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比較隱晦的暗示已分手的句子發說說
《一切》一切都是命運 一切都是煙雲 一切都是沒有結局的開始 一切都是稍縱即逝的追尋 一切歡樂都沒有微笑 一切苦難都沒有淚痕 一切語言都是重複 一切交往都是初逢 一切愛情都在心裏 一切往事都在夢中 一切希望都帶著注釋 一切信仰都帶著呻吟 一切爆發都有片刻的寧靜 一切死亡都有冗長的回聲生活是什麼?來自何方?雙走向哪裏?如所有詩人一樣,北島付出了自己一生的默默思考與追求! 有人說,生活是一杯濃濃的苦丁茶,得誌時,一飲而盡,雖苦而甜;失意時,茶飯不思,難以下咽。
有人說,生活是一個永遠哭哭鬧鬧的嬰兒,喜怒無常,你不能觸犯它,隻有它欺負你。
在北島的生命字典裏,從沒有“有人說”三個字,他隻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眼睛。
他也一直不放棄用一雙眼睛注視周圍的一切。
一切是什麼?它涵蓋得了所有的幸福與苦難嗎?它容得下所有的甜蜜與辛酸嗎?又能否完整地詮釋整個生活的奧秘? 生活不是一場悲劇,也不是一場完完全全的喜劇。
歡樂與痛苦本來就相依相存,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歡樂了,可以微笑,可一不小心就會由微笑變成狂笑,飽受“糖衣炮彈”的襲擊;痛苦著,不要用淚水浸泡你發炎的傷口,淚水中的鹽分隻會讓你剛愈的傷口再次裂開!北島既享受了喜劇的唯美,也曆經了悲劇的淒美。
北島一顆不知疲憊的心在四處遊蕩。
他遭遇了人情的冷漠,言語的襲擊,甚至流言蜚語的無情謾罵;當挫折、苦難、失望……層層包圍打擊一齊瘋狂襲來時,他同所有正常人一樣也會疲憊,也會徘徊。
這時,語言是重複的,信仰是受傷的,甚至,一直懶以生存的勇氣與希望,都將變成鏡中花,水中月,重複著開始與結束,卻盡顯蒼白無力! 人,隻有經曆了人生的大風大浪大起大落之後,才有資格談論生活,談論生活的一切。
北島是具備這種資格的。
他把自己所有感官最大限度地接觸生活的脈搏,用他一雙挑剔的眼光審視人與人之間的道德倫理,以及人與人相互碰撞產生的火花。
同時不自覺地思考愛情、自由、歡樂、苦難、希望以及死亡等人們共性的因子。
既然這樣,就免不了受傷。
作為詩人的北島也從來沒有停止過受痛。
從不相信命運的北島真真實實地被命運欺騙了。
生活欺騙了他。
生活的爾虞我詐、急功近利、勾心鬥角……都是他心中看不慣的一道砍。
他可能永遠都跨不過。
即使跨過,也是萬丈深淵的境地。
古住今來,一批又一批千軍萬馬彙聚於此,一場慘烈的撕殺過後,就算暫且獲勝,也隻是耀眼的流星劃過夜幕,稍縱即逝!卻沒有給出任何阻止後人再次撕殺的結局! 北島痛卻也快樂著。
他大膽地叩問世界,叩問人性,叩問一切。
為洞悉這個分裂而扭曲變形的世界。
他需要並且曆經了太多的磨難,在不斷地峰回路轉之後完成豁然開朗的正果。
在這個過程中,北島當然失敗過,悲痛過,但馬上把這一切歸屬於朦朧而遙遠的命運,飄茫而易逝的煙雲;當然迷惘過,猶豫過,但接著把這一切淹沒在言語之外,用思緒的火花照亮一片無空,苦苦追尋;當然也坦白著,信念著,盡管一度信仰受挫,但最終能在信仰的呻吟聲中重揚飛翔的翅膀!感慨無限爆發的力量。
北島以為關於“一切”永遠不會有一個完美的定義,直到他徹底疲憊之後。
在無數折磨與挫敗之後,在無數痛苦與歡樂之後,沒有答案的追尋讓他徹底疲憊。
他被迫停下一直沒有時間休息的腳步。
之後,突然有一天,他感覺自己從沒有哪一刻會如此冷靜,如此心血來潮、思緒萬千的冷靜!偶然間,他明白了一切,明白了《一切》的真諦: 一切都是命運 一切都是煙雲 一切都是沒有結局的開始 一切都是稍縱即逝的追尋 一切歡樂都沒有微笑 一切苦難都沒有淚痕 一切語言都是重複 一切交往都是初逢 一切愛情都在心裏 一切往事都在夢中 一切希望都帶著注釋 一切信仰都帶著呻吟 一切爆發都有片刻的寧靜 一切死亡都有冗長的回聲《走吧》走吧,落葉吹進深穀,歌聲卻沒有歸宿。
