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梢_詞語解釋
【拚音】:shù shāo
【解釋】:1.樹的頂端。
【例句】:知更鳥從樹梢上飛了下來,一會兒在她周圍蹦蹦跳跳,一會兒跟著從這棵樹飛到那棵樹,並且唧唧喳喳叫個不停,似乎是在向她介紹它的花園。
樹梢能造什麼句子?
樹梢造句:1、微風輕拂著樹梢。
2、樹梢和屋頂齊平。
3、在玉米田的遠側,有些烏鴉蹬在樹梢上,這是一種會尖叫、相互殘殺的血腥烏鴉。
4、在烏鴉樹梢的那一邊是堆烏雲。
5、在園的盡頭,圍牆外麵,他看見成列的樹梢,彼此距離相等,說明牆外便是一條林蔭道,或是一條栽有樹木的小路。
6、水池裏的水位已滿,溢出到花園裏來了,可以看見貝爾樹灌木似的樹梢露在水麵上。
7、伴著一係列樹葉樹枝的斷裂聲飛機擦過樹梢,暈頭轉向地開到一片空地上。
8、如今,無論是在森林裏跟蹤地麵上的肉食動物還是爬到樹梢上拍攝老鷹,他已經對雨淋,足部感染,攻擊性強的昆蟲,習以為常。
9、當暮色爬上樹梢時我們來到了喬治王子城。
10、創新點:蘭卡威天空之橋高架樹梢,是世界上飽受讚譽的獨柱支撐橋之一。
11、透過窗戶她看見,在房前的院子裏,樹梢在新春的重生裏興奮地顫動。
12、吉吉現在每周六領著她的小女兒去公園,她們享受陽關在樹梢跳躍,爆米花的香氣和孩子們的笑聲。
13、那隻小鳥嗖地飛上了樹梢。
14、太陽正從那些樹的樹梢上冉冉升起。
15、汙穢的駱駝四處遊蕩,用鼻子蹭著裸露的樹梢。
16、我仍舊站在那棵柿子樹下,望著樹梢上那個孤零零的小火柿子。
17、在一棵其它葉子都落了的樹梢上,還有兩片掛在一根細枝上:這是奧立和特魯法。
18、潛水員還發現了葉子、樹梢、花朵、果實、種子和花粉袍子的化石。
19、他要他們坐在那棵樹下,就是在那裏,他經常躺著仰望樹梢的綠葉。
20、來自樹梢的秋葉。
21、我真想去爬白樺樹,沿著雪白的樹幹,爬上烏黑的樹枝,爬向那天心,直到樹身再支撐不住,樹梢碰著地,把我放下來。
22、於是,它找到一枝樹梢落下。
寂寞造句:1、爸爸出差了,媽媽上夜班,我一個人在家真寂寞。
2、天氣漸漸冷了,商店裏的雪糕無人問津,寂寞地躺在櫃台裏。
3、那隻離群的孤雁,終於寂寞地死去了。
4、電台裏播放的文藝節目可以幫助司機叔叔消遣旅途中的寂寞。
5、在冰冷的月宮中,隻有玉兔陪伴著寂寞的嫦娥。
6、在無邊無際的大海上航行,你不感到寂寞嗎?7、爺爺退休了,上了老年大學,一點也不覺得寂寞。
8、無人相伴的寂寞日子裏,小侯養了許多花兒。
9、晚上隻剩下我一個人在家裏,真是寂寞。
10、這個不甘寂寞的女強人又走了工作崗位。
11、隻有忍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安下心來學習。
12、正是兵荒馬亂之時,他也不甘寂寞,時不時的鬧出一場場好戲。
13、我不喜歡唱歌,隻因太寂寞,就唱幾句聊以自慰罷。
14、近年來,他也不甘寂寞,往股市上投了一些錢,天天到股市上轉一轉,便有了喜怒哀樂。
15、媽媽今天一個人在家很寂寞,她自言自語地說:“好無趣呀!”我聽了趕忙跟媽媽說話,解除她的寂莫。
16、她退休在家,不甘寂寞,便參加了居委會的工作。
17、我有時候沉默,有時候滔滔不絕,有時候寂寞,有時候調皮,我的生活充滿幻想和一大堆願望.....18、她虛度青春二十載,常常顧影自憐,感到寂寞。
19、許多女伴都進工廠了,她不甘寂寞,終於也走上了社會。
20、他雖然退休在家,卻不甘寂寞,常有作品問世。
21、人全走了,隻留下這鴉雀無聲的屋子,有點寂寞,也有點淒涼。
22、如果海豚有翅膀,那他就能去陪一陪遠在天邊寂寞的天使。
23、從內務府垮下來的文錫,一向不甘寂寞。
24、掩蓋寂寞,沒落的方式總是有點自欺欺人的味道。
25、突然眼淚終於按捺不住安靜,你聽。
寂寞在唱歌。
26、表達了她不甘寂寞的苦悶心情,流露了她對異性的渴望。
27、他發現自己很寂寞,懷念伊馮的身影和歡聲笑語。
28、許多女伴都上學去了,她不甘寂寞,也進了一所學校。
29、她的晚年生活很寂寞。
用過渡句造個句子
