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技盍至此乎:你的技術怎麼會高明到這種程度呢? 盍通“蓋”,怎樣。
2臣之所好者,道也:臣下所注重探究的是解牛的規律。
3技經肯綮之未嚐:筋脈經絡相連的地方和筋骨結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過,更何況大骨呢
視為止,行為遲:,目光因為有這個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而集中在那裏,動作也因此而緩慢下來。
急求《庖丁解牛》的詳細翻譯,以及分析?
庖丁解牛 〔戰國〕莊 周 【庖丁解牛題解】 這個寓言故事選自《莊子·內篇·養生主》。
它說明世上事物紛繁複雜,隻要反複實踐,掌握了它的客觀規律,就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迎刃而解。
文章敘議相間,層次分明。
寫宰牛時動作之優美,技術之高超;成功後的誌得意滿等,繪聲繪色,如聞如見,引人入勝。
語言生動形象,“目無全牛”、“遊刃有餘”、“躊躇滿誌”成語,即出自本篇。
【庖丁解牛 莊周原文】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1),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2),砉然響然(3),奏刀騞然(4),莫不中音。
合於桑林之舞(5),乃中經首之會(6)。
文惠君曰:“嘻(7),善哉!技蓋至此乎(8)?”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9)。
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
三年之後,未嚐見全牛也。
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10)。
依乎天理(11),批大郤(12),道大窾(13),因其固然(14)。
技經肯綮之未嚐(15),而況大軱乎(16)!良庖歲更刀,割也(17);族庖月更刀(18),折也(19)。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20)。
彼節者有間(21),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22),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
雖然,每至於族(23),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24),視為止,行為遲。
動刀甚微,謋然已解(25),如土委地(26)。
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誌,善刀而藏之(27)。
”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28)。
” 選自王先謙《莊子集解》本 【庖丁解牛 莊周譯文】 有一個名叫丁的廚師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觸的地方,肩所靠著的地方,腳所踩著的地方,膝所頂著的地方,都發出皮骨相離聲,刀子刺進去時響聲更大,這些聲音沒有不合乎音律的。
它竟然同《桑林》、《經首》兩首樂曲伴奏的舞蹈節奏合拍。
梁惠王說:“嘻!好啊!你的技術怎麼會高明到這種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說:“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規律,這已經超過了對於宰牛技術的追求。
當初我剛開始宰牛的時候,(對於牛體的結構還不了解),看見的隻是整頭的牛。
三年之後,(見到的是牛的內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見整頭的牛了。
現在宰牛的時候,臣下隻是用精神去接觸牛的身體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象感覺器官停止活動了而全憑精神意願在活動。
順著牛體的肌理結構,劈開筋骨間大的空隙,沿著骨節間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順著牛體本來的結構。
宰牛的刀從來沒有碰過經絡相連的地方、緊附在骨頭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結的地方,更何況股部的大骨呢?技術高明的廚工每年換一把刀,是因為他們用刀子去割肉。
技術一般的廚工每月換一把刀,是因為他們用刀子去砍骨頭。
現在臣下的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數千頭,而刀口卻象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
牛身上的骨節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卻並不厚,用這樣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節,那麼在運轉刀刃時一定寬綽而 有餘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象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一樣。
雖然如此,可是每 當碰上筋骨交錯的地方,我一見那裏難以下刀,就十分警懼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動作放慢。
刀子輕輕地動一下,嘩啦一聲骨肉就已經分離,象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
