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經典名句
1、德不孤,必有鄰。——《論語·裏仁》
2、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
4、子謂——《韶》:“盡善矣,盡美矣。”——《論語·八佾》(盡善盡美)
5、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
6、過而不改,是謂過已。——《論語·衛靈公》
7、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論語·述而》
8、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論語·子罕》
9、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
10、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
11、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裏仁》
12、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
13、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論語·衛靈公》
14、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
15、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
16、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論語·泰伯》
17、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衛靈公》
18、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論語·季氏》
19、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裏仁》
20、君子不器。——《論語·為政》
21、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
22、古之學者為己(所謂為己之學),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
23、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
24、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也。——《論語·子罕》
25、孝弟(tì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26、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溫故知新)
27、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裏仁》
28、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
29、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論語·子路》
30、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31、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論語·憲問》
32、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33、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論語·子張》
3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35、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論語·為政》
36、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論語·微子》
37、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論語·述而》(舉一反三)
3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
3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論語·季氏》
4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
41、當仁不讓於師。——《論語·衛靈公》
42、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子路》
4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44、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4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顏淵》
46、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
4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
48、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
49、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
50、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論語·衛靈公》(殺身成仁)
51、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
《論語》中的經典句子有哪些?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而不習乎?”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 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
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未可知也。
”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父母在,不遠遊,有必有方。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與行。
” 子遊曰:“事君促,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
”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智者動,仁者靜。
智者樂,仁者壽。
”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 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 “篤信好學,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亂邦不居。
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 食不言,寢不語。
席不正,不坐。
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名不正,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 “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 “君子有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起不能也。
”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抱怨,以德報德。
” “修己以敬。
”“修己以安人。
”“修己以安百姓。
” “可與之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之言而與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 “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
”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 子貢問曰:“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巧言亂德。
小不忍,則亂大謀。
” “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 “君子謀道不謀食。
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
君子憂道不憂貧。
” “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道不同,不相為謀。
”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友偏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 “益者三樂,損者三樂。
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
樂驕樂,樂佚遊,樂宴樂,損矣。
” “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之謂之瞽。
” “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爺,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 “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 “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 “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
恭、寬、信、敏、惠。
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為立也;不知言,無以為知人也。
”
論語中經典的語句
1.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用你的公正,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說,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麵對有負於你的人和事。
不要以怨報怨也不要以德報怨。
