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山記》選自《朱文公文集》,寫於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的夏天。通篇狀物寫景,準確而形象,細致而生動,表現出作者精細的觀察能力和運用語言的功夫,是一篇以刻畫山水景物見長的遊記。
作者沒有把筆墨花在記述出遊的時間、行程等方麵,而是著力於描寫百丈山的優美風景。文章開門見山,文尾映照題目,從“山之勝蓋自此始”寫起,到“山之可觀者,至是則亦窮矣”結束了基本部分的內容,首尾呼應,一氣嗬成,顯得十分集中、緊湊。有選擇地落筆於六處景致,分為兩組:第一組敘述踏石磴、過澗水、入山門而至西閣,主要描寫西閣環境的優美和夜宿聽泉的感受;第二組中由石台引出,主要描寫瀑布、夕照與雲海,敘次分明,鋪排得當,重點突出,引人入勝。
第一段,從“登百丈山三裏許”直接切入,前麵的上山經過,所見所聞,一概略而不提,筆鋒直逼描述中心:“山之勝蓋自此始”。“左俯絕壑,右控垂崖,疊石為磴,十餘級及得度”,一“俯”一“控”,寫出地勢險要,得疊石為台階才能通過。作者在這裏表現了對險奇美的欣賞。
第二段,描述循水遊覽,詳寫澗水美的形貌和作者由此萌生的審美情趣。這一段山門前後諸景點雖曆曆如繪,以“跨”、“度”、“上”等行為動詞,展示過程,一筆不漏地描述了遊覽經過和諸多景象,但其詳寫重點則放在幽靜美的描繪上。作者以“澗”為中心,貫穿著水的描寫。“蒼藤古木”的掩映,伴和著“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聲濺濺然”,聲色並茂。“盛夏亭午無暑氣”,“風來兩峽間,終日不絕”,點染了清幽的氛圍和清冽的感受。第二段一開始先略提小澗,再諦聽水聲濺濺,再瞰澗水流淌,再寫“水自西穀中循石罅奔射出閣下,南與東穀水並注池中,自池而出”,探尋了水源,再以“乃為前所謂小澗者”,照應前文,並以“閣據其上流,當水石峻激相搏處,最為可玩”,表達了作者的欣賞態度,最後歸結為“獨夜臥其上,則枕席之下,終夕潺潺,久而益悲,為可愛耳”的描述,顯露了自己的審美趣味和情調。
第三段,先寫壯美的瀑布,後又寫了美姿美態的山峰。
先寫瀑布。如果說第二段寫出了百丈山的幽美的話,那麼第三段寫瀑布則重在表現壯美。先以“下臨峭岸,深昧險絕”的險奇美作映襯,再寫出“於林薄間東南望”的瀑布景象。“瀑布自前岩穴瀵湧而出,投空下數十尺”,淩空而瀉,氣勢非凡。“沫如散珠噴霧,日光燭之,璀璨奪目,不可正視”,壯麗異常。然後寫山峰。作者先選取了一個獨特的視角,從缺口中遙望遠山,“台當山西南缺,前揖蘆山”。然後作者又以一峰挺拔高出和群山逶迤而去相組合,形成了一幅主次層次感豐富的圖畫。“一峰獨秀出,而數百裏間,峰巒高下,亦皆曆曆在眼”。接著作者以固定的景點,用傍晚和清晨兩個不同時間的景觀,構思兩幅圖畫,進一步渲染了壯美的特征。“日薄西山,餘光橫照,紫翠重疊,不可殫數”,突出的是色彩絢爛美;清晨“白雲滿川,如海波起伏,而遠近諸山出其中者,皆飛浮來往,或湧或沒,頃刻萬變”,凸現的是雲海的變幻美。這樣,在作者詳盡描述的百丈山景中就兼具了險奇、幽靜、五彩、飛動、變幻等諸種美的形態。
最後一段,點明了寫作此文的目的:導遊,引導人們去遊覽百丈山的勝景。“而其最可觀者,石磴小澗、山門石台、西閣瀑布也”,這一句是作者遊後的結論,也是對全文內容的總括。