走吧,冰上的月光,已從河麵上溢出。
走吧,眼睛望著同一片天空,心敲擊著暮色的鼓。
走吧,我們沒有失去記憶,我們去尋找生命的湖。
走吧,路嗬路,飄滿了紅罌粟。
走吧》這首詩很簡短,不僅篇幅短,詩句也短,而且整首詩的結構非常整齊勻稱,用數學公式來表示便是“3*5”,即一共有5節,每節有3行。
照理說,這樣的詩讀起來應該非常明快,猶如哼著短促輕快的小調使人心情愉快朗,但事實並不是如此。
這首詩的旋律低沉,感情頹廢,令人想起[破舊的老車站,生鏽的欄杆,破敗的斷牆,空曠壓抑悲哀 尋尋覓覓 全詩5小節,都以“走吧”起始,“走”便成為全詩的主旋律。
走,一種動作,一種進行著的動作,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隻是不斷地機械式地重複著,迷惘孤寂且無所獲的開空虛,但依然是進行著的,給人一種“悲劇英雄”的感覺,雖然迷惘困惑空虛卻仍堅守著自己的信念不願放棄,像老人與海中的老人。
伴隨5個“走吧”是五個不同的畫麵,詩人以蒙太奇的方式進行時空的轉換,拉長了整首詩時空的長度,有了一種厚度一種濃縮感,同時也使“走”這個動作得到了延伸,是淋漓盡致地表現詩人果敢和不甘沉淪的求索精神。
但是詩人在尋找什麼呢?是什麼使詩人如此地堅定固執地找尋呢...
北島寫的詩
北島《迷途》詩欣賞 北島,原名趙振開,1949年8月2日生於北京。
祖籍浙江湖州,中國當代詩人,為朦朧詩時期的代表人物之一。
曾當過編輯,後在歐美多國擔任教職及駐校作家,80年代移居美國,曾獲瑞典筆會文學獎、美國西部筆會中心自由寫作獎、獲古根海姆獎學金。
被選為美國藝術文學院終身榮譽院士。
1970年開始寫作,1978年與芒克等人創辦《今天》。
出版的詩集有:《陌生的海灘》(1978年)、《北島詩選》(1986年)、《在天涯》(1993年)、《午夜歌手》(1995年)、《零度以上的風景線》(1996年)、《開鎖》(1999年),其他作品有:《波動》及英譯本(1984年)、《歸來的陌生人》(1987年)、《藍房子》(1999年)。
北島的作品已被譯成二十多種文字出版。
北島的詩歌創作開始於十年動亂後期,“反映了從迷惘到覺醒的一代青年的心聲,十年動亂的荒誕現實”造成了詩人獨特的“冷抒情”的方式——出奇的冷靜和深刻的思辨性,代表作有“太陽城劄記”和“紅帆船”等。
“清醒的思辨與直覺思維產生的隱喻、象征意象相結合,是北島詩顯著的藝術特征,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悖論式警句,造成了北島詩獨有的振聾發聵的藝術力量。
” 《迷途》以本我為中心,揭示了對現實的迷茫和無奈。
這首詩雖然詩人內心複雜,思想迷亂,但仍然能看到詩人渴望寧靜,純真的內心。
詩裏麵:“鴿子、森林、藍灰色的湖泊”都是童話一樣的世界,作品的主題表現對現實的迷茫,希望得到解脫和尋找出路。
“一顆迷途的蒲公英”這種幼小與內心在迷途中產生的單薄有機結合,加深了讀者心理感受,在非現實的理想狀態下“藍灰色的湖泊”中,看到的仍然是“微微搖晃的倒影”,說明詩人在對現實的不平靜與理想中寧靜的渴望形成了一種對比,在視覺上是一幅畫。
在詩中“微微搖晃”“深不可測”正是作者本人,那種對現實的憂慮和深不可測的眼神,也無法看清方向,理想依然是遙遠的。
在此,作者內心的疑問由現實向虛似中的倒影發出,詩人的詩與內心的表白,與真實的個性相結合,在視覺上與內心的感受上形成衝擊。
有些讀者認為詩人的詩難懂,晦澀,但我們看到詩人不是在刻意地追求隱晦,而是發自內心的表白和渴望,這正是詩人的性格。
當今的網絡詩提倡晦澀,刻意追求朦朧,違背自已的個性去追求屬於他人的高度,這種方向是錯的。
詩有品,有性。
寫詩隻有根據自我的個性去發展,學習他人的經驗而又不失自我,不刻意地去追隨,就是一段成熟的發展過程。
任何學習,借鑒隻有在完善自我發揮的基礎上才能得到充分體現。
詩境不一,詩性不一。