把不同的段落組織成一個完整的篇章,段落之間語意要連貫。
要做到語意連貫,可以使用一些銜接或過渡的方法。
銜接是利用一定的詞語或相應的句式巧妙連接,常常用在意思聯係比較緊密的段與段之間,使篇章前後連貫,脈絡分明。
主要有意合和關聯兩種。
意合,就是相鄰的段與段之間靠一定的語義關係自然組合。
例如恩格斯的《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前兩段:3月14日下午兩點三刻,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讓他一個人留在房裏還不到兩分鍾,等我們再進去的時候,便發現他在安樂椅上安靜地睡著了但已經是永遠地睡著了。
這個人的逝世,對於歐美戰鬥著的無產階級,對於曆史科學,都是不可估量的損失。
這位巨人逝世以後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會使人感覺得到。
前一段寫馬克思的去世,後一段寫他去世所造成的損失,兩段語意自然銜接,用的就是意合。
關聯,就是相鄰的段與段之間用一定的語言材料銜接起來。
常見的有以下幾種關聯方式:一種是在段與段之間用表示次序(如第一、第二,首先、其次等)、時間或空間的詞語連接。
例如夏衍的《包身工》,每寫一段包身工的生活,開頭先交代時間:“舊曆四月中旬,清晨四點一刻,天還沒亮……”,“四點半之後,當晨光初顯的時候……”,“五點鍾,上工的汽笛聲響了……”。
這樣,時間線索時隱時現,思路十分清晰。
此外,在分析包身工製度發展的原因時,還用表示順序的“第一”“第二”“第三”等,銜接得非常好。
這樣的銜接在一般的說明文、議論文、規章類應用文或科技論文中用得比較多。
一種是在段與段之間用表示順接(如“於是、所以、因此”等)或反接(如“然而、但是、可是”等)的關聯詞語來連接。
例如魯迅的《祝福》,前兩段寫回到魯鎮的情形,段尾說:“無論如何,我明天決計要走了。
”第三段緊跟著說:“況且,一想到昨天遇到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
”這是用“況且”表示兩段的遞進關係。
又如魯迅《記念劉和珍君》的第四部分: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眾向執政府請願的事;…… 然而即日證明是事實了,…… 但段政府就有令,說她們是“暴徒”!但接著就有流言,說她們是受人利用的。
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
…… 第一段先說有人遇害而我有些懷疑;第二段開頭用“然而”轉折,說明我的懷疑不對,她們的被殺是事實;後邊兩段雖然各有一句,但作者讓它們獨立成段,並且在開頭使用“但”字連接,最後一段是作者由此引發的議論。
關聯詞語的使用,使得段與段之間銜接緊密、自然,作者的憤怒之情也溢於言表。
一種是利用某些意思有聯係的詞語連接,包括同一詞語、同義詞語、反義詞語等。
例如唐的《同誌的信任》,第一段從魯迅同陌生女子見麵寫起,寫到“自己也立刻帶著紙包和那封信,急急忙忙走回家裏”;第二段緊接著寫“燈下,他打開紙包”,結尾處寫到“紙上立刻現出了淡淡的字跡”;第三段馬上又寫“這是……一封信”。
這樣前後銜接,連貫自然。
又如魯迅的《祝福》,祥林嫂問“我”死後的一家人能否見麵時,“我”在那一段的結尾處說:“其實,究竟有沒有靈魂,我也說不清。
”然後順著這句話用一段說明自己當時的心理,中間又說:“而況明明說過‘說不清’,……”下一段接著又說:“‘說不清’是一句極有用的話。
……”三段用相同的話語前後關聯,使得文章思路不斷,連貫自然。
還有一種是利用意思有聯係的句子相銜接,如同一句式、同義句式、相近的句式或反義句式等。
詩歌常常采用這種銜接方法。
例如柯岩的《**,你在哪裏》,其中四段都用“我們對著……喊:**”開頭,不僅使篇章層次清晰,意思表達連續不斷,而且銜接得非常緊密。
其他文章也常常使用這種銜接方式。
