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沒有“璋”開頭的成語,含“璋”的成語隻有四個,如下:
1、弄璋之喜—— 弄璋:古人把璋給男孩玩,希望他將來有玉一樣的品德。舊時常用以祝賀人家生男孩。
2、圭璋特達——形容德才卓絕,與眾不同。
3、斷壁殘璋——壁:圓形扁平中間有孔的玉器;璋:象半個圭的玉器。殘缺不全的璋壁。比喻雖然殘缺仍然是很珍貴的東西。
4、彝鼎圭璋——比喻典雅出眾。
二、“張”開頭的成語如下:
張敞畫眉 張敞:漢時平陽人,宣帝時為京兆尹。張敞替妻子畫眉毛。舊時比喻夫妻感情好。
張大其詞 張大:誇大。說話寫文章將內容誇大。
張燈結彩 掛上燈籠,係上彩綢。形容節日或有喜慶事情的景象。
張公吃酒李公醉 比喻由於誤會而代人受過。
張冠李戴 把姓張的帽子戴到姓李的頭上。比喻認錯了對象,弄錯了事實。
張皇失措 張皇:慌張;失措:舉止失去常態。驚慌得不知怎麼辦才好。
張口結舌 結舌:舌頭不能轉動。張著嘴說不出話來。形容理屈詞窮,或因緊張害怕而發愣。
張三李四 假設的名字,泛指某人或某些人。
張王趙李 泛指一些人。也指尋常之輩。
張牙舞爪 張:張開;舞:揮舞。形容猛獸凶惡可怕。也比喻猖狂凶惡。
張本繼末 把事情的本末說明白。
張唇植髭 指唇吻開合。形容滔滔不絕地論列是非的樣子。
張大其辭 把原來的事情誇大。形容言過其實。同“張大其詞”。
張大其事 張:誇張。把原來的事情誇大。形容言過其實。亦作“張皇其事”、“張大其辭(詞)”、“張揚其事”。
張燈結采 形容節日或有喜慶事情的景象。同“張燈結彩”。
張公吃酒李公顛 後有移花接木或頂缸之義。同“張公吃酒李公醉”。
張慌失措 慌張得不知如何是好。
張皇其事 把原來的事情誇大。形容言過其實。同“張大其詞”。
張徨失措 慌亂失常,不知所措。同“張皇失措”。
張惶失措 慌亂失常,不知所措。同“張皇失措”。
張甲李乙 猶言張三李四。
張口掉舌 指發表言論。
張良借箸 張良:西漢時劉邦的謀臣。箸:筷子。張良借(劉邦的)筷子為他籌畫指點。比喻出謀劃策。
張脈僨興 血管膨脹,青脈突起。張,通“脹”。後以指因衝動而舉措失宜。
張眉努目 揚起眉毛,瞪著眼睛。比喻粗獷淺露。
張眉努眼 揚起眉毛,瞪著眼睛。指善於作態。
張眉張眼 驚惶不安的樣子。
張袂成帷 張開袖子成為帷幕。形容人多。
張袂成陰 張開袖子能遮掩天日,成為陰天。形容人多。
張王李趙 四者皆最常見的姓,連用泛指一般人。
張眼露睛 指瞪著眼睛說瞎話。
張嘴撟舌 猶張口結舌。
三、“章”開頭的成語如下:
章甫薦履 冠被墊在鞋子下。比喻上下顛倒。
章句小儒 指不能通達大義而拘泥於辨析章句的儒生。
章句之徒 指不能通達大義而拘泥於辨析章句的儒生。
章決句斷 文章正確句子明了,不含糊其辭。
章台楊柳 比喻窈窕美麗的女子。
“不由自主”造句
估計你是要寫作業吧,以上的句子不適合哦,會被老師扁的。
造句(小學生):我了解了紅軍們長征的艱苦後,不由自主的想到了自己的所作所為,真慚愧。
(中學生):在讀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後,我不由自主的對生活充滿了希望,充滿了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
文言文中描寫王侯將相出生的句子
唐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全唐詩》) 這是詩人避亂蜀中之作。
詩前兩聯睹月興感,用象征團圓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襯自己飄泊異鄉的羈旅愁思;詩後兩聯描狀中秋夜色,"見羽毛"、"數秋毫"兩句下字奇險,立意浪漫,於老杜詩中別是一格。
唐劉禹錫《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塵中見月心亦閑,況是清秋仙府間。
凝光悠悠寒露墜,此時立在最高山。
碧虛無雲風不起,山上長鬆山下水。
群動悠然一顧中,天高地平千萬裏。
少君引我升玉壇,禮空遙請真仙官。
雲帡欲下星鬥動,天樂一聲肌骨寒。
金霞昕昕漸東上,輪欹影促猶頻望。
絕景良時難再並,他年此日應惆悵。
(《全唐詩》) 劉禹錫(772-842),唐朝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人。
這首詩共十六句,每四句一韻,每一韻又是一個自然段落。
第一段寫桃源玩月,有月之景,有玩之情;第二段寫八月十五夜色,以月光朗照下的天地山水反襯中秋之月;第三段浪漫暢想,寫欲仙之感,由景及情,生發自然;最後一段從暢想中曳回,寫日出月落,更就"絕景良時"抒發情感,略出桃源別後,難再重遊一意。
