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3.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4. 子曰:“君子不器。” 5.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6.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7.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8.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嚐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9.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10.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11.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12.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13.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14. 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 15.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16. 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冉子與之 17. 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裏鄉黨乎!” 18.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19.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20.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21.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恒矣。” 22.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23. 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24.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25.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26.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裏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27. 大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牢曰:“子雲,‘吾不試,故藝’。” 28.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29. 君子不以紺緅飾。紅紫不以為褻服。當暑,袗絺綌,必表而出之。緇衣羔裘,素衣麑裘,黃衣狐裘。褻裘長。短右袂。狐貉之厚以居。去喪,無所不佩。非帷裳,必殺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30. 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31. 子曰:“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 3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點!爾 33.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34.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35.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36. 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革享),猶犬羊之(革享)。” 37.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38.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39.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40.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41.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42.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43. 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44.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45. 南宮適問於孔子曰:“羿善射,奡蕩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46.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47. 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48.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49.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50.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 51. 自道也。” 52.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53. 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嚐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54. 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55.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56.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57. 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58.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59.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60.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61.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62.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63. 子曰:“君子貞而不諒。” 64.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幹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65. 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66.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67.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68.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69. 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嚐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70. 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遊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71.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於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吾豈匏瓜也哉?焉能係而不食?” 72.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穀既沒,新穀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73.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74.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曰:“賜也亦有惡乎?”“惡徼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 75.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76. 周公謂魯公曰:“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 77. 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子張曰:“子夏雲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78. 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79.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 80. 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81. 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82. 子遊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子夏聞之曰:“噫!言遊過矣!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後倦焉?譬諸草木,區以別矣。君子之道,焉可誣也?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 83. 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84.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85. 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於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86. 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87.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88.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89. 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
《論語》中闡述君子與小人的不同胸襟的句子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出自 《論語·述而》【譯文】孔子說:“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蕩,小人則斤斤計較、患得患失。
”【注釋】蕩:清除,洗滌。
坦蕩:形容率真無雜念,心神安寧的樣子。
戚:在古代的意思形聲。
從戉,從尗,尗亦聲。
戉(yuè),斧子。
戚戚:形容不斷用斧子砍伐的聲音。
【評析】君子心胸開朗,思想上坦率潔淨,外貌動作也顯得十分舒暢安定;小人心裏欲念太多,心理負擔很重,就常憂慮、擔心,外貌、動作也顯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穩的樣子。
坦蕩之人不為事擾不為事憂,麵無懼色依度而行;戚戚之人踱於事瞻於事形容枯槁於事,變壞於事。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是自古以來人們所熟知的一句名言。
許多人常常將此寫成條幅,懸於室中,以激勵自己。
...
求《論語》中有關表達人要有創新精神的句子
其實君子、小人都是一念之間的事,何必執著於小人還是君子。
有人欺你、辱你、騙你的時候,你還要做君子嗎?像東林黨人一樣?那些所謂的君子,隻知忠君,又何曾愛國,自己的令名是有了,卻放任原本在生死捶紮線上的人繼續生不如死。
嶽飛也是一樣的,他流芳百世了,那些邊界線上的人啊。
我想再沒有人惹到你的時候,自然是做君子心安的,但如果為了保護想保護的人,我不介意做小人的。
...
論語中描寫顏回窮的句子
子曰:“賢哉!回也。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
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
” ——《論語·雍也》魯國的顏氏家族到顏路、顏回父子時,除了保有祖傳的貴族身份及顏路的魯卿大夫頭銜外,便隻有陋巷簡樸的住宅及五十畝郭外之田,十畝郭內之圃了。
在生產力極為低下的春秋時期,些許田產難以維持一個貴族家庭的生計,顏回父子不得不省去作為貴族家庭的一般性開支,簡居於陋巷。
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
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
鯉也死,有棺而無槨。
吾不徒行以為之槨。
以吾從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也。
” ——《論語·先進》這講的是顏回死的時候他父親向孔子請求用孔子的車賣來作顏回的槨(外棺)的事情。
這應該也可以算窮了吧?。
《論語》中形容知道各自的優點就可以互相學習的句子有哪些?