詩人應該一步一個腳印地挖掘自我,不斷學習,才會進步。
詩是自由的,自然的,高雅的,人性的自然暢露也是生命的共同感悟。
隻有敢剖析自我,麵對現實,摒棄低俗,才能與他人共享你的精神世界。
附: 【迷途】 沿著鴿子的哨音 我尋找著你 高高的森林擋住了天空 小路上 一顆迷途的蒲公英 把我引向藍灰色的湖泊 在微微搖晃的倒影中 我找到了你 那深不可測的眼睛 賞析北島《和弦》 這首詩主題是和弦,利用四個不同的場景來發出和弦之聲,詩人仍然在追求著理想的世界,那種純淨。
四段的後兩句重複著“孤零零的,海很遙遠”,不難看出詩人內心在向往那片海。
在詩人的一生中,可以想像追求著內心的海,海的自由,遼闊,而自已是一座孤島,希望自已的世界,在海洋的懷抱裏,享受大自然的恩澤。
在第一段中,是一段童話一樣的世界,如夢如幻。
“小湖”在詩裏可以聯想眼睛,內心,世界。
作者喜歡湖,藍色的,充分自由的,內心的世界;第二段是一種動態的現實,在街上看到的景;第三段在身邊的景,幾個男孩“撥動著吉他吟唱”這種和弦是一種沉思“煙頭忽明忽暗”,但“海仍很遙遠”。
我就象“野貓孤零零的”。
最後一段,詩人就象所有的男人一樣,把對大自然的愛,象心愛的女人一樣相結合,這種柔美如“波浪悄悄湧來”,“彙成柔和的曲線”。
但仍是一個“夢孤零零的”“海很遙遠”。
整體詩表麵柔和,有色調和境象,表達了作者內心的向往和心底發出的和弦聲,這四段是一個大世界,這個世界從來就不缺少美,但是很遙遠。
這與我們現在的現實很一至,大家都向往內心的純美,享有自由自在的生活,誰不願意在海邊無憂地生活,這是大家的和弦和內心。
附: 【和弦】 樹林和我 緊緊圍住了小湖 手伸進水裏 攪亂雨燕深沉的睡眠 風孤零零的 海很遙遠 我走到街上 喧囂被擋在紅燈後麵 影子扇形般打開 腳印歪歪斜斜 安全島孤零零的 海很遙遠 一扇藍色的窗戶亮了 樓下,幾個男孩 撥動著吉他吟唱 煙頭忽明忽暗 野貓孤零零的 海很遙遠 沙灘上,你睡著了 風停在你的嘴邊 波浪悄悄湧來 彙成柔和的曲線 夢孤零零的 海很遙遠
具有朦朧美的詩句
無題 無題 (其一)作者:【李商隱】 年代:【唐】 體裁:【七律】 類別:【閨情】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注釋: 1.無題:唐代以來,有的詩人不願意標出能夠表示主題的題目時,常用“ 詩的標題。
2.絲方盡:絲,與“思”是諧音字,“絲方盡”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會結束。
3.淚始幹:淚,指燃燒時的蠟燭油,這裏取雙關義,指相思的眼淚。
4.曉鏡:早晨梳妝照鏡子;雲鬢:女子多而美的頭發,這裏比喻青春年華。
5.蓬山:蓬萊山,傳說中海上仙山,比喻被懷念者住的地方。
6.青鳥:神話中為西王母傳遞音訊的信使。
賞析這是詩人以“無題”為題目的許多詩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詩。
整首 詩的內容圍繞著第一句,尤其是“別亦難”三字展開。
“東風”句點了時節,但 更是對人的相思情狀的比喻。
因情的纏綿悱惻,人就像春末凋謝的春花那樣沒了 生氣。
三、四句是相互忠貞不渝、海誓山盟的寫照。
五、六句則分別描述兩人因 不能相見而惆悵、怨慮,倍感清冷以至衰顏的情狀。
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兩 句中的設想:但願青鳥頻頻傳遞相思情。
無題(其二)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
嗟餘聽鼓應官去,走馬蘭台類轉蓬。
《無題》序花去餘香渺,人歸細雨蒙。
畫樓春色重,誰笑作傾城。
無題《一》死生寂寞舊思緣, 春夢纏綿花落寒。
能舞清風揮碧影, 難留舊月照欄杆。
傷心本為癡癡怨, 愁悵何須竊竊瞞?海誓山盟空相許, 真情盡處亦雲煙!《無題》二執手還須道珍重, 此情盡處也溫柔。
