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感知這首詞,運用對比的句子隻有“雕欄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顏改”,此句中的“猶在”和“改”形成對比。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虞美人如何運用對比手法表達情緒的
“海棠紅近綠欄杆。
才卷朱簾又晚風寒。
”承“花消遣”而來,海棠臨欄,紅綠相映。
細雨中的海棠,顏色自非一般。
詞人在這裏寫的是雨中海棠。
詞人羈旅已久,韶華已逝,思鄉欲歸,心境黯然。
然而目觸之處卻是競相紅豔的紅海棠,對比之下,更增添心中傷愁。
貌似紅綠眼的場景,實際上卻暗含了淒涼之意。
何況卷簾之際,迎麵而來的又是那令人心寒的晚風呢。
這是一首詞景交融的佳作。
起筆點染景物,寫詞人淒迷愁苦的心境,使人思歸。
詞中匠心獨運,寫“愁”多,用“樓”小作襯托。
寫哀愁,用海棠反襯。
恰如王夫之所說,這裏是用“樂景寫哀”,起到“一倍增其哀樂”之效果。
詞中語言清新素淡,雕琢之下,不仍平淡之本色,是其藝術之最大特色。
[
李煜的虞美人的每一句賞析,和這首詩的詞眼,感情基調。
求求各位大...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多少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說明〕 李煜(yù)(公元937--978),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鍾隱,蓮峰居士等,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的君主,故又被稱作南唐後主或李後主。
當他即位之時,趙宋已代周建國,南唐形勢岌岌可危,他在對宋王朝委曲求全中過了十五年偷安、享樂的生活。
公元975年,南唐被宋朝消滅,李煜成了俘虜,被從南唐都城金陵(今江蘇南京)押到宋都汴京,過了兩年多的囚徒生活,最後被宋太宗派人毒死。
李煜工書,善畫,洞曉音律,詩、詞、文皆通,以詞的成就最為突出。
由於從南唐君主降為宋朝囚徒的巨大變化,他的詞分為前後兩期。
前期詞主要敘寫原先宮廷豪華生活和男女歡愛之情,後期詞幾乎都是抒寫對昔日生活的懷念和傾泄變為囚徒後的深哀巨痛。
李煜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主要取決於他的藝術成就。
他的詞藝術成就很高。
他善於用白描手法抒寫自己的感情,善於用貼切的比喻將抽象的感情形象化。
他的詞語言明淨,優美,生動,在題材和意境上均突破了“花間詞”派鏤金刻翠,以寫豔情為主的狹窄意境,對詞的發展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近代學者王國維在其《人間詞話》中對他作了很高的評價。
李煜的詞,與他父親李王景(南唐後主)的詞收在一起,稱為《南唐二主詞》。
⑴虞美人:原為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牌,取名於項羽寵姬虞美人。
因李煜填此詞的名句,又名“一江春水”。
此外又名“玉壺冰”等。
雙調,五十六字,上下闕均兩仄韻轉兩平韻。
⑵春花秋月:春花開秋月圓的省語,比喻人生最美好的時刻。
⑶了:完結。
⑷往事:這裏指過去尋歡作樂的宮廷生活。
⑸小樓:自己被俘降宋後在汴京(今河南開封)所居之樓。
⑹東風:刮起了東風,意為春天來了。
⑺故國:舊國,指已被宋朝滅了的南唐。
⑻堪:禁得起,受得住。
⑼回首:回頭想,回憶。
⑽雕欄玉砌:雕花的欄杆和白玉一樣的台階,這裏借代帝王的豪華宮殿。
⑾應猶在:該還存在。
⑿朱顏改:紅潤的臉色改變了(變得蒼白、憔悴)。
⒀問君:君,你。
這是假設的問話,作者把自己作為第二人稱來發問。
⒁恰似:正象。
⒂春水:春天的江水。
讀《虞美人》,選出對該詞分析不當的一項是 A.這首詞通篇采用問答,以問起,以答結,以高亢快速的調子,刻畫了詞人悲恨相續的心理活動。
B.“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一句完全以一個失國之君的口吻,直抒亡國之恨。
C.詞的前六句是三次對比,反複對比宇宙之永恒不變與人生短暫無常,富有哲理意味。
D.最後兩句是以水喻愁,顯示出愁思如春水的綿綿細長,時斷時續。
(跟江水一樣無時無刻不在翻波湧浪地流向東海) 〔賞析〕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後主的絕命詞。
相傳他於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故妓作樂,唱新作《虞美人》詞,聲聞於外。
宋太宗聞之大怒,命人賜藥酒,將他毒死。
這首詞通過今昔交錯對比,表現了一個亡國之君的無窮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開,中秋月圓,歲月不斷更替,人生多麼美好。
可我這囚犯的苦難歲月,什麼時候才能完結呢?回首往昔,身為國君,過去許許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麼會弄到今天這步田地?據史書記載,李煜當國君時,日日縱情聲色,不理朝政,枉殺諫臣……透過此詩句,我們不難看出,這位從威赫的國君淪為階下囚的南唐後主,此時此刻的心中有的不隻是悲苦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月明中。
”苟且偷生的小樓又一次春風吹拂,春花又將怒放。
