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的三層境界:知 、好、 樂
【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譯文】
孔子說:“懂得學習的人比不上喜愛學習的人;喜愛學習的人比不上以此為樂的人。”
【解釋】
對於學習,了解怎麼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為樂的人。比喻學習知識或本領,知道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接受得快,愛好它的人不如以此為樂的人接受得快。
【分析】
這一則講的是關於興趣對於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知識重要的是培養學習的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知識的學習感興趣,就會變被動為主動,以學習為樂事,在快樂中學習,既能提高學習的效率,還能夠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這樣學到的才能夠靈活地運用。
就學習而言,我們常說,興趣是學習的動力,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
闡述讀書求學問的態度是以求學為快樂。
興趣者,愛好,好也。更高的境界,則是樂。
因何而好,為何而好,因何而樂,為何而樂,是一個可以探討的問題。
《論語》的重點句
1.填空: ⑴《論語》是記錄 的一部書,是 家經典著作之一,是由 收集整理而成。
孔子,名 ,字 , 時期魯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 、 。
⑵“四書五經”中的“四書”指 、 、 、 “五經”指 、 、 、 、 。
⑶生活中用來教育人們要謙虛,不要狂妄,不懂裝懂時,我們常引用《論語》十則中孔子的話: , , 。
2.給下列加點字注音:(5分) 論語( ) 不慍( ) 三省( ) 罔( ) 殆( ) 3.判斷下列各句有沒有通假字,如果有,請寫該字及其本字、讀音、意義。
(8分) ⑴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⑵吾日三省吾身 ⑶誨女知之乎 ⑷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4.解釋下列詞語的意思:(16分) ⑴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慍: ) ⑵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故: ) ⑶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罔: 殆: ) ⑷擇其善者而從之 (從: ) ⑸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也 (歲: ) ⑹)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其: 恕: ) 5.請寫出出自《論語》十則中現在常用的成語四個。
(4分) 6.說說下列句子的意思:(20分) ⑴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⑵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⑶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⑷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⑸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7.本文所選十章,主要有三個方麵的內容:⑴學習態度;⑵學習方法;⑶思想品德修養。
請分別就這幾個方麵各舉兩則。
(6分) 學習態度: 學習方法: 品德修養: 8.“而”的用法,有的表順接,有的表轉接,請區別下列句中“而”的不同用法:(6分) 學而時習之( ) 人不知而不慍( ) 溫故而知新( ) 學而不思則罔( ) 任重而道遠( ) 擇其善者而從之( ) 9.子曰“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也。
”告訴我們什麼道理?(4分) 10.寫出你所積累的其他出自《論語》的格言警句至少2句?(4分) 11.孔子曾說過:“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資:這裏有借鑒的意思)。
”用課文中的話說就是 。
(4分) 12.宋開國丞相趙普曾說:“半部《論語》治天下。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有什麼目的?(4分) 答案 1.⑴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儒家 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 丘 仲尼 春秋時期 思想家 教育家 ⑵《論語》、《大學》、《中庸》、《孟子》 《詩經》、 《尚書》、《禮記》、《易經》、《春秋》 ⑶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2. Lún yùn xǐnɡ wǎnɡ dài 3.⑴“說”通“悅”, yuè 愉快。
⑵無 ⑶“女”通“汝”,rǔ 你 ⑷“知”通“智”,zhì 智慧 4.⑴生氣、發怒 ⑵學過的知識、舊知識 ⑶迷惑,迷茫而無所適從 有害 ⑷聽從,采納 ⑸年 ⑹大概 儒家推己及人,仁愛待人 5.(一日三省 溫故知新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見賢思齊 死而後已 三人行,必有我師 任重道遠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任選四項 6.⑴有誌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到,不也是一件快樂的事嗎? ⑵在溫習學過的知識的時候,能夠有新的體會,就可以把他當作老師了。
⑶幾個人在一起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師。
⑷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得;隻是思考卻不去學習就會有害。
⑸看見賢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學習態度: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 溫故而知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思想品德修養:人不知而不慍 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也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8.依次是:表順接、表轉接、表順接、表轉接、表順接、表順接 9、要有堅強的意誌,要有自我修養。
意思相近即可 10、略。
11、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2.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精通《論語》就可以治理天下。
這句話道出了《論語》在修身、治國方麵的作用。
意思相近即可
《論語》中較重點的句子有哪些?
