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覺得如果一定要找主旨句的話,隻能是這兩句了吧: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複得路。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因為桃花源記這篇文章就是描繪了一個不受世間戰亂紛擾,安寧唯美的世界,然後通過結尾的找不到桃花源的兩件事,暗指桃花源實際上並不存在,而是作者虛構的美好罷了。追問
桃花源詩啊................不是桃花源記
追答剛剛看了一下桃花源詩,我覺得是最後三句點明主旨。
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異源,旋複還幽蔽。
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
釋義:
桃花源中的淳樸風氣和人世間的淡薄人情本源不同,一時顯露的桃花源又深深地隱藏起來了。試問世俗之士,又怎麼能知道塵世之外的事?我願駕著清風,高高飛去,尋找與我誌趣相投的人。
這三句,第一句表明了桃花源的神秘不可知不可得,後兩句則是作者自己的感想,表達了作者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想要遠離塵世紛擾,尋覓詩中表現的美好和安寧的遠大理想。
PS:第一遍快打完了突然電腦重啟了,隻好在重新手打一遍。。。。。。
《桃花源記》中的重點句子翻譯以及句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譯文:東晉太元年間,一個武陵人把捕魚作為職業。
(有一天)他順著小溪劃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水兩岸,長達到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
花草鮮豔美麗,飄落的花瓣繁多而紛亂。
漁人對此感到奇怪。
又向前走,想要走到桃花林的盡頭。
桃花林消失在溪水的源頭,(緊接著)就看到一座山。
山上有個小洞口,洞裏隱隱約約好像有光亮。
(漁人)便舍棄船,從洞口進入。
開始非常狹窄,僅僅能一個人通過。
又向前走了幾十步,眼前一下子開闊敞亮起來。
(呈現在眼前的是)(這裏)平坦的土地,整整齊齊的房屋,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林這類的景物。
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互相都能聽見雞鳴狗叫的聲音。
在其中人們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全都和桃花源外麵的人一樣。
老人和小孩,都充滿喜悅之情,都顯得自得其樂。
( 桃花源裏麵的人)見了漁人,竟然非常吃驚,問(漁人)從哪裏來,(漁人)都詳盡地回答了。
他們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裏去,擺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
村裏的人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詢問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朝時的戰亂,帶領妻子和兒女及同鄉的人來到這與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從這裏出去,於是就與外麵的人斷絕了來往。
他們問現在是什麼朝代,(桃源裏的人)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用說有魏朝和晉朝了。
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詳細地告訴了他們,(他們聽了)都感歎,惋惜。
其餘的人都各自邀請(漁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和食物來(款待他)。
漁人停留了幾天,就告別離開了。
桃花源裏的人對他說:“(這裏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麵的人說。
” 他出桃花源後,找到他的船,就沿著之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到處做標記。
到了郡城下(武陵郡城),拜訪了太守,說了像這樣的情況。
太守立即派人跟隨他前往,尋找先前所做的標記,最終還是迷失了方向,再也沒找到(通往桃花源)路。
南陽的劉子驥,是一個品德高尚的名士。
聽說了這件事,高興地計劃要去(探訪)。
沒有實現(願望),不久就病死了。
此後就(再也)沒有探訪(桃花源)的人了。
文章賞析:文章開端,先以美好閑靜、“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作為鋪墊,引出一個質樸自然的化外世界。
在那裏,一切都是那麼單純,那麼美好,沒有稅賦,沒有戰亂,沒有沽名釣譽,也沒有勾心鬥角。
甚至連一點吵吵嚷嚷的聲音都聽不到。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那麼平和,那麼誠懇。
造成這一切的原因,作者沒有明說,但從“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一句中已隱約透露了消息:原來歸根結底,是因為沒有一個高踞人民頭上為私利互相攻伐的統治集團。
這個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對生活在虛偽黑暗、戰亂頻繁、流血不斷的現實世界中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令人神往的。
作者的簡淨筆觸,恰如其分地表現出桃花源的氣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
