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誌也。”《子罕》
子夏曰:“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譯文
孔子說:“學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複習它,不也是很愉快嗎?有誌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複習了呢?”
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有誌於做學問,三十歲能獨立做事情,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五十歲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做事才能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矩。”
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從中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那麼就可以憑借這一點去做老師了。”
孔子說:“隻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惑;隻空想卻不學習,就會疑惑。”
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一竹籃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裏,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
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比不上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樂趣的人。”
孔子說:“我整天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做枕頭,也自得其樂。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雲。”
孔子說:“多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好的方麵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麵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孔子在河邊感歎道:“時光像流水一樣消逝, 日夜不停。”
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誌氣卻不可改變。”
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誌向,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注釋
子:先生,指孔子。
時習:按一定的時間複習。
{不亦說乎}乎:語氣詞。
說:通“悅”,愉快。
慍:生氣,發怒。
君子:這裏指道德上有修養的人。
吾:人稱代詞,我。
日:每天。
立:站立,站得住。
惑:迷惑,疑惑。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書,由若幹篇章組成,內容大多是關於學習、道德修養、為人處世的一般原則。所選十二則,一方麵闡述了學習應該有謙虛好學的態度和勤學好問、實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麵闡述了溫故知新、學思結合、學以致用的學習方法,對後世的教育理論影響極大。另外,還有關於思想道德修養的問題,教育人為人處世的原則等論述。
論語十二章好句賞析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乎?”《學而》 翻譯:孔子說:“學了,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複習它,不也是很愉快嗎?有誌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翻譯: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呢?老師傳授給我的知識是否複習了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翻譯:孔子說:“我十五歲立誌學習,三十歲立足於社會,四十掌握了知識而不致迷惑,五十歲了解並順應了自然規律,六十歲聽到別人說話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又不超出規矩”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翻譯: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後,能有新體會,新發現,這樣的人是可以當老師的."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翻譯:孔子說:"隻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隻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有害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翻譯:孔子說∶“顏回的品德多麼高尚啊,!吃的是一小筐飯,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窮陋的小房中,別人都受不了這種貧苦,顏回卻仍然不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德多麼高尚啊!”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翻譯:孔子說:“對於學習,知道怎麼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為樂趣的人.”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翻譯: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翻譯:孔子說:三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會有我的老師.拿他們的優點來自己學習,拿他們的缺點來自己改過.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翻譯:孔子站在河岸上說,過去的就像這流水,白天和夜晚都在流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誌也."《子罕》翻譯:軍隊可以被奪 去主帥,男子漢 卻不可被奪去誌氣.12子夏曰:“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翻譯:一個人心有遠大理想就要有豐富的知識,要多疑問,多多深入思考.對於自己的誌向不能有過多的功利幹擾,要淡薄名利,隻有平靜的看待這些才能更好的實現自己的理想..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給我們的啟示
三軍之勇,可以劫取首領,而普通的人,卻不可奪其誌氣。
形容一個人誌氣的重要。
關雲長溫酒斬華雄,於萬馬軍中奪敵帥首級如探囊取物。
這是“三軍可奪帥也。
”嚴顏寧死不屈,麵不改色,“但有斷頭將軍,無有降將軍。
”這是“匹夫不可奪誌也”。
帥可奪而誌不可奪,將可殺而不可辱。
這是因為,軍隊雖然人多勢眾,但如果人心不齊,其主帥仍可能被人抓去,而主帥一旦被人抓去,整個軍隊失去了領導人,也就會全麵崩潰了。
匹夫雖然隻有一個人,但隻要他真有氣節,誌向堅定,那就任誰也沒有辦法使他改變了。
這種寧死不屈的烈士事跡,可歌可泣,在曆史上不勝枚舉。
相反,一個人如果沒有氣節,誌向不堅定,則很可能在關鍵時刻受不住誘惑或經不住高壓而屈膝變節,成為人們所鄙視的叛徒。
所以,誌向的確立和堅守是非常重要的,是儒家修身的基本內容之一。
...
