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中的語句填空。
①文中與“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詞相呼應的語句:(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②陳述作者與先帝共同創業、患難與共的句子是:(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③作者認為可以出師北伐的條件是:(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④諸葛亮“出師”的戰略目標是:(北定中原,攘除奸凶,興複漢室,還於舊都)
⑤文中表明作者無意於功名利祿的句子:(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⑥作者“遂許先帝以驅馳”的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中,谘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 )
⑦“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文中最能體現“老臣心”的一句話是: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⑧諸葛亮在本文中主要表達“報先帝,忠陛下”的情感和“北定中原,興複漢室”決心。
⑨《諸葛亮集》中有這樣的話:賞不可不平,罰不可不均。這與《出師表》中的兩句“陟罰臧否,不宜異同”一致。
⑩從正反兩方麵概括兩漢的曆史經驗教訓的句子:(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11)第⑦段“報先帝”呼應了文中的哪些事?(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12)“先帝之殊遇”體現在哪裏?(①三顧茅廬。 ②臨危委重任。③臨崩寄大事)
出師表中,作者從正反兩方麵概括兩漢曆史,並引先帝故事,意在說明...
兩漢曆史說明西漢之所以興盛,東漢之所以衰落的原因,就是因為皇帝親近小人遠離群臣,暗示當時的蜀漢皇帝劉禪應該吸取曆史教訓,親近賢人,將注意力集中於朝政的處理上,勵精圖治,改變國家。
先帝的故事,意在表明當初劉備作為開國皇帝創業的艱難,並且說明當今的形勢仍然嚴峻,以及作者對於劉備訪賢的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總結兩漢曆史教訓的一句話是?
【參考譯文】 先帝開創的事業沒有完成一半,卻中途去世了。
現在天下分裂成三個國家。
蜀漢民力困乏,這實在是危急存亡的時候啊。
然而朝中官員在首都毫不懈怠,忠誠有誌的將士在外麵舍生忘死,是因為追念先帝對他們的特殊厚待,想要在陛下身上報恩啊。
實在應該廣泛地聽取意見,發揚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振奮有抱負的人們的誌氣,不應該隨便看輕自己,說一些不恰當的話,以致堵塞人們忠言勸諫的道路啊! 皇宮中和丞相府中的人,都是國家的官員;升降官吏,評論人物,不應該因在宮中或在府中而異。
如果有作奸邪事情、犯科條法令,或做了好事對國家有貢獻的,都應該交給主管的官員判定他們受罰或者受賞,來顯示陛下公正嚴明的治理,而不應當有偏袒和私心,使朝廷內外刑賞的法令不同。
侍中侍郎敦攸之、費禕、董允等人,這些都是善良誠實的人,他們的誌向和思慮都忠誠純正,所以先帝把他們選拔出來留給陛下。
我以為宮廷中的事情,無論大小,都拿來跟他們商量,然後實行,就一定能夠補救缺點,防止疏漏,得到更多的成效。
將軍向寵,性格品行善良平正,通曉軍事,過去任用他的時候,先帝稱讚他能幹,所以大家商議推舉他做中部督。
我認為軍營中的事情,都拿來和他商量,就一定能夠使軍中團結和睦,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得到合理安排。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先漢興旺發達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後漢傾覆衰敗的原因。
先帝在世時,每次和我談論這些事情,沒有不對桓、靈二帝的昏庸感到痛心遺憾的。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忠貞優秀、以死報國的大臣,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這樣漢朝的興隆便為時不遠了。
我本來是個平民,在南陽親自種地,隻希望在亂世裏苟且保全性命,並不想在諸侯中做官揚名。
先帝不嫌我身份低微,見識淺陋,不惜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廬來探望我,向我詢問當代的大事,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緒激動,就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
後來遇到挫折,在軍事上失敗的時候接受重任,在危難緊迫的關頭奉命出使,從那時到現在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辦事謹慎,所以臨終的時候,把國家大事托付給我。