2.子貢問友。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看到朋友做的不對的事,你要真心地勸告,善意地引導,如果他實在不聽就算了,別再說了,不要自取其辱。
與好朋友相處要有個度,不要什麼樣的事都大包大攬。
3.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你在什麼位置上,要做好本分,不要越俎代庖,跳過你的職位去做不該你做的事。
4.言寡尤,行寡悔。
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這麼做的好處就是讓自己少一點後悔。
論語中的經典名句
本人尤喜歡《論語》,曾輯錄經典語句百餘,現發布如下,願與您共同欣賞解讀,有誌者請參與,共同品味它的博大精深,綿遠意蘊。
本人尤厭惡儒學,以前無奈或無聊而學了一些,現批判如下,“道不同不相為謀”,請與我臭氣相投者分享。
1、弟子入則孝,出則悌(ti,敬重兄長),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這一條:弟子……,分明最對小孩子說的。
這一條教大家謹言慎行,切不能有開拓精神。
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這條教大家當官,抬高自己的威信是不可取的,正確的做法是抬高自己的親信(實質也是抬高自己)3、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這條前半句是真理,但後半句是教被統治的人學會忍耐。
4、剛、毅、木(樸實)、訥(ne ,慎言),近仁。
這條教大家做一個良民。
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這條有道理。
6、當仁,不讓於師。
這條也有道理。
可惜後來被孔子自己否定了。
7、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8、曾子曰:“吾日三省(xi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這條告訴大家反思,自我批評是有道理的。
9、人而無信,不知其可(立身社會)也。
這條告訴大家有信用,有道理,但是不通俗,不如講一個“狼來了”的故事10、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這條有意思,表麵上是告訴大家進步的道理,實質上又有“必須要看別人,和別人比”的不良傾向。
11、以約(隨時自律)失(錯誤)之者鮮矣。
這條也有道理,告訴大家“要記住怎麼做是錯誤的”,讓但是這也是一個大的方向錯誤,儒家始終也是這樣,告訴大家不能怎樣做,而從來不說應該怎麼做。
12、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這條有道理。
13、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講求),聞義不能徙(xi ,遷移、聽從),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這條有道理,孔子批判了“學而無用”。
14、子絕四:毋(wu)意(猜測)、毋必(絕對肯定)、毋固、毋我。
這條更絕,每一句都有道理,但又相互矛盾,試想一下,照這條說的,沒有任何正確的想法,(就是什麼也不要想),換句話就是聽上級領導的而自己什麼也別想。
15、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也。
哲理,好深啊16、言忠信,行篤(du全心全意)敬,雖蠻貊(mo,偏遠)之邦行矣。
17、躬自厚(嚴於律己)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這條是作人的道理,不過前麵的道理說得很對,最後的目標卻太世俗無聊了“則遠怨矣”,就是為了不挨罵麼18、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這條是正確的,知錯了,能改就改。
19、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這條說得是孝道,不過太過份了,(幸虧孔子時代人的壽命短,死得早,要是像現在這麼長壽,子女就別幹什麼大事業了)20、不患(擔心)人之不己知(了解),患不知人也。
這條有一定道理,不過還是說“必須要看別人,和別人比”,別人的想法就那麼重要嗎?21、放於利(私利)而行,多怨。
這條有道理,告訴大家不要太貪22、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這條有道理,告訴大家不要因為現在自己能力不行而不努力進取。
23、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次於“生而知之”)。
這條告訴大家一個學習的方法就是“博學”24、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這條有道理,心胸開闊些才好25、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這條是屁話,就跟算命先生說得一樣,兩頭堵,總有一頭對26、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27、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這條有道理,少說多幹是對的。
28、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錯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這條所有的話都“有道理”,但再往後說,又有幾個人能做到“知者”呢?29、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這條對於有些人適用,即有“大德”“大謀”的人,本來就是平民百姓,沒有什麼大謀,就無所謂了。
30、道聽而塗(途)說,德之棄也。
這條有道理,不能人雲亦雲,沒有實際根據就亂說31、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32、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理解)而不慍(yun ,怨恨),不亦君子乎?這條有道理33、(君子)敏於事而慎於言。
真囉嗦,這條和第27條一樣34、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浮飾)。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這條看似有道理,但我們能苛求所有人都是所謂的“君子”嗎?我看不如“野”“史”一點比較自在。
35、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憂愁不安)。
這條說得就是我,小人嘛,沒有君子的胸懷,委委瑣瑣、每天發愁、走路靠邊、下棋占角,難當君子啊3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這條有道理,要促成他人幹好事,不過必須要搞清楚他幹的是不是真正的好事37、君子思不出其位。
這條也太過份了,要求行為循規蹈矩也就算了,想一想其它的也不行,真是管天管地啊38、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這條有道理,要有大仁大智大勇39、君子矜(jin 慎重)而不爭,群而不黨。
這條告訴讀書人,有了不滿也要忍著,更不能聚夥造反40、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不端)廢言。
這條有道理,說...
論語裏經典的句子20條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誌同道合的人從遠方而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的學說,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實?交友是否守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複習了呢?” 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 譯文 孔子說:“君子吃不追求飽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靈敏,言談謹慎,時時改正自己的錯誤,就算好學了。
”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譯文 孔子說:“不怕沒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 6、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 譯文 孔子說:“《詩經》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話可以概括,即:‘思想純正,沒有邪惡的東西。
’” 7、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有誌於學問;三十歲,(懂禮儀,)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不致迷惑;五十歲,得知天命;六十歲,一聽別人言語,便可以分別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歲,便隨心所欲,任何念頭都不會越出規矩。
” 8、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 譯文 孔子說:“複習舊知識時,又能領悟到新的東西,就可以憑著做老師了。
”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譯文 孔子說:“君子團結群眾而不互相勾結,小人互相勾結而不團結群眾。
” 10、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譯文 孔子說:“讀書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塗;思考不讀書,就無所的。
” 11、子曰:“由,誨女知之乎!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 譯文 孔子說:“仲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種態度是明智的。
” 12、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 譯文 孔子說:“人無信譽,不知能幹什麼? 13、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譯文 孔子說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陣容在自己的宗廟裏舞蹈,這樣的事可以容忍,什麼事不能容忍?” 14、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 譯文 孔子說:“《關雎》這篇詩,主題快樂卻不過分,憂愁卻不悲傷。