這篇遊記和一般平鋪直敘的遊記不同,作者處處留意對重點景觀進行介紹、描寫。如開頭就直接寫“石磴”,而舍去了關於登山曆程的冗長敘述。又如寫小澗,僅從客觀方麵寫到了“蒼藤古木”、“水皆清澈”以及澗水飛濺而下的淙淙聲,和“盛夏亭午無暑氣”這一遊人的主觀感受,筆墨無多,就點染出了此地環境的清幽宜人。 [3]
作者在介紹自然景觀時,還擅於運用先抑後揚的筆法。即先敘述該處屬平常景觀,然後從中找出可供遊人欣賞或可能使遊人感興趣的某一側麵、景點來進行介紹。如寫山中六景之一的山門,僅有一“不能容十許人”的小屋,殊無可觀,而作者用一轉折語氣,以“然”字領起,指出此地亦別有情趣。因為它“前瞰澗水,後臨石池,風來兩峽間,終日不絕”,倘若炎夏登臨,峽風拂麵,定當十分暢快,就使讀者不禁心向往之了。又如寫到山庵時,以為它“才老屋數間”,且狹小低濕,自然無可欣賞,而作者用一“獨”字領起,指出庵之西閣卻為一勝景,特別結合自己的身世遭遇,敘述了夜臥其上,下聽泉聲潺潺,所引起的悲涼之感。 [3]
百丈山中最吸引遊人的,是石台和石台周圍的景色。從“下臨峭岸”的石台上,既可於“林薄間”望見前岩岩穴中噴湧而出,“投空數十尺”的瀑布;又可遠眺“數百裏峰巒高下”的壯觀景色。還有變化萬千的雲海、冉冉西沉的夕陽。真是美不勝收,令人留連忘返。為了突現石台及其周圍景色之美,作者多次運用了恰切而生動的比喻,如說瀑布飛沫“如散珠噴霧”,白雲滿川“如海波起伏”、雲海中諸山“若飛浮往來”等,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還有那描寫瀑布飛沫為日光所照時的景象的一段文字,雖為直敘,但由於能為山水傳神,其技巧也不能不令人歎服。
百丈山記怎麼斷句
登百丈山三裏許,右俯絕壑,左控垂崖,壘石為磴,十餘級乃得度。
山之勝,蓋自此始。
循磴而東,即得小澗。
石梁跨於其上。
皆蒼藤古木,雖盛夏亭午無暑氣。
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聲濺濺然。
度石梁,循兩崖曲折而上,得山門。
小屋三間,不能容十許人,然前瞰澗水,後臨石池,風來兩峽間,終日不絕。
門內跨池又為石梁。
度而北,躡石梯,數級入庵。
庵才老屋數間16,卑庳迫隘,無足觀。
獨其西閣為勝。
水自西穀中循石罅奔射出閣下,南與東穀水並注池中。
自池而出,乃為前所謂小澗者。
閣據其上流,當水石峻激相搏處,最為可玩。
乃壁其後,無所睹。
獨夜臥其上,則枕席之下,終夕潺潺。
久而益悲,為可愛耳。
出山門而東十許步,得石台。
下臨峭岸,深昧險絕。
於林薄間東南望,見瀑布自前岩穴瀵湧而出,投空下數十尺。
其沫乃如散珠噴霧,目光燭之,璀璨奪目,不可正視。
台當山西南缺,前揖蘆山,一峰獨秀出,而數百裏間,峰巒高下,亦皆曆曆在眼。
日薄西山,餘光橫照,紫翠重迭,不可殫數。
旦起下視,白雲滿川,如海波起伏。
而遠近諸山出其中者,皆若飛浮來往。
或湧或沒,頃刻萬變。
台東徑斷,鄉人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於其東,水旱禱焉。
畏險者或不敢度。
然山之可觀者,至是則亦窮矣。
餘與劉充父、平父、呂叔敬、表弟徐周賓遊之。
既皆賦詩以紀其勝,餘又敘次其詳如此。
而其最可觀者,石磴、小澗、山門、石台、西閣、瀑布也。
因各別為小詩以識其處,呈同遊諸君。
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描寫山的優美句子
露出雲層的群山似島嶼般一簇簇一抹抹的懸浮著。