我提起刀站著,為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環顧,一副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的樣子。
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來。
” 梁惠王說:“好啊!我聽了庖丁的話,學到了養生之道啊。
” (馮海榮) 【庖丁解牛 莊周注釋】 (1) 庖(páo袍)丁:名丁的廚工。
先秦古書往往以職業放在人名前。
文惠君:即梁惠王,也稱魏惠王。
解牛:宰牛,這裏指把整個牛體開剝分剖。
(2) 踦(yǐ以):指用一條腿的膝蓋頂住。
(3)砉(hùa畫)然:象聲詞,形容皮骨相離聲。
響然:《經典釋文》雲,或無“然”字。
今一本無“然”字,是。
(4)騞(huō豁)然:象聲詞,形容比砉然更大的進刀解牛聲。
(5)桑林:傳說中商湯王的樂曲名。
(6)經首:傳說中堯樂曲《鹹池》中的一章。
會:音節。
以上兩句互文,即“乃合於桑林、經首之舞之會”之意。
(7)嘻:讚歎聲。
(8)蓋:同“盍”;亦即“何”。
(9)進:超過。
(10)官知:這裏指視覺。
神欲:指精神活動。
(11)天理:指牛體的自然的肌理結構。
(12)批:擊,劈開。
卻:同隙。
(13)道:同“導”,順著。
窾(kǔan款):骨節空穴處。
(14)因:依。
固然:指牛體本來的結構。
(15)技經:猶言經絡。
技,據清俞樾考證,當是“枝”字之誤,指支脈。
經,經脈。
肯:緊附在骨上的肉。
綮(qìng慶):筋肉聚結處。
技經肯綮之未嚐,即“未嚐技經肯綮”的賓語前置。
(16)軱(gū孤):股部的大骨。
(17)割:這裏指生割硬砍。
(18)族:眾,指一般的。
(19)折:用刀折骨。
(20)發:出。
硎(xǐng刑):磨刀石。
(21)節:骨節。
間:間隙。
(22)恢恢乎:寬綽的樣子。
(23)族:指筋骨交錯聚結處。
(24)怵(chù處)然:警懼的樣子。
(25)謋(zhè哲):同“磔”。
謋然:形容牛體骨肉分離。
(26)委地:散落在地上 (27)善:拭。
(28)養生:指養生之道。
庖丁解牛 莊周
庖丁解牛翻譯及賞析
《庖丁解牛》譯文 有一個名叫丁的廚師替梁惠王宰牛,手接觸的地方,肩靠著的地方,腳踩著的地方,膝頂著的地方,都發出皮骨相離聲,刀子刺進去時響聲更大,這些聲音沒有不合乎音律的。
它合乎《桑林》舞樂的節拍,又合乎《經首》樂曲的節奏。
梁惠王說:“嘻!好啊!你的技術怎麼會高明到這種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說:“臣下所探究的是自然的規律,這已經超過了對於宰牛技術的追求。
當初我剛開始宰牛的時候,(對於牛體的結構還不了解),看見的隻是整頭的牛。
三年之後,(見到的
庖丁解牛全文及翻譯
原文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1),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2),砉然向然(3),奏刀騞然(4),莫不中音。
合於《桑林》之舞(5),乃中《經首》之會(6)。
文惠君曰:“嘻(7),善哉!技蓋至此乎(8)?”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9)。
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
三年之後,未嚐見全牛也。
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10)。
依乎天理(11),批大郤(11),導大窾(13),因其固然(14),技經肯綮之未嚐(15),而況大軱乎(16)!良庖歲更刀,割也(17);族庖月更刀(18),折也(19)。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20)。
彼節者有間(21),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22),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
雖然,每至於族(22),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24),視為止,行為遲。
動刀甚微,謋然已解(25),如土委地(26)。
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誌,善刀而藏之(27)。
”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28)。
” 注釋 (1)庖(páo)丁:名丁的廚工。
先秦古書往往以職業放在人名前。
文惠君:即梁惠王,也稱魏惠王。
解牛:宰牛,這裏指把整個牛體開剝分剖。
(2)踦(yǐ ):支撐,接觸。
這裏的意思是宰牛時抬起一條腿,用膝蓋抵住牛。
(3)砉 (huā)然:象聲詞,形容皮骨相離聲。
向然:《經典釋文》雲,或無“然”字。
今一本無“然”字,是。
向,通“響”。
(4)騞(huō)然:象聲詞,形容比砉然更大的進刀解牛聲。
(5)《桑林》:傳說中商湯王的樂曲名。
(6)《經首》:傳說中堯樂曲《鹹池》中的一章。
會:音節。
以上兩句互文,即“乃合於桑林、經首之舞之會”之意。
(7)嘻:讚歎聲(或譆:通“啊?”)。
(8)蓋:通“盍”,何,怎樣。
(9)進:超過。
(10)官知:這裏指視覺。
神欲:指精神活動。
(11)天理:指牛體的自然的肌理結構。
(11)批:擊,劈開。
郤:空隙。
(13)導:順著,循著,這裏有導入的意思。
窾(kuǎn款):骨節空穴處。
(14)因:依。
固然:指牛體本來的結構。
(15)技經:猶言經絡。
技,據清俞樾考證,當是“枝”字之誤,指支脈。
經,經脈。
肯:緊附在骨上的肉。
綮(qǐng):筋肉聚結處。
技經肯綮之未嚐,即“未嚐技經肯綮”的賓語前置。
(16)軱(gū孤):股部的大骨。
(17)割:這裏指生割硬砍。
(18)族:眾,指一般的。
(19)折:用刀折骨。
(20)發:出。
硎(xīng):磨刀石。
(21)節:關節。