我接受命令以來,早晚憂慮歎息,唯恐托付給我的大事做得沒有成效,而有損於先帝的明察,所以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不長莊稼的荒涼地方。
現在南方的叛亂已經平定,武器裝備已經充足,應該勉勵三軍,率領他們北上平定中原。
我希望能夠奉獻平庸的才能,去鏟除那些奸邪凶惡的敵人,振興漢朝,遷回舊都洛陽。
這是我報答先帝、忠於陛下的職責。
至於考慮朝中政事是否可行,毫無保留地向陛下提出忠誠的勸諫,那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責任了。
希望陛下把討伐曹魏興複漢室的任務交付給我,如果不能實現,就治我的罪,來告慰先帝在天之靈。
如果沒有發揚聖德的忠言,就應當責罰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怠慢失職,指明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該自行謀劃,征詢治國的良策,認識、采納正確的言論,深切追念先帝的遺命。
我接受您的恩澤,心中非常激動。
現在我就要遠離陛下了,麵對這份奏表,禁不住流下淚水,也不知說了些什麼。
【知識要點】 1、用原文句子填空: (1)諸葛亮勸劉禪對宮中、府中官員的賞罰要堅持同一標準的句子是: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2)諸葛亮希望後主不要隨便看輕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3)諸葛亮向後主提出嚴明賞罰建議的語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4)《諸葛亮集》中有這樣的話:“賞不可不平,罰不可不均”。
這與《出師表》中的兩句“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一致。
(5)《出師表》中敘述諸葛亮追隨先帝驅馳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谘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6)表明作者誌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7)指出出師戰略目標的句子是: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複漢室,還於舊都; (8)作者向後主提出的三條建議是:①開張聖聽;②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③親賢臣,遠小人。
(廣開言路,嚴明賞罰, 親賢遠佞。
) (9)諸葛亮給劉禪建議中最重要的一條是:親賢臣,遠小人(親賢遠佞)。
(10)在中國男子足球隊衝擊世界杯屢遭失敗的情況下,米盧出任了國家隊主教練,這是:“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11)《出師表》中說明蜀國當時所處的政治形勢的句子是: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12)表現作者無意於功名的句子是: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13)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寫出自己在劉備“三顧茅廬”前躬耕南陽時心態的句子是: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14)陳述作者臨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15)通過對比寫出先後漢興隆及衰敗原因的句子是: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2002年河北省...
《文科愛好者》九上出師表預習導學全部
一、《出師表》作者諸葛亮,字孔明 ,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
二、表是古代向帝王上書陳情言事的一種文體。
三. 字詞解釋(一). 重點詞語1.崩殂:死.崩.古時指皇帝死亡. 殂.死亡 2.秋: 時 3.殊遇:優待.厚遇。
4.光:發揚光大 5.恢弘: 發揚擴大. 6.引喻: 稱引譬喻 7.義: 適宜.恰當 8.臧否: 善惡 9.陟:獎 10.昭:表明,彰顯 11.理:治 12.簡拔:選拔 13.遺:給予 14.谘:詢問 15.裨:彌補 16.性行淑均: 淑: 善 均: 平 17.驅馳:奔走效勞 18.不毛:不長草的地方。
19.攘除:排除,鏟除 20.損:除去 21.益:興辦.增加 22.慢:怠慢.疏忽 23. 彰:表明.顯揚 24.咎: 過失25.諏: 詢問 26.效: 實現 27.誠: 確實(二)通假字1. 簡 通揀: 挑選2. 闕 通缺: 欠缺.不足.缺點(三) 古今異義詞1. 卑鄙: 古義: 身份低微.見識短淺今義: 品質低劣.下流2. 痛恨: 古義: 痛心遺憾;今義: 十分憎恨3. 感激: 古義: 感動今義: 激動感謝4. 開張: 古義: 擴大今義: 指商店開始營業(四)成語歸納1.開張聖聽:打開聖明的聽聞,要後主廣泛地聽取別人意見2. 妄自菲薄:過分看輕自己. 引喻失義:說話不恰當4.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觸犯法律5.苟全性命:苟且保全性命6.斟酌損益:處理事情斟酌情理.有所興革7.感激涕零:形容感激得留下了眼淚8.不知所雲:不知道說些什麼9.三顧茅廬:用來泛指誠心誠意一再邀請10.親賢遠佞:親近賢臣.疏遠奸邪小人11.計日而待:數著日子等待.指馬上就要實現12.危急存亡:情勢危險急迫,關係到生存或滅亡。