周圍的大山像一幅五顏六色的花布。
山浪峰濤,層層疊疊。
大山黑蒼蒼沒邊沒沿,刀削斧砍般的崖頭頂天立地。
起伏的黃土山頭,真像一片大洪水的波濤。
龍山頭,像一座大墓似的聳立在夜色中。
峽江兩岸的山直起直落,高得讓人頭暈。
幽幽的深穀顯的駭人的清靜和陰冷。
山溝被雪填平了,和山背一樣高,成了一片片平平的雪鋪的大廣場。
晨曦初照,而山像含羞的少女,若隱若現,日落西山,餘光橫照。
好段 站在這裏一看,真怪,山簡直變了樣,它們的形狀與在平原或半山望上來大不相同,它們變得十分層疊、雜亂,雄偉而奇特。
往上仰望,山就是天,天也是山,前後左右盡是山,好像你的鼻子都可隨時觸到山。
隻見遠處有一座迷蒙的巨峰突起,周圍還有幾十座小石峰。
仔細一看,那巨峰像手握金箍棒的孫悟空,那些小峰就像抓耳腮的小猴。
瞧瞧,孫悟空正領著它的孩子們向南天門殺去呢。
微白的天空下,群山蒼黑似鐵,莊嚴、肅穆。
紅日初升,一座座山峰呈墨藍色。
緊接著,霧靄泛起,乳白的紗把重山間隔起來,隻剩下青色的峰尖,真像一幅筆墨清爽、疏密有致的山水畫。
過了一陣兒,霧又散了,那裸露的岩壁,峭石,被霞光染得赤紅,漸漸地又變成古銅色,與綠的樹、綠的田互為映襯,顯得分外壯美。
重重疊疊的高山,看不見一個村莊,看不見一塊稻田,這些山就像一些喝醉了酒的老翁,一個靠著一個,沉睡著不知幾千萬年了,從來有驚醒它們的夢,從來沒有人敢深入它們的心髒,就是那最愛冒險的獵人,也隻到它們的腳下,追逐那些從山上跑下來的山羊、野豬和飛鳥,從不攀登它的峰頂。
再沒有比春雨洗浴後的青山更迷人了,整個山坡,都是蒼翠欲滴的濃綠,沒來得散盡的霧氣像淡雅絲綢,一縷縷地纏在它的腰間,陽光把每片葉子上的雨滴,都變成了五彩的珍珠。
尖刀似的小山,挑著幾縷乳白色的霧,霧靄裏,隱約可見一根細長的線。
這堵石壁似摩天大廈仰麵壓來,高得像就要坍塌下來咄咄逼人。
山巔上,密匝匝的樹林好像扣在絕壁上的一頂巨大的黑毯帽,黑綠從中,岩壁裏蹦躥出一簇簇不知名的野花。
雨改變了公園的情調,西北方向的雲霧之中,是水墨畫似的遠山,這在園林建築中頗被稱道的“借”來。
沿河兩岸連山皆深碧一色,山頭常戴了點白雪,河水則清明如玉。
在這樣一條河水裏旅行,望著水光山色,體會水手們在工作上與飲食上的勇敢處,使我在寂寞裏不由得不常作微笑! ——沈從文《湘行散記》
百丈山記裏的重點字詞。
跪求。
應該是:①卑庳(bēi):低矮。
庳:原作“痹”。
②當:麵對。
水石峻激相搏:山石峻峭,水流湍急,水石相撞,如同搏擊。
③“乃壁”二句:承上句說,然而在西閣後麵,卻是石壁,沒有什麼風景可看的。
“乃”,而,卻,表示轉折語氣。
“壁”,石壁。
“其”,指西閣。
④峭(qiào)岸:懸崖峭壁。
⑤深昧:深暗。
⑥林薄:草木叢雜的地方。
⑦瀵(fèn)湧:水同源分流噴出。
這句是說,看見瀑布由前方岩石洞穴中噴湧而出。
⑧紫翠重疊:是說群山在夕陽照耀下,或紫或翠,重疊相映。
⑨“既皆”句:朱熹著有《遊百丈山以徙倚弄雲泉分韻賦詩得雲字》。
⑩敘次:依次敘述。
各別為小詩:每一處另外寫了一首小詩。
《百丈山六詠》是六首五言絕句。
今錄其中題為《瀑布》一首:“巔崖山飛泉,百尺散風雨。
空質麗清暉,龍鸞共掀舞。
”識(zhì):記。
夫:那些。
年月日:這裏略去了寫這篇遊記的具體時間。
曆曆:清晰分明的。
殫:盡;完通假字以紀其勝:“紀”通“記”古今異義左控垂崖(控):古義:臨;今:控製詞類活用乃壁其後(壁):名詞作動詞,築壁 日光燭之(燭):名詞作動詞,照著,照耀
《百丈山記》的寫作順序是?