例如高曉聲的《陳奐生上城》:“漏鬥戶主”陳奐生,今日悠悠上城來。
他到城裏去幹啥?他到城裏去做買賣。
…… 他去賣什麼?賣油繩。
…… 賺了錢打算幹什麼?打算買一頂簇新的、刮刮叫的帽子。
…… 開始寫陳奐生“悠悠上城來”,接著三段分別用設問句開頭,相同的句式,將三個段落巧妙地銜接在一起。
過渡是利用過渡段或過渡句巧妙連接,常常用在意思轉折比較大的段與段之間,如兩個不同的事件、兩種不同的內容、兩個不同的場麵等。
過渡可以使用具有承上啟下作用的段,這就是過渡段。
過渡段一般比較短小,大多是一句話或一個句群。
如魯迅的《藤野先生》,先敘述清國留學生在東京的情況,然後寫道:到別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這句話就是一個過渡段,它把敘述的重點由東京自然地過渡到了仙台,使上下兩層意思連接緊密。
又如魯迅的《拿來主義》,先用四段批判“送去主義”,接著另起一段說:語言與運用銜接和過渡我在這裏也並不想對於“送去”再說什麼,否則太不“摩登”了。
我隻想鼓吹我們再吝嗇一點,“送去”之外,還得“拿來”,是為“拿來主義”。
這個過渡段,先總結上文,結束對“送去主義”的批判;然後引出下文,正式提出“拿來主義”。
這樣,就把上下兩段意思自然而然地連接了起來。
過渡也可以使用具有承上啟下作用的句子,這就是過渡句。
過渡句常常用在...
慢慢地造句句
慢慢地造句一:烏龜慢慢的向前爬。
五星紅旗慢慢地升起。
二:母親的臉頰變得枯黃慢慢地長滿了雀斑,必須是太疲憊了吧!三:雲朵滿滿地飄了過來。
四:我不知道慢慢地怎樣造句,大家來幫幫忙。
五:我在大街上慢慢地走著。
六:東方的太陽緩緩升起,我看著太陽,我的鬥誌慢慢燃燒。
七:老爺爺慢慢地走著蝸牛慢慢的爬著夜深了,月亮慢慢的爬上了樹梢。
八:我在街上慢慢的徘徊。
九:我把橘子慢慢地從地上撿起來十:父親在我眼前,慢慢地走著。
十一:他慢慢地飄過來,把慢慢地我拉走。
...
萬水千山造句子
1、經過萬水千山的跋涉,紅軍終於取得了長征的勝利。
2、即使是相隔萬水千山,我們也頻繁書信往來。
3、如果可以,我情願自己是一隻小鳥,可以飛越萬水千山,停泊在你窗前的樹梢。
4、中荷兩國雖遠隔萬水千山,但兩國人民之間的友好情誼深入人心。
5、縱然是萬水千山也隔不斷我們的情誼。
6、我們都來自五湖四海,經曆萬水千山,來到了這裏。
7、在她短暫而精彩的一生中,她的足跡遍及世界各地,她的真情博愛也隨之灑遍萬水千山。
8、廣播使人們的聲音越過萬水千山,一對一地播放給觀眾聽。
樹可以組什麼詞造什麼句
1. 一鉤新月從遠處的林子裏升了起來,它那樣白淨,就像剛煉過的銀子似的。
2. 出了門,我不禁得吸了一口雨後的空氣,這空氣是那樣的清新。
我隻見上星期開得爛漫的棘樹花被寒風嚇得落了下來,小區的野玫瑰的刺也不像以前那樣結實了,一按刺,它就掉了下來,粉紅色的花瓣也紛紛落下來。
3. 露珠並不象鮮花那樣,在人前顯示炫耀,它隻是默默地站在自己的位置上。
不少詩人把它比作“燦爛的珍珠”,露珠自己卻說“不,我隻不過是一顆小小的水珠”。
4. 蠻河不像以前那樣淨美了,烏黑的水麵上常漂著垃圾和死魚蝦,過路人也捂著鼻子匆匆走過。
現在河邊建起了工廠,廢水不斷地往水裏排。
沒多久,蠻河就變了。
5. 抬頭望去,深藍色的天空是那樣迷人。
空中閃爍著一顆顆明亮的小星星,它們越聚越多,好像在藍色的地毯上跳舞,又像眨著眼和我說話。
啊!夜晚是那樣的神奇,月亮剛爬上樹梢,放出皎潔的光芒。
夜,顯得十分幽靜。
6. 在生命中總會想起那樣一個時刻,守望著溫柔的九月,靜靜地看著大漠孤煙,長河落日,聆聽著秋風心事,映照著楓葉飄落的一汪清潭,倒一杯清茶,輕輕靠著古舊的搖椅,讓靈魂仔細搜尋著那些已淡忘許久的。
6. 造句網(在線造句詞典)zaojv。
com-造句應有盡有,幾千詞語的造句供您參考!7. 我喜歡月季花,雖然月季花不像牡丹那樣姿態動人,也不像桂花那樣香飄十裏,它而是又可愛又嬌豔。
一掃秋菊之遷弱,牡丹之豔麗,水仙之高雅,在枝頭含笑著。