論語十二章中堅守誌向的句子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為政》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為政》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雍也》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子罕》子曰:“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誌也。
”《子罕》子夏曰:“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張》譯文孔子說:“學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複習它,不也是很愉快嗎?有誌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複習了呢?”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有誌於做學問,三十歲能獨立做事情,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五十歲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做事才能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矩。
”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從中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那麼就可以憑借這一點去做老師了。
”孔子說:“隻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惑;隻空想卻不學習,就會疑惑。
”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一竹籃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裏,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
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比不上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樂趣的人。
”孔子說:“我整天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做枕頭,也自得其樂。
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雲。
”孔子說:“多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
我選擇他好的方麵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麵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孔子在河邊感歎道:“時光像流水一樣消逝, 日夜不停。
”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誌氣卻不可改變。
”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誌向,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注釋子:先生,指孔子。
時習:按一定的時間複習。
{不亦說乎}乎:語氣詞。
說:通“悅”,愉快。
慍:生氣,發怒。
君子:這裏指道德上有修養的人。
吾:人稱代詞,我。
日:每天。
立:站立,站得住。
惑:迷惑,疑惑。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書,由若幹篇章組成,內容大多是關於學習、道德修養、為人處世的一般原則。
所選十二則,一方麵闡述了學習應該有謙虛好學的態度和勤學好問、實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麵闡述了溫故知新、學思結合、學以致用的學習方法,對後世的教育理論影響極大。
另外,還有關於思想道德修養的問題,教育人為人處世的原則等論述。
七年級上冊語文《論語十二章》的原文和翻譯(新版)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孔子說:“學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複習它,不也是很愉快嗎?有誌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複習了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為政》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有誌於做學問,三十歲能獨立做事情,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五十歲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做事才能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矩。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為政》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從中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那麼就可以憑借這一點去做老師了。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為政》孔子說:“隻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惑;隻空想卻不學習,就會疑惑。
”(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雍也》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一竹籃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裏,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
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雍也》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比不上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樂趣的人。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述而》孔子說:“我整天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做枕頭,也自得其樂。
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雲。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孔子說:“多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
我選擇他好的方麵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麵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子罕》孔子在河邊感歎道:“時光像流水一樣消逝,日夜不停。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
”——《子罕》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誌氣卻不可改變。
”(12)子夏曰:“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誌向,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一)《論語》十二章,是指"人教版"《語文》(新版)初中一年級課本上的十二章論語,其中多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行。
《論語》是記載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語錄體文集,儒家的重要經典之一,選自《論語譯注》(楊伯峻譯注,中華書局1980年版)《論語》儒家經典著作,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
共20篇。
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四書”。
(二)所選的十二章語錄是孔子及其弟子關於學習態度、學習方法以及個人修養等方麵的經典論述,都是蘊含著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
一則,就是《論語》中的一章,其中第一,二則見於《學而》篇,第三、四、五則見於《為政》篇,第六,七則見於《雍也》篇,第八,九則見於《述而》篇,第十,十一則見於《子罕》,第十二則見於《子張》,其內容都與學習和為人處事有關,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價值的部分。
(三)《論語》是我國先秦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編纂而成。
全書二十篇。
四百九十二章。
首創語錄之體,其書比較忠實地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今本共二十篇。
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核心是“仁”、“禮”、“義”。
《論語》作為孔子及門人的言行集,內容十分廣泛,多半涉及人類社會生活問題,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及道德行為起到過重大影響。
直到近代新文化運動之前,約在兩千多年的曆史中,一直是中國人的初學必讀之書。
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
《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於變化,娓娓動人。
而且論語教給了後人如何為人處世的道理。
《論語》與《易經》、《黃帝四經》、《老子》、《莊子》,共為中華民族的幾部源頭典籍,它們不僅是道德跟文化的重要載體,而且是古代聖哲修身明德、體道悟道的智慧結晶。
(孔子)
七年級課文論語十二章裏的所有古今異義詞和詞類活用
通假字:1.不亦說乎 說:同悅,喜悅、愉快2.吾十有五而誌於學 有:同又,放在整數與零數之間古今異義古今異義:1.不亦君子乎 古:道德上有修養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2.可以為師矣 古:可以、憑借 今:可能、許可古今異義3.飯疏食飲水 古:粗劣 今:疏通、疏散4.飯疏食飲水 古:冷水 今:無色無味無臭的液體5.匹夫不可奪誌也 古:普通人 今:無學識、無智謀的人6.吾日三省吾身 ? 古:多次 今:數詞,三詞類活用:1. 學而時習之 時:名詞-狀語,按時2. 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詞-狀語,每日3. 溫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詞-名詞,舊的知識、新的體會詞類活用4. 傳不習乎 傳:動詞-名詞,傳授的知識5. 飯疏食飲水 飯:名詞-動詞,吃飯6.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樂:名詞-意動。
一詞多義1. 知 人不知而不慍 溫故而知新當、做替了解 懂得2. 而 人不知而不慍 溫故而知新 博學而篤誌轉折 順承 並列3. 其 仁在其中矣 其不善者而改之它的 他人特殊句式1. 省略句: 可以為師矣。
“以”後麵省略代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句首省略動詞“擇”2. 判斷句: 賢哉,回也!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
老師講的,一定對!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望采納O(∩_∩)O謝謝!
