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2、仙道貴生,無量度人;
3、上順天時,下養萬物,草木昆蟲不失斯所,獺未祭魚不施網罟,豺未祭獸不修田獵,鷹隼未擊不張尉羅,霜露未沾不伐草木;
4、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5、天地好生,征物同一軀命,故人惟兼物性,方為全盡吾性。體此意者,樽節愛養,戒殺放生,自有所不能已也。
6、凡天下均同是性,天性既善,悉生萬物,無不置也。地性既善,養生萬物,無不置也。聖人悉樂理天下而實法天地,故萬物皆受其功大善。神仙真人助天地而不敢輕,尊之,重之,受之,佑之。
也可參考《度人經》、《老子》、《呂氏春秋・貴生》、《雲笈七簽》卷十六《九天生神章經》、《陰騭文圖說》 、《白話勸戒錄》、《感應篇圖說》。《太平經》主張的“樂生”、“重生”,以及其它的道書如《老子想爾注》、《老子河上公章句》、《周易參同契》、《抱樸子內篇》、《西升經》、《度人經》、《悟真篇》
求道教經典語錄!
道家經典語錄 1、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3、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恒也。
4、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5、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6、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7、穀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8、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9、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10、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2、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1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14、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1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6、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17、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複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絕學無憂。
18、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9、俗人昭昭,我獨昏昏。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20、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21、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22、希言自然。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2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2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2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7、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28、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29、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30、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
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31、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32、始製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33、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3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
強行者有誌。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壽。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35、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
是謂微明。
36、柔弱勝剛強。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7、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39、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40、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穀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
41、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42、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穀;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4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44、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
45、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46、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47、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48、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49、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50、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衝,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51、靜勝躁,寒勝熱。
清靜為天下正。
52、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53、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54、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55、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56、無為而無不為。
取天下常以無...
關於舍得的經典哲理的句子有哪些?
1.所謂長大,就是把原本看重的東西看輕一點。
舍。
2.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舍得笑容,得到的是友誼;舍得寬容,得到的是大氣。
3.得誠實,得到的是朋友;舍得麵子,得到的是實在;舍得虛名,得到的是逍遙;舍得施舍,得到的是美名;舍得放下,得到的是自在。
4.萬事萬物均在舍得之間,達到和諧,達到統一.要得便須舍,有舍才有得.在佛教中,舍即是得,得即是舍。
5.道教中,舍是無為,得是有為。
6.舍得舍得,寓意深刻:有舍有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欲求有得,先學施舍7.選擇了一個人的智慧,就要容忍他的狡詐。
選擇了,舍得了,無非是要真正的知道你自己要的是什麼,你是不是真正地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舍得,舍得,何舍?何得? 8.舍得,是一種精神;舍得,是一種領悟;舍得,更是一種智慧、一種人生的境界。
本書運用了各種小故事、寓言以及很多人的成功經曆,希望能夠和讀者一起走進智慧人生,在人生關鍵點上能夠遊刃有餘。
9.作為一個凡夫俗子,我們有著太多的欲望,包括對金錢、名利和情感。
這沒什麼不好,欲望本來就是人的本性,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一種動力。
但是,欲望又是一頭難以駕馭的猛獸,它常常使我們對人生的舍與得難以把握,不是不及,便是過之,於是便產生了太多的悲劇。
10.舍得還是一種時空的轉換、精神和物質的交流、人情和禮節的傳達,是物質世界的"流通"。
11.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人往往會遇到對一些事情的抉擇,也就是取舍,熊掌和魚翅不可兼得,在這種情況的抉擇,就必須舍掉一個才能對另一個更好的擁有。
12.隻有舍得下苦功,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13.迷宮令人如癡如醉,但就有人不愛玩,不舍得花時間去想辦法,真是讓我想不通。
14.他放下了思想包袱,心裏輕快多了。
15.舍得”這一禪理,又迅速滲透到了中國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並逐步演進為一種雅俗共賞、啟迪心智的“生活禪”。
最具有人生哲理的幾句話?