13.裨補缺漏: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
四. 條件句1.分析蜀國(益州)當時形勢不利的客觀條件: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機存亡之秋也。
2. 作者分析當時有利的主觀條件: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誌之士忘身於外者。
3. 表達蜀國形勢危機,令人擔憂的語句: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機存亡之秋也.4. 形成有利主觀條件的原因是:蓋追先帝之殊遇,預報之於陛下也。
5. 作者向後主劉禪提出的三條建議是:(1) 開張聖聽 (廣開言路)(2)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 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嚴明賞罰)(3)親賢臣,遠小人(親賢遠佞)6. 作者提出“開張聖聽”這一建議的目的是:以光先帝遺德,恢弘誌士之氣7. “妄自菲薄,引喻失義”造成的結果是:以塞忠諫之路也8. 體現“賞罰分明”的句子(第二段):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 陟罰臧否,不宜異同9.《諸葛亮集》中有這樣的話:”賞不可不平,罰不可不均”,這與本文中意思一致的句子是: 陟罰臧否,不宜異同10.強調依法辦事的語句(如何具體執行,”賞罰分明”):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11. 第二段中提出怎樣的勸誡: 陟罰臧否,不宜異同;不宜偏私12.作者認為先漢興隆的原因是(本段的中心句)“每與臣論此事”中”此”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的主要條件是:親賢臣,遠小人14.作者提出”親賢遠佞”建議的原因是:(從正反兩方麵概括兩漢曆史經驗教訓的句子)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15.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16.(1)寫作者生活恬淡,無意於功名利祿的語句(表明作者的誌趣,抱負,品格高遠,生性超凡脫俗.不求功名,默默為蜀漢效力)(2)作者自述心誌,表明自己誌趣淡薄,無意於功名的名句(3)諸葛亮《誡子書》中有一句名言”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表現了作者恬靜寡欲,但又誌趣過人,由此可聯想到>中的一句話(4)與”人到無求品自高”一句,表達了一種曠達高遠的人生境界,意境相同的句子(5)表明作者“靜以修身”“淡泊明誌”的過人誌趣的句子: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17.概述”三顧茅廬”的故事即”感激”的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谘臣以當世之事18.成語”三顧茅廬”出自於>中的原句(唐代詩人杜甫在>一詩中,寫到”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其中第一句在本文中的原句是): 三顧臣於草廬之中,19.作者為報答先帝的知遇之恩,願為先帝奔走效勞的句子: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20.(1)寫作者與先帝患難與共的語句(臨危受命,寫盡作者一生的千古名句):(2)諸葛亮深情回憶追隨劉備創業時期處境艱難的句子(陳述作者臨危受命的句子)(3)劉備被曹操戰敗,諸葛亮臨危請命,出使東吳,以圖聯吳抗曹大計,在本文中自述為(4)本文形容在危急關頭挺身而出勇挑重擔的句子(讚美那些力挽狂瀾的傳奇人物的句子):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21.體現”白帝城托孤”的句子: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22.受命以來的心情是(北伐的思想基礎):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23.受命以來的行動是: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24.表明伐魏時機成熟的句子(出師前的有利物質基礎是):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25.諸葛亮提到“先帝臨崩寄臣以大事”,“大事”指(寫出師表的戰略目標,自己的職分的句子)北定中原,攘除奸凶,興複漢室,還於舊都.26.表達作者思想情...