間:間隙。
(22)恢恢乎:寬綽的樣子。
(22)族:指筋骨交錯聚結處。
(24)怵(chù處)然:警惕的樣子。
(25)謋(huò):骨肉分離的聲音 (26)委地:委:卸落,墜下。
散落在地上 (27)善刀:善通“繕”。
擦拭刀。
(28)養生:指養生之道。
譯文 有一個名叫丁的廚師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觸的地方,肩所靠著的地方,腳所踩著的地方,膝所頂著的地方,都發出皮骨相離聲,進刀時發出騞地響聲,這些聲音沒有不合乎音律的。
它合乎《桑林》舞樂的節拍,又合乎《經首》樂曲的節奏。
梁惠王說:“嘻!好啊!你的技術怎麼會高明到這種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說:“臣下所喜好的是自然的規律,這已經超過了對於宰牛技術的追求。
當初我剛開始宰牛的時候,(對於牛體的結構還不了解),看見的隻是整頭的牛。
三年之後,(見到的是牛的內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見整頭的牛了。
現在宰牛的時候,臣下隻是用意念去接觸牛的身體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像感覺器官停止活動了而全憑意念在活動。
順著牛體的肌理結構,劈開筋骨間大的空隙,沿著骨節間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順著牛體本來的結構。
宰牛的刀從來沒有碰過經絡相連的地方、緊附在骨頭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結的地方,更何況股部的大骨呢?技術高明的廚工每年換一把刀,是因為他們用刀子去割肉。
技術一般的廚工每月換一把刀,是因為他們用刀子去砍骨頭。
現在臣下的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數千頭,而刀口卻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
牛身上的骨節是有空隙的,但是刀刃卻並不厚,用這樣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節,那麼在運轉刀刃時一定寬綽而有餘地(遊刃有餘)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一樣。
即使如此,可是每當碰上筋骨交錯的地方,我一見那裏難以下刀,就十分警懼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動作放慢。
刀子輕輕地動一下,嘩啦一聲骨肉就已經分離,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
我提起刀站著,為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環顧,一副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的樣子。
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來。
” 梁惠王說:“好啊!我聽了庖丁的話,學到了養生之道啊。
” 27)。
”
《項羽之死》《祭十二郎文》‘《庖丁解牛》重點句子翻譯,救命啊!...
《庖丁解牛》譯文廚師給梁惠王宰牛。
手所接觸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腳所踩的地方,膝蓋所頂的地方,嘩嘩作響,進刀時豁豁地,沒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湯時)《桑林》舞樂的節拍,又合乎(堯時)《經首》樂曲的節奏。
梁惠王說:“嘻,好啊!(你解牛的)技術怎麼竟會高超到這種程度啊?” 廚師放下刀回答說:“我所愛好的,是(事物的)規律,(已經)超過(一般的)技術了。
開始我宰牛的時候,眼裏所看到的沒有不是牛的;三年以後,不再能見到整頭的牛了。
現在,我憑精神和牛接觸,而不用眼睛去看,視覺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動。
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結構,擊入牛體筋骨(相接的)縫隙,順著(骨節間的)空處進刀,依照牛體本來的構造,筋脈經絡相連的地方和筋骨結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過,更何況大骨呢!技術好的廚師每年更換一把刀,(是用刀硬)割斷筋肉;一般的廚師每月(就得)更換一把刀,(是用刀)砍斷骨頭。
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幾千頭了,但刀刃的鋒利就象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
那牛的骨節有間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節),寬寬綽綽地,對刀刃的運轉必然是有餘地的啊!因此,十九年來,刀刃還象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
雖然是這樣,每當碰到(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我看到那裏很難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視力集中到一點,動作緩慢下來,動起刀來非常輕,豁啦一聲,(牛的骨和肉一下子)解開了,就象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樣。
(我)提著刀站立起來,為此舉目四望,為此誌得意滿,(然後)把刀擦抹幹淨,收藏起來。
” 梁惠王說:“好啊!我聽了廚師的這番話,懂得了養生的道理了。
”望采納,不懂繼續提問,謝謝...
