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遝又叫複唱,是詩歌或散文創作中常用的一種藝術表現手法。它可以起到突出思想,強調感情,分清層次,加強節奏和提醒讀者等效果。複遝有時也叫反複,它經常出現在各種文體中。按形式可分為詞語反複、句子反複,段落反複,連續反複,間隔反複等數種。運用複遝,可以加強語勢,抒發強烈的感情,表達深刻的思想,分清文章的脈絡、層次,增強語言節奏感。
造句:早晨,不受歡迎的鬧鍾“滴滴”地開始工作了。響起,按下;響起,按下;響起,按下……足足按下了五六個鬧鍾,我不得不起床去上學。出門前才發現,今天原來是周六。
您好,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您。如有問題請及時追問,如果滿意請采納。
複遝句的舉例
北朝民歌《木蘭詩》.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這兩句是複遝句。
朱自清《匆匆》複遝的運用,也是散文詩維持其音樂特點通常運用的手段。
所謂“言之不已,又重言之”,既顯出詩人感慨的遙深來,又增加了詩的旋律感。
“隻有徘徊罷了,隻有匆匆罷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裏,除徘徊外,又剩些什麼呢?”“徘徊”“匆匆”等字眼反複出現,一種幽怨之情反複回蕩。
“我留著些什麼痕跡呢?我何曾留著象遊絲樣的痕跡呢?”相同的意思句子數字的變化,使感情層層推進,在參差中又顯出整齊的美。
結句的反複,反複強化作品的主旋律,畫出詩人感情起伏的波瀾。
複遝的運用,反複吟詠,起到了一唱三歎的效果。
複遝,又叫重章、重言、複辭、重複,是重複使用同一詞語、句子或句群。
運用複遝,可以加強語勢,抒發強烈的感情,表達深刻的思想,分清文章的脈絡、層次,增強語言節奏感。
用複遝的手法寫一首小詩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遊從之,宛在水中讓.
用複遝的手法寫一首小詩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遊從之,宛在水中讓....
反複與複遝的不同
複遝:句子與句子之間可以更換少於的詞語,是重複使用同一詞語、句子或者句群的藝術形式。
反複:為了強調某種意思,突出某種感情,特意重複使用某些詞語、句子或者段落。
複遝[ fù tà ]1.重複。
2.重複;重迭堆積。
反複[ fǎn fù ]1.翻悔;變化無常。
2.一次又一次地。
3.成反複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聊齋誌異·促織》擴展資料:魯迅先生寫文章總是反複修改,仔細推敲。
爸爸寫文章一絲不苟,用詞造句反複推敲。
病情可能還會反複,要特別注意。
大丈夫說一不二,決不能無常地反複。
課文中那些意味深長的語句,要反複閱讀,加深理解。
關雎中運用比興手法句子
找不到完全是的,我聽過的也隻有這兩首是這樣1.音頻怪物 《梵唱》焚藏香一萬 繞了青煙如歎撥動經筒百轉 如來淡看我跪在佛前 問命裏的無端小雪堆積幾番 念珠撥亂焚藏香千萬 剩了青煙如憾撥動經筒又轉 如來漠然我長跪佛前 求恕此生姻緣紅塵堆積幾番 念珠盡斷轉經輪響 一宿梵唱我把思念刻雪上等日月再轉 積雪成川思念入涅盤轉經輪響 一宿梵唱等你三途邊回望我長坐佛旁 半倚斜陽青絲遠山長2.河圖《寒衣調》月光稀 是誰搗寒衣望天涯 想君思故裏一夜落雪未滿 北風急千裏迢迢 一心相係榮華夢 塞上吹羌笛戰非罪 烽火燒幾季今夜關山雪滿 北風急千裏迢迢兮心相係是今生相伴 或來世再惜為何你總不懂這謎題到驀然回首 才默然長記天涯路 隻影向誰依知卿心 千裏寄寒衣若功成 冠翎歸故裏今夜邊聲迢遞 頻傳急血染黃沙 魂歸止兮月光斜 今夕似何夕雪花飛 問歸未有期今夜更漏迢遞 無淚戚青絲成雪兮釵委地生若求不得 死如愛別離終有日你會懂這謎題黃泉碧落去 從今分兩地千山雪 月下長相憶是今生相伴 或來世再惜為何你總不懂這謎題到驀然回首 才默默長記天涯路 隻影向誰依黃泉碧落去 從今分兩地千山雪 月下長相憶月光稀 是誰搗寒衣天涯路 魂自歸故裏今夜無雪無晴 無悲喜兩相對望兮風細細
文章運用首尾呼應的好處