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國卻早已被滅亡。
詩人身居囚屋,聽著春風,望著明月,觸景生情,愁緒萬千,夜不能寐。
一個“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現,這精神上的痛苦真讓人難以忍受。
“雕欄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顏改。
”盡管“故國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
這兩句就是具體寫“回首”“故國”的——故都金陵華麗的宮殿大概還在,隻是那些喪國的宮女朱顏已改。
這裏暗含著李後主對國土更姓,山河變色的感慨!“朱顏”一詞在這裏固然具體指往日宮中的紅粉佳人,但同時又是過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以上六句,詩人竭力將美景與悲情,往昔與當今,景物與人事的對比融為一體,尤其是通過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滄桑的強烈對比,把蘊蓄於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傾瀉出來,凝成最後的千古絕唱——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詩人先用發人深思的設問,點明抽象的本體“愁”,接著用生動的喻體奔流的江“水”作答。
用滿江的春水來比喻滿腹的愁恨,極為貼切形象,不僅顯示了愁恨的悠長深遠,而且顯示了愁恨的洶湧翻騰,充分體現出奔騰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全詞以明淨、凝練、優美、清新的語言,運用比喻、象征、對比、設問等多種修辭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的真情實感。
難怪前人讚譽李煜的詞是“血淚之歌”,“一字一珠”。
《虞美人》上下闕分別實寫什麼,虛寫什麼?表達了詩人什麼情感
《虞美人》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全詞以明淨、凝練、優美、清新的語言,運用比喻、象征、對比、設問等多種修辭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的真情實感.難怪前人讚譽李煜的詞是“血淚之歌”,“一字一珠”.賞析〕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後主的絕命詞.相傳他於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故妓作樂,唱新作《虞美人》詞,聲聞於外.宋太宗聞之大怒,命人賜藥酒,將他毒死.這首詞通過今昔交錯對比,表現了一個亡國之君的無窮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開,中秋月圓,歲月不斷更替,人生多麼美好.可我這囚犯的苦難歲月,什麼時候才能完結呢?回首往昔,身為國君,過去許許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麼會弄到今天這步田地?據史書記載,李煜當國君時,日日縱情聲色,不理朝政,枉殺諫臣……透過此詩句,我們不難看出,這位從威赫的國君淪為階下囚的南唐後主,此時此刻的心中有的不隻是悲苦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樓又一次春風吹拂,春花又將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國卻早已被滅亡.詩人身居囚屋,聽著春風,望著明月,觸景生情,愁緒萬千,夜不能寐.一個“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現,這精神上的痛苦真讓人難以忍受. “雕欄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顏改.”盡管“故國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這兩句就是具體寫“回首”“故國”的——故都金陵華麗的宮殿大概還在,隻是那些喪國的宮女朱顏已改.這裏暗含著李後主對國土更姓,山河變色的感慨!“朱顏”一詞在這裏固然具體指往日宮中的紅粉佳人,但同時又是過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以上六句,詩人竭力將美景與悲情,往昔與當今,景物與人事的對比融為一體,尤其是通過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滄桑的強烈對比,把蘊蓄於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傾瀉出來,凝成最後的千古絕唱——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詩人先用發人深思的設問,點明抽象的本體“愁”,接著用生動的喻體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滿江的春水來比喻滿腹的愁恨,極為貼切形象,不僅顯示了愁恨的悠長深遠,而且顯示了愁恨的洶湧翻騰,充分體現出奔騰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虞美人梳樓這首詩前兩句描繪一幅怎樣的畫麵對全詞感情抒發起什麼作...