你心你情終易換, 我愛我恨本難求。
昨日尚是無猜引, 今朝已成陌路由。
夢魂如化相思鳥, 日夜悲啼死不休!《無題》三誰道相思苦滋味, 誰言恨事本天成!心堅何懼無情雨, 魂斷豈堪憔悴風。
夢裏月圓香霧繞, 雲端花好紫煙輕。
無緣今世成相許, 或待重逢任死生!《無題》四餘香往事夢中休, 玉影芳蹤難去留。
自古相思一樣苦, 從來離散兩般愁。
情能深處憂還喜, 恨至多時淡且稠。
獨對月明應寂寞, 問卿何處過中秋。
《無題》五寫賦空多子建才, 應知神洛是天仙。
無情花落人爭愛, 有意草幽誰棄憐。
書簡情深羞不語, 荔枝香盡恨難言。
溫柔若假還真日, 莫在別時也問緣!《無題》六記否桂花香脈時, 當年笑我是情癡。
詩如筆底相思淚, 淚若心頭無語詩。
錯把絕情歸信誤, 漫將失意做新知。
嫦娥未必曾秋水, 柳月何須似畫眉。
無題《七》愛恨朦朧花季間,含情為你似嬋娟。
無心妙語偏多解,有意癡言正少緣。
往日閑愁強瀟灑,近來新病弱衣冠。
錦書不敢繁青鳥,夢裏相期漸渺然。
無題後記*重逢惜別再見怎無言。
雲鬢紅唇淚眼含。
閑問新情皆婉轉,偶提舊事共流連。
橋頭問卜誰沾喜?星盡求神自惹憐!我未成名卿已嫁,今生又是來生緣。
無題 李商隱聚首多麼不易,離別更是難舍難分;暮春作別,恰似東風力盡百花凋殘。
春蠶至死,它才把所有的絲兒吐盡;紅燭自焚殆盡,滿腔熱淚方才涸幹。
清晨對鏡曉妝,唯恐如雲雙鬢改色;夜闌對月自吟,該會覺得太過淒慘。
蓬萊仙境距離這裏,沒有多少路程,殷勤的青鳥信使,多勞您為我探看。
[題解] 就詩而論,這是一首表示兩情至死不渝的愛情詩。
然而曆來頗多認為或許有人事關係上的隱托。
起句兩個“難”字,點出了聚首不易,別離更難之情,感情綿邈,語言多姿,落筆非凡。
頷聯以春蠶絳臘作比,十分精彩,既纏緬沉痛,又堅貞不渝。
接著頸聯寫曉妝對鏡,撫鬢自傷,是自計;良夜苦吟,月光披寒,是計人。
相勸自我珍重,善加護惜,卻又苦情密意,體貼入微,可謂千回百轉,神情燕婉。
最終末聯寫希望信使頻傳佳音,意致婉曲,柳暗花明,真是終境逢生,別有洞天。
春蠶兩句,千秋佳絕。
其一 來是空言去絕蹤, 月斜樓上五更鍾。
夢為遠別啼難喚, 書被催成墨未濃。
蠟照半籠金翡翠, 麝薰微度繡芙蓉。
劉郎已恨蓬山遠, 更隔蓬山一萬重。
其二 颯颯東風細雨來, 芙蓉塘外有輕雷。
金蟾齧鎖燒香入, 玉虎牽絲汲井回。
賈氏窺簾韓掾少 ,泌妃留枕魏王才。
相思莫共花爭發, 一寸相思一寸灰。
其三 含情春畹晚, 暫見夜闌幹。
去見意中人時, 已春深日暮。
樓響將登怯, 簾烘欲過難。
多羞釵上燕, 真愧鏡中鸞. 歸去橫塘晚, 華星送寶鞍。
其四 何處哀箏隨急管, 櫻花永巷垂楊岸。
東家老女嫁不售, 白日當天三月半, 溧陽公主年十四, 清明暖後同牆看。
歸來展轉到五更, 梁間燕子聞長歎 李商隱《無題》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賓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多無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譯文 見麵的機會真是難得,分別時也難舍難分,況且又兼東風將收的暮春天氣,百花殘謝,更加使人傷感。
春蠶結繭到死時絲才吐完,蠟燭要燃完成灰時象淚一樣的蠟油才能滴幹。
女方早晨妝扮照鏡,隻擔憂豐盛如雲的鬢發改變顏色,青春的容顏消失。
男子晚上長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對方的住處就在不遠的蓬萊山,卻無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
希望有青...
風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誰教桂葉香?直到相思了無意,未妨惆悵是清狂...