《庖丁解牛》原文翻譯
成語出處 《莊子·養生主》:“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 [編輯本段]成語典故原文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1),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2),砉然向然(3),奏刀騞然(4),莫不中音。
合於《桑林》之舞(5),乃中《經首》之會(6)。
文惠君曰:“嘻(7),善哉!技蓋至此乎(8)?”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9)。
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
三年之後,未嚐見全牛也。
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10)。
依乎天理(11),批大郤(11),導大窾(13),因其固然(14),技經肯綮之未嚐(15),而況大軱乎(16)!良庖歲更刀,割也(17);族庖月更刀(18),折也(19)。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20)。
彼節者有間(21),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22),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
雖然,每至於族(23),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24),視為止,行為遲。
動刀甚微,謋然已解(25),如土委地(26)。
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誌,善刀而藏之(27)。
”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28)。
” 注釋 (1)庖(páo)丁:名丁的廚工。
先秦古書往往以職業放在人名前。
文惠君:即梁惠王,也稱魏惠王。
解牛:宰牛,這裏指把整個牛體開剝分剖。
(2)踦(yǐ ):支撐,接觸。
這裏的意思是宰牛時抬起一條腿,用膝蓋抵住牛。
(3)砉(huā)然:象聲詞,形容皮骨相離聲。
向然:《經典釋文》雲,或無“然”字。
今一本無“然”字,是。
向,通“響”。
(4)騞(huō)然:象聲詞,形容比砉然更大的進刀解牛聲。
(5)《桑林》:傳說中商湯王的樂曲名。
(6)《經首》:傳說中堯樂曲《鹹池》中的一章。
會:音節。
以上兩句互文,即“乃合於桑林、經首之舞之會”之意。
(7)嘻:讚歎聲(或譆:通“啊?”)。
(8)蓋:通“盍”,何,怎樣。
(9)進:超過。
(10) 遇:會合,接觸 (10+9)官知:這裏指視覺。
神欲:指精神活動。
(11)天理:指牛體的自然的肌理結構。
(11)批:擊,劈開。
郤:空隙。
(13)導:順著,循著,這裏有導入的意思。
窾(kuǎn款):空。
(14)因:依。
固然:指牛體本來的結構。
(15)技經:猶言經絡。
技,據清俞樾考證,當是“枝”字之誤,指支脈。
經,經脈。
肯:緊附在骨上的肉。
綮(qìng):筋肉聚結處。
技經肯綮之未嚐,即“未嚐技經肯綮”的賓語前置。
(16)軱(gū孤):股部的大骨。
(17)割:這裏指生割硬砍。
(18)族:眾,指一般的。
(19)折:用刀折骨。
(20)發:出。
硎(xíng):磨刀石。
(21)節:關節。
間:間隙。
(22)恢恢乎:寬綽的樣子。
(23)族:指筋骨交錯聚結處。
(24)怵(chù處)然:警惕的樣子。
(25)謋(huò):骨肉分離的聲音 (26)委地:委:卸落,墜下。
散落在地上 (27)善刀:善通“繕”。
擦拭刀。
(28)養生:指養生之道。
譯文 有一個名叫丁的廚師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觸的地方,肩所靠著的地方,腳所踩著的地方,膝所頂著的地方,都發出皮骨相離聲,進刀時發出騞地響聲,這些聲音沒有不合乎音律的。
它合乎《桑林》舞樂的節拍,又合乎《經首》樂曲的節奏。
梁惠王說:“嘻!好啊!你的技術怎麼會高明到這種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說:“臣下所喜好的是自然的規律,這已經超過了對於宰牛技術的追求。
當初我剛開始宰牛的時候,(對於牛體的結構還不了解),沒有不是全牛的,(和一般人所見一樣)。
三年之後,(見到的是牛的內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見整頭的牛了。
現在宰牛的時候,臣下隻是用精神去和牛接觸,而不用眼睛去看,就像視覺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動。
順著牛體的肌理結構,劈開筋骨間大的空隙,沿著骨節間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順著牛體本來的結構。
宰牛的刀從來沒有碰過經絡相連的地方、緊附在骨頭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結的地方,更何況股部的大骨呢?技術高明的廚工每年換一把刀,是因為他們用刀子去割肉。
