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的名言中,表現師生應該互相學習的句子是: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指明有道者可為師。
《師說》中體現韓愈平等,民主的師生觀的句子
古之學者必有師。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譯文: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
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交授學業、解答疑難的。
評析:劈頭提出“古之學者必有師”的論斷,緊接著概括指出師的作用“傳道受業解惑”做為全文立論的出發點和依據。
然後句句頂接,推論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觀點。
闡述韓愈和柳宗元論述師生關係的主要觀點,你怎樣評價
答:韓愈的師道觀:(1)尊師重道;(2)古之學者必有師;(3)傳道授業解惑;(4)是否有道作為教師的根本標準;(5)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柳宗元的師道觀:“交以為師”。
柳宗元充分肯定了教師在傳道授業中的重要作用,他認為無師便無以明道,要“明道”,必從師。
如果沒有良師的教誨,就不可能成才,沒有益友的相輔,就不可能增進自己的才能。
柳宗元並不是拒絕為師,而是謝絕教師之名,不敢受師之禮,但對來向他請教問道者,他無不盡其所知給予解答,誠懇指導後學者,確有為師之實。
他提出“交以為師”的主張,他認為這樣既可以避世俗之議,又可以遂“好道”之心。
評述鄉村教育運動產生的曆史背景、主要從事者及其活動特點。
最基本的師生關係是教育關係,也就是教育教學中的社會關係。
它作為構成教育的一種基本條件和重要的教學變量,對教育、教學活動能否順利進行及教學效果的優劣產生重要影響。
師生關係融洽往往有利於學生知識的獲得和接受,這也就是“親其師,信其道”吧!否則,師生關係因矛盾導致學生對教師的反感而影響知識的獲得和接受...
韓愈的教育思想
韓愈(768~824),字退之,諡號文公,漢族,唐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
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
唐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在文學方麵,他主張“文以載道”,發起“古文運動”,反對魏晉以來的駢體文。
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又將他與杜甫並提,有“杜詩韓文”之稱。
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等。
在教育方麵,他做過兩次國子博士,一次四門博士,一次國子祭酒。
不僅是一位著名的教育思想家,也是一位有豐富經驗的教育實踐家。
其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師說》、《進學解》、《原毀》等著作中。
(一)韓愈論教師的“道德”修養韓愈在教育史上最突出的貢獻是論述教師問題的《師說》,目的在於光複“師道”。
《師說》論述了教師的職責、師生關係和從師學習的必要性。
一是關於教師的職責、任務。
首段開宗明義,點出“師”的作用是“傳道受業解惑”,這是我國教育史上第一次完整的對教師職責的論述。
所謂“道”,即修己治人之道;所謂“業”,即古人六藝之業;所謂“惑”,即此二者之惑。
三者之中,以“道”貫之,“傳道”為宗旨,“受業”、“解惑”皆為達到此主要目的所采用的手段,即學“文”為明道,習“藝”為致道,釋“惑”為悟道。
三者有主有次,前後有序,職責分明的論述了教師的任務和工作內容,涉及到教師的主導作用、啟發式教學、質疑式教學等問題。
同時,他破除了教師的絕對權威,認為身邊處處有老師,隨時隨處都可以學習。
這裏既有“能者為師”的觀點,又有“教學相長”的含義。
二是關於師生關係。
《師說》第二段緊承“四無”加以申發,除批評了當時不良學風外,進一步闡述了人人宜從師的道理。
但教師不是萬能,不是完人,師生關係也不是固定僵化,永恒不變的,這就破除了對教師的盲從迷信,把師生關係合理化、平等化了,把師法或家法的保守的壁壘打破了。
同時,韓愈認為,聞“道”在先,以“先覺覺後覺”,攻有專“業”,以“知”教“不知”是教師的基本特征。
正因如此,韓愈才在段末指出“擇師”原則應是“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每個人都應該虛心向自己所不精的學科帶頭人和所不熟悉的行業專家學習。
在學科分工越來越細的今天,這句話非常重要。
三是關於教師的標準。
韓愈認為教師要以“道”和“業”為基本標準來衡量,誰“聞道”在先,誰“術業有專攻”,就可以稱為老師。
認為教師既要忠於理想,傳播真理,又要學有專長,認真授業解惑。
總之,韓愈所說的“師德”,在於“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與使命,在於“聞道”和“專攻術業”的職業素養,在於“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和“不恥相師”的胸襟。
(二)韓愈論教學藝術韓愈在《進學解》中論及了教學藝術,其中包括“教”和“學”兩個方麵。
在“教”的方麵,主要表現為該文的題目涵義和行文結構,進學,意謂勉勵生徒刻苦學習,求取進步。
解,解說,分析。
同時,文章假托先生勸學,以問答形式勉勵他們在學業、德行方麵取得進步,學生提出質問,他再進行解釋。
其中學生的直言不諱昭示著一種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和教學人文環境的寬鬆,無疑是教學藝術的至高境界。
