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 則 孝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麵 居有常 業無變
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複諫 號泣隨 撻無怨
親有疾 藥先嚐 晝夜侍 不離床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
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
請問關於弟子規中關於孝的句子
入 則 孝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麵 居有常 業無變 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複諫 號泣隨 撻無怨 親有疾 藥先嚐 晝夜侍 不離床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 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
弟子規有關“孝"的句子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出必告 反必麵 居有常 業無變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諫不入 悅複諫 號泣隨 撻無怨親有疾 藥先嚐 晝夜侍 不離床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
弟子規中關於孝敬父母的句子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出必告 反必麵 居有常 業無變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諫不入 悅複諫 號泣隨 撻無怨親有疾 藥先嚐 晝夜侍 不離床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
國學經典中關於孝順父母,感恩的語句
百孝經天地重孝孝當先一個孝字全家安為人須當孝父母孝順父母如敬天孝子能把父母孝下輩孝兒照樣還自古忠臣多孝子君選賢臣舉考廉要問如何把親孝孝親不止在吃穿孝親不教親生所愛親敬親孝乃全可惜人多不知孝怎知孝能感動天福祿皆因孝字得天將孝子另眼觀孝子貧窮終能好不孝雖富難平安諸事不順因不孝回心腹孝天理還孝貴心誠無它妙孝字不分女共男爹娘麵前能盡孝一孝就是好兒男翁婆身上能盡孝雙落孝來又落賢和睦史弟就為孝這孝叫做順氣丸和睦妯娌就是孝這孝家中大小歡男有百行首重孝孝字本是百行原女得淑名先學孝三從四德孝為先孝字傳家孝是寶孝字站高孝路寬能孝何在貧和富量力盡心孝不難富孝鼎烹能致富貧孝菽水可承歡貧孝孝中有樂趣富孝孝中有吉緣富孝瑞氣滿潭府貧孝祥光透清天孝從難處見真孝孝心不容一時寬趕緊孝來孝孝孝親由我孝壽由天親在當孝不和孝親歿知孝孝難全生前盡孝親心悅死後盡孝予心酸為人能把祖先孝這孝能使子孫賢賢孝子孫錢難買著孝買來不用錢孝字正心心能正孝字修身身能端孝字齊家家能好孝字治國國能安天下兒孫盡學孝一孝就是太平年戒淫戒賭都是孝孝子成材親心歡戒殺放生都是孝能積親壽孝通天惜穀惜字都是孝能積親福孝非凡真心為善是真孝萬善都在孝裏邊孝子在世聲價重孝子去世萬古傳此篇句句不離孝離孝人倫難周全念得十遍千個孝消災免難百孝篇...
關於孝順的句子
慎,朝夕伺候莫厭煩。
意思是:父母出入(門)要小心攙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厭煩。
出自《勸報親恩篇》。
爹娘麵前能盡孝,一孝就是好兒男;翁婆身上能盡孝,又落孝來又落賢。
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兒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個既孝敬又賢惠的名聲。
出自《勸報親恩篇》。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裏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愛兄長。
出自(春秋)《論語·學而第一》。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意思是:父母呼喚,要趕快答應;父母有命令,應趕快去做。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
意思是:孝是天經地義的。
出自《孝經》。
呼喚應聲不敢慢,誠心誠意麵帶歡。
意思是:父母召喚,應馬上答應,不能怠慢,要誠心誠 意,麵帶歡笑。
出自《勸報親恩篇》。
好飯先盡爹娘用,好衣先盡爹娘穿。
意思是:好飯先給父母吃,好衣先給父母穿。
出自《勸報親恩篇》。
家貧知孝子,國亂識忠臣。
意思是:在家庭貧困的時候,才能發現真正的孝子,在國家危難的時候,才能識別真正的忠臣。
出自《名賢集》。