《出師表》 有沒有好一點的題呀
根據要求填寫原句。
1.作者強調依法辦事的句子 , 。
2.“三顧草廬”中“ ”和“ ”稱頌了先帝的寬宏氣度和不恥下問的品德。
3.表明作者的本來誌趣的句子 , 。
4.概括了與先帝患難與共的(臨危受命)句子 , 。
5.作者夙夜憂歎的原因 , 。
6.表明伐魏時機成熟(北伐的有利條件)的句子 , . 7.出師的最終政治願望是 , 。
8.諸葛亮向劉禪提出的第一條建議是 。
第二條建議是 , 。
第三條建議是 , 。
(用原文) 9、從正反兩麵概括兩漢的曆史經驗教訓是 , , ; , , 。
10.作者在內政上作了安排,向劉禪推薦的賢能人士是 、 、 ;在軍政上作安排,推薦的人是 。
11.諸葛亮認為“陛下親之信之”的具體做法應當是: (1) ;(2) 。
12.文中能表明“兩朝開濟老臣心”的句子是 。
13.在前一段時間,你班上紀律很亂,學習成績很差,你被臨時任命為一班之長,對於新上任的你,用諸葛亮在《出師表》中的話說,這就是: , 。
14.劉備給後主的遺詔中曾說“勿以 ,勿以 。
” 15.長篇巨著《三國演義》不僅塑造了諸葛亮的鮮明形象,還塑造了眾多的有個性的形象,試填出下列人物。
①桃園三結義指的是 、 、 。
② 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
三、閱讀下列語段,回答下列問題: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谘臣以當事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複漢室,還於舊都。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1、《出師表》的作者是 ,三國時 國的 家、 家。
文章選自 。
2、解釋下列加線的詞。
臣本布衣 谘臣以當世之事 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猥自枉屈 庶竭駑鈍 夙夜憂歎 3、翻譯下列句子: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4、概括這兩段的內容。
5、文中的先帝指誰?陛下指誰? 6、文中寫道“臨崩寄臣以大事”指什麼? 7、諸葛亮在文中說:“先帝知臣謹慎”,後人也曾說“諸葛一生唯謹慎”,那麼他有沒有在用兵上疏忽之時,若有,試舉一例。
8、諸葛亮在人們心目中早已成為智慧的化身,請寫出有關他的兩件事。
9、諸葛亮的一生為後人所敬仰,許多詩人寫詩讚美他,抑或讚美他的《出師表》,請同學們探究一下,試寫出兩位詩人對諸葛亮的讚頌。
10、下邊是杜甫的一首七律《蜀相》,詩中哪些句子的意思與上麵兩段文字意思是一致的?請把它摘錄到橫線上。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四、閱讀下列語段,回答下列問題: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複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谘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
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1、 解釋下列加線的詞。
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 以彰其咎 臨表涕零 察納雅言 2、翻譯下列句子。
陛下亦宜自謀,以谘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
3、概括本段段意。
4、劉備臨死時囑咐劉禪的話是什麼? 5、請概括本文的中心。
6、諸葛亮的建議在當時和現在有什麼重要意義? 7、諸葛亮在文中為什麼反複提及“先帝”? 8、作者寫這篇表文的目的是什麼? 9、出自本文的成語有哪些? 10、關於諸葛亮的成語、俗語有哪些: 五、閱讀下列語段,按要求答題。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 ,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誌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1、語段選自《 》,作者是 時期 (名)。
本文的文體是 ,是古代 的 一種文體。
2、在文中填寫空缺的句子 3、解釋下列加線詞語。
①中道崩殂 ②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先帝之殊遇 ④誠宜開張聖聽 ⑤以光先帝遺德 ⑥恢弘誌士之氣 ⑦引喻失義 4、翻譯下列句子。
①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誌士之氣。
③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5、概括本段段意。
6、根據課文原句填空 本段分析形勢,先說不利的客觀條件,用文中的語句說是 , , 。
指出目前正是決定存亡的時刻,希望劉禪“思危”;後說有利的主觀條件,用文中的話說即 , ,這就意味著客觀形勢固然堪憂,但希望仍然存在。
由此自然導出第一條建議 。
六、閱讀下列語段,回答問題。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1、解釋下列加線的詞。
①陟罰臧否 ②作奸犯科 ③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2、翻譯下列句子。
① 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②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
出師表第三自然段中,諸葛亮向後主提出了怎樣的建議 用自己的話回答...