無題 李商隱 重幃深下莫愁堂,臥後清宵細細長。
神女生涯原是夢,小姑居處本無郎。
風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誰教桂葉香? 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
李商隱的七律無題,藝術上最成熟,最能代表其無題詩的獨特藝術風貌。
這首詩的一開頭就撇開具情事,從女主人公所處的環境氛圍寫起。
層帷深垂,幽邃的居室籠罩著一片深夜的靜寂。
獨處幽室的女主人公自思身世,輾轉不眠,倍感靜夜的漫長。
這裏盡管沒有一筆正麵抒寫女主人公的心理狀態,但透過這靜寂孤清的環境氣氛,我們幾乎可以觸摸到女主人公的內心世界,感覺到那帷幕深垂的居室中彌漫著一層無名的幽怨。
頷聯進而寫女主人公對自己愛情遇合的回顧。
上句用巫山神女夢遇楚王之事,下句用樂府《神弦歌 清溪小姑曲》:“小姑所居,獨處無郎。
”意思是說,追思往事,在愛情上盡管也象巫冊神女那樣,有過自己的幻想與追求,但到頭來不過是做了一場幻夢而已;直到現在,還正象清溪小姑那樣,獨處無郎,終身無托。
這一聯雖然用了兩個典故,卻幾乎讓人感覺不到有用典的痕跡,真正達到了驅使故典如同已出的程度。
特別是它雖然寫得非常概括,卻並不抽象,因為這兩個典故各自所包含的神話傳說本身就能引出豐富的聯想。
兩句中的“原”字、“本”字,頗見用意。
前者暗示她在愛情上不僅有過追求,而且也曾有過短暫的遇合,(一夜情?^_^)但終究成了一場幻夢,所以說“原是夢”;後者則似乎暗示:盡管迄今仍然獨居無郎,無所依托,但人們則對她頗有議論,所以說“本無郎”,其中似含有某種自我辯解的意味。
不過,上麵所說的這兩層意思,都寫得隱約不露,不細心揣摩體味是不容易發現的。
頸聯從不幸的愛情經曆轉到不幸的身世遭遇。
這一聯用了兩個比喻:說自已就象柔弱的菱枝,卻偏遭風波的摧折;又象具有芬芳美質的桂葉,卻無月露滋潤使之飄香。
這一聯含意比較隱晦,似乎是暗示女主人公在生活中一方麵受到惡勢力的摧殘,另一方麵又得不到應有的同情與幫助。
“不信”,是明知菱枝為弱質而偏加摧折,見“風波”之橫暴;“誰教”,是本可滋潤桂葉而竟不如此,見“月露”之無情。
措辭婉轉,而意極沉痛。
愛情遇合既風夢幻,身世遭逢又如此不幸,但女主人公並沒有放棄愛情上的追求——“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
”即便相思全然無益,也不妨抱癡情而惆悵終身。
在近乎幻滅的情況下仍然堅持不渝的追求,“相思”的刻骨銘心更是可想而知了。
李商隱的愛情詩以抒情為主體,著力抒寫主人公的主觀感覺、心理活動,表現她(他)們豐富複雜的內心世界。
而為了加強抒情的形象性、生動性、又往往要在詩中織入某些情節的片斷,在抒情中融入一定的敘事成分。
這就使詩的內容密度大大增加,形成短小的體製與豐富內容之間的矛盾。
為了克服這一矛盾,他不得不大大加強詩句之間的跳躍性,並且借助比喻、象征、聯想等多種手法來加強詩的暗示性。
這是他的愛情詩意脈不很明顯、比較難讀的一個重要原因。
但也正因為這樣,他的詩就如一樓的師兄所說:“小李無題詩最好不要問什麼意思,自己越琢磨越有味。
一旦白話說出來就像白開水一樣了。
”
倉央嘉措的詩歌都是他本人寫的嗎?