誰知道《論語十二章》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
《論語》十二章 重點字詞小結一、通假字1.不亦說乎說:同悅,喜悅、愉快2.吾十有五而誌於學有:同又,放在整數與零數之間二、古今異義1.不亦君子乎古:道德上有修養的人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2.可以為師矣古:可以 ;憑借今:可能、許可3.飯疏食飲水古:粗劣今:疏通、疏散4.飯疏食飲水古:冷水今:無色無味無臭的液體5.匹夫不可奪誌也古:普通人今:無學識、無智謀的人6.吾日三省吾身古:多次今:數詞,三三、詞類活用1.學而時習之時:名詞--狀語,按時2.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詞--狀語,每日3.溫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詞--名詞,舊的知識、新的體會4.傳不習乎傳:動詞--名詞,傳授的知識5.飯疏食飲水飯:名詞--動詞,吃飯6.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名詞--意動。
以??為樂四、一詞多義1.為:可以為師矣 當、做為人謀而不忠乎 替2.知:人不知而不慍 了解溫故而知新 懂得3.而:人不知而不慍 表轉折溫故而知新 表順承博學而篤誌 表並列4.其:仁在其中矣 它的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人五、特殊句式1.省略句:可以為師矣。
“以”後麵省略代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句首省略動詞“擇”2.判斷句:賢哉,回也!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
七年級上冊語文十二章字詞解釋
一)分析文義 子曰:“學(學習)而(表順承)時( 按時(名詞作狀語))習(複習)之,不亦(也是)說(同“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了解)而(表轉折)慍(生氣)不亦君子乎?”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翻譯:孔子說:“學了又按時複習,不也是很喜悅的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的嗎?人們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生氣,不也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嗎?” (二)課文探究 第1句講:學習方法 第2句講:學習的樂趣 第3句講:個人修養 第二章 (一)分析文義 曾子曰:“吾(我)日(每天,名詞作狀語)三(多次)省(反省)吾身:為(替)人 謀(出主意)而(表轉折)不忠乎?與朋友交而(表轉折)不信(誠信)乎?傳(傳授的知識,名詞做狀語)不習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謀慮是否真誠盡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傳授的學業是否複習了?” (二)課文探究 本章強調治學的人重視品德修養 第三章 (一)分析文義 子曰:“吾十有(通“又”)五而(表順承)誌於學,三十而立(獨立),四十而(表順承)不惑(迷惑),五十而(表順承)知天命(自然規律),六十而(順承)耳順,七十而(表順承)從心所欲,不逾(超過)矩(規範)。
” 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翻譯:我十五歲開始立誌學習,三十歲能自立於世,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五十歲了解並順應了自然規律,六十歲對各種言論能明辨是非,到七十歲才可以隨心所欲,又不會超出規矩。
(二)課文探究 1,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學習和提高修養的過程。
2,從本章來看,學習和修養的過程可分為幾個階段? 十五歲到四十歲:學習領會 五十、六十歲: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七十:主觀意識和做人規則融合為一 3,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是怎樣的? 思想與言行融合,自覺遵守道德規範,而不是勉強去做。
4,我們從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麼啟示? 道德修養並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循序漸進。
第四章 (一)分析文義 子曰:“溫(複習)故(就的知識,形容詞做,名詞) 而(表順承)知新(新的領悟), 可(可以)以(憑借)為(成為)師矣。
”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 翻譯:孔子說:複習舊的知識,並從中獲得新的領悟,做到這樣的程度,可以成為老師了。
(二)課文探究 本章談學習方法 第五章 (一)分析文義 子曰:“學而(表轉折)不思則罔(迷惑),思而(表轉折)不學則殆(有害)。
劃分句子停頓: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翻譯:孔子說:“隻學習不思考,便會迷惑而無所得。
隻空想而不學習,就會有害。
” (二)課文探究 本章講學習方法,闡述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係。
第六章 (一)分析文義 子曰:“ 賢(品德高尚)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忍受)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樂於學)。
賢哉,回也!” 句子劃分停頓:子曰:“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 翻譯: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裏,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清苦,顏回卻不改變他好學的樂趣。
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 (二)課文探究 本章讚揚了顏回樂於學習、安於貧困的品質。
第七章 (一)分析文義 子曰:“知之(代詞,指代學問)者(。
的人)不如好(喜歡,愛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以。
為樂趣,名詞意動用法)之者。
” 劃分句子停頓: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 翻譯:孔子說:“對於學習,了解怎麼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為樂的人。
” (二)課文探究 本章闡述了學習態度:以學習為快樂 這一段運用了什麼修辭?:頂真 講學習的三個層次:知、好、樂,層層推進,使說理更加透徹,令人信服。
第八章 (一)分析文義 子曰:“飯(吃飯,名詞作動詞)疏(粗糧)食飲水(冷水),曲肱(彎著胳膊)而(表順承)枕之,樂(樂趣)亦在其中矣。
不義(正當手段)而富且貴,於(對於)我如浮雲。
” 劃分句子停頓: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 翻譯: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
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 (二)課文探究 本章講人的道德修養 第九章 (一)分析文義 子曰:“三(幾個)人行,必有我師焉(在其中)。
擇其善者而(表順承)從(跟從)之(代詞,學習),其不善者而改之。
” 句子劃分停頓: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翻譯: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師的人。
我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為借鑒,改掉自己的...
求學霸幫幫忙,論語十二章裏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道德修養句子的...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習方法)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道德修養)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修身做人)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修身做人)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學習方法)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方法)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學習態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修身做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學習態度)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人生哲理)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誌也。
(道德修養)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學習方法)...
論語十二章中關於學習態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的句子有哪些?(各...
學習態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我而篤誌,切問而近思。
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誌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論語十二章賞析(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