人生的價值:脫離六道輪回~永遠離苦得樂~~其它都是有漏'(白忙)~死亡和下地獄還不夠可怕~形神全滅才可怕:在極端的肉體痛苦'(超過紂王的烙型)~加上超過白發送黑法的悲傷~持續了兆的兆次方的兆次方的兆次方年...都還沒有結束)~~最後'仍然有知覺~仍然不舒服~~道教的形神全滅~~~佛教的阿鼻地獄'(永不超生)~~~聖經約珥書3:29:失喪的丟進永遠的火湖之中。
三大宗教都提及的事'(不約而同~這麽巧!?)~很可能是真的。
祝您順利進入新宇宙!(但是有兩種人沒法被救渡~將會被毀滅~怎麽樣的毀滅'就不方便公開說了)~(與"這輩子"好人或壞人無關)~(因為好人&壞人'身上都累積了累世的業力)~
來幾首道教詩要飄逸的。
謝謝了。
李白的山水詩具有飄逸之氣,超脫之感。
道教有一個根本概念就是“道”,“道”是宇宙的主宰,是一種超越現象的本體。
這也深深地影響了李白。
因此在李白看來,凡是世間上一方麵失望了,或受了壓迫,便以“道”為歸宿,因為“道”的力量是超乎現象,超乎人,超乎現實的。
[20] 在李白的青少年時期,巴蜀的雄奇秀麗的自然山水孕育了他的浪漫氣質與豪放胸懷,創作了不少描寫山川景色的詩作。
如《尋雍尊師隱居》寫道: “群峭碧摩天,逍遙不記年。
撥雲尋古道,倚樹聽流泉。
花暖青牛臥,鬆高白鶴眼。
語來江色暮,獨自入寒煙。
”[21] 陡峭的山峰之中,是隱居的好地方,在這裏可以忘記塵世間的一切,生活得逍遙自在。
李白在途中與白雲為伴,置身雲霧中,似乎飄浮於山林中,脫離了塵世。
“雲”、“煙”烘托出一種仙境般的氣氛。
在這仙境中,李白逍遙飄逸,飄飄乎而來,又飄飄乎而去,表現出李白逍遙飄逸的氣質。
入仕的坎坷與挫折,使李白感受到了生命的大起大落,感受到了時代的壓抑與黑暗,感受到了官場的小人專權,李白卻以“眾人皆醉我獨醒”、“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豁達與超脫,進入了一個心地淡泊,“陶然共忘機”的境界。
這正是《老子》提出的“滌除、“玄覽”的認識過程,對待事物,摒除內心雜念的幹擾,摒除主觀成見,以澄明的心境加以體認,加以觀照,考察事物本質所蘊涵的哲理。
李白洗滌了心靈的汙垢,投身於山林之中,這時,自然山水的靈秀便流淌於他多彩的筆下。
如《山中問答》: “問餘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
桃花流水 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 [22] “碧山”是李白向往的,因為在那裏,李白獲得的是一種閑適、逍遙。
而普通人卻怎麼能領略到這樣的境界呢?“桃花”、“流水”富有生機活力,這是不同於喧囂人世間的一種美。
置身於這樣的境界中,李白脫去了名利的光環,洗去了身心的汙垢,超脫於世俗功利之外。
所以他說:“別有天地非人間”。
在這首詩裏,使人領悟到李白的思想基礎和超然物外的淡泊心境。
在李白的一生中,心懷“濟蒼生”、“安黎元”的雄心壯誌,一心想向朝廷進獻“興亡”之言,以圖報效國家,但因小人作梗,被排擠出朝,浪跡江湖,其願望一直未能實現。
他雖然身在江湖,卻心在魏闕。
當報國無門時,便隻好歸隱了。
在隱逸漫遊中,去追求學道求仙的理想,如《望九華山贈韋青陽仲堪》中寫道: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
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
我欲一揮手,誰人可相從?君為東道主,於此臥青鬆。
[23]此詩約作於天寶十三載,李白的漫遊隱逸時期,在詩中,李白表達了歸隱山林中的心情,由景生情,“天河”、“九芙蓉”實則都與他那求仙學道的思想緊密聯係著。
這是他擺脫世俗功利,必然要去追求的。
追求的是一種超凡脫俗的境界,也是隱逸學道,求得成仙的境界。
又有誰能與李白相比呢?在李白的許多山水詩裏,如《獨坐敬亭山》、《清溪行》等,都表現出了與自然合一,超然物外的境界。