閱讀第1段。
1.作者寫登山經過,從哪裏寫起?這樣寫有何好處?從“登百丈山三裏許”直接切入,前麵的上山經過,所見所聞,一概略而不提,筆鋒直逼描述中心,筆力集中。
2.一“俯”一“控”,寫出地勢險要,得疊石為台階才能通過。
而作者認為“山之勝蓋自此始”,這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審美情趣?閱讀第2段。
1.本段主要寫了哪裏的景點?他們的共同特點是什麼?從哪裏可以看出?山門前後的諸景點。
幽靜。
“蒼藤古木”的掩映,伴和著“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聲濺濺然”, “盛夏亭午無暑氣”,“風來兩峽間,終日不絕”,無不寫出了清幽的氛圍和清冽的感受。
2.本段采用了什麼方式來呈現景物?有哪些語句表明了作者的審美情趣?移步換景。
“閣據其上流,當水石,峻激相搏處,最為可玩”,表達了作者的欣賞態度,最後歸結為“獨夜臥其上,則枕席之下終夕潺潺,久而益悲,為可愛耳”的描述,顯霹了其審美情趣。
閱讀第3段1.本段主要寫了什麼?(瀑布和山峰。
)采用了什麼方式來呈現景物?(定點換景。
)2.本段中作者是怎樣表現瀑布的壯美的?先以“下臨峭岸,深昧險絕”的險奇美作映襯,再寫出“於林薄間東南望”的瀑布景象。
“瀑布自前岩穴瀵湧而出,投空下數十尺”,淩空而瀉,氣勢非凡。
“沫乃如散珠噴霧,日光燭之,璀璨奪目,不可正視”,壯麗異常。
3.為什麼作者筆下的山能寫得極具層次感?先選取了一個獨特的視角,從缺口中遙望遠山。
然後作者又以一峰挺拔高出和群山逶迤而去相組合,形成了一幅層次感極強的圖畫。
接著作者以固定的景點,用傍晚和清晨兩個不同時間的景觀,構思兩幅圖畫,進一步渲染了壯美的特征。
前者突出的是色彩絢爛美;後者凸現的則是雲海的變幻美。
這樣,在作者詳盡描述的百丈山景中就兼具了險奇、幽靜、五彩、飛動、變幻等諸種美的形態。
閱讀第4段。
1.本段寫了什麼?(點明了寫作此文的目的:導遊,引導人們去遊覽百丈山的勝景。
)2.第2句有何作用?(是作者遊後的結論,也是對全文內容的總括。
)
百丈山記表達的作者什麼樣的感情?
百丈山記:2。
(2分)立足點:石台(1分)。
方位:(石台)東南;(石台)西南;(石台)下;(石台)東。
(答對二或三個給0.5分,四個全給1分)3.(2分)其沫乃如散珠噴霧/日光燭之/璀璨奪目/不可正視。
(畫對一處得1分)4.(2分)石台東麵,小路斷絕,那些畏懼險途的人不敢走(過),到這裏值得觀賞的景物也就窮盡了。
(“者”“度”“是”“窮”四個關鍵詞的翻譯錯一個扣0.5分)
有關描寫山的句子
站在山上,極目四望,周圍突兀挺拔的山峰盡收眼底,隻見雨霧鎖著綠嶂,濃雲封住山隘,諸山群峰在淺灰色天空的映襯下,渺渺茫茫,我猶如置身一幅潑墨山水畫之中。
遠遠望去,天台峰高插雲間,如一把穿天銀劍聳立在雲霧之九華山上青鬆挺立,青翠欲滴。
群山連綿起伏,好似奔騰的綠色湧浪,而那湧得很高的浪頭被棉花般的白雲包圍著,若隱若現。
綠色的青原山,點綴著一簇簇五顏六色的野花,就像穿著綠底彩花圖案的新衣,上邊還有半掩平現的廟宇亭台和曲曲彎彎的小溪。
象鼻山在漓江與桃花江的分岔處,它從水中崛起,像一隻大象站在江邊,正把鼻子伸到江裏喝水呢正是這些無名的小野花,才把龍首山打扮得如此絢麗多彩。
啊!美麗的龍首山,你一年四季風景如畫衛著東大門。
,你如巨龍一般為家鄉守臥龍山四麵平坦,一山突兀,不與群峰相連;遠望如龍盤曲而從東蜿蜒到西,因而得名。
山峰攢簇,蜿蜒起伏,似蛟龍騰空。
深褐色的山頂隱現在白雲中,顯得柔媚而羞澀。
東山猶如一位橫臥在綠絨氈上的睡美人。
峽江兩岸的山直起直落,高得讓人頭暈。
西山諸峰,籠罩著淡淡輕煙,若隱若現。
影影綽綽的群山像一個睡意未醒的仙女。
