麼順序寫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點?作者對小石潭的整體感受是什麼? 設計此題,首先是為了落實語文課程標準關於古文背誦的要求,其次是幫助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思想內容。
課文的寫作順序是:發現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
小石潭的特點:幽靜。
作者對小石潭的整體感受:幽深冷寂,孤淒悲涼。
二、仔細品味下麵一段文字,然後用自己的話複述一下這種景致。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然不動,爾遠逝,往來翕忽。
似與遊者相樂。
設計此題,意在引導學生重點關注文中描寫潭中遊魚的這一段文字,品味作者在文中描寫的妙處。
複述不等於翻譯,不必搞字字落實。
品味和複述,都沒有統一的標準和答案,可以引導學生在準確理解這一段文字的基礎上,說出自己的獨特體驗和個性化的感受。
三、你已學過不少描寫景物的古代詩文,試著把其中描寫山水的名句摘錄下來,並選擇一兩則加以賞析。
這是一道拓展性的練習。
設計此題,意在引導學生對過去已讀過的古代詩文作品加以總結、梳理,摘錄其中描寫山水的名句,然後對自己感受最深、體會最切的一兩個名句寫一段賞析文字,從而培養學生對優秀文學作品的欣賞能力和對祖國優美山水的審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
教學建議 一、本課教學可用兩課時。
二、本課教學,可引導學生背誦及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
如有條件,可充分利用朗讀教學錄音磁帶進行範讀,還可製作多媒體教學課件,以增強教學的直觀效果。
三、本課詞語、生字可通過預習解決,有些常用詞可作練習。
特殊語法現象如“鬥折蛇行”(名詞作狀語)“淒神寒骨”(使動)不必涉及,隻要明白句子大意即可。
四、本文描寫景物特征異常鮮明,除正麵描繪外還多處照應,教師應予注意。
如為突出“石”潭的特征,作者正麵進行了描寫:“全石以為底……為、為岩。
”還通過“如鳴佩環”“水尤清冽”“其岸勢犬牙差互”等在前後加以照應。
小石潭的環境幽靜、優美顯示出自然的原始風貌,作者也在多處照應以突出這一特征。
講清這一問題對指導寫作有一定意義。
五、本文按遊覽順序來寫,條理清楚。
教師可利用這一特點,運用不同形式引導同學把握課文內容。
下麵提綱可供參考: 1.發現小潭(聞聲→見形)→2.潭中景物(水→石→樹→魚)→3.小潭源流(溪身→岸勢)→4.潭中氣氛(氣氛→感受) 六、文章先寫“心樂之”,後麵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
對此,我們應講明,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淒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鬱的心情;但這種歡快畢竟是暫時的,一經淒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境便會流露出來。
七、板書示例 有關資料 一、參考譯文 從小土丘...
《小石潭記》的句子翻譯
1、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
譯文:隔著竹林,可以聽到水聲,就像人身上佩帶的佩環相互碰擊發出的聲音,(我)心裏感到高興。
2、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
譯文:砍倒竹子,開辟出一條道路(走過去),沿路走下去看見一個小潭,潭水格外清澈。
3、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譯文:小潭以整塊石頭為底,靠近岸邊,石底有些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麵。
4、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譯文:青翠的樹木,碧綠的藤蔓,覆蓋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拂。
5、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
譯文: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遊動,沒有任何依靠。
6、日光下徹,影布石上。
譯文: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7、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
似與遊者相樂。
譯文: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忽然向遠處遊去,來來往往,輕快敏捷的樣子,好像和遊玩的人互相取樂。
8、潭西南而望,鬥折蛇行,明滅可見。
譯文: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身像北鬥星那樣曲折,水流像蛇一樣蜿蜒前行,時隱時現。
9、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譯文:兩岸的地勢像狗的牙齒那樣相互交錯,不能知道溪水的源頭。
10、坐潭上,四麵竹樹環合,寂寥無人,譯文:我坐在潭邊,四麵環繞合抱著竹林和樹林,寂靜淒清很少有人來。
11、淒神寒骨,悄愴幽邃。
譯文:使人心情淒涼,寒氣透骨,寂靜極了,幽深極了。
12、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譯文:因為這裏的環境過於淒清,不可久坐,於是就把當時的情景記下來便離開了。
...