“絲絲”這一疊詞既逼真地再現了柳枝隨風婆娑起舞的柔姿,也生動地描畫了春雨連綿不斷的形象。
起句重複出現“絲絲”這一疊詞,渲染營造了濃濃的淒迷愁苦的氛圍,也暗含主人公愁緒萬縷千絲,使詞具有豐富的內涵。
另外,從音韻上講,此疊詞的運用使詞的音律和諧,和暢自然,讀來琅琅上口,增強了詞的音樂藝術美感。
.比喻。
作者把抽象的思想情緒“愁”,比喻為可以存放在小樓中的形象的、具體的物質,且言“樓兒忒小不藏愁”,表現了詞人愁思的深重。
比擬。
(隻要分析清楚,單答擬物或擬人均可,)作者讓“愁”幾度“與雲飛”,“覓歸舟”,把思歸之情表現得更加迫切突出;又賦予“天”人的情感,天憐客子,借花消遣,更加婉轉含蓄地表達了他鄉孤寂愁苦之情。
(分析其中一處即可,))對比。
詞人羈旅已久,思鄉欲歸,心境黯然,本欲賞花遣愁,然而出現在眼前的卻是競相吐豔的海棠臨欄,紅綠相映,景色絢麗,而卷簾之際,迎麵而來的是那令人心寒的晚風,對比之中倍添心中傷愁。
(答反襯或是以樂景襯哀情亦可)前兩句融情入景,寫楊柳如絲,細雨綿綿,一派迷蒙景象,渲染倚樓人的愁緒如萬縷千絲 。
後兩句運用比喻、比擬、誇張手法 (答出其中兩種即可),將抽象的愁形象化,並以樓小藏不下,愁幾度飛上雲天尋覓歸舟,生動含蓄地突出愁之濃重 。
運用反襯手法,以海棠臨欄、紅綠相映的豔麗之景襯托淒涼鄉愁,突出鄉愁的濃重。
(海棠臨欄,紅綠相映。
細雨中的海棠,顏色自非一般。
詞人在這裏寫的是雨中海棠。
詞人羈旅己久,韶華己逝,思鄉欲歸,心境黯然。
然而目觸之處卻是竟相紅豔的紅海棠,對比之下,更增添心中傷愁。
用海棠反襯,貌似紅綠眼的場景,實際上卻暗含了湊涼之意。
)
李煜的虞美人的最後一句話用了什麼修辭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
浪淘沙令 李煜 簾外雨潺潺,春意將闌。
羅衾不耐五更寒。
夢裏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 別時容易見時難。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烏夜啼一 【南唐】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 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 理還亂, 是離愁, 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烏夜啼二 【南唐】李煜 林花謝了春紅, 太匆匆, 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 相留醉, 幾時重, 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烏夜啼兩首都不錯。
後麵一首建議你去看看李清照的“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
隻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
閱讀下麵一首唐詩,完成練習。
(7分)虞美人?寄公度舒亶①芙蓉落盡...