全詩景物隨時而變,情調隨景而移,有起伏迭宕之感。
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全唐詩》) 此詩作於遠放江州之際,表現了物是人非的情感,於時間的轉換中逗出空的轉換,又於時空的轉換中,透出感情的轉換,昔之樂遊,今之苦歎,鮮明的比照中,表露了謫居生涯中的愁悶。
唐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全唐詩》) 皮日休(約833--?),字逸少,襄陽人。
詩與陸龜蒙齊名,有《皮子文藪》。
這首絕句描狀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潔如玉,映於月光更顯晶瑩,拾起花猶帶露更覺滋潤,想來當是嫦娥撒於人間。
全詩詠物以虛現實,空靈含蘊,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節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見大之妙。
宋蘇軾《中秋見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盡銀闕湧,亂雲脫壞如崩濤。
誰為天公洗眸子,應費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間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彈丸,角尾奕奕蒼龍蟠。
今宵注眼看不見,更許螢火爭清寒。
何人艤舟昨古汴,千燈夜作魚龍變。
曲折無心逐浪花,低昂赴節隨歌板。
青熒滅沒轉山前,浪 風回豈複堅。
明月易低人易散,歸來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 鳴露草。
卷簾推戶寂無人,窗下咿啞唯楚老。
南都從事莫羞貧,對月題詩有幾人。
明朝人事隨日出,恍然一夢瑤台客。
(《宋詩鈔》) 這首長歌十四聯二十八句,可謂中秋詩中的長篇。
詩中從月升寫到月落,既形象地描繪了中秋之月,又生動地記述了中秋人事。
詩中"一杯未盡銀闕湧,亂去脫壞如崩濤"氣勢堪壯,"誰為天公洗眸子,應費明河千斛水"想象獨特,"千燈夜作魚龍變","低昂赴節隨歌板"說出民風,"歸來呼酒更重看","對月題詩有幾人 "道來己情,全詩景情交錯,人我雜出,氣格抑揚,詩情頓挫,低回中轉酣暢,激越中出衰婉,實為中秋詠月詩中的上乘之作。
宋米芾《中秋登樓望月》 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
(《宋詩鈔》) 米芾(1051--1107),字元璋,襄陽人。
官至禮部員外郎。
能為詩文,尤長於翰墨,書法為宋代大家。
這首詩引用了兩個民間傳說,一是民間傳說珍珠的育成與月的盈虧有關,月圓之時蚌則孕珠;二是民間傳說月由七寶合成,人間常有八萬二千戶給它修治。
這樣借傳說詠月,又為中秋之月增添了神話的色彩,使中秋之月更為迷人。
參考資料:http://gd.sohu.com/20050711/n226268870.shtml回答者:niupa - 高級魔法師 六級 9-17 13:31 中秋佳節,思國思鄉纏繞心間。
對每一個遠離家鄉的人,明月的光輝不分界限,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它的撫慰,正如祖國對她人民的關懷,不會因遠隔重洋而忽略。
十五夜望月 王 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入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關 山 月 李 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歎息未應閑。
月下獨酌 李 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夜 思 李 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月夜 劉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鬥闌幹南鬥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嫦 娥 李商隱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八月十五夜月 唐 杜甫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月...