借客觀自然山水的清秀,來盡情洗滌自己主觀的俗慮,雖然在仕途上不能實現自己“濟蒼生”、“安黎元”的誌願,但是他尋找到了去除人世煩慮的途徑——學道求仙。
所以,在他的詩中,有一種飄逸之氣,超脫之感,如同神仙的氣質。
因此,賀知章就稱李白為“謫仙人”。
其四、李白的山水詩具有氣魄宏大,宏大壯闊的特點。
道教認為“道”是宇宙的主宰,其性質是動的。
在李白的信念裏,宇宙也是動的,李白心目中的宇宙是有精神力量在內的,對待自然,便賦予了一種人格化,白雲明月和自己一樣是天地間有生命的東西。
[24] 李白的山水詩,毫無斧鑿痕跡,“想落天外”的馳騁想象,對誇張和比喻的獨特運用,形成了奔放的氣勢,染上了極為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
在描寫的自然山水中,賦予了一種動態美,具有強烈的活力。
讓人感到一種精神解放的愉悅,一種人的主觀精神與自然山水融合的曠達胸襟。
如《望廬山瀑布》寫道:“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25] 用浪漫誇張的手法寫瀑布,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氣勢磅礴,新奇無比的山水畫卷。
“銀河落九天”的奇喻,極寫瀑布之高,“飛流”、“直下”、“落九天”刻畫出瀑布的動態美。
蘇軾以“古來惟有謫仙詞”的美譽來高度稱讚此詩為瀑布詩之冠。
在這些充滿活力的山水詩中,似乎可以看出李白生命力的充溢,而這生命力,又是經過了道教的精神洗禮之故。
因此,他毫無世俗之氣,在精神深處,光芒四射而出,流露於他的筆端,便有了那樣氣魄宏大,無拘無束的詩作,便有了“黃河之水天上來”的豪氣勃發。
在《望廬山五老峰》中寫道: “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攬結,吾將此地巢雲鬆。
”[26]李白揮筆,比喻新奇,秀拔天成。
“削出”更顯山川景色的動態之美,秀麗的山峰令人向往,因此,李白要“將此地巢雲鬆”。
這秀麗的景色與李白的心思融為一體,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李白的思想是狂放不羈,跨度極大的,他所取材的歌詠對象也有的很多是雄大壯闊的,如“浙江八月何如此,濤似連山噴雪來。
”《橫江詞》[27]、“日出東方,...
道教的教義是什麼?
尊道貴德 在道教,人們最崇敬的是道和德,說得最多的還是道和德。
道教經書也是特別注重道與德的闡說,《雲笈七簽》以《道德部》為第一部,《道教義樞》以《道德義》為明宗第一義,《玄綱論》則是以“道德”為道教綱要。
其實,道教對道德的高度重視,早在太上顯化之時就已奠定,太上老子就是以道德二篇來垂教的。
尊道貴德的教義也源自《道德經》道生德育的論說,並說:“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道教之所以尊道,因為“道”是道教徒信仰的主體,道教的全部信仰和修行都是以“道”為核心的,概括起來,主要有四個方麵:其一,“道”是生化宇宙萬物的原動力,造化之根。
其二,“道”是神明之本,由三元之氣化為三清,聚形為太上老君。
其三,“道”有最偉大的德行,它以虛無為體、清靜為宗、柔弱為用,無為不爭。
其四,“道”真常永恒、無生無滅,無時不在,無處不有,長存於天地間。
“道”的偉大和神聖之處,可說是無處不能體現。
由於前文《教理綜述》中已有敘述,遂不再細說。
總之,由於“道”的偉大和神聖,所以道教尊道為最高信仰,並教導人們學道、修道、行道、弘道。
道的尊高和偉大,其最高體現就是“德”,道造化萬物由德來蓄養,神明可敬也是因為有最高尚的德行。
所以,道教尊道貴德。
對道與德闡釋,《道教義樞?道德義》這樣說:“道德一體,而具二義,一而不二,二而不一”。
也就是說,道和德本來就是一個整體,因為道是由德來體現的,在理義中又有差異,是可分又不能分,但又不能合而稱為道。
因為德不是造化之根,神明之本。
但人們信道修道,必需以“德”為根基,來證道成道。
從上述闡釋中我們可以知道,有道者必具有高尚的德性,有了高尚的德性才可得道。