當然,這種理想的境界在當時現實中是不存在的,隻是作者通過對大同社會的構想,藝術地展現了大同社會的風貌,是不滿黑暗現實的一種精神寄托。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為主幹家庭(三代同堂),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從“男女”、“黃發”、“垂髫”這三個詞便可以看出此點。
文章的結構也頗有巧妙之處。
作者借用小說筆法,以一個捕魚人的經曆為線索展開故事。
開頭的交代,時代、漁人的籍貫,都寫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
這就縮短了讀者與作品的心理距離,把讀者從現實世界引入到迷離惝恍的桃花源。
相反,如果一開頭就是“山在虛無縹緲間”,讀者就會感到隔遠,作品的感染力也就會大打折扣。
“不足為外人道也”及漁人返尋所誌,迷不得路,使讀者從這朦朧飄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現實世界,心中依舊充滿了對它的依戀。
文末南陽劉子驥規往不果一筆,又使全文有餘意不窮之趣。
桃花源記的主旨是什麼
主旨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花源為線索,虛構了一個寧靜祥和的世外桃源,描繪了一幅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安居樂業,彼此和睦相處的生活圖景,表達了作者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對和平生活的向往。
向往者和平與世無爭的田園生活,反映了人民厭惡戰爭和追求和平生活的願望,表現了作者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理想社會的憧憬 平與與世無爭的意境,和黑暗社會的鮮明對比。
陶淵明用《桃花源記》寄托了對理想社會的渴望,抨擊當時社會的黑暗。
寫出了他心中沒有戰亂,沒有壓迫、剝削,社會風氣良好,人們生活和樂的理想社會…… 拓展資料:《桃花源記》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
此文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係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
《桃花源記》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陶淵明作詩,擅長白描,文體省淨,語出自然。
《桃花源記》也具有這種藝術風格。
它雖是虛構的世外仙境,但由於采用寫實手法,虛景實寫,給人以真實感,仿佛實有其人,真有其事。
全文以武陵漁人行蹤為線索,像小說一樣描述了溪行捕魚、桃源仙境、重尋迷路三段故事。
第一段以“忘”、“忽逢”、“甚異”、“欲窮”四個相承續的詞語生動揭示出武陵漁人一連串的心理活動。
“忘”字寫其一心捕魚,無意於計路程遠近,又暗示所行已遠。
其專注於一而忘其餘的精神狀態,與“徐行不記山深淺”的妙境相似。
“忽逢”與“甚異”相照應,寫其意外見到桃花林的驚異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絕美景色。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兩句,乃寫景妙筆,色彩絢麗,景色優美,仿佛有陣陣清香從筆端溢出,造語工麗而又如信手拈來。
第二段先以數語描述發現仙境經過。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點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尋常去處。
漁人的搜尋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帶出來。
及至通過小口狹道,寫到“豁然開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韻致。
進入桃源仙境之後,先將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雞鳴犬吠諸景一一寫來,所見所聞,曆曆在目。
然後由遠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來種作、衣著裝束和怡然自樂的生活,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園生活圖景。
最後寫桃源人見到漁人的情景,由“大驚”而“問所從來”,由熱情款待到臨別叮囑,寫得情真意切,洋溢著濃鬱的生活氣息。
第三段先寫漁人在沿著來路返回途中“處處誌之”,暗示其有意重來。
“詣太守,說如此”,寫其違背桃源人“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叮囑。
太守遣人隨往的“不複得路”和劉子驥的規往不果,都是著意安排的情節,明寫仙境難尋,暗寫桃源人不願“外人”重來。
對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尋訪無著也不再問津了,而陶淵明自己卻從來沒有停止過追求,在《桃花源詩》的結尾處就剖露了“願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的心願。
他以桃花源人為誌趣相合的契友,熱切期望與之共同生活於桃花源中。
陶淵明成功地運用了虛景實寫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個真實的存在,顯示出高超的敘事寫景的藝術才能。
但《桃花源記》的藝術成就和魅力絕不僅限於此,陶淵明也不僅僅是企望人們確認其為真實的存在。
所以,在虛景實寫的同時,又實中有虛,有意留下幾處似無非無,似有非有,使人費盡猜想也無從尋求答案的話題。
桃源人的叮囑和故事結尾安排的“不複得路”、“規往未果”等情節,虛虛實實,徜恍迷離,便是這些話題中最堪尋味之筆。
它所暗示於世人的是似在人間非在人間,不是人間勝似人間,隻可於無意中得之而不可於有意中求之,似乎與“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著某種微妙的內在聯係。
這虛渺靈奧之區始終蒙著一層神秘的麵紗,“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世人是難以揭曉的。