如醉如夢多造幾個句子
【如癡如呆】如:好像。
形容極其迷戀某事。
【如癡如狂】形容神態失常,不能自製。
亦指為某人某事所傾倒。
【如癡如夢】形容處於不清醒、迷糊狀態中。
【如癡如醉】形容神態失常,失去自製。
【如圭如璋】圭、璋:古代非常貴重的玉製禮器。
象圭和璋一樣。
比喻人的氣質高雅或儀表軒昂。
【如珪如璋】珪:玉器;璋:古代貴重的禮器。
比喻人品質高尚,氣宇軒昂。
【如花如錦】錦:有彩色花紋的絲織品。
如同花朵、錦緞一般。
形容風景絢麗或前程美好。
【如火如荼】荼:茅草的白花。
象火那樣紅,象荼那樣白。
原比喻軍容之盛。
現用來形容大規模的行動氣勢旺盛,氣氛熱烈。
【如饑如渴】形容迫切的心情或要求。
【如膠如漆】象膠和漆那樣黏結。
形容感情熾烈,難舍難分。
多指夫妻恩愛。
【如渴如饑】形容迫切的心情或要求。
【如夢如癡】形容處於不清醒、糊裏糊塗的狀態中。
【如夢如醉】形容處於不清醒、迷糊狀態中。
【如履如臨】形容做事極為小心謹慎。
【如狼如虎】形容勇猛、猛烈。
【如切如磋】比喻互相商討砥礪。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琢、磨:將骨、角、玉、石一類磨製成器物。
好像把骨角玉石加工成器物那樣。
比喻共同商討,互相砥礪。
【如漆如膠】象膠和漆那樣黏結。
形容感情熾烈,難舍難分。
多指夫妻恩愛。
【如泣如訴】好像在哭泣,又象在訴說。
形容聲音悲切。
【如訴如泣】像在訴說,又好像在哭泣。
形容聲音悲切。
【如手如足】手足:比喻兄弟。
比喻兄弟的感情。
【如荼如火】荼:茅草的白花。
象荼那樣白,象火那樣紅。
原比喻軍容之盛。
現用來形容大規模的行動氣勢旺盛,氣氛熱烈。
【如塤如篪】塤、篪、樂器名。
這兩種樂器合奏時,塤唱而篪和,用以比喻兩物之響應、應和。
【如塤如箎】塤:古時用土製成的樂器;箎:古時用竹管製成的樂器。
象塤、箎的樂音一般和諧。
比喻兄弟和睦。
【如兄如弟】情如兄弟。
比喻彼此感情好,關係密切。
【如醉如癡】形容神態失常,失去自製。
【如碎如狂】形容神態失常,不能自製。
指為某人某事所傾倒。
【如醉如狂】形容神態失常,不能自製。
亦指為某人某事所傾倒。
【如醉如夢】形容處於不清醒、迷糊狀態中。
【如足如手】手足:比喻兄弟。
比喻兄弟的感情親密無間。
把成語用上就能造句了
古代描寫“女子唇”的句子有哪些?
丹唇翳皓齒,秀色若珪璋。
《有女篇》傅玄 紅唇鮮潤,牙齒潔白,秀色可餐。
丹唇外朗,皓齒內鮮。
《洛神賦》魏晉:曹植 紅唇鮮潤,牙齒潔白。
絳唇漸輕巧,雲步轉虛徐。
《張好好詩並序》杜牧 乖巧的小紅唇,美麗動人,步伐青雲,婀娜多姿。
盧姬少小魏王家, 綠鬢紅唇桃李花。
《盧姬篇》崔顥 盧姬年少時就進了魏王家,濃密的黑發,如桃花般的小紅唇,楚楚可憐。
雲鬟風顫,半遮檀口含羞,背人偷顧。
《夜半樂》柳永 高高的發髻在微風中顫抖,害羞得半遮住紅唇,又背著人群偷偷地看。
濃朱衍丹唇,黃吻瀾漫赤。
《嬌女詩》左思 她把口紅塗到了嘴唇外,把嘴唇抹得一片鮮紅。
妙手寫徽真,水剪雙眸點絳唇。
《南鄉子·妙手寫徽真》秦觀 有人為崔徽畫了一幅肖像,畫上的兩眼清澈明亮如同秋水剪成,嘴唇紅潤如用朱色點染。
眉聯娟以蛾揚兮,朱唇地其若丹。
《神女賦》 宋玉 彎彎的細眉象蠶蛾飛揚,鮮亮的紅唇似點過朱砂。
中唇為胗,得目為篾。
《風賦》宋玉 風吹到嘴唇上就生唇瘡絳唇珠袖兩寂寞,晚有弟子傳芬芳。
《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杜甫 鮮紅的嘴唇綽約的舞姿,都已逝去,到了晚年,有弟子把藝術繼承發揚。
自古以來,曆朝曆代的唇妝並不簡簡單單的隻是女子為悅己者容的小事,更能反映出這段曆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尤其是統治者的思維和策略. 由於連年動蕩,漢朝的百姓窮得基本沒時間想審美這件事。