前些日子貼了《見與不見》,那首詩被訛傳為倉央嘉措的情詩,其實他的好多詩歌都是以暗示或譬喻或代指的手法,表達了佛學中的某些觀念,隱晦地傳達了倉央嘉措本人的處境,以及由於當時的曆史原因所導致的許多難以明言的整個民族的苦衷,並非兒女情長。
是名副其實的倉央嘉措古魯”。
而並非“倉央嘉措雜魯”。
在藏語裏,“雜魯”是有規範的,“雜”是名副其實的“情”。
而“古魯”的含義是“道歌”,含勸誡意義的宗教道歌。
所以,最初翻譯倉央嘉措詩歌的人,不論現在怎麼權威,其實他都很失敗,因為單在詩歌題目的翻譯上,他就犯了錯誤,以致以訛傳訛到今天。
而對倉央嘉措詩歌內容的翻譯,更有不少歪曲曆史、扭曲事實之處,甚至置真正的西藏文化及其宗教的意義於不顧,事實上扭曲了這些詩歌的本意。
舉個例子 下麵就詩歌中廣為傳誦的兩首詩,做一簡單分析: “在那東山頂上,升起皎潔的月亮, 年輕姑娘的麵容,浮現在我的心上。
” “在那東山頂上,升起皎潔月亮。
母親般的情人臉龐,浮現在我心上。
” 直譯過來是“不是親生的”的意思;“阿瑪”是“母親”的意思,也即是說,“瑪吉阿瑪”的意思是“親生母親之外的母親”。
大家都知道,“母親”一詞往往不僅僅指的是生身母親,而常常被賦予很多含義,比如大地母親、祖國母親等等。
倉央嘉措所言的“親生母親之外的母親”,除了他本人以外,任何人都不能輕易斷言他想說的是誰。
我們必須在了解當時的曆史以及對倉央嘉措本人有較深研究的基礎上,才可以試著去領會他所言的 “親生母親之外的母親”以及整首道歌。
他的這首詩歌,是在藏蒙(受施者和施主)關係日趨惡化的曆史狀況下完成的。
1705年,蒙古拉藏漢為了奪得政權,謀殺了為西藏民族立下豐功偉績並受到西藏人民崇敬和愛戴的第司●桑傑嘉措,而第司桑傑嘉措也正是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在政教兩方的恩師(想進一步了解當時時局以及這首道歌的朋友,可以參閱甘肅民族出版社出版的、由華則與拉加才讓編著的《藏族文學史》藏文版),繼而這股惡勢力又想方設法地陷害倉央嘉措,以致1707年,倉央嘉措被迫放棄政權,遠離拉薩,一生都不得不在流亡歲月中度過。
結合當時的曆史,分析詩人的處境,我們可以把“親生母親之外的母親”理解為在倉央嘉措生命裏與親生母親可以相提並論的重要人物第司●桑傑嘉措。
略懂藏族文學及曆史的人都知道,這首詩其實是用暗示的手法表達了倉央嘉措當時的思想感情,既在缺乏人身自由、政權淪落他族手上的曆史狀況下,懷念往日昌盛的故土或思念已故恩師第司桑傑嘉措。
也有藏族學者認為,“親生母親之外的母親”指的是倉央嘉措的根本上師,而這也符合西藏的宗教傳統。
如果不曾相見,人們就不會相戀; 如果不曾相識,怎會受著相思的熬煎。
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這首詩的翻譯也很失敗,原因是譯者沒有尊重這首道歌的本意,而是憑主觀之見加以翻譯,事實上原文中根本就沒有所謂的“相戀”和“相思”(懂藏文的可以對照原文)。
第一最好不發現,免得不由迷上它; 第二最好不諳習,免得以後受煎熬。
可見原詩根本就不是“情歌”,而是名副其實的“道歌”。
而且,對於這首道歌的理解,是需要對佛教、尤其是對藏傳佛教的基本理解的。
作為達賴喇嘛的倉央嘉措,自小受到廣泛的宗教教育(其父乃是寧瑪伏藏大師仁增●白瑪林巴的後人,也是一位修行有成就的密宗師、瑜伽士),15歲正式登上六世達賴喇嘛的法座,更是受到西藏佛教高僧大德嚴格的宗教教育,因此,他的世界觀實則是一種佛教的世界觀,這也體現在他的這首詩中,所要傳達的是佛教的教義:要想獲得相對永恒的幸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節製乃至克服自身的欲念。
關於創造力的名言
1. “毫無疑問,創造力是最重要的人力資源。
沒有創造力,就沒有進步,我們就會永遠重複同樣的模式。
”——愛德華·波諾 2. “世界上隻有一個你,這個表達是唯一的。
如果你阻止了,它不會通過其它媒介存在,將會永遠消失。
”——瑪莎·葛萊姆3. “創造力就是想出新鮮事物。
創新就是製造新鮮事物。
”——西奧多·萊維特4. “一個新的想法是非常脆弱的,他可能被一聲恥笑或一個嗬欠扼殺,可能被一句嘲諷刺中身亡,或者因某位權威人士皺一下眉便鬱鬱而終。
”——-查爾斯·布勞爾5.“當我們從事我們天生適合做的事情時,工作中也需要娛樂。
娛樂能激發創造力。
”——琳達·奈曼6.“沒有任何人去過創造之地。
你必須離開舒適的城市,走進直覺的荒野。