它的開而複閉,漁人的得而複失,是陶淵明有意留下的千古之謎,“惹得詩人說到今”。
可是,他又在《桃花源詩》中透露了一點消息,說“一朝敞神界”之所以“旋複還幽蔽”,乃是因為“淳薄既異源”!原來桃源民風淳厚,人間世風澆薄,惟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為爭奪之場”(蘇軾《和桃花源詩序》),玷汙了這塊化外的淨土,即使像劉子驥那樣的人間高尚之士,也得不到一睹仙境的機緣。
《桃花源記》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處,描寫了一個美好的世外仙界。
不過應當強調的是,陶淵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處:在那裏生活著的其實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難的人,而不是神仙,隻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們的和平、寧靜、幸福,都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取得的。
古代的許多仙話,描繪的是長生和財寶,桃花源裏既沒有長生也沒有財寶,隻有一片農耕的景象。
陶淵明歸隱之初想到的還隻是個人的進退清濁,寫《桃花源記》時已經不限於個人,而想到整個社會的出路和廣大人民的幸福。
陶淵明邁出這一步與多年的躬耕和貧困的生活體驗有關。
雖然桃花源隻是空想,隻是作者理想當中的社會,但是能提出這個空想是難...
桃花源記描寫桃花源中人精神狀態的句子是?
《桃花源記》 1、寫出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語句: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寫出描寫桃花源中人和平勞動,幸福生活的語句: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間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3、寫出出自本文的四個成語:豁然開朗;世外桃源;怡然自樂;無人問津。
4、漁人“欲窮其林”的原因是:漁人甚異之。
5、文中描寫桃花源老人小孩生活的句子是: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6、描寫桃花源生活環境的句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7、表現“村人”熱情待客的句子有: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餘人各複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表現“村人”都來關心漁人的句子: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
桃花源記中找出表現桃花源中人精神狀態的句子?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突出社會生活平靜的句子是: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突出“桃源”人和平勞動、幸福生活的句子是:其中來往種作 ;寫桃花源中的人和平安定生活的句子是: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
知識拓展:桃花源記 ——陶淵明《桃花源記》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
此文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係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
來源於百度百科:桃花源記
《桃花源記》中描寫桃花源社會環境安寧的句子
1. 蒼茫大地一劍盡挽破,何處繁華笙歌落。
2. 長夏逝去。
山野間的初秋悄然涉足。
3. 江南風骨,天水成碧,天教心願與身違。
4. 紅塵初妝,山河無疆。
最初的麵龐,碾碎夢魘無常,命格無雙。
5. 忘不掉的是回憶,繼續的是生活,錯過的,就當是路過。
6. 既不回頭,何必不忘。
既然無緣,何須誓言。
今日種種,似水無痕。
明夕何夕,君已陌路。
7. 凋謝是真實的,盛開隻是一種過去。
8. 人天自兩空,何相忘,何笑何驚人。
9. 一個人走,一個人睡,一個人思索,一個人沉醉。
一個人忙,一個人累,一個人煩躁,一個人體會。
10. 你要記得,那年那月,垂柳紫陌洛城東。
延展:桃花源記(陶淵明作品)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
此文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係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
桃花源詩的詩句《桃花源記》中哪些句子表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雲逝.往跡浸複湮,來徑遂蕪廢.”與《桃花源記》中所記“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複出焉,遂與外人間隔”意思大體相同.“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獨古法,衣裳無新製.”即《桃花源記》中的“阡(qiān)陌(mò)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zhuó),悉如外人.”“童孺縱行歌,班白歡遊詣.”與《桃花源記》中的“黃發垂髫(tiáo),並怡然自樂.”意思一樣.“旋複還幽蔽”,也就是《桃花源記》中所說的“遂迷,不複得路”....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桃花源詩中點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