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也。
意思是:不尊敬別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會敬重自己的父母。
出自《三國誌·魏書》。
孟子曰:“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 孟子說:“(在舜的眼中看來)兒子與父母親的關係相處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兒子不能事事順從父母親的心意,便不成其為兒子。
”出自(春秋).《孟子·離婁上》。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孟子說:“尊敬自家的長輩,推廣開去也尊敬別人家的長輩;愛撫自家的孩子,推廣開去也愛撫別人家的孩子。
”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親親,仁也;敬長,義也。
” 孟子說:“親愛父母親,便是仁;尊敬兄長便是義。
”出自(春秋)《孟子·盡心上》。
孟子曰:“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 孟子說:“隻要人人各自親愛自己的雙親,各自尊敬自己的長輩,那麼,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
”出自(春秋)《孟子·離婁上》。
勞苦莫教爹娘受,憂愁莫教爹娘耽。
意思是:不要讓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讓父母分擔你的憂愁。
出自《勸報親恩篇》。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意思是:父母喜好的東西,子女要盡力為他們準備;父母厭惡的東西,要謹慎地為他們去掉。
殘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親有過,諫使更。
恬吾色,柔吾聲。
意思是:父母有過錯,勸他們更改。
要麵帶笑容,語調柔和。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
意思是:父母疼愛我,做到孝有什麼困難呢;父母討厭我,仍盡孝,才為賢德。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
意思是:妻子賢惠,她的丈夫災禍就少,子女孝順,父母就心情舒暢。
出自(明)《增廣賢文》。
千萬經典,孝義為先。
意思是:成千上萬部經典上都說,孝和義是人首先應當做到的。
出自(清)《增廣賢文》 時時體貼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掛牽。
意思是:要時刻體貼、理解父母,不要讓父母操心。
出自《勸報親恩篇》。
首孝弟,次謹信。
意思是:首先要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其次要謹慎,守信用。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意思是:身上受傷,父母憂慮;道德敗壞,父母蒙羞。
出自(請)李毓秀《弟子規》。
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
意思是:做人子的,做到孝順父母;做人父的,做到慈愛兒子。
出自《大學》 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
曾參中夫四德者也。
意思是:孝敬父母是道德的開始,敬愛哥哥是道德的次序,信用是道德的深度,忠誠是道德的方向。
曾參是恰恰具有這四種道德的人。
'出自《家語·弟子行》。
孝子親則子孝,欽於人則眾欽。
意思是:你對父母孝順,你的子女對你也孝順;你敬重別人,別人也敬重你。
出自(宋)林逋《省心錄》。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意思是:小羊跪著吃奶,小烏鴉能反過來喂養老烏鴉,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出自(明)《增廣賢文》。
要問如何把親孝,孝親不止在吃穿;孝親不教親生氣,愛親敬親孝乃全。
意思是:如何孝敬父母,孝敬父母不隻是給他們吃飽穿暖;孝敬父母還不要叫父母生氣,熱愛、尊敬父母才是全孝。
出自《動報親恩篇》。
要知親恩,看你兒郎;要求子順,先孝爹娘。
意思是:養育子女才能了解父母的養育之恩;要求子女孝順你,你就必須首先孝順你自己的父母。
出自《四言》。
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曾子說:“孝有三點,大孝是尊重父母,其次是不使自己的言行給父母帶來恥辱,再次是能養活父母。
”出自(春秋)《禮記》。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 孔子說;“父母的年齡,不可以不知道。
一方麵為他們長壽而高興,一方麵為他們衰老而擔憂。