首尾呼應,寫作手法的一種,就是文章前後是說明一個意思,或者說是鋪蓋,覆蓋上首,互相照應。
所以,又稱對照。
一般在文章的開頭與結尾。
也就是說,在文章開頭提到一次相應內容,結尾時再呼應一次。
首尾呼應的作用: 可使結構更加緊密,嚴謹,內容更加完整.強調主題,加深印象,引起共鳴。
例如:《再別康橋》首尾呼應回環的寫法是為了強化“再別”的感情色彩,詩人又回到了開頭的告別。
與第一節詩相比,輕輕換成了悄悄,並且更換了最後的一句,總體結構變化不大,但這種複遝已不是簡單的民歌體的複遝,它傳達出了更深的情感意義——“不帶走一片雲彩”是詩人在經曆了康河的漫溯後產生的靈性,使其對康橋的愛和眷戀化成的一個灑脫的意象,一個極富動態感的姿態,給全詩平添了幾分詩意,增強了幾分飄逸與瀟灑,並在出人意外的奇想中,透出了詩人獨特的個性美。
全詩也由此完成了一個美麗的圓形抒情結構。
簡而言之,首尾呼應的好處:文脈相通,結構緊湊,深化主題。
求具體複遝句式在初中古詩詞中的應用(人教版)
詩歌中反複與複遝、疊句的區別在於使用表達方法的不同; 複遝又叫複疊、重章疊句。
是詩歌的一種表現手法,也是《詩經》章法上的一個重要特點,即各章的句法基本相同,中間隻更換相應的幾個字,反複詠唱。
作用在於加深印象,渲染氣氛,深化詩的主體,增強詩的音樂性和節奏感,使感情得到盡情的抒發。
疊句就是意義相同的句子前後呼應地重疊。
它常常用於表現人物的一種回環往複的強烈感情,給人以“百轉千回”、“繞梁三日”的感受。
疊句運用得好,會使作品產生強烈的藝術魅力。
擴展資料 詩歌是一種抒情言誌的文學體裁。
《毛詩-大序》載:“詩者,誌之所之也。
在心為誌,發言為詩”。
南宋嚴羽《滄浪詩話》雲:“詩者,吟詠性情也”。
隻有一種用言語表達的藝術就是詩歌。
中國古代不合樂的稱為詩,合樂的稱為歌,現代一般統稱為詩歌。
它按照一定的音節、韻律的要求,表現社會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
虞舜時期就有相關文獻記載。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相傳為孔子所整理,關於這個問題學術界尚有爭論。
中國古代詩歌曆經漢魏六朝樂府、唐詩、宋詞、元曲之發展。
《漢書·禮樂誌》:“和親之說難形,則發之於詩歌詠言,鍾石筦弦。
” 漢荀悅《漢紀·惠帝紀》作“詩謌”。
唐朝韓愈《鄆州溪堂詩》序:“雖然,斯堂之作,意其有謂,而喑無詩歌,是不考引公德而接邦人於道也。
” 明王鏊《震澤長語·官製》:“ 唐宋翰林,極為深嚴之地,見於詩歌者多矣。
”魯迅《書信集·致竇隱夫》:“詩歌雖有眼看的和嘴唱的兩種,也究以後一種為好。
” 孔羽《睢縣文史資料·袁氏陸園》:“袁氏(袁可立)陸園在鳴鳳門內,……每逢佳日節期,州內文人名士在此聚會。
所吟誦的詩歌,後來薈為專集,名《蓬萊紀勝》。
” 起源 古時候,古代信息技術不發達,所以人們從這一個地區到那一個地區傳遞信息都非常不方便,於是他們將寫好的詩編成歌,而詩歌就從人們的口中傳遞。
詩歌起源於上古的社會生活,因勞動生產、兩性相戀、原始宗教等而產生的一種有韻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
《尚書·虞書》記載:“詩言誌,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
” 《禮記·樂記》記載:“詩,言其誌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
”早期,詩、歌與樂、舞是合為一體的。
詩即歌詞,在實際表演中總是配合音樂、舞蹈而歌唱,後來詩、歌、樂、舞各自發展,獨立成體。
以入樂與否,區分歌與詩,入樂為歌,不入樂為詩。
詩從歌中分化而來,為語言藝術,而歌則是一種曆史久遠的音樂文學。
《詩經》是入樂歌唱的,嚴格地說它是歌,正因為如此,《詩經》被學者稱之為我國音樂文學成熟的標誌。
參考資料:詩歌.百度百科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請使用複遝的修辭手法寫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