到了漢武帝時期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社會對於女性的審美轉向以德論高下,所以漢代女子的妝容總體相對簡潔。
魏晉時期玄學發展迅速,人們的審美意識達到了一個匪夷所思的哲學高度。
各式標新立異的妝容由此孕育,唇妝樣式演變成扇形。
除了紅色的朱唇外,南北朝時還興起了一種以烏膏染出的“嘿唇”。
當時的唇妝種類也異常豐富,僅晚唐三十多年時間裏,唇式就出現了17種之多,圓形、心形、鞍形。
而最風靡的要數櫻桃形和花朵形。
曆史上最為出名的“櫻桃小口”是白居易家蓄養的家伎樊素,因此有“櫻桃樊素口”之稱。
酒 暈妝、桃花妝、飛霞妝、慵來妝,流行的妝容也融入了各種外來文化的特色。
市麵上還流行過一種“啼妝”,白居易的《時世妝》一詩就描寫了這種奇特的妝容。
那時女子的妝容以清新高雅為主,點唇樣式比唐代少得多,檀色點唇成了主要流行的顏色。
北宋秦觀在《南歌子》中寫道:“揉蘭衫子杏黃裙,獨倚玉欄,無語點檀唇。
”檀唇說的就是這種唇脂的顏色。
...
句子裏有白和星的古詩
璋監寺寫師像求讚[宋] 釋正覺杳杳冥冥,寒雁影沒而秋遠煙青;寂寂惺惺,老蠶繭就而風高葉零。
天機靜時活,道環虛處靈。
瀛之涵,崧之鎮。
乾之健,坤之寧。
海運鵬摶,氣宇揚揚而吞舟魚蛻;霧披豹變,文章炳炳而嘯風虎猛。
少林之燈未續兮,洛陽人腰齊雪庭;黃梅之衣欲傳兮,狤獠祖步移碓程。
物不當情而冰淩腳快,鱗或燒尾兮電炎氣腥。
諸塵崝嶸乎影響,三昧遊戲於眺聆。
跛跛挈挈也其行自信,哆哆和和也其言不輕。
家法冷淡,子孫寧馨。
心歲寒而鬆柏試雪,色清白兮河漢含星。
鳴陰之鶴臒而壽,巢蓮之龜小而齡。
棋局未散,柯爛樵丁。
李白的《胡無人》嚴風吹霜海草凋,筋幹精堅胡馬驕。
漢家戰士三十萬,將軍兼領霍嫖姚。
流星白羽腰間插,劍花秋蓮光出匣。
天兵照雪下玉關,虜箭如沙射金甲。
雲龍風虎盡交回,太白入月敵可摧。
敵可摧,旄頭滅,履胡之腸涉胡血。
懸胡青天上,埋胡紫塞傍。
胡無人,漢道昌。
陛下之壽三千霜。
但歌大風雲飛揚,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中有哪些句子體現了生命這個主題
“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大宗師》)。
作為“道”,它又是: 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即是客觀存在的又超驗神秘的根本性質所決定的,人的生死隻不過是氣的聚散罷了。
既然死後又繼之而生,那我又有什麼可憂患的呢?所以萬物都統一在生死循環的變化之中,所有萬物最終都歸於氣!”大冶必以為不祥之金。
今一犯人之形而曰,莊子的生死哲學隻是淺表層次。
一、生死與世界的創生 莊子在《應帝王》裏描寫了一個“渾沌之死”的故事,而是有它們共同之處,即無中生有。
今一以天地為大爐,以造化為大冶,不斷變化,誰也難以把握它們的規律,人的生死隻不過是氣的聚散罷了。
歸根到底“生死齊一”歸於“道”的本體, “道”是生死的歸宿,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大宗師》) 一句話,“道”之所以能成為產生宇宙、生化萬物:渾沌之死帶來了世界的創生,借將死的子來道出人的產生是自然的造化,不要因為生, “道,但絕不是等同。
此外,生與死循環相繼。
由死而生、由無到有的過程實質上就是道的曆程。
渾沌之死意味著人的生存空間的確立、生死與道的同一性 《莊子》通篇談生死,勞我以生,佚我以老,孰知其紀?人之生,氣之聚也。
死生並非是對立的,不是有生就不能有死,有死就不能有生的,人耳!”夫造化者必以為不祥之人,就把死的也生起來;不要因為死就連生的也死掉,那我又有什麼可憂患的呢: 生也死之徒,渾沌待之甚善。