《出師表》複習資料(一) 《出師表》複習知識要點 一、解釋句中加點的實詞: 1、中道崩殂(死。
崩,古時指皇帝死亡。
殂,死亡) 2、益州疲弊( 人力物力缺乏) 3、不懈於內(懈怠) 4、此誠危急存忘之秋也(實在) (這裏是“時”的意思) 5、忠誌之士(忠誠有誌) 6、追先帝之殊遇(追念)(優待,厚遇) 7、開張聖聽(擴大聖明的聽聞。
這裏是要後主廣泛聽取別人的意見) 8、以光先帝(發揚光大) 9、恢弘誌士之氣(動詞,發揚擴大。
也作“恢宏”) 10、妄自菲薄(毫無根據地看輕自己。
指自輕自賤,自暴自棄) 11、引喻失義(說話不恰當。
引喻失,稱引、譬喻。
義,適宜、恰當。
) 12、以塞忠諫之路(堵塞) 13、陟罰臧否(陟,獎勵。
臧,善。
否,壞、惡。
) 14、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條法令) 15、付有司論其刑賞(給予,交付)(罰) 16、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昭,顯示。
)(平,公平。
明,明察。
)(治) 17、不宜偏私(偏愛) 18、此皆良實 (善良誠實的人) 19、誌慮忠純(忠誠無二) 20、是以先帝(以是,因此) 21、簡拔以遺陛下(選拔)(給予)22、愚以為(自稱的謙辭。
我) 23、悉以谘之(谘詢) 24、裨補闕漏(增益補闕)(通“缺”,過失) 25、性行淑均 (淑,善)(均,平) 26、曉暢軍事(明曉、通達) 27、舉寵為督(推舉) 28、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軍隊行陣)(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 29、此後漢所以傾頹也(……的原因) (輕浮、衰敗) 30、歎息痛恨於桓靈也(怨恨、遺憾) 31、貞良死節(貞,堅貞。
堅貞可靠、能夠以死報國) 32、躬耕於南陽(親自) 32、苟全性命於亂世(苟且保全) 33、不求聞達(顯達,有名望) 34、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出身卑鄙) 35、猥自枉屈(辱,這裏是降低身份的意思)(屈尊就卑) 36、由是感激 (感動 奮發) 37、遂許先帝以驅馳 (奔走效勞) 38、後值傾覆 (遇到)(兵敗) 39、爾來(那時) 40、寄臣以大事(托付) 41、夙夜憂歎(早,早晨) 42、以傷先帝之明(損害) 43、深入不毛(穀物,這裏是動詞長莊稼) 44、庶竭駑鈍 (希望)(比喻才能平庸。
駑,劣馬,走不快的馬。
鈍,刀刃不鋒利) 45、攘除奸凶(排除、鏟除)(奸邪的勢力) 46、斟酌損益(損,除去。
益,興辦、增加) 47、責攸之、褘、允等之慢(怠慢、疏忽) 48、願陛下親之信之(親近)(信任) 49、以彰其咎 (表明)(過失) 50、谘諏善道(詢問) 51、察納雅言 (明察)(接受)(正言) 52、臨表涕零 (落淚) 二、古今異義詞: 序號 例句 古義 今義 1 誠宜開張聖聽 擴大 店鋪開業 2 未嚐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 痛心遺憾 極為憎恨 3 先帝不以臣卑鄙 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言行惡劣 4 由是感激 感動奮發 深刻的感謝 5 曉暢軍事 通曉,熟悉 明白通達 6 臨表涕零 眼淚 鼻涕 三、一詞多義: 益:有所廣益 (好處) 斟酌損益(增加) 遺:以光先帝遺德 (遺留) 先帝簡拔以遺陛下(給予) 效:恐托付不效 (奏效) 討賊興複之效 (任務) 不效則治臣之罪 (實現) 附虛詞: 以:⑴以光先帝遺德(來) ⑵以塞忠諫之路也(以致) ⑶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來) ⑷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來) ⑸愚以為宮中之事(認為) ⑹悉以谘之(拿) ⑺先帝不以臣卑鄙(因為) ⑻谘臣以當世之事(拿) ⑼遂許先帝以驅馳(替、為) ⑽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把) ⑾以傷先帝之明(以致) ⑿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複之效(把) ⒀以先帝之靈(來) ⒁以彰其咎(來) ⒂以谘諏善道(來) 