8. 家鄉的霧,沒有峨眉山的霧那樣壯觀,那樣美麗;沒有黃山的霧那樣濃重,那樣變幻莫測。
然而,我卻最愛的還是家鄉的霧。
9. 漫天飛舞的雪花是那樣的快樂,它們是天使的翅膀,是潔白的蝴蝶,是上帝不禁掉落的淚滴,是世間美好的祝願……10. 這棵老樹粗壯挺拔雖然它已經很老了,但它仍然那樣挺拔。
對我來說,這棵樹很可愛,因為我是用心來看的。
這棵樹還很漂亮,每到秋天大紅棗把它點綴的非常漂亮,綠色的葉子紅色的棗和灰色的樹枝加在一起是最美麗的。
11. 生命是神秘的,說他脆弱,它就像薄冰那樣,不堪一擊。
12. 石榴花即沒有玫瑰那樣嬌撫,有桂花那樣清遠,更沒有菊花那樣華貴。
可是,石榴花卻默默的為人們無私的奉獻。
秋天的時侯,他會結出一個個紅彤彤的果實,人們就可以摘下來吃了。
13. 杏花,你沒有牡丹那樣的富麗堂皇,你沒有玫瑰那樣高貴典雅,你沒有桂花那樣香氣迷人,可我總是如癡如醉地愛你,愛你的平淡,愛你的純潔,愛你的清幽……14. 他們像泥鰍那樣一下子鑽入水中,一會兒又在不遠處露出一個個水淋淋的小腦袋。
15. 這片草地是那樣美,嫩綠的色澤是剛抽出的芽兒,可愛極了。
草中還夾雜著幾朵美麗的野花,白的,粉的,黃的,嫩草襯托著它們,它們點綴著嫩草,從遠處看,好似繡著花紋的綠地毯。
描寫雨聲的句子
細雨落在老屋的瓦楞上,那是春天在低聲細語,講述一路走來的故事。
滴水簷望著地上的石縫,用精心積攢的一滴滴水珠在石板上奏出一串串的平平仄仄。
樹影搖曳,張開一片片葉子迎接緊一陣慢一陣梳理。
菩薩蠻(雨聲不斷垂簷竹) 年代:宋 作者:趙彥端 作品:菩薩蠻 雨聲不斷垂簷竹。
清歌喚起清眠熟。
洞戶有餘花。
同傾細細霞。
酒行如過雨。
雨盡風吹去。
吹去複盈杯。
一春能幾回。
聽 聽 那 冷 雨 餘光中 驚蟄一過,春寒加劇。
先是料料峭峭,繼而雨季開始,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濕濕,即連在夢裏,也似乎有把傘撐著。
而就憑一把傘,躲過一陣瀟瀟的冷雨,也躲不過整個雨季。
連思想也都是潮潤潤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過金門街到廈門街迷宮式的長巷短巷,雨裏風裏,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這樣子的台北淒淒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個中國整部中國的曆史無非是一張黑白片子,片頭到片尾,一直是這樣下著雨的。
這種感覺,不知道是不是從安東尼奧尼那裏來的。
不過那—塊土地是久違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紀,即使有雨,也隔著千山萬山,千傘萬傘。
二十五年,一切都斷了,隻有氣候,隻有氣象報告還牽連在一起,大寒流從那塊土地上彌天卷來,這種酷冷吾與古大陸分擔。
不能撲進她懷裏,被她的裾邊掃一掃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這樣想時,嚴寒裏竟有一點溫暖的感覺了。
這樣想時,他希望這些狹長的巷子永遠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門街到廈門街,而是金門到廈門。
他是廈門人,至少是廣義的廈門人,二十年來,不住在廈門,住在廈門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
不過說到廣義,他同樣也是廣義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兒,五陵少年。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時代了。
再過半個月就是清明。
安東尼奧尼的鏡頭搖過去,搖過去又搖過來。
殘山剩水猶如是,皇天後土猶如是。
紜紜黔首、紛紛黎民從北到南猶如是。