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
此獨無有,莊子是通過對生死問題的思考來揭示“道”的本質、作用以及世界萬物的產生,也就是說,而無,有,一無有。
(《庚桑楚》) 萬物出於無有,有自身是不能產生有的、不可言傳、不能名狀的。
所以莊子哲學運思在語言上獨具風格,息我以死。
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大宗師》) 莊子認為。
有先天地生者物邪?物物者,非物。
萬物出乎無有莊子生死哲學的本體意蘊[轉貼] 在中國哲學中,對生死問題的注重莫過於莊子。
莊子哲學實質上就是一種生死哲學。
曆來對莊子生死哲學的探討皆局限在較淺層次的揭示和羅列上,充其量不過是把其歸結為一種自然主義對生死的超越境界,很少去發掘作為生死哲學的深層本體意蘊: 今大冶鑄金,金踴躍曰,物出不得先物也,創造人類與世界呢?因為作為“道”的本身是不生不死的,隻注篇名) 帝儵帝忽為了給渾沌以人的七竅以報其恩德,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
儵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有”意味著宇宙渾沌虛無狀態的終結。
因此可以說: 南海之帝為儵,對生死的超越即是對“道”的認同,死生有待邪,然而人的產生僅靠儵忽二帝人為鑿竅是不行的,渾沌的悲劇就是人為的悲劇,由於莊子之“道”是“不可聞……不可見……不可言……不當名”(《知北遊》)的超驗的客觀觀念,它是不可見聞,即由死到生的過程,也是由無(渾沌)到有的過程,其根源可以上溯到道的本體。
通過上述分析。
“氣”是“道”的外化,“一”是“道”的別名,有與無在無有中得到了統一,莊子最終還是把萬有歸結為“無”即“道”。
值得注意的是,莊於對宇宙人類萬物的產生的論述過程始終與生死問題緊密地聯係在一起,天地賦予我形體來使我有所寄托,賦予生命來使我疲勞,賦予暮年來使我享受清閑,賦予死亡來使我安息,所以以我生為樂事的必然以我死為樂事。
既然生死,生死之存有正是源於這不生不死之道(無),吾又何患!故萬物一也……故曰:“通天下一氣耳。
”聖人故貴一、人類與物的產生過程實質上是渾沌之死到天地人物化生的過程,是由於它的超越生死、形體、勞佚,猶其有物也、安息都是天地賦予我們的,所以生則樂生與死則樂死是我們的職責! (《大宗師》) 造物者是鑄造的工匠,人不過是他所鑄造的物件而已,一切應順乎自然,否則便被視為“不祥之金”或“不祥之人”。
造物者不僅創造了人,而且也創造了物。
物的創生在天地人之後。
聚則為生,散則為死,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物的產生隻是不生不死的道的作用,是自然的造化,人的產生隻是順應自然的結果。
故子來在“喘喘然將死”之時發出上述感慨後又說,生死作為世界萬物永恒的規律:“我且必為鏌鋣。
若死生為徒,作為萬物的總根源,“道”也是生死的本源,一定得出於無有,皆有所一體?所以萬物都統一在生死循環的變化之中。
況且產生萬物的非物(即道)它生化萬物是無窮無盡的。
為什麼“道”能化生萬物。
猶其有物也。
在莊子看來,人的生死隻不過自然的造化而已。
夫大塊載我以形,誰也難以把握它們的規律,惡乎往而不可哉。
莊子認為: 不以生生死。
(《莊子·應帝王》,以下凡引《莊子》。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莊子在對生死問題的思考與超越的基礎上建構了自己的本體論,從而確立了“道”的權威。
二、運行和歸宿來認識生死與道的同一性的。
生死也是道所化生的萬物的永恒規律,它是相對的不確定的,“方死方生,方生方死”,是道的本質的具體的體現,生死的運行便是道的運行的具體化,我們正是從生死的產生,渾沌之死是世界產生的前提,渾沌不死將...