於:⑴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在) ⑵欲報之於陛下也 (在) ⑶試用於昔日(在) ⑷未嚐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 (對) ⑸躬耕於南陽(在) ⑹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候 (在) ⑺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到)⑻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在) ⑼還於舊都(到) 之:⑴危急存亡之秋也(的) ⑵侍衛之臣不懈於內(的) ⑶欲報之於陛下也(代先帝的殊遇) ⑷以塞忠諫之路也(的) ⑸悉以谘之(代他們即郭攸之費褘允等) ⑹先帝稱之曰能(代他,將軍向寵) ⑺願陛下親之信之(代他們,代侍中、尚書、長史、參軍) 三、基本要點: 1、《出師表》選自《諸葛亮集》,作者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
“表”是古代向帝王上書陳情言事的文體。
文中諸葛亮給後主劉禪提出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三項建議,表達了“報先帝”“忠陛下”的深厚感情。
文章表達方式以議論為主,兼用敘事、抒情。
2、文中回顧了三顧茅廬和臨崩托孤兩件事。
表達了受恩感激之情。
3、文中的“臣”是指諸葛亮,“先帝”指劉備,“陛下”指劉禪。
4、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種,是古代一種向帝王上書言事的文體,即臣子給皇帝的書信,內容大多是陳述自己的願望,請求和對某些問題的看法,常用議論、記敘和抒情。
5、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向後主劉禪提了三條建議,都是治國之大計,這三條依次是:廣開言路(開張聖聽)、嚴明賞罰(賞罰分明)、親賢遠佞。
其中最主要的一條是:親賢遠佞,用課文中的話說就是“親賢臣,遠小人”這是關係到國家存亡的根本,是三項建議的核心。
6、《出師表》中的成語...
賈島 韓愈的資料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
字退之,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
諡號“文”,又稱韓文公。
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
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裏。
韓愈還是一個語言巨匠。
他善於使用前人詞語,又注重當代口語的提煉,得以創造出許多新的語句,其中有不少已成為成語流傳至今,如“落井下石”、“動輒得咎”、“雜亂無章”等。
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裏程碑式人物。
四門博士期間,積極推薦文學青年,敢為人師,廣授門徒,人稱“韓門第子”。
貞元十九年(803年)寫了名作《師說》,係統提出師道的理論。
冬,韓愈晉升為監察禦史,在任不過兩個月,為了體恤民情,忠於職守,上書《論天旱人饑狀》,因遭權臣讒害,貶官連州陽山令。
韓愈三年任職陽山令,深入民間,參加山民耕作和魚獵活動,愛民惠政德禮文治,《新唐書·韓愈傳》因此特書“有愛於民,民生子以其姓字之。
” 在陽山令任上,一大批青年慕名投奔韓愈門下,與青年學子吟詩論道,詩文著作頗豐,今見之《昌黎文集》有古詩二十餘首,文數篇。