你將會發現精彩絕倫的世界,你將會發現你自己。
”——艾倫·艾爾達7.“與其什麼都不知道總以為自己是正確的,不如有些錯誤的想法。
”——愛德華·波諾8.“畫家告訴我,沒有人能在樹未成形時畫出一棵樹;隻憑孩子初期輪廓,沒有人能畫出這個小孩······但是觀察一段時間孩子的動作,畫家就能了解他的特性,畫出他的每分神態。
”—— 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9.“天才隻不過是一種以非慣常方式感知事物的才能。
”——威廉·詹姆斯10.“有創造性的人,他們希望能夠無所不知。
他想知道一切事物——古代曆史、十九世紀數學、現代製作技術以及生豬的未來。
因為他們永遠不知道什麼時候這些想法會彙集成新的思路。
也許六分鍾、六個月或者六年。
但他們相信一定會實現。
”——卡爾·艾裏11.“創造力就是發明、做實驗、成長、冒險、破壞規則、犯錯誤以及娛樂。
”——瑪麗·庫克12.“靈感是等不到的,你必須用棍棒去追逐他。
”—— 傑克·倫敦13. “所有的藝術家都是在自己的心靈中浸漬畫筆,將自己的本性融入作品的。
”—— 亨利·沃德·比徹14. “ 重要的問題不是‘什麼培養了創造力?’,而是究竟為什麼不是每個人都有創造力?人類的潛力在哪兒丟失了?如何受挫了?所以我認為最好的問題可能不是‘為什 麼人們有創造力?’而是‘為什麼人們沒有創造力,沒有創新意識?’創造力麵前我們必須毫無驚愕之感,就好像如果人人都有創造力,我們會認為這是個奇跡。
” ——亞伯拉罕·馬斯洛15. “ 沒有已經完成的事情。
世界上的一切事情待完成。
最美麗的畫兒還沒畫,最偉大的劇本還沒寫,最優美的詩歌還未創作。
世上還沒有完美的鐵路,最好的政府和完善 的法律。
物理學、數學以及最頂尖的科學還在雛形階段。
心理學、經濟學和社會學正在醞釀下一個達爾文,而他的任務是在等待下一個愛因斯坦。
”—— 林肯·斯蒂芬斯16. “世界對於有想象力的人來說隻是一塊帆布。
”—— 亨利·戴維·梭羅17. “我們漸漸認為藝術和工作是不相容的,或者至少是兩個獨立的範疇,我們在曆史上第一次創造了沒有藝術的產業。
”——阿南答·庫瑪瑞阿蘇瓦米18. “所以你們看看,想像力需要散漫—長時,無效力,快樂無事,偷懶又拖拖拉拉。
”——布蘭達·尤蘭19. “創造力就是看出原本不存在的東西。
你需要認識到如何將那些東西挖掘出來,並且讓它成為上帝的玩伴。
”——邁克爾·謝伊20. “所有最強力的詩魂是我們的童心。
”——Stephen Nachmanovitch 21. “隨著競爭加劇,越來越需要有創造性思維。
做好同一件事,並有效地解決問題是遠遠不夠的。
”——愛德華·波諾22. “聆聽他人的原始想法,不管它最初挺起來多麼荒唐可笑。
如果你禁錮人們的思想,你會得到很多盲從者。
給他們自由發揮的空間。
”——威廉·麥克奈特,3M公司首席執行官23. “每個人淋浴後都有新的想法。
正是那些淋浴完畢,擦幹身體並且做實事的人們有所作為。
”——諾蘭·布什內爾24. “一切偉大的功績和思想都最初都是荒謬可笑的”——阿爾伯特·卡繆25. “在心中先打下腹稿,然後經過大腦思考重寫一遍。
寫作的首要關鍵因素是寫,不是思考。
”——肖恩·康納利26. “但是我們不會對過去回顧太久。
我們不斷前進,開拓新的視野,做新的創作,因為我們有好奇心。
是好奇心不斷將我們領向新的旅途。
”——華特·迪士尼27. “上帝真的是與眾不同的藝術家。
他創造了長頸鹿、大象和貓。
他沒有實物原型。
他隻是在繼續嚐試創造其他東西。
”——巴勃羅·畢加索28. “要畫畫,你必須閉上眼睛然後高歌。
”——巴勃羅·畢加索29. “一旦有個人凝視著岩石堆,想象著它是個大教堂,那麼岩石堆就不再是岩石堆了。
”—— 聖艾克絮佩裏30. “廢紙簍是作家最好的朋友”——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31. “思想就像野兔。
你得到了一雙,學會了如何控製它們,很快你就有了一打。
”——斯坦貝克32. “如果你聽到內心的聲音‘你不能畫畫’,那麼想方設法讓那個聲音沉寂吧!”——文森特·凡·高33.“就觀察而言,機遇偏愛有準備的頭腦。
”——路易士·巴斯德34. “隻有長久的忍耐之後我才能領悟這門藝術。
”——埃裏希·弗羅姆35. “一開始我隻是胡亂地修改熟悉的曲子,後來,我想有所不同,就在Poodle Dog餐館製作冰激淩蘇打時使用的曲子中添加了一些音樂。
我對擺弄這些曲調越來越著迷,直...