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1. 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譯文】說出的事一定可信,說了就一定守信用,一定辦到,這是個淺薄固執的小人呀。
2.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主忠信。
無友不如已者。
過,則勿憚改。
”【譯文】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不會有威嚴;從事學習,學業就不會鞏固。
要把忠誠和信實作為(待人處事的)主導思想。
不跟與自己不同道的人做朋友。
犯了錯誤,要不怕改正。
”3.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複也。
恭近於禮,遠恥辱也。
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譯文】有子說:“諾言符合義的原則,才可以實踐諾言。
恭敬符合禮的原則,才可以免遭恥辱。
依靠自己的親族,也就可靠了。
”《學而篇譯注》作者:佚名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子曰:“父在,觀其誌;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
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複也。
恭近於禮,遠恥辱也。
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謂好學也已。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參考資料古詩文網:http://so.gushiwen.org/guwen/bookv_19.aspx
《論語》裏的語句20句,謝謝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 孔子說:“學了,然後按一定時間去溫習它們,不也愉快嗎?有朋友從遠方而來,不也愉快嗎?別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實?交友是否守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複習了呢?” 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 譯文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裏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譯文 孔子說:“不憂慮別人不了解自己,但要憂慮自己不了解別人。
” 6、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 譯文 孔子說:“《詩經》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話可以概括,即:‘思想純正,沒有邪惡的東西。
’” 7、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時立誌於學習;三十歲時做事符合禮儀;四十歲時(掌握了各種知識,)不受迷惑;五十歲時了解自然的規律;六十歲時一聽別人言語,不用多想,便能明白;到了七十歲時便隨心所欲,任何念頭都不會越出規矩。
” 8、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 譯文 孔子說:“複習舊知識時,又能領悟到新的東西,才可以做導師啊。
”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譯文 孔子說:“君子團結而不互相勾結,小人互相勾結而不團結。
” 10、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譯文 孔子說:“讀書卻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塗;思考卻不讀書,就會心生迷惑。
” 11、子曰:“由,誨汝知之乎?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 譯文 孔子說:“仲由,教導你的道理都知道了嗎?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種態度是聰明的啊!” 12、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大車無輗,小車無杌,其何以行之哉!” 譯文 孔子說:“人無信譽,不知能幹什麼。
大的車沒有車的邊際,小的車沒有車內的凳子,那也一樣可以行駛啊!” 13、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譯文 孔子說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陣容在自己的宗廟裏舞蹈,這樣的事可以容忍,什麼事不能容忍?” 14、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 譯文 孔子說:“《關雎》這篇詩,主題快樂卻不過分,憂愁卻不悲傷。
” 15、子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 譯文 孔子說:“以前的事不要再評說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議論了,過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 16、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 譯文 孔子說:“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 17、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 譯文 孔子說:“君子通曉道義,小人通曉私利。
” 18、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 譯文 孔子說:“見到賢人,要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
”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 譯文 孔子說:“朽木無法雕琢,糞土的牆壁無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樣?” 20、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 譯文 孔子說:“聰明又好學,向地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請教時,不覺得沒麵子,所以稱他為‘文’。
” 21、季文子三思而後行。
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 譯文 季文子做事要思考三次再行動。
孔子聽說了,說:“兩次,就可以了。
” 22、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
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 譯文 孔子說:“寧武子這人,國家太平時,就聰明,國家混亂時,就愚笨。
他的聰明可以趕得上,他的愚笨別人趕不上。
” 23、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的內在質樸勝過外在的文采就會粗野,文采勝過質樸就會浮華。
隻有文采和質樸配合恰當,才是君子。
” 24、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 譯文 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不如喜歡學習的人,喜歡學習的人不如以學習為快樂的人。
” 25、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 譯文 孔子說:“明智的人喜歡水,仁慈的人喜歡山;明智的人好動,仁慈的人好靜;明智的人快樂,仁慈的人長壽。
” 2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譯文 孔子說:“將知識默記在心,學習時,不感到滿足;教人時,不感到疲倦,這些我做到了哪些呢?” 27、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
” 譯文 孔子說:“不到他苦思冥想時,不去啟發;不到欲說無語時,不去開導。
不...
論語中哪些句子是和管理之道有關?