小題1:芙蓉落盡天涵水/朋友離別。
小題1:要點:上闋實寫日暮獨倚樓頭所見蒼涼的秋景;(2分)下闋虛擬歲暮朋友登樓遠眺,遙贈我江南春梅的情景。
(或,下闋從對方著筆,想象朋友登高望遠,贈我江南春梅的情景)(2分)虛實結合的描寫中,見秋水冬雪、花落燕飛,更見遲暮懷人的深深情意、殷殷希冀。
(1分)小題1:找原詩詩句。
小題1:本題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考點,能力層次為D,側重“鑒賞評價”能力的考查。
“表達技巧”分為四個理解層麵由低到高(字詞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別是修辭手法(比喻、比擬、誇張、借代等)、表達方式(記敘、說明、描寫、抒情、議論,詩歌中主要是描寫和抒情)、表現手法(對比、襯托、象征、比興等)、謀篇布局手法(開頭、結尾、過渡、照應等)。
虞美人直接抒發亡國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後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詞,堪稱絕命詞。
此詞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過對自然永恒與人生無常的尖銳矛盾的對比,抒發了亡國後頓感生命落空的悲哀。
全詞語言明淨、凝練、優美、清新,以問起,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淒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沛然莫禦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
李煜此詞所以能引起廣泛的共鳴,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賴於結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將愁思寫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並沒有明確寫出其愁思的真實內涵——懷念昔日紙醉金迷的享樂生活,而僅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態——“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樣人們就很容易從中取得某種心靈上的呼應,並借用它來抒發自已類似的情感。
因為人們的愁思雖然內涵各異,卻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樣的外部形態。
由於“形象往往大於思想”,李煜此詞便能在廣泛的範圍內產生共鳴而得以千古傳誦了。
李煜的故國之思也許並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離不開“雕欄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宮闈秘事。
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作,在藝術上確有獨到之處:“春花秋月何時了”表明詞人身為階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傷懷。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卻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卻;小樓“東風”帶來春天的信息,卻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歎,因為它們都勾發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棖觸,跌襯出他的囚居異邦之愁,用以描寫由珠圍翠繞,烹金饌玉的江南國主一變而為長歌當哭的階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往事知多少?”回首往昔,身為國君,過去許許多多的事曆曆在目。
據史書記載,李煜當國君時,日日縱情聲色,不理朝政,枉殺諫臣……透過此詩句,不難看出這位從威赫的國君淪為階下囚的南唐後主,此時此刻的心中有的不隻是悲苦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苟且偷生的小樓又一次春風吹拂,春花又將怒放。
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國卻早已被滅亡。
詩人身居囚屋,聽著春風,望著明月,觸景生情,愁緒萬千,夜不能寐。
一個“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現,這精神上的痛苦真讓人難以忍受。
“又”點明了“春花秋月”的時序變化,詞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兩句流露的愁緒,也引出詞人對故國往事的回憶。
“雕欄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顏改。
”盡管“故國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
這兩句就是具體寫“回首”“故國”的——故都金陵華麗的宮殿大概還在,隻是那些喪國的宮女朱顏已改。
這裏暗含著李後主對國土更姓,山河變色的感慨!“朱顏”一詞在這裏固然具體指往日宮中的紅粉佳人,但同時又是過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以上六句,詩人竭力將美景與悲情,往昔與當今,景物與人事的對比融為一體,尤其是通過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滄桑的強烈對比,把蘊蓄於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傾瀉出來,凝成最後的千古絕唱——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詩人先用發人深思的設問,點明抽象的本體“愁”,接著用生動的喻體奔流的江“水”作答。
用滿江的春水來比喻滿腹的愁恨,極為貼切形象,不僅顯示了愁恨的悠長深遠,而且顯示了愁恨的洶湧翻騰,充分體現出奔騰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同它相比,劉禹錫的《竹枝調》“水流無限似儂愁”,稍嫌直率,而秦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又說得過盡,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全詞以明淨、凝練、優美、清新的語言,運用比喻、比擬、對比、設問等多種修辭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的真情實感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虞美人使用的對比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