群山重疊,層峰累累,猶如海濤奔騰,巨浪排空。
數十座峰鑽進雲層,聳立在綠浪滾滾的林海中c群峰之中鑲著一塊碧玉,這就是天池。
遠山連綿不斷,恰似一條長龍飛向天邊。
群山相互爭高,直指天彎,形成無數陡峭的奇峰。
馬蹄形的山峰像個巨大的母體,圓實的雙臂緊緊摟定她懷中安寧的庫區。
近的山出現各種奇特的姿態和形狀,它們或是神態凝重如長者的老人山,或是兩隻雄雞相鬥似的金雞山。
仰望天湖山,隻見那嶸黛峨綠的群山,滿山翡鬱蔭翁的樹木與湛藍遼闊的天空,縹緲的幾縷雲恰好構成了一幅雅趣盎然的淡墨山水畫。
我家鄉的茫茫大山,雖然不像華山那樣險峰兀立,也不如黃山那樣瑰麗雄奇,可它卻像一條蛟龍,圍繞著我的家鄉,忠實地守衛著縣城。
它雖然不是十分陡峭、兀立,但是在山腳卜仰視那連綿起伏的山勢,猶如一個個巨人屹立在眼前。
羅浮山不算高,但靈秀、俊逸,像母親一樣溫柔;它挺拔、險峻,像父親一樣剛勁。
雪山,襯著藍到極度的天幕,袒露它白到極度的身姿原來尖峰嶺不是一座山,而是千山百脈的總稱,它猶如一條伏地長嘯的長龍,威武地作出了張牙舞爪、足以飲幹南海的姿勢。
龍首崖拔地千尺,危峰兀立,怪石嶙峋,一塊巨崖直立,另一塊橫斷其上,直插天池山腰,勢如蒼龍昂首,氣勢非凡。
看山的正麵,懸崖峭壁,有華山那雄偉的氣勢;看側麵,又有秦嶺的綿延景象,真是“橫看成嶺側成峰”啊!山穀中,山峰挺峻,深壑幽秀,蒼鬆附壁,清泉鋪澗,懸徑旋險,自雲縱飛,怪石嶙峋,好似一幅立體山水畫我們終於登上峰頂。
在這裏耳聽鬆濤流泉,環顧四周,但見莽莽蒼蒼,九華群峰猶如朵朵蓮花在雲海中若隱若現。
極目遠眺,大江如練。
再遠處,黃山、廬山隱約可見。
此時再看刻在石壁上的 “非人間”三字,覺得更加傳神了。
啊,太美廠!一座座山峰連綿起伏,形態各異,有的像一位老爺爺拄著拐杖站在那裏遠望;有的像一隻猴子一動不動地蹲在山頭;有的像一座亭子立在那裏·…再加上滿山樹木碧綠,雲朵在半山腰飄動,讓人感覺仿佛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
五台山主峰區域,五座台頂氣魄宏大,頂天立地。
五座台頂環圍的腹地台懷,寺廟林立,殿宇層疊,樓閣崢嶸,佛塔對峙。
這裏,高山以古寺作幽雅的飾品,古寺憑高山添雄渾的氣韻。
高高的“鬼見愁”巍然屹立在群山之中。
山坡紅葉如火,點綴在蒼鬆翠柏之間。
蜿蜒的小路好像一條玉帶,伸向山頂。
我們一邊順著陡峭的山路向上攀登,一邊觀賞周圍美麗的景色。
一棵棵銀杏樹,穿上了金黃色的袍子,一株株楓葉樹戴上了紅冠,一串串圓溜溜、紅彤彤的野山棗,真像掛滿樹枝的小燈籠。
抬頭仰望,那參天的青鬆,蒼勁挺拔。
望著這傲然挺立的鬆柏,一種敬意不禁在我心中油然而生。
我們奮力地向上爬,終於登上山頂。
向四周眺望,群峰連綿不斷;俯視山下,一片遠景近物曆曆在目。
啊!登高望遠,真叫人心曠神怡。
跑馬山高聳人雲,大霧籠罩著康定城時,跑馬山頂卻露出雲端,像一位溫柔的仙女騰雲駕霧而來,天放晴時,一縷縷白雲從山腰飄過,就像一位慈祥老人的銀須。
多麼秀麗的山,蒼翠碧綠,高人雲宵。
多麼迷人的一幅畫:溪水飛流直下,山中紅花點點。
一座座高大的山峰穿過雲間,一眼望去,好像沒有頂端。
山的景色真秀麗,一座座山筆直地聳立著,不時從山間飛出一隻隻、一對對、漂亮的、叫聲好聽的小鳥,又給秀麗的大山增添了幾分風采。
山的姿態各異,有的像老態龍鍾的老爺爺;有的像年輕力壯的小夥子;還有的像亭亭玉立的少女。
山上大多是蒼勁的鬆柏。
從遠處看,一棵緊挨一棵,中間沒有多大空隙,這山峰好像蓋了一個大綠絨氈,真是美極了。
仰望麥積山,麥垛形的山峰,三麵懸空,另一麵與山相連。
山上樹木十分茂密,蒼鬆翠柏,清秀挺拔;崖麵上飛閣棧道,猶如彩虹淩空;上麵有三尊巨大的佛像雕塑,個個慈祥和善,神態安逸。
而那密密麻麻、大大小小的石窟,猶如蜂窩一樣。
山頂...