韓愈關於教與學的主要觀點如下:1.勤學致知:《進學解》一開始,就以精煉明快的語句“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揭示了學習成敗的規律,現在已經成為大家熟悉的學習格言,不少人把它作為座右銘,激勵自己前進。
所謂“勤”即“口不絕吟於六藝之文;手不停披於百家之編;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
”也就是說要口勤、手勤、腦勤。
2.廣泛涉獵,刻苦鑽研:韓愈在《進學解》中用簡明生動的語言闡述了《書》、《春秋》、《左氏》、《易》、《詩》等儒家主要經典,並精要概括了《莊子》、《離騷》等古代典籍的特點,用事實告訴我們作為教師的“進學”必須身體力行,身先士卒。
3.不計毀譽,勤於治學。
《進學解》從剖析自己入手,分析自己學習、言論和作文的缺陷,驚醒學生要債務額對待自己,不要過多的考慮是否得到了相應的功名利祿,過多地考慮個人能否被錄用,得到較好的地位,而是要不計毀譽得失,努力學習。
從學習和個人修養上看,這對於教師和學生都有值得深思與借鑒的價值。
(三)《原毀》與教師及其教學《原毀》疑問的意圖是為了探求誹謗、詆毀產生的根源的,必然就涉及到一個人對如何對待自己,怎樣對待他人,而且是從“君子”的高度來評判的。
在今天看來,此文不外乎說的是人的個人修養和為人處世。
但如果換個角度,從教育、教師和教學中的師生關係來體會,就會引發一些思考:如何提高道德修養,如何對待同行,如何對待學生。
師說中辯證看待老師,弟子才能的句子
如果是答問答題,像我下麵這麼答即可:韓愈提出的"業精於勤”,"提要鉤去”,"含英咀華”,"由統要中”,"師素不師辭"以及"閎中肆外"等教學與學習方法,是一些符合教學與學習規律的正確見解,但是他的"崇儒衛道"則是封建糟粕。
(一)對教師問題的見解1、教師的任務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所謂"傳道"是指傳儒家道統;所謂受業,是指使學生受到文化句識技能方麵的教育;所謂解惑,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解答學生們的疑惑。
以傳道為首,以授業為次。
韓愈強調教師的基本任務 是為恢複儒道的傳統。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起主導作用,而且還包含了寓德育於智育的思想。
2、教師的標準無論社會地位是高或是低,無論年齡是長或是少,誰掌握了道,誰就是教師。
衡量教師的標準:凡是具備了"道"與"業"的,就可以做教師。
3、師生關係他認為誰先值得道,誰有學問,誰就是教師。
"由於對"道”:的某方麵的造詣不同,由於對"業"的某方麵的專攻不同,也許學生不一定不如教師,教師也不一定處處比學生高明。
這破除了對教師的盲目迷信;而且還反映了聞“道"在先,以"先覺覺後覺",攻有專 "業",以"知"教 "不知。
這一教學過程的客觀規律。
師與生之間的既矛盾又統一的關係。
提倡人們要向德行高尚、學有專長的人學習,提倡互相為師,"教學相長"的含義。
他的這一思想有利於擴大師資的來源,有利於推動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
對我們今天正確理解教師的職責,正確處理政治與業務、德育與智育、教書與育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係,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與啟發意義。
(二)關於識別和培養人才的思想1.隻有善於鑒別而又培養得當,人才才會大量湧現出來。
韓愈這種識別人才與培養人才、使用人才的思想,是孔子"舉賢"、裏子"尚賢"思想的新發展,也是對封建貴族那種選人唯貴、用人為親的腐朽思想進行的有力批判。
(三)關幹教學與學習的思想1、學業的精進在於勤勉2、在博的基礎上求精韓愈在教學實踐中領悟到了博與精的辯證關係。
博與精是對立的統一,沒有博,就不可能有精;沒有精,博也隻不過是一種大雜燴。
教學時,老師要提出綱要,讓學生把握住要點,引導學生探索其精微之處,融會貫通,領會其精神實質。
韓愈還提出教學要注意係統性,這樣才能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3、把學習與獨創結合起來以古人為師,不必拘泥於章句文辭,而是要學習古人文章中的思想、方法。
他讚成吸取前人的優秀成果,又反對沿襲剽竊,主張把學習與獨創結合起來。
韓愈關於教育方麵的挖掘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陽人。
祖籍昌黎,人稱昌黎先生,著作有《韓昌黎集》。
韓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生於唐代中葉,是藩鎮割據、中央集權削弱的時代,又是佛教泛濫的時代。
他基本代表世俗大地主的利益,欲以恢複古道作為挽救時局的方針。
他主張中央集權,反對封建割據,要求采取一些緩和階級矛盾的措施,減輕對人民的剝削。
他又猛烈攻擊佛教,以維護儒家的道統。
他四試於禮部,三試於吏部,十年猶布衣,常以古文作不平之鳴。
其作品有不少反映他對政治的不滿和關心人民疾苦的思想情緒。
韓愈多次擔任教育官職,提出不少教育主張。
他做過四門博士、國子博士和國子祭酒。
他作《師說》、《進學解》,采取措施,嚴選學官,整頓國學,重視地方教育,作《子產不毀鄉校頌》,捐薪興辦州學,熱心獎教後進,“韓門弟子”眾多,在唐代有很大影響。
一、“性三品”說與教育作用韓愈繼承和發展孟、荀、揚雄等儒家傳統人性論觀點,提出人性分為三個等級,他說:“性之品有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導而上下也,下焉者惡焉而已矣”。
他還認為:“其所以為性者五:曰仁、曰禮、曰信、曰義、曰智。
上焉者之於五也,主於一而行於四;中焉者之於五也,一不少有焉則少反焉,於其四也混;下焉者之於五也,反於一而悖於四。