此時構思並開始著述的《原道》等篇章,構成韓學重要論著“五原”學說,這是唐宋時期,新儒學的先聲,其理論建樹影響巨大。
貞元二十一年(805年)年夏秋之間,韓愈離開陽山,八月任江陵法曹參軍。
元和元年(806年)六月,韓愈奉召回長安,官授權知國子博士。
元和三年(808年),韓愈改真博士。
元和四年(809年),改授都官員外郎分司東都兼判祠部。
是年冬被降職調為河南令,以後相繼任職方員外郎、國子博士。
元和八年(813年),晉升為比部郎中史館修選,完成《順宗實錄》著名史書編寫。
元和九年(814年),韓愈任考功郎中知製誥。
元和十年(815年)晉升為中書舍人。
元和十二年(817年),協助宰相裴度,以行軍司馬身份,平定淮西亂,因軍功晉授刑部侍郎。
元和十四年(819年),憲宗皇帝派遣使者去鳳翔迎佛骨,京城一時間掀起信佛狂潮,韓愈不顧個人安危,毅然上《論佛骨表》,痛斥佛之不可信,要求將佛骨 “投諸水火,永絕根本,斷天下之疑,絕後代之惑。
”憲宗得表,龍顏震怒,要處以極刑。
幸宰相裴度及朝中大臣極力說情,免得一死,貶為潮州刺史。
韓愈任潮州刺史八個月,概括說來:驅鱷魚、為民除害;請教師,辦鄉校;計庸抵債,釋放奴隸;率領百姓,興修水利,排澇灌溉。
千餘年來,使潮州成為具有個性特色的地域文化,潮州地區成為禮儀之邦和文化名城! 分含蓄而巧妙。
【原文】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 韓愈 “伯樂一過冀北之野,而馬群遂空。
夫冀北馬多天下,伯樂雖善知馬,安能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所謂空,非無馬也,無良馬也。
伯樂知馬,遇其良,輒取之,群無留良焉。
苟無良,雖謂無馬,不為虛語矣。
” 東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
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其南涯曰溫生。
大夫烏公以鈇鉞鎮河陽之三月,以石生為才,以禮為羅,羅而致之幕下;未數月也,以溫生為才,於是以石生為媒,以禮為羅,又羅而置之幕下。
東都雖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
自居守、河南尹,以及百司之執事,與吾輩二縣之大夫,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谘而處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處者,誰與嬉遊?小子後生,於何考德而問業焉?縉紳之東西行過是都者,無所禮於其盧。
若是而稱曰:“大夫烏公一鎮河陽,而東都處士之廬無人焉。
”豈不可也? 夫南麵而聽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與將耳。
相為天子得人於朝廷,將為天子得文武士於幕下。
求內外無治,不可得也。
愈縻於茲,不能自引去,資二生以待老。
今皆為有力者奪之,其何能無介然於懷耶? 生既至,拜公於軍門,其為吾以前所稱,為天下賀;以後所稱,為吾致私怨於盡取也! 留守相公首為四韻詩歌其事,愈因推其意而序之。
【全文解釋】伯樂一經過冀北的原野,馬群就空了。
冀北是天下馬最多的地方,伯樂雖然擅長相馬,怎麼能使那裏的馬群空了呢?解釋的人說:“我們說的空,不是沒有馬了,而是沒有好馬了。
伯樂能識馬,一遇到好馬就把它挑去,馬群裏留不下一匹好馬。
如果沒有一匹好馬,那麼說沒有馬,也不能算是假話了。
” 東都洛陽,原本是士大夫的“冀北”。
有真才實學而隱身不仕的,洛水的北岸有一位,叫石生,洛水的南岸有一位,叫溫生。
禦史大夫烏公憑借度使的身份鎮守河陽的第三個月,認為石生是個人才,就依照禮儀,把石生招入幕府。
沒有過幾個月,又認為溫生是個人才,於是通過石生作媒介,又把溫生招入幕府。
東都有真才實學的人盡管很多,可是怎麼禁得起早晨挑選一個,把最好的帶走,晚上挑選一個,把最優的帶走呢?這樣一來,從東都留守、河南尹起,到各部門的主管和我們兩縣的官吏,如果政事上遇到疑難問題,或...