1.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釋義:學習好像追趕什麼,總怕趕不上,趕上了又怕被甩掉。
形容學習勤奮,進取心強。
又形容做其他事情的迫切心情。
2.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釋義:可以讓老百姓按照我們指引的道路走,不需要讓他們知道為什麼。
3. 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釋義:做官有了餘力就可以學習了,學習有了餘力就可以做官了。
4. 子曰:“君子不器”。
釋義:君子不應該像器具一樣。
5.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
釋義:不同職業的工人們在工廠裏完成他們的工作,君子則通過學習獲得“道”。
6. 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論語》釋義:衛國的公孫朝問子貢說:“仲尼的學問是從哪裏學來的?”子貢說:“周文王武王的道,並沒有失傳,還留在人們中間。
賢能的人可以了解它的根本,不賢的人隻了解它的末節,沒有什麼地方無文王武王之道。
我們老師何處不學,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師傳播呢?”7.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子路第十三》釋義:當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時,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會跟著行動起來;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未,縱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會服從的。
8. 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第十三》釋義: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為,管理政事還有什麼困難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為,怎能使別人端正呢?9. 子張問孔子: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
——《堯曰第二十》釋義:子張問孔子:怎樣才可以治理政事呢?孔子說:“尊重五種美德,排除四種惡政,這樣就可以治理政事了。
”10.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 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為政第二》篇釋義:哀公問道:“要怎麼做才能使老百姓信服?”孔子回答說:“提拔正直的人,放置在不正直的人之上,老百姓就信服;提拔不正直的人放置在正直的人之上,老百姓就不會信服。
”《論語》《大國學小經典兒童經典讀本-論語》,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集而成,是記載孔子言行的重要儒家經典。
書中既有對社會、人生美好藍圖的描繪,又有人性與政治,道德、文化碰撞而出的智慧火花,對我們今天仍有很大的啟發。
本書選取了《論語》中的部分經典內容,並做了詳細而生動的講述,一同時精心編入了與原文主旨相關的人文掌故,內容新穎,蘊意深邃而又妙趣橫生,能幫助小讀者從中領會為人處世的道理。
《論語》中的經典名句:1. 吾日三省吾身。
2.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3.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4.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5. 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6.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7.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8.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9. 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10.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11. 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12. 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雕也。
13. 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14. 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
15. 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出自《論語》的句子
1.子①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②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③,不亦君子乎?” 出自《論語?學而》。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宇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①《論語》中“予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②[說(yuè) ]通“悅”。
③[慍(yùn) ]惱恨。
2.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出自《論語?學而》。
此話是孔子的學生子夏說的。
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①,患不知人也。
” 出自《論語?學而》。
①[不己知]不了解我。
4.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①,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②。
” 出自《論語?為政》。
①[耳順]一聽見別人的言語便可分辨真假是非。
②[不逾矩]不越出規矩。
5.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 出自《論語?為政》。
6.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①。
” 出自《論語?為政》。
①[殆(dài)]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7.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出自《論語?為政》。
8.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 出自《論語?為政》。
9.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①也。
” 出自《論語?裏仁》。
①[自省(xǐng)]檢查自己。
10.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 出自《論語?公冶長》。
11.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出自《論語?公冶長》。
12.子曰:“質勝文則野①,文勝質則史②。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 出自《論語?雍也》。
①[野]粗野。
②[史]虛浮。
1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 出自《論語?雍也》。
14.子曰:“知①者樂水,仁者樂山。
知者動,仁者靜。
知者樂,仁者壽。
” 出自《論語?雍也》。
①[知(zhì)]同“智”。
15.子曰:“默而識①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出自《論語?述而》。
①[識(zhì)]記住。
16.子曰:“不憤①不啟,不悱②不發。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
” 出自《論語?述而》。
①[憤]心求通而未得。
②[悱(fěi)]想說而說不出來。
1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出自《論語?述而》。
18.士不可以不弘毅①,任重而道遠。
出自《論語?泰伯》。
這是孔子的學生曾子說的話。
①[弘毅)剛強而有毅力。
19.子絕四①:毋意②,毋必③,毋固④,毋我⑤。
出自《論語?子罕》。
①[絕四]沒有四種毛病。
②[毋意]不憑空揣測。
③[毋必]不全盤肯定。
④[毋固]不拘泥固執。
⑤[毋我]不自以為是。
2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不舍晝夜。
” 出自《論語?子罕》。
2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
” 出自《論語?子罕》。
22.子曰:“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①也。