”出自(春秋)《論語·裏仁第四》。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孔子說;“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如果要出遠門,必須有明確的去處。
”出自(春秋)《論語·裏仁第四...
弟子規中孝敬父母的經典故事
孟宗泣竹“孟宗泣竹”,孟宗哭竹生筍是二十四孝故事之十六晉孟宗,少喪父。
母老,病篤,冬日思筍煮羹食。
宗無計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
孝感天地,須臾,地裂,出筍數莖,持歸作羹奉母。
食畢,病愈。
淚滴朔風寒,蕭蕭竹數竿。
須臾冬筍出,天意報平安。
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
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裏,扶竹哭泣。
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隻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
孟宗大喜,采回做湯,母親喝了後果然病愈。
後來他官至司空。
後人有詩雲:淚滴朔風寒,蕭蕭竹數竿。
須臾冬筍出,天意報平安。
“孟宗泣竹”是說母親冬天生病要吃竹筍,孟宗到竹林裏去找,他的孝心感動了天地,冬天長出了許多竹筍。
所以是讚頌孝德的~~~~黃香溫席從前,黃香小時候,家中生活很艱苦。
在他9歲時,母親就去世了。
黃香非常悲傷。
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親生病期間,小黃香一直不離左右,守護在媽媽的病床前,母親去世後,他對父親更加關心、照顧,盡量讓父親少操心。
冬夜裏,天氣特別寒冷。
那時,農戶家裏又沒有任何取暖的設備,確實很難入睡。
一天,黃香晚上讀書時,感到特別冷,捧著書卷的手一會就冰涼冰涼的了。
他想,這麼冷的天氣,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幹了一天的活,晚上還不能好好地睡覺。
想到這裏,小黃香心裏很不安。
為讓父親少挨冷受凍,他讀完書便悄悄走進父親的房裏,給他鋪好被,然後脫了衣服,鑽進父親的被窩裏,用自己的體溫,溫暖了冰冷的被窩之後,才招呼父親睡下。
黃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親的心。
黃香溫席的故事,就這樣傳開了,街坊鄰居人人誇獎黃香。
夏天到了,黃香家低矮的房子顯得格外悶熱,而且蚊蠅很多。
到了晚上,大家都在院裏乘涼,盡管每人都不停地搖著手中的蒲扇,可仍不覺得涼快。
入夜了,大家也都困了,準備睡覺去了,這時,大家才發現小黃香一直沒有在這裏。
“香兒,香兒。
”父親忙提高嗓門喊他。
“爸爸,我在這兒呢。
”說著,黃香從父親的房中走出來。
滿頭的汗,手裏還拿著一把大蒲扇。
“你幹什麼呢,怪熱的天氣,”爸爸心疼地說。
“屋裏太熱,蚊子又多,我用扇子使勁一扇,蚊蟲就跑了,屋子也顯得涼快些,您好睡覺。
”黃香說。
爸爸緊緊地摟住黃香,“我的好孩子,可你自己卻出了一身汗呀!” 以後,黃香為了讓父親休息好,晚飯後,總是拿著扇子,把蚊蠅扇跑,還要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使勞累了一天的父親早些入睡。
人們想,這樣孝敬父親的人,一定很愛自己的國家。
黃香果然沒讓大家失望,長大後,人們推舉黃香當地方官,在黃香的領導下,家鄉的日子越過越好。
“香九齡,能溫席。
孝於親,所當執。
”就是出自這個故事。
閔子騫諫父[親有過諫使更 親憎我孝方孝][撻無怨]周朝時候,有個孝子,叫做閔子騫。
他是孔子的學生。
生他的母親,早已過世了,他的父親娶了一個後妻,生了兩個兒子。
那個後母很厭惡閔損,冬天的時候,給自己親生的兩個兒子,做了棉絮做的衣裳,給閔損穿的衣裳卻是隻裝著蘆花的。
有一天,他的父親叫閔子騫推車子出外。
可是因為衣裳單薄,身體寒冷,一個不小心,不覺失掉了車上駕馬引軸的皮帶子。
他的父親起初以為兒子太粗心很生氣,就用鞭子打他。
鞭子把衣服抽破了,露出全是不保暖的蘆花,才知道大兒子是穿了蘆花的緣故。
回家後,再摸摸另外兩個孩子的衣服,卻是暖和的棉花。
父親的心裏明白了,是後母虐待了閔子騫,一氣之下,就要趕走後母。
這時閔子騫 跪下來衰求父親,說:"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寒。
"母親在家,隻有孩兒一人受凍,如果母親走了,家裏就有三個孩子要受寒。
這兩句話感動了父親,留下了後母,也使後母知道反省改過,而變成了慈母。
閔子騫的孝行是發自天性的,不管父母對他是疼愛或是憎惡,他始終都是用心盡孝的,安頓了一家人的心,讓一家人世間各安其分,因而保全了一個瀕臨破碎的家庭。
所以孔子在教學時,還特別稱讚閔子騫說:"真是難能可貴的孝子啊!"解: 父慈子孝,不一定讓我們的家富裕有錢,不一定有花園別墅可以住,但是"孝行"卻可以建立天然和諧的秩序,讓我們活在安和樂利的環境中!家如果是一個人的堡壘,孝就是堡壘的其石,多一份孝心,家就多一份保障,讓我們用孝行,把家固若金湯堡壘!