” 15、子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 譯文 孔子說:“以前的事不要再評說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議論了,過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 16、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 譯文 孔子說:“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 17、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 譯文 孔子說:“君子通曉道義,小人通曉私利。
” 18、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 譯文 孔子說:“見到賢人,要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
”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 譯文 孔子說:“朽木無法雕琢,糞土的牆壁無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樣?” 20、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 譯文 孔子說:“靈敏又好學,向比自己學問差的人請教時,不覺得沒麵子,所以稱為‘文’。
”
論語有哪些經典的話
論語裏的經典句子1、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2、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3、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4、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5、父在,觀其誌;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6、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7、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8、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9、君子懷德,小人懷土。
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10、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大車無倪,小車無杌,其何以行之哉! 11、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12、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13、寧肯站著死,決不跪著生。
1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
15、益者三友。
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16、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17、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18、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以為孝乎。
19、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20、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21、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 22、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
23、禮,與其奢也,寧儉。
24、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25、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26、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2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經典句子及翻譯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講解〕第一句講的是學習的方法。
“時”,這裏是副詞,相當於“以時”,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時間”或“及時”。
“習”的本義是“鳥數飛”,引申為“實習”“演習”。
孔子所講的功課如禮、樂、射、禦等都需要實習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課如講經,那就隻能是“溫習”或“複習”了。
這類字眼要懂得活解。
第二句講的是學習的樂趣。
“朋”舊注:“同門曰朋。
”跟現在說的“同學”“同班”相近。
孔子說這句話是有背景的。
《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辭官以後,專力講學,“弟子彌眾(越來越多),至自遠方”。
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樂。
這句話是孔子對他的弟子說的,所以“朋”指的是誌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講的是為人態度,屬於個人修養範圍。
“人不知”,“不知”什麼呢?沒有說出來,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
從《論語·憲問》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這句話,也可以看得出來。
“君子”,在《論語》一書中有多個義項:有時指有道德的人;有時指在高位的人。
在這句話裏,可取前義。
因為這個詞現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們沒有翻譯;一定要譯,也可以譯作“高尚的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講解〕《論語》記孔子門人一般稱字,如對仲由稱“子路”,對端木賜稱“子貢”,對曾參獨稱“子”,因為此書是孔子二傳或三傳弟子所記,曾受業於曾參。
“三省”,多次反省。
文言文中,“三”“九”諸字皆有“多”義,不是確數。
下述三事,這是巧合。
朱熹認為,重在為學,“傳”指受之於師,“習”則熟之於己,而“忠”“信”為“傳習”之本。
從這裏可以看出古代治學的人非常重視品德的修養。
3.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講解〕這一則也是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的必要性,因為隻“溫故”而不獨立思考,決然達不到“知新”的目的。
過去有這樣一種理解,把“溫故”(複習舊知識)和“知新”(獲取新知識)看作相互補充的兩個方麵,如子夏所說“日知其所無,月無忘其所能”(見《論語·子張》),這是因為忽略了下麵“為師”二字。
《禮記·學記》中記錄了孔子這句話:“記問之學,不足為人師。
”這說明孔子認為隻能記誦一些知識,是不能當別人的老師的;一定要將知識融會貫通,能在溫習舊知識中有所發現,才“可以為師”。
可見,“溫故”和“知新”並非平列的兩件事,關鍵在於要“知新”,這就需要獨立思考了。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講解〕這一則也是講學習方法,闡述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係,認為二者不可偏廢。
其中,“罔”“殆”二字曆來解釋紛紜。
朱熹注雲:“不求諸心,故昏而無得;不習其事,故危而不安。
”“不求諸心”指的是不思考;“不習其事”,指的是不讀書。
講這一章,要防止產生片麵理解,要使學生認識到“學”是基礎。
孔子就很重視“學”,反對離開“學”這個基礎去胡思亂想。
他曾說:“吾嚐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衛靈公》)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 〔講解〕關於這段話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記載:子路盛服見孔子,孔子批評了他;子路於是改服而入,但顏色依舊充盈。
孔子又對他說:“……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
言要則知,行至則仁。
既知且仁,夫惡有不足矣哉!”據此,最後的“知”字當破讀,通“智”。
孔子說這番話的意思是,言行要謹慎,不要誇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
用現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謙虛的學習態度。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這兩章內容相同,故予合並。
〔講解〕這兩章也是講學習態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學習,隨時隨地都要注意學習,不但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借鑒別人的短處,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類似的毛病。
老子也說過類似的話:“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
”資,也有借鑒的意思。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講解〕“士”,在《論語》中大約出現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負或有特殊社會地位的人。
“弘”,胸懷寬廣;“毅”,意誌堅強。
胸懷寬廣,才能接受重任;意誌堅強,才能長期堅持奮鬥。
“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
曾子說這番話的目的是,鼓勵門人要一生為實現“仁”的理想而奮鬥。
9.子曰:“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也。
” 〔講解〕這是借鬆柏之後凋比喻社會現象。
何晏集解:“大寒之歲,眾木皆死,然後知鬆柏小凋傷;平歲,眾木亦有不死者,故須歲寒而後別之。
喻凡人處治世,亦能自修整,與君子同;在濁世,然後知君子之正不苟容。
”朱熹引範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與君子無異,惟臨利害,遇事變,然後君子之所守可見也。
”二說大同小異。
10.子貢問曰:“...