百丈山記翻譯及原文
《百丈山記》宋代:朱熹 譯文 登上百丈山三裏來路,向右邊俯視,是又深又險的山溝,路的左邊靠著陡峭的山崖,路麵是壘起來的石磴,上了十幾個台階才過去了這段險區。
百丈山的勝景,從此開始了。
順著石磴往東走,遇到一條小澗。
一座石橋橫跨在它上麵。
兩旁都是蒼青色的藤條和古老的樹木,即使是盛夏的正午,也沒有一點熱氣。
澗水全是清澈見底,從高處流下來,發出“濺濺”的聲響。
走過石橋,沿著兩旁都是山崖的小路曲曲折折地登上去,遇到了一座寺院的大門。
有三間小房子,連十來個人也容納不下來,但是前麵可以俯視澗水。
大門的後麵臨著石池,風從兩旁的山峽間吹來,整天不斷。
大門裏邊,又有一座石橋橫跨在石池上。
過了石橋往北走,踩著石梯,上幾級就到了尼姑庵。
尼姑庵僅有幾間舊房子,房子又矮又窄,沒有什麼值得觀看的地方。
隻有西閣美好。
溪水從西麵山穀中順著裂縫從西閣下麵象箭射一般飛奔流出,向南與東麵山穀中的水一塊注入石池中。
水從石池中再流出來,就形成了前麵所說的那條小澗。
西閣座落在它的上遊,在激流和峻石相搏擊的地方,最值得欣賞。
後麵是一座石壁,沒有什麼可看的。
一個人晚上躺在西閣裏麵,枕頭和臥席下麵整夜都能聽到潺潺的流水聲。
越聽得時間長越感到悲哀,但也很有意思。
從寺院的大門出來往東走十來步,遇到一座石台。
石台下臨陡峭的崖岸,幽深昏暗極其險峻。
從草木叢生的地方向東南望去,見一瀑布從前麵的岩穴中噴湧而出,又從幾十尺的高空中投下來。
濺起的水沫象散落的珍珠,又象噴射的霧氣,被陽光一照,光彩耀眼,不能正眼去看。
石台在山西南的缺口處,它的前麵對著蘆山,有一座特別秀麗的山峰出現在眼前,而遠近幾百裏高低不同的峰巒也都一個個清清楚楚地呈現在眼前。
太陽迫近西山了,餘光橫射過來,紫色和翠綠色重重疊疊,數也數不完。
早晨起來往山下望去,白雲鋪滿平野,就象一起一伏的大海波濤一樣。
而遠遠近近從雲中露出來的山峰,都象來來往往飄飛浮動一樣,有的湧出,有的沉沒,轉眼之間千變萬化。
石台往東的小路斷絕了,當地的人鑿出些僅能容下腳的石磴來通過,並在東麵建了一座神祠,遇到水澇或旱災就到那裏去祈禱。
害怕危險的人有的就不敢過去。
而山上可觀賞的景致,到這裏也就沒有了。
我同劉充父、劉平父、呂叔敬、表弟徐周賓到這裏來遊覽。
已經把山上的勝景都寫詩記述過了,我又按照次序這樣詳細記述下來。
山上最值得觀賞的地方是石磴、小澗、寺院大門、石台、西閣和瀑布。
因此分別作了短詩來描述這些地方,並呈送給了一同來遊覽的人。
現在又寫了這篇遊記,用它來告訴那些想去遊覽而未能去的人。
原文: 登百丈山三裏許,右俯絕壑,左控垂崖,壘石為磴,十餘級乃得度。
山之勝,蓋自此始。
循磴而東,即得小澗。
石梁跨於其上。
皆蒼藤古木,雖盛夏亭午無暑氣。
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聲濺濺然。
度石梁,循兩崖曲折而上,得山門。
小屋三間,不能容十許人,然前瞰澗水,後臨石池,風來兩峽間,終日不絕。
門內跨池又為石梁。
度而北,躡石梯,數級入庵。
庵才老屋數間,卑庳迫隘,無足觀。
獨其西閣為勝。
水自西穀中循石罅奔射出閣下,南與東穀水並注池中。
自池而出,乃為前所謂小澗者。
閣據其上流,當水石峻激相搏處,最為可玩。
乃壁其後,無所睹。
獨夜臥其上,則枕席之下,終夕潺潺。
久而益悲,為可愛耳。
出山門而東十許步,得石台。
下臨峭岸,深昧險絕。
於林薄間東南望,見瀑布自前岩穴瀵湧而出,投空下數十尺。
其沫乃如散珠噴霧,目光燭之,璀璨奪目,不可正視。
台當山西南缺,前揖蘆山,一峰獨秀出,而數百裏間峰巒高下亦皆曆曆在眼。