有關弟子規中“孝”的作文
屹立在東方五千年的泱泱華夏,在上古時代就有了忠孝之說。
在那個禪讓製的時代,唐堯選擇了虞舜做他的接班人,虞舜不僅日夜照顧他雙目失明的老父親,對待三番五次想要害他的弟弟和繼母也極其和善。
當娥皇和女英嫁入他家,他亦要求妻子孝敬公婆,並不因為身份高貴而遷就她們。
當唐堯命其掌管行政事務,他十分注意選拔人才。
後來成了受人尊敬和愛戴的君主。
可見,在那時的中國,人們就將“孝”作為“忠”的前提,正所謂是:“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在我看來,當一個人將對父母的孝順之情同時給予一個國家,一位君主時,孝,便是忠;而當一個人為百姓祈福,為蒼生立命,為萬世開太平,他便又最大限度的做到了忠。
當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難道其父母還要受窮苦不成?故這便又是孝。
就是這樣,“忠孝”一詞就被流傳下來。
有人言:“自古忠孝不能兩全。
”其實,當忠孝一詞流傳開來的時候,我們就已說不清什麼是純粹的“忠”,純粹的“孝”。
早在兩千多年以前,孔子便為我們勾勒出了一個“大同”的社會,人們“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如此說來“孝”不僅僅是對自己的父母,而是要對全天下的父母。
這時,“孝”便成了一種責任,全天下都尊敬老人的責任。
唯有這樣,我們的社會才能進步。
所以,“孝敬老人”便成了人們生活中極其重要的一條道德準則。
古往今來,中國的統治者都注重以孝治國。
故忠孝之人往往被委以重用,有了施展才華的機會,原本就受人尊敬的忠孝之人,若能再為國為民做一番大事,那便贏得了生前身後名,成為萬世歌頌之英雄。
如今,“孝”是我們這個時代人人所稱頌的愛。
2007年,全國共選出了11位“孝老愛親模範人物”,當讀完他們那些催人淚下的故事,我感謝所有做到至忠至孝的人,是他們用忠孝,詮釋著生活的真諦,是他們用忠孝告訴我世上有著這種超越穿錠扁瓜壯蓋憋睡鉑精平凡的勇氣。
論語中關於孝的句子
子曰:“父在,觀其誌;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就是說父母健在的時候,觀察他的誌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觀察他的行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為人之道,那麼他的行為就能算是孝了。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則以喜,一則以憂。
”就是說父母的年紀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們一來對他們的壽命感到喜悅,一來又時時刻刻為他們的衰老而擔憂。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就是說父母在的時候,不要出門遠遊,如果非得要遠遊在話,就要有一定的方向。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以為孝乎。
”是說,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孝之難就在於孝敬父母的時候的臉色一定要和顏悅色。
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來孝敬父母。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是說不要違背父母的意願。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是說對於父母最擔心是他們的身體健康。
孔子論語中關於“孝順父母”的句子和翻譯
1、子夏問孝,子曰:“色難。
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意思: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當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僅僅是有了事情,兒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飯,讓父母吃,難道能認為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2、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
”——《論語·為政》意思:父母擔憂子女生病,子女應體察父母心,以消其心頭之憂,這就是盡孝。
3、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樊遲禦,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 我對曰無違。
”樊遲曰:“何謂也。
”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意思:孟懿子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孝就是不要違背禮。
”後來樊遲給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孟孫問我什麼是孝,我回答他說不要違背禮。
”樊遲說:“不要違背禮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父母活著的時候,要按禮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後,要按禮埋葬他們、祭祀他們。
”4、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意思:子遊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如今所謂的孝,隻是說能夠贍養父母便足夠了。
然而,就是犬馬都能夠得到飼養。
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麼贍養父母與飼養犬馬又有什麼區別呢?”5、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意思:少年弟子回到家裏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愛兄長。
出自(春秋)《論語?學而第一》。
6、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論語》 意思:父母的生日不能不知道,一方麵應該高興,一方麵應該害怕。