論語經典語句賞析 夠好的話,一個就夠
《論語》蘊含著樸素的哲理、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堪稱中國人的聖經。
(一)論學篇 一個人要想提升生命的價值,必須不斷地增進知識和技能,而通向這一目標的道路唯有學習、摸索。
朝聞道,夕死可矣。
隻要對真理、信仰有發自內心的迫切追求,什麼時候追求到都會欣慰不已。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
教師引導的前提是什麼?是學生充分準備、積極思考、產生求知的欲望,否則,教師如何啟發也無濟於事,學生永遠是學習的主體。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發自內心的興趣與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與不竭的動力,事業、生活亦然。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人生還有多少時間,可以讓我們靜靜地讀幾本書,聽聽父母的嘮叨、師長的教誨呢?珍惜時間,熱愛生命! 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孔子的學問造詣與人生修養,讓他永遠快樂,永遠年輕。
(二)勵誌篇 許多人衣食無憂,卻最終一無所成;孔子窮困半生,卻影響了中國兩千五百年以至更遠。
為何?因為孔子懂得勵誌:既勉勵自己,又激勵他人。
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人應有階段性的任務和目標,同學們現在的任務就是學業精進,全麵成長!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在為理想奮鬥的征途中,堅忍不拔之誌比經天緯地之才更為重要。
(三)處世篇 無論古今,“處世”都是一門學問,學會處世都是安身立命的必要條件,那麼,怎樣才能讓自己具備的能量,既可以溫暖自己,又可以照耀他人呢?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正人先正己,領導、師長的表率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既然已失去了往昔,那就想辦法去贏得未來吧! 言必信,行必果。
這隻是孔子心目中“士”的第三等標準,但要達到這個並不很高的層次對許多人來說也是考驗。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是金子總要發光的,關鍵在於你是金子嗎?如果不是那還等什麼?快點努力增加自己的含金量! 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求快反而達不到目的,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原來辯證法早就有了。
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有時我們從改過自新中汲取到的財富比成功都多。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自省”事實上就是舉起了自我解剖的刀,敢於自省者有大智、有大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以利器為用,人以賢友為助。
選擇與品德高尚的人交往,受他們的影響熏陶,自己的思想修養就會在無形中得到提高。
(四)識人篇 識人確實不易,要有火眼金睛。
因為有些人善於偽裝自己, 在偽裝的外表下, 一顆什麼樣的心,萬分難測。
但孔子其實早就告訴了我們識人的準則。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荀子說:“言無常信,唯利所在,可謂小人。
”我不禁想:人類失去誠信,世界將會怎樣?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質地與文采內外統一,不可或缺。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君子擁有高遠的智慧、良好的心態,必然襟懷坦蕩;小人心胸狹窄、斤斤計較,必然憂愁不安。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對於許多人來說,不成人之惡就很不錯了,哪裏還敢苛求成人之美呢?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保持自我的人格、個性、見解與空間而非一味求同,才是真正的和諧之道。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智者思維活躍,如水般靈動;仁者品德寬厚,如山般沉穩。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為什麼“仁者不憂”呢?一個仁德的人,心胸坦蕩,不會為個人的得失憂慮。
但有時正因為他仁德,他才會有常人不會有的憂慮,即“先天下之憂而憂”。
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麵臨生死考驗,寧可為仁義而舍棄生命。
它激勵著一代代仁人誌士為正義獻身,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孔子讚揚伯夷、叔齊兄弟讓位,他們的行為才真正符合禮的標準。
可惜曆史上更多的是手足相殘的“玄武門之變”啊!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
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
這是孔夫子對弟子的難得褒獎。
是啊,為了理想,不斷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頓也自得其樂,人總是要有一點兒精神的! (五)述評篇 《論語》表述三言兩語,內容豐富多彩。
孔夫子在政治、文學、音樂等各個領域,都有著獨到而深刻的見地。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 “思想純正”或許也應該是現在文學創作的準則吧。
《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為什麼中國人凡事都喜歡折中,原來中國自古就有中庸思想,就連哀與樂都不可過分。
論語中的名句
學而第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為政第二 子曰:詩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 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裏仁第四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曾子曰:“唯。
”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 公冶長第五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
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 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 雍也第六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 述而第七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
”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泰伯第八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
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 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悖矣。
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裏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 子罕第九 顏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
遂欲從之,末由也已。
” 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 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
” 子曰:“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也。
”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 鄉黨第十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先進第十一 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 顏淵第十二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小人反是。
” 子路第十三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子夏為苣父宰,問政。
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 憲問第十四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悌,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
”以杖叩其脛。
衛靈公第十五 子曰:“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 子貢問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 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 子曰:“吾嚐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 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 季氏第十六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既來之,則安之。
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幹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孔子曰:“君子...
論語中的經典名句有哪些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而不習乎?” 3.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 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5.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 6.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7.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8.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
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 9.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未可知也。
” 10.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父母在,不遠遊,有必有方。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與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