所以,修道應以德為基。
對於廣大信道務道之士來說,修道的先決條件就是立德,立德就要在日常中不斷積累功德。
其關鍵在提高自我修養,具有良好的品德。
在內在的修持上和外在行為中努力按照“道”的法則去做。
清靜寡欲、柔弱不爭、胸懷寬容。
不尚名、不尚利、不自貴、不自譽、不妒嫉、不妄語,不溺於音色美食。
樂人之吉,湣人之苦,周人之急,救人之窮。
施恩不求報,不殺生以自娛,濟世利人,慈心於物,正信誠實。
與大道同心。
如此修行,則德累而基立,基立則可修道而成真,得道而成仙。
仙道貴生 仙道貴生的教義思想是道教信仰的核心宗旨,體現了道教的鮮明特色。
所謂“仙道”,即道教追求的成仙得道。
道教相信神仙的可學和實有,神仙生活是逍遙無礙,長存不亡的,他們都是得道的真人,是學道務道之人學習和信仰的人格形象。
而成仙得道的重要內容,就是通過自我的修行,達到長生久視。
所以道教教導人們要貴生、重生、樂生,生存的質量提高到神仙一樣的境界,達到生道合一的目的,就是得道。
《度人經》曾把這一要旨歸納為:“仙道貴生,無量度人”。
道教“仙道貴生”的教義思想,主要來自兩個方麵,一是秦漢時期的方仙信仰。
《南華經》中說: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
神人可以不食五穀,隻吸風飲露。
可以乘雲禦龍,行遊四海之外。
還說有一種人,千歲厭世,去而上仙。
《漢書?藝文誌》則將神仙者概論為,保性命之真,同生死之域。
二是太上《道德經》修真常長生久視之道的理義。
祖天師張道陵立教時,將神仙信仰和常道宗理融合為一體,完整了道教信仰的體係。
他在《老子想爾注》中說:“生,道之別體也。
”又說“道意賤死貴仙”。
修道的目的就是“唯願長生”,“生生不息”。
從而構成了“仙道貴生”的重要教義。
道教相信人通過修煉,物質生命可以得到延續,精神生命也可以得到升華,最終成仙得道。
為此,曆代高真在仙道信仰的追求中,積極探索生命修煉的途徑,總結了豐富的修養學說和修煉方法。
以“我命在我不屬天地”的精神為動力,立誌要“度己度人”,反映了道教貴生樂生和胸懷世人的人生態度。
修道以至長生成仙,就是要求人們以積極和超脫的人生態度來生活。
人之生命乃由道之天地之靈秀之氣而化生,得之不易,當格外珍惜。
其修行的要求主要是心性品德的修養和身形生命的修煉兩個方麵。
道教謂之“性命雙修”,以致神形兼備。
心性品德的修養和提高,是修煉物質生命的基礎。
修養心性品德的標準,是學修“道”一樣的德行,清靜寡欲、柔弱不爭。
遣除一切私心和嗜欲,淡泊名利,精神不要為外物所累,使生命得到保養。
同時,還要廣行善舉,利物濟人,積功累德。
生命的修煉則是以品德修養為根基,寶養精氣神,通過服食導引、存想守一、坐忘胎息、精氣化煉、靜功動功等修煉方法來促進生命的健康和長久。
最終達到神形合同,成仙得道。
三洞宗元 道教宗元於三洞,以三洞為三元,道教的基本信仰和經教體係無不宗元於此,是道教的根本宗元。
三洞宗元,是以“三元”為宇宙混沌之始。
稱“一分為三元,三元變化三氣,三氣變生三才,三才既滋,萬物斯備”。
然“三洞之元,本同道氣,道氣惟一,應用分三”。
這是《雲笈七簽》對三洞宗元的基本論述。
概括來說,“道”氣衍化為三元,三元分別是,第一混洞太無元;第二赤混太無元;第三冥寂玄通元。
由三元變化...
道理論證的名言警句
學習是硬道理。
中國好聲音選手 吳莫愁 立言,所以明道也。
道理名言 宋代理學家 楊時 謗來不戚,譽至不喜。
東晉醫學家,道教學者,煉丹家 葛洪 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
荀子《荀子·非十二子》持:持論,主張;有故:有根據。
指所持的見解和主張有一定的根據。
之:代詞,指所說的話。
話說得有一定道理。
荀況,戰國末期思想家 荀子 《荀子·非十二子》 相信教練的話一定有道理。
作家,演說家,企業家 陳安之 卑而不失義,瘁而不失廉。
關於道理的名言 又稱晏子,春秋政治家、思想家 晏嬰 《晏子春秋》 保生者寡欲,保身者避名。
北宋隱逸詩人 林逋...