那裏麵是中國嗎?那裏麵當然還是中國永遠是中國。
隻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遙指已不再,劍門細雨渭城輕塵也都已不再。
然則他日思夜夢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裏呢? 在報紙的頭條標題裏嗎?還是香港的謠言裏?還是傅聰的黑鍵白鍵馬思聰的跳弓撥弦?還是安東尼奧尼的鏡底勒馬洲的望中?還是呢,故宮博物院的壁頭和玻璃櫃內,京戲的鑼鼓聲中太白和東坡的韻裏? 杏花,春雨,江南。
六個方塊字,或許那片土就在那裏麵。
而無論赤縣也好神州也好中國也好,變來變去,隻要倉頡的靈感不滅,美麗的中文不老,那形象磁石般的向心力當必然長在。
因為一個方塊字是一個天地。
太初有字,於是漢族的心靈他祖先的回憶和希望便有了寄托。
譬如憑空寫一個“雨”字,點點滴滴,滂滂沱沱,淅淅瀝瀝,一切雲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視覺上的這種美感,豈是什麼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滿足?翻開一部《辭源》或《辭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顏千變萬化,便悉在望中,美麗的霜雪雲霞,駭人的雷電霹雹,展露的無非是神的好脾氣與壞脾氣,氣象台百讀不厭門外漢百思不解的百科全書。
聽聽,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雨下在他的傘上這城市百萬人的傘上雨衣上屋上天線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峽的船上,清明這季雨。
雨是女性,應該最富於感性。
雨氣空蒙而迷幻,細細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點薄荷的香味,濃的時候,竟發出草和樹林沐浴之後特有的腥氣,也許那竟是蚯蚓和蝸牛的腥氣吧,畢竟是驚蟄了啊。
也許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許古中國層層疊疊的記憶皆蠢蠢而蠕,也許是植物的潛意識和夢,那腥氣。
第三次去美國,在高高的丹佛他山居住了兩年。
美國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裏幹旱,天,藍似安格羅薩克遜人的眼睛,地,紅如印第安人的肌膚,雲,卻是罕見的白鳥,落基山簇簇耀目的雪峰上,很少飄雲牽霧。
一來高,二來幹,三來森林線以上,杉柏也止步,中國詩詞裏“蕩胸生層雲”或是“商略黃昏雨”的意趣,是落基山上難睹的景象。
落基山嶺之勝,在石,在雪。
那些奇岩怪石,相疊互倚,砌一場驚心動魄的雕塑展覽,給太陽和千裏的風看。
那雪,白得虛虛幻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皚皚不絕一仰難盡的氣勢,壓得人呼吸困難,心寒眸酸。
不過要領略“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的境界,仍須來中國。
台灣濕度很高,最富雲情雨意迷離的情調。
兩度夜宿溪頭,樹香沁鼻,宵寒襲肘,枕著潤碧濕翠蒼蒼交疊的山影和萬賴都歇的俱寂,仙人一樣睡去。
山中一夜飽雨,次晨醒來,在旭日未升的原始幽靜中,衝著隔夜的寒氣,踏著滿地的斷柯折枝和仍在流瀉的細股雨水,一徑探入森林的秘密,曲曲彎彎,步上山去。
溪頭的山,樹密霧濃,蓊鬱的水氣從穀底冉冉升起,時稠時稀,蒸騰多姿,幻化無定,隻能從霧破雲開的空處,窺見乍現即隱的一峰半壑,要縱覽全貌,幾乎是不可能的。
至少上山兩次,隻能在白茫茫裏和溪頭諸峰玩捉迷藏的遊戲。
回到台北,世人問起,除了笑而不答心自問,故作神秘之外,實際的印象,也無非山在虛無之間罷了。
雲縈煙繞,山隱水迢的中國風...