1、注釋:(1)色難:色,臉色。
難,不容易的意思。
(2)服勞:服,從事、擔負。
服勞即服侍。
(3)先生:先生指長者或父母;前麵說的弟子,指晚輩、兒女等。
(4)饌:音zhuàn,意為飲食、吃喝。
評析:孔子所提倡的孝,體現在各個方麵和各個層次,反映了宗法製度的需要,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
一個共同的思想,就是不僅要從形式上按周禮的原則侍奉父母,而且要從內心深處真正地孝敬父母。
2、注釋:(1)孟武伯:孟懿子的兒子,名彘。
武是他的諡號。
(2)父母唯其疾之憂:其,代詞,指父母。
疾,病。
評析:本章是孔子對孟懿子之子問孝的答案。
對於這裏孔子所說的父母唯其疾之憂,曆來有三種解釋:1.父母愛自己的子女,無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夠體會到父母的這種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謹慎小心,這就是孝。
2.做子女的,隻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時擔憂,但在其他方麵就不必擔憂了,表明父母的親子之情。
3.子女隻要為父母的病疾而擔憂,其他方麵不必過多地擔憂。
本文采用第三種說法。
3、注釋:(1)孟懿子:魯國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孫,名何忌,“懿”是諡號。
其父臨終前要他向孔子學禮。
(2)無違:不要違背。
(3)樊遲:姓樊名須,字子遲。
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歲。
他曾和冉求一起幫助季康子進行革新。
(4)禦:駕馭馬車。
(5)孟孫:指孟懿子。
評析:孔子極其重視孝,要求人們對自己的父母盡孝道,無論他們在世或去世,都應如此。
但這裏著重講的是,盡孝時不應違背禮的規定,否則就不是真正的孝。
可見,孝不是空泛的、隨意的,必須受禮的規定,依禮而行就是孝。
4、注釋:(1)子遊:姓言名偃,字子遊,吳人,比孔子小45歲。
(2)養:音yàng。
評析:本篇還是談論孝的問題。
對於“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一句,曆來也有幾種不同的解釋。
一是說狗守門、馬拉車馱物,也能侍奉人;二是說犬馬也能得到人的飼養。
本文采用後一種說法,困為此說比較妥貼。
弟子規中有沒有感恩父母的語句,或者是感恩他人的,求大神列舉一...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麵 居有常 業無變 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複諫 號泣隨 撻無怨 親有疾 藥先嚐 晝夜侍 不離床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 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 解讀: 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應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
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是為了我們好,應該恭敬的聆聽。
做錯了事,父母責備教誡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使父母親生氣、傷心。
(君子聞過則喜,小人聞過則怒。
) 侍奉父母要用心體貼,二十四孝的黃香(香九齡),為了讓父親安心睡眠,夏天睡前會幫父親把床鋪扇涼,冬天寒冷時會為父親溫暖被窩,實在值得我們學習。
早晨起床之後,應該先探望父母,並向父母請安問好。
下午回家之後,要將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訴父母,向父母報平安,使老人家放心。
外出離家時,須告訴父母要到那裏去,回家後還要當麵稟報父母回來了,讓父母安心。
平時起居作息,要保持正常有規律,做事有常規,不要任意改變,以免父母憂慮。
縱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稟告。
如果任性而為,容易出錯,就有損為人子女的本分,因此讓父母擔心,是不孝的行為。
公物雖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占為己有。
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親知道了一定很傷心。
父母親所喜好的東西,應該盡力去準備,父母所厭惡的事物,要小心謹慎的去除(包含自己的壞習慣)。
要愛護自己的身體,不要使身體輕易受到傷害,讓父母親憂慮。
(曾子曰:“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
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養,不可以做出傷風敗德的事,使父母親蒙受恥辱。
當父母親喜愛我們的時候,孝順是很容易的事;當父母親不喜歡我們,或者管教過於嚴厲的時候,我們一樣孝順,而且還能夠自己反省檢點,體會父母的心意,努力改過並且做得更好,這種孝順的行為最是難能可貴。
父母親有過錯的時候,應小心勸導改過向善,勸導時態度要誠懇,聲音必須柔和,並且和顏悅色,(子夏問孝。
子曰:“色難。
”)如果父母不聽規勸,要耐心等待,一有適當時機,例如父母情緒好轉或是高興的時候,再繼續勸導;如果父母仍然不接受,甚至生氣,此時我們雖難過得痛哭流涕,也要懇求父母改過,縱然遭遇到責打,也無怨無悔,以免陷父母於不義,使父母一錯再錯,鑄成大錯。
如果父母仍然不接受,甚至生氣,此時我們雖難過得痛哭流涕,也要懇求父母改過,縱然遭遇到責打,也無怨無悔,以免陷父母於不義,使父母一錯再錯,鑄成大錯。
父母親病了,吃的藥要自己先嚐,看看是不是太苦、太燙;父母親病倒在床上,要日夜護理,不離開他們的身邊。
父母去世之後,守孝期間(古禮三年),要常常追思、感懷父母教養的恩德。
自己的生活起居必須調整改變,不能貪圖享受,應該戒絕酒肉。
辦理父母親的喪事要哀戚合乎禮節,不可草率馬虎,也不可以為了麵子鋪張浪費,才是真孝順。
祭拜時應誠心誠意,對待已經去世的父母,要如同生前一樣恭敬。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請問關於弟子規中關於孝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