日薄西山,餘光橫照,紫翠重迭,不可殫數。
旦起下視,白雲滿川,如海波起伏。
而遠近諸山出其中者,皆若飛浮來往。
或湧或沒,頃刻萬變。
台東徑斷,鄉人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於其東,水旱禱焉。
畏險者或不敢度。
然山之可觀者,至是則亦窮矣。
餘與劉充父、平父、呂叔敬、表弟徐周賓遊之。
既皆賦詩以紀其勝,餘又敘次其詳如此。
而其最可觀者,石磴、小澗、山門、石台、西閣、瀑布也。
因各別為小詩以識其處,呈同遊諸君。
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注釋: 這篇遊記作於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所寫的百丈山位於福建建陽東北。
作者與同遊者劉充父、平父、呂叔敬、表弟徐周賓“皆賦詩以紀其勝”,複又“敘次其詳如此”,這在末節中作了交代。
詩文並作,記其遊覽之勝。
而作者於詩外作文,不僅為著“呈同遊諸君”,同時“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這篇末文字點明了寫作此文的目的:導遊,引導人們去遊覽百丈山的勝景。
作者沒有把筆墨花在記述出遊的時間、行程等方麵,而是著力於描寫百丈山的優美風景。
文章開門見山,文尾映照題目,從“山之勝蓋自此始”寫起,到“山之可觀者,至是則亦窮矣”結束了基本部分的內容,首尾呼應,一氣嗬成,顯得十分集中、緊湊。
有選擇地落筆於六處景致,分為兩組:第一組敘述踏石磴、過澗水、入山門而至西閣,主要描寫西閣環境的優美和夜宿聽泉的感受;第二組中由石台引出,主要描寫瀑布、夕...
翻譯百丈山記
出處:(宋)朱熹《朱文公文集》原文:登百丈山三裏許,右俯絕壑,左控垂崖,壘石為磴,十餘級乃得度。
山之勝,蓋自此始。
循磴而東,即得小澗。
石梁跨於其上。
皆蒼藤古木,雖盛夏亭午無暑氣。
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聲濺濺然。
度石梁,循兩崖曲折而上,得山門。
小屋三間,不能容十許人,然前瞰澗水,後臨石池,風來兩峽間,終日不絕。
門內跨池又為石梁。
度而北,躡石梯,數級入庵。
庵才老屋數間,卑庳迫隘,無足觀。
獨其西閣為勝。
水自西穀中循石罅奔射出閣下,南與東穀水並注池中。
自池而出,乃為前所謂小澗者。
閣據其上流,當水石峻激相搏處,最為可玩。
乃壁其後,無所睹。
獨夜臥其上,則枕席之下,終夕潺潺。
久而益悲,為可愛耳。
出山門而東十許步,得石台。
下臨峭岸,深昧險絕。
於林薄間東南望,見瀑布自前岩穴瀵湧而出,投空下數十尺。
其沫乃如散珠噴霧,目光燭之,璀璨奪目,不可正視。
台當山西南缺,前揖蘆山,一峰獨秀出,而數百裏間峰巒高下亦皆曆曆在眼。
日薄西山,餘光橫照,紫翠重迭,不可殫數。
旦起下視,白雲滿川,如海波起伏。
而遠近諸山出其中者,皆若飛浮來往。
或湧或沒,頃刻萬變。
台東徑斷,鄉人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於其東,水旱禱焉。
畏險者或不敢度。
然山之可觀者,至是則亦窮矣。
餘與劉充父、平父、呂叔敬、表弟徐周賓遊之。
既皆賦詩以紀其勝,餘又敘次其詳如此。
而其最可觀者,石磴、小澗、山門、石台、西閣、瀑布也。
因各別為小詩以識其處,呈同遊諸君。
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翻譯:登上百丈山三裏來路,向右邊俯視,是又深又險的山溝,路的左邊靠著陡峭的山崖,路麵是壘起來的石磴,上了十幾個台階才過去了這段險區。
