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丈為樹八尺行,花豔桃李葉柘桑。元龍自是湖海客,師德去尋田舍郎。——宋.李石
恕漢唾師德,酒徒拳伯倫。吾評此二士,顏子後無人。——宋.劉克莊
水柳纜孤舟,飄飄萬裏秋。遠風來不斷,高浪去還收。菰葦蕭疏折,煙雲慘淡浮。賴如師德生,舟子亦多愁。——宋.傅察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唐)李商隱《無題》
落紅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清)龔自珍《乙亥雜詩》
仰止彌高,鑽之彌堅.——顏淵《論語·子罕》
不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唐)杜甫《春夜喜雨》
一日為師,終生為父.——《鳴沙石室佚書-太公家教》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唐.羅隱
綠野堂開占物華,路人指道令公家。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唐.白居易
論語中立德的句子
【原文】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 【譯文】 孔子說:“早晨得知了道,就是當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 【評析】 這一段話常常被人們所引用。
孔子所說的道究竟指什麼,這在學術界是有爭論的。
我們的認識是,孔子這裏所講的“道”,係指社會、政治的最高原則和做人的最高準則,這主要是從倫理學意義上說的 【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1),不可以長處樂。
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 【注釋】 (1)約:窮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於仁道;利仁,認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譯文】 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能長久地處在貧困中,也不能長久地處在安樂中。
仁人是安於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則是知道仁對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 【評析】 在這章中,孔子認為,沒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長久地處在貧困或安樂之中,否則,他們就會為非作亂或者驕奢淫逸。
隻有仁者安於仁,智者也會行仁。
這種思想是希望人們注意個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環境下都做到矢誌不移,保持氣節。
【原文】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 【譯文】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就不會去享受的;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擺脫它,就不會擺脫的。
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麼能叫君子呢?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背離仁德的,就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照仁德辦事,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會按仁德去辦事的。
” 【評析】 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觀。
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這一段內容,似乎孔子主張人們隻要仁、義,不要利、欲。
事實上並非如此。
任何人都不會甘願過貧窮困頓、流離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貴安逸。
但這必須通過正當的手段和途徑去獲取。
否則寧守清貧而不去享受富貴。
這種觀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價值。
這一章值得研究者們仔細推敲。
【原文】 子曰:“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 【譯文】 孔子說:“士有誌於(學習和實行聖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為恥辱,對這種人,是不值得與他談論道的。
” 【評析】 本章所講“道”的含義與前章大致相同。
這裏,孔子認為,一個人斤斤計較個人的吃穿等生活瑣事,他是不會有遠大誌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與這樣的人去討論什麼道的問題。
【原文】 子曰:“君子懷(1)德,小人懷土(2);君子懷刑(3),小人懷惠。
” 【注釋】 (1)懷:思念。
(2)土:鄉土。
(3)刑:法製懲罰。
【譯文】 孔子說:“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鄉土;君子想的是法製,小人想的是恩惠。
” 【評析】 本章再次提到君子與小人這兩個不同類型的人格形態,認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們胸懷遠大,視野開闊,考慮的是國家和社會的事情,而小人則隻知道思戀鄉土、小恩小惠,考慮的隻有個人和家庭的生計。
這是君子與小人之間的區別點之一。
【原文】 子曰:“道(1)之以政,齊(2)之以刑,民免(3)而無恥(4),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5)。
” 【注釋】 (1)道:有兩種解釋:一為“引導”;二為“治理”。
前者較為妥貼。
(2)齊:整齊、約束。
(3)免:避免、躲避。
(4)恥:羞恥之心。
(5)格:有兩種解釋:一為“至”;二為“正”。
【譯文】 孔子說:“用法製禁令去引導百姓,使用刑法來約束他們,老百姓隻是求得免於犯罪受懲,卻失去了廉恥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百姓,使用禮製去統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也就守規矩了。
” 【評析】 在本章中,孔子舉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治國方針。
孔子認為,刑罰隻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恥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罰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規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恥之心。
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國家時有不同於法製的特點。
但也應指出:孔子的“為政以德”思想,重視道德是應該的,但卻忽視了刑政、法製在治理國家中的作用。
論語中讚美老師的句子,急用!!!!!!
《論語》中,讚揚老師盡職盡責的句子:1.仰之彌高,鑽之彌堅。
——《論語?子罕》2.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述而》3.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論語·憲問》4.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論語·憲問》5. 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論語·子張》6.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
——《論語·述而》7.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論語·公冶長》。
8.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論語·公冶長》9. 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論語·衛靈公》1.《論語》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漢代成書。
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
2.《論語》全書共20篇、492章,首創 “語錄體”是中國現傳揚並學習的古代著作之一。
3.《論語》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4.《論語》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與《詩》、《書》、《禮》、《易》、《春秋》等“五經”,總稱“四書五經”。
它們不僅是道德跟文化的重要載體,而且是古代聖哲修身明德、體道悟道、天人合一後的智慧結晶。
5.《論語》在古代有3個版本,包括《古論》《魯論》和《齊論》。
現在通行的《論語》是由《魯論》和《古論》整理形成的版本,而《齊論》則在漢魏時期失傳。
論語中有關”道德修養”的句子
1、《論語·學而》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2、《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3、《論語·子張》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論語·子罕》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誌也。
5、《論語·子罕》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6、《論語·述而》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7、《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8、《論語·學而》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9、《論語·裏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10、《論語·述而》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論語》:《論語》是中國古代儒家的經典著作,主要記錄了孔子與他弟子的言行,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
此作主要為語錄體,集中表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和教育原則等等。
論語中,讚揚老師盡職盡責的句子有哪些?
《論語》中,讚揚老師盡職盡責的句子:1.仰之彌高,鑽之彌堅。
——《論語?子罕》2.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述而》3.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論語·憲問》4.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論語·憲問》5. 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論語·子張》6.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
——《論語·述而》7.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論語·公冶長》。
8.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論語·公冶長》9. 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論語·衛靈公》 1.《論語》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漢代成書。
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
2.《論語》全書共20篇、492章,首創 “語錄體”是中國現傳揚並學習的古代著作之一。
3.《論語》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4.《論語》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與《詩》、《書》、《禮》、《易》、《春秋》等“五經”,總稱“四書五經”。
它們不僅是道德跟文化的重要載體,而且是古代聖哲修身明德、體道悟道、天人合一後的智慧結晶。
5.《論語》在古代有3個版本,包括《古論》《魯論》和《齊論》。
現在通行的《論語》是由《魯論》和《古論》整理形成的版本,而《齊論》則在漢魏時期失傳。
...
論語中帶德字的句子,10則以上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
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抱怨,以德報德。
” “巧言亂德。
小不忍,則亂大謀。
” 子曰:“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從,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子張問:崇德,辨惑。
子曰∶主忠信,徒義崇德也。
愛之欲其生,惡之。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子曰∶「巧言亂德。
小不忍,則亂大謀。
」...
論語中可以說任何人都可以當你老師的是哪句話
【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話幾乎是家喻戶曉的話,出自於《論語·述而》。
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一定有我可以學習的地方。
別人的言行舉止,必定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選擇別人好的學習,看到別人缺點,反省自身有沒有同樣的缺點,如果有,加以改正。
”【分析】意思是:多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
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於他們的缺點,如果自己有的話,要注意改正;如果沒有,就要加以防備。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態度和精神,也體現了與人相處的一個重要原則。
隨時注意學習他人的長處,隨時以他人缺點引以為戒,自然就會多看他人的長處,與人為善,待人寬而責己嚴。
這不僅是修養、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徑,也是促進人際關係和諧的重要條件。
...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有關師德的詩句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