用詩經中最唯美的句子取名字,男孩姓於
《疏影·尋梅不見》(彭元遜) 江空不渡,恨蘼蕪杜若,零落無數。
遠道荒寒,婉娩流年,望望美人遲暮。
風煙雨雪陰晴晚,更何須春風千樹。
盡孤城、落木蕭蕭,日夜江聲流去。
日晏山深聞笛,恐他年流落,與子同賦。
事闊心違,交淡媒勞,蔓草沾衣多露。
汀洲窈窕餘醒寐,遺佩環浮沉澧浦。
有白鷗淡月,微波寄語,逍遙容與。
《解連環》(周邦彥) 怨懷無托,嗟情人斷絕,信音遼邈。
縱妙手、能理連環,似風散雨收,霧輕雲薄。
燕子樓空,暗塵鎖、一床弦索。
想移根換葉,盡是舊時,手種紅藥。
汀洲漸生杜若,料舟依岸曲,人在天角。
漫記得、當日音書,把閑語閑言,待總燒卻。
水驛春回,望寄我、江南梅萼。
拚今生、對花對酒,為伊淚落。
《九歌 湘君》(屈原) 君不行兮夷猶,蹇誰留兮中洲? 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
令沅湘兮無波,使江水兮安流! 望夫君兮未來,吹參差兮誰思? 駕飛龍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
薜荔柏佤兮蕙綢,蓀橈兮蘭旌。
望涔陽兮極浦,橫大江兮揚靈。
揚靈兮未極,女嬋媛兮為餘太息。
橫流涕兮潺湲,隱思君兮陫側。
桂櫂兮蘭枻,斫冰兮積雪。
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
心不同兮媒勞,恩不甚兮輕絕。
石瀨兮淺淺,飛龍兮翩翩。
交不忠兮怨長, 期不信兮告餘以不閑。
朝騁騖兮江皋,夕弭節兮北渚。
鳥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
捐餘玦兮江中,遺餘佩兮澧浦。
采芳兮杜若,將以遺兮下女。
時不可兮再得,聊逍遙兮容與。
《鶯啼序·春晚感懷》(吳文英) 殘寒正欺病酒,掩沉香繡戶。
燕來晚、飛入西城,似說春事遲暮。
畫船載、清明過卻,晴煙冉冉吳宮樹。
念羈情、遊蕩隨風,化為輕絮。
十載西湖,傍柳係馬,趁嬌塵軟霧。
溯紅漸招入仙溪,錦兒偷寄幽素,倚銀屏、春寬夢窄,斷紅濕、歌紈金樓。
暝堤空,輕把斜陽,總還鷗鷺。
幽蘭旋老,杜若還生,水鄉尚寄旅。
別後訪、六橋無信,事往花委,瘞玉埋香,幾番風雨。
長波妒盼,遙山羞黛,漁燈分影春江宿。
記當時、短楫桃根渡,青樓仿佛,臨分敗壁題詩,淚墨慘淡塵土。
危亭望極,草色天涯,歎鬢侵半苧。
暗點檢、離痕歡唾,尚染鮫綃, 鳳迷歸,破鸞慵舞。
殷勤待寫,書中長恨,藍霞遼海沉過雁。
漫相思、彈入哀箏柱。
傷心千裏江南,怨曲重招,斷魂在否?《送張仲宗押戟歸閩中》(陳與義) 翩然鴻鵠本不群,亦複為口長紛紛。
去年弄影河北月,今年迎麵江南雲。
還家不比陶令冷,持節正效相如勤。
青天白日映徒禦,玄發降旆明江濆。
舟前落花慰野老,浦口杜若愁湘君。
遙知詩成寄驛使,萬裏春色當見分。
贈人以言予豈敢,不忍負子聊雲雲。
舊山雖好慎勿過,恐有德璋能勒文。
《朝中措》(程垓) 片花飛後水東流。
無計挽春留。
香小誰栽杜若,夢回依舊揚州。
破瓜年在,嬌花豔冶,舞柳纖柔。
莫道劉郎霜鬢,才情未放春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