古代懷才不遇的例子
韓愈 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學家,散文尤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 的美譽。
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昌黎先生集》 韓愈其人有傑出的才華,可他的政途卻多坎坷 請看下表 時間 原因 結局 貞元11—16年(795—800年) 求仕 不得誌 有“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 的感歎 貞元19年 (803年) 上書言京畿百姓窮困,請求緩征徭役,租稅, 被貶為陽山令; 元和14年(公元819年), 卒於824年 韓愈上著名的《諫迎佛骨表》力諫, 幾招殺身之禍,後經友人鼎力營救,被貶為潮州刺史。
學生齊背《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中竟然想到了死,“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心情抑鬱,悲傷到了極點。
這種抑鬱的心情一般都注定他們不會長壽。
“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蒼蒼,而齒牙動搖” 司馬遷 《史記》被魯迅喻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後一句在稱讚其詞藻華美的同時,也點出了《史記》作者司馬遷寫作時與屈原頗有幾分類似,都是懷才不遇,抑鬱不得誌。
司馬遷寫《史記》時,將諸侯編為“世家”,而為何將陳涉這黔首之輩也列入“世家”之屬呢?果如大多數人所言。
因陳涉首舉反秦大旗嗎?非也,我認為司馬遷如此安排實為自己泄私憤。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隴西成紀(甘肅秦安西北)人,其先祖於隋末戰亂逃至碎葉(今吉而吉斯共和國托克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於此。
李白少年時代就「觀奇書」,「遊神仙」,「好劍術」,有多方麵的才能和興趣,唐中宗神龍元年(705)舉家遷居四川綿州,曾任翰林供奉。
因稱「李翰林」。
賀之張譽為「天上謫仙人」,後人又稱「李謫仙」。
然而唐玄宗隻讓李白待詔翰林,作文學侍從之臣,李白的大誌無法實現。
李白性格傲岸不,也不能忍受「摧眉折腰事權貴」的生活。
三年後李白因遭讒毀,自請還山,離開長安。
他隻能遊山訪仙,痛飲狂歌,以排遣懷才不遇的憂憤。
但他始終沒有放棄建立偉業,成為非凡人物的理想。
安史之亂爆發後,李白曾應邀入永王李璘幕府,又以為獲得了建功立業的機會。
,詠出「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的豪邁詩句。
永王軍隊為唐肅宗消滅後,李白也受牽連入獄,後來在流放夜郎的途中遇赦。
直到六十一歲時,李白還請求從軍入幕,希望能有「一割之用」,卻因病在途中折回,未能如願,六十二歲時在他的族叔當塗縣(安徽馬鞍山)令的李陽冰家。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號香山號士。
其先世為太原人,後遷居下圭(今陝西渭南),出生於河南新鄭。
貞元十五年進士。
元和時曾任翰林學士、左讚善大夫,因得權貴,貶為江州司馬,晚年好佛,又自號樂居士。
他一生作詩很多,以諷喻詩為最有名,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為“老嫗能解”。
敘事詩哪《琵琶行》、《長恨歌》等也極有名。
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溪生。
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
開成進士。
因處於牛李常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誌。
其詩構思新奇,風格農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
但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都愛西昆好,隻恨無人作鄭箋”之誚。
高適(702-765),字達夫,德州蓧(今河北景縣)人,少潦倒落拓,四十歲後舉有道科中第,授封丘縣尉,不久即辭去,後來在河西節度使歌舒翰幕中掌書記,接觸了大漠神奇風光和戍邊士卒的艱苦生活。
其詩直抒胸臆,不尚雕飾,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寫邊塞生活,與岑參齊名,也稱“高岑”。
白居易:被發配江洲,於是有了琵琶行. 李白:因為做詩被貶,從此再也沒有進過長安. 陶潛:看不慣官場腐敗,種豆南山下,不為5鬥米折腰 陸遊:身在天山,心老滄州 家祭無忘告乃翁 杜甫:從為被朝廷聘用過,一聲貧窮落魄 辛棄疾:投降南宋以後,再未上過疆場 蘇軾: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 嶽飛:被“莫須有”的罪名殺害 他的(滿江紅) 王安石:變法失敗以後,一個人到林中隱居,當他得知自己的主張被廢以後,憂鬱而終(他曾經任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