” 出自《論語?子罕》。
①[凋]凋謝。
23.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 出自《論語?子罕》。
24.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出自《論語?顏淵》。
25.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小人反是。
” 出自《論語?顏淵》。
26.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出自《論語?子路》。
27.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 出自《論語?子路》。
28.言必信,行必果。
出自《論語?子路》。
29.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①也。
” 出自《論語?憲問》。
①[不能]沒有能力。
30.子曰:“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 出自《論語?衛靈公》。
3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出自《論語?衛靈公》。
32.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 出自《論語?衛靈公》。
33.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 出自《論語?衛靈公》。
34.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 出自《論語?衛靈公》。
35.子曰:“有教無類①。
” 出自《論語?衛靈公》。
①[有教無類]任何人我都可以給他教育,沒有區別。
36.既來之,則安之。
出自《論語?季氏》。
《論語》十二章中強調以學習、工作為樂趣的重要性的句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這句話的意思是:對於學習,了解怎麼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為樂的人。
比喻學習知識或本領,知道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接受得快,愛好它的人不如以此為樂的人接受得快。
講的是關於興趣對於學習的重要性。
學習知識重要的是培養學習的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對知識的學習感興趣,就會變被動為主動,以學習為樂事,在快樂中學習,既能提高學習的效率,還能夠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這樣學到的才能夠靈活地運用。
論語中的經典名句
本人尤喜歡《論語》,曾輯錄經典語句百餘,現發布如下,願與您共同欣賞解讀,有誌者請參與,共同品味它的博大精深,綿遠意蘊。
本人尤厭惡儒學,以前無奈或無聊而學了一些,現批判如下,“道不同不相為謀”,請與我臭氣相投者分享。
1、弟子入則孝,出則悌(ti,敬重兄長),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這一條:弟子……,分明最對小孩子說的。
這一條教大家謹言慎行,切不能有開拓精神。
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這條教大家當官,抬高自己的威信是不可取的,正確的做法是抬高自己的親信(實質也是抬高自己)3、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這條前半句是真理,但後半句是教被統治的人學會忍耐。
4、剛、毅、木(樸實)、訥(ne ,慎言),近仁。
這條教大家做一個良民。
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這條有道理。
6、當仁,不讓於師。
這條也有道理。
可惜後來被孔子自己否定了。
7、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8、曾子曰:“吾日三省(xi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這條告訴大家反思,自我批評是有道理的。
9、人而無信,不知其可(立身社會)也。
這條告訴大家有信用,有道理,但是不通俗,不如講一個“狼來了”的故事10、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這條有意思,表麵上是告訴大家進步的道理,實質上又有“必須要看別人,和別人比”的不良傾向。
11、以約(隨時自律)失(錯誤)之者鮮矣。
這條也有道理,告訴大家“要記住怎麼做是錯誤的”,讓但是這也是一個大的方向錯誤,儒家始終也是這樣,告訴大家不能怎樣做,而從來不說應該怎麼做。
12、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這條有道理。
13、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講求),聞義不能徙(xi ,遷移、聽從),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這條有道理,孔子批判了“學而無用”。
14、子絕四:毋(wu)意(猜測)、毋必(絕對肯定)、毋固、毋我。
這條更絕,每一句都有道理,但又相互矛盾,試想一下,照這條說的,沒有任何正確的想法,(就是什麼也不要想),換句話就是聽上級領導的而自己什麼也別想。
15、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也。
哲理,好深啊16、言忠信,行篤(du全心全意)敬,雖蠻貊(mo,偏遠)之邦行矣。
17、躬自厚(嚴於律己)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這條是作人的道理,不過前麵的道理說得很對,最後的目標卻太世俗無聊了“則遠怨矣”,就是為了不挨罵麼18、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這條是正確的,知錯了,能改就改。
19、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這條說得是孝道,不過太過份了,(幸虧孔子時代人的壽命短,死得早,要是像現在這麼長壽,子女就別幹什麼大事業了)20、不患(擔心)人之不己知(了解),患不知人也。
這條有一定道理,不過還是說“必須要看別人,和別人比”,別人的想法就那麼重要嗎?21、放於利(私利)而行,多怨。
這條有道理,告訴大家不要太貪22、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這條有道理,告訴大家不要因為現在自己能力不行而不努力進取。
23、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次於“生而知之”)。
這條告訴大家一個學習的方法就是“博學”24、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這條有道理,心胸開闊些才好25、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這條是屁話,就跟算命先生說得一樣,兩頭堵,總有一頭對26、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27、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這條有道理,少說多幹是對的。
28、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錯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這條所有的話都“有道理”,但再往後說,又有幾個人能做到“知者”呢?29、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這條對於有些人適用,即有“大德”“大謀”的人,本來就是平民百姓,沒有什麼大謀,就無所謂了。
30、道聽而塗(途)說,德之棄也。
這條有道理,不能人雲亦雲,沒有實際根據就亂說31、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32、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理解)而不慍(yun ,怨恨),不亦君子乎?這條有道理33、(君子)敏於事而慎於言。
真囉嗦,這條和第27條一樣34、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浮飾)。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這條看似有道理,但我們能苛求所有人都是所謂的“君子”嗎?我看不如“野”“史”一點比較自在。
35、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憂愁不安)。
這條說得就是我,小人嘛,沒有君子的胸懷,委委瑣瑣、每天發愁、走路靠邊、下棋占角,難當君子啊3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這條有道理,要促成他人幹好事,不過必須要搞清楚他幹的是不是真正的好事37、君子思不出其位。
這條也太過份了,要求行為循規蹈矩也就算了,想一想其它的也不行,真是管天管地啊38、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這條有道理,要有大仁大智大勇39、君子矜(jin 慎重)而不爭,群而不黨。
這條告訴讀書人,有了不滿也要忍著,更不能聚夥造反40、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不端)廢言。
這條有道理,說...