技術一般的廚工每月換一把刀,是因為他們用刀子去砍骨頭。
現在臣下的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數千頭,而刀口卻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
牛身上的骨節是有空隙的,但是刀刃沒有厚度,用這樣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節,那麼在運轉刀刃時一定寬綽而有餘地(遊刃有餘)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一樣。
即使如此,可是每當碰上筋骨交錯的地方,我一見那裏難以下刀,就十分警懼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動作放慢。
刀子輕輕地動一下,嘩啦一聲骨肉就已經分離,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
我提起刀站著,為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環顧,為這一成功而一副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的樣子。
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來。
” 梁惠王說:“好啊!我聽了庖丁的話,學到了養生之道啊。
” [
庖丁解牛中的經典語句
《庖丁解牛》譯文 廚師給梁惠王宰牛。
手所接觸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腳所踩的地方,膝蓋所頂的地方,嘩嘩作響,進刀時豁豁地,沒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湯時)《桑林》舞樂的節拍,又合乎(堯時)《經首》樂曲的節奏。
梁惠王說:“嘻,好啊!(你解牛的)技術怎麼竟會高超到這種程度啊?” 廚師放下刀回答說:“我所愛好的,是(事物的)規律,(已經)超過(一般的)技術了。
開始我宰牛的時候,眼裏所看到的沒有不是牛的;三年以後,不再能見到整頭的牛了。
現在,我憑精神和牛接觸,而不用眼睛去看,視覺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動。
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結構,擊入牛體筋骨(相接的)縫隙,順著(骨節間的)空處進刀,依照牛體本來的構造,筋脈經絡相連的地方和筋骨結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過,更何況大骨呢!技術好的廚師每年更換一把刀,(是用刀硬)割斷筋肉;一般的廚師每月(就得)更換一把刀,(是用刀)砍斷骨頭。
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幾千頭了,但刀刃的鋒利就象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
那牛的骨節有間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節),寬寬綽綽地,對刀刃的運轉必然是有餘地的啊!因此,十九年來,刀刃還象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
雖然是這樣,每當碰到(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我看到那裏很難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視力集中到一點,動作緩慢下來,動起刀來非常輕,豁啦一聲,(牛的骨和肉一下子)解開了,就象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樣。
(我)提著刀站立起來,為此舉目四望,為此誌得意滿,(然後)把刀擦抹幹淨,收藏起來。
” 梁惠王說:“好啊!我聽了廚師的這番話,懂得了養生的道理了。
” 望采納,不懂繼續提問,謝謝
與朱元思書重點句子翻譯
熱心網友(2)俱:全,都。
(3)淨:消散。
(4)共色:一樣的顏色。
共,相同,一樣。
(5)從流飄蕩:(乘船)隨著江流漂浮移動。
從,順,沿。
(6) 任意東西:任憑船按照自己的意願,時而向東時而向西。
東西:方向,在此作動詞,向東向西。
(7)自至桐廬:此句中的與桐廬都在杭州境內,在下遊,桐廬在富陽的西南中遊。
如按上文“從流飄蕩”。
則應為“從桐廬至富陽”。
自:從。
至:到。
許:表示大約的數量,上下,左右。
(8)獨絕:獨一無二。
獨:獨特。
絕:妙到極處 (9)皆:全,都。
(10)縹碧:原作“漂碧”,據其他版本改為此。
青綠色。
(11)遊魚細石:遊動的魚和細小的石頭。
(12)直視無礙:可以看到底,毫無障礙。
這裏形容江水清澈見底。
(13)急湍:急流的水。
(14)甚箭:即“甚於箭”,比箭還快(勝過箭)。
甚:勝過。
為了字數整齊,中間的“於”字省略了。
(15)若:好像。
(16)奔:動詞活用作名詞,文中指飛奔的馬。