隻有一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出自於《論語·述而》。
意思是:孔子說:"別人的言行舉止,必定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選擇別人好的學習,看到別人缺點,反省自身有沒有同樣的缺點,如果有,加以改正。
這句話,表現出孔子自覺修養,虛心好學的精神。
它包含了兩個方麵:一方麵,擇其善者而從之,見人之善就學,是虛心好學的精神;另一方麵,其不善者而改之,見人之不善就引以為戒,反省自己,是自覺修養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精神。
這樣,無論同行相處的人善與不善,都可以為師。
這也表現了一種不恥下問,謙虛的學習態度。
《論語》中有一段記載,一次衛國公孫朝問子貢,孔子的學問是從哪裏學的?子貢回答說,古代聖人講的道,就留在人們中間,賢人認識了它的大處,不賢的人認識它的小處;他們身上都有古代聖人之道。
“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論語·子張》)他隨時隨地向一切人學習,誰都可以是他的老師,所以說“何常師之有“,沒有固定的老師。
《論語》中不少記載,如孔子入太廟,“每事問“(《論語·八佾》);宰予白天睡覺,孔子說:“始我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我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於予與改是。
“(《論語·公冶長》)子貢對孔子說,子貢自己隻能“聞一而知二”,顏回卻可以“聞一而知十”。
孔子說:“弗如也。
吾與汝弗如也。
“(《論語·公冶長》)都體現了這種精神。
這樣的精神和態度,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態度和精神,也體現了與人相處的一個重要原則。
隨時注意學習他人的長處,隨時以他人缺點引以為戒,自然就會多看他人的長處,與人為善,待人寬而責己嚴。
這不僅是修養、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徑,也是促進人際關係和諧的重要條件。
述而第七: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我於老彭。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複夢見周公。
”子曰:“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嚐無誨焉。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
”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嚐飽也。
子於是日哭,則不歌。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子之所慎:齊,戰,疾。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
”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
”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
子曰:“汝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不語:怪、力、亂、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雎其如予何?”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者,斯可矣。
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恒矣。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
多聞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
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
唯何甚。
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
”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
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
子曰:“丘也幸。
苟有過,人必知之。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
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
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雲爾已矣。
”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子疾病,子路請禱。
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
誄曰:禱爾於上下神祇。
”子曰:“丘之禱久矣。
”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
與其不孫也,寧固。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辨析:雖然“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可是人們並不是經常能夠做到。
人們常犯的一個通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優點,找他人的缺點;或者隻看自己的優點和他人的缺點,看不到自己的缺點...
論語中描繪理想社會的句子
1.“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2.,君王要清正聖明(《顏淵篇》:“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3.《子路篇》:“其身正,不令而行”、“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以德治國(《為政篇》:“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供之”),選賢與能(《為政篇》:“舉直錯諸往……舉善而教不能”)。
臣子當效忠國家,順從上級(《學而篇》:“事君,能致其身。
”),但也要有是非判斷能力(《先進》:“弑父與君,亦不從也。
4.,百姓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滿足,財富分配均衡(《季氏篇》:“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教育普遍實行。
5.:“克己複禮為仁。
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
”
古代文言文中形容一個人反複無常的句子有哪些?
古代文言文中形容一個人反複無常的句子有“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翻手作雲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等。
(一)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出自《孟子·梁惠王下》,這也是出爾反爾這一成語的出處。
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原指你怎樣對付人家,人家就會怎樣對待你。
現人多用出爾反爾來形容一個人自己說了或做了後,又自己反悔,比喻言行前後自相矛盾;反複無常。
說話不算數。
(二)翻手作雲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
“翻手作雲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出自唐代杜甫的古詩《貧交行》。
詩曰:”翻手作雲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
君不見管鮑貧時交,此道今人棄如土“。
該詩是一首抨擊黑暗的詩,其主要目的,還在於鞭撻現實:古人以友情為重,重於磐石,相形之下,“今人”的“輕薄”越發顯得突出。
詩開篇“翻手作雲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主要是描述的是一些勢力小人,反複無常,變化翻臉就像翻翻手掌那樣隨意,這樣紛紛雜雜的事和人,是如此之多,何必去計較數落呢?”君不見管鮑貧時交,此道今人棄如土“,是說像鮑叔牙對待管仲的這種貧富不移的交道,今人已經視如糞土。
古人以友情為重,重於磐石,而相形之下,“今人”的“輕薄”越發顯得突出。
(三)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出自孔子的《論語·述而》。
《論語·述而》中記述有孔子的一句話,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今意為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蕩,小人則斤斤計較、患得患失。
也就是說,坦蕩之人不為事擾,麵無懼色依度而行;戚戚之人則反複無常,踱於事,瞻於事,形容枯槁於事,變壞於事。
無獨有偶,在《論語集注》記載有程子的一句話,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於物,故多憂戚”,也是說君子按照天地的規律要求自己,所以舒適安寧。
小人則被外物所奴役,求名逐利,常常憂慮算計,心無常態。
《論語》中表達對領導不滿的句子有哪些?
1、子張學幹祿。
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
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2、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3、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言,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而眾,而親仁。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4、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5、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6、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論語》中表現孔子謙虛好學習思想的句子是()
謙虛好學是孔子的優良品德,更是我們人人都應該去學習的,而在《論語》裏更有諸多的句子說明了孔子的謙虛好學,例如:1、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
“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子曰:”弗如也,吾與汝弗如也。
“4、子曰:”始我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我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於予與改是。
”5、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
”6、子入太廟,每事問。
7、子曰:“吾不如老農。
”請學為圃。
曰:“吾不如老圃。
”8、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9、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10、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論語》有二十卷,自然不止這些,僅僅幾句雖不過寥寥數語,卻能給予人深刻的教誨。
...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論語》中論述君子與小人的句子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