”這就是說,仁、義、禮、智、信乃是人生來所具有的五種善性,上品的人隻要是五種善性中有其主要的一種,則其他四種也相應的同時具備。
中品人在五種善性中,某一種或偏多或偏少,而其他四種也雜而不純。
至於下品人在五種善性中,某一種偶而得到一點善的因素,則其他四種都背逆善性了。
在這裏,他把孟子的人生來本性中具有仁、義、禮、智四種善端,發展為人生來具有仁、義、禮、智、信五種善性,可見他的性三品說立論是唯心主義的臆說。
韓愈認為在性之外還有情,情是接於物而生的,情也分上、中、下三品,區別為喜、怒、哀、懼、愛、惡、欲七種。
上品的人動得其中,中品的人過與不及,而要求得其中,下品的人則直情而行罷了。
這正是他認為要對勞動人民進行刑罰統治的依據。
既然性與情都有品級,那麼教育有什麼作用呢?他認為性是可移的。
對上品的人說,“就學而愈明”;中品的人,“可導而上下”。
教育對上中兩等人都是可以發生作用的。
而對下等人隻起“畏威而寡罪”的作用,隻可用刑法來製馭,使其有所畏懼而少犯罪。
這在韓愈看來,也就是性可移了,但盡管性移了,而上下的品級卻是始終不可移的。
二、“明先王之教”的教育宗旨韓愈在魏晉玄學之風盛行之後、佛學廣泛流傳之際,重新打起維護儒家道統的旗號。
他說:“愈之誌在古道,……學所以為道”,從而提出了“明先王之教”的教育宗旨。
什麼是“明先王之教”?他說:“夫所謂先王之教者,何也?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於外之謂德。
其文《詩》、《書》、(易》、(春秋》;其法禮、樂、刑、政;其民士、農、工、賈;其位君臣、父子、師友、賓主、昆弟、夫婦……其為道易明,而其為教易行也。
”由此可見,韓愈所謂的“先王之教”,其內容概括言之,既是“仁義道德”四個字。
如擴而言之,它包括儒家的經典,儒家宣揚的封建道德,封建社會的政治措施等等。
用今天的話說,即包括德育、智育、政治教育。
他認為,把這些內容學好了,便可以運用無窮。
總之他認為誦習古聖之書,遵守先王之法,明乎人倫,本乎人性,乃是教育的根本任務。
三、《師說》論師韓愈關於教師的見解是教育思想史中的寶貴遺產。
他感於當時的人“恥學於師”,“抗顏為師”並作《師說》,這是從他的“衛道”立場出發的。
其基本精神與古文運動中的“文以載道”思想是一致的,是以儒道為基礎的。
但是,他對教師問題的論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師工作的客觀規律,是很有創見的。
《師說》的主要內容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一)闡明了教師的作用——“古之學者必有師”文章的第一句話為:“古之學者必有師。
”他認為自古以來任何一個人的知識學問,都是從老師那裏學來的。
也就是說任何一個人如沒有老師的教誨和指導是不能成為有才智的人的。
他認為生而知之者是不存在的,因此孰能無惑?如“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在這裏他充分肯定了學習的重要性和教師的作用。
基於這種認識,他對當時社會上輕視教師,恥學於師的不良風氣進行了尖銳批判。
他指出:“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
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
是故聖益聖,愚益愚。
……其皆出於此乎?”這種批判是很深刻的。
(二)明確教師的任務——傳道、授業、解惑《師說》指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僅用十一個字,就把教師的任務概括得很全麵。
一是傳道,即傳授封建主義的政治倫理道德;二是授業,即講授《詩》、《書》、《易》、《春秋》等儒家經典;三是解惑,即解答學生在學習“道”與“業”過程中所提出的疑難問題。
三者的地位擺得也很清楚,第一位的是傳道;其次是授業,最後是答疑。
三者中以傳道為本,以授業...
描寫師生關係的名句有哪些?
1、春夜喜雨 【作者】杜甫 【朝代】唐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2、無題 【作者】李商隱 【朝代】唐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3、己亥雜詩·其五 【作者】龔自珍 【朝代】清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4、蜂 【作者】羅隱 【朝代】唐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5、“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孔子 6、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韓愈《師說》 7、“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孔子《論語·述而》...
師說韓愈為了糾正當時社會不重視求師學習得句子是
韓愈所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個“道”雖然具體指的是儒家之道,但在一千多年前,韓愈就能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說法,也是很有魄力的。
他把老師和學生的關係,歸結為“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提倡師生教學相長,這也確實可以鼓舞大家相互學習的風氣。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韓愈的名言中,表現師生應該互相學習的句子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