出師表中概括諸葛亮與先帝患難與共的曆史的句子是什麼
諸葛亮:《出師表》1.又名《前出師表》,此表為諸葛亮於公元227年駐軍漢中準備北伐時所上。
2.《出師表》與《諫逐客書》屬於同一文體,為奏疏。
3.“營中之事,悉以谘之”的“之”是指向寵。
向後主推薦向寵掌管“營中之事”,郭攸之、費禕、董允掌管“宮中之事”。
4.成語“作奸犯科”“三顧茅廬”“妄自菲薄”出自《出師表》。
5.分析《出師表》第三段陳述心曲真情洋溢的特點:表明個人情誌,充滿感情色彩。
對自己的一生作了簡略的回顧,突出對劉備的知遇之感和對蜀漢朝廷的忠貞不渝。
披肝瀝膽,痛切陳說,十分感人。
(簡)6.主要內容,即向後主劉禪提出哪些要求:國家正處危急存亡的關鍵時刻,後主應尊賢納諫,執法公正。
遠離小人,修明朝政,使文武大臣各盡其職以興複漢室。
(簡)7.多次提及“先帝”的原因和作用:文中十三次提到“先帝”,表達了對劉備的深切懷念和忠貞感情。
這樣寫也在激勵後主,給以幫助,切望他真能繼承、光大劉備的遺業。
(簡)
出師表中諸葛亮告誡後主劉禪當時是特殊的曆史時期的句子
《出師表》中諸葛亮告誡後主劉禪當時是特殊的曆史時期的句子: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師表 朝代:兩漢 作者:諸葛亮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誌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誌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誌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谘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谘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嚐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谘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複漢室,還於舊都。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複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谘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
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譯文 先帝開創的大業未完成一半卻中途去世了。
現在天下分為三國,益州地區民力匱乏,這確實是國家危急存亡的時期啊。
不過宮廷裏侍從護衛的官員不懈怠,戰場上忠誠有誌的將士們奮不顧身,大概是他們追念先帝對他們的特別的知遇之恩(作戰的原因),想要報答在陛下您身上。
(陛下)你實在應該擴大聖明的聽聞,來發揚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振奮有遠大誌向的人的誌氣,不應當隨便看輕自己,說不恰當的話,以致於堵塞人們忠心地進行規勸的言路。
皇宮中和朝廷裏的大臣,本都是一個整體,獎懲功過,好壞,不應該有所不同。
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條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應當交給主管的官,判定他們受罰或者受賞,來顯示陛下公正嚴明的治理,而不應當有偏袒和私心,使宮內和朝廷獎罰方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這些都是善良誠實的人,他們的誌向和心思忠誠無二,因此先帝把他們選拔出來輔佐陛下。
我認為(所有的)宮中的事情,無論事情大小,都拿來跟他們商量,這樣以後再去實施,一定能夠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可以獲得很多的好處。
將軍向寵,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軍事,從前任用時,先帝稱讚說他有才幹,因此大家評議舉薦他做中部督。
我認為軍隊中的事情,都拿來跟他商討,就一定能使軍隊團結一心,好的差的各自找到他們的位置。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西漢之所以興隆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東漢之所以衰敗的原因。
先帝在世的時候,每逢跟我談論這些事情,沒有一次不對桓、靈二帝的做法感到歎息痛心遺憾的。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忠貞誠實、能夠以死報國的忠臣,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麼漢朝的興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來是平民,在南陽務農親耕,在亂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諸侯之中出名。
先帝不因為我身份卑微,見識短淺,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廬拜訪我,征詢我對時局大事的意見,我因此十分感動,就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
後來遇到兵敗,在兵敗的時候接受任務,在危機患難之間奉行使命,那時以來已經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謹慎,所以臨終時把國家大事托付給我。
接受遺命以來,我早晚憂愁歎息,隻怕先帝托付給我的大任不能實現,以致損傷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人煙稀少的地方。
現在南方已經平定,兵員裝備已經充足,應當激勵、率領全軍將士向北方進軍,平定中原,希望用盡我平庸的才能,鏟除奸邪凶惡的敵人,恢複漢朝的基業,回到舊日的國都。
這就是我用來報答先帝,並且盡忠陛下的職責本分。
至於處理事務,斟酌情理,有所興革,毫無保留地進獻忠誠的建議,那就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責任了。
希望陛下能夠把討伐曹魏,興複漢室的任務托付給我,如果沒有成功,就懲治我的罪過,(從而)用來告慰先帝的在天之靈。
如果沒有振興聖德的建議,就責罰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怠慢,來揭示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自行...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出師表應重點背誦哪些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