百丈山的勝景,從此開始了。
順著石磴往東走,遇到一條小澗。
一座石橋橫跨在它上麵。
兩旁都是蒼青色的藤條和古老的樹木,即使是盛夏的正午,也沒有一點熱氣。
澗水全是清澈見底,從高處流下來,發出“濺濺”的聲響。
走過石橋,沿著兩旁都是山崖的小路曲曲折折地登上去,遇到了一座寺院的大門。
有三間小房子,連十來個人也容納不下來,但是前麵可以俯視澗水。
大門的後麵臨著石池,風從兩旁的山峽間吹來,整天不斷。
大門裏邊,又有一座石橋橫跨在石池上。
過了石橋往北走,踩著石梯,上幾級就到了尼姑庵。
尼姑庵僅有幾間舊房子,房子又矮又窄,沒有什麼值得觀看的地方。
隻有西閣美好。
溪水從西麵山穀中順著裂縫從西閣下麵象箭射一般飛奔流出,向南與東麵山穀中的水一塊注入石池中。
水從石池中再流出來,就形成了前麵所說的那條小澗。
西閣座落在它的上遊,在激流和峻石相搏擊的地方,最值得欣賞。
後麵是一座石壁,沒有什麼可看的。
一個人晚上躺在西閣裏麵,枕頭和臥席下麵整夜都能聽到潺潺的流水聲。
越聽得時間長越感到悲哀,但也很有意思。
從寺院的大門出來往東走十來步,遇到一座石台。
石台下臨陡峭的崖岸,幽深昏暗極其險峻。
從草木叢生的地方向東南望去,見一瀑布從前麵的岩穴中噴湧而出,又從幾十尺的高空中投下來。
濺起的水沫象散落的珍珠,又象噴射的霧氣,被陽光一照,光彩耀眼,不能正眼去看。
石台在山西南的缺口處,它的前麵對著蘆山,有一座特別秀麗的山峰出現在眼前,而遠近幾百裏高低不同的峰巒也都一個個清清楚楚地呈現在眼前。
太陽迫近西山了,餘光橫射過來,紫色和翠綠色重重疊疊,數也數不完。
早晨起來往山下望去,白雲鋪滿平野,就象一起一伏的大海波濤一樣。
而遠遠近近從雲中露出來的山峰,都象來來往往飄飛浮動一樣,有的湧出,有的沉沒,轉眼之間千變萬化。
石台往東的小路斷絕了,當地的人鑿出些僅能容下腳的石磴來通過,並在東麵建了一座神祠,遇到水澇或旱災就到那裏去祈禱。
害怕危險的人有的就不敢過去。
而山上可觀賞的景致,到這裏也就沒有了。
我同劉充父、劉平父、呂叔敬、表弟徐周賓到這裏來遊覽。
已經把山上的勝景都寫詩記述過了,我又按照次序這樣詳細記述下來。
山上最值得觀賞的地方是石磴、小澗、寺院大門、石台、西閣和瀑布。
因此分別作了短詩來描述這些地方,並呈送給了一同來遊覽的人。
現在又寫了這篇遊記,用它來告訴那些想去遊覽而未能去的人。
求采納,謝謝~
描寫黃昏山中景色的句子
1、這時,正是夕陽西下的時分,草原上籠罩起金色的寂靜,遠處山巒披上晚霞的彩衣,那天邊牛乳般潔白的雲朵,也變得火帶一般鮮紅。
草浪平息了,牧歸的牛羊群從遠方草原走來;隻有那些夜間也不回返的駱駝群,還在那柳林附近的湖邊上遊蕩著。
2、夕陽西下,學校沐浴在餘暉的彩霞中,同學們三三兩兩地在校園內漫步,晚風徐徐送來一陣陣花草的清香,使人心曠神怡,更覺夕陽無限好。
3、黃昏已經謝去,夜幕早已鋪開。
高高的法國梧桐,被刺眼的白色路燈照亮。
在黑色的夜空裏鑲了一圈又一圈攫綠,有時被拂過的夜風飄動,發出輕輕的沙沙聲,隻那麼一陣,就消失在無限的寧靜之中。
4、黃昏收起纏滿憂傷的長線,睜著黑色的瞳仁注視著大地。
那裏依舊歌舞升平,但仍有一群人,在燈火闌珊中孤單的注視著另一群人遠去的方向。
空中隱約飄來長笛和二胡的聲音,嘶啞,悠揚。
很高興為您解答有用請采納...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百丈山記朱熹中表現百丈山瀑布的什麼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