論語中句子的感想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誠然如此啊,人不怕不犯錯,怕的是有錯而不認錯,且不該錯,不敢正視自己,這就是錯啊,而且更是大錯,古人的智慧確實精妙,一語道盡個中三妙啊。
述人心,而教子弟,不愧為儒家聖師。
又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這又是告訴我們,時間流逝不停,猶如河水滔滔,不等人啊。
但你還在蹉跎之時,它已然遠去,不再相待了,所以,無論學習還是工作,讓我們珍惜今朝吧!又有,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則遠怨矣。
這是教導我們不要輕易責備於人,而且要謙恭,厚德,這樣確實可以避免很多的怨恨啊。
從這三個例子可以看出,孔子不愧是一代聖人,看人看事,確有獨到之處啊。
所以,我們要好好地學習和運用古人的智慧啊!
關於孔子的論語語句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此語出於《論語·顏淵篇》,是孔子經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華之處。
中國的《論語》就如同西方的《聖經》一般,是對一個民族或一個區域文化的概括和統領。
《論語》分二十篇,其中的《顏淵篇》主要講述了孔子對“仁”和“恕”的解釋。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切勿強加給別人。
孔子所強調的是,人應該寬恕待人,應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現。
“恕”道是“仁”的消極表現,而其積極表現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孔子所闡釋的仁以“愛人”為中心,而愛人這種行為當然就包括著寬恕待人這一方麵。
《論語》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這句話所揭曉的是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
孔子所言是指人應當以對待自身的行為為參照物來對待他人。
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之時切勿心胸狹窄,而應寬宏大量,寬恕待人。
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係,也會將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確實應該堅持這種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
人生在世除了關注自身的存在以外,還得關注他人的存在,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切勿將己所不欲施於人。
以上所理解的“人”是廣義的,是指大眾,然而《論語》誕生的那個時代“人”的定義通常是指狹義那方麵,也就是指士以上的人,和“民”是相對而言。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前麵寫著的是“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這是在同一句話中敘述的,很明顯這裏的“民”是指被剝削階級,勞動人民。
用現在的語言來說,狹義的“人”是指奴隸主,即剝削階級,而“民”是指奴隸,即被剝削階級,所以這句話當然也就可以理解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種人際關係原則適用於剝削階級,而剝削階級與被剝削階級的關係卻未必如此。
這種理解並非無稽之談,也並非完全不具可能性,然而,眾所周知,孔子是鼎力推崇“仁”之士,此處的“人”應當是指廣義的。
孔子所道出這麼一句話並非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定理。
若凡事都從這個原則出發的話,很多事情都會卡在中間,難以前進。
倘若兩人舉槍對峙,生命危在旦夕,甲為正,乙為邪,這時如果甲恪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豈不慘哉!甲當然不會想被殺掉,難道就不殺不想被殺的乙了麼?任何道理,任何定律都是在一定條件,一定環境下才適合的。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儒家思想的精華,也是中華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條,然而在現實中許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信條,一切以個人利益為中心,隻顧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
無論是在處理人際關係,還是政治關係方麵都應當毫不猶豫地認識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條經久不衰的人際關係原則的重要性。
打字不易,如滿意,望采納。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論語中論述了 興趣的重要性的句子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