(17)寒樹:陰森森的樹。
寒,使人看了有寒涼之意。
(18)負勢競上:這些山憑借(高峻的)地勢,爭著向上。
負:憑借。
競:爭著。
上:高。
這一句說的是“高山”,不是“寒樹”,這從下文“千百成峰”一語可以看得出來。
(19)軒邈(miǎo):意思是這些山巒仿佛都在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
軒,高。
邈,遠。
這兩個詞在這裏作動詞用。
(20)直指:筆直地向上,直插雲天。
指:向,向上。
(21)千百成峰:意思是形成無數山峰。
(22)激:衝擊。
(23)泠(líng)泠作響:泠泠地發出聲響。
泠泠,,形容水聲的清越。
(24)好鳥相鳴:好,美麗的;相鳴,互相和鳴。
(25)嚶(yīng)嚶成韻:鳴聲嚶嚶,和諧動聽。
嚶嚶,聲。
韻,和諧的聲音。
(26)千轉(zhuàn):長久不斷地叫。
千,表示多。
轉,同“囀”(視版本而定),鳥婉轉地叫。
這裏指。
(27)無絕:就是“不絕”。
與上句中的“不窮”相對。
(28)鳶(yuān)飛戾(lì)天;出自《·旱麓》。
高飛入天,這裏比喻在政治上追求高位。
鳶,俗稱,善高飛。
戾,到達 (29)望峰息心:意思是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就會平息熱衷於功名利祿的心。
息:使……平息,。
(30)世務者:處理政史事,這裏指在仕途上苦心經營。
:籌劃、治理。
(31)窺穀忘反:看到(這些幽美的)山穀,(就)。
反:同“返”,返回。
窺:看 。
(32)橫柯上蔽:橫斜的樹木在上邊遮蔽著。
柯,樹木的枝幹。
蔽:遮蔽。
(33)在晝猶昏:即使在白天,也像黃昏時那樣昏暗。
晝:白天。
猶:好像。
(34)疏條交映:稀疏的枝條互相掩映。
疏條:稀疏的小枝。
交:相互。
(35)日:太陽,陽光。
見:看見
庖丁解牛怎麼翻譯
有一個名叫丁的廚師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觸的地方,肩所靠著的地方,腳所踩著的地方,膝所頂著的地方,都發出皮骨相離聲,刀子刺進去時響聲更大,這些聲音沒有不合乎音律的。
它竟然同《桑林》、《經首》兩首樂曲伴奏的舞蹈節奏合拍。
梁惠王說:“嘻!好啊!你的技術怎麼會高明到這種程度呢?”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說:“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規律,這已經超過了對於宰牛技術的追求。
當初我剛開始宰牛的時候,(對於牛體的結構還不了解),看見的隻是整頭的牛。
三年之後,(見到的是牛的內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見整頭的牛了。
現在宰牛的時候,臣下隻是用精神去接觸牛的身體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象感覺器官停止活動了而全憑精神意願在活動。
順著牛體的肌理結構,劈開筋骨間大的空隙,沿著骨節間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順著牛體本來的結構。
宰牛的刀從來沒有碰過經絡相連的地方、緊附在骨頭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結的地方,更何況股部的大骨呢?技術高明的廚工每年換一把刀,是因為他們用刀子去割肉。
技術一般的廚工每月換一把刀,是因為他們用刀子去砍骨頭。
現在臣下的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數千頭,而刀口卻象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
牛身上的骨節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卻並不厚,用這樣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節,那麼在運轉刀刃時一定寬綽而 有餘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象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一樣。
雖然如此,可是每 當碰上筋骨交錯的地方,我一見那裏難以下刀,就十分警懼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動作放慢。
刀子輕輕地動一下,嘩啦一聲骨肉就已經分離,象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
我提起刀站著,為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環顧,一副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的樣子。
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來。
”梁惠王說:“好啊!我聽了庖丁的話,學到了養生之道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