小石譚記體現作者愉快心情的句子
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
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
似與遊者相樂小石潭記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
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岩。
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
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
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鬥折蛇行,明滅可見。
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麵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淒神寒骨,悄愴幽邃。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遊者: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
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譯文 從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樣子,隔著竹林,就能聽到水聲,好象掛在身上的玉佩、玉環相互碰撞的聲音,心裏很是高興。
於是砍了竹子,開出一條小路,順勢往下走便可見一個小潭,潭水特別清澈。
整個潭底是一塊石頭,靠近岸邊,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麵,形成坻、嶼、嵁、岩等各種不同的形狀。
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蓋纏繞,搖動低垂,參差不齊,隨風飄動。
潭中遊魚約有一百來條,都好象在空中遊動,沒有什麼依靠似的。
陽光直射潭底,把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麵上,呆呆地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遊去了。
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象在與遊人一起娛樂。
順著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鬥七星那樣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樣彎曲,或隱或現,都看得清楚。
溪岸的形勢象犬牙般交錯參差,無法看到水的源頭。
我坐在潭邊,四周有竹子和樹林圍繞著,靜悄悄的沒有人跡,使人感到心境淒涼,寒氣徹骨,真是太寂靜幽深了。
由於這地方過於冷清,不能長時間地停留,於是就把當時的情景記下來便離去了。
同我一起遊遠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
作為隨從跟著我們來的,有兩個姓崔的年輕人,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壹。
《小石潭記》賞析 柳宗元的山水遊記,是他散文創作中具有高度藝術技巧和最富於藝術獨創性的一個部分。
而在他篇數不多的山水遊記中,《小石潭記》可以說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一篇。
這篇散文生動地描寫出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淒之情。
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全篇充滿了詩情畫意,表現了作者傑出的寫作技巧。
因之,成為被曆代所傳誦的散文名篇。
這篇遊記一共可以分為五段。
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換景”的手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去領略各種不同的景致,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麵感。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
”文章一開頭,便引導我們向小丘的西麵步行一百二十步。
來到一處竹林,隔著竹林,能聽到水流動的聲音。
“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鳴佩環”是形容流水的聲音的清脆悅耳,猶如玉佩玉環相互撞擊時發出的聲響。
文章由景及情,寫來極為自然。
“伐竹取道,下見小潭。
”在濃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條小道來,終於見到一個小小的池潭。
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麵目才呈現在我們麵前。
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聞水聲,再由水聲尋到小潭,既是講述了發現小潭的經過,同時也充滿了勾人的懸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漸地在人們眼前展開一幅美妙的圖畫。
從此往下,作者便把筆力放在了對池潭的精心描寫上。
“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為岩。
”小石潭的水格外清涼,而且整個小潭全部是由石頭構成的。
整個潭底便是一塊大石頭,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頭翻卷地露出水麵。
這些石頭千姿百態,形狀各異。
“坻”即為水中的高地;“嶼”是小島;“嵁”不平的岩石; “岩”都是岩石的各種形態。
總之,這完全是一個由各種形態的石頭圍出的池潭,所以,作者為它起名曰小石潭。
“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就是作者對於池潭上景物的描繪了。
有青青的樹和翠綠的藤蔓,它們纏繞在一起,組成一個綠色的網,點綴在小潭的四周,參差不齊的枝條,隨風擺動。
這潭上的描繪僅12個字,便將小石潭周圍的極幽極佳的景致展現在我們麵前,令我們愈加覺出小潭的美妙所在。
第二段,作者描寫的是潭水和遊魚。
這一段,作者采用了與第一段不同的手法,變“移步換形”為“定點特寫”。
這是全篇中極為精彩的一段。
特別是對水中遊魚的描寫,更是栩栩如生。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
日光下徹,影布石上,然不動;爾遠逝,往來翕忽。
似與遊者相樂。
”這是一幅極美的畫麵。
在水中遊動的魚兒,不像是在水裏,而是像在空中遊動。
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頭上。
從字麵上看,作者是在寫魚,但透過字麵,卻令我們不能不對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極深的印象。
這種遊魚和潭水相互映襯的寫法,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下麵,作者進一步對魚兒進行描述。
先是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忽然,有的魚飛快地竄向遠處,一會兒遊到這兒,一會兒又遊到那兒,好像是在與遊人一同享受著快樂。
讀到這裏,我們又不能不從遊魚聯想到作者的歡悅心情。
這種...
小石潭記重要句子
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麵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淒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小石潭記第二段選兩句賞析,請標明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