有關於天道的詩詞,句子(有知識的人進來啊)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是故虛勝實,不足勝有餘。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大自然的道理,損失強大的、補充弱小的,所以,空虛的比充實的強,不足的比多出的好。
人的道理卻不是這樣,損失弱小的用來補充強大的。
——《道德經》這是我想起來的第一句,打給你好了。
那些諺語給了你生活的啟示
眾所周知,中國曆史上留傳有許多格言、箴言、警句,均言簡意賅,含義深刻,給後人以很大啟示和鼓舞。
如屈原《離騷》中“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蘇東坡的“發奮識遍天下字,立誌讀盡人間書”,近代人王芸生的“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等。
道教格言更是豐富多彩,蘊涵廣博,幻化無窮。
如老子《道德經》中“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等等。
這些膾炙人口的格言,多少年來,流傳廣泛,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優秀文化之 一,因而魯迅先生曾說:“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
”李約瑟先生說:“中國如果沒有道教,就像大樹沒有根一樣。
”道教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道教格言是道教文化的精華之一,其內容廣博,包涵深邃無窮的智慧,聞名世界並被譯成多國文字的道教主要經典《道德經》,可以說字字珠璣,句句格言,放射著耀眼的哲理之光。
道教的《南華經》、《黃庭經》、《抱樸子》、《悟真篇》以及呂純陽、王重陽、丘處機、馬丹陽等祖師語錄和《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關聖帝君覺世真經》等等,均包涵著極為深厚的道教智慧語典。
其內容十分廣泛,涉及“哲理與人生”、“為人與處世”、“養生與修真”、“勸善與良言”、“戒律與修持”、“生態與環保”等諸多方麵,其中許多格言警句,早已成為至理名言流傳至今,對現代社會和現代人均產生了積極影響和深刻啟示。
一、哲理與人生方麵 道教經書中有很多有關人生哲理的格言。
如《道德經》第六十四章中的“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
這句格言就是指導後人做任何事情都要注重從最初開始,從小做起。
比如要培養一棵粗壯的大樹,就必須精心育苗加以培養,建造一座高樓,應特別重視打好牢固的地基,即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要走很遠的路程,必須從第一步開始,還要堅持一步步地走下去;要成就偉大的事業,必須善始,從一點一滴做起。
今天,我國培養了許多優秀的大學生、博士、教授、院士等等,都是注重對幼兒和青少年的培養教育開始的,及時發現他們的特長和天份;從小對他們進行因才施教。
當今走紅的歌星、武術精英、體壇名將、作家、發明家、高科技人才等等,都並非一步登天,正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我國民間諺語曆來就有“人看積小,馬看蹄爪”的說法,就是這個道理。
道教關於哲理方麵的格言極其豐富,如《道德經》中“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弱之勝強,柔之勝剛”;“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致於無為”等。
又莊子《南華經》中“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身在江海之上,心居巍闕之下”。
又《陰符經》中“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等等,這些哲理玄奧精深,包涵道教的世界觀、宇宙觀和人生觀,啟迪著後人對現代社會、現代生活、現代人生的感悟。
二、為人與處世方麵 在《道德經》、《南華經》、《功課經》、《淮南子》等,均有教導人們如何為人處世的格言。
如《道德經》中“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就是啟發後人為人處世不要計較得與失,功與過,名與利,如果你是誠心奉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人,扶持人,毫不考慮自己所做的將會有什麼好處,將反而深受其人欽佩,受人崇敬,得到好報。
道書中在指導人們為人處世方麵的格言非常豐富。
如《道德經》“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功課經》中“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淮南子》中“積愛成福,積怨成禍”;《莊子·在宥》中“觀於天而不助,成於德而不累;出於道而不謀,合於仁而不恃;薄於義而不積,應於禮而不諱;接於事而不辭,齊於法而不亂;悖於民而不輕,因於物而不去”等等,這些至理名言, 內容豐富,均對教育啟示後人在為人世處方麵起到積極的作用。
三、養生與修真方麵 在《道德經》、《南華經》、《黃庭經》、《悟真篇》、《坐忘論》、《性命圭旨》、《龍門心法》等道書中有許多教人養生修真的格言。
如清代王常月在《龍門心法》中有“欲修仙道,先修人道,人道未修,仙道遠矣”。
這句格言重在告誡修煉之人首先要注重“人道”的修煉,即先要養我浩然正氣,力行正義,抑惡揚善,謙虛忍讓,寬宏大量,導人為善廣行方便等,直至“三千功滿,八百行圓”,這就是修煉“人道”。
從另一角度說,就是先從入世法修持開始,把入世法的修煉作為出世法(仙道)修煉的基礎功夫,仙道修成,能夠使人精神境界高超,擺脫“小我”而成就“大我”,達到智慧超群、和光同塵、利而不害、為而不爭、功德在世、瀟灑自在、豁達從容,以致達到精神不死,成為始終能保持喜樂心境的活神仙。
再如《道德經》中“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